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經驗交流材料 >

班主任教學經驗交流材料大綱

班主任教學經驗交流材料大綱

第一次班會:讓學生認識“聰明”

班主任教學經驗交流材料大綱

絕大部分老師的第一次班會課為了讓學生互相熟悉都會設計自我介紹這樣一個環節。對這樣的做法,我無可厚非,但從不贊同。孩子之間自有他們的交流方法,不出一兩天相互之間自然熟悉,而且一節課的時間用來給一個班的學生作自我介紹並不充裕,即便每個人都作了自我介紹,蜻蜓點水式的敍述也並不能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之間不會因此而熟悉起來。我的第一次班會課常常是用來糾正學生的一個認識——什麼是聰明?

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區域性名校,在一定範圍內相當有名,應該説憑能力考進來的學生都是佼佼者,世俗的説法是“都很聰明”。我們應該知道,這種“聰明”僅僅是頭腦靈活的簡單等同。稍作分析不難發現,“聰”的含義是智力強,指的是先天的資質,“明”的含義是能夠看清事物,指的是後天形成的判識能力。如此,我們又進一步地明確,世俗所謂的“聰明”往往指的是先天的資質,重心在“聰”而忽略了“明”,而歷史上、現實中又有多少成就非凡者、品行卓越者是因為“先天的資質”而獲得成功的呢?所以,我的第一節班會課要顛覆學生對“聰明”的已有理解,使他們認知的重心由“聰”向“明”華麗轉身,使他們充分意識到後天努力的重要作用。

班會課上,我首先會“不懷好意”地問學生:有沒有同學認為自己不聰明,或者説有點笨的?這種問法自然不會激起學生的共鳴,尤其是在新的班集體剛剛組建,同學之間還不太熟悉的情況下,哪個小孩願意自曝家醜呢?這個提問僅僅是為了將學生“拖”進老師預設的圈子——對“聰明”的討論中來。第二步,我自然會問:既然大家都很聰明,那麼有沒有同學能告訴老師“聰明”是什麼?學生的回答不外乎“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博聞強記”之類。第三步,我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肯定後,會拋出令學生大感意外的話題:大家的回答老師都不太滿意,你們知道老師理解的“聰明”指什麼嗎?在同學們的納悶狐疑中,我會説,老師認為真正的“聰明”應該是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聰明的人”是一個勤奮、踏實、嚴謹、進取的人;是一個充滿信心,更有恆心,擁有耐力,更具毅力的人;他首先是一個品行非常優秀的人,其次才是一個頭腦非常靈活的人。俗語“聰明反被聰明誤”中的“聰明”就是同學們所説的“聰明”,這就是我們常説的“小聰明”,這樣的人很少能成大器,往往貽誤自身。真正的“聰明”應當是“智慧”的近義詞。

如此,從開始就滌盪學生固有的陳舊認識,將勤奮、踏實、嚴謹、進取的人格品性注入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假以一定時日,施以合理引導,必定有利於“求真務實”的良好班風的形成。

第一次雙休:讓學生學會“選擇”

學生進入中學的第一個雙休日如果利用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現實中,許多老師為了讓學生儘早適應國中的學習生活,喜歡“強行入軌”,放假之前少不得“千叮嚀,萬囑咐”,結果往往是徒勞。試想,學生剛從國小跨入中學的大門,所有的習慣都來自國小,僅僅一週的國中生活能讓學生有多大的改變呢?與其“碎婆婆嘴”吃力不討好,不如換個思路,從思想上加以引導。我的做法是,第一個雙休日不佈置任何作業。其實開學伊始,中學的學習生活才剛剛起步,此時學生還處在適應期,學習任務並不重,倒是思想上的過渡要抓緊。當然不佈置作業不等於不問學生,學生雙休日的狀況一定要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有個大致的瞭解。

返校後的班會自然是雙休日情況的總結會。課上,我往往會讓學生説説兩天的具體安排。我能想到的各種情況都有——看書學習的有,閒逛的有,上網聊天的有,看電視的有,等等——“玩”自然是大多數人的共同點。接下來,我會同學生一起把所有的事情進行歸類,林林總總的事情不外乎三類:一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並不太在意認為很自然的,簡單的比如穿衣吃飯、洗漱睡覺;二是偶爾為之也可不做卻又很感興趣還能有一定收穫的,如旅遊、上網、看電視;三是不得不做可總覺不太爽氣甚至感到有些壓力或壓抑的,對於學生來説,主要的是學習、考試。稍作分析不難發現:第一類事情是生活必然,第二類事情是興趣使然,第三類事情需意志鑄成。而且前兩類事情雖然意義指向不同,但是價值指向相同:都毋須花費太多的意志力,當事人也不會太在乎別人用“好”和“壞”去作簡單的評判,所以並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這兩類事對學業、品行、人生的修為並不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第三類事情與前兩類事情不僅意義指向不同,而且價值指向截然相反:做好這類事需要認認真真,好好努力,需要付出相當的恆心和意志力;這類事做得好壞與否將最終影響着自身的學業、品行和人生,並將直接塑造着自身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這三類事件之間進行選擇,選擇的正確與否很重要。世上的成功者無疑都是正確的選擇者。最後我會歸納性地問學生:正義和邪惡,你選擇什麼?美麗和醜陋,你選擇什麼?玩和學,你選擇什麼?讀書和上網,你選擇什麼?嚴謹有序和懶散拖沓,你選擇什麼?專心聽講和心不在焉,你選擇什麼?……學生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一個人凡事都知道選擇,凡事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時,他離成功還遠嗎?當所有學生都知道選擇,都能做出正確選擇時,“積極進取”的良好學風自然形成。當然,因為外界的誘惑和自身的原因,思想的引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內化成學生自覺自願的行動,讓學生學會“選擇”還需要經常不斷地引導、鞏固、強化。

第一次考試:讓學生懂得三個不等式

考試過後,學生較為關注的往往是成績,其實冰冷的數字只是問題的表象,當務之急是引導學生做好切實而有效的反思:反思成敗,反思得失。有句話説得好:“失敗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因此入校的第一次考試總結時,我則會和學生詳談三個不等式:用功≠用心、精力≠效率、結果≠效果。

首先,用功≠用心。應當承認每個學生在學習上都或多或少地用功了。因為學習是一件鍛造自己、修養自己、提升自己的事情,是一個比較辛苦的、系統的積累過程,要想在學業上有所作為,用功肯定是必要的,學生向上的進取心是要肯定的。然而用功是不是就有用,值得深思。如果是要面子、裝樣子,花費時間騙取家長們慈愛的“捨不得”的用功則是要堅決反對的,這是偽用功,即不用心的用功。沒有潛心投入的用功毫無價值。這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其次,精力≠效率。如果花費大量的精力做事卻沒有成效或者説成效甚微,就必須思考精力花得值不值,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要學的知識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絕對不可以用拼耗精力的低幼化手段去換取暫時的成功,這不利於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以往的學習中,精力的投入和效率的取得是不是正相關,或者説一定精力的投入是否取得了效率的最大化,一定要衡量。這是科學方法的問題。第三,結果≠效果。結果的產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效果的取得則需付出一定的努力。等待結果是為消極應付,追求效果才是積極向上。學習的過程中,目標任務是否明確,是隻求精神安慰不管好壞的順其自然,還是一切儘可能追求最優化的積極努力,勢必會直接影響學習的質量。所以,是否具有效果意識,這將最終決定學習成績的好壞。這是追求目標的問題。

以上的分析,旨在讓每個學生能夠通過直觀的分數去觀照自己的學習過程:態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學,目標是否明確。進而告誡學生,讀書學習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把心放上的同時,更要有效率觀念,效果意識。教育每一個學生謹記:用心讀書,一定要以最高的效率追求最佳的效果!在學習的過程中,當學生帶着端正的態度,懷揣科學的方法,努力去實現一定的目標時,優秀學習成績的取得是水到渠成。

第一次家長會:讓家長正確關注孩子

學生進入國中後的第一次家長會很重要。一般來説,學校、家長、老師都會給予高度重視,但彼此目的不一樣:學校是為了向家長展現教育的成果,家長是想急於知道孩子入校一段時間後的成績,老師是希望在彙報孩子現狀的基礎上取得與家長的共識,進而得到家長的支持。應該説三者的目的都合情合理,而我的意圖則偏向於讓家長能夠正確地關注孩子。

首先,能正確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現在許多家長心疼孩子,總認為孩子太苦。家長會上要讓家長能辨識“孩子太苦”是太辛苦還是太刻苦。進而讓家長認識到,輕鬆有真假之分,刻苦也有虛實之別。“刻苦不是辛苦,是高效率、高質量的保證,應該貫穿學習過程的始終;刻苦是孩子應該具備而且長期保持的一種質態。輕鬆應該理解為取得高效率、高質量後的心理表現;輕鬆應該是一段時間刻苦學習之外的狀態,而不應該表現在學習過程之中”。其次,能正確關注孩子的心理。現在學生獨生子女較多,責任意識淡薄,集體榮譽感不強,喜好攀比,愛出風頭,甚至有點自私,這些對班級管理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家長會上要委婉地指出,以期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並能施以正確的教育和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和諧班級的創建。第三,能正確關注孩子的成績。家長會上要善意地提醒家長:“考試”不僅僅是“做試卷,取高分”,它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思維活動。對於考試,要全面地關注孩子考試全過程的思想意識、情感思緒等等,這遠比只關注一個冰冷的數字有意義,且更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更能為孩子所接受,更能為孩子的發展指明方向。對待孩子的分數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審視,以孩子本身審視——比之於以前怎樣;以其他學生審視——比之於先進怎樣;以既定理想審視——比之於目標怎樣,這樣就客觀多了。

家長正確關注孩子,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家庭教育的“不作為”、“亂作為”,有利於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聯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強化教育的功用,有利於孩子的健康和諧發展。

做到以上五個“第一”,能在最早的時間裏對學生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把脈;能促成求真務實的班風和積極進取的學風的形成;能讓學生明白平時的學習應當態度端正,方法科學,目標明確;能夠求得家長對孩子的正確關注。這些肯定有利於班級管理的儘早入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yan/d30z6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