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3篇)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3篇)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算算離自己當小學生的日子的確有些年歲了,這日子還算得上的長,並且越來越長。換句話來説,和國小生之間的代溝也越來越大……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3篇)

初讀李鎮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書,只覺書中字字珠璣,每每能認真品讀,總能聯想到自身,從而受益匪淺。

在讀的過程中,總能感受到李鎮西先生對於“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重視與真正落實。我想,要以“學生為本”,我們得再次當回國小生。

當我還是個國小生的時候,面對老師的批評會不會覺得很糟糕?面對老師的談話會不會很緊張?面對老師的誇獎是不是很開心……

諸如此類的種.種情景,只有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方能真正明白學生。例如學生為什麼會一直重複的犯錯,還犯同一個錯誤這件事。

理論家告訴我們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發展是螺旋往復的,所以重複犯錯是必然的。想想自己之後發現小時候我重複犯錯是因為在某一個情境中讓我瞬間遺忘了所謂的道理,錯誤發生了也立刻知道自己的不妥。是不懂嗎?是忘了。

那老師還用再重複講道理嗎?沒有必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同樣一個重複犯錯的問題,若細細問來,估計答案五花八門。這裏的當個國小生,是能夠靜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這前因後果只有弄清楚,理順暢方可找到“病因”。

再説為什麼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們暫且不從理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依舊從自己是個國小生的角度來説説。

作為一個國小生,早上七點起牀,晚上八點睡覺,在校學習時間佔據主要位置。在學校中,聽老師講又佔了大部分的時間。那麼,單個孩子聽老師講話的時間每天有多長呢?

除去上課時間,課間的十分鐘要上廁所,要交作業,要出去叫一叫、跑一跑,那麼能跑到老師邊上的時間更少了,何況老師課間還要休息。如此算下來,課上的點評真真顯得尤為重要,那是一天當中大部分學生唯一能聽到老師對於他一對一的點評了。

當年的自己,是否也是因為老師的一句誇獎而興奮一整天,因為一句批評而悶悶不樂呢?所以,教師説話前應先當一當自己的學生,先體驗一把這話帶來的影響和效果,然後再説出口。

做一專科的教師如此,做一個班主任更應如此。班主任由於其地位的特殊性,其話語權含有更高的影響力。怎麼處理學生的矛盾,怎麼組織班級活動,怎麼讓孩子能夠自覺學習,怎麼形成良好的班風等等瑣事都需要班主任一一處理,如果班主任出口便是惡語相向、冷嘲熱諷,必定能傷透孩子的心,這好班風也無從建起。

我總是在回想,我喜歡什麼樣的班主任,當年我的老師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讓我不喜,又是因為什麼讓我印象深刻……因着自個兒和現在的孩子之間還隔着些年歲,也經常和孩子共同探討他們對一個班集體的喜好。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建立,如果光是班主任忙前忙後是收效甚微的,把這些小兵們用好才是制勝的關鍵。這便是把自己當成自己的學生,和他們一起思考自己的班級該如何變更好。

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學着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從而慢慢丟卻了自己身上的那點兒“學生味”。如我們所願,我們越來越像一個教師,學生也越來越像自己的學生,而這師生之間,決不可劃出楚河漢界,一旦被學生認定為對立面的老師,這課即使上的再精彩也是枉然。

而那些從書上汲取到教育的智慧,也只有真正能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得到運用並行之有效方能稱為智慧。我從李鎮西先生處學到的最重要的智慧便是——當個學生,這一辦法簡單且着實有效。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

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 ,這次有幸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的智慧》,受益匪淺,感觸良多:

我們常説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説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育的智慧之本則離不開真情、賞識、全面、細心和創新。

首先,教育需要真情。

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在實際工作中,我體味到其實“關愛”是相互的,也是有效的教育資源。學生遇到困難時我照顧過的,在我的課堂上表現積極,對品德課程投入極大的熱情;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在我同他真誠的、推心置腹的交流之後,會時不時地來辦公室問我“老師需不需要我幫忙做點什麼?”;走在學校的走廊上,“小精靈們”一句句或恭敬清脆或調皮變調的“老師好”,讓我感到幸福與榮耀……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學會熱愛學生,營造一個關懷體諒,和諧愉悦的學習環境,而良好的環境則恰恰能夠幫助學生塑造高尚的精神世界,激發學生享受學習、享受生命的生活情趣。

其次,教育需要賞識。

作為老師一定要學會去賞識每一位學生。我們應該心懷這樣一種信念:我一定能教好學生,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只有這樣,教師的身邊才不會存在“差生”,我們才能做到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賞識教育”是承認差異,挖掘閃光點,允許失敗的教育,是讓學生舒展心靈,盡展潛能的教育。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自己欣賞自己,同時,儘可能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在進行《我也棒》的教學時,我讓很多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誇誇自己,他們有人説:“我會做飯”;有人説:“我是個熱心腸”;有人説:“我跑得挺快的”,這些平日在班裏“默默無聞”的學生,在誇獎自己時臉上的表情從羞澀轉為自豪,聲音從輕微轉為洪亮。那節課後,很多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都會在我的課堂上大方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自信讓他們散發出奕奕神采,也得到了其他同學的尊重和肯定。

因此,老師應是學生適宜的點撥者、親切的慰藉者、無私的協助者和誠摯的合作者,使他們感悟到自學的快慰、求真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悦。

第三,教育需要全面。

“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共同追求。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

(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偏於活動,教育要幫助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二)要培養學生的智力。智力偏於認識,如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思維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因此應運用思維導圖等手段着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要關注非智力因素。注重學生五種基本心理因素(情感、意志、個性、氣質、性格)的科學養成。

(四)要構建學科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某學科的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

(五)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緊張、學習壓力和障礙、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體驗。

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身心兩方面都應該得到健康、充分的發展。品德課程教學是以情為本進行品德教育,在學生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有着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課程標準更是注重愉快教學。

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以知識為紐帶,以情感為基礎,促使學生在態度和行為習慣等方面得到發展,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

第四,教育需要耐心和創新。

我們應學會通過科學引導和善意批評來提升學生的人格。在批評學生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會因控住不住情緒而言辭激烈,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其實,通過打擊學生自尊實施的批評恰恰降低了學生的人格,當學生的人格因為不恰當的批評而跌至“冰點”時,我們想要幫助他重塑就非常困難了,他也不會再聽老師的任何教導。健康高尚的人格是學生向好向善發展的基礎。

因此,我們應在尊重學生人格和自尊的基礎上,耐心細緻地幫助學生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類型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通過什麼途徑可以建立信心。教育應該對學生因材施教,不能做表面文章,耐心細緻地關懷學生的日常生活,耐心深入地剖析學生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學生的精神世界,按照學生的個性引導其發展,使其成為獨一無二人才的自我教育。

“創新”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資源的與時俱進,還體現在要為學生創設一個主動而生動活潑的發展環境,即敬、靜、淨、競。其為:敬:尊重、敬重;靜:安靜、守紀;淨:環境的乾淨、心靈的潔淨;競:競爭、競相。同時,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科研,撰寫教育論文和教學反思,堅持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同步發展。

當然,教育需要的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教育需要智慧。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智慧,我們將變得冷漠、被動和機械,我們更難以發現和體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與感動;沒有智慧,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我不苛求自己的學生必須考上怎樣的好學校,以後怎樣出人頭地,坐享權力或財富,我更希望自己培養的學生各盡所能,做到求真、求善、求向上,既快樂自己,又益於他人!

“經驗+反思=成長”,這個教師成長公式很好地指導我們規劃了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階段,我們應努力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最終成為一名智慧型教師。

當教師不容易,當一名有教育智慧的好教師更不簡單。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必將無怨無悔、傾情投入,為爭取做一名智慧的優秀教師而不懈努力!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3

《教育的智慧》是李鎮西教育思想和教學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語文素質教育、班級民主管理、後進生轉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國產生轟動效應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獨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動鮮活的實踐案例分析,還穿插着作者對自己閃爍着理想主義光輝的教育情懷的詩意表達,是一本含金量極高的教師職業素養讀本。

這本書分四編,每一編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盪的浪花沖刷着我浮躁、淺薄的內心,為我樹立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做人的道理。現在擷取幾朵最美的浪花與大家共享:

一、不輕易對任何學生喪失信心。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我記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陳鶴琴説的,後來霍懋徵等名師也説過類似的話。

説實在的,提到這句話,不少老師定是一肚子苦水,一陣子牢騷,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教學二十餘年來,所教學生可謂不少,但不是每位學生都像剛才那句話所説的那樣令人滿意,每一級都有自認為朽木難雕的孩子。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李鎮西認為”可以説沒有,也可以説有。“説沒有,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學校教育這一環時;第二,好的標準不是一個廣義上的標準,而是針對某一個具體學生,讓他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裏的進步可能是綜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李鎮西老師的解釋讓我們茅塞頓開,讓我們對於學生的優秀與進步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讓我們從單純的以成績論英雄,論成敗,轉變為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從學生的做人,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出發點來看待、教育每一位學生,讓我們不輕易對任何學生喪失信心。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是快樂的,才是平和的。

二、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

走進任何一位百年名校,我們都會看到一尊尊名人名家塑像,校長都會非常自豪地向我們介紹學校教育出的一位位名人。但李鎮西認為,學校創辦百年,顯然絕不只是培養了校長所提到的十幾位學生,更多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學生。

他們將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同樣為國家貢獻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樣是學校的教育成果,同樣是學校教育成功的標誌。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不管他是傑出者,還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勞,都是我們的驕傲。這一觀點顛覆了我們許多教育者固有的觀念,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做真人。

三、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

教育隨着科學發展而進步的同時,卻遠離了大自然,而遠離了大自然的教育無意識不完整、不健全的教育。教育的這種畸形發展,早就引起了教育家們的憂慮。陶行知先生曾這樣大聲疾呼:”學生需要六大解放:

解放他的頭腦,是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解放他的雙眼,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説;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加工,要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現在,我們的孩子遠遠沒有享受六大解放,反而他們正遭受着”六大束縛“。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能夠讓孩子用身心去直接閲讀大自然這本博大精深的書呢?李鎮西老師由衷地感歎到:讓我們的課堂吹進大自然的和煦清風,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在青山綠水之間強健體魄,放飛心靈,解放個性。我想,家長會上,我會將這幾句話與家長共勉。

四、胸襟再開闊一些。

李鎮西老師談到自己年輕時的挫折,談到朱永新老師年輕時受到的打擊,他最大的感受是:很多現在令自己咬牙切齒,令自己”實在咽不下這口氣“的人和事,再過五十年,當我們白髮蒼蒼的時候再看,真的是微不足道,如煙如風而已。我越來越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説到最後就是人格之間的距離,其中胸襟更是決定了我們人格境界的高下。斤斤計較於一些不平事,耿耿於懷於一些跟自己過不去的人,在事業上無論如何是走不遠的。

教育需要一種平和的心態,教育者需要一種寬闊的胸襟。我想: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在事業上也無法李鎮西和朱永新教授相提並論,在事業上也不會風起雲湧,但即使自己在事業上走不遠,也應該學習他們大海一樣的胸襟。

這樣,當我回首往事時,回想起在教學生涯中的寬容大度時,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與幸福呢?與想盡千方百計爭名逐利之人相比,又何嘗不是一種境界的高尚,一種人生的釋懷?我擁有的一切,是幸運,我沒有的一切,也是應該,我與身邊絕大多數老師一樣,沒有特別之處,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奮鬥,為什麼應該只有你獲得?

蘇東坡的《定風波》一詞,李鎮西老師喜歡,我也推崇。詞中寫到:“竹杖芒鞋輕勝馬,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豪邁和恬淡,應該成為我們教師的常態。

我將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時勸慰自己凡事豁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求默默耕耘,兢兢業業,問心無愧而已。

“心底無私天地寬”,李鎮西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將如一盞明燈指引我前進的方向,讓我在教育的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寬闊,越走越幸福。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4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國26省市、自治區各實驗點的一個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説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談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5

最近有幸拜讀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的著作《教育的智慧》一書,裏面包含了李老師對教育工作的真誠和熱情,書中字字藴含着真言,句句滲透着思考的智慧,讀完之後讓人受益匪淺。

在《教育的智慧》一書中,李老師經過幾十年的親身教育實踐歷程,通過對教育的感悟、理解、思考,形成了自己對教育的獨到見解,其中主要包括對於師生關係的理解,班主任如何加強自身修養,以及如何當一名好老師等,李老師都有着自己獨立的思想,都在《教育的智慧中》一一呈現,讀完後讓我們這些後輩教師受益匪淺。

《教育的智慧》一書中對於課堂上的師生關係的理解,是建立在民主課堂的基礎上的,而民主課堂在李老師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因素:充滿愛心、尊重個性、追求自由、體現平等、重視法治、倡導寬容、講究妥協、激發創造等八個方面。

而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充滿愛心與重視法治。充滿愛心就是對每一位學生投注關注與尊重的目光,老師與學生之間懂得互相尊重,也讓學生之間學會彼此尊重。

而重視法治雖然不能等同於用法律手段來治理班級,但精神實質是一樣的,即依靠體現公共意志的規則來實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統一的規則,體現在班級中就是讓學生通過共同制定規則參與班級管理,讓學生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從而學會自己管理班級,,而老師也會尊重學生的這個權利,從而形成一種在平等基礎上的共享形式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而在關於班主任的自我修養的方面,李老師在《教育的智慧》中首先提出了作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何在?它來自於對於教師職業的享受,尊嚴的贏得,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覺的愛戴等多方面。

而同時班主任也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學生、家長、社會乃至自身對於自我的要求。而如何讓自己做好班主任工作?

李老師也給我們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議,尤其是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年輕教師更應該吸取其中的精華,要善於向前輩教師學習,多思考、多閲讀、多寫作,讓自己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進步,化壓力為動力,更好的從事教育教學中的班主任工作。

教師是我們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職責歸屬,不論是不是班主任,不論教的是語文數學英語還是美術音樂,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職業:教師。

而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名好老師?如何成為一名讓學生喜歡尊重的老師?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

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那種一言堂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今的教育現實,作為一名老師,用心傾聽學生,才能讓學生真正信任自己,用尊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與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使學生獲得愛與尊重,學生最終也會把這種愛與尊重的光芒照射到老師的身上,同時也要注重自身教學素質的提高,通過不斷加強學習,使自身教學素養、教學能力不斷提升,成長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優秀老師,而這也是李鎮西老師傳授給我們的重要的教育思想。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堅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學習,在平日裏也要多讀書,讀好書,把教育實踐與書中的思想精華融合在一起,學習做事思考相互結合,才能成為一名不斷前進的老師,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6

暑假中,我有幸拜讀了李鎮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就如同一盞明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

在該書中,就教育的文化、經濟、政治、社會及個體的發展功能,清晰的向我們展示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告訴我們該如何正確的認識素質教育。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教育與懲罰的關係。

應該説,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懲罰的因素。教育,不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識能力水平,同時意味着按文明社會與他人交往的準則規範人的行為,即通常所説的“養成教育”。這種“養成教育”,帶有某種強制性——這種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強制性”與我們現在反對的思想專制不是一回事。作為社會人,不遵循起碼的公共規則與秩序是很難與人交往的。同時,在一個集體中,一個人違紀必然妨礙其他更多的人學習。這樣,為了尊重多數人學習的權利,有時不得不暫時“剝奪”個別人的學習權利——也就是説,必須予以必要的懲罰。

什麼是懲罰?教育懲罰,是對不良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糾正。這既可以體現在精神上,也可以體現在行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紀律處分(警告、記過等等),對嚴重影響課堂秩序的學生甚至可以請出教室讓學生反思其過(對所謂“請出教室”我認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好簡單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過失補償性行為(比如做衞生不認真而罰其重做等等)。這些懲罰與尊重學生並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説:“確定整個懲罰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不管怎樣的教育懲罰,都不能是體罰。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這個觀點,他們認為,既然是懲罰,怎麼又不包括體罰呢?體罰不是懲罰的一種嗎?

總之,教育不能沒有懲罰,但懲罰不是體罰,而且我們提倡的“教育懲罰”應該充滿現代民主精神。這樣的“教育懲罰”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學生心靈:學生與班主任享有一樣的權利,班主任與學生具有同等的義務。在這樣的機制中,學生開始嘗試着自我教育與民主管理的實踐,切身體驗着集體與個人、民主與法制、紀律與自由、權利與義務、自尊與尊他的對立統一關係,潛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尊嚴與人格的平等。這樣的教育懲罰,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僅僅是“法制”)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啟蒙教育——而這正是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所應該包含的基本要義。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7

很有幸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一書,其中的每一句話都發人深省,在他眼裏,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一味將教師歸結為平凡或者神聖,都是片面的。作為教師,我們要視教育為天命,認為最驕傲的身份就是教師。

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與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職業。教師面對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靈。他們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性。説“信仰”:信仰造就的樂觀,是生命中的太陽,任何境況下的人生都會因此温暖明亮,並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説“理想”:當理想遭遇現實,總會有碰撞,總會有較量,否則,理想如何能夠稱之為理想?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説“教師的專業成長”,將以閲讀為基礎的“專業引領模式”,以寫作為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與“以同伴互動為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喻之為教師成長之“吉祥三寶”。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生命的敍事,在時光中創造那個更好的自己。教師是教室的國王,教師的胸懷決定着一間教室的大小。因為,凡能發光的人,必定在內心燃燒了自己。讀書是尋求心靈的自由,備課就是精神的體操,交友就是與“未來的自己為伍”;打開《致教師》,隨處都是這種美妙的文字,迴應着每一個平凡而碎細的教育命題。

希望這些人生教育哲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長進步。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8

《教育的智慧》是我國著名心理學工作者、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林崇德先生寫給中國小教師的近着。本書以創新的意識,嚴密的邏輯,源於教改實驗的科學性,以及生動流暢的文筆,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高度上對素質教育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回答了基礎教育改革中許多重要的問題。

掩卷沉思,書中的不少觀點給我們以啟發,能夠讓我們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闡述的“教師的素質”給我感觸最深。本章以“認識自己:教師就應是什麼樣的人?”一問展開闡述。林先生喜歡趙樸初的詩,而我讀了趙樸初的詩也十分感動和安慰,同時也更添幾份職責。讓我們一齊來讀讀趙老的《金縷曲——獻給人民教師》:不用天邊覓英雄,教師隊裏,眼前便是。歷盡艱難終不悔,只是許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無怨無尤吞折齒,捧丹心,默向紅旗祭。患與安,無論比。幼苗茁壯園丁喜。幾人知,平時辛苦,晚眠早起?澡濕寒温榮與悴,都在心頭眼底。費盡了千方百計。他日良材承大廈,賴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熱,無窮際。趙老的這首詩飽含了對人民教師辛勤付出的肯定與讚美,我們每個教師讀本詩都會心中湧起一份激動和安慰,同時更多地會反思:我做到詩中所寫的那樣了嗎?我是否無愧於“教師”這個神聖的稱號?應對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師能否跟上,這決定我們教師自身的努力程度,決定我們是否具備了適應教育改革應具有的素質。那麼,教師務必具備哪些素質呢?林先生透過近年來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認為教師素質在結構上應包括教師的職業理想、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的教學監控潛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行為與策略,下面將我的學習理解與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師德與詩魂——教師的職業理想。

師德的實質就是教育事業的“業”字,即對教育有強烈的事業心、職責感和用心性;而師愛則是師德之魂。有人説“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則是神聖”,因為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師愛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它不僅僅提高眼前的教育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們每個教師都要視學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誠意地愛他們,並努力使這種愛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體交叉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

應對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廣泛,應對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應對我們的教育對象越來越聰明,作為教師如果不學習,就將落後,難於應付學生的質疑。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充實更新知識,即要有“本體知識”——教師紮實的本體知識是其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又要有必須的“文化知識”——像蜜蜂採蜜一樣博採眾長,增強文化底藴,以贏得學生信賴和愛戴,從而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激發fdcew他們的求知慾,把學生引向未來的人生之路;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知識”——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和與之相關的知識,即豐富的教學經驗的積累;再加上必要的“條件性知識”——即教師所該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這是獲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條件,否則違背學生身心發展來搞教育則會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學生必須能成才——教師的教育理念。

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應有這樣的自信:“我必須能教好學生;我的學生必須會進步,會成才。”這也是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念,只有有這樣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撐我們去克服一切困難,堅持不懈地鼓勵學生獲取學習的信心,爭取學習的成功。賞識教育家周弘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四、才華的頂點——教師的自我監控潛力。

這種自我監控潛力表現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那種“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質。教師教學監控潛力包括:課前的計劃與準備性、課堂的反饋與批判性、課堂的控制與調節性、課後的反省性。大凡著名特級教師都有着良好的反思習慣,像於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樣。

五、技術加藝術——教師的外部行為表現。

教學行為是教師工作的主要表現,因此,教學行為是教師素質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衡量教師教學行為是否恰當能夠從六個方面去做,即教學行為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任務的合理性、教學策略的啟發性、學生參與的用心性、教學評估的有效性。

總之當教師不容易,當一名好教師更不簡單。但是我們既然選取了這個職業,就就應無怨無悔,並且要為爭取做一名優秀教師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優秀,起碼也要對得起“教師”這個神聖的稱號,對得起我們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把孩子託付給我們的家長,對得起敬仰我們教師的可愛又淘氣的孩子們。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9

一本好書即使隨便看一看,也會偶有所得。我覺得看《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使我就有這樣的感覺。下面斷章取意地談幾點體會,不知説的對與否?

説到老師有這麼幾句話:首先説老師“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再有“對於您教誨的苦心,我無比感激,並將銘記於心”,還有“老師,感謝您傾盡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們人生的旅途”。這幾句話説得我感到老師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知是實幹,還是苦幹,反正説得老師快沒了。即使不沒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從書名詞義理解告訴我們:教育要講究智慧。讀一下這本書又知道了教育是技術加藝術的工種。好!我們得與時俱進——實實在在幹工作的時候,也應考慮尋找工作中的樂趣,因為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只會幹苦力,不是好老師!

通過學習《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個詞,理解了這個詞,又更深層的理解了一個道理,這個詞就是:教育的個體發展觀。原來這裏也有樂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説讀書好,讀書能讓我明理,能辯證地看問題,也就是書上説的“要多層次多視角地看問題看學生想問題”週三下午本是工會活動,非整什麼讀書活動,原來有牴觸情緒,通過學習感到這是展示的機會,交流的機會,這應該是快樂的。正應了這句話:讀書是進步的階梯。原來平凡的工作中還是有很多樂趣!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讀書活動,我可能很難這樣認認真真、像模像樣地讀這樣一本教育書籍。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在封面反面的摺疊處,寫着作者李鎮西的簡介,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一位深受孩子喜愛也深深愛着孩子的老師。“愛”這個字,是教師教育裏經常出現的,也是我經常在思考的,我有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教育嗎?我真正地愛學生?讀了《愛,不是教育的一切》這一章後,我覺得自己對教育裏的愛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愛,是成為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為師。在大學裏,曾經聽教育學的老師説過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現在,又重新温習了一遍這個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愛心為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是絕對站得住腳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得出“有了愛就有了教育”的結論,教育出來愛,還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當老師需要愛心,作者李老師認為,所謂“愛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現,愛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體罰都離開是對學生的愛與尊重,是談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應該根絕的,但是科學而成功的教育卻離不開懲罰。教育懲罰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啟蒙教育。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既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做一個有魅力的老師,把學生吸引到身邊,如果我做到了這些,我相信我也能夠讓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裏、心裏都要裝着孩子……”對於這句話,李老師也給了我新的理解:“把心靈獻給孩子”而不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應該允許我們老師留點心靈給父母、給孩子、給愛人、給自己。對於普通教師來説,捧着一顆心來,帶走半根草也沒有什麼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愛,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夠努力做到一視同仁地關注並尊重每一個孩子,不因其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愛與冷落。

以上僅是我對《教育的智慧》的膚淺理解,難逃俗套的同時也是紙上談兵,希望能啟發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來教育的方向,以後作為一名老師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學生,如何從教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致教師》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啟,傳遞着普通基層教師的境遇與困惑,苦惱與疼痛。

與其説那是某一個教師的問題,不如説是某一類教師的問題,甚至是所有教師的問題。我特別注意到《致教師》裏那些提問者。他們中有的是剛剛走上講台的新教師,有的是遭遇職業倦怠的老教師;有的奔波於城市,有的堅守於鄉村;有的教語文,有的教數學……每一個提問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生命敍事。因為他們的存在,《致教師》中的“教師”不再是空泛的職業人羣,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人”。

我也特別注意到所提的問題。有的叩問價值,關於信念、關於理想、關於幸福;有的探討幸福,關於讀書、關於研究,關於備課、關於班級建設;有的問道人生,關於職業境界,關於生活情趣,關於處事為人;有的討論教育生活,關於儀式與細節,關於讀書與寫作,關於教室締造與期末慶典……

朱老師對於每一個“問題”的迴應,不是簡單的方法__,而是思維方式的照亮。我們把朱老師的這種精神帶到我們的班級,耐心的迴應每一位提出問題的幼兒。

我覺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事實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着“北”。作為一個教師,你跟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裏,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其次,理想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可是我們一直主張師道尊嚴,鼓勵師生之間有距離感。中國教育傳統有很多好東西,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過於強調師道尊嚴就不好。

教師還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閲歷。這三歷是一個有機的聯繫,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本書,其價值是一樣的。我們要鼓勵教師成為一個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人,要培養這樣一種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們。

總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一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理想,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些理想化為前進的動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學的軌道,才能使教育在中華大地上結出更加文明燦爛的碩果。它也將時刻警醒着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羣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學校發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讀完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觸,本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勸學》、《師説》、《學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最初接觸《勸學》篇是在國中。當時所學是節選的內容,讀完之後,受益頗深。從“學不可以已”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説的“終身學習”。而今再次接觸《勸學》,並學習全文內容,更是瞭解到內容的精髓,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發展影響,以及學習的目的、程序、內容和方法等。為我們為何學習、如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其精闢之處是無法用一言兩語總結出來的,只有親自通讀全文,才能領會其精華所在。

在《勸學》中,荀子提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很好地説明了學習不是一日之事,而在於日常不斷地積累。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同樣道理,學,用心一也。

《師説》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充分説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聖賢之道為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不應該受地位和年齡的限制,從而不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更應該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韓愈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裏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説,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是為“傳道”服務的,充分説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學記》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字裏行間處處都閃爍着教育理論的光輝。它內容的主要精神,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師與生、教與學的相互關係及其影響的經驗教訓。《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藴更重要。《學記》認為,當教師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才能勝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説,有經驗有修養的教師,總是善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引導學生,但不牽着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誘了。《學記》中有這麼一段話:“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認為教師搞清楚了“為裘”、“為箕”、“駕馬”三條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徑了。這給我們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重視練習,持之以恆,求其得心應手。

面對這麼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發現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謝《教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的假期不虛度!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人們常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是一件漫長的事情,它既會讓你在每天上課批改作業的單調枯燥中消磨激情,也會時時刻刻發生各種“突發狀況”,充滿挑戰。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譬如説,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優先於“成才”,因材等。道不遠人,大道理就不難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緣於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經典往往比時尚更接近其實,因為它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會的實踐。

《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中提到,參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帶着這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體會課堂,將學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對的不單單是幾十個學生,他們是幾十個家庭。農村家庭,本就經濟較為拮据,毫不誇張地説,有時候,他們的孩子是他們整個家族“翻身”的希望,他們將一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寄託在他們的下一代!而這份寄託,往往需要我們教師用真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希望,我們要把學生讓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來,用心靈去贏得心靈。

智慧和智慧教育並不神祕,虛空和複雜,但也並不簡單。我們不能使智慧教育簡單化,不能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尋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撐,讓其水到渠成,應運而生,在不經意中讓智慧進入心靈,進入教育過程和生活過程。

“教育是一種詩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過程。”讓我們慢慢地行走其間,且行且修煉,讓柔軟從心間滋生,進而蔓延至整個鮮活的個體,用心去陪伴和守護孩子的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3v7y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