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特別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着我: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必須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棄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判斷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説,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説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説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悦,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説:“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説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3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特別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着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必須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棄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判斷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説,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説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説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悦,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説:“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4

蘇霍姆林斯基説:“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書中認為教師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善於以自己的德識才學影響和教育學生;

2、首先要求教師自己德才兼備,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也如此;

3、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時,教育才會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師除自身應努力工作,以身作則外,如何啟迪和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並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

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那麼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積累,聰明靠勤奮。”先天的聰明還要靠後天的努力來完成,只有在長期一點一滴的學習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積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把握學生在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教師唯有熱愛學習,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進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裏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於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於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最後,討論有助於鍛鍊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每位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5

本質上講,閲讀是自我建設與自我塑造的過程。曾國藩説:“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人身之軀譬如一座房子,生來都是毛坯房,通過閲讀構建裝修,靈魂居住期間才會潤澤舒適。那麼為什麼閲讀?自然而然地成為重要問題。

讀了《中國教室的奇蹟》中的幸福第四課“赴一場與好書的約會”之後,我也深深地有了感觸。俞玉梅為了能讓孩子們愛上讀書,精心設計了很多辦法,如:打通生活與學習的“任督二脈”;讓孩子明白,閲讀是最美得人生姿態,告訴孩子“為什麼閲讀”;讓攀比閲讀之風席捲教室;帶孩子與朝陽清風一起讀書等。

書籍為人類插上改變命運的翅膀,閲讀是獲取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徑。一個老師曾經問他的學生:“讀書為了什麼?”有的同學説:“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有的同學説:“為了能發財致富。”最後只見一個同學站起來大聲説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學生就是近代中國史上的傳奇人物——周恩來,當年他還只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

周恩來,一代總理的成長緣於讀書,讀書賦予了他知識,讀書使他淵博,讀書使他通曉古今,懂得了治國之道。

杜甫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代詩人的成長緣於讀書,讀書讓他豪情滿懷,讀書讓他立志報國,讀書讓他感悟到百姓的疾苦,寫下了千百首感人肺腑的詩篇,成為受後人稱頌的“詩史”。

一位位有志之士,一代代天之嬌子,他們工作於不同的領域,成長於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讀書。我無法保證讀書便可以成為詩人,更無法保證能成為總理,但是我可以保證在書中每個人都可以收穫許多原來沒有的東西。

一本書,一本再普通不過的書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從此伴着這個人快樂地成長着,我想大概這就是書的魔力所在,這就是為什麼無數成功人士熱愛讀書的原因吧!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讀書又怎麼能進步呢?人之所以富有,首先應該是心靈的充實和純潔,其次才是房子,車子和錢財。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第一位的是,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科技的創新能力和國家的競爭力,沒有一個文盲眾多的國家成為富強的國家。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浮躁到連書都不願意讀,猖狂到視讀書人為另類而不齒的地步,那這個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也離崩潰不遠了!從主觀上來看,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泛濫是讀書人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某些人的眼裏,哪些灰暗的書本中只有‘顏如玉’,或是‘黃金屋’。功利,世俗,浮躁化傾向日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眾,推杯換盞整天喝得頭昏腦漲,天昏地暗者眾,而坐下來踏踏實實讀書學習充實自己者寥寥。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6

閲讀了《教育走向生本》後,我受益非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與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樂教授首先提出並倡導實施的,是針對過去教育教學中方便老師的教學或者説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從教材到教學方式、從教師到學生一整個體系顛覆了以往依靠老師、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倡導以學生為本,激揚生命的主旨。這一體系在全國範圍已經實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學校領導的倡導下開始實施。一開始對生本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學過程中根本無法放開手腳,怕學生這不懂那不懂,又怕學生不能接收,通過生本理論的一些培訓和觀摩成功老師所獲得的經驗,對生本教學的方式增強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學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課堂中來。

收穫之一: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增強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類型的班級,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是困擾自己的一大課題。在對這屆學生的生本實踐中,通過課堂上讓學生多動手,積極發言,到有的時候放手讓學生來講題,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類型的班級,在一開始七年級的時候,很多同學興趣還是比較高的,可是隨着學習難度的逐步深入,由於長期的被動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逐漸消失,特別是八年級的分化時期感到尤為頭疼。而在本次生本實踐的過程中,我欣喜的發現,學生不但順利的渡過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還有提高的趨勢。課堂上,結合具體的題目,通過一些同學講解,另外的一些同學糾錯,老師通過真誠的表揚結合小組與個人的計分的方式,讓學生興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找出他人錯誤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開始進校的時候,本班與同類班級相比,有着明顯的差距,經過一年的實踐,在及格人數上就基本持平,進入八年級以來,在及格人數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類班級,不過在優生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堅持不懈的運用生本教育教學的理念與方法,經過老師和同學的努力,今後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

收穫之二:學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學生基本都來自於農村,淳樸是他們的優點,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充分的放開自己的思維與活力,以往的課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們的拘謹、束手束腳,在很多孩子的理念裏,課堂上專心聽老師的講解的學生絕對是好學生。可以看出很多學生也是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導致學生逐步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當被動接受已經成為習慣,課堂上要再想他們專注的接受40分鐘或者是45分鐘,與心理學上的認知規律是相悖的。這直接導致學生成績的下降,伴隨着的就是學習上越來越沒有信心,進入惡性循環。通過生本教學模式的引入,小組之間、組員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與途徑拓寬了,老師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説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學生之間的競爭、小組之間的競爭使他們更加大膽的投入到課堂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驚喜的發現,一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膽小的同學也能在課堂之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特別是這個時候往往能夠得到其他同學自發的掌聲,讓我感到,學生的可塑性其實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學,保守的的確是自己而不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學生之間產生了督促與幫助,事實證明,學生之間的督促有時比老師對學生的督促還要管用。課堂上,小組與小組的競爭、學生與學生的競爭,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使得學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這與新課標中要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當然,參與生本教育教學實踐這條路應該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應該加強理論學習與大膽實踐,相信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穫。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7

作為教育者,我們都知道,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教育應該存在於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學生與學生的交往中,在學生與教師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朱永新老師提出,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學生的德性,讓學生在遊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我們不能讓學生僅僅忙於上課和做作業,應該多給學生交流和活動的機會。

在活動中,學生會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處理衝突,而這些道德不是靠簡單的説教就能湊效的。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學生自覺地創造真善美之人格。

在《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朱永新老師強調,理想的德育應該是:在自然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德性,用高尚的道德行為的生動的實例來充實它,從感性的角度讓學生感受和領悟道德準則;通過讀書來淨化學生的心靈,道德的體驗、感悟昇華為道德的理性層次,上升到一種自覺的境界;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某方面的才藝,在美的氛圍中推進善的教育;幫助學生養成一種自我教育的習慣,使學生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自教”的自律習慣;道德的教育不需要蒼白無力的説教,也不需要刻意的在追求,他應該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如果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能從這些方面把握教育的實質,理想的教育之夢已離我們不遠了。

作為高三九班的班主任,在工作中努力踐行朱永新老師的理念。班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德育的舞台。通過班會,學生自己參與,自己體驗,自己獲得,。高三時間很緊張,但在高三我們班開了一系列班會。剛上高三我們開了期末表彰——新九班,新徵程主題班會,以調動學生新的開始的勇氣。

學習的同時要學會放鬆,開了九班潮人——第一季的主題班會,在才能展示中去釋放自己。以奮鬥——為自己尋找一顆北極星為主題讓學生尋找自己的目標。以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即是完美為主題的讓學生把握好現在的自己。在全班大馬拉松的背景下開了奔跑,綻放生命的火焰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去體驗人生的跑動。

我們班考試獎勵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給優秀大組長買書,同時組員也能傳看。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學會提升。又拿班費訂閲《中國青年報》,學生可以及時瞭解國家大事,對文科生的視野是一個拓寬,在讀報中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強於道德的説教。

讀完《我的教育理想》,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創新,勇於探索,心中充滿愛,向我們心中理想的教育邁進。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8

教育的魅力首先在於教育是一種生活,是一種蓬勃向上、鍥而不捨的精神。一個教師如果認定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認定教師這個職業,其出發點與歸宿都是“學生的成長”,能夠像於漪老師那樣“把學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夠使自己教師職業的價值與樂趣體現在“教師也生活在學生心中”,那就真能夠像她那樣“魅力無窮”,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教師的教育魅力給予學生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如積澱知識、發展思維、形成人格等等,都有極大的意義。但與傳統教師相比,現代教師教育魅力給予學生的影響,最為獨特之處則應當是激發他們探求真知的熱情,培育他們探求真知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慾。教育不僅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更要保護、發展這種好奇心與求知慾。如果這種好奇心與求知慾已沉睡,就應喚醒、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這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思想,這種教育思想是現代也只有在現代才普及的。

中國傳統教育中,雖也倡導“格物致知”,但總的來説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特別是進入科舉時代,只為聖人立言,基本沒有了“致知”。現代教育一百年,從學習西方分科教育開始,到今天基礎教育要求全面落實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課程,這裏就隱含了“激發學生求知熱情”這個現代教育主題。從這個角度説,所有的現代教師,他們的課堂都散發着“激發學生求知熱情”的教育魅力。確實,在今天,即使是一位普通教師的普通課堂,也散發着這樣的魅力。

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與毀壞一個學生。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時間將一個有偷竊習慣的學生培養成一名成功的農莊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變故的學生,我們要用真誠的交流,熱情的鼓勵,耐心的幫助,讓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作為一名教師,的確要有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更多些再多些愛心、熱情、信心、勤奮和責任。

我知道我不僅肩負着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責任,在學習態度及他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方面也需要我不停的引導。生活上學生喜歡問老師各式各樣的問題,不僅是學習上的,生活上的還是課外知識方面的,因為學生是最信任老師的,所以教師更要做到細心、耐心,因為我們在平時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將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教師工作具有很強的示範性,而學生又有一種特殊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們老師的責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我們老師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小至辦公桌上一本書的放置,教室內書寫完畢的一個小粉筆頭的處理,大到對社會對國家的態度和言語都會影響的學生,所以我們要以高尚的師德感染學生;以豐富的學識引導學生;以博大的胸懷愛護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

教師的工作是有不同的應對能力的,班級裏學生的性格不同,學習方法不同,老師教育的方法也不一致,對待性格比較膽小靦腆的學生,就應該多給他們一些表揚和鼓勵,讓他們積極參與班集體裏的活動,多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機會,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恆心。對學生的關注要持之以恆,對做得好的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和鼓勵。要有耐心,不要怕反覆,作為老師要有一股韌勁,要有恆心。要在老師的期待中讓學生學會自愛,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對自己充滿希望讓他們走出自卑,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變得有自信,那麼從任何事情上就會積極主動起來,就會表現的大膽,敢説敢做了。

只有以深沉之博愛和負責之態度來面對工作,才會將教師做到極致,教師就不僅是一個職業,也不僅僅是一門專業,而是充滿樂趣和藝術的事業。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教師要走在學生的前面,努力學習,儘快適應時代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此外好要努力創新,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在短時間內出高效率。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找到適合於每個班級、每個教師、每個學生的最優教學方法,並形成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教師肩負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教書育人是我崇高的使命,一直以來,人們對教師的評價都很高,有人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人説教師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有人説教師甘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説教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還有人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在職業,我對這份職業有極高的熱情,真正的愛學生,喜歡傾聽學生。 “責任”就是要做分內應做的事。不同的崗位具有不同的責任。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地做每一件分內事。所謂“使命”就是派人辦事的命令。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千教萬教教人成真,千育萬育育做真人”。教師雖然有分工的不同,責任的不同,但承擔的使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培養好祖國的花朵。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的風尚。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才能營造出整個社會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熱愛讀書的教師,是社會的一筆無形資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個真正的讀書人。教師,需要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教師,終究不能培養出有理想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自己對自己的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通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教育的目的。”書是心靈尋找寧靜的階梯,不讀書,我們的心靈就會積滿灰塵、脆弱無比。讀書,應該成為學習型教師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之氣,去薰陶學生,使之熱愛讀書,與書為伴,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讀書人口”。

作為青年教師,我們要多學習多實踐,在工作之餘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9

最近,我利用課餘時間讀了《教育的奇蹟》這本書。這本書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説:“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只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是呀,每個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優點,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養他了。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着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着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教師只有對學生奉獻自己誠摯的愛心,才能讓學生喜歡、信任和尊敬,才可以為他們營造一個有利於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良好的教育氛圍,才能開啟學生心靈之門,讓學生揚起自信的風帆。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從多方面來培養人,那麼他首先在多方面來了解學生。”由於家庭影響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個人的主觀努力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差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沒有像兩滴水那樣相似的學生。只有做到這一點,才可能談得上因材施教。記得第一年教書時,有個叫劉雪梅的學生。開學都一週了,還沒完成過作業。我想,一個小女孩,好辦,把她叫到辦公室來教育一下,就沒事了。兩天過去了,老師們反映沒管用。這可怎麼辦?我就用了原來百試百靈的辦法—請家長。我和她媽媽共同教育了一番,沒想到,當着家長的面她答應的好好的,幾天下來,她根本沒付諸於行動。這下我可愁了,批評教育不聽,請家長又不管用,怎麼辦呢?沒辦法,我就去二年級原來教過她的老師那裏討招,可他們的回答,更讓我對她束手無策。她在二年級時根本就沒交過作業。雖然沒有辦法,可我也不能對她置之不理。從我踏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開始,我就告誡自己,不管什麼原因,我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在課上掉隊,我決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一天,我又找她談話。“劉雪梅,老師每天晚上佈置的作業,不是鞏固練習,就是預習新課。你不做作業,你當天學的知識能記住嗎?不預習,老師講新課你多被動。你是怎麼想的?”她一進辦公室,我就問她。幾分鐘過去了,可她卻沒回答,只是目不轉睛的看着我桌子上的玻璃。我感到很詫異,看什麼看得這麼入迷?我仔細一看,原來她是在看我玻璃上的小貼畫,那是我買來哄我兩歲的女兒的,看着好玩,我就撕了一張貼在了我桌子上的玻璃上。我明白了,我高興地問:“你喜歡這個東西嗎?”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這樣吧,你如果按時完成家庭作業,老師每天獎勵你一顆,而且它們各不相同,怎麼樣?”她笑着點了點頭。第二次上課,她果然按時完成了作業,雖然質量不是太盡人意,但態度還是蠻認真的,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履行了我的諾言,而她也再沒不交作業。三年級的第二學期剛開始,劉雪梅到辦公室找我。“老師,以後你不用給我貼畫了,寫作業我已經養成習慣了,即使你不獎勵我,我也會認真寫的,因為我從中找到了寫作業的樂趣,而且我也願意學習了。”聽了她的這番話,我開心極了。一張張小小的貼畫,竟然讓她改變了不寫作業的壞習慣。其實,根本的原因是我瞭解了她的愛好,我才能因材施教,讓她找到自信,揚起了學習的風帆。全面深入瞭解學生,才能為教育塑造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愛,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碰撞的火花,是教師心靈之門的鑰匙。教師只有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個角落,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努力進取,獲得最好的發展。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有一種泛愛的心理,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的同時,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的撒向每一個學生,以自己無私的愛去感染他們,去改變他們,教育他們,塑造他們。

教師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學生。每個學生身上都有神性的光芒,只有你用燦爛的眼神去審視他,你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亮點是那麼多。在教育中找到學生的亮點,不斷確認、表揚、鼓勵、放大,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到自我價值,由此引發出成長的動力。孫迪,三年級第二學期轉學到我們班的學生。她上課經常做小動作,作業不是忘了做,就是寫的亂七八糟。可是大課間活動時,我發現她動作靈巧,喜歡跳皮筋,每個大課間她都玩的滿頭大汗。一天,班會時間,我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對孫迪大加讚賞:“我們班的孫迪同學真是個跳皮筋的天才,跳起來動作既輕盈又優美,老師以你為榮。”我發現當時的孫迪有些不自然。之後,我經常當着孫迪面對老師們確認她跳皮筋的能力,孫迪皮筋跳得很棒……當眾表揚他,然後很自然的摸摸她的頭,讓她感受到老師的鼓勵。跳皮筋比賽,她獲得了全鎮第一名的好成績。藉着這事我對孫迪説:“孫迪,你是個很聰明的女孩,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只要你用心學習,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成功……”幾周下來,孫迪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上的她聽課認真。當然,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

抓住學生生命中的亮點,然後把這個亮點放大,因勢利導,培植自尊心,然後引導到引發這些事情的興趣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六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感“愛”對孩子的作用之大。愛是成功的基礎。教師只有用愛去播種,用愛去澆灌學生的心田,讓他們在愛中找到自信,學生才能進步,才能健康成長。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教育因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標,更有理性,《新教育之夢》讀後感:“心”花開處,夢想成真。”“理想因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傳,色彩斑斕。”“我們不僅要把理想播在學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夢中!”捧讀着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一書,我有深深的感觸,也激發了我內心深處藴藏的那份渴望。朱教授懷着一顆對教育理想的赤誠之心,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述着“新教育”的理想境界。“人要會做夢。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就沒有了意義”。儘管説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有些遙遠,但我們生活着就要懷有夢想,工作着還要編織理想,並努力去實現理想。

一、做“理想教育”的追求者。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去的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帶着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的追求。教授強調也只有教師的社會責任感才能塑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要有擔當,要勇於承擔面對社會教師所應該擔負的責任,有社會擔當的教師才會培養出具有積極的生存心境,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社會的人。

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井貴的生命。

所以,“對一個教師的成長來説,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二、做“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在書中,朱教授明確指出:“知識不過是智者的載體,學生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獲取只是過程中所得到的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傳授知識,是給學生進行智力體操的訓練,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得以反戰,讀後感《《新教育之夢》讀後感:“心”花開處,夢想成真》。通過智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並具備持久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情感、堅韌的學習意志,為他們今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礎。”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四、做“理想教育”的實踐者

理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重的老師。朱教授在闡述“理想的智育”其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理想的智育應該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特長’的個性養成。”我也十分贊同這一觀點,理想的智育不能狹隘的理解為成績好就行了,我覺得它應該與德、智、體、美、勞融為一體,試想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有成績好,其他方面都不行,這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嗎?

《新教育之夢》告訴我,智育不能獨領風騷,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數字,或是一紙文憑,一張入學通知書,它“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德育不再是空中樓閣,它還應讓學生“自警、自誡、逢勵”,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習慣”,讓學生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德性,在遊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體育不只是追求四肢發達,它應“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並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閒消遣,它“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每天的忙碌讓我很少有時間抬頭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認真思索忙碌究竟是為什麼。作為教師,我要帶領孩子們去往何處?對於這些教育最本原的問題,我在《教育的目的》中找到了答案。

懷特。海在書中指出:“人的大腦從來不是消極被動:它處於一種永恆的活動中,精細而敏鋭,接受外界的刺激,對刺激作出反應。你不能延遲大腦的生命,像工具一樣先把它磨好然後再使用它。不管學生對你的主題有什麼興趣,必須此刻就喚起它;不管你要加強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必須即刻就進行;不管你的教學給予精神生活什麼潛在價值,你必須現在就展現它。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條很難遵守的規律。”也許真的只有那些最笨拙的教師才會不停的對學生説:“這些內容很重要,以後你們就知道了。”由此我想到了朱永新教授在報告中提到的:“現在不幸福,將來怎麼能真正的幸福。”是啊,如果現在我們所講授的知識都是一個個枯燥無味的符號和定理,那麼學生怎麼可能把這些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從而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呢?讓學生在當下的課堂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崇高,應該是教師要努力做到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自己所講授的學科有深刻的理解和精準的把握。懷特。海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氣和活力,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以學生為本,塑造他們美好的人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這一切都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正是因為這樣才對新教育那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有感觸。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決定了教育的質量,更決定了一間教室中幾十個孩子每天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我想真的要關心教師們的教育生活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是否還懷有那種教育理想,是否會全身心的為每個孩子的發展負責。正像懷特。海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而這裏的偉大崇高,我想不僅有聖賢的那些被人傳頌的故事,更有教師的引領作用。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本學期我讀的一本書是《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愛心與教育》,我對於優秀生的培養和後進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一、優秀生培養

“優生”,當然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現在不少教師、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為“尖子生”)。

培養“優生”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不但只注重“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醜”,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誇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他們認為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因為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卻未必正確而且全面。

當我們第一次從新生報名冊上認識“優生”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並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學生家長和國小老師共同教育的成果。説明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意味着我們對他們同樣需要從零開始的教育。而且,這種“從零開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據是這些“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們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學生在這個年齡容易出現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們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2、“優生”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3、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李老師筆下的程樺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

二、後進生的教育

“後進生”是指在學習、思想都比較落後的學生。後進生”的轉化,一直以來是令人頭疼的事,而李老師又是怎麼做的呢?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心靈。愛,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對“後進生”來説,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説,教師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師真誠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李老師要工作中也正是這樣去做的,在教育後進生的同時更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用母親般的愛使其轉化,用班級的集體力量改變他們温暖他們感悟他們。萬同同學就是在李老師的這種感召下,由一個“後進生”成長為一名“世界上最可愛的人”的。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應該以李老師為榜樣,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真正做到“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大師對話。這句話我以前沒有深入理解過,最近我的理解卻深刻了起來。幾天來我專心閲讀了李鎮西的教育專著《我的教育心》,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工作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讀完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書後,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與名師的差距。和以前一樣,我只看到名師的輝煌,知道名師是那麼出名,可是卻很少去關注他們怎麼成為名師的?很少去關注他們對某一方面的用心。這本專著

在教我如何當一個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個有激情會思考的好老師。

一、思想上的轉變

這本書裏沒有套話、空話,講的都很實在,字裏行間是李老師

30年如一日的“教育心”,也就是一顆“童心“。正如李老師在書中講到:“童心”意味着理想、純真、熱情、好奇、良知……一個平庸教師和一個優秀教師的區別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庸教師的童心會很快隨着時間的退役而泯滅,而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就是直到最後一次站在講台上,他依然懷着一顆純潔的童心。通過對文章的閲讀,我對教師的角色有了客觀的認識。教師無論從事任何學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學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經驗來處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現象,而要深入地考慮自己是否從科學的教育手段來解決問題。從事班主任工作,從事教師工作,能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豐富,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促進專業成長。正如我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從閲讀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轉變,我有種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覺,而如何將書中理念運用於我們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從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孩子,從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開始,讓學生只有對自己、對專業學習有積極的情感,儘可能的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關係,我們的教育才不會失敗。

二、做一個不斷進取專業性的教育者

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像李老師那樣向我們的孩子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孩子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面對我們的孩子,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孩子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孩子了。因此,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做一個不斷進取專業性的教育者,只有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遊刃有餘。

三、做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教育者

一直堅信巴爾扎克的一句話:“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有力量的人!”。的確,生命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最終要面對死亡;思想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可以讓生命永恆。蘇格拉底也説:“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靈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成為思想的先行者。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如果沒有思想,我們有些教師就會幾十年如一日,教學方法死板老套,從來不知道學生在想什麼,他們需要什麼,甚至會武斷地把教育困難的原因單方面歸結在學生身上。孰不知反思是一個教育者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是一個優秀教師的重要素質的體現。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一線教師。這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高貴的生命。

讀書是一種幸福,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但光讀書還不夠,還要與實踐相結合。希望我能在實踐中磨練,走出更成穩的腳步 !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這本書和以往所讀的教育方面的書很不一樣,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所謂的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的不同之處在於,教師接觸的都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因此教師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進孩子們的心。優秀的教師不只是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而且應該具備教育的敏感與機智。

教師應該讓每個孩子被看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老師的一個無心的微笑,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貼心的問候,一句隨口的表揚,對一個孩子來説可能至關重要,也許他會銘記一生。

工作時間越長,教的學生越多,越容易忽視這一點。對學生的關愛越來越少,總認為自己該教的東西都教了,學不學是學生自己的事,與我何干。這種觀點大錯特錯,他可能只是我千百個學生中的一個,而我卻是他人生中重要階段的老師。曾經聽一個老師説起過一個故事,一個國中成績很差的學生畢業多年後,還經常提起某某老師曾經對自己的好,其實這個老師並沒有做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偶爾表揚了他。就這麼幾句簡單的表揚,對他來説是莫大的安慰,讓他戀戀不忘。

教師應該營造和諧,愉快,寬鬆的課堂氛圍。老師要帶着愉快的心情,面帶微笑走進課堂,老師的心情會影響到每個學生,讓他們以輕鬆的心情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堂課總是板着一張臉,一臉嚴肅,學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壓抑,很難與老師有很好的配合,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師的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那麼學生就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師生互動更好,學習的效果會更佳。

教師應該努力成為一名機智的教師。在課堂生活中會有很多偶發事件,突發事件,面對這樣的事件,機智的老師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對孩子較恰當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説的教育機智。我們可以通過對關於教育體驗的小故事的閲讀和反思來生成教育機智。閲讀關於教育體驗的小故事之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會產生一種敏感性,會去思考孩子當時有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怎樣做對孩子更好。同時教師應該學會自我反思。通過不斷的反思,我們會逐漸形成一種反思力,這種反思力能提高我們對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們在面對具體教育情景時做出機智的行為。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讀完朱永新老師所著作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如同下過一場春雨,滋潤着我的心田,使我的心不斷變得柔軟、柔軟、再柔軟……它又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記憶的大門。徜徉在書中,自己就像坐在一片生命一樣翠綠的草地上,聆聽着周圍孩童純真無憂的歡笑,任紛亂的思緒飄飛,漸漸地,那個在記憶中塵封多年的日日月月,又開始燦爛、明麗起來。

那時的自己剛滿19歲,花一樣的年齡,帶着初為人師的美麗心情,帶着對“老師”這一職業所有的嚮往與憧憬,踏上了三尺講台。雖然被分配到了一所比較偏遠的農村國小,但這並不妨礙我去實現一個夢,一個關於“老師”的夢。

“老師,快來看,這裏的花兒開了!”“老師,小草發芽了!”“老師,陽光真温暖啊!”……這是孩子們對我的招喚,更是對於春天的呼喚。在那所鄉村國小,“天高皇帝遠”,平時很少有領導去檢查,更沒有誰聽課,我和學生的舞台在三尺講台之外,盡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給予的快樂。春天,帶他們走近田間,追趕春姑娘的腳步;秋天,跟他們一起體會豐收的喜悦;冬天,我又會和孩子們堆雪人、打雪仗……真真正正是一個“孩子王”。

當時全校總共不到100名學生。早晨,我會帶着全校的孩子們一起跑操;課間,我又教他們從沒做過的廣播體操;“六一”兒童節,我現學現賣,教孩子們跳舞,組織他們表演節目;春季運動會,我跟他們一起訓練,時不時還來一場比賽;課堂之外,我還會自編自演,教在同一個院子裏的幼兒園小朋友唱歌、跳舞……那時的自己,真是熱力四射、激情無限啊!而年輕的自己,也給這所學校帶來了新鮮。

只要我在學校,學校裏的男生、女生們總是匆匆吃過午飯後喜歡到我的宿舍玩。有時我跟他們談天説地;有時什麼也不説,就用錄音機放歌給談們聽,其實都是當時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孩子們卻聽得入迷。傍晚,吃過晚飯,他們又會聚集到我的宿舍做作業、聊天、嬉鬧,玩夠了就一起回去。偶爾也有女生會住在我那裏,美其名曰“跟老師做伴”。

當時還沒有自來水,我們必須自己去水庫推水喝。只要看到我宿舍裏的水缸裏沒水了,高年級的幾個男生,就會從家裏推來小推車,帶上大水桶,陪着我一起去打水。他們不用我動手,灌水、裝車、卸車、倒水,服務“體貼而周到”。冬天,宿舍裏生炭爐子取暖。每到這時候,男生們還會爭相為我砸炭,砸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煤炭,讓爐火燒得更旺更旺……

兩年,我在這所學校待了兩年。這兩年,是我人生中過得最悠閒、最愜意、最詩情畫意的時光。雖然後來也會為期末考試班級倒數的成績哭得稀里嘩啦,但年輕的自己擦乾眼淚,還是隨心而去。我和孩子們真摯的感情勝於一切。現在,那些孩子早已長大,有時他們見了我,脱口而出的是我的名字,或許,他們從沒把我當做老師,只是朋友、玩伴。

後來,農村學校合併,我又來到了現任的中心國小,一干就是10年。在這十年中,我明白了“教育”的含義很多,很深。我明白了“老師”的責任很重,“老師”的舞台應該更寬廣。我開始學習怎樣備課,怎樣上課,怎樣教孩子們更多,教學成績也在穩步提升。有得必有失,漸漸被磨滅的,是自己那一顆孩童般純真的心靈。

似水年華,追憶至此,心裏仍是美美的,畢竟自己曾有過兩年夢幻般的“教育生涯”。我所期待的是像《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巴學園的老師一樣,可以一邊帶着孩子們遊玩,一邊為他們傳授一些知識,這應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吧?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薦語,“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是的,讀於老師的教育故事,能感受到他對教育的赤子之心,對孩子的敬畏之心,他一直在用童眼看孩子,用童真教孩子,用童心育孩子。

他重視對話交流,《對話,一扇窺見自己和學生的窗口》一文中,能夠從學生的言談中找到教育契機;他關注“學困生”,《他臉上終於有了陽光》一文中,讓學生成為一個“人”,比分數更重要;他激發學生興趣,《不讓地裏長草,就種上莊稼》一文中,給孩子們成長的希望,減少他們“長草”的空間;他善於思考,《雪中送炭》一文中,從不同角度看學生,尋找最佳切入點;他教學生求真講誠信,以身作則,為孩子們做出了表率;他教學生向善,言傳身教,播撒陽光,傳遞正能量;他教學生尚美,觀察生活,感受藝術的生命力。

於老師説:“我自以為我的教育不空虛,因為我有情,我的情無處不在。”是的,他將生命紮根在語文教育的土壤,站在講台上,他就是語文,而且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語文教科書!《教學,呼喚“實打實”》一文告訴我們,教學不能走過場,要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地把語文教好,於老師的課堂的五重教學法,特別值得學習和研究;《也談“語言積累”》一文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方向和希望,即教學生學語言、用語言,抓住語文教學的根;《我的國小老師》一文表達了於老師對恩師的謝意和敬意;《病中吟》一文則真實地記錄了於老生病後幾次住院的經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坦然面對,堅持與病魔抗爭,不忘自己的使命,盡最大努力為語文,為教育做最後的貢獻(每讀此文,必會淚流滿面)。他用生命點亮了課堂,用智慧開啟了心靈,用大愛詮釋了師魂!

於老師的“教育故事”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每一個“小故事”裏都藴含着“大智慧”。他真正踐行了啟功的“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恆”原則。願我們都能沿着於老師的足跡,堅持行走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書寫下屬於自己的教育故事。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我想,很多孩子都和我一樣,在被學習困擾時,不禁提出一個疑問:我為什麼要學這個?或許有人會説,考試會考;也許有人説這説不定在今後的什麼時候就會用到。學生如果這樣來看待學習,他所學的依然將是僵化的、呆滯的知識,因為他找不到該知識在當下的意義,不知道如何去應用它,無法讓它生動起來。

以語文學科為例,語文是眾多學科中最為實用的,它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路邊的招牌是語文;閲讀的書籍是語文;電視裏的廣告詞是語文;春節時貼的對聯是語文。語文培養我們的聽、説、讀、寫能力。聽,是語言的信息的接收,別以為聽人人都會,有的人説話引經據典,有的人説話一語雙關,有的説話還有弦外之音,你都聽懂嗎?説,是語言信息的輸出,別以為人人都會説話,説話也是一種藝術,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要學會説話,讓不同的人都能正確理解你的意思。什麼時候該慷慨激昂陳詞,什麼時候要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用詞遣句、語速、聲調、姿勢都很重要。所以,我們不能僅僅給學生提供一大堆知識的碎片,而是要讓他們對其應用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這揭示了教育另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讓學生藉助樹木認識森林。懷特海認為,“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種對知識的運用,關鍵就於根除科目之間、知識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善於把各種知識綜合起來運用,善於牽一髮而動全身,讓學生了解某一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方位,以幫助學生藉助樹木來認識森林。懷特海強調,“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識對文化毫無幫助。”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都很強調良好的課堂紀律,以便將大量無活力的知識灌輸到一班學生的腦子裏去。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通過被動記憶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來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話,簡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這樣,生活更不應該是這樣。” 世界是普遍聯繫的,知識也是普遍聯繫的,而且有內在的結構和秩序。我們是因為教的方便,人為地將具有普遍聯繫的知識分割成一個個的課程,通過一個個知識點讓學生一步步地去學習。但在教的過程中,教師自己必須要引導學生將某一具體的知識放到整個知識體系的大背景中去學習,讓其明白知識對理解世界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升其判斷力,鍛造其對複雜環境的掌控能力,讓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特殊事例做出預見。但如果學生缺乏整體意識,不知道知識之間的內部結構和內在邏輯,不能夠站在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上思考一棵樹的生長,他是做不到這些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8gkz6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