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國小語文評課稿(通用20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通用20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説明事理的文章。介紹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由來,告訴人們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並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業的例子證明這一觀點,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成功必須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深刻道理。

國小語文評課稿(通用20篇)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洪老師沒有用煩瑣的文字分析,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朗讀去感悟。洪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他們在朗讀中感悟。如對“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目標專一”的理解,如通過朗讀來加強體會對三個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對“滴水穿石”的啟示的理解等。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默讀、對讀等形式,促使學生在讀書中進行思考、領悟,在思考、領悟中讀,這樣對課文中心能有較好的把握。

其次,洪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整合。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比較感性地瞭解李時珍、齊白石、愛迪生這樣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更多的內容。這三位偉人,他們都有過不同的困難經歷,但最終讓他們名垂史冊的是他們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變,持之以恆地探索研究。由於人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太遠,因此,洪老師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並通過插圖、文字方面的`介紹,為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作了較好的鋪墊。還幫助和引導學生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難,調動學生的閲讀積累與朦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對艱鉅的困難,這些偉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堅持”與“研究”為自己的人生書寫美麗的,從而激發他們對人生的目標、智慧、信念、勇氣、毅力等的追求與嚮往。另外,在重點詞句的理解與閲讀時,課件的運用更突出了訓練的重點,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洪榴老師的《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讓我受益非淺。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2

《公輸》這篇課文運用比喻説理的寫法記敍了墨子説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國的故事,表現了墨子機智勇敢和“非攻”(反對侵略)的思想。這篇公輸評課稿,是以授課教師的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和歸宿,並分析了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一起來看一下。

今天,聽了XX老師上的《公輸》這堂課,感受頗多。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即在課文學習必要之處作適當點撥,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疑點。

1、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集中解決課後一題——用簡明的話説説墨子是怎樣一步步止楚攻宋的,體會墨子的勸説藝術。這裏用了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輔以教師的引導來完成。

2、教師能恰當設疑

我們語文組的老師一直致力於語文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單純的教書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學期馬雲英老師承擔的課題“農村中學生問題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策略”在滄州市獲准立項,更是激發了我們的教研熱情。

“墨子是怎樣一步步止楚攻宋的”,能夠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達到突破學習重點的目的。授課過程中又將止楚攻宋的過程細化為三部分,這種問題設計能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帶有啟發性、思考性和思辯性,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培養了學生閲讀、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思維發展的訓練目標。

3、靈活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師深鑽教材,掌握詳實材料外,關鍵是如何傳授給學生的問題,如何在教學中架設一條通向知識彼岸的橋樑。課堂中巧妙啟發,如對“班門弄斧”的正確理解、對楚國攻打宋國這場戰爭性質的評判等,激起了學生的思維火花,調動了豐富的想象力,為理解課文開拓了廣闊而美麗的空間。

二、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首先是學生大面積地自讀,為學生理解課文記述的內容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學習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誦讀,學生在閲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得到美的薰陶,情操的陶冶。從而營造了和諧的教學環境,形成了互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

其次是學生能主動探究規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之下,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了文章內容,本節課摒棄了以往教學中單一的傳授性教學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學法,即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去提出個人問題,從而有所發現,並提出有價值的看法。如“荊之地方五千裏,宋之地方五百里”朗讀節奏的劃分,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思考和建議:

1、語文課堂教學中,文本的工具性作用要體現出來。

整個一堂課,學生研讀文本的深度不夠,對文本內容的瞭解過於匆忙。語文教學中,詞句的積累還是比較重要的一塊。馬老師在字詞的處理上不太到位,“字音上有問題嗎?”一個問題匆匆帶過,為下面的分角色朗讀設置了不小的障礙。在多媒體演示出現問題不能用的時候可以嘗試採用板書或指名讀課文的形式完成。

2、不能忽略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突出作用。

一篇文章的品味來源於對文本的理解,而深入理解文章離不開對文本的研讀。馬老師雖然安排了自讀和分角色朗讀的環節,但對這樣一篇人物語言如此精彩的先秦散文來説是不夠的。

3、一堂課還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作為學習的主體,一堂課中要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有所收穫和啟發,並能説出自己的見解。所以對於“墨子是怎樣一步步止楚攻宋的”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充分放手,讓學生解決疑問,尋找答案。如果問題難度比較大的話還可以嘗試小組合作解決。這應該比教師逐層的分析講解更有挑戰性,也更有價值和意義。

4、教師還要善於在不疑之處設疑,創設教學情境。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而這一點,對於教師的課堂教學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把解決本課重點問題的過程看做是一場“殲滅戰”的話,那麼教師完全可以借鑑墨子的語言技巧在正式學習文本之前來一個“誘敵戰”,可設計誘導——我是公輸盤,我為楚國製造了雲梯用來攻打宋國,你是墨子,你會怎樣阻止我?有了這樣的問題預設,定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後文墨子止楚攻宋的勸説藝術會有更深刻的對比和理解。所以,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教師首先應該成為“問題專家”,善於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探討:

一、分角色朗讀安排在哪裏?

分角色朗讀,是一種讓學生進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徑和形式。教學中進行這樣的訓練,可以學生進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課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麼,課文的情感內容也就落到了實處。

但是我們值得探討的是,分角色朗讀的練習到底應放在什麼時間,品讀文本之前?之時?之後?

有一些老師習慣於先讓孩子們分角色朗讀,之後,老師再對人物的角色、語氣進行一番指導,最後再對人物形象做一總結。雖説課無定法,但總感覺這種朗讀指導教師很吃力,學生們的理解也似乎被分割了。

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語言的準確、生動、富有感情方面,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更高的要求,是在熟練閲讀基礎上的一種提高、體驗的過程。所以學生只有在紮實的閲讀理解基礎上,才能讀出角色的情感、態度,正確表達角色的內心世界,熟讀課文才能保證朗讀效果。學生由外而內,“用心靈去感受”,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產生與人物相似的情感,才能讀出公輸盤的狡猾虛偽、墨子的義正詞嚴。

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從人物語言中體會角色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個性,然後再靈活運用多種策略讓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語氣、語調和內在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分角色朗讀才更有意義,才更有價值。

當然分角色朗讀可以變換形式,不拘一格。教師分派學生完成不同角色的朗讀,是最常見的形式。教師也可以大膽地放手,全班自由組合分成小組,讓每組自行安排角色,然後以比賽的形式完成朗讀任務,這種方式可以使全班的學生都參與進來,都成為朗讀的主人,而不是旁觀者。

二、文言文教學還要不要翻譯?

文言文字詞疏通需要花較大工夫,這是我們必須面對、承認的。如果還是教師一字一句地教,學生一字一句地記,當然重現死氣沉沉的局面;如果統統把字詞的解決都拋給學生,認為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那無疑是自欺欺人。講是必要的,問題是怎樣講,許多老師給出了適宜的方法即抓關鍵,精練習。首先佈置預習,讓學生查工具書、對照註解初步掃清字詞障礙,這只是第一步,因為這些知識留給學生的印象並不深,很模糊。老師在課堂上沒必要串講,因為面面俱到,反而處處重點處處不是重點,也不過是“水過地皮濕”。我們選擇重點、難點的關鍵處點撥、講解,這些重難點的確定在於教師對文本的分析、學生的反饋。一般説來,每句文言需重點講解、識記的字詞在兩個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譯的句子並不多,其它均可讓學生輪流作小老師講解,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致,改變只純“聽”的被動,而為動耳、動口、動手、動腦的主動。

疏通文意我在教學中通常採取讓學生給註釋搬家的辦法,即有選擇地把註釋抄寫到課文中被註釋的字詞的下面或一邊,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抄寫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於記憶。生字詞的註釋就在這個字詞的下面或一邊,學生只要讀課文就會看到,這樣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和識記。

三、如何引導學生預習?

文言文的學習必須引導學生預習課文,而教師則要給予提示,明確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藉助註釋,初識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與此同時批註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課解答。或蒐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況,還有每節課前都要提出一、兩個預習問題。質疑內容可從多方面進行:語言運用上、課文內容上、表現中心的手法上等。對這些問題教師認真審閲,做到心中有數。集中、分類後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問題,讓學生提問、討論、解決。所要注意的是——教師隨時檢查預習情況,絕不能放任自流。預習環節很重要,單説其中包含三個語文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藉助註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途徑。文言文的語言知識零碎而龐雜,如字音、詞義等,多數要靠一個一個地去理解、體會,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想培養自學能力,就要讓學生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邊讀文邊讀註釋的習慣,勤查字詞典的習慣,應該讓每位同學手中具有一兩本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詞典》等。關於蒐集材料的習慣,起碼不坐等現成答案,而是主動尋找、整理、歸納,在蒐集中看到的、集到的東西,也許會在某一天派上用場。還有質疑習慣,正像愛因斯坦説的“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今天小編推薦的這篇公輸評課稿,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您的補充和建議。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3

這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的記敍文,文章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過程及人們的表現,説明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從整堂課來講,整體風格為實在、紮實而有效,緊扣文章的重點段落,讓學生細細地讀,充分地讀,真正做到了以讀為主。

一、自主學習,文本對話。

凸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把學生當成大寫的人,放手讓學生去自主讀書,主動融入閲讀情境,感受文字,品味語言,感悟文章的真諦,學生緊扣文章的語言,與作者交流,與文本對話。此時,心與心在這裏交融,此刻,情與情在這裏碰撞。最終,作者、文本與學生融為一體。

二、以讀為主,重點突出。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本課教學中,以讀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分組對比讀,分角色讀,個別讀,齊讀,師生對比讀,在學生在找一找,比一比,讀一讀中,突破了該段的重點,讓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塞特凱達斯瀑布昔日的壯觀和今日的日漸枯竭。

三、直抒胸臆,指導練筆。

人們看到這樣的情景,又會有哪些感觸?會説些什麼?並試着寫一寫。交流中,很多學生寫出了自己的心聲,道出了真情實意,説寫結合,有效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幾個想法。

(1)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該抓住文本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拓展,如:塞特凱達斯瀑布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彷彿對世人説些什麼?(2)教學是一門藝術,特級教師於永正説過:“有情有趣是教學。”此時此刻,你就是巴西總統,在這個特殊的葬禮上,你會説些什麼?與此同時,教師作為合作者、幫助者,同樣可以以記者身份採訪大家:你作為遊客,有什麼話想對大家説,談談你內心的感受。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4

今天,聽了朱老師指導的《想象作文》,我想了不少。首先,他選的這個課題對於寫作教學來説是一條新思路,以後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中實踐操作。整堂課聽下來,思路還是蠻清晰的。開始呈現作文開頭一句話:“一天,小王遇到了一件蹊蹺的事……”,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大膽想象,各抒己見。這裏,朱老師及時地將學生的想法實行歸類並呈現在黑板上,這樣大家的想法就一目瞭然了。這一點比較好,可以借鑑學習。這時,學生的反應是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是熱烈的!只是,在讓學生去大膽想象的同時,教師並沒有任何地要求和限定,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似乎很難握好度。後來出現許多比較另類的想法,讓人不免得擔心學生會不會將大膽想象等同於胡思亂想。我的想法是在這裏教師應該説明想象的要求以及採取一些導向性的提議。

接着,朱老師引導學生逐個排除了剛才列舉的內容,最後在“狗生貓”與“穿越時空”兩個裏面進行選擇。最後選定的是“穿越時空”。這裏,我存有疑惑,在引導學生排除時應按什麼標準為好呢?選定的內容到底是不是完全應該由學生隨機生成的呢?教師是不是應該有大方向的引導呢?還有,我們本節課的寫作意圖應該是什麼呢?

接下來,朱老師讓學生們寫下自己最初的想法,完成第一稿。規定時間到了,他讓學生展示了自己業已完成的文字片段,讓其他學生提意見,當堂修改。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5

《台灣的蝴蝶谷》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四冊的一篇優美散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台灣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麗而壯觀的奇異景色。錢老師在執教第二課時時,運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創設了優美的情境,把學生領入充滿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學生在簡單、活潑的氣氛中,直接“聞其聲、觀其景、臨其境”。把學生的認識欲、積極性完全激活了,到達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優美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

首先錢老師運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台灣的山谷圖,一羣羣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裏翩翩起舞,這麼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的吸引住了,學生彷彿隨着那美麗的蝴蝶來到了中國台灣迷人的蝴蝶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文中。

在講到黃蝶谷和彩蝶谷時,又通過動畫演示,展現出金光燦燦的黃蝶谷和五彩繽紛的彩蝶谷的景象,為了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彩蝶谷的美,錢老師把實物花瓣撒向空中,當五顏六鈀帶着香氣的花瓣緩緩飄落的時候,再多的語言都是不需要的了,藉助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完全在課文中徜徉、留連,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美景,體會了課文。

二、抓住了關鍵字詞,探究美

錢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通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圈出描述動作的詞,然後討論為什麼用“飛過”“穿過”“越過”這三個詞,能變換位置使用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白了這三個詞不僅僅具體準確地描繪了蝴蝶的動作,而且又避免了單詞的重複。此時錢老師提出,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在用詞上下功夫,不能總是用那幾個詞,由於是實例點撥,生動形象,學生易於理解和理解。

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閲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教學中,周老師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當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到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後,周老師讓學生利用課文的語言讚美瀑布;緊之後,出示枯竭後的瀑布課件和品讀課文相關段落,學生自然產生了失望、悲傷等強烈的情感體驗,周老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些實踐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構成。言語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

二、心靈對話——悟之源

在流淌着個性的語文生活中,學生帶着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詮釋了文本的內含。“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積極靈去傾聽心靈,到達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構成獨特的閲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説”為“我要説”,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當週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大瀑布兩個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從孩子們的語言中可看出他們發自內心的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實踐——悟之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而培養這種潛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説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把文章感悟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生髮創造新思路、新問題和新價值。在這一課中,周教師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當堂準備稿子,當一回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講,巧妙地為學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出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説中流淌。學生在這個平台上與文本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激情澎湃,將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通過自己的言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樣的平台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6

四月七日,我們到三小見習了,今天聽黃老師講的是人教版第十五課《金色的魚鈎》。下面是我對黃老師的一個小小的評課稿。

一、注重揭示題目,導入新課。

黃老師在寫好了今天要講的課題之後,首先就問孩子們:同學們,金色讓你們想到了什麼?請舉手回答。

這樣的一個問題,立刻引起了孩子們的激情,他們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回答説“金色想起了秋天的落葉。”有的説“金色想起了美麗的童年!”有的還説“金色讓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條漂亮的裙子。”孩子們都作出了各種各樣的回答,很好的導入了新課。同時在課題上用黃色粉筆在“金色的”下面做出着重號標誌。並且又向孩子們提出,我們生活中的魚鈎是什麼顏色的,那麼文中為什麼要説魚鈎是金色的。

我認為這樣從我們日常生活的現象着手,更有利於孩子們觀察生活。並且有利於導入新課。

二、能帶領孩子們深入瞭解文章。

黃老師在授課的時候向孩子們提到了幾個問題,層層遞進。下面是她在授課的時候給向孩子們提出的問題:

1、魚鈎,釣魚用的鈎子。課文所指的魚鈎是老班長的珍貴遺物。這是發生在紅軍過草地時的一個感人故事。請你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並且要分析老班長外貌,為何他三十多歲就像五十多歲的樣子。

2、請孩子們描述一下文中提到的三個病危戰士。

3、讓孩子們説説文中講到老班長釣了魚不捨得吃,卻吃骨頭,“我”知道後哭了。為什麼“我”會哭。

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讓孩子們帶着問題在課文中尋找答案的同時可以更好地有利於思維的拓展和思考方式的培養!尤其是第三個問題的提出,能讓孩子們身臨其境的想想為何“我”會哭,也考到了孩子們如何組織答案的能力。

三、讓孩子們用心體會文章內容。

我發現黃老師的這節課有個很大的特點是喜歡讓孩子們朗讀。尤其是分角色朗讀,通過各種角色朗讀,有利於讓孩子們領會文章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各自的特點。例如讓孩子們有感情的朗讀炊事班長和病危的戰士們的話,就可以注意到他們所處地位和處境不同,語氣語調也要相應改變的道理。孩子們朗讀得特別認真,因為他們都融入了文章中了。

同時黃老師要求同學們劃出文中使你感動的部分,然後有感情地讀一讀。這種做法我是很提倡的,不僅讓孩子們劃下重要的句子,也讓他們積累了一定的優美詞句,對文字積累方面很有幫助。

四、有啟發性的總結。

在文章的總結中,老師向孩子們呢提問到:這篇文章主要講到了一個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一位老班長接受黨的囑託,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光榮犧牲的故事。那麼你們對“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的這句中心句是怎樣理解的?(揭示中心,讓學生説一説,練習口語表達)

五、口語交際。

讓我最受教育的是黃老師提出的這一個口語交際題目: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紀念館”的解説員,你怎樣向前來參觀的人介紹金色魚鈎的故事呢?

孩子們都議論紛紛,並且搶着要做解説員,這樣開放的話題顯然是很吸引孩子們的,不僅可以鍛鍊孩子們的口才交際能力,也鍛鍊了他們如果的膽量語言組織能力!

其實這節課我認為黃老師講得真的蠻不錯的。尤其在突出教學目的方面,有目標的要鍛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的組織能力。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7

卡羅納

我聽了周老師的課,受益非淺。周老師為了突破重點,較好地達成情感目標(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把課文重組成兩個版塊。

一:找出描寫卡羅納的悲痛欲絕的語句,體會感悟,指導朗讀,表現出卡羅納的心情。

二:再讀課文,找找卡羅納身邊有哪些人在關心他,並劃出有關語句,細細品味,説説他們是怎樣關心卡羅納的。

課堂實錄一:

師:失去母親的卡羅納悲痛萬分,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卡羅納

心情的語句,再認真讀讀,用你的朗讀聲表現出卡羅納的心情。

生默讀找劃語句,一會兒幾個同學就認真地練讀起來。

師: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卡羅納悲痛的心情。誰先來讀一讀。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紅了,兩腿站不穩,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場似的。我從卡羅納的臉色中體會到他失去母親是多麼的傷心、難過。

師:卡羅納承受着多麼巨大的悲痛呀!誰再讀。(指名讀)

師:你體會到了卡羅納的悲痛。讓我們一起讀。(學生齊讀)你還從哪句話體會到了卡羅納的心情。

生2:過了一會兒,我發現卡羅納獨自站在一邊端詳着我,他的目光裏充滿着無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彷彿在説:“你可以擁抱媽媽,我卻再也不能了。”卡羅納失去了母親,他的內心充滿了悲哀,他羨慕我還能擁抱媽媽。

師:你説得真好,讓我們一起走進卡羅納的內心,讀。(學生齊讀)

師:卡羅納失去了母親是那樣的痛苦、傷心。假如卡羅納就在我們身邊,你會怎麼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傷心。

生2:幫助他走出傷痛。

生3:鼓勵他,讓他重新快樂起來。

這堂課,周老師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通過自讀自悟,集體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語句,學生體會到了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從而激發起了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讓聽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鳴。我覺得是一堂很成功的語文課。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8

一、讀為主線——悟之本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閲讀、用心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教學中,周老師透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當學生透過朗讀體驗到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後,周老師讓學生利用課文的語言讚美瀑布;緊之後,出示枯竭後的瀑布課件和品讀課文相關段落,學生自然產生了失望、悲傷等強烈的情感體驗,周老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透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些實踐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構成。言語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

二、心靈對話——悟之源

在流淌着個性的語文生活中,學生帶着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詮釋了文本的內含。“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到達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構成獨特的閲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説”為“我要説”,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當週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大瀑布兩個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從孩子們的語言中可看出他們發自內心的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實踐——悟之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而培養這種潛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説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把文章感悟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生髮創造新思路、新問題和新價值。在這一課中,周教師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當堂準備稿子,當一回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講,巧妙地為學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出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説中流淌。學生在這個平台上與文本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激情澎湃,將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透過自己的言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樣的平台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9

聽過蔣老師上的幾節課後,覺得她每次都能準確把握教材,在教學的設計上狠下功夫。這次上《蘋果裏的五角星》也不例外,可以説是獨具匠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整個課堂教學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時間的創新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易懂。蔣老師突破常規,巧妙地把兩課時的教學整合成一節課。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幫助學生解決完課文中生詞理解的難點後,就巧妙地引入課文的教學,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教學設計巧妙

一上課,蔣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做了一個小遊戲。她取出一根筷子,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説説平時用的筷子還有什麼作用?這個遊戲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以較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另外,這個遊戲也與本課內容緊密相連,學生對筷子的巧用也就是一種創造力。

三、教學方法實在

在讓學生初讀課文後,概括課文大意時,學生不能馬上準確地概括。蔣老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人物和文章題目去思考。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很快清晰地説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此外,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攔腰”、“循規蹈矩”時,蔣老師也能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獲得直接的體驗,並讓學生邊説邊做,把學生的動作演示與文本結合起來。

但幾處教學還要和蔣老師商榷一下。我覺得在理解詞語時,對於詞中的重點字也要讓學生知道,以便幫助學生遷移理解這些字組成的其它新詞。如“循規蹈矩”中的“循”和“蹈”字,“鮮為人知”中的“鮮”字。在指導學生朗讀男孩和我的對話時,不要一句一句指導,要整合一下。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0

真正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較好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是新課改下一堂有實效性、有生成性的真實高效的課。

本課素材取用廣,充分顯示老師深厚的專業功底,將細節描寫相關的課內外典型素材盤活,恰如其分地給予學生捕捉素材,啟發學生讓作文還原生活要恰當地運用寫作技巧即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這循序漸進輕鬆地幫助學生打開了寫作思路。細節描寫要能抓住典型細節,這樣才更具有廣泛性,有利於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授之以漁,呈現生活。讓學生輕鬆地學到了細節描寫的招數。説輕鬆,是因為老師教得輕鬆。主要表現在課上無需滔滔講述教師只引導學生看一看,聽一聽,比較比較,感受感受,議一議,再點撥點撥便達到了目的。再有,學生學得也輕鬆,,學生得到知識不是從教師的講述中被動的接受的,而是通過看、聽、比較、感受和議主動獲取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受到了訓練。思維受到鍛鍊的價值要遠遠高於獲取知識本身。

整個教學環節和方法的設計,本着從學生中來,學生中去的宗旨。實踐體會遠比一味地教師主觀灌輸僵化的教條要生動、有效地多。本節課上,教師的指導就像一星火種,點燃學生心中的言語創造的慾望和企盼。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創作思維,還為踐行本色作文開創了寶貴的經驗。

評價多元,激活課堂。教師始終注意學生説話和寫話的評價,而且評價方式多元,在評點中,再次讓學生揣摩寫法,感悟本次習作的要領,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學效果令人滿意。在課中,我們看到的多是教師的真誠傾聽,聽到的多是教師的熱情鼓勵。教師的尊重促使學生拓展思路,開拓想象,真正還學生“真本性”。師生在相互碰撞中教學相長。

黃老師的作文課能結合教學內容,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學生主體性得到很好的發揮,體現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對我們今天的作文教學有很強的示範性作用。

總之,黃老師的課處處充滿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學而未得的我豁然開朗,是一堂難得的好課。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1

一、教學目標明確。

1、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潛力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

2、貼合年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本領域的教學特點。

二、新的學習方式得到充分體現。

1、在學習過程中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體現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學生有機會經歷知識的再發現的過程;

2、重視學生的思維與表現方法的多樣性,學生有獨特的感受與情感體驗。

3、在學習中教師給予積極的支持、鼓勵和引導,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規範給予足夠的關注。

三、學習效果。

1、全面落實教學目標;

2、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並有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

3、本課就應掌握的基本知識技能得到落實。

四、語文教育特點。

1、注意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2、注意培養語文的實踐潛力。

3、根據漢語言文字規律進行語文教學。

識字寫字

1、遵循漢字的構字規律,注重漢字藴涵的文化信息。

2、採用多種方法進行識字,強調識字工具的指導和運用,培養主動識字的興趣和願望。

3、引導在語言實踐中運用。

4、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閲讀

1、加強朗讀教學,注重感悟的閲讀方法。

2、重視學生在閲讀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3、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

4、培養語感,注重積累。

表達

1、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

2、重視在寫作中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材料。

3、有具體過程和方法的指導。

4、重視修改及修改中的`合作。

5、關注兒童生活實際。

五、教師教學素質。

1、善於觀察學生,並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策略;

2、注意根據教學需要有效地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

3、教學語言表達準確有感染力;

4、板書工整簡潔、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

制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進行評價實踐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

在學科體系、社會需要和學生髮展需要的關係問題上,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思考學生的個別差異,思考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發展需要。在教與學的關係問題上,要從關注教師的教為主轉變為以關注學生的學為主。在傳授知識和培養潛力的問題上,要重點關注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潛力的培養。要引導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終身學習的願望。

2、評價要適當注意靈活性。

評價指標既要充分思考教育教學規律和教改的新要求,又要思考語文教學的現狀和當地教師的實際水平,避免操之過急。同時,評價指標要突出重點,便於操作,不能過於繁瑣。評價還要注意因人而異、因課而異。比如評專題研究課,就應緊緊圍繞專題進行評價,非專題性的問題能夠適當從略。又如,有的課用的是帶有實驗性質的某種教法,評課時就要圍繞該教法的要求來衡量。再如,對較差的課,要多從教學常規方面挖掘一些優點,推薦方面的要求不宜過高;對較好的課,則重點抓住教改方面的優點予以肯定,提推薦時要求可高一些,促使教師精益求精。如果評課時不注意評價的策略,則很難取得評課的實效。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2

我聽了周老師的課,受益匪淺。周老師為了突破重點,較好地達成情感目標(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把課文重組成兩個版塊。

一:找出描寫卡羅納的悲痛欲絕的語句,體會感悟,指導朗讀,表現出卡羅納的心情。

二:再讀課文,找找卡羅納身邊有哪些人在關心他,並劃出有關語句,細細品味,説説他們是怎樣關心卡羅納的。

課堂實錄一:

師:失去母親的卡羅納悲痛萬分,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卡羅納

心情的語句,再認真讀讀,用你的朗讀聲表現出卡羅納的心情。

生默讀找劃語句,一會兒幾個同學就認真地練讀起來。

師: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卡羅納悲痛的心情。誰先來讀一讀。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紅了,兩腿站不穩,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場似的。我從卡羅納的臉色中體會到他失去母親是多麼的傷心、難過。

師:卡羅納承受着多麼巨大的悲痛呀!誰再讀。(指名讀)

師:你體會到了卡羅納的悲痛。讓我們一起讀。(學生齊讀)你還從哪句話體會到了卡羅納的心情。

生2:過了一會兒,我發現卡羅納獨自站在一邊端詳着我,他的目光裏充滿着無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彷彿在説:“你可以擁抱媽媽,我卻再也不能了。”卡羅納失去了母親,他的內心充滿了悲哀,他羨慕我還能擁抱媽媽。

師:你説得真好,讓我們一起走進卡羅納的內心,讀。(學生齊讀)

師:卡羅納失去了母親是那樣的痛苦、傷心。假如卡羅納就在我們身邊,你會怎麼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傷心。

生2:幫助他走出傷痛。

生3:鼓勵他,讓他重新快樂起來。

這堂課,周老師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通過自讀自悟,集體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語句,學生體會到了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從而激發起了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讓聽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鳴。我覺得是一堂很成功的語文課。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3

今天,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頂碗少年》,受益匪淺。這堂語文閲讀課,陳老師的整個教學思路是以讀代悟,以悟促讀,讀悟結合,在讀讀悟悟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下,閲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現結合本文內容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

1、整體把握,抓主線

這篇文章主要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

(1)抓住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神情進行描寫,表現頂碗表演動作的高難度;

(2)具體描寫了觀眾觀看錶演時的反應,突出表演的扣人心絃;

(3)採用了擬人的手法對碗進行描寫,不僅體現了表演的難度之大,還烘托了表演的緊張氣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因此,陳老師的教學首先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線,以此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文章的主線很清晰、明朗。陳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如導言中教師讓一位學生講述林肯的生平,以此來引導學生明白課文中要講的道理也和課前的故事所藴含的道理一樣。然後從生字詞的認讀、理解中導出文章的重點句也是文章的主線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老師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而自由讀文,解決問題。學生彙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為什麼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一中心進行。這樣設計,既找準了切入點,又適當地進行了變序教學,有利於突破重難點。從而讓學生理解了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歎,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於拼搏的讚歎。

2、抓好字眼,重感悟

在這個環節上,教師設計了一個表格,這個表格抓住了文中的重要字眼少年碗觀眾,學生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進一步感悟少年不放棄希望,不怕失敗、敢於挑戰的精神。同時,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老師不失時機的進行朗讀指導,加以點撥。實實在在讓學生在讀中思、思中悟,最後出示一到擴展填空,進一步讓學生在填空時理解少年為什麼能取得成功。

總之,從教學設計和教學細節上看出陳教師的教風樸實,不設花架子,語文功底紮實,潛心研究文本。正像崔巒老師説的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4

課文《特殊的葬禮》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的記敍文,作者通過描寫塞特凱達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過程及人們的表現,説明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教學本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的發揮。

一、讀為主線——悟之本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閲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教學中,周老師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當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到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後,周老師讓學生利用課文的語言讚美瀑布;緊接着,出示枯竭後的瀑布課件和品讀課文相關段落,學生自然產生了失望、悲傷等強烈的情感體驗,周老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些實踐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形成。言語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

二、心靈對話——悟之源

在流淌着個性的語文生活中,學生帶着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詮釋了文本的內含。“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閲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説”為“我要説”,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當週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大瀑布兩個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從孩子們的語言中可看出他們發自內心的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實踐——悟之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説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把文章感悟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生髮創造新思路、新問題和新價值。在這一課中,周教師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當堂準備稿子,當一回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講,巧妙地為學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出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説中流淌。學生在這個平台上與文本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激情澎湃,將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通過自己的言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樣的平台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5

走出門,就與含着露水和梔子花氣息的好風撞個滿懷。早晨,好清爽!心裏的感覺好清爽!

不騎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着滿懷的好心境,哼幾段小曲,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

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你累嗎?你把滾滾水送向遠方,你弓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波光明滅,泡沫聚散,歲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堅持着,你那從不改變的姿態,讓我看到了一種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走進這片樹林,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勢。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發現每一株樹都在看我。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掌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終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鏡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濁嗎?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詩,是要我與你唱和嗎?你好,白雲大嫂!月亮的好女兒,天空的好護士,你潔白的身影,讓憔悴的天空返老還童,露出湛藍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渾的男高音,純粹的歌唱家,不拉贊助,不收門票,天生的金嗓子,從古唱到今。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着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着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喂,雲雀弟弟,嘰嘰喳喳説些什麼?我明白你們是些純潔少年,從來不説是非,你們津津樂道的,都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6

這篇課文以季節的變化,按照石榴的生長過程(即:抽枝、長葉、開花、結果)來描寫石榴,文章用詞、用句非常生動,特別是多處採用擬人句,使得無論是石榴花,還是果實,都顯得可愛無比。這樣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良好範例。而引導朗讀品味則是最佳的教學方法。季老師的課對於這一點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課,都可窺見她精心的真情導讀,石榴的美麗在品讀中慢慢地煥發出來。

她的成功在於:

一、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課注重學生的誦讀,以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為本,給於學生較多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在讀書中生疑,在讀書中求解,在讀書中品味,在讀書中生情。

在課文的研讀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解放了學生的思想,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但同時需要教師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品讀中,教師抓住了文本中精美的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顏色嬌美,而且開得茂盛,充滿生氣,富有情趣。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有關詞語進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這些詞句形象地寫出了石榴花的美麗動人,生氣盎然。接着指導學生進行賞讀,進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動人。

二、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積累意識。

《新課標》許多地方都講到了積累,總目標第七條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怎樣才能做到豐富的積累呢?巴金先生曾説:“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地體會到它的好處。”可見,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石榴》這篇課文詞語非常豐富,如作者用“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瑪瑙般”等詞語描寫出了石榴子兒的樣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寫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師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語,讓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以至在説話訓練中,學生能自然地運用這些詞語進行描述,可見教學效果明顯。

三、學法遷移,強化實踐運用

《新課標》提出,要遵循祖國語文教育的規律,突出學生語言實踐活動。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增加學生語言記錄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為我所用,真正把記錄的語言材料內化為運用能力,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本堂課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學寫,讀寫結合,讀中悟法,在閲讀過程中穿插語言訓練。如仿寫作者的擬人寫法,發揮想象,也用擬人手法寫一寫水中魚兒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紹了石榴果實裏面的樣子、顏色、味道,用詞優美。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味好詞佳句的同時,創設生活情景,指導學生仿照這樣的寫法,學寫一種水果。因此,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7

沒聽課之前,看到課文的題目,我就想:這是一篇沒趣的課文。不象我們低年級的課文,有各種各樣吸引人的小動物,但聽課下來,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其實不管是什麼課文,只要老師引導的好,沒趣的課文也能變得有趣。下面我就淺略地談一談聽課後對這節課的一點看法。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冒着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

教完第一自然段,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後,邵老師出示第二自然段“那麼,雷暴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邵老師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麼?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邵老師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於能體會到從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邵老師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着用填空的形式來體會。例: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有的説:“.......”有的説:“.......”有的説:“.......”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説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為紮實。

本課有複述的要求。當學生説到對風箏的材料有所瞭解,邵老師又讓學生再讀課文同桌探討一下這些材料有什麼用。接着課堂公開交流,學生明白這些材料的用處後,再讓學生細細體會文中人物動作,明白風箏實驗過程。最後,邵老師那着準備好的風箏及一些實驗材料,問:誰願意當一回小富蘭克林,將這個實驗過程邊演示邊講解給我們聽?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不知不覺鞏固了風箏實驗的一些要點,更為學生的複述提供了良好契機。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8

本文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三個小動物處理禮物的不同,所以結果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哲理於有趣的故事中。教學時,教師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選擇—體驗—感悟三個環節來學習這篇課文。

一、釋放願望,自由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角色,説説你喜歡哪個動物,為什麼,説説你的理由,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釋放了學生敢想,敢説的這種願望。

二、注重細節,教給方法,指點習作。課文中,無論是小豬,小牛,小猴還是土地爺爺,都很有個性。這得益於精彩的細節描寫,例如,“舔舔舌頭”“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學文章時,能注重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去體會,去闡述,無疑這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閲讀。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教學中,教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沒有把課文藴含的道理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和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外顯交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不斷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9

今天有幸聆聽了姚老師執教的《秋天的雨》這節課,我有一種如沐秋風,神清氣爽的感覺。《秋天的雨》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語言美,意境美,篇章結構美,名為寫秋雨,實在寫秋天,把秋天的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串起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在本課教學中,姚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畫面,品讀詞句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一、創設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在上課伊始,姚老師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盡情欣賞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圖片配上優美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秋天,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二、重視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姚老師的課堂上實現了“以讀為本”,擯棄了教師的分析講解和問答。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並且讓學生融入文本,在學習第四段時,教師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與學生展開對話。

三、重視讀的層次指導

姚老師結合課文特點,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為目的,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以讀促悟。抓住秋天的顏色、氣味、聲音進行教學。姚老師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 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飄呀飄呀”這二個動態詞語,進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讀,體會語言美,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同時,恰當藉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的美麗景色,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學生在多種形式、分層次的反覆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了五彩繽紛的色彩美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美,體會到了秋天的美麗和欣賞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一些細節,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學“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一部分時,讀中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句子並同桌討論,再説自己發現了什麼?然後拓展訓練“ 像 ”的句式,這樣就會加深學生對比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級剛開始習作,本篇課文在每一段都有一個明顯的中心句,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滲透寫法的指導。 以上幾點只是自己聽後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20

週三早上去教研,我聽了陳老師的一節一年級語文課,一節課下來我是感慨萬分,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學生個個聚精會神,更讓我佩服的是老師的過渡語是那麼的自然,娓娓道來。如:表揚學生讀得好,老師説:“讀的真不錯,老師送給你一個蘋果請吃吧。”學生邊做動作邊説:“摘個蘋果送給你,你真棒!”老師和學生配合默契。學生也非常樂意接受。如:把生字送回課文裏再讀課文,老師説:“同學們,課文媽媽站在路口,等着生字寶寶回家呢。咱們趕快把它們送回去吧。”……還有學生兩個人的“識字大王”挑戰賽也是花樣百出,寓學於樂。

整節課我覺得陳老師始終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組織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為學生創造了寬鬆的學習氛圍,並且隨時隨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興趣是學生髮展思維的巨大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是學習成功的祕訣。教育家第斯多惠説:“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點燃起孩子樂學的火苗。同時喚醒了學生那顆想學的童心。

有一句話説得好:“如果你熱愛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空。如果你非常討厭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我覺得陳老師就是一位生活在天空的老師,她用自己豐富的教育智慧享受着孩子們帶給她的歡樂。和諧的師生關係令人羨慕,讓人折服。我想我也應該做到這些,做一個生活在天空的老師,我覺得只要我們能夠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工作信條,那麼我們的精神境界和職業操守就會發生質的變化,我們的幸福感就會隨之降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xinwen/xl89k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