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談判技巧 >

有效溝通的三要素

有效溝通的三要素

與人溝通的時候,你是否遇到這樣的問題:有時候三句不到便話不投機,不歡而散;或者總是爭論不斷,誰也不服誰;或者,總是對某個人感到莫名的緊張、恐懼,而對另一個人卻無名火起,忍不住想發脾氣?我們真的清楚自己在表達什麼嗎,我們又是否明白對方真正的意思呢?

有效溝通的三要素

你忽略了哪些要素?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效溝通的三要素,希望大家喜歡!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般需要三個要素,即“自己”、“他人”和“情境”,如果我們能同時顧及這三個要素,即能夠帶來有效的溝通。而如果對這三個要素顧此失彼、有所取捨,甚至完全忽略,則會給溝通帶來問題。

不妨仔細想想,在這三個要素中,你忽略了哪些要素。如果你常常過分忽略“自己”,委曲求全,那麼你的溝通模式可能是“討好型”;如果你經常忽略“別人”,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可能是“指責型”;而當你同時忽略“自己”和“他人”,不顧及雙方的感受,只是“擺事實講道理”,那麼可能是“超理智型”;而如果將三者全都忽略,則是“打岔型”。當然,如果你能夠同時顧及這三個要素,做到表裏如一,那麼便是“一致型”。

藉着對這五種溝通模式的瞭解,我們可以自行檢測自己的溝通模式。判斷一個人屬於哪一類型,主要是依據他在關係中什麼樣的姿態佔了優勢。當然,每個人的溝通方式都是極其複雜的,這五種模式也並不能囊括所有的情況,這只是一套工具,讓你更加了解自己。

檢視你的溝通模式

回憶一下,你與人交流溝通的時候,通常是什麼樣的狀態。

指責型

指責型的人只關注自己,其的姿態更像一個高高在上的獨裁者、老闆或者權威的父母,與人溝通聲音儘可能地高,忽視對方的表達,不加區別地反對別人來掩蓋自己的脆弱。他試圖表明不是自己的過錯,讓自己遠離壓力的威脅,將自己的壓力和負擔施加給他人,讓對方服從自己,而不是為了尋求回答。與此同時,他不會覺得自己有任何價值,因此,如果能讓一些人順從,便會覺得自己有些價值;當別人順從時,才感覺自己充滿力量。

言語:一般都表示否定,指責性語言居多,例如:“你永遠做不好任何事情。”“你到底怎麼搞的?”“都是你的錯。”

情感:建立權威感,“在這裏我是權威”“我是對的”。

行為:攻擊對方、獨裁專斷、批評否定、吹毛求疵。

身體姿勢:很有權力的樣子,僵直。左手叉腰,右手指向對方。

內心感受:真正的內心感受可能是“我很孤單和失敗”,但這些內心感受都是隔絕的。

心理反應:報復、捉弄、欺侮。

軀體反應:肌肉緊張、背部痠痛。循環系統障礙、高血壓、關節炎、便祕、氣喘等等。

討好型

討好型的人只關注對方,使用討好、逢迎的語氣説話,努力取悦對方,表示抱歉或者從不反對;不能為自己做任何事,總是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忽視自己的內心真實感受和想法,對任何事都説“是”;相信自己做得足夠好,要求就會被滿足。通過努力迎合別人來隱藏自己的脆弱。

言語:懇求的表情與聲音,表示贊同、同意、服從,“這都是我的錯。”“我想要讓你高興。”“只要你開心我就開心了。”

情感:委曲求全,弱小無力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無助”。

行為:過分的和善、道歉,請求寬恕、諒解,哀求與乞憐、讓步。

內心感受:內心的感受是無價值感,例如“我一無是處”“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但忽視和逃避內心感受,不能如實面對和表達真實感受。

心理反應:神經質、抑鬱、自殺傾向。

軀體反應:消化道不適、胃疾、噁心嘔吐。糖尿病,偏頭痛,便祕等。

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人只關注事情,將一切事件理性化,只關心事情合不合規定,是否正確。他會不停地跟你講道理,就像電腦一樣是非準確、理智,但卻沒有情感表達。這樣的人看起來非常冷靜和鎮定,但無法真正與人溝通交流情感。他將自己的自尊心很好地隱藏在大話和充滿智慧的詞藻下面,忽視內在的自我,迴避因壓力所產生的困擾和痛苦。並確保對任何感覺保持麻木,而真實的內心感受是脆弱的。

語言:極端客觀,語言表達準確、抽象,使用抽象字眼及宂長的解釋,“我只關心事情合不合乎規定或正不正確”“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緒:頑固、疏離,甚至冷漠,“不論代價,人一定要保持冷靜、沉着、決不慌亂。”

行為:威權十足:頑固、不願變更、舉止合理化、操作固執刻板。

身體姿勢:僵硬,雙手交叉,讓人不易接近,表情很優越(若有表情的話)。

內心感受:“我感到空虛與隔絕。”內心感受是壓抑的,當事人感覺不到任何內心感受。“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覺。”

心理反應:強迫心理,社會性病態、社交退縮、固步自封。

軀體反應:內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臟病、胸背痛。

打岔型

打岔型的人忽視自己、他人和情境,其所説的和所做的都與他人所做所説的毫不相關,表現得好像威脅並不存在一樣。讓別人在與自己的交流溝通時分散注意力,也減輕自己對壓力的關注,想讓壓力因素與自己保持距離。他會説一些無關的話題,聲音沒有原因地忽高忽低,就因為沒有中心內容。

言語:以打斷別人的談話來獲得大家的注意,或漫無主題。毫無道理,抓不到重點,東拉西扯,不直接回答問題或根本文不對題。

情緒:波動混亂,滿不在乎,“我心不在焉”。

行為:轉移注意力:不恰當的舉動、多動、忙碌、插嘴、打擾。

內心感受:內心焦慮、哀傷,“沒有人當真在意。”“這裏根本沒有我説話的地方。”

身體姿勢:身體姿勢不停地在動。失去平衡,

心理反應:不適當、不合情理、心態混亂。沒有歸屬感,不被人關照,還常被人誤解。

軀體反應:神經系統症狀、胃疾、眩暈、噁心、糖尿病、偏頭痛、便祕。

一致型

一致型模式建立在高自我價值的基礎之上,達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諧互動。這種模式的人言語表現出一種內在的覺察,表情流露和言語一致,內心和諧平衡,自我價值感比較高。他們認可壓力的存在,正視自己處於壓力之中,承擔起自己在壓力中的責任,為有效地應對壓力而作出努力。能夠如實地接受並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同時能夠關注對方,感受並接納對方的情感,從而真正達到真實的情感交流和溝通。

言語:尊重現實、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情緒:穩定、樂觀、開朗、自信。溝通過程中,內心坦然和安穩。

行為:接納壓力和困難、應對投入、顧全大局、樂於助人。

內心感受:雖有時惶恐,但仍充滿勇氣和信心,有堅強的毅力,敢於如實地面對各種消極內心感受。

心理反應:合情合理、心平氣和、泰然處之。

軀體反應:全身放鬆、精神抖擻、健康、充滿活力。

探索“冰山下”的自我

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們能看到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絕大部分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那些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不妨時時潛入你的“內在冰山”,去揭開冰山的祕密,瞭解我們生命中的更深層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瞭解真正的自我。

NO1.發現自己的應對模式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行為方式,便很容易發現我們使用的不一致的應對姿態(溝通模式)。要麼討好,要麼指責,或者是超理智,或者打岔,幾種行為姿態混淆在一起也很常見。這些不一致的應對姿態,往往伴隨着大量的負性心理感受。所以重要的是體會應對姿態背後的消極情緒,只有我們覺察並接納內心的感受的時候,才有可能進行一致型的溝通。

NO2.體會內心的感受

往下探查這些應對姿態帶來的“感受”時,通常能觸我們一大堆負性情緒,諸如委屈、受傷、憤怒、恐懼、孤獨之類。找回那些曾被忽略的感受,此時,不再需要逃離、迴避或忽略這些感受,允許自己與它們“共處”。當然,我們仍然可以不喜歡某些感受,但可以學着去接納它們,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對這些感感到失望、否認、隔離、轉化——感受的感受。

NO3.瞭解我們的內在觀點

接着往下探察,瞭解我們的“觀點”,我們之所以在溝通中陷入困境,肯定是受一些觀點的影響。這些觀點可能是家庭的信條或自己的一貫看法,把它們都清理出來,重新審視一番,與事件作對照,或許我們會有新的發現和修訂。

NO4.找回被遺忘的期待

再往內心深處走,那裏是“期待”——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等等。也許長久以來,這些期待總是落空,以至於都忘了還期待着一些東西。“冰山”的探查幫助我們找回了這些期待——那些失落的文明。

NO4.找回被遺忘的期待

再往下探查“渴望”層:這裏埋藏着被愛、被接納、自由等等。這些是人人都需要的東西,走到這裏,我們常常會發現,這些生命中天經地義的東西,已被自己長久地忽略了。

NO6.觸探最深層的自我

“冰山”的最下層是“自我”,是自己的生命力、精神、靈性的體現。如果我們能觸探到這個最深處的自我,便能夠獲得改變的能量和動力。

標籤: 三要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tanpan/vroe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