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深刻領會一號文件精神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深刻領會一號文件精神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深刻領會一號文件精神

深刻領會一號文件精神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新階段農村工作的基本目標確定為農民增收,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需要和廣大幹部羣眾的願望,有着明顯的政策導向性。文件明確了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指導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我們要儘快地把思想統一到“一號文件”精神上來,用新的思路來做好農民增收這篇大文章。

我縣是農業大縣,80萬農民居住在農村,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民致富步伐,始終是全縣工作的重點,更是我們農業部門的主要工作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農民增收作為加快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目標,作為統攬“三農”問題的“牛鼻子”,統籌各大產業及經濟社會發展,相繼出台了加快“五大產業工程”發展、做好勞務輸出等工作意見,促進了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3年,全縣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748元,比2002年人均增加135元,增長4.9%,是值得可喜的一年。審視總結過去抓農業、農村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我們越加感到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符合我國“三農”問題的實際,對農業和農村工作具有重大現實指導意義,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使農民羣眾真正得到更多實惠,把黨的關懷送到千家萬户。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做好農民增收這篇大文章。

一、加快農民增收,要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根本指針

中央“一號文件”出台的22條政策措施,觸及農民增收諸多深層次問題,“含金量”很高,是做好農民增收這篇大文章的根本指針。主要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儘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用“一號文件”指導農民增收,一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前些年,由於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採取行政指令、分解種植指標、催耕催種催養等方式,干預過多,引起了羣眾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不但調整難以順利推進,而且對社會穩定產生一些不利影響。近年來,我縣農民收入之所以大幅增長,關鍵在於尊重了羣眾意願和激發了羣眾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更重要的是找準了一條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滿足市場需求,又能發揮資源優勢和農民積極性的產業路子。事實證明,我縣把大力發展“五大產業工程”作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是十分正確的。

二是必須堅持“五大產業工程”統籌發展的思路,加快推進“三化”(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近年來,我縣農村經濟發展雖然一直保持着4%以上的增長,但城鄉二元結構(糧、經)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城鄉發展不協調的背後,實質是農民增收的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反映,單靠農業拉動農民增收,已很難從根本上奏效。農民增收,必須着眼於做大文章,要統籌整合農業和農村內外、“五大產業”及城鄉各種資源,跳出農業看農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三化”進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往何處去,錢從哪裏來”的問題。

三是必須切實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各項政策措施。對中央和市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税、降低農業税税率、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優惠政策,要不折不扣地給予落實。特別要創造條件,運用好支持鄉鎮企業改制、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綜合性配套政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從體制、機制上放活,繁榮農村經濟,為農民多渠道增收創造社會大環境。今年,市裏直補我縣再生稻資金75萬元(市下達再生稻面積15萬畝,每畝直補5元);全縣復耕撂荒地6.5萬畝,其中種植水稻2.2萬畝、種植旱糧及經濟作物4.3萬畝,市直補撂荒地復耕每畝15元,可獲資金97.5萬元。以上資金將全部通過信用社直接兑現到農民手中。

二、加快農民增收,要儘快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

中央“一號文件”,從增加農民收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增加外出務工收入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扶持政策,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放寬視野,拓寬思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民增收新格局。從我縣農民收入的構成變化來看,目前已呈現出“一加速”、“兩回落”、“兩增長”的態勢。“一加速”指農民務工收入加速增長,工資性收入已佔到農民純收入的73%,其中外出務工收入同比增長21%;“兩回落”指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速回落,同比下降1.5%,農業收入下降4%;“兩增長”指多經收入增長8.9%,畜牧業收入增長9.8%。已突破了過去依賴土地增收的單一模式,農民增收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我們要因勢利導,積極探索農民增收的新路子,要以發展優質農產品、特色農業為重點,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要確保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人優我轉”。

構建多元化的農民增收新格局,第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產業化龍頭企業是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的重要依託,沒有一大批龍頭企業的帶動與牽引 , 農業工業化就是一句空話。近些年,我縣農產品加工業有了一定發展,但總的來説還很不夠 , 大多帶動能力較弱 , 這與我們提出的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 , 實現食品工業率先突破的要求差距很大。回良玉副總理在陝西省視察時指出:“農民找到龍頭企業,就找到了市場;企業找到農民,就找到了生產基地。”我們要按照這一思路,圍繞“五大產業工程”支柱產業,走扶持現有龍頭企業與引資嫁接並舉的路子,使每個產業都至少有一批輻射面廣、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來帶動。要針對我縣龍頭企業普遍小、散、弱的突出問題 , 堅持加快發展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嫁接聯合一批、積極引進一批的原則 , 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 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使龍頭企業與基地建設相互推動,提升產業化發展程度。要把龍頭企業的培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來抓 , 一方面在開發加工項目、做大做強企業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切實完善加工企業與生產基地共同發展的機制 , 引導龍頭企業建基地、聯農户,結成利益共同體, 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均粘。

第二,大力推動鄉鎮企業“二次創業”。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發展鄉鎮企業是充分利用農村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拓展農村內部就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有的經濟學家指出:在民營企業發達的地區,幾乎不存在農民問題,也不存在失業問題。因為這些企業就是農民辦的,農民辦的企業最適合農民素質,更能有效的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

要加快發展鄉鎮企業, 拓展就業容量。鄉鎮企業作為農民的一個偉大創造, 為推進工業化進程、繁榮農村經濟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 今後仍將對擴大農民就業發揮重要的作用。要適應新階段農村經濟發展和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圍繞我縣五金鑄造、汽摩配件、建築建材、旅遊產品等優勢主導產業 , 引導鄉鎮企業加快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體制創新 , 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發展水平 ; 要支持一批“明星企業”、骨幹企業和拳頭產品加快發展 , 逐步使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向小城鎮集中,推進區域佈局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及服務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為農民創造新的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 要採取有效激勵措施,為農村私營個體經濟等非公有制企業創造平等有利的發展環境,鼓勵農村專業大户、農村能人創辦、領辦鄉村集體企業,以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

第三,把勞務經濟作為農民增收的一項大戰略、大產業來抓。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進城務工農民是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要求保障進城農民的合法權益,這必將推動掀起民工進城務工新高潮。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配置、企業化運作”,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術培訓,進一步做大勞務經濟。我縣要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以大郵路為重點,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農家樂及觀光農業,提升現有農業園區及農家樂檔次,促使吃、住、行、遊、購、娛結合,使更多農民能從事農產品加工、運銷和旅遊服務。今年,實現新增勞務輸出1.2萬人,務工人員達到18.7萬人。

三、加快農民增收,要把加快農業產業化、縣域工業化、農村城鎮化作為根本出路

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有發達的農業,而沒有“農民”和“農村”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要減少農民,用現代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把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結合起來,整體推進。從我縣近年來的實踐看,實現“三化”結合,就是要大力發展園區經濟。近年來,我們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和發展平台,堅持統一規劃,整體開發,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加大招商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吸引一批國內企業來進行戰略投資,以實現“三化”並進。在建設工業化時,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進一步突出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走園區化、集約化和生態型發展路子,建設做大一批特色鮮明的經濟走廊(如枇杷經濟走廊)和經濟園區,使農民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城鎮,從事二、三產業,拓展增收渠道,推動區域經濟協調快速健康發展。

四、加快農民增收,要把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有力支撐

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既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現實需要,也是各類服務組織和技術人員走向市場,尋求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各級政府轉變職能,實踐正確的政績觀和羣眾觀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我們圍繞解決資金、技術、信息、流通等直接影響農民增收的問題,狠抓了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現在我們要按照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把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一項戰略性措施來抓,整合現有資源,延伸基層網絡,健全糧油、畜牧、果品、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服務體系,以及信貸、信息、農資、檢疫等各個方面的全程服務體系,解決一家一户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政府一家難以構建社會化的“大服務”體系,必須面向市場,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這是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保持生機與活力的根本。我們要進一步改變把農業社會化服務單純看作公益事業、靠政府來包辦的思想,要積極建立“政府牽頭、民營為主、有償服務、社會支撐”的多元化投資的服務體系。對一些“官辦”的服務機構,要將公益性和經營性業務分開,把經營性服務全部推向市場;對公益性的服務,政府要加大投入,同時也要放手讓中介組織、涉農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建立合理的股權結構和利益分配機制,真正做到該管的切實管好,該放的一律放活。以實現社會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jk8l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