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認真學習中央一號文件  抓好我縣農村工作

認真學習中央一號文件  抓好我縣農村工作

同志們:

認真學習中央一號文件  抓好我縣農村工作

根據培訓計劃的安排,我與大家一起學習中央一號文件和我縣貫徹一號文件的一些思路。下面結合本人學習中央一號文件的體會,講三個問題(1、中央出台一號文件的背景,2、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精神,3、我縣貫徹文件的一些思路),供同志們參考。

一、中央出台一號文件的背景

1993年以來,中央每年召開一次農村工作會議、每年出台一個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文件,已經成為慣例。但2003年卻先後召開了兩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下發了兩個文件,為20年來所罕見。

新一屆中央剛剛選舉產生不久,為準備2003年初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召開會議。在2002年12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就提出,要更加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為2003年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作了非常重要的鋪墊。

1997年為簡化會議程序,中央作出規定,各個行業、部門的會議,除分管領導外,中央領導一般都不出席和講話。2003年初,新當選的總書記胡錦濤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並作重要講話,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慣例。胡總書記在會上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這句話後來被廣泛引用。這也解釋了總書記到會作重要講話的深層原因。因此可以説,2003年從上到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比以前提高了。

2003年底,第二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從表面上看,這一方面是出於對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拉開農村改革序幕的紀念,另一方面也由於2004年春節是在1月份而使會期提前。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央經過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後認為,2003年在遭受非典和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下,農業和農村保持穩定發展,目前的局面來之不易,很多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同時,近幾年來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緩慢,已成為影響農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問題。

最近六七年來,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自1997年到2003年,農民收入每年平均只增長4%左右,僅相當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農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長了380多元,而城鎮居民收入卻增長了2500多元,增加額尚不足城鎮居民的1/6。

農民收入問題直接關係着農產品的生產。據統計,2002年與1997年相比,農民來自農業的人均收入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100元左右。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減少,必然影響到農民尤其是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事實也恰恰如此。2000年以來的4年間,我國的糧食生產一直持續下滑,播種面積不斷下降。2002年,糧食播種面積僅14.9億畝,比1998年減少了2.2億畝。

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恢復和提高糧食生產顯然已不可能再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去強迫農民種糧。要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首先必須讓種糧農民能賺錢。因此,即使為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糧食的穩定供給,也必須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直接制約着農村的購買力,抑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和內需的啟動,二三產業的發展也受到嚴重限制。現實表明,農民收入問題不僅關係到農民生活的改善、農民對農業的投入,還關係着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

正是基於這樣一系列的考慮,中央認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中最為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尤其是糧食主產區種糧農民的增收問題。解決了農民增收問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會得以提高,可謂一舉兩得。因此,中央在確定文件的基本內容時,明確提出要把促進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上。

22年前開始的連續5箇中央一號文件,成功地指導了劃時代的中國農村改革。2004年,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繫於農村的關鍵時刻,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鎖定農村工作。

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熱烈慶祝建國35週年盛大遊行中,當一列農民遊行隊伍高抬“中央一號文件好”七個金色大字的巨幅標語牌走過檢閲台時,廣場上頓時歡呼起來,人們齊聲高喊:中央一號文件好!從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連續5年下發了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真實地反映了億萬農民的心聲和要求,成為我國農村改革迅速推進的強大動力。

時隔17年之後,當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2003年12月30日親自簽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時,久違了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迴歸農業。

二、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精神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之多、力度之大相當少見,是多年來含金量最高的一個關於農業和農村政策的文件。綜觀9大部分22條內容,具體政策達37條之多,觸及到很多深層問題,其中不乏創舉和突破。

1、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

第一要加強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第二是支持主產區進行糧食轉化和加工,第三是增加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糧食問題是關係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胡錦濤同志、温家寶同志多次強調糧食安全問題。2003年10月國務院還專門召開了農業和糧食工作會議,明確了確保糧食安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提出了重大政策措施。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了1萬億斤的水平,實現了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正是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有條件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才有基礎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當前總的看,我國糧食供求形勢是好的,當年產量加上現有庫存仍然是供大於求的格局,市場供給是有保證的。現在強調糧食安全,並不是説糧食安全出了問題,而是要防範和消除影響糧食安全的隱患,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必須清醒地看到,一些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和苗頭已經出現,糧食供求關係正在發生變化。最為嚴重並需要堅決遏制的是,近幾年耕地大量被佔,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最為根本並需要着力解決的是,糧食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地方抓糧的積極性不高;最為關鍵並需要研究探索的是,有利於糧食生產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如果這些問題任其發展下去,加上目前糧食市場信號的放大效應,各地各方面糧食購銷的同步效應,以及糧食生產的滯後效應的影響,就會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就會對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產生重大不利影響。近幾年糧食麪積和產量減少較多,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主動調整的合理因素,也有非正常的因素;既有市場經濟法則的作用,也有不少政策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突出的有兩點:一是亂徵濫佔耕地,大搞各種開發區、園區,既侵害了農民利益,又損害了糧食生產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農業結構調整,把調整結構與糧食生產對立起來,以為結構調整就是壓糧擴經,致使一些地方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大局出發,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做到認識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2003年入秋以來,糧價開始上漲。這是糧食供求關係正在發生變化的客觀反映,是多年來糧價低迷基礎上的恢復性上漲,是市場對糧食供求預期的理性反應。糧價適度上漲對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有促進作用。但必須看到,糧食是生活必需品,糧價一頭連着農民,一頭連着市民,糧價的漲跌應該調控在合理的範圍內。糧價一價帶百價。如果糧價上漲過快過多,就可能帶動整個物價的上漲,甚至引發通貨膨脹,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全局。如何防止糧價暴漲暴跌和生產大起大落,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下大氣力穩定和擴大糧食生產,搞好糧食儲備和供給,加強糧食市場調控。

我們今天抓糧食生產要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兼顧保障糧食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個目標,把發展糧食生產與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這是我們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繁重任務和重要職責。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和貫徹農業結構調整方針,不能把增加農民收入與發展糧食生產對立起來。調整農業結構要堅持在發展糧食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個方面下功夫。特別是在糧食主產區,糧食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體,促進農民增收必須首先抓好糧食生產。農業結構調整不是簡單地壓縮糧食麪積,市場信號已經要求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不能再減少。要加大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的實施力度,加快優勢糧食產業帶建設,優化糧食品種結構,提高糧食質量,促進糧食加工轉化,增加種糧農民收入。第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糧食生產穩不穩,糧食安全基礎牢不牢,關鍵在於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不高。價格是調節生產最基本的槓桿,有利可圖是農民發展生產最基本的動因。新階段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通過市場引導,提高種糧效益,讓農民種糧不賠本、能賺錢。糧食是弱質產業,國家必須給予必要的保護和扶持,要使農民在政策支持下從市場獲得合理收益而積極種糧。2004年,各地要通過政策和價格信息引導,搞好服務,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努力恢復糧食生產,不能搞指令性計劃,搞強迫命令。第三,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條件,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是保障糧食供給的重大舉措,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沒有穩定可靠的糧食生產能力,就沒有穩定可靠的糧食安全。要把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作為我國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來抓。一是要守住耕地。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於流失的稀缺資源,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基礎作用,對農民生計具有保障作用,對農村社會具有穩定作用。糧食調控主要在於“庫”,保障能力主要在於“地”。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基本農田這條“紅線”決不能逾越。不能隨意改變基本農田用途,禁止在基本農田挖魚塘、栽種樹木,在這方面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二是要依靠科技。集中力量加強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培育一批影響重大、優質高產的優良品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揮科技對糧食生產的支撐和促進作用。三是要改善條件。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擴大高產穩產、旱澇保收面積。第四,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重點在糧食主產區。抓住了主產區,就抓住了大頭,就穩住了全局。糧食主產區多年來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都佔全國的60%以上,糧食產量佔全國的70%左右。今後主產區要繼續發揮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發揮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國家將採取力度更大、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支持力度,幫助主產區特別是中部地區的主產區解決種糧效益低、財政負擔重等問題。要加快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主產區搞好糧食產能建設和糧食加工轉化。糧食主銷區和產需平衡的省區,也要注意保護糧食生產能力,也要支持糧食主產市縣和種糧農民。 第五,大力發展糧食產業,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要把糧食的生產、轉化、加工、流通、消費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進行系列開發和整體建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更要立足糧食優勢,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把生產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不少糧食主產區通過發展優質專用糧和發展畜牧業,搞加工增值,提高了糧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要大力支持和發展糧食加工、儲運和流通,延長糧食產業鏈,提高糧食附加值,增強糧食的市場競爭力。要啟動重點區域動物疫病應急防治工程,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畜產品貿易的安全性,為糧食的轉化增效開拓空間。

2、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近幾年,我們在這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但總的看,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深度還不夠,水平還不高,還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廣闊,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繼續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原則,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要依靠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把我國精耕細作的傳統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發展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變勞動力“包袱”為財富,讓有限的土地等農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發揮出更好的效益。要適應市場抓調整,不斷滿足國內外市場日益增長的優質化、多樣化需求,積極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率;要突出特色抓調整,做大特色產品,做強特色產業,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要圍繞加工抓調整,建好生產基地,壯大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二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有效形式,又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力量;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進農業區域化、專業化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要落實有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民走向市場的依託,是新型的市場競爭主體。從某種意義上説,農户找到了龍頭企業,就是找到了市場。要切實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完善企業和農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

三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安全監測及質量認證體系,推行農產品原產地標記制度,開展農業投入品強制性產品認證試點,擴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實施重點區域動物疫病應急防治工程,鼓勵鄉村建立畜禽養殖小區。加快實行法定檢驗和商業檢驗分開的制度,對法定檢驗要減少項目並給予財政補貼,對商業檢驗要控制收費標準並加強監管。

四是加強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要圍繞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儲備能力和轉化能力,改革農業科技體制,較大幅度地增加預算內農業科研投入。繼續安排引進國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資金。增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試和大面積示範推廣。引導和推動企業成為農業技術創新主體,允許各類農業企業和民營農業科技組織申請使用國家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發、引進和推廣等資金。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加快形成國家推廣機構和其他所有制推廣組織共同發展、優勢互補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發揮農業科技示範場、科技園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建立與農業產業帶相適應的跨區域、專業性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支持農業大中專院校參與農業技術的研究、推廣。

3、中央文件要求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這方面分三點:一是推進鄉鎮企業改革和調整,二是大力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三是要繁榮小城鎮經濟。

第一是要推進鄉鎮企業改革和調整。我縣鄉鎮企業很少,這裏不講了。

第二、大力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農村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都可以進入。要在税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對合法經營的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於工商登記和收取有關税費。

第三、繁榮小城鎮經濟。小城鎮建設要同壯大縣域經濟、發展鄉鎮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移民搬遷結合起來,引導更多的農民進入小城鎮,逐步形成產業發展、人口聚集、市場擴大的良性互動機制,增強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國家固定資產投資要繼續支持小城鎮建設,引導金融機構按市場經濟規律支持小城鎮發展。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推進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

4、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增加外出務工收入

第一是要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件強調了“進城就業的農民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尚屬首次。這一分析也至為深刻,也非常符合實際。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看,二三產業中就業的員工有46.5%是農業户口,目前這個比重還在繼續提高。即使使用2000年的數據,在服務業中,農業户口的從業人員也已佔到52%,加工製造業中超過60%,建築業尤其是建築工人佔79.8%。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國社會結構變遷中人口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簡化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務工的各種手續,防止變換手法向進城就業農民及用工單位亂收費。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創造了財富、提供了税收。城市政府要切實把對進城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子女教育、勞動保障及其他服務和管理經費,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已經落實的要完善政策,沒有落實的要加快落實。對及時兑現進城就業農民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解決子女入學等問題,國家已有明確政策,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採取更得力的措施,明確牽頭部門,落實管理責任,加強督促檢查。健全有關法律法規,依法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各項權益。推進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

第二是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成為重要的戰略考慮。由於我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大多數農民工沒有受過好的科技文化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在當前城鎮就業人員越來越多地從生產第一線退出的情況下,進城的農民工短期內又很難成為熟練工種,如果不注意提高農民工的職業技能,不僅不利於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最終也將嚴重影響我國的產業競爭力。這是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作為一件大事抓緊抓好。要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實行定向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鼓勵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用人單位開展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各級財政都要安排專門用於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資金。為提高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訓效果,應由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政府對接受培訓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補貼和資助。要防止和糾正各種強制農民參加有償培訓和職業資格鑑定的錯誤做法。

5、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第一是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鼓勵發展各類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購銷大户和農民經紀人。積極推進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立法工作。從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專門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質量標準與認證、市場營銷等服務。有關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興辦倉儲設施和加工企業、購置農產品運銷設備,財政可適當給予貼息。深化供銷社改革,發揮其帶動農民進入市場的作用。加快發展農產品連鎖、超市、配送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城市農貿市場改建成超市,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到城市開辦農產品超市,逐步把網絡延伸到城市社區。進一步加強產地和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創造條件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有關部門要保證貨源充足、價格基本穩定,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農資等坑農傷農行為。支持鮮活農產品運銷,在全國建立高效率的綠色通道,各地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改善農產品的流通環境。

第二、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略)

6、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第一繼續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各級政府要依法安排並落實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支出,嚴格執行預算,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按照統一規劃、明確分工、統籌安排的要求,整合現有各項支農投資,集中財力,突出重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積極運用税收、貼息、補助等多種經濟槓桿,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切實把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作為工作重點(公共財政農村要與城市同步發展,享受國民待遇),落實好新增教育、衞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規定。

第二、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業和農村的比例要保持穩定,並逐步提高。適當調整對農業和農村的投資結構,增加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7、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減負提供體制保障

第一、加快土地徵用制度改革。各級政府要切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按照保障農民權益、控制徵地規模的原則,嚴格遵守對非農佔地的審批權限和審批程序,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嚴格區分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明確界定政府土地徵用權和徵用範圍。完善土地徵用程序和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改進分配辦法,妥善安置失地農民,併為他們提供社會保障。積極探索集體非農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途徑和辦法。

中央一號文件對徵地制度改革引人注目。我國法律雖然明確規定只有公益性用地才可由政府徵用,但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事實上基本沒有區分。其後果至少有三:由於公益性徵地的補償標準很低,徵地範圍被擴大後,農民在失地之後普遍得不到足夠補償;經營性用地通過政府形式強制徵用,破壞了市場經濟的秩序;政府變相成為經營主體後,背離了其職能,對土地的管理陷入盲區。因此,無論對於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還是對於政府職能轉變,這次徵地制度改革的意義都非常重大。

第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略--)

第三、繼續推進農村税費改革。要鞏固和發展税費改革的成果,進一步減輕農民的税費負擔,為最終實現城鄉税制的統一創造條件。逐步降低農業税税率,2004年起浙江省減免種植糧油的農業税,永嘉實行轉移支付,即農業0税率。要加快推進配套改革,繼續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鞏固農村税費改革成果。進一步精簡鄉鎮機構和財政供養人員,積極穩妥地調整鄉鎮建制,有條件的可實行並村,提倡幹部交叉任職。優化農村學校佈局和教師隊伍。進一步清理和規範涉農行政事業性收費。鞏固治理利用職權發行報刊的成果。積極探索化解鄉村債務的有效途徑。

第四、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對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支持農業作出硬性規定。文件明確了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的義務,要求其必須拿出一定比例用於該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應該説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動作,是一個新的創舉。

8、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繼續做好扶貧開發工作,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和受災羣眾的生產生活困難

第一要完善扶貧開發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強化扶貧工作責任制,提高扶貧成效。2004年國家繼續增加扶貧資金投入。要在認真總結經驗、切實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對尚未解決温飽的貧困人口,進一步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切實做到扶貧到村到户。對喪失勞動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實行社會救濟,適當提高救濟標準。對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要積極穩妥地進行生態移民和易地扶貧。對低收入貧困人口,要着力幫助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特色產業,開闢增收渠道,減少和防止返貧。健全扶貧投入機制,加強資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所有扶貧資金的使用都要實行公示、公告和報賬制度,嚴格監督和審計,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真正使貧困户受益。

第二、認真安排好災區和困難農户的生產生活。有條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強黨對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領導,確保各項增收政策落到實處

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始終重視嚴格保護耕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始終重視維護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利益,始終重視增加農民特別是種糧農民的收入。對“三農”問題,不僅分管領導要直接抓,而且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地、縣兩級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上。

三、我縣貫徹一號文件的一些思路

在中央文件下發後,省委立即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我省的農村工作會議和起草了關於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徵求意見以後,省委決定也已省委一號文件下發,温州市委也於4月2日發出了關於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縣委1號文件根據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結合永嘉實際,將在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業投入、農村統籌發展等方面作出政策性規定。今年全縣農村工作的重點,縣委葛益平書記和陳合和縣長在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上已作了明確的部署,重點是要抓好十件實事。希望基層的同志有所瞭解。

1.強龍建設工程。重點扶持10大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10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2家市級以上農村專業合作社。

2.綠色生態工程。重點抓好105萬畝生態公益林建設;建設10公里生物防火林帶;建成5000畝市級綠色蔬菜供給基地;建設10萬畝稻田養魚基地,今年新增5000畝規範標準的稻田養魚基地;建成2個生態畜牧小區;建設一批綠色生態居住村;積極申報早香柚等國字號特產之鄉,做好烏牛早茶原產地的申報工作。

3.“食無憂”工程。制定實施5個農業生產標準;建設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全面禁止使用劇毒農藥;規模養殖基地(場)免疫密度達到100%;建設5萬頭無公害商品豬基地;推廣綠色、有機稻種植1萬畝。

4.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安排150萬元,對1萬名以上農村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

5.“金橋”致富信息工程。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建設,完善農技110和永嘉農網,推廣500部信息電話和cdma手機;建設10個鄉鎮農業科技人員培訓場點。

6.“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啟動72個村的環境整治,其中示範村14個。

7.山區奔小康工程。下山移民1200户5000人,啟動橋下小京嶴移民新村建設,做好上塘三元塘、烏牛茅樓等移民點的前期工作;繼續開展扶貧助學活動,解決萬名貧困生就學難問題;繼續實施100名科技幹部與基地、農業企業建立聯繫掛鈎制度;繼續實施“百村扶貧大聯動”,發動200個強企、強村及縣機關部門與100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實現鄉鄉通無線電話;開通100個行政村的有線電視。

8.農村水環境建設工程。完成4座水庫的除險加固;完成20多公里河道整治和5條小流域治理;改善3萬畝農田的灌溉;抓好30處鄉村飲用水工程建設,解決3萬人的飲水難問題。

9.鄉村康莊工程。全面啟動通鄉公路硬化,完成50公里,加快推進通村公路改造,完成300公里。

10.農村社會保障工程。增加低保對象3000人,低保率從0.6%提高到1%以上;建立永嘉慈善總會;建立失土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各位同志,由於水平有限和準備不足,講的不妥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x77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