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規章制度 >

中國大學聯考制度改革方案

中國大學聯考制度改革方案

下面是有關中國大學聯考制度改革方案,僅供參考!

中國大學聯考制度改革方案

最近,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面向社會發布了《中國大學聯考制度改革方案》,以拋磚引玉,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文本,從而集思廣益,通過公開討論形成共識,推進具有實質性的大學聯考制度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

XX年,是中國在結束文革災難之後,恢復全國統一大學聯考制度的第30年。恢復這一制度,是當時撥亂反正的重大舉措,從而恢復了以學業能力選拔人才和“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公正。統一大學聯考制度的公平性和高效率,使之深入人心,為歷史和社會所共認;與此同時,大學聯考制度的侷限性、弊病和負面價值也已暴露無遺。大學聯考制度承上啟下,對於高等學校制度改革和中等教育改革具有樞紐作用,對於中國小教育具有強烈的指揮棒作用,是推進實質性的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恰當的“突破口”。將大學聯考改革提到重要的議程,提速大學聯考改革,可以説條件已經成熟。

硬背、題海大戰之類的應試訓練,不僅難以為學生“減負”,也難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世界各國的選拔性考試,以美國的sat、gre為例,主要是能力水平考試,測試學生更為基本的分析、判斷、邏輯思維等能力,是一種更為科學、基本的評價。我國的公務員考試,也已完成由知識水平考試到能力水平考試的轉變。需要確定大學聯考內容改革的這一方向,逐漸增加能力試題的比重(例如每年增加10%),目前,在大學聯考中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能力水平測試題,在內容設計上把考察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並以此來改變整個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的傾向。

3、改變“一考定終身” 以一次性大學聯考成績作為學生改變命運的評價,其弊病和侷限性顯而易見。近年來實行的春季大學聯考,是改變這一弊端的有效嘗試;但由於參加春季大學聯考的高校太少,成績與夏季大學聯考不通用,成為高職院校的大學聯考,而失去吸引力和逐漸萎縮。 增加大學聯考次數的改革,首先是強化春季大學聯考,增加高校的數量和提高招生層次,使之成為與夏季大學聯考同樣規格和分量的考試,從而使學生獲得兩次大學聯考機會,擇優選報高校。考試多次化的另外一個思路,是某些科目實行社會化考試。英語可首先實行社會化考試,由專門機構每年設立若干次考試,考生提供個人的最高英語成績作為大學聯考成績。

4、探索綜合素質評價 由於一次性的書面考試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狀態,因而必須改變以大學聯考分數作為惟一標準的評價方式,將學生的高中成績和綜合素質作為重要參考。綜合評價可以包括學生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績、學生成長記錄、教師評語記錄、實踐活動記錄、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等資料。此外,還可通過高校對考生的面試進行評價。 由於社會的誠信環境尚不如人意,學校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機制均不成熟,這一改革儘管十分重要,卻難以現實操作。可首先在會考改革中試行,從而積累經驗。在部分較具備條件的大學和高中可以開展試點,前提是首先建立問責制和民主、開放的社會參與、輿論監督機制,一旦發生舞弊行為,予以嚴厲懲罰。 三、大學聯考招生和錄取制度改革 比較而言,我國近年來的大學聯考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試科目上,而對招生錄取制度改革較為忽視,

而大面積影響大學聯考公正的,主要是在這一環節。

1、均衡各地招生名額的差異 我國長期沿襲的錄取名額分配,缺乏地域公平的考慮,由於各地的錄取名額不是按照考生人數制定的,致使各地的錄取率差異極大,山東、湖北等人口大省的分數線比大城市高出100多分,造成“傾斜的大學聯考分數線”、“大學聯考移民”等不合理現象。

形成這一現象的基本原因是歷史形成的地方高等教育資源的巨大差異。根本解決的方案是人口大省加快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地方高教資源差異未能根本改變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使新增的招生機會主要向那些人口大省傾斜,將縮小各地的錄取率差距作為重要的政策目標。

2、改變重點高校招生本地化 在90年代末以來高等學校新一輪調整、合併的過程中,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學採取與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擴大學校資源,從而造成高校招生本地化的嚴重現象。XX年,部分研究型大學本地生源的比例分別是:北京大學17%,清華大學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3%,北京理工大學11%;復旦大學44%,上海交通大學47%,武漢大學50%,南京大學55%,浙江大學61%。 研究型大學招生本地化,不但減少了外地優秀生源獲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有違教育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源質量,有違創建一流大學的目標。按照高等學校分類管理的原則和研究型大學的宗旨,國立的研究型大學必須主要面向全國各地招生,本地生源的比例應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可以通過研究確定這一水平,例如不高於學校經費中地方財政支持的比重;不高於擴招之前本地生源的比重,等等。

3、減少和廢除某些特殊政策 大學聯考錄取制度中,在分數面前的平等之外,還存在許多特殊政策。這些政策有的具有照顧弱勢人羣(如少數民族學生)、特殊羣體(如港澳台學生)等重要價值,有的是為了保障特殊行業的人才供給(如定向生制度),有的是為了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為特殊人才開闢通道,如保送生、文體特長生、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加分等政策。但在社 一、大學聯考改革的基本價值和目標

1、大學聯考改革的基本價值

保證教育公平。保障不同地區、不同人羣享有大致相同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以及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改變以分數作為惟一的評價標準。全面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協調發展和個性發展,避免陷入考試主義泥潭。

改變“一張考卷考所有人”的刻板、單一的考試方式。促進考試和選拔方式的多樣化、多軌化、彈性化,提高高等學校選拔、評價人才的效度,使不同類型的人才適才適所。

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通過高校招生公開化、民主化的制度建設,使得這一權力最終重新迴歸高等學校。

重視和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學生付費上學的背景下,“以學生為本”的考試改革,應當使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高校的權利。

堅持大學聯考命題地方化改革。大學聯考自主命題改革始於上海,至今自行命題的省市已達16個。這一改革的意義在於提供了大學聯考模式多元發展的制度空間。多個考試機構的出現,也有利於考試測評技術本身在競爭中提高。

2、我國大學聯考制度改革的目標模式

最近,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面向社會發布了《中國大學聯考制度改革方案》,以拋磚引玉,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文本,從而集思廣益,通過公開討論形成共識,推進具有實質性的大學聯考制度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

XX年,是中國在結束文革災難之後,恢復全國統一大學聯考制度的第30年。恢復這一制度,是當時撥亂反正的重大舉措,從而恢復了以學業能力選拔人才和“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公正。統一大學聯考制度的公平性和高效率,使之深入人心,為歷史和社會所共認;與此同時,大學聯考制度的侷限性、弊病和負面價值也已暴露無遺。大學聯考制度承上啟下,對於高等學校制度改革和中等教育改革具有樞紐作用,對於中國小教育具有強烈的指揮棒作用,是推進實質性的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恰當的“突破口”。將大學聯考改革提到重要的議程,提速大學聯考改革,可以説條件已經成熟。

一、大學聯考改革的基本價值和目標

1、大學聯考改革的基本價值 保證教育公平。保障不同地區、不同人羣享有大致相同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以及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改變以分數作為惟一的評價標準。全面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協調發展和個性發展,避免陷入考試主義泥潭。 改變“一張考卷考所有人”的刻板、單一的考試方式。促進考試和選拔方式的多樣化、多軌化、彈性化,提高高等學校選拔、評價人才的效度,使不同類型的人才適才適所。 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通過高校招生公開化、民主化的制度建設,使得這一權力最終重新迴歸高等學校。 重視和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學生付費上學的背景下,“以學生為本”的考試改革,應當使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高校的權利。 堅持大學聯考命題地方化改革。大學聯考自主命題改革始於上海,至今自行命題的省市已達16個。這一改革的意義在於提供了大學聯考模式多元發展的制度空間。多個考試機構的出現,也有利於考試測評技術本身在競爭中提高。

2、我國大學聯考制度改革的目標模式大學聯考制度改革的目標模式是以全國統一的學業能力水平考試為主,輔以高中學習成績、高中課外綜合表現的多元入學評價;高校確定錄取標準、進行加試或面試後自主錄取。基本模式是:基礎能力考試 + 高校自主錄取 經過5-XX年的努力,建立一種統一性和多元性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高校自主性與學生自主性相結合,國家宏觀調控,高等學校自主錄取,社會參與的全國大學聯考和招生錄取制度。

二、我國大學聯考考試製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標模式的真正實現,有賴相應的社會環境和制度條件,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理想。作為過渡模式,現實的大學聯考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考試科目多軌化 目前的大學聯考改革集中在考試科目的改革上,形成目前以3+x 為主的不同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問題,是將學生分為文、理兩類進行識別和選拔。以一張考卷考所有人的評價過於粗疏,難以按照不同類型高校的需要、不同學科的特點,更加有效地識別、選拔不同類型的人才。 建議按照高校分類管理的概念,將高校劃分為研究型大學、地方性高校和高職院校三大類,再分為文科、理科、工程技術科、生物和醫學科、藝術和體育科等不同科類,確定不同的考試科目和內容難度,形成能夠適應不同學生需要的多種“套餐”。

大學聯考制度改革的目標模式是以全國統一的學業能力水平考試為主,輔以高中學習成績、高中課外綜合表現的多元入學評價;高校確定錄取標準、進行加試或面試後自主錄取。基本模式是:基礎能力考試 + 高校自主錄取 硬背、題海大戰之類的應試訓練,不僅難以為學生“減負”,也難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世界各國的選拔性考試,以美國的sat、gre為例,主要是能力水平考試,測試學生更為基本的分析、判斷、邏輯思維等能力,是一種更為科學、基本的評價。我國的公務員考試,也已完成由知識水平考試到能力水平考試的轉變。需要確定大學聯考內容改革的這一方向,逐漸增加能力試題的比重(例如每年增加10%),目前,在大學聯考中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能力水平測試題,在內容設計上把考察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並以此來改變整個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的傾向。

3、改變“一考定終身”

以一次性大學聯考成績作為學生改變命運的評價,其弊病和侷限性顯而易見。近年來實行的春季大學聯考,是改變這一弊端的有效嘗試;但由於參加春季大學聯考的高校太少,成績與夏季大學聯考不通用,成為高職院校的大學聯考,而失去吸引力和逐漸萎縮。 增加大學聯考次數的改革,首先是強化春季大學聯考,增加高校的數量和提高招生層次,使之成為與夏季大學聯考同樣規格和分量的考試,從而使學生獲得兩次大學聯考機會,擇優選報高校。考試多次化的另外一個思路,是某些科目實行社會化考試。英語可首先實行社會化考試,由專門機構每年設立若干次考試,考生提供個人的最高英語成績作為大學聯考成績。

4、探索綜合素質評價

由於一次性的書面考試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狀態,因而必須改變以大學聯考分數作為惟一標準的評價方式,將學生的高中成績和綜合素質作為重要參考。綜合評價可以包括學生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績、學生成長記錄、教師評語記錄、實踐活動記錄、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等資料。此外,還可通過高校對考生的面試進行評價。 由於社會的誠信環境尚不如人意,學校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機制均不成熟,這一改革儘管十分重要,卻難以現實操作。可首先在會考改革中試行,從而積累經驗。在部分較具備條件的大學

和高中可以開展試點,前提是首先建立問責制和民主、開放的社會參與、輿論監督機制,一旦發生舞弊行為,予以嚴厲懲罰。 三、大學聯考招生和錄取制度改革 比較而言,我國近年來的大學聯考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試科目上,而對招生錄取制度改革較為忽視,而大面積影響大學聯考公正的,主要是在這一環節。

1、均衡各地招生名額的差異 我國長期沿襲的錄取名額分配,缺乏地域公平的考慮,由於各地的錄取名額不是按照考生人數制定的,致使各地的錄取率差異極大,山東、湖北等人口大省的分數線比大城市高出100多分,造成“傾斜的大學聯考分數線”、“大學聯考移民”等不合理現象。 形成這一現象的基本原因是歷史形成的地方高等教育資源的巨大差異。根本解決的方案是人口大省加快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地方高教資源差異未能根本改變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使新增的招生機會主要向那些人口大省傾斜,將縮小各地的錄取率差距作為重要的政策目標。

2、改變重點高校招生本地化 在90年代末以來高等學校新一輪調整、合併的過程中,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學採取與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擴大學校資源,從而造成高校招生本地化的嚴重現象。XX年,部分研究型大學本地生源的比例分別是:北京大學17%,清華大學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3%,北京理工大學11%;復旦大學44%,上海交通大學47%,武漢大學50%,南京大學55%,浙江大學61%。 研究型大學招生本地化,不但減少了外地優秀生源獲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有違教育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源質量,有違創建一流大學的目標。按照高等學校分類管理的原則和研究型大學的宗旨,國立的研究型大學必須主要面向全國各地招生,本地生源的比例應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可以通過研究確定這一水平,例如不高於學校經費中地方財政支持的比重;不高於擴招之前本地生源的比重,等等。 3、減少和廢除某些特殊政策 大學聯考錄取制度中,在分數面前的平等之外,還存在許多特殊政策。這些政策有的具有照顧弱勢人羣(如少數民族學生)、特殊羣體(如港澳台學生)等重要價值,有的是為了保障特殊行業的人才供給(如定向生制度),有的是為了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為特殊人才開闢通道,如保送生、文體特長生、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加分等政策。但在社經過5-XX年的努力,建立一種統一性和多元性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高校自主性與學生自主性相結合,國家宏觀調控,高等學校自主錄取,社會參與的全國大學聯考和招生錄取制度。

二、我國大學聯考考試製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標模式的真正實現,有賴相應的社會環境和制度條件,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理想。作為過渡模式,現實的大學聯考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考試科目多軌化

目前的大學聯考改革集中在考試科目的改革上,形成目前以3+x 為主的不同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問題,是將學生分為文、理兩類進行識別和選拔。以一張考卷考所有人的評價過於粗疏,難以按照不同類型高校的需要、不同學科的特點,更加有效地識別、選拔不同類型的人才。

建議按照高校分類管理的概念,將高校劃分為研究型大學、地方性高校和高職院校三大類,再分為文科、理科、工程技術科、生物和醫學科、藝術和體育科等不同科類,確定不同的考試科目和內容難度,形成能夠適應不同學生需要的多種“套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guizhang/d3zzm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