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機關單位工作計劃 >

人民政府工作計劃

人民政府工作計劃

“十二五”時期既是十分難得的“黃金髮展期”,又是不可忽視的“矛盾凸顯期”。從發展機遇看,世界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國際產業資本轉移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我國經濟仍處在新一輪上升週期,國家積極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將在發展政策、重大項目佈局等方面向中部地區傾斜;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和打造省會經濟圈,對合肥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作為首個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將更加有利於藉助創新的動力發揮後發優勢;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市已經基本具備了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全市上下奮力崛起、勇當先鋒的氛圍日漸濃厚,將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從面臨挑戰看,國際競爭、國內區域競爭和產業競爭壓力加大;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將相互交織,形成更加複雜的制約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搶抓一切發展機遇,主動應對各種挑戰,積極破解各種難題,奮力實現超常規發展。“十一五”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提升經濟總量、增強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主線,大力實施工業立市、縣域突破、創新推動、東向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安徽崛起中勇當先鋒,在中部崛起中爭先進位,為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十一五”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建議為: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5%,力爭18%;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和11.5%;全市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經過5年奮鬥,把我市基本建設成經濟更加發達、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實現上述目標,在實施“十一五”規劃中,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強化現代服務業支撐力,全面提升重點產業競爭力。強化工業主導地位,集中優勢資源,實施高強度投入,實現跨越式發展,基本形成技術高新化、產業集羣化、信息化、標準化、資源集約化的現代製造業體系,建成國內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增強支柱產業競爭優勢,突出重點產業支撐作用,做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調整優化產業佈局,推動產業集聚。圍繞龍頭企業,培育中小企業集羣。加快縣域工業化進程,以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圍繞城市支柱產業、重點企業,加強協作,錯位發展,培育和形成各具特色的配套產業。積極培育鋪天蓋地的民營企業,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活動。強化現代服務業對工業的支撐作用,以發展區域性要素市場中心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金融、物流、會展以及文化、旅遊、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和製造業的互動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縣域經濟突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民收入為核心,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促進城市生產要素、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實現縣域經濟新突破。在強化縣域工業的同時,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特色經濟、高效農業和無公害農產品,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及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提高農村經濟組織化、集約化、市場化程度。圍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分類梯次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逐步形成以城市為核心、縣城為副中心、中心鎮為骨幹、中心村為基礎的城鎮體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與現代化大城市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探索創新型城市發展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為契機,發揮科教資源優勢,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把合肥建設成為全國著名的科技創新型城市。深入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完善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建成電子商務應用體系。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為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健全節約型社會的體制和機制,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提倡清潔生產,倡導生態消費,保護自然環境,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創新體制和機制,增強發展動力。立足“東向發展”,在思想觀念、產業發展、要素流動、基礎設施、體制機制等方面,實現與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的對接和互動發展。構建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招商機制,擴大招商引資;完善貿易促進體系和指導服務體系,優化貿易結構,支持和引導地方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大開放格局。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破除束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制度創新和產業升級。發展資本市場和產權市場,培育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提升形象,完善功能,增強城市輻射力。按照“世界眼光、國內一流、合肥特色”的總體思路,以更高的起點、更大的手筆推進城市規劃和建設。優化城市功能分區,加快構築“1個主城、4個副中心、1個濱湖新區”的現代化大城市框架,逐步實現城市形態由單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組團式轉變,由“環城時代”向濱湖、臨江城市的演變,努力打造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濱湖城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合寧、合武高速鐵路、合肥鐵路樞紐改造和合淮阜、合六、環城高速公路建設,建成合肥新港集裝箱碼頭,基本建成合肥新機場。構建城市快速通道,建設大運量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統,形成立體通暢的交通網絡體系。完善水、電、熱、氣等設施,提高城市保障能力。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人居環境最佳城市,實施高品位綠化,控制污染物排放,強化生態保護,改善環境質量,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社會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整合社會各類資源,全面加強社會建設。推進教育事業發展,鞏固擴大義務教育成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步建立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國民教育體系。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建設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衞生監督管理體系,建立比較完善的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網絡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促進擴大就業的有效機制。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城鄉特殊困難羣體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認真解決低收入羣眾的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困難問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強化政府預警與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平安合肥”建設。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矛盾排查調處機制。推進政府、企業、個人信用建設,建設“信用合肥”。加強民族宗教工作。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使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深入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形成積極健康、

人民政府工作計劃

奮發向上的社會風尚,為推進跨越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2006年的主要工作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切實做好今年各項工作,對於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扣“大發展、大建設、大環境”這個主題,採取強力措施,突出工作重點,努力在推動跨越式發展上實現新突破。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測指標建議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財政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1%和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圍繞以上目標,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全面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加快發展工業經濟。認真落實《優先加快工業發展行動綱要》,出台《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若干政策》及目標考核獎懲辦法,組織開展“加快工業發展年”活動。實施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加快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支柱產業加速發展,突出發展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軟件、生物醫藥、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8大重點產業,新增產值超百億元工業企業1户、超50億元2户。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投入工業,確保完成工業投資120億元,力爭完成140億元,重點推進“121”工程,實施好化工企業搬遷改造、聯合利華工業園、江汽轎車、美的、天威保變、樂凱工業園、佳通全鋼子午胎等一批重大項目,提升工業整體競爭力。出台《工業產業空間佈局導向目錄》,統籌城鄉產業佈局,引導產業合理分工。加強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扶持一大批“專、精、新、特”中小企業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廣泛推廣清潔生產模式,突出抓好鋼鐵、化工、建材等高能耗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工作,加快節能省地型住宅產業、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工程建設。(二)大力實施縣域經濟突破,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規劃示範、村鎮建設、基礎設施、信息網絡、公用事業和文明創建為抓手,全面啟動新農村建設。按照實施縣域突破戰略的要求,加快發展縣域經濟,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堅持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

標籤: 人民政府 計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guan/7w9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