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思想宣傳講話稿 >

幹部羣眾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之八)

幹部羣眾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之八)

[center]抓好民生之本 貴在和衷共濟━━正確看待下崗失業現象[/center]

幹部羣眾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之八)

下崗失業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失業增加緣何起

有人問:社會主義就是要讓人人有飯吃,為什麼會出現失業?我國經濟這些年來持續發展,為什麼下崗職工卻增多了?這個問題既與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有關,也與我們過去的政策有關。具體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經濟體制的轉變有關。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長期實行“低工資、高就業”的政策。企業勞動力資源配置,主要通過政府計劃,實行統包統分。不管企業是否需要,國家每年都強制安排大量人員進入企業,造成企業內部一個人乾的活,兩個人甚至幾個人幹,人浮於事,缺乏效率。現在發展市場經濟,企業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減員增效”是一個重要途徑,難免出現下崗失業現象。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的那些企業,也會使職工大量地離開原來的崗位,尋找新的就業出路。

二是與經濟結構的調整有關。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必然伴隨着結構調整。一般來講,第一產業(即農業)從業人員的比例會不斷下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則不斷上升,由此就會帶來勞動力的流動和就業結構的變化。例如,前些年我們大力發展工業,第一產業的人大量往第二產業走,好多農民被招收成工人;現在,服務業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就會增大,一部分職工也就要從二產分流到三產上去。所不同的是現在的分流不是過去計劃經濟下的調配,而是由工人自己找新的工作崗位,在新的工作崗位確定之前,這部分工人實際上就處於下崗失業狀態。

三是與我國人口多的國情有關。人口眾多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點,這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資源,也為我國就業安排增加了巨大壓力。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就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未來5-10年,全國每年新增的適齡勞動人口不會低於1000萬,加上現有的1400多萬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以及1.5億以上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將構成巨大的就業壓力。所有這些都增大了下崗職工重新就業的難度。

由此可見,下崗失業現象的存在,既是歷史遺留的老問題,更是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後出現的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靠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當然,如果不改革,下崗失業問題可能一時不會如此突出,但是,它會帶來整個經濟發展的停滯和倒退,反而造成更加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説下崗失業是前進中的問題,是通過改革發展可以逐步解決的問題。

[center]面對下崗要振作[/center]

就業是民生之本。下崗和失業,對任何人來講,都絕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因為畢竟它使個人的事業發展和家庭的生活境遇面臨新的壓力。同時,也要看到它藴含着新的人生機遇。現實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告訴我們,面對下崗,只要正確對待,廣開思路,就能夠打開一片新天地。

第一,就業觀念要轉變。在計劃經濟時代,實行的是“大鍋飯”、“鐵飯碗”,人們往往一次就業定終身,人員很少流動,也很難流動。於是,人們就往往把流動看成是不太正常的事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要從不賺錢的地方向賺錢的地方流,從低效益的地方向高效益的地方流。資本要流動,必然使得人員跟着相應流動。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流動就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俗話説,“樹挪死,人挪活。”在流動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可以拓寬新的生存發展空間。那種認為只有端着“鐵飯碗”才算就業的舊觀念要摒棄。要樹立這樣一種新觀念:凡是通過自己合法勞動獲取報酬的,都應算就業。有的下崗職工説得好,雖然不能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但憑自己本事到哪兒都能吃飯。

第二,掌握本領是關鍵。要想一輩子到哪兒都有飯吃,就要具備適應市場變化和新的職業要求的能力。在新舊體制轉換、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就業競爭很激烈,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更高。例如,現在有些用人單位提出了這樣的就業條件:當司機要兼外聯,當電工要有駕照,當祕書要懂外語,這反映出社會的發展進步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事沒人幹”,這句話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有些崗位人們不想去幹;二是有些崗位要求高,去了幹不了。這就需要下崗職工不僅要轉變觀念,調整心態,更要奮發努力,刻苦學習,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尋業難,難在無一技之長。俗話説得好:藝多不壓身。多一門技能,就多一種選擇,多一條出路。無論是在職職工還是下崗職工,都應有危機感,有進取心,在學習和工作中努力提高職業技能和知識水平,以適應競爭上崗的新趨勢。

第三,辛勤創業是出路。勞動創造歷史、創造財富,創造着我們的幸福生活。無論做什麼工作,辛勤勞動都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礎。據有關部門統計,1998年至2002年上半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累計有2600多萬人,其中實現再就業的有1700多萬人。在再就業的過程中,許多下崗職工謀求新的發展機遇,磨鍊了自強自立的品格,擴大了眼界,增長了本領,有的成為新單位的技術骨幹,有的還走上領導崗位,湧現出一大批成功者。例如在温州,最富裕的一些個體户,不少人是下崗職工,他們放下架子,不怕苦累,有的從擺飯攤做起,有的從開出租車起步,有的從做小工開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使再就業變成再創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它令人信服地告訴人們,只要轉變觀念,善於鑽研,肯於吃苦,就能變失業壓力為創業動力,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境遇,成就新的事業。

[center]解決就業靠機制[/center]

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鉅的任務,既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幫助。從政府角度講,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計加快經濟發展,這是解決下崗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要通過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新機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對於下崗失業者,政府一方面要提供救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完善的失業保險體系,使勞動者在失業時生活能有所保障。按照中央要求,各級政府積極推進“兩個確保”的工作,即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據統計,2001年,90%以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1999年1月,國務院頒佈了《失業保險條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也從2001年1月起,實施《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辦法》,以強化失業保險的保障功能。各地政府還規定了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對長期不能就業的人員,按照這個標準按時發放補貼。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勞動者教育培訓機制。不同的工作崗位,需要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再就業的關鍵是要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政府在解決再就業問題時,需要建立多領域、多專業、多層次、多方式的培訓體系。對勞動者的教育培訓,要從社會的現實需要出發,提高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着重加強技能培訓,而不是一般地提高知識水平或文化水平。比如深圳市2001年公佈的勞動力市場指導價中,高級鉗工的月薪比碩士研究生高800元。山東省青島市一家塑料製品公司在2001年秋季外商投資企業招聘洽談會上,給高級塑料模具技工開出了年薪16萬元的“天價”。這些情況説明,在對勞動者特別是對學歷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勞動者的教育培訓中,尤其要注意加強技能培訓。

再次,要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與再就業機制。一是增加就業崗位,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社區的家政服務、社區保安、生活護理和修理維護等便民利民崗位,吸收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在社區實現再就業。二是完善就業服務,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使就業服務機構向街道、社區和鄉鎮延伸,建立公共就業服務制度。三是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職工的職業技能。四是要積極開展再就業援助。政府要着力幫助最困難的羣眾實現再就業。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就業崗位主要用來安排他們。要把對下崗職工的優惠政策延伸到失業人員,促進多渠道就業。五是發展中小企業,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佔全部企業户數99%以上,就業人數佔75%左右。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新增的2.5億從業人員,85%以上都被中小企業接收。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再就業的主渠道。

總之,做好下崗和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工作,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係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要高度重視和關心他們,使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並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和改善生活條件,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的温暖。千方百計解決好再就業問題,就是為人民辦實事,就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實踐,這是整個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就業崗位的不斷增加,再就業機制的不斷完善,人們就業能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當前存在的下崗失業問題一定會逐步得到妥善解決。(完)

標籤: 幹部羣眾 理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sixiang/jwk4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