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自我鑑定 >自我評價 >

怎麼去描寫諸葛亮的個人評價(精選5篇)

怎麼去描寫諸葛亮的個人評價(精選5篇)

怎麼去描寫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1

料事如神、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諸葛亮不想揹負蜀漢滅亡的千古罪行。

怎麼去描寫諸葛亮的個人評價(精選5篇)

話説天下形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統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必然。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只是暫時的,三國中魏國實力最強,蜀國實力最弱,隨着實力的此消彼長,實力最弱的蜀國首當其衝,必然滅亡,必然成為被吞併的對象。劉備東征失敗後,本就實力不強的蜀國,元氣大傷,國力進一步衰落。加上昔日的“五虎上將”死的死、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及時湧現,蜀漢人才斷層,顯得後繼無力,以致於後來到了“蜀國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尷尬境地。反觀魏國,隨着司馬氏父子逐步掌握了曹魏大權,魏國政局趨於穩定,經濟也得以恢復和發展,新人輩出,人才濟濟,東有羊祜,西有鍾會鄧艾,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魏國的實力日益膨脹。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自然也早有先見之明。早在諸葛亮未出廬時,就在隆中曾給劉備規劃,成就三國鼎立的霸業後,若天下有變,便可派一上將直取中原,統一大業即可實現,然而一個簡單的“變”字卻有無數變數,諸葛亮也只是猜測,有很多不確定性,那時已顯出他對統一的信心不足,那麼在《後出師表》裏的表述就更直接明瞭了。“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之,孰與伐之”,諸葛亮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劉備的王業終究保不住,遲早要葬送,只是時間的問題,只是葬送在誰手中的問題,與其等着人家來滅,還不如自己拼一拼,説白了就是以攻為守,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無不如此,也無一例外地無功而返。

怎麼去描寫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2

蜀國晚期,人才凋零。公元263年魏國派兵伐蜀,劉阿斗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請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出戰。諸葛瞻從來就沒有打過仗,但在蜀漢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還是義無反顧地率軍到綿竹抵禦鄧艾,但終因敵強我弱而慘敗,諸葛瞻本人也戰死於沙場。

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不愧是諸葛一門,也是忠烈之士。當他看到父親陣亡後,也不顧一切地衝進魏軍陣中同鄧艾拼命,結果也以身殉國。

所以説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都是為國盡忠而死的,這樣的英雄子孫,令人敬佩不已!但從另一方面講,諸葛瞻的軍政才能和他父親的確沒在一個檔次上。

怎麼去描寫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3

關羽敗走麥城,被俘,不降,為東吳所害。意氣用事的劉備為報兄弟之仇,親率大軍遠征東吳,結果被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陸遜一把火燒了七百里,最終一敗塗地。退到白帝城的劉備因此一病不起,臨終前,劉備託付諸葛亮:“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則自立為王”。簡單説來就是如果我兒子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你就盡力輔佐,若不是當皇帝的料,你就廢黜了他,自己當皇帝算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眾所周知,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初期,是一個羣雄四起,人人爭着稱王稱帝的時期,劉備之子劉禪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無德無能,根本無力勝任一國之君,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漢眾望所歸,又是履行劉備的遺言,但他為何不肯“取而代之,自立為君”呢?真是書上説的那諸葛亮愚忠、盡忠盡孝嗎?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諸葛亮太過精明,打着自己的精明算盤。

諸葛亮在這件事上的精明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聰明絕頂的諸葛亮看透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真正用意。劉備讓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視諸葛亮是否“別有用心”是真,是在考驗諸葛亮的忠心。世襲禪讓,子承父業,數千年的傳統了,誰願意將自己好不容易打來的江山拱手相讓一個異性人呢?精明的諸葛亮深知這一點,他也深知劉備對他並不信任,早懷有防備之心。還在劉備入川時就能看出,當時劉備帶的是龐統,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就是為防止諸葛亮因功勞大而居功自傲。即使諸葛亮後來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諸葛亮也沒有很大的權力,地位也在糜竺、孫乾等人之下。諸葛亮深知劉備的用意就是要給自己一個旁敲側擊,要安守本分,盡力輔佐,不要僭越本分,別有用心。劉禪再差也輪不到你取而代之,阿斗即使是塊爛泥,你也得想辦法扶上牆頭。因此諸葛亮聽到劉備的託付後,當即下跪,表示自己誓死效忠,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怎麼去描寫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4

盡忠盡孝的諸葛亮不想做漢賊,不願擔負篡漢(蜀漢)的罵名。

劉備的駕崩,無疑是諸葛亮上位的最好時機,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也有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否則他早就終老在隆中了。拿破崙説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那個羣雄四起,眾人都搶着當皇帝的時代,不想當皇帝的英雄也不是真英雄。若説諸葛亮沒有當皇帝的心思,那絕對是假話,只是精明的諸葛亮有着自己的顧慮。劉備逝於白帝城後,以諸葛亮在蜀漢的威望,自然也能稱帝,但諸葛亮稱帝必然引發蜀漢的內部權力鬥爭,必然加速蜀漢的滅亡。雖説在蜀漢的建立中諸葛亮功不可沒,但蜀漢江山終究是劉氏父子的,蜀漢中的眾多文臣武將孝忠的也是劉氏父子,你諸葛亮當了君王,人家未必心悦誠服,也未必會買賬,更不用説盡心盡力了,因此,擁劉(禪)派和擁諸(葛亮)勢必會展開一場你死我亡的內部鬥爭,即便諸葛亮獲勝稱帝,也終將勝之不武,必將像曹魏篡漢一樣揹負漢賊的罵名,這對於一直打着討伐漢賊、興復漢室口號起家的蜀漢而言,無疑是自打嘴巴,自取其辱。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三國時代號稱雙雄並峙。兩人既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兩人才幹難分高下,伯仲之間,但發跡時間卻相差很大。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司馬懿生於光和二年,司馬懿比諸葛亮大兩歲。但諸葛亮二十七歲時出山輔佐劉備,從此出將入相,風雲際會,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司馬懿則屬於大器晚成,他出山時間和諸葛亮差不多,但在曹魏陣營中一直坐了十幾年冷板凳,直到曹操死後,司馬懿已經四十出頭,才得以擔任魏國尚書、侍中等要職,躋身曹魏重臣之列。

怎麼去描寫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5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都曾身為託孤重臣,受命輔佐幼主,權傾朝野,位極人臣。所不同的是諸葛亮被後世譽為忠臣典範,而司馬懿則成了背義忘恩的盜世奸雄。諸葛亮是忠臣,司馬懿是奸臣,彷彿是毫無疑義的定論。但仔細分析一下當時的有關史料,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魏略》記載,魏明帝曹叡在迎擊諸葛亮的北伐時,就曾專門發佈檄文,痛斥諸葛亮“外務立孤之名,內貪專擅之實”。《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剛死,蜀漢大臣李邈就向劉禪上書《丞相亮卒上疏》,請求朝廷“批判”諸葛亮,認為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使得蜀漢上下“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是類似於西漢呂祿、霍禹那樣的專權亂政的奸臣。看來無論是敵對陣營,還是蜀漢內部,都有人注意到諸葛亮大權獨攬、架空劉禪的現實。

那劉禪作為諸葛亮的主公,對他又是怎樣的評價?《魏略》記載,劉禪曾用這八個字評價過諸葛亮: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説朝政大事聽憑諸葛亮處置,而祭祀典禮等禮儀性事務則仍由劉禪出面完成。身為一國皇帝卻僅僅擔負禮儀性的名譽元首,聽起來有一種很彆扭的感覺。

標籤: 諸葛亮 描寫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ding/pingjia/wrmx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