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自我鑑定 >自我評價 >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是怎麼樣的範文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是怎麼樣的範文

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個卓有建樹的政治家,治理蜀國很有一套,但在軍事上可圈可點處並不多,遠非《三國演義》所渲染的那樣用兵如神。《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非常之大,但它是演義,是小説,而非史書,記載三國時期歷史的真正史書是《三國志》。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對諸葛亮的評價,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是怎麼樣的範文

諸葛亮的評價1

三國時間的江湖,在曹操、劉備、孫權時期,是最高潮的時期,那真是“奇謀與血戰並存,能人和牛人纏鬥”,在這三位雄主死後,諸葛亮和司馬懿又共同把三國的劇情,推向第二個高潮,堪稱的龍吟虎嘯。

作為對手,諸葛亮對司馬懿的評價在現存史料中,就一句,還是側面點評的。在《三國演義》中,曾有過描寫,説:諸葛亮由於糧草供應的短板,尋求跟司馬懿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就是烏龜縮頭,打死不出來。

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衣服等,想激將。這下司馬懿手下都炸毛了,嗷嗷叫着要跟諸葛亮決戰。司馬懿也似乎是異常惱火,安撫眾將説:“我早就看諸葛亮不順眼了,都別急,我立刻給皇上寫奏摺,求皇上命我卻揍服諸葛亮。”

結果皇上來旨:沒有朕的命令,司馬懿不許找人打架,要做乖孩子。諸葛亮得知這事後,對大惑不解的姜維,説: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意思就是説,司馬懿他本來就不想跟我打,但又不想被屬下看扁,所以千里迢迢地請示曹叡,曹叡自然明白司馬懿的意思,很配合的來了一道聖旨,司馬懿就用皇上的這聖旨,忽悠手下,看看看看,不是我司馬懿怕了諸葛亮,是皇上不讓我打,所謂將在外君明有所不受,司馬懿要是能打得過咱,他哪肯玩這一手……

這句,是出自《三國志》,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來分析,諸葛亮對司馬懿,堪稱是“懂你”,字裏字外對司馬懿表示出了“痛恨”,其實就是佩服。

因為司馬懿算是抓住諸葛亮的軟肋了,一口咬住打死不鬆嘴了,讓諸葛亮無可奈何。

但這裏諸葛亮在讚美司馬懿,那裏司馬懿卻偷偷摸摸的給魏明帝曹叡寫回信,因為曹叡除了給了司馬懿救命的聖旨外,還來了封信,很直白的問司馬懿:諸葛亮的水平到底怎麼樣啊?

諸葛亮的評價2

虎嘯

司馬懿給曹叡的信是這樣寫的: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許多人看完這個評價後,估計都會認為,司馬懿簡直太能胡説八道了,純屬忽悠曹叡玩兒。但實則卻絕非如此,因為司馬懿也堪稱懂諸葛亮!站在司馬懿破敵的角度來言,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其一,志大而不見機:是司馬懿站在三國大背景下説出的,所以應該翻譯為:無視歷史潮流。其實關於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也曾感歎,諸葛亮雖逢其主,未得其時。

其二,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是在分析諸葛亮的性格。不然無法解釋為何説諸葛亮“好兵而無權”。

對諸葛亮的性格,歷史上有個非常精準的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而司馬懿的這句,其實就是這個意思,諸葛亮雖腹有奇謀,可惜缺乏劉備、曹操、孫權那樣的決斷能力,甚至還不如司馬懿,就是因為缺乏這種能力,所以別看諸葛亮連年用兵,註定了他勞而無功,不能因時制宜。

其三,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這句是司馬懿的自信,即,我已經找到了破解諸葛亮的辦法了,別看他提兵十萬前來,已被我“畫個圈圈詛咒”的無法翻身,遲早被我幹掉。

諸葛亮的評價3

天下奇才

可見司馬懿雖面對諸葛亮,一直如縮頭烏龜般,但實則卻是,採取了最見效的一種對策,司馬懿的鋭利,着實讓人背後發涼的。故而諸葛亮才無奈萬分的説出那句:司馬懿要是能打得過我,他何必千里迢迢地請聖旨?潛台詞是:司馬懿太可恨了,雖鬥計謀,鬥兵法鬥不過,但就認準我糧草不濟,要活活耗死我。而我卻又毫無辦法和破解能力!

就這樣司馬懿跟諸葛亮又對壘了一段時日後,諸葛亮星落五丈原,帶走了蜀漢最後的光芒和希望……蜀漢退兵了,司馬懿急忙提兵追趕,來到了諸葛亮的駐紮的軍營,面對着遺留下來的營寨等,司馬懿突然長歎一聲:天下奇才也!

也許有人會奇怪,方才司馬懿還對諸葛亮不屑一顧呢,如今怎麼突然又給了這麼高的評價?

所謂英雄相惜。司馬懿的這句“天下奇才也”,是對諸葛亮的蓋棺定論!雖然諸葛亮有缺點,有毛病,但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否定諸葛亮的才能,尤其是司馬懿更是體味深刻。

須知這位司馬懿堪稱是三國時期用兵最彪悍的,比如破孟達時,司馬懿是“八日走千餘里,渡水破柵,直到城下,上庸全軍崩潰,孟達束手就擒”。

諸葛亮的評價4

揍公孫淵時,更是勢如破竹,一年內攻佔襄平,公孫淵戰死,司馬懿屠城……真跟老虎一樣,不動是不動,若動起來兇悍異常。但如此彪悍的司馬懿,卻被諸葛亮死死按住,只能縮着頭跟諸葛亮耗着,而無法展現虎威

臣本布衣

丞相在出師表裏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很多人以為諸葛亮是個隱逸的奇才,之後劉備三顧茅廬,因為主明臣賢,才得到了出世的機會。

但事實的情況是,諸葛亮出山並非單純的“良臣擇明主”,而是南陽士族達成集體共識,他們決定選擇劉備作為代理人。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首先是南陽。

南陽在東漢的地位等於今天的上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中心。

想一下有人告訴你,他在上海的小陸家嘴務農,為的是苟全性命於亂世....

南陽優勢東漢光武帝劉秀和“雲台二十八將”在南陽起義建立東漢,南陽更是革命之鄉。

諸葛亮的評價5

四海歸一,天下格局成為了南陽士族最大的政治抱負,所以南陽士族始終推舉劉姓皇族作為領導人。

其次諸葛亮並非“布衣”,這要從諸葛亮的家世背景説起:

諸葛亮的祖父 —— 諸葛豐,司隸校尉,北京市檢察院院長

諸葛亮的父親 —— 諸葛玄,泰山郡守,豫章太守,臨沂、南昌市委書記。

史書記載,諸葛玄“素與劉表有舊”,和當時的荊州省委書記交情深厚。

岳父黃承彥,荊州上層名士,與司馬徽、徐庶、龐統關係密切。

大姐出嫁荊州名門蒯棋

二姐嫁給了龐山民,對了這個人是龐統的族兄弟。

東漢實行察舉制以來,地方政治完全被世家大族掌握,地方的頂層政治圈子是封閉,封閉意味着圈子絕對不接納陌生人,只接受“自己人”。

標籤: 範文 諸葛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ding/pingjia/x4ej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