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十篇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十篇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1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十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地方課程開發要體現的基本特徵

1、要體現地域性特徵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區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髮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範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域特色。

2、要體現針對性特徵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區發展的聯繫,使學生了解社區,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克服課程脱離社會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區發展的現實和要求。

3、要體現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徵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特別強調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於地方或社區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區結構等等),及參與社區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參與社區研究、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總之,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4、要體現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徵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區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而應是探究式、實踐式的。

四、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五、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3—6年級每週1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置要求和我省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成立地方課程開發領導組,完善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機制,確定地方課程研究專題,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規劃、研究和開發。

2、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3、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防止開發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簡單化傾向。

4、要根據課程的不同類別,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件、網絡等為載體的地方課程資源體系。

5、為了確保地方課程實施的質量,本着“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縣教育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教學水平。

6、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7、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8、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9、地方課程的實施要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區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並積極參與社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

10、地方課程的開發要注重瞭解歷史、關注現實、着眼未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縣將逐步擴大地方課程開發的範圍,提高地方課程開發的質量,逐步形成具有我縣特色的地方課程。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2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校本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校將依據國家基礎教育方針、國家課程實施計劃、根據學校“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為了一切學生髮展、為了發展一切學生”的育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及教師的資源,認真做好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驗。

一、課程目標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使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科學、體驗生活、走向社會,促進學生愛科學、愛自然、愛生活、愛家鄉,進而愛社會、愛祖國等方面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通過實施校本課程,發展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思維能力,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教育觀、課程觀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課程結構,結合本地資源,完善和豐富校本課程。

1、學生層面

初步學會如何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知道怎樣提出問題、設計方案、並組織實施;會對自然、生活、社會及自我問題進行深度探究;嘗試進行生產勞動,體驗勞動和技術實踐過程;會自主地與活動相關的社會部門與個人聯繫,進行表達與交流,並學會自我管理,初步轉變學習方式,體現“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學生形象和“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辦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多元(差異)發展。

2、教師層面

通過對活動的參與、組織、指導和管理,轉變教育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改善教師知識結構,培養一支“一專多能”型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的自身專業化成長。

3、學校層面

探索一條符合國中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校本課程開發的路子,建立並完善一套較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課程的設置模式,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

二、教學原則

1.綜合性原則。在活動中,既要對以往所學的各學科知識加以綜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綜合;也要關注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以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踐性原則。強調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在調查、考察、實驗、探究、設計、操作、製作、服務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自主性原則。強調學生自主選擇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實踐和表達結果。教師的指導應有利於學生自主活動的開展和深化。

4.開放性原則。強調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在時間安排、主題確定、方法運用、活動操作和成果表達等方面有相當大的靈活性,為學生髮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

5.過程性原則。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獲得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表現,關注不斷生成的新的目標和主題,關注實踐活動的方法、態度、體驗、誠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動員全體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

2、制定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制度,以規範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課程開發納入教師業務考核中。

3、以教研組為單位確定本科組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

4、評估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確定課程開發的重點。

5、動員全體教師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開設校本課程。

6、充分發揮校本研訓的作用,整合各科組教師的特長和優勢共同開發校本課程。

四、課程結構

按課程開設的培養目標分為人文素養類、科學素養類、生活技能類、身心素養類、藝術修養類、信息技術類、學科競賽類七大類。

人文素養類:通過人文文化的學習,提升學生人文文化品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和進行交流的能力。

科學素養類:通過各種科技自然活動,培養學生科學思考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生活技能類:通過生活知識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學生生活的質量。

身心素質類:通過體育項目和心理健康輔導,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藝術修養類:通過藝術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增強藝術修養,培養學生髮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

信息技術類:通過學習電腦操作知識,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學科競賽類:以學科競賽來培養學生進取創新精神,科學探索精神。

五、選課方法

學生選課分以下幾步走:

1、向學生宣傳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激發學生參與校本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2、學校向學生公佈校本課程開設科目、指導教師及課程説明等,讓學生自由、自主選擇課程。

3、先按正常教學班統計學生選課情況,再根據學生第一、第二志願,學校調整各校本課程科目學習人數,原則上組班不超過50人,低於20人不開班。

4、視學生選課情況及場地限制,按校本課程課時計劃表,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校本課程。

六、教學評價

對校本課程的評價,學校遵循重過程、重應用、重親身體驗、重全員參與原則。

一要體現評價的過程性。將評價貫穿於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全過程,重點評價教師參與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積極性,評價學生的參與與體會。

二要注意評價內容的豐富性。根據學生在校本課程中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實踐體驗、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進行全面評價。

三要注重評價的激勵性。結合學生的活動過程及研究結果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髮揮特長,施展才能,創設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組織與學習環境。

四要強調評價手段的多樣性。評價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書面材料評價與學生口頭評價、活動展示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等方法。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3

我校於20xx年秋季與全區中國小一樣全面使用上海市二期課改教材。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兩綱”教育精神和市區上級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有效推進我校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以不斷提高我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學校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

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新課程理論為指導,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率。強調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服從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設計上,側重要學什麼?怎樣學?學的效果如何?是否嚴格發揮教學五環節的作用?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展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以“教會學生學習”為根本,樹立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主體和發展主體的思想,致力於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主體的迴歸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和幸福指數,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因,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強調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總體目標

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是:以課標和教材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廣泛開展以“享受教育”為主題的教學活動,突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構建愉快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既面向全體,又分層實施,注重對學困生的有效幫助。以博愛的精神薰陶人,以博學的追求激勵人,以博樂的心情諧和人,主張立德樹人,樂學創新。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具體行動

(一)樹立基本的課程理念

1、圍繞義務教育課程目標,以學生為本,以“享受教育”為主題,培育具有博愛之思想、博學之追求、博樂之心態,營造快樂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學習經歷並獲得學習經驗,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追求教育民主與公平,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和能力。保障基礎性課程的實施,強調多元性、選擇性的拓展探究課程實施,體現德、智、體、美、勞諸育的統整性與滲透性、以滿足學生主動發展的多樣與和諧的需求。

(二)制訂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

1、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逐步完善學校課程的內容。使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聯繫起來,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2、立足於“自主、合作、體驗、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構建並完善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學校課程結構,為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提供較為理想的課程環境。

3、實行多元評價方式,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重激勵促進元素,豐富和完善“享受教育”主題。

(三)學校課程的基本結構

(四)學校課程建設的主要舉措

1、成立由校長負責之下的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2、規範和指導教師執行和開發學校課程的程序與管理,加大對教師課程開展能力的培養。

3、有計劃、有重點研發拓展型課程、基礎型體驗性學習課程和拓展興趣型團隊合作學習課程,為學生提供選擇學習的平台。

4、建立學校課程評價制度,強化課程管理,確保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高質量。

四、學校教學改革的主要舉措

1、組織學習課程標準,認真組織學校全體教師開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進學校教學改革,以教學質量標準為基準,規範日常教學行為。

2、明確教研組、備課組、骨幹教師、一般教師的教學任務。

3、發揮教師潛能,倡導校本化與個人化相結合的實踐與創新。

4、加大貫徹教學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視學校教育教學評價制度的建設。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4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深化課程改革為中心,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尊重教育規律,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把解決教什麼為突破口,着力推進課程拓展,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拓展原則:

1、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

2、根據教材的內容

3、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

拓展的策略

1、拓展要立足從教材出發

2、拓展要與讀書有機結合起來,要與國學經典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3、拓展的形式應是多樣的

參與學科:語文、數學、自然、思品、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

三、參與年級:

一至六年級

四、參與教師:

全校所有任課教師

五、拓展內容:

語文學科

1-3年級根據教材內容以字詞拓展為主,適當加進一些國學方面的詞語、典故、詩詞等;4-6年級一定要依託教材,由此到彼、由部分到整篇、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也可根據本班的實際分類拓展。

數學

主要以趣味數學為主、把數學中的巧算、快算方法,以及定理、定義、性質的巧妙運用,數學中的多解問題,也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把數學中的偏題怪題,作為拓展的主要內容,以開發學生的智力為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自然學科

主要以動手操作為主,標本製作、簡單的學具製作、科技小發明、

思品學科

主要以國學為主,《弟子規》、《論語》、《中庸》、《大學》,教會學生做人。

體育與藝術學科

在課程開發的基礎上鞏固太極拳、葫蘆絲、巴烏、國畫、剪紙、布貼、十字繡取得的成果,適當增加一些新的內容。

六、拓展的方法

根據班級實際要以學生自主拓展為主,教師要對拓展的過程給予必要的指導,拓展時要定內容、定目標,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帶動差生參與到課程拓展中來,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5

一、落實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的規定

學校提高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實施綱要》的精神,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科學安排課程;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新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繫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課程以靈活性、適應地方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落實國家課程方針並開設校本課程,適應學校辦學方向,開設的活動課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富有的過程。新課程不僅為學生共同發展奠定基礎,也注重學生的發展。

三、課程實施

(一)國家課程

1、除綜合實踐活動課外,品德與生活(社會)、科學、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控制在國家所規定的範圍內。每學年上課時間35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安排傳統活動、運動會等。複習考試時間2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共13周。

2、晨會、班隊活動等每週至少安排一課時,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少先隊中隊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由班主任教師自行安排。

3、因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已經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同地方和學校課程統籌安排。

4、一至六年級的體育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並在六年級進行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

5、學校開設英語課,起始年級為三年級。

6、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二)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

1、根據國家與省規定,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課時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和勞動技術教育)課時統籌安排與綜合使用原則。

2、地方課程從《山東省地方課程選用指南》中選取《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作為地方課程,從一至六年級全部開設。

3、因學校現狀不能開設信息技術課,根據傳統教育方針,在三、五年級開設珠算課。珠算課的開設不但能成為數學課的第二課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心智得到良好的開發。

4、結合教委印製的鄉土教材《我愛冬棗,我愛下窪》,在四年級開展民間傳統文化的學習,包括戲曲、手工等。

5、國學大師郭沫若曾就寫字要求提出:培養中國小生寫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這樣對養成習慣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養成書法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能作為對於中國小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級開設寫字課的基礎上,三、五年級加設毛筆書法課。

四、制度保障

(一)目標管理及任課情況安排原則

1、為促進國家課程方案的實施,落實課程管理,音體美設專職教師同時要求音樂教師每兩週教會學生一首歌,並能做到站隊唱歌放學,每學年至少舉行四次大型文藝活動。體育每週須有班級比賽活動,每學期不少於四次由全體師生參加的體育比賽活動。美術每週舉辦一次學生書畫展覽。音樂、體育教師可根據情況上合堂。

2、任課教師考試科目備課每週不超過10課時,上課不超過15課時。所上科目備課共計不超過16課時。

3、為保證地方與學校課程及國家課程非考試科目的實施,儘量跨年級交叉安排教師任課。

4、為加強低年級數學教學及學生管理使學生儘早養成良好習慣,由四、二年級專任數學教師同時分任一年級兩班班主任,並分任數學課。

5、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薄弱課程實施領導小組並由校長兼任三、五年級的珠算課、書法課。

6、每天下午上課前20分鐘為各年級寫字時間。

(二)、校本教研

為加強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實施,安排任課教師語文每週一、三,數學每週二、四,其他學科週五開展學習教研、聽評課活動,並由教研組長寫出活動記錄。

(三)、目標管理

1、所有科目均須備課並體現書面教案再上課,可參考其他教師已有的教案,但必須體現其使用性。

2、備課時數以一學期應有課時計算,各種作業佈置合計不少於上課時數。但語文、數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非考試科目不留書面作業,品德與社會、科學、英語、不留課下書面作業。

3、以上措施通過教師評估考核實施。

五、課程計劃實施

學校總課時數共計270課時,任課教師人均15課時。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6

一、為了落實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的規定,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實施綱要》的精神,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科學安排課程;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新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繫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課程以靈活性、適應地方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落實國家課程方針並開設校本課程,適應學校辦學方向,開設的活動課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不僅為學生共同發展奠定基礎,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三、課程實施

(一)國家課程

1、除綜合實踐活動課外,品德與生活(社會)、科學、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控制在國家所規定的範圍內。每學年上課時間35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安排傳統活動、運動會等。複習考試時間2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共13周。

2、晨會、班隊活動等每週至少安排一課時,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少先隊中隊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由班主任教師自行安排。

3、因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已經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同地方和學校課程統籌安排。

4、一至六年級的體育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並在六年級進行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

5、學校開設英語課,起始年級為三年級。

6、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二)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

1、根據國家與省規定,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課時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和勞動技術教育)課時統籌安排與綜合使用原則。

2、地方課程從《山東省地方課程選用指南》中選取《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作為地方課程,從一至六年級全部開設。

3、因學校現狀不能開設信息技術課,根據傳統教育方針,在三、五年級開設珠算課。珠算課的開設不但能成為數學課的第二課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心智得到良好的開發。

4、結合教委印製的鄉土教材《我愛冬棗,我愛下窪》,在四年級開展民間傳統文化的學習,包括戲曲、手工等。

5、國學大師郭沫若曾就寫字要求提出:培養中國小生寫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這樣對養成習慣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養成書法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能作為對於中國小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級開設寫字課的基礎上,三、五年級加設毛筆書法課。

四、制度保障

(一)目標管理及任課情況安排原則

1、為促進國家課程方案的實施,落實課程管理,音體美設專職教師同時要求音樂教師每兩週教會學生一首歌,並能做到站隊唱歌放學,每學年至少舉行四次大型文藝活動。體育每週須有班級比賽活動,每學期不少於四次由全體師生參加的體育比賽活動。美術每週舉辦一次學生書畫展覽。音樂、體育教師可根據情況上合堂。

2、任課教師考試科目備課每週不超過10課時,上課不超過15課時。所上科目備課共計不超過16課時。

3、為保證地方與學校課程及國家課程非考試科目的實施,儘量跨年級交叉安排教師任課。

4、為加強低年級數學教學及學生管理使學生儘早養成良好習慣,由四、二年級專任數學教師同時分任一年級兩班班主任,並分任數學課。

5、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薄弱課程實施領導小組並由校長兼任三、五年級的珠算課、書法課。

6、每天下午上課前20分鐘為各年級寫字時間。

(二)、校本教研

為加強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實施,安排任課教師語文每週一、三,數學每週二、四,其他學科週五開展學習教研、聽評課活動,並由教研組長寫出活動記錄。

(三)、目標管理

1、所有科目均須備課並體現書面教案再上課,可參考其他教師已有的教案,但必須體現其使用性。

2、備課時數以一學期應有課時計算,各種作業佈置合計不少於上課時數。但語文、數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非考試科目不留書面作業,品德與社會、科學、英語、不留課下書面作業。

3、以上措施通過教師評估考核實施。

五、課程計劃實施

學校總課時數共計270課時,任課教師人均15課時。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7

一、指導思想

以《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要求設置新課程,為學生的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培養目標

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課程結構與課程安排

本着有利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併為每個學生具有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1、二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3節,語文8節,數學4節,體育5節(包括體育活動),音樂2節,美術2節,地方與學校課程2節。每週26課時。

2、四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2節,語文7節,數學4節,英語2節,體育3節,音樂2節,美術2節,科學2節,綜合實踐活動3節(信息技術1節;綜合實踐與創新活動1節;勞動與技術1節,利用週末、假日開展活動),地方與學校課程3節(含心理健康1節、週會1節和學校開展的具體活動)。每週30課時。

3、六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3節,語文6節,數學4節,英語2節,體育3節,音樂1.5節,美術1.5節,科學3節,綜合實踐活動3節(信息技術1節;綜合實踐與創新活動1節;勞動與技術1節,利用週末、假日開展活動),地方與學校課程3節(含心理健康1節、週會1節和學校開展的具體活動)。每週30課時。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積極發掘本土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資源,深化素質教育;確立“健康第一”的發展理念,注重學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努力發掘具有“鄉土”與“航運”特徵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諧共榮的校本課程體系,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努力踐行“讓每一位孩子快樂生活、健康成長,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辦學理念,為學生的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設置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優化整合校園素質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主體性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推動學生積極、自主、持久的學習內驅力。

(三)自主性原則:根據國家提供的課程科目和課時的比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統籌安排課程計劃,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

三、課程目標:

(一)培養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會學習、會合作、會健身”能力的,能夠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珍愛生命、並具有較強思維力的和發展潛能的合格畢業生。內涵解讀:會自學——養成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和善於探究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能運用網絡等手段進行自主學習。拓展學習領域,在培養良好的讀寫表達能力的

基礎上,促進學生學有特長。會合作——從小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依存關係;在尊重與維護自己的同時尊重他人;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追求羣體共同發展。會健身——依託廣播操、鄉土遊戲、校園足球以及“體育與健身”課程等資源,每位學生每學期學習不少於2項的健身技能,每天參與鍛鍊得的時間不少於1小時;懂得勞逸結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

(二)課程目標:以現代課程理論為依據,不斷深化對新課程目標、任務的`認識,遵循教育客觀規律,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科研為手段,實踐新課程理念,探索新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

四、實施保障

(一)完善組織機構,明確管理職責:建立有效的組織管理網絡,明確職責,保障學校課程管理的順利進行。

組 長:黃義海

副組長:常春燦

組 員:鄧煥珍、丁瑞青、王傳國、索煥雲、楚秀平等

校長負責有關學校課程的決策問題。中層組織主要負責執行問題。基層組織主要負責具體實施。

校長室明確各部門在課程執行力上的監管分工。對各部門在課程管理流程進行監管。各部門不定期地向校長室進行課程執行情況彙報,以便校長室能及時瞭解課程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不足和亮點經驗。

教導處(德育處)主(兼)管三類課程的日常管理。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規律安排好學校課程計劃,嚴格控制周活動總量和學科教學課時。按照學校課程計劃,編制班級課表,根據師資情況合理安排教師任職任課安排。科學合理地安排學校作息時間。

(二)完善管理制度,規範常規管理

1、以教學質量承諾製為契機,加強教學常規的管理,以聚焦課堂為主線,關注教學五環節,落實各環節的達標標準,爭創優質標準。

2、以校本研修為突破口,開展合作共榮團隊的創建,通過課題引領,主題研究,同伴互助,落實三類課程的實施和開發。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9

一、 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學校堅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興趣性、拓展性為主,發展學生個性為目標,讓課程適應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帶動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與課程開發、管理、評價、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二、 校本課程實施的目標:

1、總目標:

發揮團隊合力,結合課改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拓展課程建設,以課程建設拓展學生樂學的空間,突顯學科特色。

2、學生髮展目標: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比較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3、教師發展目標: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4、重點突破:

以學校特色項目為基點,在和諧團隊氛圍下的開發校本課程,並逐步向各學科延伸,完善校本課程,即《三字歌》、《剪紙》、《弟子規》。

三、組織與實施:

成立校本課程實施領導工作小組。

組 長:李進彪

副組長:尚敬華

成 員:各班主任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①構思並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做好指導、研究、實施、評估等工作。

②制訂校本課程實施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考核。

③組織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理論學習,規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④積累課改資料,及時提供教改信息。

⑤經常深入校本課程實施課堂,指導開課、聽課、評課工作,和實施教師一起研究情況,幫助他們及時總結。

⑥做好校本課程實施的經驗或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四、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五、 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1、發揮特色創建過程中的優勢,形成校本課程的生長點。

2、各學科在確定的年級實施,與日常教學相結合。

3、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成為學校開展各項教育的重要載體。

4、以學生和諧發展為出發點,明確校本課程實施的目標定位,完善課程體系,落實實施的途徑和方法。

六、校本課程實施保障:

1、學校對參加校本課程實施的教師在外出學習。

2、教學研究、校本教材編寫等方面提供物質支持。

3、學校對教師進行必要的理論培訓。

4、保證實施教師的研究時間,研究空間。

5、在教師考評上充分肯定教師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及研究的成果。

6、學校對實施教師應做好各類設施的提供,如校園網等,為校本課程的順利開設準備物質條件。

7、對教師開發的校本課程,學校應組織評選,優秀的校本課程,鉛印成冊,並予以獎勵。教師開發出的校本課程的成果記錄在教師業務檔案。

8、根據師資培訓工作的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造條件,讓教師認真參與培訓,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考核、有成效,並建立科學合理的獎勵制度。

國小課程實施方案 篇10

一、指導思想

根據上級指示精神,針對我鎮國小實際情況,經鎮中心國小領導會議研究決定,我鎮國小將學習蒙山縣中國小的管理模式,強化常規管理,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努力實現高效課堂,逐步建立、完善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長效管理機制,實現我鎮國小辦學水平的跨越式發展。

二、實施目標

(一)樹立科學的質量觀。

1.樹立“以學促教,以學定教”的教學評價觀,通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評價課堂教學效率。

2.樹立人人“有尊嚴、有追求、有潛能、可造就”的學生髮展觀,凸現學校“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發現學生價值”的辦學理念。

(二)重建課堂教學模式。

1.規範課堂教學行為,努力克服教學隨意性和無效性,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和學習責任感,落實“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練為主線、當堂達標”的教學原則,做到因材施教、因學施教。

2.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切實遵守教學規範,努力優化教與學的時空與流程,以“學到了什麼、學到什麼程度、學得好不好、會不會學”為教學原點,完善課堂教學環節。

(三)促進師生素質提升。

1.提升教師素質,讓教師更新觀念,不但重知識的結論,更要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發展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使教師在師生交往中學會尊重和賞識,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幫助和引領,在自我發展中學會反思和感悟,在同事協作中學會合作和共進。

2.提升學生素質,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習“樂”起來,讓效果“好”起來;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實施過程和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6日—12月16日)

1. 成立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具體名單如下:

組 長:

副組長:

組 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副校長(1),辦公室主任由黃紹筆副校長擔任,負責組織處理我鎮國小新課改的日常事務工作,聯繫電話:

校長為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責任人,其他組員要積極示範,深入開展課堂調研,關注教學過程,為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提供組織及教學資源的保障。

2. 制定出適合本校實際的課堂改革實施方案,教師上課標準,學生的組織要求和課堂評價標準等;制定課程改革的相關管理制度。

3. 召開全體學校領導會議、教研組組長、教師骨幹代表會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隨後召開全校教師教改動員大會,更新觀念,明確目標。

4.組織全鎮骨幹教師先到蒙山縣進行培訓、聽課取經。

5. 廣泛宣傳發動,召開教師研討會,開設相關講座,探討學習蒙山中國小課改經驗的心得體會,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交流活動,營造濃厚的教改氛圍。

6.蒐集課改的相關資料,並編印下發到老師手中,組織教師認真學習。

7. 課改領導小組組織實驗教師集體進行討論交流,初步確定備課樣式,設計出預習案、導學案、練習案格式。

8. 總務處認真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及時增加黑板面積,按蒙山課改教學模式的要求佈置好教室。

第二階段: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和實驗階段(20xx年12月19日—20xx年1月20日)

搞試點。經過“課改領導小組”討論決定,首先在全鎮18個教學班試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具體安排如下:

(1)思陽鎮中心國小的四年級5個班,任課老師分別為黃劍平、陳為民、曾小丹、韋升球、李佩芳、農小敏、鄧建昭、李博、王佐心、陳繼民;

(2)江平村國小三年級3個班,任課老師分別為:樑瓊娥、黃景超、劉逢慶、呂小聯、胡璧玉、樑江懷;

(3)廣元村國小三年級和五年級各1個班,任課老師分別為:吳靜嫻、凌廣、農林巧、潘德超;

(4)高加村國小四年級1個班,任課老師是:黃紹球、胡安天;

(5)華加村國小三年級和五年級各1個班,任課老師分別是:樑福珊、李科、施善羣、黃秀英;

(6)明哲村國小二至五年級各1個班,任課老師分別是:江領、李根、蘇麗華、林生民、黃美、甘維民、吳嬌民、陸燕波;

(7)昌墩村國小二年級1個班,任課老師是:趙衞忠、王謹。

試點班級要先行先試,大膽實踐。同時也採用自願原則,歡迎其他班級積極主動參與新課改模式,實驗班成功的經驗將在全鎮國小逐步推廣。

第三階段:全面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1.抓好備課,利用假期提前編寫導學案,導學案要提前一週完成。

2.抓好預習,教師要加強在預習課上小組合作交流的指導,深入研究指導學生預習的有效方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

3.積極研究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要經過組織公開課、示範課、課堂教學比賽、經驗交流會、校本培訓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運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能力,制定課改課堂教學模式評估標準,及時發現典型,樹立典型,引導廣大教師不斷鞏固學習成果,不斷深化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使廣大教師學習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準確高效地指導學生自學,信心十足的'進行展示,精練高效地進行反饋矯正,保證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4.抓好檢查落實,全面提高質量,全面抓好對各教師實驗過程的檢查、督促工作,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糾偏。要切實保證每節課的教學效率,防止課堂出現失控現象。教導處要加大對各備課組的檢查和指導力度,通過抓集體備課活動來提高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學法的研究,在備課研討中要重視學法的研討,要多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要多方預設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採取的辦法,以此提高在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指導能力。防止在課堂上,因教師對教材重難點把握不準,學生的學習思考浮於表面,學習不深入,甚至出現錯誤。

5.加強對教師全程跟蹤聽評課指導活動,即教導處在進行聽課安排時,對每一位教師的課要從預習課、展示課、反饋課三個課型進行全程聽課指導。

第四階段:總結提升交流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對新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階段總結、反思。全面總結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形成相對成熟的課堂教學新模式,並進行推廣。

1.總結經驗。及時總結學習推廣課改活動中的成功經驗,以專題講座、研討會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廣,供教師學習借鑑,發揮骨幹教師示範帶頭作用,促進全體教師共同提高。

2.深入研究。在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學校及時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制定措施,深入開展研究,特別就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的細節問題加強研究,把實驗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績。

3.獎勵先進。學校召開階段性成果表彰會,對課改中表現突出的優秀班級、教師個人進行表彰獎勵,為掀起進一步深化學習的新高潮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為實現學校新的跨越發展再做新貢獻。

四、實施策略

(一)課改班級要對學生科學分組。

以落實小組合作教學為主要形式,構建合理的多渠道的學習互動平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組內互動,組組互動。落實互幫、互查,小組內聯動,人人充當檢查者和被查者,教人者與被教者的多重身份。

根據班級的大小, 把學生均衡地分為7—8組(兼顧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等方面),每組6—8人,小組中包括學習中各層次的學生,編號1、2、3、4…,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被賦予特定的職責。每組選拔組長一正一副,負責維持學習紀律,作業通查,糾錯、輔導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本課的學習成果、通過組內探究交流來解決問題、反饋問題,當學生的合作活動結束,教師根據自己對合作學習的監控情況和合作學習小組對合作學習的反饋情況(包括口頭和書面的反饋),採取一定的措施,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評價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質量和數量,評價合作學習小組的合作過程和效果,並對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組進行表揚和獎勵,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成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認識到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意義。

(二) 重點抓好小組合作學習。

1.寧少勿濫,抓住契機。要把學習重點和難點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合適的不安排。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時機,讓學生有效的參與合作學習。

2.教給技巧,變換形式。教師應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樣組織,怎樣傾聽,怎樣發言,怎樣質疑、怎樣追問等。

3.備好合作,參與合作。教師在備課時應備合作的內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時機等。小組合作學習不是學生的參與、教師的旁觀,而是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參與,教師可以把自己也當成小組中的一員參加到某個小組的學習中。

4.培養小組長。要對小組長進行培訓,讓組長知道如何組織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學習,充分發揮小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保證小組的有序合作。

5.組織好小組的發言順序,先讓學困生髮言,再讓中游生髮言,最後讓優等生髮言,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6.加強小組展示的組織,如小組黑板展示時,注意組內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負責訂正和評價,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三)加大教師講解時間的調控力度。

課堂要嚴格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自己討論仍解決不了的問題、易混易錯的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學生沒研究之前不講。課堂上要及時糾正錯誤,給出正確答案。

(四)務實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課改領導小組成員對課改班級要做好服務性指導工作,每週定時定量在課改班級聽課,及時瞭解課改信息和課改動向,時刻把握課改方向,指導課改方法,研究複雜問題的對策。同時,加大推門聽課的力度,加強監督和指導。

全校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課例研究或案例研究為基礎,積極探討課堂教學的典型課例、案例。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開展集體備課、説課、典型課例觀摩課和評課等學科教研活動。

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堅持骨幹先行,借鑑蒙山課堂教學模式,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各個學科要根據各自學科的特點,創新各自的模式。構建適合國小生特點的、符合課堂教學規律的、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益的模式。

(五) 以常規管理促課改。

一方面,要夯實課堂教學常規管理,努力做到“三個整合”,將教案改革、課堂改革、作業改革整合在一起進行。要從教案改革切入,從重視“教”到關注“學”,走“導、學、練”三案統一的路子。實行教學常規月查制度,月查成績記入教師考核。

(六)嚴格把握訓練環節。

增強作業佈置和批改的科學合理性課前預習作業及課堂作業要精選。控制內容及作業量,以精選提高實效,減輕學生負擔。課前預習作業與當堂達標作業內容要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很好地落實教學核心內容;在保證基礎的基礎上,要適當採取分層作業的形式,供學生根據自己水平選用;作業形式要多樣,既有書面形式,又有口頭、實踐作業等,並注意及時評價。

要進行課前預習作業的實踐與研究。要求教師必須提前找準本課時的作業任務、學習要點,集體確定作業內容,早給學生布置下去,以便學生有更多時間完成預習作業。完善作業檢查制度。在第二天上學後採取組長查、組內互查、教師抽查等形式確保學生都參與到課前預習中,並且保證效果;課前二分鐘進課堂,教師再次確定作業完成情況,為上課做好鋪墊和準備。

(七)紮實開展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的重點要放在研討每課時的預習作業、教學設計(鑽研教材時遇到的疑難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自學;學生自學後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如何針對這些問題點撥、歸納等)課堂作業內容等。

實行課堂改革,是一種實驗,沒有現成的模式可操作,只有外校的先進經驗可供參考,為了更好實行績效考核,根據新要求,修訂相關的各項管理制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4n6p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