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活動方案 >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創意方案(精選5篇)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創意方案(精選5篇)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創意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創意方案(精選5篇)

1、關心樹朋友的變化,學習比較、概括落葉樹與常綠樹的明顯特徵。

2、活動中能積極交流並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準備:ppt、各種樹葉

教學過程:

一、説説樹朋友的變化

1、最近我們都在觀察瞭解你的樹朋友,那就説説你的樹朋友吧!

(通過已有經驗回憶,引導幼兒進入主題。)

2、詩歌小結(進一步幫助幼兒感受樹朋友的變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議議兩類樹的不同

1、剛才有的孩子説樹朋友落葉了,那你們的樹朋友是不是都落葉呢?

(瞭解幼兒已有經驗。)

2、聽聽落葉樹和常綠樹的話。

3、你能聽出落葉樹和常綠樹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嗎?交替是什麼意思?

(關注孩子們的傾聽理解能力。)

三、找找兩類樹葉的不同特徵

1、這些樹葉你們都認識嗎?這三片落葉樹和三片常綠樹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2、觀察要素:

關注幼兒在觀察比較操作中是否指向-----類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葉樹和常綠樹不同特徵。

4、驗證表述各自的想法。

小結:如果看到樹葉比較薄、暗、脆的樹葉可能是落葉樹;比較厚、亮、韌的樹葉可能就是常綠樹。

(由於孩子們是針對具體的樹葉進行比較,挑戰點是對兩類樹種的主要特徵進行歸類概括。我試圖運用實物觀察比較、同伴共同驗證的方法幫助孩子區分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明顯的普遍性特徵,在認識周圍的世界的同時慢慢習得一些邏輯思維的方法。)

四、延伸教學

你對樹朋友還有什麼想了解的?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提出問題,為以後進一步探索活動做好延伸。)活動點評金曉燕執教的集體活動《落葉樹與常綠樹》則激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角度深入觀察、細膩體會、專注探索落葉樹和常綠樹樹葉的不同,並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等高科技媒體將靈動的PPT、悠揚的散文詩作為手段激發幼兒大膽表達、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精彩活動離不開多年的積累和磨練。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創意方案 篇2

活動目標

1.激發探索光的興趣。

2.感知光透過各種物品後顏色和形狀的變化。

3.能大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並嘗試用符號記錄。

活動準備

手電筒幼兒每人一個,並學會使用;各種顏色的布、皺紋紙以及各種玩具;“我的新發現”記錄圖、彩色筆、標誌符號;一段舞台燈光視頻、一段節奏強烈的音樂。

活動實錄與分析

一、導入活動:出示電筒,激發幼兒的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麼?手電筒發出了什麼顏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後,光顏色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準備了什麼材料?(各種顏色的布、紙。)

2.討論: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3.小實驗: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手電筒前面放上紅色的布,光就變成紅色;手電筒蒙上紫色皺紋紙,光就變成了紫色了……)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光變出了各種各樣的顏色。

5.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我的發現”圖表上。

分析:教師讓幼兒在用手電筒和布、紙玩的過程中,自己去觀察、比較、發現。儘管幼兒觀察到的變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過他們個體經驗的整合,以及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完善,使探索的結果全面而細緻。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後,光形狀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還帶來了什麼?(是各種各樣的玩具)

2.討論:玩具、手電筒一起玩一玩,光還會有什麼變化呢?

3.實驗:用玩具和手電筒玩玩,看看光還會有什麼變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電筒一起玩,光變出了好多小湯圓;光變出了一朵花,手電筒動花也會動……)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不僅顏色會變,形狀也會變。

5.幼兒展示自己的新發現,並在“我的發現”圖表上記錄新發現。

分析:在活動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在幼兒猜測一實驗一再猜測一再實驗的矛盾衝突中,引導幼兒探索發現,培養幼兒有步驟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觀看舞台燈光視頻,製作彩色燈,師幼表演。

幼兒邀請客人老師當燈光師,自己當小演員,一起表演。

五、活動結束,幼兒快樂地離開大廳。

活動延伸

教師、幼兒、家長一起尋找資源,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其他的材料後,光還會發生什麼奇妙的變化。

活動反思

剛開始進行“彩光變變變”活動時,我和幼兒都遇到了不少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共同實踐、共同研究、共同學習,將活動不斷深入下去。

最初,教師一廂情願地投放了手電筒、顏色鮮豔的皺紋紙,並預設幼兒會喜歡的活動過程,可結果讓人失望,幼兒的興趣只持續了十分鐘,是什麼原因呢?我把遇到的問題請教聽課的老師,希望通過集體的智慧給我一些啟示。教師們建議我不妨先觀察幼兒感興趣的東西,再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深層次地挖掘。於是我潛下心來觀察思考,發現幼兒對“光”發生變化這一現象是很感興趣的,可是因為我投放的材料太單一,幼兒很快發現了規律,才造成了活動的停滯。於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讓手電筒光改變的材料,如糖紙、各色布、透明紙、水果泡沫網、雪花片等……親自試驗,試驗結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不僅顏色變得鮮豔漂亮,形狀也發生了變化。這些新發現使幼兒在新一輪的活動中感到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事實證明,追隨幼兒興趣,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選擇有價值、有意義的點進行活動,這樣更有利於幼兒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構建相關的知識經驗。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創意方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關係。

3、學習小組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交流的樂趣。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熟悉烏鴉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組:每組三隻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別是少,半瓶,大半瓶(各兩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隻漏斗。

3、實驗記錄紙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聽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那你們知道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呀?

小結:原來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位上升了,所以烏鴉就喝到水了。

師:那老師今天準備了三瓶水和石子,請你們看看這三瓶水有什麼不一樣?

師:有沒有發現每個瓶子上都有一條藍色的線,這個是水位線,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線説明烏鴉可以喝到水。

師:那是不是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兒猜測)

師:那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吧!四個小朋友一組,合作完成這個實驗,三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做實驗,另一個小朋友負責觀察並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等一會兒你們自己商量誰做實驗、誰記錄。

師:那記錄的小朋友怎麼記錄呢?

師:那我們就採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夠喝到水的瓶子後面的格子裏打“√”,不能的就打“×”,在實驗過程中,邊做實驗邊觀察,看看會有什麼發現,等一組小朋友都做好實驗了,那請你們把實驗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嗎?現在請小朋友們去找一張桌子開始實驗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完成實驗的小組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實驗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師:(和幼兒一起看記錄紙)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記錄紙上的結果。

師:請小朋友説一説: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説一説)

師:那你們想想,為什麼紅水中加了那麼多的石子水還是沒有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實驗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師:那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來做第二個實驗,還是和剛才一樣的三瓶水,但是裏面放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把石子換成沙子來做這個實驗。

師:在實驗之前老師還有一些要求,請大家聽仔細:還是和剛才一樣四人一組,因為沙子比較細,所以老師請了小漏斗還有沙子和筷子來幫忙,注意不要把沙子灑出來,用筷子時要注意安全,而且這次要請小朋友自己來取材料了,老師已經幫大家分配好,請每組負責記錄的小朋友來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拿好就開始實驗,請第一組的小朋友先來拿(一組一組跟上)

師:巡迴觀察指導,直到完成實驗

師:請負責記錄的小朋友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小朋友和剛才一樣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潑出來,慢慢走。

師:我們一起來看記錄紙,請小朋友來説一説: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次的記錄紙和第二次的記錄紙上的結果有什麼不一樣?

師:為什麼剛才在紅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線,而現在加了沙子卻可以呢?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説一説。

師:(出示圖片)我們請小圖片來幫個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説的一樣的呢?

師: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師:對呀!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紅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都流到縫隙裏了,烏鴉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較細,縫隙很小,雖然水也流到了縫隙裏,但是還能夠上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可以喝到水的。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材料,課後請大家和班裏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嘗試一下,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好嗎?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創意方案 篇4

一、説教材:

《學習自然測量》是學前班的一節測量活動課,目的是讓幼兒學習自然測量,懂得運用測量的方法比較出物體的長短、高矮、粗細、多少等,從而激發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做事認真耐心細心的良好習慣。隨着年齡的增長,學前半幼兒對數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對長短、高矮、粗細、多少等還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個直觀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還很陌生,繩子有的長、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學習自然測量很有必要。

活動的重點:讓幼兒學習各種測量方法。

活動的難點:讓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

活動前做好以下準備:

尺子、紙條、鉛筆、線繩、小棍等。

二、説教法:

為實現擬定的上述教學目標,我準備採用四種教學法:比較感知法、問題聯想法、嘗試發現法、操作實踐法,通過比較感知讓幼兒直觀地分清長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過問題聯想來拓寬幼兒的創新思維意識,從而讓幼兒知道通過測量就可以來比較不同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以致萌發幼兒創造各種測量工具的設想;通過嘗試讓幼兒發現要想測量準確,必須有一個標準的測量工具,那就是尺子,從而讓幼兒認識各種尺子;通過操作,可以讓幼兒學會怎樣測量才準確,強調難點: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

在活動的組織上,我靈活地採用集體教學與分組及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集體教學便於幼兒根據老師提供的講述要求,構思表達個人見解;而分組活動,可以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可以使每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教師個別指導,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

三、説學法:

教與學是一個統一與和諧的過程,要使教學活動獲得成功,必須考慮幼兒的學法。

開展自然測量這樣的教學活動,整節課主要以幼兒動手操作為主,並不是老師教一不,幼兒學一不,而是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嘗試發現,從而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本節課老師只是

用提問、啟發的方法,讓幼兒一環扣一環地從比較到發現到學會測量。整節下來幼兒的積極性一致很高。

四、説教學程序:

學習自然測量是一個幼兒動手操作的活動,其基本目的就是激發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做事認真耐心細心的良好習慣。(教案.出自:屈老師.教案網)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動開始時用直觀地實物進行長短對比,給幼兒一清晰的印象,從而讓幼兒產生疑問,怎樣來比較長短呢?用什麼來量一量呢?讓幼兒帶着懸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後通過幼兒親自操作實踐,由淺入深,環環相扣,設計出符合幼兒思維順序,便於激發舊知,學習和鞏固新知的教學程序,具體有以下四個環節:

1、比較感知:出示不同長短的鉛筆比長短,再拿出一支更長或更短的鉛筆進行比較,找出最長和最短的,讓幼兒進一步理解相對性。這一環節大約3分鐘。

2、問題聯想法: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物體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如窗子和門的寬窄,怎麼辦?啟發幼兒想出多種辦法,引導幼兒説出要“量一量”才知道。“那用什麼東西來量呢?”啟發幼兒想出多種測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紙條、線繩、鉛筆、小棒等來測量。這一環節大約7分鐘。

3、嘗試發現法:指導幼兒用多種工具測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寬度、長度及幼兒的高矮等,讓幼兒報告測量結果,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測量結果為什麼不一樣?怎樣才能量出一樣的結果?引起幼兒做尺子的願望。這一環節大約8分鐘。

4、操作實踐法:分組活動,兩組幼兒分別剪出一條同樣長度的線繩或折一段同樣長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樣長,然後,再次測量桌面的長寬、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報告測量結果,發現測量結果相同。如結果不同,應讓幼兒再次測量,並糾正其測量方法的錯誤。這一環節大約12分鐘。

五、活動延伸:

在基本實現了本次活動目標的基礎上,為了讓幼兒更進一步地掌握測量方法,可以把活動作進一步的延伸:活動結束後,讓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到室外測量各種物體,如樹的粗細、玩具的高矮、距離的遠近等。

在發展性原則的指導下,活動的設計中,無論是教材的選取、組織,目標的制定,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水平。尤其是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為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幼兒看、想、説、做,這就充分發揮了幼兒各種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創意方案 篇5

活動目標:

1.藉助圖片,觀察、發現爬山虎的生長變化過程。

2.嘗試用數字、圖畫或其他符號製作爬山虎生長過程示意圖。

3.探究中能與他人合作與交流,體驗發現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觀察過爬山虎的生長過程。

2.記錄紙、筆、排序的照片。

3.PPT圖片

活動過程:

1.通過交流、分析,發現爬山虎春天的變化。

師:小朋友們,我們最近觀察的藤類植物是什麼?它現在是什麼樣子的?

師:前段時間是什麼樣子的?

師:它是如何慢慢長大的,請小朋友來説一説(幼兒講述,出示圖片)。

引導幼兒從爬山虎的葉子、藤、腳等説説爬山虎的變化。

2.嘗試用幾種方法記錄、表現爬山虎的生長過程。

(1)師:小朋友們都能説出爬山虎慢慢長大了的樣子,可是有的小朋友還不太理解,我們可以想個什麼辦法,讓別人一看到就知道,爬山虎是怎樣生長的?

幼兒討論,回答,引導幼兒製作爬山虎生長示意圖。

(2)分組商量記錄的方法

師:請小朋友分組合作和你的夥伴商量,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現爬山虎的生長過程。

(3)幼兒分組記錄

師:今天老師準備了幾種材料,有照片、記號筆、膠棒、白紙,請小朋友和同伴聽到音樂坐到座位上,用大家商量的方式進行記錄,音樂結束回位置,選出代表和大家分享記錄結果。

(4)分享交流:請每組代表來説一説自己組的記錄。

師:哪組願意來分享他們的記錄,説説你們用了什麼方法記錄的?你覺得那種方式記錄比較清楚?

小結:剛才我們運用了數字、圖畫等符號記錄了爬山虎的生長過程,讓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3.發現身邊更多的藤類植物。

師:我們身邊還有很多藤類植物,它的生長也很有特點,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用我們學會的方法去觀察、去記錄,我們會找到更多有趣的發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huodong/wkl48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