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模板 >

解讀文化與傳播的互動關係大綱

解讀文化與傳播的互動關係大綱

摘要:本文從文化與傳播的定義出發,以文化人類學和傳播學的結合而成的新學科民族誌傳播的角度分析,描述了文化增值,傳播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等文化與傳播互動的形式,並進而分析文化傳播的產生和功能。

解讀文化與傳播的互動關係大綱

關鍵詞:文化傳播 民族誌傳播學

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一個對文化最簡單的定義為:文化乃是人類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特質所構成的符合體,這包含四層意思:一、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二,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特質,所謂特質,有兩方面含義:1.人類創造物的最小獨立單位;2、特質是指人類創造物的新的內容和獨特形式;三、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特質所構成的複合體,四,文化是不同形態的特質--------[1]而傳播的定義更為複雜,從觀察水平或抽象性看,有的把傳播定義為“把生命世界不相連的部分聯繫起來的過程,有的定義是“通過電話,電報、無線電,通訊員等手段傳送消息,命令的手段”;從目的性看,有的定義為“在這些情景中信息提供者抱着影響後者行為的意圖向接收者傳輸信息。”,有的定義“這是一個把為一人或某人所壟斷的變成為兩人或更多的人共知的過程。”;從規範性判斷來看,有的定義為“傳播是對一個思想或想法的口頭交換”,有的定義為“傳播是信息的傳遞”。--------[2]文化是人類羣體的產物,必須是要通過傳播才能成為人類羣體共有的文化,而傳播的媒介有了人的參與,必將成為文化的構成。文化與傳播構成了互動的關係。

文化和傳播都是連結人們社會交往的中介,又是社會結構的聯繫環節,文化與傳播結合起來稱之為文化傳播,傳統的西歐的文化傳播觀念認為,文化傳播是文化特質或文化元素從一個社會傳遞到另一社會,從一個區域傳遞到另一區域,是文化向外傳遞、擴散而超出其產生地區的一種流動現象傳統的學者認為,傳播是一個普遍通用的信息傳遞過程,和文化無關。

然而,隨着文化人類學和傳播學結合產生的民族誌傳播學的產生後,文化與傳播成為一個互相影響的產物。民族誌傳播學的創始人是德爾*海默思,海默思很早就開始關注語言與傳播現象1964年,在《美國人類學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的一期特刊上,海默思第一次提出“民族誌傳播學”這一術語--------[3]海默思對民族誌傳播學的任務和內容做出非常明確的概括“簡言之,民族誌傳播包含了兩大特徵。。。。。。首先,。。。。。。它讓我們注意到需要新鮮的第一手資料,需要直接考察語言在情景背景中的使用,以揭示適合語言活動無法揭示與語言活動的模式,這些模式在單獨的對語法、對人格,對宗教,對親屬關係及其他類似物的研究中是無法揭示的。。。。。。其次,。。。。。。它必須把一個社區作為語境,把傳播習慣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這樣,任何特定的傳播渠道及符碼的使用都是社區成員的共享資源的一部分而發揮作用的--------[4] 傳統研究的民族誌視野主張文化與傳播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對其中任何一方的考察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另外一方,傳播實踐也因此具有其獨特性。---------[5]

後來,又隨着符號學,傳播學,心理學以及信息論的發展,文化傳播的概念有了新的含義:一,文化傳播改變了文化的概念,以往的人認為,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或者把它看成為有個全面的、不間斷的連續統一體,後來人改變了觀念,認為文化是人類創造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二,符號學,信息論的發展,推動了文化傳播學的新含義,文化在整個社會關係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文化傳播是怎樣受到社會心理特徵的影響和制約,怎樣在社會關係中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這樣的含義強調了文化傳播的社會過程,認為人類在文化傳播的社會過程中不僅確定,認識交往的意義,而且對文化重新給予理解和界定,發展新的行為方向。

那麼有如何理解文化與傳播的互動呢?我們從文化傳播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四個方面內容來討論一下:

一,文化是共享 文化的共享則指人們對文化的認同和理解,而要共享則必須通過傳播。例如,:)這個符號在網絡出現之間並不具有文化意義,但是網絡傳播出現了,尤其在qicq這樣的互動傳播工具裏,:)就成了網絡語言,共享成為笑的一種象徵符號,成為大家都接受的符號。文化,只有成為人們共享的文化的時候,才能進入信息系統進行傳播。

二,傳播關係是構成文化的信道。即使是一種共享的文化,如果不發生聯繫,也不能發生文化傳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事情,即鋼鐵,煤炭工業的許多能幹的青年小夥找不到女朋友,而紡織工業區的許多年輕漂亮的姑娘找不到女朋友,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文化要求,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彼此基礎機會,因而給他們創造機會接觸的婚介所給予他們產生聯繫的機會,因而人與人的傳播必須要通過傳播關係,只有傳播關係的存在,才為文化的生成創造機會。

三,傳播媒介是文化傳播中介,也是連結傳播關係的工具和手段。人既是文化傳播者,又是最活躍的傳播媒介。傳播媒介的出現,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時間和空間的範圍擴大了,並不受其限制。如報紙,電視,電台的出現,使得傳播活動比以往更加深刻,更加廣泛,也促進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傳播,導致文化的一體化和社會化。

四,不同的傳播過程有不同的文化傳播模式。最簡單最基本的模式是傳播者和接受着相互依存的模式和一條鏈式的前後運動的模式。較為複雜的是一個信息源通過四面八方的傳播而形成波式傳播,在現代社會裏,傳播總是經過層層的等級進行傳播的。這樣的傳播也稱之為根式傳播。

上面只是從一般的形態討論文化與傳播是如何相互依存的,而文化與傳播又並非僅是簡單的信息和信息道的關係,文化在傳播中可以增值,可以消失,傳播也並不是普遍意義的傳播,而是特定狀態的傳播,有其獨特性和特定的規範。

文化在傳播中的變形,也是是增值和消失的問題,是文化與傳播互動的第一個方面的問題。我們知道,一種文化的創造,它的價值並不是馬上就為人們所認識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和多作家和他們的名著在創作後甚至在作家的有生之年都默默無聞,然後在作家去世後的幾十年,他的著作反而變成熱銷的商品。麥克盧漢的觀點在其生前一直被認為其談怪論,但是在當今網絡傳播的出現的時候,其技術決定論的思考卻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文化傳播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價值重新接頂文化和認識文化的過程,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估價和確定文化的價值,而且還使文化在傳播中變形。人們的經驗、意識價值觀念及心理活動是社會時間的結果,是由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即社會存在所決定的。但是,他們並非消極的為環境所決定,而是積極地作用於環境的。文化傳播也是這樣,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不論是對於傳播者,還是對於接受者,只有在成為人們的需要的時候,才能被傳播和接受,同時,傳播或接受的主題還必須具備傳播或接受的條件。文化傳播雖然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但是,也不可輕視人們的經驗,知識,思想,意識以及愛好,情趣等心理和價值觀念的作用。可以所,任何文化傳播都不是機械的位移,而是受社會中的意識,心理和價值觀的制約的,人們的主觀交互作用在文化傳播中是普遍存在的,這無論是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是一樣的。從傳播者來説,當他傳播一種文化時,他並非僅僅客觀地不作任何改動的把這種文化介紹給別人,而是常常加上自己對它的理解,加上自己的價值觀念。有時候,為了傳播這種文化,為了引起社會對這種文化的注意,傳播者有時候甚至極盡誇張之能事,於是,文化增值就產生了。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有傳播者的主觀作用,而且有接受者的主觀能動作用。人們在接受或反映一種文化現象的時候,總是要根據自己經驗的世界重新理解這種文化的意義。由於人們的社會經驗不同,由於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及社會心理不同,人們對同一文化現象的理解,認識有很大的差異,有時甚至是根本對立的。人們對文化價值的理解,對文化意義的感受,雖然主要取決於符號載體的本文意義,但是,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接受者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價值繁衍出許多生成意義的。文化生成過程實際上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意識和心理,力圖改變文化的客觀性,使之符合自己的目標和利益的一種主觀行為,或者説是文化需要者的一種自我滿足的實現。傳播學家洛克奇認為,人是受一致性需要知道的而且不一致造成作出變化的壓力。從傳播媒介來考慮,文化在傳播中也會導致變形,羣體參與是導致文化變形的一個重要力量,文化傳播並不是單向性的,而是有許多參與者。羣體參與不僅可以產生文化變形,而且可以形成社會文化意識。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文化傳播單向流動的性質,而且它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障礙,克服或打破了區域和文字的限制,最終使得文化成倍的增長。

從民族誌傳播學的角度來,傳播並不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傳播,而是有包含以下的觀點的:1.傳播總是一個與特定文化相關的過程,而不是普遍性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回導致不同的文化傳播方式的出現。比如説,知識文化水平的高低是選擇不同媒介的很重要的因素,知識文化水平高的人們選擇的是報紙這樣的印刷媒介,在線性閲讀中通過抽象思考獲得知識,而知識文化水平低的人們則選擇廣播,電視這樣的媒介,因為這樣的媒介不用思考,只需要跟着理解就可以了,所以説,傳播並不是一種普遍的工具,而是與文化密切相關的。2.傳播會被偶然因素所影響,因而並不是總是理性的,一些民族誌傳播學的個案研究指出被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傳播理論的荒謬,比如民族誌傳播學家非奇在自己的一項研究中就通過對美國及哥倫比亞進行民族誌調查,然後進行比較研究的結果發現人們一直以為普遍有效的説服他人,贏得順從的一些策略雖然在美國白人文化中行之有效,但對哥倫比亞地區並不適用。3.傳播是一個意義生成的過程,而不僅是信息的傳遞,傳播在其過程中,通過傳播者,接受者,傳播媒介的參與創造了文化意義,並形成了自己的規範4.傳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產生影響的一種手段。

傳播是有其模式的,這樣的模式的形成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形成的,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民族誌傳播學認為,文化在傳播中被視為一種共享的意義體系,它作為一種象徵符號資源被一個社區的成員所使用,藉助於它的組織,建構自身的日常生活,來實現社區的互動和理解。作為一種意義體系,文化是歷史的,建構的過程,因為文化是存在於傳播過程中,傳播建構的文化,此外,文化也是一個鬆散的過程,因為文化雖然規定與制約着傳播實踐,但在傳播過程中,作為文化的規範符號和意義不僅會受到遵守與重申,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發生一些改變,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被完全破壞或取代。

文化與傳播的互動形成文化傳播學,文化傳播學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其中主要有五個方面:1.社會交往功能 人們總是憑藉文化象徵符號及其傳播手段,交流思想和感情,傳遞經驗和知識的。文化傳播是人類的一種社會行為,無論對於原始人還是對於現代人來説,離開文化傳播進行社會交往活動是不可思議的。2.社會化的功能,社會話是指人及其活動接受社會教化的過程,我們知道,文化可以幫助人們界定環境和確定行為規範,這本身就是在接受社會文化教化。現代文化的傳播,打破了人們所處社會生活的一切孤立狀態,使之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人在這種文化傳播的影響下,作為自然人存在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小了。現代文化的傳播,不僅使得個人及其行為社會化,而且使整個人類活動越來越依靠社會。3.社會調適功能,文化傳播的社會調適功能主要是通過信息反饋實現的。文化反饋對於社會機體有着重要的調適作用,例如,我們如果對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各種文化傳播及其影響進行調查,就可以看到各種文化傳播怎樣影響着人們的社會心理取向和價值取向,就可以看到社會發展的趨勢及其所遇到的社會問題,從而就可以採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使這種變革沿着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4.社會控制的功能,社會要健康,穩定的向前發展,就要進行自我控制。所謂社會控制,歸根到底是實現對文化行為的控制,使人的行為,活動及其相互關係穩定在某種範圍之內,以保持社會的平衡和穩定。文化傳播對社會的控制實質是加強社會自我組織能力問題,在一個沒有文化信息傳播的社會,各種社會機制都不可能正常發揮作用,也不可能實現自我控制,而在副扎的社會更是如此。5.社會儲存的功能,文化信息不是傳遞而逝的,它通常經過印刷,錄製等儲存起來,成為社會歷史的載體。沒有人類文化傳播、傳遞的儲存,歷史就不能發展,社會就不能進步,人類也就不能維持和促進文明。人類所以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社會所以一步一步的向前發展,無疑是文化傳遞,儲存的緣故。

總之,文化傳播是積極互動的,沒有文化,傳播就失去載體,沒有傳播,文化也就失去意義。文化在傳播中變形,而傳播有其特殊的文化含義。文化傳播是文化與傳播的結合體,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

[1]《文化社會學》司馬雲傑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xx年8月 第9-11頁

[2]《傳播理論》小約翰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12月 第9-10頁

[3]《文化與傳播-----論民族誌傳播學的理論和方法》蔡騏、常燕榮 〈新聞傳播研究〉xx年2期

[4]hymes,d.(1964).”introduction: toward ethnographies of communic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s,66;6,part 2

[5]philipsen,g.(1989).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rvin,b,,grossberg,l.,keefe,b.o,& wartella,e.(eds)inking communication:paradigrm examplars(vol.2) publishers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muban/zrvk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