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論文格式 >

葉聖陶寫作教學思想及其運用論文

葉聖陶寫作教學思想及其運用論文

葉聖陶先生的寫作教學思想博大精深,語文新課改的諸多理念與之一脈相承,可是,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有些教師採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將其洗劫一空,其改革“革”斷了繼承和發展的關係,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致使改革不但沒有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反而讓學生無所適從。如何運用葉聖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指導寫作教學呢?

葉聖陶寫作教學思想及其運用論文

一、以讀促寫。

葉聖陶先生説:“閲讀與寫作是一對孿生兄弟”,“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足見閲讀與寫作的親密關係。閲讀材料都體現着各自不同的特點,這是作者表達主題的需要,也是作者獨運的匠心。“以讀促寫”的做法,讓學生明白閲讀材料為自己的寫作提供了細節描寫的生動範例,學生會帶着寫作的目的去閲讀,從而敏鋭地發現文本的妙處,這種閲讀是動態的、功利的、主動的,而不再是毫無目的的泛泛的一般領悟,這必然會促進閲讀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在閲讀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寫作收穫。

比如,我在教學生學習細節描寫時是這樣“以讀促寫”的。先讓學生一起朗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捕鳥的一段文字——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然後講解:這段文字用“掃開、支起、撒、系、牽、拉、罩”等 一系列動詞細緻地描寫了捕鳥的過程,屬於細節描寫。托爾斯泰曾説:“藝術起於至微。”這裏的“至微”就是指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細節。傳神的細節描寫,能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達到身臨其境的境界。學生在閲讀感受與聽講後自然會萌發寫作的慾望。

二、“下水”指導。

葉聖陶先生在《“教師下水”》為題的文章中指出:“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自己經常動筆,或者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麼,就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教師“下水”,形成了一種理想的寫作環境。從教師自己這一面來説,增強了指導的權威性,而從對學生的影響這一面來説,則給學生樹立了一個榜樣,給學生以精神上的鼓舞,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這樣的寫作指導,可説是最積極主動而又切實有力的指導。只有教師自己下水作文,才能真正瞭解作文的思維過程,進而理解學生寫作中的困難,體驗到學生不願寫作甚至逃避寫作的自然心理,這樣,教師就會以自己的體驗、心得去指導學生,不是僅僅以學生作文的評判者去工作,而是能夠根據學生寫作心理進行的教學,必是最能增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教學。

比如,我在教學生學習細節描寫時是這樣“下水”指導的:“這幾天,全縣語文優質課競賽在我校舉行,昨天早上,老師和大家一起聽了一位參賽老師的課,我對這位參賽老師講課前的情態進行了仔細地觀察,並把觀察所得寫出來了,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反覆地讀一讀,然後把老師的所謂佳作評價評價。”

參賽老師一拐一瘸地走上講台,左手裏的課本在講桌上輕輕地一放,整個身子的重心就立刻落在左腿上,右腿懸空,個兒就蹭地一下長高了許多。他習慣地用右手的中指把鼻樑上的眼鏡往上一推,眉頭一皺,眼睛環視同學,嘴角左右翕動一下,便開口講課了。

學生讀後做了這樣的評價:短文不但用了“走”、“放”、“推”、“皺”、“環視”、“翕動”等一系列動詞,還用了“一拐一瘸地”、“輕輕地”、“立刻”、“習慣地”這些詞,把參賽老師描寫得準確生動。

三、獨立寫作。

葉聖陶先生指出:學生“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有了作家的指路,有了老師的範例,學生就有了模仿的參照,這樣,學生就自然能夠獨立作文了。例如,我的學生寫出了這樣的作文。

夜,很深了。我一覺醒來,母親還在灰暗的燈下給我縫補衣裳。穿針——引線,穿針——引線。母親的眼睛貼着衣服,她惟恐針線不夠細密。突然,母親的頭一點,眉一皺,嘴一咧,手一顫。原來,細針刺破了母親的手指。母親放下針線,捏住被刺破的手指,一會兒又放開手看看,血止住了,母親又穿針——引線,穿針——引線。

一個“貼”字,既反映出燈光的灰暗,又寫出了母親“惟恐針線不夠細密”的心理。“母親的頭一點,眉一皺,嘴一咧,手一顫。”這個細節將母親被針扎時的反應刻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破折號用得妙極了,這個破折號不但是穿針引線的過程,還是母親手中的那根細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geshi/769m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