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條據 >辦法 >

葉聖陶散文《牽牛花》學習心得

葉聖陶散文《牽牛花》學習心得

通過閲讀葉聖陶的散文《牽牛花》,在樸樸素素的語言,簡簡單單的敍述中,你也可以有很大的收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牽牛花讀後感,分享給大家!

葉聖陶散文《牽牛花》學習心得
牽牛花讀後感

初讀葉聖陶接近不惑之年寫的散文《牽牛花》,也許會感覺有點兒“平淡”,“淡”到我們好像感覺不到是名師大家的手筆。但細細再品,才知葉老之文貌似平淡,味之無窮。樸樸素素的語言,簡簡單單的敍述,好像是閒居在家的老伯向你推心置腹地傳授種花的經驗,開始你還不在意,可聽着聽着卻心為之馳,神為之往了。

《牽牛花》的行文思路“淡”中顯“味”。作者落筆先寫種花:“手種牽牛花,接連有三四年了。”因為是“手種”,又已經是“三四年”了,才有後文的經驗之談:瓦盆“十來個”,肥料“一包”,麻線“十條”,條距“七八寸”。這些數字化的精確敍述,儼然如種花多年的花農侃侃而談。接着寫賞花,因為是精心種植之花,所以種花的庭子也成了“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畢回來,不覺總要在那裏小立一會兒”,“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了”。作者所強調的“生之力”,即是新生之葉、新生之花的生機與活力。讀者讀到這裏,也許就把文章的立意理解為對牽牛花“生之力”的讚美;作者行文至此,好像也完成了“種花—賞花—悟花”這一思維過程,文章至此似乎也可戛然而止了。但收尾之“味”,恰恰不僅僅在於這句富含哲理的話,還在於後文所寫的賞花人的“渾忘意想”、“呆對着這一牆綠葉”的那種“忘我之境”。讀到這裏,我們方知作者種花,賞花,是以一種最簡樸的方式獲得精神的快樂和滿足,是在和一草一木的相處中獲得生活的樂趣和智慧的啟迪。那種“呆對”,讓我們想起古人的“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斯”的忘情對視。原來,人常會在和自然的相親相伴中找到靈魂的安寧。閲讀至此,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前文作者會親暱地稱牽牛花為可愛的“小東西”了!

牽牛花,是最普通的家園小花,作者栽種牽牛花,同時也“栽種”了自己。“即使沒有花,興趣未嘗短少;何況他日花開,將比往年盛大呢。”原來栽種的還是普通日子裏的一份希望呢!種牽牛花之“味”,在於能享受一份樸素的生活情趣,一種恬淡寧靜的家

《牽牛花》讀後感

讀了這篇文章後,使我更加明白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一句名言的道理。

牽牛花的驕傲自大讓自己沒有經得住風雨的考驗,所以得到了生活的教訓;而小花小草卻默默無聞,從來都不張揚自己,才使得自己經受住了風雨的考驗,頑強的抵禦着風吹雨打,像士兵一樣絕對不向敵人屈服!風雨過後的他們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蒼翠!更加奪目!更加頑強!

牽牛花雖然美麗,但他並沒有像小花小草那樣頑強的生命力,就像人一樣,如果具有美麗的外表,沒有積極向上的心,不懂得默默無聞的幹好自己的事情,只會張揚自己,表現自己,那麼,這個人就永遠也學不會在社會上深深紮根的道理。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在眾星捧月的環境下成長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會養成驕傲自大的心,就會瞧不起別人,覺得所有人都比不上他,自己永遠是最好的!那樣的人就永遠不會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就永遠不會在生活中深深紮根,茁壯成長!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會默默無聞.鍥而不捨的美好品質吧!一起盪漾理想的大海!一起打開我們心中那一扇虛心接受的窗户!一起擁有新的輝煌!

《牽牛花》學習心得

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老爸讓我讀葉先生的《牽牛花》,並讓我重點讀。那時,體會不深,不免有些偷懶。慢慢地,對作文有些興趣,越發感到先生文章之大妙。

《牽牛花》不過八百多字,讀着這不長的文字,我真正感受到先生對生活觀察的文外功夫。文章描寫可用三個字概括:準,細,微。例如,“從牆頭垂下十條麻線,每兩條距離七八寸,讓牽牛的藤蔓纏繞上去。”寥寥數語,把種花的數量、花的間距交代得清清楚楚,十分精準。例如,“前一晚只是綠豆般大一粒的嫩頭,早起看時,便已透出二三寸長的新條,綴着一兩張滿是細白絨毛的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綠豆般頭。”生動細緻地描寫了嫩頭的大小、生長速度,十分精細。例如,“那藤蔓纏着麻線捲上去,嫩綠的頭看似靜止的,並不動彈;實際卻無時不迴旋向上,在先朝這邊,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邊了。”這句描述,堪稱絕妙,能捕捉到嫩頭極其微小的變化,唯觀察下過大功夫的人,方能如此。

慢慢品讀、細細體會先生的文章,我驚歎於先生“觀之入微,察之毫末”的功夫。不知不覺中,我也受先生文風的影響。三年級我曾寫過一篇《螞蟻王國》。為了做好這篇作文,我每天放學後就去尋找螞蟻窩,觀察螞蟻的習性和狀態,有時一看就是數小時,簡直到了痴迷的狀態。作文寫成後,有人懷疑説,這不像出自一個十歲小孩的手筆。理由是,細節描寫太過生動:龐大的螞蟻帝國,精細的人員分工,一個孩童如何知曉?作文的結尾,還來了個畫龍點睛,寫了螞蟻的團隊協作精神,這更增加了人們的懷疑。這篇作文能得到如此抬舉,細細想來,應該是借鑑了先生《牽牛花》中的一些描寫手法,作文結尾處的神彩之筆,極可能是模仿了《牽牛花》的“生之力”。

葉先生説:“作文即生活。”只要我們用心觀察,我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的許多精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tiaoju/banfa/e3e78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