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南京一中高中生德育互動模式研究開題報告大綱

南京一中高中生德育互動模式研究開題報告大綱

這篇南京一中高中生德育互動模式研究開題報告的關鍵詞是南京,德育,高中生,模式,報告,研究,

南京一中高中生德育互動模式研究開題報告大綱

一、問題的提出

對中央文件精神的領會和貫徹。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現約有3.67億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也於XX年9月1日正式實施。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無疑對中學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對高中新課程改革要求的適應。

教育部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推出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加強新時期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實施,也要求按新的課程理念、新的價值取向——人格取向來重新構建德育課程結構。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教師的角色、教育教學方式與過去有很大不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教師在實現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時,也增強了與中學生的互動,幫助中學生通過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發展能力並初步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提高學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踐行能力,開發校本德育課程,開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迫切。

對傳統學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諱言,德育工作仍是當前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由於校際競爭激烈,升學率成為社會評價學校的重要標準,中學德育地位是“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針對性和實效性差。而且,過去的學校德育模式重視羣體、強調共性而忽視個體,不能完全適應學生心理髮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問題,而教師、學校對待這些問題時,大都以正面批評、懲罰等方式,試圖通過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預,達到改變或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目的,但實際的效果往往並不令人滿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勢在必行。

4、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現狀的審視。

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充實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伴隨着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並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不能避免價值觀的失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人們原有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觀、價值觀等發生了較大變化,引發了諸多新舊觀念的衝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問題。一些社會不良現象不同程度影響着校園,給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這些不良因素不無直接的聯繫。

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擾和影響。學生在道德生活中尚處於不成熟、不穩定狀態,處於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創造、由順從向選擇的轉化過程中。當我們審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現狀時,不難發現,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以及網吧等各類文化娛樂場所含有色情、暴力、賭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傳播,嚴重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另一方面,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慣性依然強勁,大多數學生承受着學業帶來的巨大壓力。社會問題、家庭問題以及學習問題給許多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使他們出現了行為習慣差、人際關係不好以及心理亞健康等問題。

長期以來德育課程的知識化、政治化傾向嚴重,也使學生的發展受到制約。在學生眼中,學校德育內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決實際的思想問題,學校德育形式“老土”、走過場、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就要求我們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對學生進行引導。

5、對高中生心理特點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髮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卻相對落後於生理的發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到成熟的指標。高中生思維敏鋭,精力充沛,自我意識日益成熟,自主性、獨立性增強,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但他們看待問題片面性較大,自控不足,容易衝動,想和別人交流卻又封閉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導卻對他人的批評教育抱有強烈的叛逆意識。面對這樣的學生,灌輸、説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們心理特點、符合他們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發揮實效,切實有利於高中生的發展。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新發展,是目前西方日漸流行的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着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採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因而必然要對傳統的教學理論、教學觀念提出挑戰,從而在形成新一代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新一代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知識技能的掌握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和建構,思想品德的養成同樣也需要學生參與德育過程,通過自身的活動以及與他人、與環境的互動,為外在於自己的道德規範賦予藴含個人色彩的意義。本課題研究的就是怎樣開闢新的途徑,使學生能切入到德育過程中,並在其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從而自主構建個人道德體系。

2、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有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怎樣讓德育活動走出“口號加榜樣”的單向的道德知識傳輸模式,怎樣採用富有成效的模式來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正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oe0w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