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五課’互動模式”研究》研究報告

《“‘五課’互動模式”研究》研究報告

____《校本教研區域推進策略研究》的子課題

《“‘五課’互動模式”研究》研究報告

一、課題題目:《“‘五課’互動模式”研究》

二、承擔單位:龍山中學校《“‘五課’互動模式”研究》課題組

三、研究時間:XX年12月——XX年6月

四、結題時間:XX年7月

《校本教研區域推進策略研究》是由渝北區教委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XX年12月,我校承擔了該課題的子課題《“‘五課’互動模式”研究》。三年多來,在總課題組的指導、關心和幫助下,我校課題組積極探索校本教研,努力實踐“‘五課’互動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現予概要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界定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校本教研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新型的教研活動,是為了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從學校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學研究。為了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切實搞好校本教研,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我校從實際出發,精選並承擔了該課題研究。

1、是新課程改革的時代需要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時代需要的教學新模式勢在必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傳統的教學過程重視備課和上課活動,忽視説課研究;重視聽課活動,忽視評課研究。總之,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某環節,忽視各環節之間的相互聯繫及互動作用等。同時,在課堂上,重視教師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教法探究,忽視學法指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的培養等。這就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開展該課題研究,是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時代需要。

2、是全面實施校本教研的現實需要

長期以來,廣大教師習慣於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具有行政色彩的教研方式。校本教研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新型的促進教師成長的教研活動,其主體是教師,研究重點是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過程是教師對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加以反思、改進,不斷提高其教學藝術,從而提升教學質量的過程。而課堂教學不是孤立的,它是與“備、説、聽、評”等教學過程的各環節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因此開展該課題研究,是探索新型教研,即校本教研的現實需要。

3、是我校發展的迫切需要

我校是為適應北部新城區的建設發展,而新建的一所普通城市中學,承擔着新開發區義務教育的重任,常年有40個班,常年學生達2500人,教職工近200人。學校近年持續發展,但渝北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周邊學校的發展也激勵着我們絲毫不敢懈怠。我校的教師隊伍年輕、經驗不足、教學藝術有待提高等現狀,已不能滿足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諸多因素造成我校相當部分學生基礎差、表現不好、厭學情緒嚴重等。只有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培育出高素質的學生,從而提高學校的聲譽,使我校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可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而抓課堂教學效率是重要舉措。因此,根據我校實際情況,開展該課題研究是我校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課題的界定

1、“五課”

所謂“五課”,是指備課、説課、上課、聽課和評課,即構成教學過程的五個主要環節。

(1)備課:是指教師在上課前的準備工作,即教師在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統領下吃透教材和學生,優化設計出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方案的教學研究活動。

(2)説課:是指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由執教者面對同行、領導或教學研究人員系統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理論依據的教學研究活動。

(3)上課:即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核心環節。它是指執教者面對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課堂教學方案,完成教學任務的活動。

(4)聽課:是指教師帶着一系列問題去視、聽執教者所展示的課堂教學,併為教學評價作好充分準備的教學研究活動。

(5)評課:是指由參加教研活動的人對執教者的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作切實中肯的分析和評價,並能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一些現象做出正確的解釋的教學研究活動。

2、“‘五課’互動模式”

所謂“‘五課’互動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備、説、上、聽、評”五個環節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核心,注重五個環節的相互聯繫和互動作用,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促進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鏈式教學活動程序。五個環節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又環環相扣,有機統一,互動互補。其互動機制如下圖所示:

其中,備課是説課、上課的前提;説課是備課、上課的中介,是上課的理論假想;上課是核心,是對備課、説課的實踐驗證;評課是説課、上課的發展和延伸,又是對整個活動的總結。實際上體現了運用教學理論進行課堂設計,在實踐中檢驗、再提煉昇華為教學理論,這樣一個完整的猜想、實驗、得出科學結論的過程。

二、課題研究實施的措施

本課題研究從XX年12月開題,到XX年6月結題,共分為四個階段,即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3月)、啟動階段(XX年4月——XX年8月)、實施階段(XX年9月----XX年12月)、研究總結及成果推廣階段(XX年1月----XX年6月)。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由最初的《“‘三課’(即説課、上課、評課)互動”研究》發展到《“‘四課’(即備課、説課、上課、評課)互動”研究》,再到目前的《“‘五課’(即備課、説課、上課、聽課和評課)互動”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組建課題組,制定實施方案,加強課題研究的組織領導

為了加強課題研究的組織領導,我校成立了以吳倫仁任組長,以肖裕奇、袁天馨和陳章羣任副組長,以教導主任和各教研組長等為成員的課題組,聘請區進修學校張道華、陳治國、餘國源、汪紅和沈平組成專家組。並以教研組為單位成立課題小組,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了細緻的分工,由政史地和體藝教研組負責以備課研究為重點,帶動教學過程各環節的研究;語文教研組負責以説課研究為重點,帶動各環節的研究;英語教研組負責以上課研究為重點,帶動各環節的研究;理化生和信息教研究組負責以聽課研究為重點,帶動各環節的研究;數學教研組負責以評課研究為重點,帶動各環節的研究。

課題研究啟動後,課題組撰寫了實施方案,制定了相關的制度和計劃,準備了相關的研究資料,並開展了相關的課題培訓工作,為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二)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明確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發展觀中“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理念,是“以人為本”這一價值取向的內在要求。“以人為本”,科學回答了發展的目的問題,即發展説到底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三年來,我們始終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通過促進教師的發展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進而促進學校的發展,最終促進人的發展的指導思想。研究過程中,通過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給老師創設更多的鍛鍊和學習機會,拓展成長空間,使我校教師師德師風、專業知識水平、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等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教師的全面發展,促進了學生德、智、體、心等和諧發展和全體學生髮展。

(三)利用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探索課題研究的途徑

1、以教學反思作為課題研究的運行機制

教學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礎和前提,它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使教學研究得以有效運行。首先引導教師自我反思。要求教師對自己的“備、説、上、聽、評”活動進行反思,全面審視自已的教學過程,修正自己的教學及研究。並鼓勵教師寫出教學後記或日記等。其次是引導教師集體反思。要求教研組、備課組和年級組對教師所上的公開課、研究課或優質課等,通過“備—聽—議—思—行”這種循環推進、全程參與的方式進行反思,引導教師作教學行為的自我分析、自我改進和自我發展。並鼓勵教師寫出教學後記或教研論文。

2、以同伴互助作為課題研究的合作平台

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靈魂和標誌,它能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促進教師與教師之間互助學習,共同提高。首先是備課組互助。雙週備課組均要集中活動,並作到“三個統一”,即統一教學方案、統一教學資源和統一檢查評價,以促進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共同成長。其次是教研組互助。單週各教研組均要開展教研活動,要求在“五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內容和定方式)下進行“備、説、上、聽、評”活動,以促進同學科的教師共同進步。再次是年級組互動。在年級組統一組織和指導下,定期檢查和督促,使本年級不同學科教師形成互助,促進同年級教師共同提高。

3、以專業引領作為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專業引領是校本教研理論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支撐。首先採取“走出去,帶回來”方式。三年來,派出教師外出學習、培訓,聽教育、教學和科研等專題講座,觀摩説課、研究課和優質課等共計400多次,開闊了教師的視野,帶回了先進的教育、教學藝術和管理經驗等。其次是“請進來,留下來”方式。三年來,我們邀請了西南大學的$2教授等10多位專家和重慶市教科院、渝北區進修學校等領導、專家60多次來我校指導和培訓,留下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並積極主動承擔區級研究課、賽課等各種教學研討活動現場50多次,給我校教師提供一個良好鍛鍊、提高和學習、觀摩的機會,有力地促進了“備、説、上、聽、評”活動的互動。

4、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

為了認真實施該課題研究,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切實搞好校本教研,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升我校的教學質量。我校特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學、教研和科研管理制度,例如《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考核獎懲細則》《校本教研考核獎懲細則》《課題研究考核獎懲細則》等,並撥專項資金作為課題研究經費。這一系列管理制度,對教師的教學過程作了全面的規範,對教研組、備課組和課題小組的活動時間、地點、內容、方式和效果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在執行過程中,堅持原則,獎勤罰懶,公正無私,從而保障了該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5、採用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的研究方法,形成課題研究的特色

從課題研究正式啟動以來,各課題小組和主研人員根據本組研究的重點環節,採用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帶動教學過程其它環節研究的方法,勇於探索,大膽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例如國中語文課題組以説課研究為重點,確定了“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説課標準的研究”“如何説好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的研究”等專題研究,帶動了“備、上、聽、評”活動的互動,逐步形成了“教師在説課中成長”的特色。三年來,該課題小組多次提供校本教研説課現場,多次承辦全區國中語文教學研討會。組長童俊送教下鄉,並被評為全區教研先進個人;沈莉、陳霓霓榮獲全區賽課一等獎;鄭高琴被評為區委、區府表彰的先進教師;陳章羣所上《神遊西部名勝》綜合實踐課榮獲市級二等獎,並被評為全區新課程改革先進個人、繼續教育先進個人。

又如國中英語課題組以上課研究為重點,確定了“怎樣上好英語研究課”“英語教法學法研究”等專題研究,教師課堂教學藝術得到提高,促進了教學過程各環節的互動,逐步形成了“研究課—教師成長的搖籃”的特色。多位教師承擔區級研究課、觀摩課或送教下鄉,並得到各級領導和同行的一致好評。姜利賽課榮獲市級三等獎和區級一等獎,彭靜榮獲全區賽課一等獎。三年來,教師輔導學生參加英語知識競賽一直名列全區前茅。其中,XX年學生獲得國家級獎12個,八年級、九年級年級各一名學生均獲得國家級一等獎,成績均名列全區第一名,得到教研員冉荼的高度評價。近幾年我校英語會考成績提升顯著,均名列全區前茅,該組被評為全區先進教研組。

再如高中數學課題組以評課研究為重點,確定了“評課的原則和標準研究”“評課的心態和實效性研究”等專題研究,改變了過去評課“講情面、唱讚歌、説套話”的習慣,逐步形成了實話實説的良好風氣,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明顯的提高,形成了“教師在評課中得到鍛鍊”的特色。吳倫仁被評為全區繼續教育先進個人和師德“十佳”標兵,胡開奇被評為區委、區府表彰的先進教師,陳厚今被評為全區教研先進個人。教師所寫有關論文榮獲國家級、市、區級獎10多個,並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10多篇。我校近幾年大學聯考數學成績均名列全區同類學校前茅,該組被評為全區先進教研組。

三、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在總課題組正確領導和專家組的直接指導下,經過我校課題組的共同努力,三年來課題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我們把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展出,向全體教師推廣,採用“研究—反思—總結—推廣—研究”循環推進的方式,反覆研究論證,並撰寫階段總結報告。現將課題取得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總結如下:

(一)構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五·三”整合的教學模式

按照總課題組的要求,課題組對“備、説、上、聽、評”等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的實踐,各課題小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構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五·三”,即“三兼顧”“三同重”“三共抓”“三並舉”“三齊管”整合的教學模式。

1、“三兼顧”的備課方式

(1)“三備兼顧”:即要求教師備課要作到備課標、備教材和備學生,三者兼顧,缺一不可。學校每月定期檢查教案,公佈結果,並將其作為教師教學常規考核內容之一,納入教師教學考核、評職、評優和評先等工作中。

(2)“三解兼顧”:即在備課活動“三個統一”的基礎上,探索總結出“三個解決”,即要求備課活動要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真正體現校本教研是“基於我的教學”的理念。並對備課活動開展的情況進行考核,每月評出一、二、三個等級,發放相應津貼,每學年評出先進備課組,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負責任、考核情況較差的備課組長,要提出批評教育、評比降等和扣發津貼等。

2、“三同重”的説課形式

(1)“三説同重”:即探索總結出説課,既要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更要注重教學理論。説教學理論也就是為什麼要這樣確定或設計,它是説課的難點和關鍵,對教師的理論水平要求較高。

(2)“三研同重”:即探索總結出説課要注重研究教法、學法和互動的方法。教法針對教師,學法針對學生,互動的方法針對師生,三者緊密聯繫,相互促進。

3、“三共抓”的上課模式

(1)“三課共抓”:即公開課、研究課和賽課共抓。堅持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節公開課,並納入教師教學考核中。在此基礎上各教研組要推薦1-2節研究課,在全區或全校進行展示。堅持每學年學校組織一次電教優質課比賽,並頒發獲獎證書和獎金。同時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市、區級優質課比賽,對獲獎者給予表彰獎勵。

(2)“三求共抓”:即探索總結出上課要抓“求實”(與實踐相結合)、“求活”(靈活多變教學方法和手段)、“求新”(採用新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三齊管”的聽課方法

(1)“三聽齊管”:即堅持教導處、年級組和教研組均要組織有關人員聽課,尤其要聽畢業年級和青年教師的課。規定教導處主任等有關教學領導,每學期聽課節數至少達50節,35歲以下的教師聽課節數至少達20節,35歲以上的教師的聽課節數至少達15節。並將領導的聽課節數納入幹部考核中,將教師聽課節數納入教師教學考核中。

(2)“三帶齊管”:即探索總結出聽課教師,要帶着問題和目標走進課堂、帶着虛心與誠心參與課堂、帶着經驗與問題走出課堂,為評課活動的開展作好充分的準備。

5、“三並舉”的評課制度

(1)“三評並舉”:即要求教師要評出本節課最精彩的是什麼?最失敗的是什麼?最值得商榷的是什麼?要求每位教師均要發言,並儘量不重複,組長認真作好記錄。該記錄作為考核教研組、備課組常規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2)“三性並舉”:即探索總結出評課要注重“全面性”“民主性”和“互動性”。“全面性”指是否促進學生德、智、體、心等和諧發展和促進全體學生髮展;“民主性”指是否樹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師生關係;“互動性”指是否做到師生互動,不唱“獨角戲”。

實踐表明,在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教學過程中,“備、説、上、聽、評”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形成了以“備、説、聽、評”活動推動課堂教學,反之,又以課堂教學來促進“備、説、聽、評”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學生和學校的發展

三年來,我校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的觀念及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均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課堂教學效率得到顯著的提高,從而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最終促進了人的發展。

1、改變了教師的觀念及行為,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本課題研究,掀起了我校教師廣泛深入學習、鑽研業務理論、開展校本教研的熱潮,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師隊伍迅速成長。吳倫仁、肖裕奇和聶忠芬等10多位教師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袁天馨、陳正國、李彬等被評為市級骨幹教師,並湧現出吳紅、陳章瓊、潘德偉、陳德新等近20名區級骨幹教師,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教師在《中國教育學刊》《物理教學與探討》《數學教學通訊》《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20多個省市級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近100篇。吳倫仁、袁天馨所寫課題階段總結《“‘四課’互動模式”初探》在《科學諮詢》上發表,所寫有關論文《抓兩翼,求發展》被收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編輯出版的《中國教育對口支援》一書中。袁天馨代表課題組在全區校本教研經驗交流會上所作《利用三條有效途徑,全面實施校本教研》的發言在《渝北教師教育》上發表。並準備將新收集的有關課題研究的40多篇論文,參加總課題組的專集出版。教師積極參加市、區級優質課比賽和論文比賽,輔導學生參加國家級、市、區級學科知識、作文、科技競賽等,成績突出,見下表:

XX-XX學年龍山中教師獲獎統計表

説明:XX-XX學年,因取消國中學科知識競賽,對教師獲獎有一定影響。

2、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改變,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願學、樂學、會學,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智慧、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適應社會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學生參加重慶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和重慶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比賽,成績均名列前茅,並多次獲得道德風尚獎。學生參加全區田徑運動會,多次榮獲初、高中團體第一名或第二名,威振全區。並榮獲市中學生運動會團體三等獎、市團體項目比賽團體二等獎。參加龍溪文明頌師生書畫展獲得團體第一名,參加龍溪文藝演出囊括兩個一等獎。國中學生郭煉的美術作品《牛棚》榮獲重慶市文化局少年組一等獎(第一名),中國文化部“羣星獎”和區委、區府精神文明“百花獎”,這是全區學生美術作品獲得的最高獎。學生參加國家級、市、區級學科知識、作文、科技競賽等,成績顯著,見下表:

XX-XX學年龍山中學生獲獎統計表

説明:XX-XX學年,因取消國中學科知識競賽,對學生獲獎有一定影響。

3、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促進了學校的特色化發展

通過三年的課題研究,學校在教育、教學和科研以及體衞藝工作等方面,尤其是教育科研方面成績喜人,逐步向科研型學校邁進。獲得《中國教育學刊》理事單位、市心理學會理事單位、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區校本教研實驗基地、區新課程改革先進集體、區繼續教育先進集體、區實驗工作先進集體等市、區級各種獎牌或榮譽稱號近50個,近幾年一直榮獲全區辦學水平一等獎。初、高中畢業率100%,鞏固率均達到國家標準。初、高中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會考聯招上線人數由XX年的71人上升到XX年的84人,再到XX年的111人,普高上線率由XX年的60 %上升到XX年的90%。大學聯考上線人數由XX年的216人上升到XX年238人,再到XX年的318人。如下圖所示:

四、課題研究的反思

三年來,我們努力作到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過程管理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全面研究與特色研究相結合,使課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還存在諸多的不足,例如主研人員的人數確定過多,研究的面過大,影響了課題研究的深度;主研、參研人員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均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對科研的認識不明確,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研究方法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和創新;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執行力度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等。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課題研究中不斷加以改進和提高。

總之,在區總課題組的指導、關心和幫助下,我校實施的《“‘五課’互動模式”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現已具備結題條件,懇請總課題組核實驗收。

五、課題組機構

1、課題組

組 長:

副 組 長:

主研人員:

2、專家組

張道華:中學高級教師、區教委副主任、區進修學校校長

陳治國:中學高級教師、區進修學校副校長、區教研室主任

餘國源:研究員、區教科所副所長

汪 紅: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區教研室副主任

沈 平:中學高級教師、區進修學校高中語文教研員

主要參考文獻

①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m].瀋陽出版社

②張行濤等.走進校本教研[m].北京:開明出版社

③鄭金洲.校本研究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④查有樑.課堂模式論[m].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⑤吳永軍.備課新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⑥周勇.説課、聽課與評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⑦徐世貴.怎樣聽課評課[m].遼寧民族出版社

⑧楊九俊.備課新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⑨楊九俊.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標籤: 五課 模式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8wnl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