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高中生德育互動模式研究的開題報告例文大綱

高中生德育互動模式研究的開題報告例文大綱

對中央文件精神的領會和貫徹。

高中生德育互動模式研究的開題報告例文大綱

X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現約有3.67億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也於xx年9月1日正式實施。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無疑對中學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對高中新課程改革要求的適應。

教育部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推出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加強新時期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實施,也要求按新的課程理念、新的價值取向——人格取向來重新構建德育課程結構。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教師的角色、教育教學方式與過去有很大不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教師在實現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時,也增強了與中學生的互動,幫助中學生通過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發展能力並初步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提高學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踐行能力,開發校本德育課程,開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迫切。

對傳統學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諱言,德育工作仍是當前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由於校際競爭激烈,升學率成為社會評價學校的重要標準,中學德育地位是“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針對性和實效性差。而且,過去的學校德育模式重視羣體、強調共性而忽視個體,不能完全適應學生心理髮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問題,而教師、學校對待這些問題時,大都以正面批評、懲罰等方式,試圖通過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預,達到改變或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目的,但實際的效果往往並不令人滿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勢在必行。

4、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現狀的審視。

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充實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伴隨着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並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不能避免價值觀的失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人們原有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觀、價值觀等發生了較大變化,引發了諸多新舊觀念的衝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問題。一些社會不良現象不同程度影響着校園,給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這些不良因素不無直接的聯繫。

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擾和影響。學生在道德生活中尚處於不成熟、不穩定狀態,處於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創造、由順從向選擇的轉化過程中。當我們審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現狀時,不難發現,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以及網吧等各類文化娛樂場所含有色情、暴力、賭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傳播,嚴重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另一方面,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慣性依然強勁,大多數學生承受着學業帶來的巨大壓力。社會問題、家庭問題以及學習問題給許多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使他們出現了行為習慣差、人際關係不好以及心理亞健康等問題。

長期以來德育課程的知識化、政治化傾向嚴重,也使學生的發展受到制約。在學生眼中,學校德育內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決實際的思想問題,學校德育形式“老土”、走過場、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就要求我們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對學生進行引導。

5、對高中生心理特點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髮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卻相對落後於生理的發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到成熟的指標。高中生思維敏鋭,精力充沛,自我意識日益成熟,自主性、獨立性增強,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但他們看待問題片面性較大,自控不足,容易衝動,想和別人交流卻又封閉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導卻對他人的批評教育抱有強烈的叛逆意識。面對這樣的學生,灌輸、説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們心理特點、符合他們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發揮實效,切實有利於高中生的發展。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新發展,是目前西方日漸流行的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着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採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因而必然要對傳統的教學理論、教學觀念提出挑戰,從而在形成新一代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新一代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知識技能的掌握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和建構,思想品德的養成同樣也需要學生參與德育過程,通過自身的活動以及與他人、與環境的互動,為外在於自己的道德規範賦予藴含個人色彩的意義。本課題研究的就是怎樣開闢新的途徑,使學生能切入到德育過程中,並在其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從而自主構建個人道德體系。

2、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有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怎樣讓德育活動走出“口號加榜樣”的單向的道德知識傳輸模式,怎樣採用富有成效的模式來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正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

3、我校“導師制”辦學理念。我校“導師制”辦學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後,在教育系統和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多年來,經過專家學者多方面論證、一線教師多角度實踐,我校“導師制”的內涵得到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導師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為:平等的師生關係、互動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導師組織、共進的發展目標。“平等的師生關係”包括師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動民主,是實施導師制的前提和基礎;“互動的教育模式”是指學科教學互動和思品養成互動,是實施導師制的教育教學常態和方式;“多元的導師組織”包括校內組織全員和社區力量全面,是實施導師制的組織依託和保證;“共進的發展目標”指的是一切為了人,為了人的一切,是實施導師制的方向和目標。本課題所研究的“德育互動模式”正是“互動的教育模式”中一個重要的組成方面,是對我校“導師制”的進一步拓展和完善。

三、課題界定與模式構想

德育模式是指關於德育活動的本質特徵的簡要表述形式。它是理論系統和操作系統的中介。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互動,簡而言之,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相互作用和聯繫的基本方式。

德育的對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養成、發展與成熟,不是在“灌輸”中“獲得的”,而是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即互動中主體自身建構的。所以,現代德育過程的思想,特別強調民主、平等、對話與交流,即德育過程實質上可理解為是師生之間互動互促、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的過程。廣而言之,學生個體與他人、與羣體、與家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都可以是道德養成的重要途徑。

德育互動模式是通過課程、規章、實踐、評價等途徑,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個體與周圍環境的互相影響,從而讓高中生體驗道德美感,自擬道德準則,參與道德實踐,強化道德意識,建構道德信念的一種德育模式。

德育互動模式的構想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程互動模式。通過有效的課程教育探索德育的校本課程,積累和整合德育資源,編制相應的教材,如名生介紹、黨校團校、心理疏導等。

(2)規章互動模式。通過學生參與擬定規章制度,形成簡便易行的德育規範,如校園文明公約、學生守則、考前誠信簽約制度等。

(3)實踐互動模式。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來探索德育新模式,如志願者活動、校園論壇、學生廣播站、學生電視台等。

(4)評價互動模式。通過學校的評教、評學、評比、評選來研究德育評價的機構設置(如自律委員會)、德育評價的形式體系(如素質發展報告書)、德育評價的過程(如值周制度、三好生、表揚生自薦制度)以及德育評價的反饋機制(如公告欄、反思糾錯室)。

德育互動模式,是對我校“導師制”辦學理念的新發展,是培養“素質全面、特長顯著”的學生的新要求,是對南京一中校本德育模式的特徵性描述。

“德育互動模式”課題的研究,以南京一中百年文化的積澱為基礎,以時代精神的弘揚為支柱,積極探索具有城市高中生人格養成特色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的目的意義

南京市第一中學有百年校史,是江蘇最早的省重點中學之一,南京市教育局直屬學校,現為江蘇省模範學校,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首批四星級學校。學校一貫強調“教書育人”,堅持“德育首位,五育並舉”的方針。多年來形成“好學、向上、活潑、團結”的校風,“嚴謹、求實、創新、育人”的教風和“勤奮、進取、踏實、求精”的學風。

在德育工作中,我們感受到學生的道德觀念、心理特點都隨着社會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這就對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從心理的角度來説,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變化與心理的發育並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們處於“心理斷乳期”,迷惘、鬱悶、多變的“花季”也往往成為“雨季”。因此,積極向上、弘揚正氣的道德行動能促使學生由感性體驗步入理性審視。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説,世易時移,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時空突破使學校德育處境尷尬,多元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造成強烈干擾,因此,最適合學生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對傳統教育方式的揚棄也就十分必要。

XX年8月,我校對高一年級進行了學生文明公約的態度和踐行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我校學生文明公約的主要內容,學生了解率並不太高,但贊同率較高。大部分同學對於條約的各項具體內容都很支持,只對個別表述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學基本可以完成條約的要求,但對於制定公約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對於學校組織的各項德育活動,大部分同學是支持和願意參加的,但説教類的活動最不受歡迎。對於學校組織的提高文明水平、促進自律意識的活動,同學們建議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互動性、趣味性和集體參與性。由此可見,高中學生對學校德育的形式和內容都有相當的主見,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樣以適應學生特點、符合學生需求的方式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為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因此,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有二:

一是從公民道德意識形成的高度來落實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使高中生能把“為學”與“為人”結合起來,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從而主動發展,全面發展,持久發展。

二是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的高中生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消除由單一的制度化管理所造成的不足,使學校

的德育工作能紮實有序、生動活潑地邁上新台階。

五、研究的整體思路

1、途徑開拓

(1)立足學校。由校長親自掛帥,由學生工作處組織領導,年級組、班主任和學生幹部為具體實施者。

(2)溝通家庭。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開放式班會等形式取得學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會。以社會實踐及綜合性活動等規定課程使學生能夠接觸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

2、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擬定操作性較強的研究計劃,創設相關的實踐情境,對學生在這情境中的行動進行觀察並評價。

(2)個案研究法:對全體實驗班學生取樣跟蹤,因材施教,建立相關檔案,重視典型分析。

(3)調查法:對我校高一年級全部學生和其他年級的部分班級發放調查卷,瞭解學生現狀並研究實施策略。

(4)經驗篩選法:適時召開課題研討會,及時總結經驗,並借鑑一些符合我校實際的經驗。

3、進程規劃

第一階段:調查論證(XX年10月—XX年6月)

a.組建課題研究小組,學習相關理論,開研討會論證。

b.請教專家、學者,論證課題的可行性。

c.發放調查問卷,瞭解學生狀況。

d.採用招募方式,確定高一實驗班。

第二階段:申報立項(XX年6月前)

a.擬定立項申請,規範操作程序。

b.申報課題。

c.掛鈎高等院校或上級教科研單位,尋求課題指導。

第三階段:研究階段(xxx年7月—XX年9月)

a.制訂階段研究計劃,根據計劃實施全程多層面實施,提出模式構想。

b.對實踐模式進行修正與評價。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XX年10月—XX年12月)

收集並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寫實材料,分析總結,分專題寫出研究報告或論文,並編印《個案分析》。

4、預期成果

(1)主要階段性成果:調查報告、研究論文、影像資料、個案分析、活動文集。

(2)最終研究成果:研究報告、個案分析等。

六、研究的價值

1、本課題注重學生的參與,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在學生共同參與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的德育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觀、人生觀,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終歸結到學生的自我道德判斷、選擇等能力的發展上來。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德育方法得到反思,全方位、活動性、自我建構型的德育模式得以拓展,並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6897d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