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考察報告 >

赴日照市考察學習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報告

赴日照市考察學習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報告

赴日照市考察學習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報告

赴日照市考察學習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報告

市政府赴日照市考察組

(XX年2月3日)

為迅速啟動我市高教園區建設,1月30日市經濟開發區、農業示範區、高教園區建設暨招商引資動員大會結束後,1月31日市政府即組織由人事、勞動、教育、財政、國土、規劃、宿遷學院以及宿城區、宿豫縣分管領導參加的考察組,由副市長薛甫倫帶隊,對日照市的大學科技園建設進行了為期半天的考察學習。通過座談交流和實地參觀,我們對日照市圍繞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目標,創造性的開展大學科技園建設,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感受頗深。

一、日照市基本情況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1985年3月撤縣建市,1989年6月升為地級市,1992年12月設區帶縣,現轄東港區、五蓮縣、莒縣,設置嵐山辦事處、日照開發區、山海天旅遊度假區,面積5310平方公里,人口276萬,XX年gdp 億元,財政收入 億元。日照市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段,山東半島南翼,東臨黃海,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北鄰青島,南接江蘇連雲港,西通中國內陸諸省區。處於環太平洋經濟圈和環黃(渤)海經濟圈,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和生產力佈局的沿海主軸線與新亞歐大陸橋的交匯處。

二、日照大學科技園基本情況

日照大學科技園位於日照市區東北部,控制面積25平方公里,是日照市為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而設立的專門園區,成立於XX年7月。目前,已與近30所大學建立了密切聯繫,山東體育學院、曲阜師範大學、濟寧醫學院、山東水利職業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西安翻譯學院日照校區、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大學已經進園,設計在校生規模8萬名,XX—XX學年在校生2萬人。日照大學科技園發展迅速,成功的因素很多,但與日照的整體環境環境優勢和政策優勢是分不開的。

一是生態環境良好,適宜人居、研發和創業。日照市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大氣質量、近海水質、城市飲用水均保持在國家一級(類)標準,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擁有“藍天、碧海、金沙灘”的環境優勢,既是避暑、度假、療養、發展旅遊和海上運動的勝地,又是人居、研發、創業的理想之地。國內一些知名大學之所以落户日照,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是主要因素。可以説,這是日照與高校合作的主要“興奮點”。

二是區位條件優越,海陸交通便捷。日照位於我國沿海主軸線與陸橋經濟帶的交匯處,具有重要的國際開發價值;日照又處於我國經濟發達的環渤海經濟圈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結合部,便於接受京津滬寧等中心城市的輻射。日照—侯馬—西安複線鐵路、日照—東明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與100多個國家通航的日照港港、嵐山港,奠定了日照在全國海陸交通、鐵路交通、高速公路交通中的樞紐地位,拉近了與高校比較集中的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漢等大城市的距離。同時,日照北與青島機場、南與連雲港機場相距分別為160、120公里。這些,都為大學及科研機構來日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必要的交通支撐。

三是城市依託較好,開發空間廣闊。日照海濱陸域開闊,城市規劃區近30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區面積已擴展到3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0多萬,進入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發展的階段;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通信整體水平居全國前列,電力網絡達到全省一流水平,城市道路、供水、供暖、供氣等條件大大改善,商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載體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為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依託。大學科技園一帶地勢平緩,地質條件良好,環境優美,地價相對較低,是佈設大學及研發基地的理想選地。

四是啟動建設較早,政策優惠到位。早在XX年11月,日照市委、市政府就制定出台了《關於積極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大學科技園的意見》,啟動大學科技園建設。同時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土地政策上,興辦高等教育以劃撥方式供地;建設科技中心、研發基地和高科技公司以出讓方式供地;在收費政策上,在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建設規費在市權範圍內給予最大限度的減免;在財政政策上,根據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情況,給予適當扶持。

三、日照大學科技園建設基本運作模式

日照大學科技園建設採取以下運作模式:

一是政府主導。日照市委、市政府將大學科技園建設作為該市發展的戰略重點擺到突出位置,確立了“態度積極、步子穩妥、工作紮實、務求實效”的方針,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的分管領導參加的大學科技園工委、管委,一位市委副祕書長專職擔任管委會主任,管委會下設辦公室、對外聯絡處、規劃建設處、後勤管理處等機構,工作人員多達100餘人(其中12人為財政撥款,其餘自收自支),具體負責科技園建設中的各項協調、服務和日常工作,同時還作出了“只要大學進園,一切手續我辦”的服務承諾。

二是自主辦學。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則,政府創造環境、引進高校辦學。引進的高校自主確定辦學規模、辦學方向、辦學思路和收費政策。

三是後勤社會化。按照“學校搞教學、社會辦後勤”的市校合作辦學模式,高校學生生活區由大學科技園統一組織社會各方投資建設,不用學校出資,不用政府拿錢,運用市場機制,完全實現社會化。在建設過程中,把推行高校後勤社會化與幫助農民轉軌就業增收結合起來,組織被佔用耕地的村民利用徵地補償金投資建設學生公寓,圍繞高校後勤發展服務業,有效解決了土地被徵用後農民就業和生活出路問題,實現了大學、羣眾、政府的“多贏”。

四是產業化。日照市在建設大學科技園的同時,依託科技園大力發展相關產業,最突出的成果是教授花園建設。教授花園位於科技園東濱海部分,

一、二期佔地 餘畝,建成別墅 套,吸引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首都高校和山東省內高校的教授前來購房,房價由建設初期的每平方1800元漲到每平方5000多元。既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又起到引進智慧、促進大學科技園建設的重要作用。

兩年來,日照市在引進大學、建設大學科技園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加了日照的人氣、商氣和文氣,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科技含量,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加快城市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建設宿遷高教園區的對策建議

招引高校、興辦高教園區,藉助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技力量,推進科教興市戰略的實施,提升城市綜合素質,促進城市與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審時度勢作出的戰略選擇,它對宿遷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結合宿遷市情,根據省內外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實踐,特別是借鑑日照市興辦大學科技園的成功經驗,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是明確發展定位。以引高校、興辦高等教育為核心,通過引進大學來我市辦教育、搞科研;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來我市投資建設科技中心、研發基地和校辦產業興辦高科技公司;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與我市企事業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努力將宿遷高教園區建設成為區域性高等教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基地。

二是建立辦事機構。依託宿遷學院董事會和建設指揮部,成立駱馬湖現代農業示範區高教園區建設協調小組,宿遷學院、駱馬湖現代農業示範區以及市教育、國土、規劃和宿豫縣、宿城區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為成員,並抽調專門人員,組建中共宿遷市委高教園區工作委員會、宿遷市人民政府高教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建設、管理高教園區的決策機構,研究決定落户大學和科研院所的項目審批和高教園區的建設規劃、用地管理、社區服務等事宜。工作委員會(管委會)辦公室作為市委、市政府的專門工作機構,具體負責高教園區建設中的各項協調服務和日常工作,提出區域規劃建議和項目引進意見,協助辦理進入高教園區單位的有關手續和相關事宜,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在高教園區內興辦高等教育的,以劃拔方式供地;建設科技中心、研發基地的,以出讓方式供地,土地出讓金政府收益部分將根據項目的經濟,社會效益情況,酌情給予優惠。具體用地面積,根據項目的內容、規模和國家供地標準,以及投資者的開發能力和實際需要,由市、校(院、所)雙方協商確定;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招標由市有關部門根據規定予以組織和協調,建設、管理等具體事宜以建設單位為主確定。對有關行政性收費屬市級收入支配的,在政策允許範圍內給予最大限度的照顧;對有關事業性收費屬市級收入支配的,根據項目的經濟、社會效益情況,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按一定比例予以照顧;對有經營性收入的,市政府將根據其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情況,給予適當扶持。

四是明確招引方向。按照“立足市情、主攻省屬、突出兩北、放眼全國”的工作思路,明確招引方向,立足市情,即依託我市的資源優勢,重點招引林業、農業、水利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主攻省屬,即利用省委、省政府扶持宿遷發展的機遇,重點招引省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突出兩北(西北、東北),即主動接受區域資源梯度轉移,突出招引西北和東北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放眼全國,即按照“靠大、靠外、靠強”的思路,努力實現與全國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

五是實現部門聯動。對各有關縣區、部門下達高教園區招引任務。同時,各縣區、部門引進項目落户高教園區的,視同工業項目對待;按照“誰引進誰受益”的原則,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落户高教園區,併為其配套建設的,被引進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可以在引進單位註冊、納税。當前,有關部門要研究確定具體優惠政策;規劃部門要抓緊做好高教園區近、遠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有關部門要迅速啟動高教區道路、供水、供電、通信、排污等“七通一平”建設。建設資金投入上,堅持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三資”開發為主體。政府投入的重點一個是土地、一個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為示範區建設創造良好的硬件環境。以後隨着示範區的發展壯大,要逐步收回,最後國有資產要全部退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aocha/yey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