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關於構建和諧社會調研報告

關於構建和諧社會調研報告

一、目前我市社會結構的主要變化

關於構建和諧社會調研報告

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別是全市國有集體企業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市的社會結構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傳統社會階層不斷演化,新的社會階層正在形成和壯大。

1、傳統農民階層發生分化。長期以來,傳統的農民階層一直保持着相對穩定,但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XX年來,由於社會流動的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一部分農民“洗腳進城”,一部分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傳統的農民階層逐漸分化,農民的數量逐年減少。應該説,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市農民階層的轉移分化是與社會進步與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市出現過兩次大型的農民轉移潮:其一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萬農民進流通”後,通過制定出台一系列的鼓勵引導措施,先後有10多萬農民進入流通領域,活躍在市內外的城鄉街頭;其二是非公有制經濟的迅猛發展,吸納了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初步統計,從1999年到XX年,全市農業人口從116.34萬人減少到104.15萬人,減少12.19萬人,年均遞減2.2,佔總人口的比重也從73.53下降到70.42;農業勞動力的數量也從1999年的33.01萬人減少到XX年的30.06萬人,年均遞減2.8。儘管農業勞動力轉移很快,其速度也是過去不曾有過的,但我們認為這只是農民階層結構分化轉移的開始,並沒有最後完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農業勞動者的數量還將繼續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決於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的需要。

2、民營業主階層正在興起。民營業主階層是改革開放後出現的一個新興階層,主要包括民營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業主,這一階層不僅發展速度很快,而且社會、經濟和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市民營業主階層的興起,主要是得益於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近年來,我市堅持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把民營經濟作為市場主體來塑造,使民營經濟成為機制最活、發展最快、貢獻最大的經濟增長點。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根據中央“抓大放小、有進有退”的方針,我們確定了“1 x”的改革模式,大面積、大規模、大力度地推進企業改革。除辦好邁亞1家國有控股公司外,其它600多家國有集體企業實現整體轉制,全部轉為民有民營。同時,圍繞改革帶來的體制優勢,我們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突破口,着力大招商、招大商,招商引資成效顯著。近4年協議引資100多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0多億元,實際到位資金超過改制前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總和,台灣旺旺集團、南方路機集團、中百包裝富思特集團、英國聯合利華公司等一大批大企業、大項目紛紛落户仙桃。我市這種大改革、大開放,有效地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使民營經濟成為投資主體、税收主體和就業主體,完成投資、上繳税收、提供就業崗位均達到90以上,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初步確立。初步統計,全市民營企業現在已發展到2400多家,個體工商户達4.5萬户。

3、打工階層逐漸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在促進民營業主階層興起的同時,也帶來了打工階層的逐步發展壯大。在“1+x”的國有集體企業改革過程中,全市共有6萬多名國有集體企業職工通過付現、轉股、投保等多種補償方式轉變身份,其中絕大部分職工以打工者身份進入新企業,成為打工階層的主體。同時,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市內外打工的農民工激劇增加。初步統計,我市外出打工人員已達25.83萬人,比1999年的7.89萬人增加了3倍多。在民營工業企業的從業人員也從1999年的2.76萬人增加到了6.74萬人;個體從業人員已達到6.83萬人。我市彭場鎮是全國著名的無紡布加工基地,近兩年新增企業50多家,全鎮民營企業達到140多家,吸納2萬多人就業,從過去的“就業難”變為了現在的“招工難”。

二、構建和諧社會的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加速了社會結構與階層的分化,使得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也相繼出現,在政治、經濟、分配、就業、勞動保障以及社會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影響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1、農民收入水平過低。當前,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產和打工收入,總的來説是有增長但增長緩慢,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儘管現在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惠農舉措,包括糧食直補、取消農業税等,但畢竟杯水車薪,農業產業的弱勢性制約了農業增收的空間,農民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打工收入。資料顯示,近些年來我市農民打工收入快速增長,1999年為1.94億元,XX年達到5.59億元,5年增加3倍。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15元,比1999年的2946元增加了669元,增長了22.7%;但同期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655元增加到6895元,增加了2240元,增長了48.1%。因此,城鎮居民收入不僅比農民收入絕對數要高出1倍左右,而且增幅也要高出1倍,加上城鎮居民在醫療、教育、保險等方面的較好保障,使得農民在收入分配上遠遠低於城鎮居民。農民收入過低,潛藏着引發社會矛盾的可能性。

2、城市貧民處境艱難。城市貧民主要是指部分下崗失業職工、農民工和少數城市失地農民以及其他特困羣體。這個羣體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一是生活難。很多城市貧民基本生活沒有保障,有的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靠低保金過日子的不在)少數,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而這部分人絕大多數年齡在40~50歲,“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壓力很大。有些農民工在城市缺乏社會保障,缺乏生存的本領,生活也非常艱難。二是就業難。相比其他羣體而言,這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能力較弱,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存在就業無門問題。絕大多數就業在收入水平較低、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三是就醫難。大部分城市貧民有病無錢醫,特別是重症病人根本就看不起病。四是教育難。主要是子女上學問題,有限的生活費用很難支付起高額的教育費用。

3、改革發展欠帳太多。這幾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很快,特別是在體制改革和招商引資方面力度很大,但發展過程中也存在“陣痛”,在某些方面作出了較大犧牲,遺留問題較多。一是土地徵佔問題。隨着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徵佔的土地不斷增多,由於徵地補償標準過低以及失地農民安置補償資金難到位等原因,在土地徵佔過程中羣眾利益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二是下崗職工安置問題。我市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絕大部分企業職工通過付現、轉股、投保等多種補償方式順利實現再就業。但受多種因素影響,還是有少數職工補償標準偏低、養老保險沒有交齊、再就業沒有落實、低保金沒有到位,引發羣眾的牴觸與不滿。三是環境污染問題。我市的產業定位主要是輕紡型,絕大多數企業污染較小。但在少數地方、少數項目仍然擺放了一些污染較重的企業,直接影響了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此外,在城市管理、農業結構調整、體制改革等過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迫切解決而又非常棘手的問題,如推進農業規模經營與農民失地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拆遷補償的矛盾等。

4、政策落實難以到位。政策落實的彈性是引發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樣是一個政策,但在落實過程中、在具體操作中由於各種利益關係往往會千差萬別。國家先後出台許多利民惠農的政策,如取消農業税、實行糧食差價直補,但這些政策在少數地方並沒得到完全落實,有些資金甚至被剋扣、佔用。造成政策落實難到位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執法執紀的不公正性,包括司法腐敗、執法執紀標準彈性過大以及“三亂”現象嚴重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三個方面:

1、思想觀念的大變化。隨着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社會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發生着顯著而深刻的變化。過去那種僵化的、束縛的思想觀念被解放,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民主觀念、人本主義思想正在生成和發展,追求公平、正義,維護私有財產和個人利益的理念逐漸形成。過去在計劃經濟時代認為完全合理、天經地義的,認為是和諧的事情,現在也逐步開始質疑,逐步改變過去那種“不能問、不敢問、也不想問”的局面。這種思想觀念的變化直接導致社會行為方式的轉變,從而帶來一些社會矛盾。

2、利益格局的大調整。改革開放實質上是一場利益格局的大調整。在這次大調整中,在許多具體和直接利益上往往又表現出矛盾和衝突,尤其是以農民和企業下崗職工兩大羣體受到的利益損害最大。這種利益格局調整的不公平性,決定了社會不和諧的必然性。和諧社會應該是一種追求的目標,是治國安邦的過程,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指望有什麼靈丹妙藥,指望僅靠出台一個文件,就會使和諧社會一蹴而就。同時,和諧社會是相對和諧、總體和諧,往往一時的和諧被打破,又會逐步形成新的和諧,在社會的動態發展中逐步實現和諧。構建和諧社會要堅決反對“人造和諧”和“花錢買和諧”。在對待羣眾上訪、社會穩定等問題上,不能過分追求零上訪、零糾紛,而忽視問題的成因,忽視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把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人盯人”、當“滅火器”上,一味地想辦法“捂蓋子”,用錢來買穩定,用錢來營造和諧氛圍,這實質上是一種不作為,是一種“假和諧”。

3、轉型時期的大磨合。當前正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經濟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主體日益多樣化,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和分化,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碰撞磨合的過程中必然存在一些矛盾。比如由於幹部與羣眾在執政理念上難以對接,在理解執行黨的政策上難以取得一致,在社會發展變化的認識上存在偏差等,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社會摩擦與矛盾。再如,在對待羣眾上訪問題上,很多黨員幹部對黨與羣眾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缺乏認識,總認為上訪羣眾是“刁民”,是無理取鬧,總感到無可奈何、束手無策。有些羣眾上訪動不動就幾十人、上百人靜坐示威,擾亂社會秩序,方式方法固然不對;但同時也有一些幹部“官本位”意識時時作怪,一看到老百姓上訪,就認為是“犯上”,責怪基層、責怪羣眾。現在很多地方通過建立政府集中接訪室,給羣眾在思想上建立排解情緒的“緩衝站”,對防止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起到有效地作用。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對策和建議

為了認真貫徹黨的xx屆四中全會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市專門出台了《關於提高執政能力,打造和諧仙桃的意見》,這個《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打造和諧仙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打造和諧仙桃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以及具體措施。結合我市改革發展的實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點應從三個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

充滿創造活力是和諧社會的顯著標志,社會創造活力來自於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政策上、體制上、制度上調動和保證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一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增強發展活力。加快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之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更不能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現階段,發展不夠始終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實際。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始終把發展放在首位,始終保持一種強烈的發展衝動和激情,搶抓發展機遇,激發發展活力。二是全面貫徹“四個尊重”的方針,增強創業活力。社會活力源於人們的創造活動,創業活力越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越足,步伐越快。我們必須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努力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支持人們幹成事的創業氛圍和環境,激發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讓“創業”、“創造”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三是堅持深化改革,增強體制活力。體制活力是最強大、最持久、最根本的活力,直接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和活力。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不懈地深化體制改革,堅持不懈地破除妨害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力的體制機制弊端,特別是堅持不懈地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植根於民、成長於市、貢獻於社會,是機制最活、生命力最強、發展最快的經濟,最有利於調動社會創造力和發展積極性。要進一步消除民營經濟進入社會各領域的門坎和體制障礙,讓民營資本暢通無阻地進入法律未禁止的範圍,讓社會力量參與發展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第二,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係,維護社會協調穩定。

沒有穩定就沒有和諧。妥善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係,保持社會的協調穩定,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成為打造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

一是完善利益協調機制,構建統籌兼顧、各得其所的利益格局。社會的矛盾和衝突,説到底是利益的衝突,改革實質上就是各方面利益的不斷調整。必須建立健全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羣眾利益的協調機制,切實維護和實現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既要切實維護最大多數羣眾的利益,又要統籌兼顧好不同社會階層、各方面羣眾的利益,特別是部分弱勢羣體的利益。既要保持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又要維護羣眾最關心的直接利益,決不能以名義上的公共利益、大局利益侵害個人合法的現實利益、直接利益,要把改革的力度、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羣眾的承受程度結合起來,實現社會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既要堅持效率優先,又要注重維護社會公平,在經濟發展上鼓勵競爭、鼓勵先富、鼓勵培植優勢和特色,在利益分配上注重公平、關注民生、扶貧濟困、雪中送炭。

二是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做好新形勢下羣眾工作人民羣眾是黨執政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要根據羣眾工作出現的新情況,切實轉變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和民主管理,切實把管理方式從行政命令為主轉到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軌道上來。要堅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民主制度,保證羣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擴大羣眾有序的政治參與。要創造條件,讓人民羣眾充分表達自己的意志和願望,把決策的過程作為羣眾意見表達和意見統一的過程。要加強羣眾政治思想工作,善於運用説服教育、示範引導和提供服務等各種方法,把羣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增強對羣眾的感情,傾聽羣眾呼聲、關心羣眾疾苦、解決羣眾困難,多幹羣眾急需的事,多幹羣眾受益的事,真正做到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

三是樹立安全意識,健全安全網絡,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當前既是“黃金髮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事。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防控體系,保持對刑事犯罪的高壓態勢。要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增強防範和處置重大自然災害、社會風險和突發事件的能力。

第三,構建美好人居、人際環境,推進社會安居樂業。

社會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是和諧的直接體現。要把精神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營造和睦融洽的人際環境,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和堅強有力的社會保障,形成全體人民安居樂業的祥和社會。

一是以提高人的文明素質為核心,營造和睦融洽的人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諧和全面發展。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讓全體人民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有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廣泛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全社會形成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良好氛圍,提高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

二是以打造綠色仙桃為載體,營造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的改善是現代城市文明與自然生態文明的綜合體現。要積極推進城市化,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讓更多的羣眾特別是廣大農村羣眾享受到現代文明帶來的成果。同時,要加強生態環境的保,促進人與自然長遠協調發展。

三是以充分就業為第一責任,營造穩定可靠的社會保障環境。充分的就業和健全的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礎。要把充分就業和健全保障作為黨委和政府的第一責任,讓每個市民都能壯有所為、老有所養,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構築一道穩定可靠的社會保障網。要結合企事業單位改,把社會保障向民營企業延伸,向農村空間拓展,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gjnev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