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建設文明社區,構建和諧鐵嶺——關於我市社區建設的調查及建議

建設文明社區,構建和諧鐵嶺——關於我市社區建設的調查及建議

建設文明社區,構建和諧鐵嶺——關於我市社區建設的調查及建議

建設文明社區,構建和諧鐵嶺——關於我市社區建設的調查及建議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的通知》精神,加快我市社區建設,實現我市發展中心城區的總體目標,民進市委會組成專門調研組,對我市社區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先後深入到市、縣、區3個民政局,8個街道15個社區採取聽取彙報、實地考察、座談討論等方式。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對我市社區建設工作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圍繞如何全面推進我市社區建設的中心議題,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供市委、市政府在決策時參考。

一、社區概述

社區最早是德國社會學家F·騰尼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住在一定地域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在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社區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社區在我國是新生事物,1986年國家民政部開始倡導在城市基層開展以民政對象為服務主體的"社區服務",首次將"社區"這一概念引入了城市管理。1991年,國家民政部又提出了"社區建設"這一概念,並於1999年,正式啟動了"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工程。200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正式轉發了《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我市隨之開展了社區建設工作。

由於社區建設已經成為社會進步和城市發展必然要求。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因此,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分別做了深刻闡述和明確要求:"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新時期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是社區工作的內容,沒有和諧的社區就不會有和諧的社會,加強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根據十六大精神,國家民政部把"社區"功能規納為十個方面,即:一是管理協調;二是社區服務;三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四是醫療保健計生服務;五是環境維護;六是文體教育;七是社會保障;八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社會穩定;九是社會控制和互助減壓;十是提供最基礎資料。

二、我市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我市社區建設的成績及現狀

2000年,我市開始啟動社區建設工作以來,市委、市政府對此給予高度重視,進行規劃,多次召開現場辦公會、協調會,有關領導還親自到社區基層瞭解情況,並組織有關人員到社區建設搞得好的四平參觀、學習、取經。幾年來,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社區建設有了很大發展,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五年來,政府和社會各方力量總投資1000多萬元,社區數量由原來的563個,調為185個,去年為了進一步規範又調整為164個。幹部893人,服務站125個,辦公室149個,活動室95個,警務室103個,醫療室75個,服務網點1585個,志願者12850人,20個社區被省政府評為先進社區,2個社區被國家民政部評為先進社區。

幾年來,通過政府投入、駐區單位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社區辦公用房從無到有,並且相當一部分有了較大改觀。按照300平方米的標準,目前,有32個社區達到要求,有45個社區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300平方米以下,多數社區有20-40平方米不等的臨時用房,只有少數社區租借辦公用房。另外,通過共駐共建和積極爭取"星光計劃"項目,現已建成63個高標準的"一站四室",為更好地服務老年人提供了寬鬆的場所和便利條件。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還為社區幹部提高了待遇,由過去的65元,經過幾次調整現已增加到380元。大大調動了社區幹部的積極性。

按照"五年規劃"要求,以社區服務為主線,積極開展了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社會貧困户、優撫對象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面向社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各社區建立了社區服務站,組織了志願者服務隊伍,設立了養老、托幼、助殘、家政、中介、家庭事務代辦等30多項社區服務功能,方便了社區居民的生活,提高了其生活質量。

現在,每個街道都根據自己的地理、人文、環境等特有資源,因地制宜,樹立典型,發揮優勢,分別打造了1-3個特色社區,形成名牌品牌,目的是以點帶面,帶動其他社區,形成氛圍,共同進步發展。為促進全市區社區建設帶了個好頭,創了新路。

為了加強社區幹部隊伍建設,今年社區換屆對幹部的年齡及文化程度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有的政府還選派了文化素質和責任心較強的機關幹部、教師及大中專畢業生到社區工作,使社區隊伍素質有了一定提高。

(二)我市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識不到位

第一、對社區建設與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的目標與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構建和諧社會"的設想,二者關係密切,相輔相成。它們共同為社區建設與發展指明瞭方向,同時也顯示了社區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區是城市的基礎,是社會的細胞,千千萬萬個社區的和諧才能促成整體社會的和諧,社區的和諧程度已成為衡量社會和諧的重要指標。

第二、對社區建設與發展在新世紀我國城市化建設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未來的世界被認為是城市化的世界,城市化已成為世界發展潮流,而社區建設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要載體,社區服務設施越齊全,服務內容越多,發展越快,越加配套合理,其作用發揮就越好,城市文明的程度就高,城市化水平也高。因此,社區建設的速度與質量決定着城市文明的程度,決定着城市化的水平。

第三、對社區自治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黨的十六大指出:"擴大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強調要"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保證人民羣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監督。"可見,社區自治是社區建設與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要求,應該大力倡導和培養。但至今,各級領導中有些同志對社區自治意識薄弱,社區組織行政化傾向嚴重,把社區建設混同於基層政權建設,而對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社區建設認識不清,重視不夠。另外,在社區建設的方向上,仍然存在着認識偏差,一些部門同志不能把握社區建設的實際內容,存在着社區建設就是加強硬件投入,沒有認識到體制創新的問題。對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是城區工作社區化的突破口和生長點也缺乏足夠的認識。

2、宣傳不廣泛

由於宣傳教育不夠,市民社區意識淡薄,影響社區建設與發展。其表現是:

第一、社區居民參與意識淡薄。由於過去的經濟體制和城市管理體制,使市民對自己所屬的"單位"有着高度的依附性與依賴性,對"單位"有強烈的認同感與安全感,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單位人"。與之相反的是,對於生活聯繫最直接、最密切、最全面的居住地--社區則始終無法形成歸屬感和認同感。很多居民、包括為數不少的社區工作者,不知道社區的含義,仍把社區居委會當成一級行政組織,認為跟自己沒有多大關係,只是在開證明、申請"低保"時才想到找社區。社區居民所感受到的社區服務也基本停留在打掃衞生、治安巡邏等表層上。更深層次的"社區文化、社區理念"尚未覺醒。"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

第二、駐區單位共建意識缺乏。對於駐區的諸多單位而言,由於其領導及職工社區意識的缺乏,再加上還沒有認識到搞好社區建設對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能將單位利益與社區利益捆綁在一起,"資源共享、共駐共建"還沒有成為駐區單位的共識。另外,也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這就導致這些單位對於社區組織所開展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對社區的意見和建議置之不理,漠不關心,僅僅是應付了事,很難自覺參與,給予支持。沒有形成互助共建的良好局面,共建效果不佳,使我市社區內的各種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被浪費或閒置。

第三、職能部門指導意識模糊。由於宣傳不到位,部分職能部門對社區組織的性質、職責範圍認識模糊,認為工作重心下移,就是要將組織機構延伸到社區,錯誤認為不管什麼事情,都應由社區完成,出現了一般號召多、具體措施少,佈置任務多、解決問題少,檢查考核多、創造條件少、指責抱怨多、幫助指導少的的"四多四少"現象,使社區難以承受。

3、班子結構不合理我市社區幹部年齡絕大多數在50歲左右,有的甚至在60歲以上,而且,在社區工作者中,科班出身的社區專業人才鳳毛麟角。社區幹部有的是從原市屬企業調整過來的,有的是從市機關縮編下來的,有的是下崗職工,還有的是離退休人員。總體上具有文化程度偏低,年齡結構偏大,專業知識匱乏,創新意識薄弱的特點。

4、責、權、利不統一在社區工作中,責、權、利不一致現象相當嚴重,主要表現為事多、利小,責大、權小。

第一、事多、利小。由於目前政府與社區的關係還沒有完全理順,政府職能還未轉變到位,導致我市社區居委會職能定位模糊。社區居委會這個自治性組織儼然已成為政府的"派出機構"、"準行政組織",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及其各部門工作的承受層、操作層、落實層,社區職能行政化趨向日趨嚴重,已大大偏離了其自治的性質。社區在承擔社區黨建、治安、衞生、環境、服務、文化建設6項職責的同時,還要協助兩級政府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的培訓與再就業、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勞動保障、徵兵、統計、環保、消防等多類多項工作,並承接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分離的部分社會職能和服務職能。據社區幹部不完全統計,我市各社區現承擔各種工作職能和任務多達百十餘項,還不包括一些臨時交辦的工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建設是個筐,上面需要什麼就往裏裝"是其真實而形象的寫照。

第二、責大、權小。現在的社區除了為居民出據證明的權利外沒有其它權利,區、街職能部門在給社區佈置任務的同時,卻並沒有按照"權隨責走"的要求賦予其相應的權力。比如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市容環衞等經常性的工作,由於社區居委會沒有執法權,管不住,影響工作開展。而職能部門能管得住,遺憾的是,平時卻看不見它們的身影。於是,出現有權的不管事,沒權的硬讓他去管事。社區工作人員時常會遇到難言的尷尬。社區居委會承擔瞭如上所述的上級各職能部門下派的繁重的工作任務,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費用。如計劃生育、普法宣傳、綜合治理、環衞清掃的工作都要一定的費用。由於"費隨事轉"的工作機制在我市始終沒有形成,這就形成在社區工作中,無權得管事,無費無利得做事的怪事。

責權不明,關係不順,是制約我市社區建設的一個關鍵因素。同時,責、權、利不統一,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我市社區幹部的工作熱情,影響了社區建設的進程。

5、資金投入不足

第一、辦公用房缺差。經過近幾年的社區建設實踐,通過市、縣(市、區)兩級政府以及社區各共建單位的扶持,社區基礎設施雖然得到明顯改善,但以下情況依然不容樂觀:有的社區沒有辦公用房;有的辦公用房是租借來的;大多數社區仍僅有20-40平方米的臨時辦公平房,十分簡陋和擁擠。如有的辦公用房是與居民住户混合使用的,白天辦公,晚上住人。室內除去炕外,站立空間所剩無幾,若進去2-3人,則難以轉身。且室內低暗潮濕,條件之差,可見一般。有些辦公用房已建好因各種緣故不能使用。即使投入使用的,或因建築質量問題,漏得破敗不堪。

第二、辦公經費匱乏。目前,困擾我市社區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經費不足,我市社區辦公經費嚴重缺乏。作為服務居民羣眾的自治組織,社區每年開展的活動很多,如社區黨建、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都需要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僅靠社區工作人員"要一點,討一點,收一點",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對於社區來説確實是一筆不小的缺口。同時,社區居委會辦公也需要一些費用,如電話費、水費、電費、取暖費、房租費以及其他消耗。每年撥給每個社區的辦公經費卻少得可憐:僅有2000元,按省裏要求的每個社區每年撥2萬元辦公經費的標準相差甚遠。即使這樣,也會因主管部門的截流而不能到位,使本身就拮据的社區經費更加捉襟見肘,嚴重影響了社區工作和活動的正常開展,使社區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市社區居委會工作的開展。

第三、工資待遇偏低。調查發現,我市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儘管進行了幾次調整,但仍然很低,多數社區主任工資僅有380元,副主任350元,且沒有養老及醫保等福利待遇。這離省裏要求的社區幹部補貼456元的標準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雖然上級有關部門已發佈了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工資待遇的文件,但至今尚未落實。付出與回報如此不相稱,承擔的工作任務和所得報酬如此不成比例,嚴重挫傷了我市社區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影響了我市社區建設的創新和健康發展。更為嚴重和令人擔憂的是,如此偏低的待遇,很難為我市社區招來優秀人士,更難留住年輕的專職人才。

三、搞好我市社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目前,我國正處在體制轉型時期。大量"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同時,人們的生活、工作、養老問題的解決,都在走向社區,下崗職工再就業最有效的解決途徑也在社區,社區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社區建設的好壞,不僅直接關係到政府的形象和社會的穩定,而且它還是政府和公民的一個交流平台,是解決下崗失業、扶貧幫困、社會保障、社會穩定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第一道"防護網",也是防止突發事件的一道"防火牆"。社區建設工作已成為一項加強和鞏固國家政權的基礎工程,一項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羣眾關係的橋樑工程,一項創新制度、全面改革城市管理工作的系統工程、一項為民辦實事、辦好事,體現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民心工程。因此,我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樹立大社區意識,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把強化社區建設和管理作為我市各項基礎工作的總"抓手"加以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社區建設工作的領導,把社區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我市經濟建設與發展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與發展規劃的佈局中,統一組織實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應做到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部門、街道、社區直接抓。建議:

1.建立機構

建立黨政主要領導掛帥、有關部門參加的社區建設協調領導機構。

2.加強指導

民政部門要加強社區建設的指導和協調工作,抓好社區自治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指導社區服務,搞好社區建設的組織協調、督促檢查、表彰培訓等工作,當好市委、市政府的參謀助手。

3.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要以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為重點,根據社區共建原則,牽頭建立社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吸收轄區內各職能部門派出機構、有關部門、企業事業單位,定期召開社區建設聯席會議,研究和協調社區資源配置,發展社區事業。各單位要認真執行聯席會議的意見和決定,街道辦事處對會議決定事項的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其他相關職能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認真研究制定參與、支持社區建設的措施,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宣傳,形成合力

參與、自治、共享,是社區發展理論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説,通過社區成員的積極參與,努力實現共同的發展目標,一同享受創造的成果。1955年,聯合國發表《通過社區發展推進社會進步》,認為社區參與是社區發展的基礎性因素。我國政府在推進城市社區建設時,對社區參與也給予了高度重視,把"資源共享、共駐共建"作為社區建設基本原則之一,要求"充分調動社區內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組織等一切力量廣泛參與社區建設,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

所以,應積極發揮我市宣傳和新聞部門的作用,加強社區建設的宣傳和教育工作。除通過廣播、報紙、電視等大眾公共媒體外,還可利用板報、宣傳櫥窗、橫幅、標語等社區宣傳陣地和舉辦培訓班、報告會、研討會及羣眾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向全社會廣泛介紹社區的功能、作用和社區建設的基本知識、重要意義,宣傳社區建設的先進典型,做到家喻户曉,使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社區建設,不斷增強全市廣大羣眾的社區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參與感和向心力。在工作中,重點開展四種觀念教育--即"志願與奉獻"觀念、"共駐、共管、共建、共享"觀念、"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觀念和"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觀念。做到"在宣傳教育中培養社區意識,在社區活動中強化社區意識",形成"社區是我家,聯繫你我他"、"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社區理念,為深化社區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優化隊伍,提高素質

胡錦濤同志在大連同社區幹部座談時明確指出要建議"選拔一批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高、年齡較輕、工作能力較強、熱愛社區工作的同志,充實社區工作者隊伍"。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城市管理工作重心的逐漸下移,社區在城市管理、社會服務、保持穩定以及兩個文明建設中承擔的任務越來越重,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相應地,對社區幹部自身素質的要求必然越來越高。社區領導者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社區發展狀況好壞,社區領導者對城市社區發展負有極大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真正地把社區工作作為一種職業來看待,要切實改變過去以老大媽、老大嫂為主的社區工作體制,儘快建設一支年輕化、知識化、專職化的社區幹部隊伍來擔當重任。社區建設能否持續發展,取決於是否有一支素質強、人員齊、積極性高的社區建設工作者隊伍,為此,希望市、區兩級領導高度重視社區幹部隊伍建設,建議如下:

1、建立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機制

社區建設是一項羣眾性很強的社會系統工程,它要求社區幹部必須"具備羣眾工作經驗、熱心公益事業、政治素質優、文化程度高、協調能力強"。因此,儘快地拓寬社區幹部的來源和渠道,採取多種方式選拔一批年富力強、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幹部充實到我市社區幹部隊伍中去,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機制來提高社區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具體做法:

第一、每年可以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選拔一批熱愛社區工作的優秀青年充實到社區工作崗位(同等素質的,對口專業畢業生優先選用),以逐漸使社區幹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職化,充滿生機和活力。

第二、把社區作為青年幹部培養鍛鍊的基地,每年選派一批優秀年輕幹部到社區進行掛職鍛鍊,充分發揮青年幹部敢想敢為、開拓創新、鋭意進取的優勢,加速社區建設的進程。

第三、通過公開招賢、定崗競爭、擇優入圍、依法選舉的方式和專崗聘用、兼職、掛職等多種途徑,選拔具有較強的政治素質、組織協調能力、善於做羣眾工作、具有較高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優秀幹部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和社區居委會主任,以選好配強社區工作的帶頭人。

2、建立科學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

約束和激勵機制,是激發和調動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其責任心和緊迫感,增強其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危機意識,進而不斷優化社區幹部隊伍結構,推動社區工作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具體建議:

第一、建立健全社區建設與管理工作標準、崗位工作職責、獎懲條例等,提供統一的參考依據和執行標準,進一步規範社區建設與管理工作行為。

第二、成立社區檢查綜合考評領導小組,由指導職能部門牽頭,每個季度組織相關部門和社區幹部共同參與的社區工作檢查組對社區工作進行綜合檢查,對檢查結果在各社區進行公示,年終時進行綜合評比。同時評出年度社區工作先進和後進,以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後進的效果。

第三、建立羣眾民主評議制度。每年組織社區居民代表對本社區幹部進行民主評議,由社區居民代表根據本社區建設和管理工作情況,對社區幹部進行綜合考評打分,並作為對社區幹部考核、聘用、晉升、獎勵的重要參考依據,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民主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四、實行多向評議制度。社區幹部任期屆滿後,由社區居民代表、指導職能部門、社區共建單位聯合對社區幹部進行"德、能、勤、績、廉"五方面工作的綜合測評,實行"優勝劣汰",使"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3、完善實用高效的教育培訓機制

當前,我市社區幹部大多是以前從事其它行業工作,後經轉崗或工作變動等原因才開始從事社區工作,加上我市社區建設和管理工作相對處於滯後和起步階段,社區幹部無論在社區專業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實際工作經驗上都相對較為缺乏,有針對性地加強社區幹部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培訓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市相關職能部門應抓好這項工作,全面提升我市社區幹部的綜合素質。具體做法:

第一、把專業教育培訓作為一項工程來抓。組織選拔部分社區骨幹人員到社區工作搞得好的先進城區參觀學習;不定期為社區幹部舉辦社區知識講座;對社區幹部定期進行集中培訓;選派優秀社區幹部送出去脱產學習;由民政部門牽頭,與鐵嶺師專政法系聯合辦學,利用他們"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師資力量,搞訂單式培養,制定"每區一名大學生"的培養計劃,力爭在幾年內為每個社區輸送一名系統掌握社區建設與管理專業知識的大學生,提高社區幹部的專業化水平。

第二、實施持證上崗制度。通過教育培訓,使社區幹部持"三證"上崗,即高中(逐漸完善到大專)以上學歷證、計算機等級證、綜合業務培訓結業證。以此提高社區幹部的綜合素質,使之適應新形勢下社區建設工作的要求。

(四)理順關係,強化自治

1、理清政府、街道與社區的相互關係

民政部李學舉副部長在全國城市社區建設四平現場會議上所作的《抓實基礎工作,解決關鍵問題不斷把城市社區建設引向深入》報告中指出:"基層政府和政府職能部門與社區居委會的關係是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係,而不是領導與被領導、命令與服從的行政隸屬關係。"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劃清政府和社區的職責,做到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因此,建議市委、市政府對於社區內的市政、市容、環境、綠化、市場、物價、城建、治安、計生、衞生、科普、民政等繁雜的行政管理任務,按照"政府承擔、政府指導、社區承擔、社區協助"四種責任主體,進行疏理。凡是《地方組織法》規定的政府職能,應由政府獨立完成,不得推給社區,已在社區的,要收回來;政府直接完成有困難的,可通過採取公開投標的辦法,由企事業單位、社區中介組織、社區居委會或個體工商業者競標來完成;屬於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事項,政府不能直接完成而又不能公開招標、只能委託社區完成的,政府和社區要按照權利和義務、勞動與報酬對等的原則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要求,協商一致,簽訂合同

同時,在理念上要實現以"管理"為主向以"服務"為主的轉變。應把"社區要為我做什麼"的思考方式轉變為"我要為社區做什麼",把"我能夠做什麼"的工作出發點轉變為"社區需要我做什麼",把"居委會工作的好壞由政府説了算"的傳統觀念轉變為"政府工作的好壞由居委會和羣眾説了算"。把社區的困難和需求作為政府工作的落腳點和着力點,少一些行政指令,多一些具體指導;少一些下派任務,多一些積極扶持。

2、逐步完善社區自治功能

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社區建設的靈魂,實現社區居民自治是社區建設的方向。社區建設要緊緊圍繞擴大社區民主、實行居民自治這個根本,緊緊圍繞充分發揮基層社區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這個核心,加強社區民主政治建設,保證社區居民自治,真正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第一、要規範民主自治工作程序。要按照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內容,健全民主制度,規範工作程序,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保證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內重大事務的管理、決策和監督。

第二、要促進社區居民自主參與。居民參與是擴大社區民主、實行民主自治的前提條件。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不強,參與程度不高,參與渠道不暢,嚴重製約了社區民主自治的進程。要建立相關制度,完善有關政策,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居民自治,讓更多的居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參與社區重大問題的決策。要採取必要的民主形式,開闢民主渠道,讓社區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要動員更多的社區居民加入社區志願者隊伍,動員黨政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職工和在校學生參與社區志願活動,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

第三、推行社區准入制度。成立社區准入制度專門機構,對各部門工作進入社區時嚴格審批。樹立工作在上完成,服務向下延伸的工作意識和服務意識,精簡會議和材料,減少社區居委會不必要的台帳,真正使社區居委會工作的着力點放在為居民服務上來,放到社區發展上來。

第四、切實改變過去長期形成的對居委會的行政管理模式。按照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的原則和"小政府、大社會"的思路,對社區居委會和政府部門的職責進行清理、劃分,從放權、轉權、賦權三個方面入手,實現工作重心、職責權利下移,使社區真正落實自治權、履行協管權,行使監督權。根據責、權、利相一致的原則,對工作量較大的行政事務或臨時性工作實行"費隨事轉",由有關部門向社區撥付一定工作經費。對不屬於社區職權範圍內的工作,如送信、送報、送傳票、入户調查等事務,一律實行"有償服務",由有關單位與社區協商付給社區勞動報酬。

(五)更新理念,創新思維

要改變社區建設依賴、等靠政府投入的舊觀念,要確立起經營社區,發展社區經濟的新理念,實現從"建設社區"到"經營社區"的轉變,把經營社區工作作為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經營社區就是依靠社區自身資源和力量,引入市場機制來建立和完善社區自我發展的機制,實現社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引入經營社區理念來推進社區建設,是實現社區持續健康深入發展的重要保障。

社區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龍頭,同樣也是經營社區的潛力所在。所以,建議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把它作為社區發展的突破口和生長點來抓。在服務中求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以增強社區自身"造血"功能,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社區服務要把滿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作為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要從健全服務組織,拓展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手段,完善服務機制入手,建立以便民利民服務、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福利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服務體系。每個社區均具備一定的商業資源、物資資源、單位資源和人力資源,這是社區建設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和重要力量,只要運作有方,經營得當,把這些社區資源的潛力充分挖掘、釋放出來,必能產生可觀的效益。具體為:

1.在搞活設施經營中贏效益

把社區的各類場所、陣地資源加以挖掘、運作,把提高服務質量與低償服務結合起來,將所收費用全部用於活動,既服務了羣眾又解決了經費來源。

2.在為駐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服務中贏效益

通過為駐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提供各類人性化的服務,爭取他們對社區建設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再將其財力支持及時用於改善社區環境,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使社區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3.構建社區經營多元投入機制

通過財政支持、街道投入、部門參與、駐區單位共建、個體民營協辦等五個輪驅動,形成多方參與、多元投入社區經營機制。

(六)加大投入,科學運作

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是社區建設的物質基礎,是建設"有形"社區,增強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載體。社區基礎設施匱乏,財力投入不足,始終是我市社區建設的"瓶頸"。建議:

1、繼續改善社區辦公用房

解決社區辦公用房,是加強社區建設的基礎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第一、狠抓落實,確保今年社區辦公用房建設計劃指標如期完成。

第二、將社區辦公用房、服務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我市城市發展規劃當中,與城市建設同步。

第三、今後凡新建、開發住宅小區時,都由城建部門牽頭,統籌協調規劃、房管、土地等部門按公建配套規定,把社區辦公用房納入規劃,一律由開發單位負責設計和承建,按一定比例無償提供居社區使用,使用面積不得少於80平方米,其規劃和設計方案論證時,需徵求社區所在街道意見,經區政府審批。但要考慮到房子是給社區辦公用的實際情況,在落實時,要求用房不要太偏僻,不要在樓上,真正方便羣眾辦事。

第四、小區竣工前,經建委、民政、公安等部門及街道辦事處對辦公用房驗收合格後交付社區居委會使用,所需經費從城市配套設施項目中解決。產權歸社區所有,社區辦公用房免繳配套費。凡開發單位不提供社區辦公用房或使用面積少於80平方米標準的,規劃部門不予審批,建設部門不予備案,公安部門不予編制門牌號碼,民政部門不予命名。

第五、小區沒有居委會辦公用房的,通過財政支持建設一批、駐社區單位閒置用房改造利用一批、結對幫扶解決一批、新建住宅統籌安排一批等辦法解決。

2、加大對社區經費的投入,建立社區建設的財力投入體系

社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擁有穩定的財力支撐。只有實現了經濟獨立,社區的自治性才能得以完整的體現,社區服務事業才能有所依託。因此,建議市委、市政府通過"財政支持、費隨事轉、有償服務、社會贊助"四種渠道解決社區建設的工作經費,並逐步建立起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的投入機制。

第一、將社區建設經費正式納入政府福利預算,建立健全資金審批、劃撥、審計制度,並幫助社區實現財務獨立。

第二、制定"費隨事轉"的具體政策。

第三、在政府財政直接支持的同時,還要予以政策傾斜,鼓勵社區組織大力發展社區服務事業,促進社區服務向高層次、向縱深發展,並推動社區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進一步提高社區經濟發展水平。

第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資源為社區所用,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第五、大力提倡駐區單位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走即支持社區又宣傳單位的雙贏之路。

第六、加強對社區委員會辦公經費的管理。對社區辦公經費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審批和監督,要按月足額撥付,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截留或挪用,保證專款專用。

3、改善社區幹部的工資待遇

政府部門應當克服財政資金短缺的困難,採用縣區級政府撥一點、街道辦事處出一點、社區單位贊助一點的辦法,切實解決社區居委會專職人員工資待遇過低的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逐步對社區委員會在職幹部實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解決社區幹部的後顧之憂。

要改進社區幹部報酬分配辦法。把社區幹部的報酬與工作崗位、創收實績、年終考核相掛鈎、建立由基本工資,職務津貼、值班補貼、崗位創收和年終工作目標考核獎等組成的取酬形式,提高幹部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

總之,社區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廣泛參與和配合。希望我市各級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鐵嶺特色的社區建設和發展的新路子,不斷開創我市社區建設的新局面,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民進鐵嶺市委員會

2005年6月26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nzp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