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生態旅遊的調研報告

生態旅遊的調研報告

生態旅遊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了關於生態旅遊的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

生態旅遊的調研報告

生態旅遊的調研報告範文(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xx屆六中全會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動員令,強調“要推動文化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處於跨越發展、趕超進位歷史節點的,必須搶抓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機遇,着力挖掘文化資源,傳承弘揚民族民間文化,促使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高度融合,豐富生態旅遊內涵,通過文化軟實力提升生態旅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實現自治縣人民政府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項目興旅、品牌強旅、文化活旅,把生態文化旅遊業作為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謀劃、來培育”的工作目標。

一、文化建設對旅遊發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內涵是現代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要求。隨着旅遊產業的發展,旅遊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滿足“觀光休閒”向享受“文化洗禮”方向轉變,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和審美享受,文化逐漸成為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力和強力支撐,二者緊密結合,必定會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繁榮。因此,要激起旅遊者的旅遊“衝動”,旅遊目的地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提高旅遊景點和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已經成為我縣發展旅遊產業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須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遊業,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態文化,豐富旅遊文化內涵。

㈡文化旅遊的交融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現代旅遊非常強調參與性,旅遊者已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一般觀賞,更多地祈求融入旅遊地的人文環境中,深度體驗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許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既是旅遊的載體,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和窗口,是一個地方的“精神形象”。旅遊者在欣賞自然風光、名勝古蹟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獲得當地歷史文化、民族傳統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可以進一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説,加強旅遊的文化內涵開發,有利於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有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㈢加強文化建設是提高旅遊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的有效舉措。旅遊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具有唯一性、差異性和獨特性,很難模仿和複製。因此,獨具魅力的文化差異,在旅遊客源競爭中將處於優勢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排它性”競爭能力,易於創造特色和名牌效應。可通過極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無我有的旅遊文化活動,以獨特的民俗風情、地方特色和民間文化去吸引外地遊客,提高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綜合競爭力。

二、文化的獨特魅力

民族民間文化底藴深厚,山川秀美、民風淳樸,這些都是發展旅遊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和文化基礎。

㈠“古文化”遺存底藴厚重。的人類居住活動歷史悠久,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民族民俗文物,歷史文物及革命文物極為豐富。據初步統計,僅散存在民間的各類有徵集收藏價值的文物近3萬件,其中國家級文物17件,標本文物62件。漢土疆界碑、百順橋碑、興文塔、乃見天日坊、青龍寺碉堡、白溢寨土司帥府遺址、湘鄂西邊區五縣黨代會會址、中國工農紅軍紅四軍軍部舊址、漁洋關市蘇維埃政府舊址、晚清漁洋關古民居建築羣被納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是文化的無價之寶。

㈡“生態文化”藴涵豐厚。由山得名,森林覆蓋率高達81%,位居全省縣市區之首,被認定為第六批國家地質公園。境內國家4a級風景區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以“幽峽百里、奇峯三千”而美名遠揚;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3萬餘畝原始森林,珍稀動植物、原始生態令人神往,被稱為“中國鴿子花的故鄉”、“珍稀動植物基因庫”,是世界“人與生物圈計劃”組織保護地之一,即將成為華南虎野外放養地;白溢古寨的高山絕壁、土司遺蹟、“世界之謎”暑天冰穴,給人無限神祕和嚮往,是國際洞穴聯合會考察研究基地;名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特色茶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豐富多彩。巍巍山,不僅養育了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藴,這些正是都市人的嚮往和追求。

㈢“民俗文化”積澱深厚。民間歌謠、故事、傳説、諺語原汁原味,充滿機趣與智慧。“國寶”劉德培被授予中國民間文藝首屆“山花獎”終身成就獎,位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之首;竹枝詞堪稱文苑裏的一朵奇葩,絢麗多姿;南曲、吹鑼鼓、滿堂音是久負盛名的“曲壇三枝花”;堪稱中國戲劇“活化石”的堂戲、柳子戲、儺戲、皮影戲既原始古樸,又極富表現力。此外,民間唐祭、南曲、撒葉兒荷、打溜子、薅草鑼鼓先後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南曲、薅草鑼鼓、打溜子被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農民藝人簡柏元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珍貴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和有效的傳承。

三、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的對策措施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推動力,旅遊業提質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斷增強文化內涵。旅遊業的興盛繁榮,關鍵在於將各類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利用與旅遊產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協調發展。

㈠科學制定旅遊文化發展規劃。按照省委、省政府構建“ 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戰略決策和部署,進一步深化對旅遊形勢的認識,用好用足各項優惠政策,把各類文化資源的整合與旅遊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努力將打造成國內外知名,集旅遊觀光休閒、文化展示於一體的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在規劃時,對已建成的旅遊景點,要注重文物資料蒐集,豐富文化內容;對在建或擬建的旅遊景點,要深挖文化內涵,進行深度開發;對列入規劃的民間文化資源,要出台保護政策,嚴禁破壞原有風貌,鼓勵恢復原有風格。

㈡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發展旅遊文化的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來對待,逐步健全機制,完善保護體系。一是設立專項資金對全縣造詣較高的民間老藝人進行獎勵和資助,使珍貴的民間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二是大力宣傳優秀民間藝人的事蹟和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先進典型,舉辦民間文化藝術精品展示活動,在全縣營造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濃厚氛圍。三是鼓勵支持教育部門把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知識編成鄉土教材,將民間文化藝術欣賞和技藝訓練引入中國小課堂,讓珍貴的民間文化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

㈢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把各類文化資源與旅遊產品開發有機整合,提高旅遊產品和旅遊商品的文化含量。大力發展“農家樂”,挖掘、整理傳統飲食文化,推出一批鄉土菜餚;繼續抓好民居改造工程,建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風情小鎮、風情村和風情街道,鼓勵發展農民家庭旅館,開發富有特色的採摘、垂釣、耕種等農事體驗項目;對風景區內古樹名木生活習性、生長規律、生存條件和功能作用精深研究,合力打造生態文化教育長廊;將民間藝人請進景區,舉辦文藝表演,集中展示木雕、竹編、刺繡、製茶等民間手工藝,滿足遊客體驗生活、體驗文化和求知求樂的願望。

㈣加大生態文化旅遊的宣傳力度。一是採取“自己辦”的方式,重點利用“中國茶葉之鄉”的優勢,舉辦大型茶文化藝術節,讓遊客在領略神奇秀美風光的同時,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提高全縣旅遊文化品位。二是採取“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傳媒記者新聞採風、拍攝旅遊風光專題片,舉辦書畫名家和文化名人現場創作、題詩作畫、編寫傳説故事,努力提升旅遊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三是採取“走出去”的方式,積極參與各類大型民間文藝比賽,加強與外地旅遊文化的溝通交流,有計劃地推出一批具有歷史文化韻味的圖書、音像等宣傳推介產品,擴大旅遊文化的影響力。

生態旅遊的調研報告範文(二)

生態旅遊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悦的旅遊方式。一篇關於生態旅遊開發的調研報告範文,

為了更好地發掘、培育和推出我縣有特色和亮點並具發展潛力的項目,根據州文化體制改革領導組《關於開展文化產業特色項目專項調研、規劃及報告的通知》要求,我縣文化體制和文化產業調研組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到河西鎮、旅遊局、石門關景區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調研,形成了《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研究報告》,以供參考。

一、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的優勢

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明確指出:西部旅遊業的發展目標就是生態旅遊,我們可以從九寨溝、香格里拉、張家界等景區對旅客產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態旅遊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旅遊業的主題,石門關生態旅遊資源豐富,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石門關生態狀況決定了必需發展生態旅遊的主題,**全縣1957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懸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叢、草坡等佔全縣國土面積的92.2%,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7.2%,而石門關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較茂密,處於橫斷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區,植物區系複雜多樣,為眾多特有植物的分佈與分化(變異)中心。生態旅遊最原始的含義是森林旅遊,可見,石門關得天獨厚的生態狀況為石門關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奠定了優越基礎。

第二,石門關處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蒼山西坡之中,山勢雄偉,觀光效果較好,是天然的生態植物園,擁有各種植物200多科,2019多屬,近萬種。由於歷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煙稀少,使石門關縱深處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許多地方至今人跡未至,實乃生態旅遊的理想環境。

第三,石門關人文景觀豐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蒼山崖畫,始建於明代的福國寺、玉皇閣等。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白族學者李元陽也曾到過這裏,並在《徐霞客遊記》和《遊石門山記》中均有記載。

第四,石門關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要衝,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必經之地。如今,隨着320國道及大漾二級公路相繼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門關距州府大理市僅21公里,僅需30分鐘即可到達。

第五,**作為“中國核桃之鄉”,據統計境內核桃樹共有24.86萬畝,248.6萬株,在石門關景區就有0.72萬畝,5.1萬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眾多的核桃資源為石門關開展生態旅遊奠定了基礎。

二、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現狀

旅遊基礎設施是一個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承載物,是旅遊活動得以開發的重要依託。縣委、縣人民政府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近幾年來在石門關共投入300多萬元修建了石門關景區公路、遊路、棧道、旅遊公廁等基礎設施。並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共投資420萬元修建了石門關旅遊度假村、石門竹園、光明核桃生態園(農家樂)等一批項目,使石門關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隨着旅遊業的投入不斷加大,石門關景區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到石門關旅遊的中外遊客逐年增加,從1995年的不足1萬人次,發展到今天的7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300萬元(截止2019年),佔全縣GDP的比重達1.05%以上。

三、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

儘管近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石門關景區的硬件設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隨着遊客的不斷增加,石門關景區的一些矛盾漸漸顯現出來,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資金投入明顯不足;二是規劃不健全,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機構不健全,專業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與發展不相適應;四是宣傳力度不夠,旅遊區位優勢未能得到發揮,一時難以形成大氣候。

四、石門關生態旅遊開發對策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籌措資金投入。

在加快實現計劃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發揮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旅遊投入新機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籌措:一是以政策換資金;二是以項目換資金;三是以利益換資金。同時,採取多種形式和優惠政策,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多渠道籌集旅遊開發資金進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允許集體、個人在石門關景區詳細規劃的總體指導下,獨資投入對某些旅遊景區、景點資源進行開發建設。

2、加強整體規劃,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石門關生態旅遊景區應從現在收費站起列入整體規劃,任何建築物應體現古色、古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品味,加快實施與古崖畫連通的便道,選好光明生態園的選址,對生態園的農户進行必要的指導。加大探險、科考、運動競技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力度。

3、儘快建立健全旅遊管理體制。

加強旅遊局的管理職能,管理好旅遊市場,旅遊資源開發與項目建設、環境衞生、安全保障,加強旅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外地引進急需人才,特別要引進懂管理、善經營、有業務技能的人才。

4、加大宣傳力度,使石門關生態旅遊的優勢真正得到發揮。

一是加大石門關“雄、險、奇、秀、幽”的自然生態宣傳力度(可製成風光光碟銷售,設計一張自然風光的門票);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讓人留下餘味);三是開發“核桃茶”文化(編一組適宜老、中、青、幼的“核桃茶”舞蹈);四是加大與外界旅遊隊的聯煙。

旅遊業的發展將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只要按照以生態旅遊為基礎,以自然生態旅遊和人文生態旅遊為重點,合理科學地配置石門關生態旅遊的各要素,那麼石門關生態旅遊將會得到很大的發展,進而帶動我縣旅遊業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60v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