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教學工作總結 >

國中數學評課小結2篇

國中數學評課小結2篇

記得陳海琦校長説過這樣一段話“教師的教學理念在聽課評課中昇華,教研能力在聽課評課中加強,技能技巧在聽課評課中產生,業務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提高。”的確,隨着評課文化的不斷深入,評課這一項常規的活動也隨之紮根於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之中,也讓我們的一線的教師們從被動思考轉化為了自覺思考。評課文化並不是為了迎合某位校長或主任的個人喜好,而是通過聽、評的過程,讓我們自己真正受益。

國中數學評課小結2篇

通過9月27日的聽評課活動,結合老師們的評課方式,把評課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先説優點或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再提出研討的問題。這種形式比較多見,大都是有這種傳統的心理,良好的開端是點評成功的一半。

2、先談需研討商榷的問題,再把優點加以點評。這種點評開門見山、有針對性,一定要注意指出問題的數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3、在每一條“優點”中,再重新加以設計,提出改進方向,以求更好。這種評課方式給聽者造成思路並不很清,需要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

4、評者只談體會,不直接談優點和不足,而是通過富有哲理的體會,給授課者留下思考、留下啟迪。或激勵讚揚、或藴含希望。這種點評層次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學理論功底,需因人而異。

我想我們現階段的評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目的卻只能是唯一的,那就是“實事求是,坦率誠懇”,讓我們通過評課活動,不斷提升,亮出自己的風采。

國中數學評課小結(2):

教師們一般都重視新課的引入,導語的設計,因為良好的開端就等於成功了一半,而往往忽視課末小結。如果説巧妙的引課導語能夠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是開啟思維的鑰匙的話,那麼一個精彩的課末小結,則能起到畫龍點晴的功效。有經驗的教師都重視課末小結的設計,因為它是一節課教學內容的概括性總結,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既可以可以理順課堂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又可以承上啟下,為新課作鋪墊,從而使課堂教學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就自己的親身實際談一點怎樣搞好數學課後小結。

一、 課後小結要有趣味性和煽動性

新課授完後,臨近下課,學生思維散亂,難以集中,因此教師必須組織好教學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充分結合教材實際,運用數學史料適時介紹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和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或身邊的教學故事或者“笑話”,提高學生的興奮度。巧設疑問、推波助瀾、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做好首尾呼應,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新教材在編排時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大部分章節之前都有一定的問題,它們都是來源於生活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的興趣,而教師在上課設計情景引入時也往往喜歡用這種設置懸念的方式。與此相對應,在課堂結尾時,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新知識,分析解決上課時提出的問題,以增強學生解題之後的自豪感,增強自信心。比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設計這樣的引入學生會很感興趣。如圖一,圓柱的高為12釐米,底面半徑為3釐米,在 a處有一隻螞蟻,b 處是一塊蛋糕,現在螞蟻想沿着圓柱爬着去吃蛋糕,請問螞蟻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學生一開始很難下手解題,通過學習後,就知道實際上就是求圓柱的展開圖中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如圖二線段ab的長就是螞蟻爬行的最短路程。這樣的課堂小結方式,既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首尾呼應,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完整性和實用性,為以後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課後小結要有及時性和科學性

人類遺忘的規律通常為先快後慢。而學生在短短四十分鐘內接受了大量的零碎信息,他們尚缺乏概括、歸納、總結能力,對所學知識如不及時加以總結,遺忘得會更快。只有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重複所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歸納梳理,使知識系統化和網絡化,才能使他們對學習內容有較好的記憶。因此,在每節課結束前,及時對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小結,對加深學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內容是必不可缺的。

注重對每堂課的新知識(即定義、定理、法則、性質)的梳理,形成一個知識網絡。 1、提問的形式,比如,在八年級的《平行四邊形》這節內容時,可以這樣幫助學生梳理知識: 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答:平行四邊形)問:那麼你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哪些知識?(答:它的對邊平行,對角相等,鄰角互補等) 問: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性質有什麼區別?(答: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 問:那麼它的這一特殊性質又有什麼用途呢?(學生舉例,我們學校的電子校門就是很好的運用)等這樣針對每一個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在一問一答中知識結構也就隨之形成。這是一個知識梳理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圖表的形式,在上一些和以前已經學過的知識比較類似的新課時,可以採用圖表進行類比小結,如學習相似三角形可以和全等三角形進行比較,歸納出他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增強學生的類比思想。

三、課後小結要有簡潔性和概括性

課堂小結並不是單純地將所講內容簡單地重複,而是要濃縮提煉,抓住最本質最主要的內容,做到少而精,簡明扼要。對於學生來説,在課堂上剛建立的知識體系往往是不 穩定的,不牢固的,特別是新舊知識會容易產生混淆、想不清、理不順等現象。因此 ,教師有必要採取措施幫助學生理順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選小結的內容,去蕪存精,去支蔓存主幹,提綱挈領地展示本節課所學內容,讓學生做到一目瞭然。

注重對每節課進行縱橫的綜合聯繫,抒發學習感受。 我們説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不斷深化的過程,是學生形成系統知識體系的過程。所以在課堂小結時應注重縱橫知識的聯繫,這一步對大部分學生來説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教師應多給學生機會,培養他們在這方面的能力。比如在上整式的加減這堂課時,新內容很少,就是兩個簡單例題,在學生預習課本,解決習題,解決練習後,用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歸納概括知識,從整式的加減實質上就是合併同類項的轉化思想,聯想到恆等變形,從全局出發,通過聯繫、類比,將與整式加減有關的內容進行全面的縱橫聯繫,求同存異。通過建立數學觀點——驗證數學觀點——昇華數學觀點的思路,讓學生把一節普通內容的課,通過歸納總結,把相關知識達到了融會貫通的高度。這樣的小結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積累的重要性。

四、課後小結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課堂小結必須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凡是學生難理解、難掌握和容易出錯的概念、法則、公式等都應及時闡明。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堂小結除了對知識點小結外,還要對數學思想、方法小結。如數學中有分類、轉化、類比等思想方法,針對這些內容小結會對學生拓展解題思路、提高思維能力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無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就要看他對整節課的知識發生、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程度。對學生的發展而言,學習的價值不只是記住幾個數學結論,解決幾個習題而已,而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解決問題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這些解決問題的策略,滲透着數學的思想方法在裏面。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問題的理解,對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一定認識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得到昇華。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對於定理的證明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它所內含的數學轉化的思想。在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前,學生大腦中的180度的角有平角,有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成的同旁內角的和,證明內角和定理的過程就是將三角形三個內角轉化為平角或同旁內角的過程。那麼在小結時,就應該引導學生概括這種化未知為已知的轉化思想,有了這種轉化思想,就有了思維的方向,也就有了行動的方向。這是數學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

五、課後小結要有延伸性和思考性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條理性,往往前一個結論是後一個規律的基礎。只有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與前後的知識相聯繫,學生才能學得活,學得好,才能真正掌握所學的內容。因此,課堂小結時教師應抓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激疑設懸,讓學生課下自願地去探索、探究,起到課斷而思不斷,言盡而意不盡,同時,也能為下一節課作好鋪墊。

如在教學《七巧板》時設計了這樣一段課堂小結:1、霍姆林斯基説過:“世界通過遊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遊戲中表現出來。沒有遊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同學們課後也可以經常做做這種益智遊戲,比如:拼圖遊戲,24點遊戲。2、北京奧運會即將來臨,為XX年的奧運會設計一個象徵性的圖案或標誌,作為禮物送給祖國……短短四十分鐘所能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但對於知識所引發的思考和探索是無限的,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解題能力,還應拓寬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由此及彼,由點到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注重對數學經典習題的梳理,幫助學生提高解題能力。在數學習題課、講評課及某些新授課中,對於經典的數學習題的小結也非常重要。比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經典的生活背景題目等。在小結歸納時,讓學生體驗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時,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讓學生體驗問題的評價方法不同的差異時,感受不同方法的得出主要來源於我們對問題的認識角度的不同;讓學生體驗生活問題數學化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這些問題的小結,就是學生的一個學習反思的過程,通過反思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在自己的大腦中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內化為自己的學習能力,享受情感與態度上帶來的成功的快樂。

總之,只要教師重視課堂小結,精心地準備、精確地提煉課堂小結,教會學生觀察、思考、歸納、總結,就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昇華思維的能力,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jiaoxue/083d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