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半年工作總結 >

國民經濟發展工作總結

國民經濟發展工作總結

*”規劃是黨的*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全面完成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任務的關鍵五年規劃,也是道外區區劃調整後,重新整合資源,謀求大發展、快發展,實現“振興新道外、打造中心區”奮鬥目標的重要時期。根據國家、省、市關於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總體思路和要求,為規劃好我區今後五年的發展藍圖,特制定《*市道外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作為組織和推進全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指導性文件。

國民經濟發展工作總結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期間,全區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屆和*屆*全會的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保持穩定,全面完成了“*”計劃目標和任務,特別是*年行政區劃調整後,全區總面積256.6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0.6平方公里,轄22個街道辦事處和一鄉一鎮,人口70萬。新的道外區成為三大中心城區之一,資源得到有效整合,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形成了開放的區位優勢,東部半徑輻射40多個地縣(市),西部半徑連接7個城區和雙城市,是貫通全省東西的必經之地,輻射面廣,具有極大的物資集散能力;形成了優越的交通優勢,區內交通四通八達,哈同公路,同三高速、環城高速貫穿全區,兩大火車站、兩大公路客運站、松花江最大的港口、碼頭,154條鐵路專用線,五橫八縱六節點十八出口的路網分佈構成了十分便捷的交通網絡;形成了豐富的資源優勢,天恆山、松花江、阿什河、馬家溝河等自然資源獨具魅力。天恆山是哈爾濱市城郊唯一一座自然山脈,森林覆蓋率70%,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肺和氧吧;形成了突出的產業優勢,產業互為補充,集中了原有兩區“大商貿、大工業”的產業發展特點,以專業市場為龍頭的物流商貿體系不斷壯大,全區擁有的35家大型專業市場佔全市70%以上,中石油哈爾濱石化分公司、哈製藥六廠等大型企業和老鼎豐、老仁義等老品牌獨具特色。尤為重要的是,我區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按照“振興新道外、打造中心區”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實施老城區改造和哈東新區開發戰略的重要思想,得到了省、市領導及相關部門的充分認可,為“*”期間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年末,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7.1億元,比*年增長154.1%,年均增長21%,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53億元,年均增長6.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9.7億元,年均增長1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2.5億元,年均增長21.6%,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8:55.2:4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89億元,比*年增長87.5%,年均增13.4%。

農業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期間,我區堅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本着“調優、調強、調新、調活”的原則,加快農業發展步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建立完善了6個種畜禽場,形成了蛋雞、肉羊、奶牛和生豬四大飼養區,順利實現了農業主輔產業換位。到*年末,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2%。特色農業穩步推進;林果業、垂釣業初具規模;胡蘿蔔基地、圓葱基地、果品基地基本形成;省級無公害基地面積達到6.4萬畝,佔耕地面積55.7%,其中省級無公害食品胡蘿蔔基地生產規模達到1.2萬畝,“沃參”牌胡蘿蔔、“石人溝”牌李子等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大正冷凍加工廠等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加大,民主鄉“人畜飲水”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6500延長米主幹線和13.5萬延長米支幹線鋪裝任務,解決了1200餘户農民飲水難的問題。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進一步加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41元。

工業經濟調整改造步伐加快。“*”期間,以發展新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升級,重點工業企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形成了以雙太電子城、勝意印刷廠、裕昌食品、老鼎豐等為代表的規模骨幹企業羣體,紅光鍋爐、團結鍋爐兩大鍋爐廠已由c型鍋爐生產企業提升到a型鍋爐生產企業。電子、機械、化工、建材、食品成為工業經濟的五大優勢行業。12項老工業基地改造項目實施進程加快,其中3項列入國家專項計劃,累計完成投資1.28億元。

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期間,第三產業形成了以紅旗傢俱裝飾材料城、先鋒石材、先鋒建材、生產資料等6大類專業市場羣體為龍頭的現代商貿物流體系,全區建成並投入運營的各類大型市場62個、物流中心6個、大型超市達到4個。傢俱裝飾材料、陶瓷、石材、鋼材、木材、農資獸藥、中藥材市場成為全省最大的專業市場,家樂福是全市最大的超市。北環燈飾、太古陶瓷水暖器材、品牌汽車街、名小吃街等13條專業街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先鋒路汽車專營街建設成效顯著,汽車品牌店發展到46個,銷售額達到20億元以上。

全力實施哈東開發戰略。堅持老城區改造與新城區開發相結合,積極搭建城鄉統籌發展、三次產業協調推進平台,大力啟動哈東開發。科學合理制定哈東開發整體發展藍圖,市規委會和市政府已對哈東新區總體規劃正式批覆,控詳規劃和專項規劃正在申報中。哈東開發申請年度用地指標2.05平方公里,並列入省土地用地規劃中。天鵝湖建設項目正在申報立項,哈東新區一期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列入全市第二批申請國家開行貸款重點建設項目,哈東國際工貿區d號線、6號線道路工程招投標和被拆遷居民安置小區建設的前期工作全面啟動。《天恆山風景區總體規劃》完成審批,滑雪場、卧龍寺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在全省哈大齊工業走廊簽約儀式上,與新加坡裕廊公司簽訂了哈東開發規劃設計協議書,目前已形成哈東國際工貿區規劃中期成果,為哈東開發爭取列入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創造了有利條件。哈東新區逐漸成為加快老城改造和承接區域產業佈局調整的有效載體。

各項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期間,按照市委、市政府企業改革“三清四聯動”的工作部署,突出解決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採取多種形式,強力推進區屬企業改革,積極為企業爭取貸款打包、改制扶持資金、並軌資金等政策和資金支持,吸引民間資本和外來投資者參與改革,多渠道籌集企業改制成本,探索股份制改造、整體轉讓出售、兼併重組等改革途徑,確保改制一户,搞活一户,進一步增強了體制活力。累計完成企業改制727户,改制面達88.6%,其中國有企業401户,集體企業326户。完成企業並軌166户,並軌人員達32446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大力精簡和規範了行政審批項目。以事業單位改革為牽動,整合資源,優化佈局,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事業單位向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管理邁出了關鍵的步伐。以實現“四個轉變”為目標,妥善地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累計完成了130家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人員精簡比例達14.1%。衞生改革工作不斷深化,順利完成了衞生監督體制和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

民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期間,以提高非公有經濟發展層次和整體水平為突破口,強化特色產業羣、專業市場和品牌專營街載體牽動作用,引導民營企業進行領域、技術、人才、制度創新,重點培育發展牽動力強的特色骨幹企業羣體,全區非國有經濟保持快速持續發展。黑天鵝家電、一手食品、裕昌食品在國內14個城市發展了近百家連鎖店,成為省內外知名品牌。聖中集團、雙太電子、仁皇藥業成為我市“小巨人”企業俱樂部成員。海升龍房地產開發集團、宏大房地產開發公司等民營企業對區級財政增長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民營經濟主體地位進一步突出,到*年末,我區私營企業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預計發展到2410户。區個體私營業户預計達25066户,註冊資金達到40.94億元,其中非公有企業預計發展到3597户,非公有經濟預計實現總產值169.4億元,佔全區總產值的67.3%。非公有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期間,把以人為本,生態優先作為道外區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的指導方針,積極促進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相融合,中心城區形象得到大幅提升。積極推進老城區改造,拆除危房棚户區26片,拆遷面積311.4萬平方米,新建成居住小區23個,新建面積422.9萬平方米,42300户居民遷入新居。綜合治理改造16條路151310平方米,完成58條土路改造265415平方米,完成27條背街巷改造119035平方米,維修養護街路415條230515平方米。城區綠化面積增加101萬平方米,綠地總面積增加191萬平方米,綠地率由11.94%提高到13.41%,公共綠地面積增加134 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每人3.6平方米提高到每人5.07平方米。投資2500萬元,對以廊橋為中心的4.3萬平方米區域進行改造,建成了維也納音樂廣場、啤酒文化廣場及清真寺廣場,保障街、黎華街市民休閒廣場,彰顯特色文化,改善了羣眾居住環境,為打造太平商業圈奠定了基礎。結合城市危房區改造,完成哈爾濱道台府工程的修復建設,已成為哈爾濱歷史文化的重要標誌。樹立歷史文化名城形象,擴建靖宇公園廣場4000餘平方米,新落成了楊靖宇烈士塑像,靖宇公園成為全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突出汽車文化主題,對先鋒路沿街建築、綠地等進行改造,為先鋒路汽車文化一條街大規模招商建設、形成集羣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期間,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人才工作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位居全市第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深入實施“三名”工程,第12中學圓滿通過省級示範性高中的研評。素質教育成果顯著,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經驗在全省推廣。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校舍15所,全面改造30所校舍,建設教師住宅114760平方米,為1245户教師解決了住房困難。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三次獲得德育先進區稱號,連續4年在全市中國小田徑運動會上獲團體總分第二名,中國小衞生保健所獲全省聯檢第一名,我區在全市綜合督導評估中名列第一名。全區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構建、完善了“五位一體”的勞動力動態管理服務模式,開發社會崗位8萬個,安置各類下崗失業人員6萬人次,免費培訓下崗失業人員3.5萬人次,社會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穩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了8.5萬人、2.6萬人、5.2萬人。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再就業先進單位。實現了“四五”普法規劃中提出的“兩個轉變、兩個提高”的目標。醫療衞生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醫療衞生單位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新組建了道外區衞生監督所和疾病控制中心。衞生防病工作得到加強,代表黑龍江省接受國家計劃免疫綜合審評,榮獲全國牙病防治先進區稱號。社區衞生服務得到全面發展,累計建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3個、社區衞生服務站30個、新建民營醫院10所。計劃生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依法管理、全面推進、優質服務,開展生殖保健,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以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為載體,建設社會主義人口和生育文化。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86%以內,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的良好態勢。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在全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會議上介紹了經驗,優質服務工作通過國家檢查,被授予“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區”的光榮稱號。

“*”期間,雖然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一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進展不快,產業佈局和結構不盡合理,財政支撐能力較弱,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商貿業層次不高、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工業優勢不明顯、效益較低,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財政收支矛盾還比較突出。二是承接項目的空間不大,土地“瓶頸”問題制約了項目的進入,大項目建設的生成機制還不完善。三是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多、包袱沉重、無力支付改革成本等矛盾較為突出,企業改革難度大。四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老城區復興改造任務仍很艱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還不能完全讓羣眾滿意。對這些制約因素,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期間認真加以解決。

二、發展環境

未來五年,是按照黨的*大和*屆五中全會確定的發展方向、總體目標奮力前進的五年,也是我們充分利用國際、國內有利條件,抓住戰略機遇時期,在高起點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五年,更是我們全力“打造中心區”、構建和諧道外拼搏奮鬥的五年。

從國內外形勢看,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使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繫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為“*”時期進一步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國內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國家繼續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出台相關優惠政策,為吸引國際、國內資本加速區域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利條件。省、市以“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為主題,深入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加快推進哈大齊工業走廊規劃建設,為我們搶抓機遇、加快產業和空間發展佈局調整、更大限度地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創造了有利條件。從區情分析,我區也具備了大發展、快發展的良好條件。一是哈東新區建設已進入啟動實施階段,後發優勢逐步顯現;二是天恆山、天鵝湖具備了開發條件,將為打造新興旅遊大區奠定基礎;三是隨着兩個商圈的提升壯大和三馬地區改造、哈爾濱老城恢復保護、沿江經濟帶開發等項目的實施,老城復興改造將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四是我區的文化、教育、科技資源十分豐富歷史積澱深厚,在設施、人才等方面獨具優勢,推動區域加快發展的潛力十分巨大。這些都為我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及改變城鄉面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設新道外,打造中心區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第二章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一、指導思想

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振興哈爾濱”的戰略部署,按照“振興新道外、打造中心區”的總體要求,緊緊抓住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六個必須”原則,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可持續發展軌道;以加快發展為主旋律,統籌城鄉發展,大力實施老城區復興改造和哈東新區開戰略並舉的原則;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特色旅遊業和現代農業;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關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富民強區”為根本目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和構建和諧社會能力,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發展的新興城區。

二、發展定位

按照建設經濟強區、科教名區、生態新區、旅遊大區的工作目標,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空間優勢,以商貿為重點,以高新技術為支撐,實施“商、貿、工、農”聯動發展,打造三個中心(現代物流中心、文化旅遊中心、健身休閒中心),建設六個產業集羣(建材產業集羣、電子產業集羣、機械產業集羣、輕工產業集羣、食品產業集羣、製藥產業集羣),把我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和諧的新城區。

三、發展原則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是制定“*”規劃的靈魂,堅持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把人民羣眾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謀發展、促發展,着力解決涉及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使人民羣眾充分享受發展的成果,調動和激發廣大勞動者創業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堅持經濟發展又快又好的原則。我區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發展相對落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長時間保持較快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要牢牢把握髮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抓住各種機遇,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快發展。

(三)堅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原則。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升產業競爭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關鍵。傳統產業是我區經濟的基礎和主要支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提高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而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必須繼續推動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協調發展,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化中心城區產業體系。

(四)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原則。自主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期間,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區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創新主體的作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五)堅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原則。把節約資源擺上突出的重要位置,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區域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六)堅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原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民羣眾的共同願望,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強普法教育,紮實推進各項民心工程,着力改善城鄉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完善信訪工作長效機制,積極化解各類社會矛盾,讓人民安居樂業。

四、發展目標

利用5至XX年時間,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城區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經濟實力,改善城鄉面貌,使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章 戰略重點和總體佈局

一、戰略重點

為了確保各項目標的順利完成,“*”期間,我區將實施以下發展戰略:哈東開發戰略、老城區改造戰略、開放牽動戰略、科教興區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哈東開發戰略:按照一年實現起步,五年初具規模,十年完成建設的奮鬥目標,到*年將全面啟動哈東新區起步區開發建設,確保完成體育中心場館的落成使用,建設完成天鵝湖、卧龍寺、滑雪場等重點項目。初步完成天恆山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完成哈東新區的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天恆山風景園區、國際工貿園區、體育運動園區、科教研發園區、醫療康復園區、生態居住園區,初步形成税收增長點。

老城區改造戰略:按照城市建設先進化、城市環境優質化的發展方向,我區重點在打造“兩個商業圈、一條沿江經濟帶”開發建設上謀發展,加快老城區復興改造步伐,重新調整優化區域功能佈局,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提高城區載體功能。

開放牽動戰略:以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招商引資為動力,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優化投資環境,進一步強化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扶持和引導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培育一批對全區經濟發展具有支撐作用的規模企業和產業外向化程度高的進出口產業羣體,形成對內對外開放齊頭並進,經濟結構與經濟運行機制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外向型經濟體系。

科教興區戰略: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當代最寶貴資源的理念,充分發揮我區科教優勢,強化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培育形成技術創新機制,推進科技產業化,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產業,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積極引進和培養高新技術人才,創造人盡其才的激勵機制。加強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

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計劃生育、環境保護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努力建設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有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總體佈局

“*”期間,要緊緊圍繞“建設一個新區(哈東新區)、加快發展四個產業(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商業、現代服務業)、打造二個商圈(承德廣場、太平橋廣場)、發展一條沿江經濟帶(松花江經濟帶)”上謀發展,調整、理順產業結構和產業佈局,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加大城市建設和管理力度,改變城區面貌,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縮小城鄉差距,全面發展、共同繁榮,為道外區經濟的騰飛、社會事業的進步積蓄力量。

(一)哈東地區開發建設。

哈東新區規劃已通過市規劃局審批,將以“一區六園”建設為藍圖,本着以人為本、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樣板,全市健身康樂、旅遊度假中心,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引擎,連接全省東部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的紐帶;東北亞國際經貿的平台。

國際工貿園區。

規劃面積25.65平方公里,以循環經濟為核心,建設具有國際貿易、物流配送、產品加工功能的生態型、節約型國際工貿基地。主要規劃建設市場物流園和產品加工園。

1、市場物流園區。規劃六大類商品市場和一個物流配送中心:一是輕工產品批發市場;二是食品飲品批發市場;三是電子電器批發市場;四是五金工具批發市場;五是機電設備交易市場;六是藥品藥材批發市場。結合老城區改造,通過對城區內各零散業户的資源重組及各市場區的規劃建設,分層次、分步驟地將現有城區內的各專業市場遷入國際工貿園區,做大做強企業。同時合理配置資源,積極引進國內知名大型小商品類市場。形成集羣效應。2、產品加工園區。產品加工園依託科教園區技術研究平台,圍繞工業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與專業市場產品批發相關聯的加工業,形成科研成果轉化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重點規劃建設六大產業集羣:建材、電子、機械、輕工、食品、製藥產業集羣。

建材產業集羣。以水泥廠、先鋒鋼材、紅旗城、黎華家居城、先鋒石材為依託,發揮我區專業市場優勢,集中引進科技型、環保型、加工型、外向型企業,重點發展新型水泥、節能新型建築材料、耐高温高熱導率絕緣陶瓷、電熱膜、納米材料、綠色環保油漆等產業,建設具有較高產業密集度的環保型建築材料產業集羣。

電子產業集羣。以雙太電子為載體,以電子製造業為重點,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型電子企業入駐,擴大區域產業規模,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工業體系,形成電子產業集羣。

機械產業集羣。發揮哈工具廠等大型機械加工企業技術優勢,圍繞建築五金、裝潢五金、燃氣具、廚具、手動工具、電動工具等五金工具產品,引入生產製造企業,開發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生產效率高、產品能耗低的加工產品,打造機械加工能力強、設備優良、工藝先進的機械製造產業集羣。

輕工產業集羣。以市場物流園區經營產品為主體,引入相關輕工類生產企業,大力發展服裝、鞋帽、褲子、毛線、皮革、羽絨、襯衣、襪子等輕工類產品製造產業,形成前店後廠的產業發展格局,建設輕工產品加工基地。

食品產業集羣。以老鼎豐、裕昌食品等優勢名牌產品為牽動,大力引進規模食品加工企業,重點發展乳品、糧食、肉類等農產品加工,形成綠色環保工業食品產業集羣。製藥產業集羣。充分發揮哈製藥六廠和民營醫藥企業自主研發的優勢,以抗生素、化學醫藥為重點,培育和提升區域品牌,優化產品結構,加快醫藥產業規模化經營、集羣化發展。

現代農業園區。

規劃面積63平方公里。以休閒、觀光農業為主導,規劃建設畜牧業養殖、經濟作物種植、水田漁業、農畜產品深加工、農業科研五大基地。重點開發胡蘿蔔、圓葱等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大力發展生態體驗旅遊業。搭建農業科技平台,形成植物、動物等科技成果轉化鏈。

天恆山風景園區。

規劃面積37平方公里,其中哈爾濱天鵝湖規劃用地11.38平方公里,天恆山規劃面積25.6平方公里。以天恆山和天鵝湖規劃建設為載體,以冰雪運動和旅遊項目為主題,注重冬夏兩季體育運動和旅遊資源項目開發,大力發展體育和冰雪旅遊業,構築全民冰雪運動、健身康樂、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新興旅遊風景區。建設冰雪運動區、休閒娛樂區和綜合服務區。

1、冬夏體育運動區。依託天恆山,以天恆山滑雪場規劃建設為重點,發展滑雪項目運動,冬季開展滑雪、雪橇、雪地摩托、雪地足球等項目。夏季開展滑草、登山、攀巖、自行車越野等項目,建設羣眾健身、冰雪旅遊和百萬青少年冰雪運動基地。天恆山滑雪場規劃面積183萬平方米,主要建設高山滑雪區、越野滑雪區、停車場和服務區幾大功能區。建成後,總滑雪道長可達9-10萬延長米,滑雪道總數可達60條。依託哈爾濱天鵝湖規劃建設,冬季建設4個露天滑冰場,滑道總長2萬延長米,露天滑冰場及露天滑冰跑道總面積達35萬平方米,發展冰帆、冰上摩托、冰尜等冰上運動項目。夏季發展游泳、戲水、划船、皮艇等水上競技項目。

2、休閒娛樂區。湖上擬規劃建設一個島(丁香島)。丁香島佔地面積70萬平方米,建設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及國賓館及國際會議中心,供遊客休閒娛樂。

3、綜合服務區。服務設施。圍繞天恆山、天鵝湖周邊,規劃建設具有歐洲風情小鎮、荷蘭村、朝鮮民族村、日本町,每個小鎮結合所在國家的地區特色,分別規劃建設不同規模的賓館、公寓式酒店、度假村等,以其建築集羣形成小鎮的特色發展風格。配套設施:天恆山闢建卧龍寺、露天佛像、萬佛塔、地質博物館、觀光園林花卉和直升飛機停機坪等配套設施。

體育科教研發園區。

規劃面積3.78平方公里。以研發機構、學校、體育運動場所建設為平台,形成體育科教研發基地。引進建設大學、科技園、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設教、研、產為一體的園區模式,以學校校區為主體形成教學基礎,依靠學校教、科、研人員建立科研實驗基地,建設國內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心和培養高科技人才的綜合基地,形成科技研發、產業孵化、技術創新與轉移為一體的科研平台和產學研結合體系。

醫療康復園區。

規劃面積3.64平方公里。依託天恆山、天鵝湖自然資源,藉助卧龍寺、藥師佛佛教文化影響,規劃建設醫療保健機構和健身康復產業及敬老院、福利院等相關產業。計劃引進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分院。康復分為醫療機構、健身康復產業和敬老康復區。醫療機構以運用先進醫療設施對病人進行鍼對性的治療為目的;健身康復區提供健身、休閒、康復等設備,供高收入人羣閒暇之餘來此康復、健身。敬老康復區是對收入水平高的老人建立的高級康復中心,康復中心為老人提供高級的生活設施、娛樂設備和高級護理人員及無微不至地照顧,享受這裏的湖光山色,使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生態居住園區。

規劃面積4.83平方公里。按照交通便利、佈局合理、環境優雅、設施完備的功能定位,注重立面造型和周圍環境的融合,平均建築密度在30%以下,容積率小於1.5,綠化率達到35%以上,計劃引入天鵝湖水,形成循環水系,構建湖光山色、歐式風格的居民住宅區、打造疏密結合、錯落有致的現代居住園區。同時,結合滑雪場、卧龍寺等項目的開發,建設一批旅遊、綜合配套商服性服務設施,並計劃建設大型商業步行街。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作全區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基本思路,堅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老城區復興改造和新城區戰略開發相結合,以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重點,以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為基本方向,打造五個農業產業基地,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加強農村基礎實施建設,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到*年,農業總產值達到5.2億元,年均增長9%。

按照循環經濟的思路調整農業結構。以現有條件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廢棄物,建立五個農業產業化基地。

1、建立綠色蔬菜生產開發基地。按照發展都市型農業的要求,在團結鎮建立名、優、特蔬菜生產基地4萬畝。並利用當地資源發展養豬業,豬糞經過無害化處理後施入蔬菜農田,可減少化肥投入量三分之一以上,保證蔬菜產品達到綠色標準,滿足哈爾濱市場需求。

2、建立水稻鵝鴨生產發展基地。在現有的生產基礎上,鞏固發展民主鄉水稻基地3萬畝,並利用稻區水草資源採取企業大户集中與農民分散相結合的合同書方式,發展鵝鴨10萬隻,鵝鴨糞便經過無害化處理後,施入稻田,減少化肥投入。鵝鴨又可以吃掉稻田中的野草和害蟲,減輕水稻種植的病蟲草害,使稻米生產達到綠色標準。

3、建立玉米奶牛生產開發基地。在玉米產區種植青儲玉米5000畝,糧食玉米1萬畝,玉米桔杆用作奶牛粗料,籽實加工粉碎後用作奶牛精料主料,飼養奶牛3000頭,形成玉米奶牛生產基地,通過玉米桔杆喂牛轉化,提高土地產值率,平均每畝增值1400元。

4、建立雞魚生產開發基地。利用農業生產資源,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在民主鄉發展蛋肉雞100萬隻,發展養魚水面1萬畝。利用雞糞進行生態養魚,在魚產品進入市場的同時,開展垂釣旅遊,魚塘泥糞經過處理後施入雞飼料田,形成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實現雞魚綠色生產。

5、建立果品生產開發基地。以石人溝李子生產為基礎,增加無公害生產措施,在團結鎮建立5000畝果品生產基地,把強化有機化生產水平和採摘、觀光、旅遊結合起來,提高基地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在充分發揮大正集團等現有企業優勢的基礎上,繼續招商引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立足本區農業基地的生產資源,面向哈爾濱商品消費大市場,重點發展無公害、綠色大米精加工、名特優蔬菜包裝加工、肉雞食品精深加工、果品精深加工及飼料加工,開發精品,打造品牌,帶動本地區農業生產開發基地的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提高“石人溝牌李子”、“沃參牌胡蘿蔔”等農產品品牌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力爭引進1—2户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繼續規範整合48家休閒垂釣點的建設,大力發展觀光型休閒漁業,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精品農業、旅遊休閒農業。

加強農村基礎實施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加大支農力度的有利契機,千方百計爭取國家立項,要爭取國家和省市扶持資金、擴大農業的外引內聯、信貸支持和發揮農民的投入主體作用,改善生產環境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大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建設田間灌排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非灌區抗旱水源工程,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二是大力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大力發展高效節能日光温室,推廣引進節水灌溉設備和貯藏、加工、包裝等設施,加強糞肥、環境體系和農村能源建設。三是加強農機化基礎建設。主要是以農機具引進、更新為重點,增加保有量,推廣農作物和飼草、青貯作物的種植、收穫、加工機械化,棚室菜生產機械化、養魚工程機械化。四是抓好林業生態建設。重點抓好團結鎮、民主鄉轄區內所有國道、省道、縣鄉村級公路兩側全部綠化,平均綠化寬度20米,道路長度51公里,造林750畝。

加快小城鎮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原則,努力加快我區農村綜合基礎實施建設,在交通、水利、教育、文化、衞生、通訊、電力設施及社會保障等方面,逐步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加快城市與農村調整步伐,在推進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同時,按照村鎮規劃的統一指導,將團結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納入城市管理範疇,由區相關部門統一建設和管理。加快團結鎮城市化進程。規劃建設住宅小區,為哈東新區開發建設拆遷安置工作奠定基礎。加強團結鎮、民主鄉生態建設,推進造林綠化工作,加大林業生態建設力度。完成通村公路建設項目,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發展環境。進一步發揮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在組織生產、開拓市場、抵禦風險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發展壯大漁業生產合作社、無公害蔬菜生產合作社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強化培訓服務,創出勞務品牌,廣開農民增收渠道。

(三)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以提高工業經濟在區域經濟中的支撐為目標,依靠招商引資、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培育規模骨幹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型工業,進一步增強工業對我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增強工業集聚能力和競爭力。到*年,工業增加值達到60億元,年均增長15.1%。

大力發展新型工業。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改造傳統產業的關係,圍繞推動產業技術優化升級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步伐。發揮我區工業優勢,壯大雙太電子產業,做大做強紅光鍋爐、團結鍋爐。依靠老工業基地改造相關政策,全力推進完成垃圾焚燒鍋爐等12個老工業基地改造項目的實施。加速科技引進、開發、推廣步伐,對“生物複合酶”、“胡蘿蔔育種”、“全固態電子繼電器”等11個科技項目進行攻關,切實加快“融菌酶”、“低温輻射電熱膜”等產品的產業化步伐,着力培育一批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品。利用哈爾濱水泥廠重組擴建項目,壯大基礎建材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業。

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深入貫徹“科教興區”的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地,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建立研發中心,形成產、學、研有機結合及與國內外企業研發機構互動的開放式技術攻關機制,鞏固壯大雙太電子、仁皇藥業、中惠集團等企業規模,加大對團結鍋爐、紅光鍋爐等傳統產業項目的調整改造,加速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步伐,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和哈東科教研發園區建設。到*年,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投資總額達到1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12億元;高新技術及開發新產品項目300項。

全面深化國企改革。緊緊抓住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機遇,堅持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建立新型勞動關係為重點,妥善處理企業債務,繼續加大推進區屬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力度,對國有企業全面實施開放式改革,確保完成企業改革工作目標。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運營機制。依託區屬企業改革,發揮區域產業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整合現有工業資源,培育優勢產業,發展新型工業,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能力。XX年底,區屬國有企業全部完成改制工作,*年底,區屬集體企業全部完成改制工作。

(四)發展現代服務業。

以建設“三個中心”為重點,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服務領域,增強輻射功能,提升改造傳統服務業,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層次和服務水平。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中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堅持政府指導企業運作的原則,依託哈東國際工貿園區,重點建設物流園區及工業加工區。物流園區主要建設輕工產品批發、物流配送等8個專業批發市場。工業加工區主要建設電子電器、精細化工、食品加工等7個工業產業園。培育和扶持東海、神通等6個物流市場建設,創造有利於物流發展的信息環境和政策環境,提升區域物流需求和物流服務水平。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物流資源,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設。引導運輸、倉儲理貨、專項配送、貨運代理等企業強化服務功能,拓寬服務範圍,發展第三方物流,將我區建成面向全省、輻射全國及俄羅斯的區域性物流中心。依託哈爾濱傢俱市場航母紅旗傢俱城、全省輻射面最廣的燈飾市場美居燈飾城、省內最大的陶瓷產品集散地禧龍陶瓷市場及全省最大的百強汽車城的優勢,打造我省最大的生產、生活集散地。加速批發市場轉型升級,中心城區內現有批發市場,逐步向哈東地區轉移。加強各類專業市場建設,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經營理念改造傳統批發市場,引進國內外著名品牌,塑造品牌市場形象。

發展文化旅遊中心。以開發建設天恆山和天鵝湖為載體,以冰雪運動和旅遊項目為主題,建設冰上運動基地和綜合服務區。開發我區沿江一條線,形成旅遊、觀光一體的綠色文化景觀長廊。挖掘老字號商業文化底藴。完成伍連德紀念館、猶太人墓地、哈爾濱老城、中華巴洛克建築羣等項目建設,開展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遊,構建起多層次的旅遊業發展格局。

發展健身休閒中心。以體育場館和學校建設為平台,促進體育科教相結合,建設體育科教研發基地。主要建設哈爾濱體育中心和運動員村、培訓學校、研發中心,同時在中心場館和運動員村的周邊,規劃建設商住、餐飲、健身、休閒、娛樂場所。

(五)發展開放型經濟。

抓住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改進招商引資方式,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力爭從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引入民間資本,以產業引進方式代替傳統的單一資本引入模式。到*年,外商投資額達到2500萬美元;引進投資資金到位額100億人民幣(國內經濟技術協作到位額10億人民幣),年均增長12%;進出口貿易額達到9億美元,年均增長8%。

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實施“走出去”戰略,發揮我區信息電子、加工製造、資源、技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積極幫助爭取國際質量認證,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加強出口商品基地建設,培養有國際市場潛力的出口企業,培育我區特色出口品牌。同時發揮哈東開發優勢,利用對俄邊境貿易的機遇,積極參與東北亞經濟合作。進一步擴大對內外開放,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到我區創業發展。推動非國有經濟提質升級。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結合哈東開發整體規劃,依靠科技進步和招商引資,以發展專業化產業區、商品專營街區、批發市場為重點,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進一步拓展空間,全力建設都市型工業產業區、高科技工業產業區、對俄經貿加工產業區、生態型農業產業區和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區,引導非國有經濟從三產主導型向一、二、三產並重型轉變,打造生態農業基地、現代加工業基地和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大力發展品牌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提高非國有經濟服務的水平和能力,促進我區非國有經濟與國際接軌。到*年非國有經濟在全區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提高到90%以上;在全區税收總額中所佔比重提高到85%以上。全區非國有經濟、私營規模企業和納税大户的貢獻份額達到全區非國有經濟實現税收的70%以上。

(六)發展現代商業。

按照把道外區建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設施功能完善、產業結構佈局合理、市場體系健全有序、生態環境優美、社區管理科學規範的現代文明城區的目標,加快搞好老城區改造進程。

建設兩大商業圈。加強專營街建設,依託承德廣場和太平橋兩大商貿中心,引進發展現代商貿企業,積極打造新興商業圈,是發展我區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下一個五年要完成的重點任務。

1、以維也納音樂廣場為依託,以黎華家居城、家樂福超市、千禧太陽購物廣場為牽動,進一步對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創造優美、舒適的購物、休閒的環境,提升人氣、商機和品味,使太平橋商圈成為道外區的標誌性區域並呈現更加繁榮的景象。

2、以承德廣場為依託,通過對三馬地區的改造,憑藉國際化的設計理念、超前的規劃定位、高標準的建築施工,將該地區建設成為商住娛樂、餐飲服務、旅遊休閒於一體的高級商務中心區。

打造沿江經濟帶。堅持面向全國聯動開發,以資源整合和產業集聚為中心,以區域載體建設為突破口,產業開發和城區建設並舉,全面優化沿江地區生產力、生態環境、生活居住環境的整體佈局,逐步構建沿江經濟走廊和現代化城市走廊。按照哈爾濱市規劃風景長廊的總體要求,該經濟區將以金融中心、生態園地、休閒世界為內容,建設金融商廈、星級酒店、綠色風景長廊、休閒度假區、小型商住、高檔商務寫字樓,建成哈爾濱市新興商務中心區和新的旅遊帶。分區段規劃發展商貿業、建築開發業、科技型工業和生態旅遊業,形成“沿江經濟帶”。一是建設園林型生態沿江綠蔭長廊。突出生態型園林城區環境建設與保護,強化江畔景觀建設,塑造一流的沿江城市形象。加快沿江防護林、沿江生態綠化帶、生態隔離帶的建設和保護。二是對沿江地帶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確保該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一致。以突出商貿與金融服務功能為重點,以建設全市重要的區域性商貿金融中心為目標,打造出道外沿江經濟帶。三是開發旅遊資源,全面提高沿江區域整體功能。通過對沿江經濟帶的規劃改造,充分利用沿江經濟帶臨江的特點並擁有哈爾濱航運站的優勢,建設遊樂項目,開發旅遊資源,發展賓館、酒店、娛樂等服務業,設立乘遊輪遊江及出江乃至遠遊俄羅斯等線路旅遊項目,促進旅遊事業快速發展。

推進老城區改造。按照老城區復興與哈東新區戰略開發並舉相結合的原則,在控詳規劃的指導下,調整優化區域功能佈局,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提升老城區載體功能。實施“民退商進”,在商業、工業、物流等領域妥善預留髮展空間,進一步完善城市配套設施,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數字化監控系統,平抑中心區人口密度,降低建築密度,提高綠化標準,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區位等級。“*”時期,力爭全部完成危房棚户區改造,完成新建樓房400萬平方米,提高居民居住標準,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20平方米。推進承德廣場、三馬地區改造工程、清真寺民族文化廣場二期、樺樹二期等項目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規劃建設大型社區20個,新建社區廣場10個,社區綠化率達到25%;以國家級園林城區綠化標準為指導,新增公共綠地面積57.19萬平方米,實現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強化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的綜合治理,全面提高城區環境整體質量,使我區環保投資指數達到1.6%。

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設。按照“鄉村城鎮化及城鎮城市、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不斷改善村鎮農民的居住條件和環境質量,將團結鎮躍進村橋頭屯作為城中村改造試點區域。利用3年時間,以綠色為主打品牌,在臨江區域,以現有的沙場為依託,全力打造哈市最大的河口浴場。構建親水平台,建設我市第一座觀光碼頭——碧江碼頭,彰顯藍天、碧水、沙灘的獨特魅力,擬在原河口公園區域內規劃建設部分別墅區。同時,還規劃將引入馬家溝水系,形成環境優美、水天相依,集綠色生態、環保、人文於一體的精品社區。

(七)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發展支撐能力,改善、提高人民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和質量的保證。以哈東開發為依託,以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不斷完善區域載體功能,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達到城鄉融合。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區道路佈局,重新調整用地功能,增加城市道路、廣場和綠化用地面積。打通濱江街、紅旗大街、南直路等斷頭路,計劃新建及改造土路43條,背街巷改造46條,人行道鋪裝34條,維修養護道路320條。協助市相關部門完成地鐵一號、二十道街過江大橋及三環、四環的環城高速公路建設。“*”時期,基本完成我區56.6公里的通村公路改建,基本實現四通八達的通村公路網,使通村公路的技術標準、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加強哈東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通村公路建設,加強郭地方、百菜、東風、天恆山風景區周邊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同時實施供水、供電、煤氣、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工程,使規劃建設用地逐步實現“五通一平”。加快社區服務建設。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構築社區工作平台。一是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區、街、居三級社區服務設施。區、街要建成多功能的社區服務中心。“*”時期,力爭建成區級建築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社區中心1個;建成400平方米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20個;建成200—400平方米9個,建成80平方米63個。建設社區便民服務信息網絡,*年底覆蓋面達100%。二是完善城鄉救助體系,以建立城鄉救助體系為重點,在切實做好城鄉低保工作的同時,進一步擴大農村低保的覆蓋面。積極落實好城鄉低保户的大病救助及各項優惠政策。強化“慈善超市”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期間將建立6個市級標準的“慈善超市”,推進城鄉社會和諧發展進程。三是完善社區衞生及助老便民服務體系,重點搞好以城市醫院為基本存在形式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建設,健全社區特困老人的社會救助制度,認真落實“五保”供養制度,繼續做好助養特困老人工作。

加大信息服務建設。把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當作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舉措,科學規劃,加大投資力度,積極吸引和培養人才,加快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市場建設,形成不同種類、層次、遍佈城鄉的信息市場服務體系,發揮政府投資的牽動作用,以市場運作為主,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建立合理的投資機制和投資渠道。

加強中介服務業建設。嚴格執行中介服務企業市場準入制,加強市場監管和引導行業自律,推進政府部門所屬的從事經營性業務的中介機構改製為獨立實體,培育中介專業服務品牌,提高中介服務的規範化、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拓寬中介服務業領域,重點提高研發、配套、物流、諮詢、職教等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

(八)社會事業發展。

發展教育事業。堅持“實施均衡發展,從整體上提高教育水平”的發展戰略,提高“兩基”水平,實現“雙高普九”。加強學校體育、衞生、藝術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加強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深化農村教育改革,加快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做好弱勢羣體子女就學扶助工作,廣泛開展助學行動;擴大普通高中辦學規模,打造品牌高中;深化職業高中教育改革,走專業化、規模化、集團化發展之路;職高在校生與普高在校生的比例達到1:1;職高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普及計算機和網絡知識教育,全面開展全民環境教育,中國小生受教育面達到100%。加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工作;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調整中國小網點佈局;實施“三名”工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以事業單位改革為契機,推進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到*年,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中輟學率控制在2%以下,農村青壯年脱盲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階段入學率逐年增加,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以打造三個教育園區為牽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通過實施科教興區戰略,使我區基礎教育在德、智、體、衞、藝、勞諸方面均處於全市先進或上游水平。

發展壯大文化產業。繼承和保護老道外歷史文化遺產,打造道外區文化品牌,把道外區建成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尋根聖地,讓這些從老道外走出去的國內外知名人士尋根祭祖,擴大老道外的知名度。設計、製作“遺址”標誌的紀念品和旅遊產品,向遊客介紹、宣傳老道外的古風神韻。挖掘道外區飲食文化,藉助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繁榮老道外飲食文化。鞏固文化體育陣地。發展社區、廣場、校園文化,普及社區羣眾健身文化;扶持和培育文藝、體育團體,發揮區體校、區文化藝術團等組織的骨幹作用;擴大全民健身的範圍,提高羣眾文化和身體素質。堅持服務與稽查並舉的方針,加大對文化市場管理力度,嚴把“舞廳、遊戲廳、音像市場、書刊、網吧”等關口,淨化文化市場,確保其健康地發展。發揮圖書館、文化館、游泳館等文化陣地的作用。

發展衞生事業。深化衞生改革,探索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服務管理模式。嚴格執行醫療服務要素准入制度,合理配置醫療衞生資源,實現全區醫療市場有序競爭,採取有力措施逐步解決農民羣眾“看病難、治病難”的問題;健全城鎮社區衞生服務的擋次和水平,基本達到國家確定的社區衞生服務標準;加快農村衞生事業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切實解決廣大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完善農村初級衞生保健體系建設,農村衞生防病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建立與我區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公共衞生體系。加強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理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衞生監督執法體系、公共衞生信息體系的建設;全面實施食品衞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要繼續加強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擴大計劃免疫覆蓋率;全面落實人羣健康目標,加強衞生管理體系建設,建立一支專業化、正規化、高素質的衞生監督管理隊伍,完善長效管理機制。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適應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和科學、合理的就業服務體系。多渠道擴大就業,提高就業質量,保持就業形勢基本穩定。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多種形式組織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培訓4萬人,其中創業培訓0.3萬人。“*”時期,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轉移農村勞動力2萬人。建立起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範圍從企、事業單位職工逐步擴大到個體勞動者和靈活就業人員以及被徵地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100%;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並且逐步擴大到被徵地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每年以3%速度遞增。失業保險覆蓋率達到99%;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金徵繳率達到95%以上;工傷保險在繼續進行企業擴大的同時,逐步將機關、事業單位納入工傷保險範圍。建立現代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基本形成“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職工民主參與、政府監控指導”的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宏觀調控體系,企業工資分配秩序更加規範,保持合理的工資分配關係,職工實際平均工資年均增長8%。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基本實現勞動關係調整市場化、法制化。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5%,集體合同覆蓋企業率達到60%。勞動爭議案件限期結案率達95%以上。信訪接待一次性處理率遞增到95%,進一步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制度,規範監察執法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加強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工作。嚴格執行政策、依法管理計劃生育,協調相關部門抓好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工作,積極推行優生優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把生育文化納入精神文明建設整體規劃之中,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抓好黨校、中心組人口理論學習和計劃生育幹部培訓,宣傳教育達到電教化、影視化、網絡化。發揮計生和衞生部門服務網絡和技術優勢,全面實施生殖道感染綜合防治工程,推行“出生缺陷干預”工程,開展出生缺陷篩查工作,抓好團結鎮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心站建設。全面開展wis(計劃生育信息系統)建設工作,繼續推進計劃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落實好法律規定的獎勵優惠政策,做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工作,實施計劃生育家庭小康計劃。充分發揮計劃生育協會等羣眾性組織作用,自主創新、構建人與計劃生育的和諧,推進計劃生育事業全面發展。

第四章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節約型城區

“*”期間,我區可在兩個層面開展循環經濟試點,逐步推進。

(一)園區層面。

通過哈東國際工貿園區的開發建設,實現企業間的有機組合,使一個企業的下腳料或廢棄物,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拓展產業鏈條,在園區內形成企業間的有序循環。

1、利用我區區域自產的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建設以特色菜、魚、果、奶為基地的綠色食品工業園,形成種、養、加循環產業鏈,再充分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使無公害、綠色食品向有機食品方向發展。

2、園區的新企業要從發展循環經濟的角度,提出入駐園區的條件和要求,以利於循環經濟的發展。對入駐園區的規模性企業,盡力延伸產業鏈條,通過技術改造,形成園區內的循環經濟。

3、建立工業園區(企業)指標體系。“*”期間對哈東工貿園區研究建立園區指標體系。從經濟指標、生態環境指標,生態網絡指標和管理指標等方面設立具體標準值,使園區企業有所遵循,走生態型、現代工業發展之路。

(二)社會層面。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在全區開展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提高對資源危機感的認識,增強節約資源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期間,應從節水、節能、節材、節地、利廢等方面入手,珍惜資源。

1、節水:通過老城區改造工程,安設中水回用裝置。在新建居民小區中設置中水回用系統,節省自來水的耗用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2、節能:在商貿集中區,首先開展節能、節電活動。逐步推廣到全區每個層面,並鼓勵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綜合利用。

3、節材:積極推廣新型替代材料,建築部門要採用輕型節能牆體材料,在建築、裝飾材料工業園內要開發新型建材,廣泛應用於社會。

4、節地:集約節約用地,加強我區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優化產業用地結構和城區佈局,促進企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居民向社區集中。對土地資源積極整理、適度儲備、科學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利廢:加強我區可再生的金屬、紙、塑料、廢舊輪胎、家電及生活、生產廢棄物的分類體系建設和資源回收利用。

二、加大環保力度,建設優美城區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是改善我區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期間,要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認真執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強化環境管理,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使環境污染(大氣、廢水、廢渣、噪聲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努力把道外區建設成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環境保護模範城區。

1、工業廢水污染防治。對全區工業企業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採取有力治理措施,確保區屬治理單位27家廢水排放全部達標,全區工業廢水達標率達到95%以上。

2 、工業廢氣污染防治。改造落後鍋爐和改進燃燒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除塵效率,加快對工業廢氣的治理,有效控制工業粉塵和煙塵的排放。更新改造一批工業鍋爐,對區屬重點污染源20家鍋爐煙塵進行治理,使工業廢氣處理率達到90%以上。

3、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控制與處置。對工業固廢實行指標控制,進行有效處置,提高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置程度。“*”期間工業固體廢棄物宏觀控制指標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危險固廢處置率為100%。

4、環境噪聲污染控制。改善生產條件,抓好工業噪聲源的治理,嚴格控制新的噪聲污染源產生,控制歌廳、卡拉“ok”數量;加強建築施工工地夜間施工管理,創建新的噪聲達標區,使我區噪聲達標區面積達到85%以上。

三、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承載能力

我區擁有土地、森林、山丘、河流和壩外草原等自然生態資源。恢復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是我區“*”期間的重要任務。

(一)堅持保護優先,有序開發的原則,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

1、加大對區域內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草原資源和濕地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

2、嚴格執行“三同時”審批制度,抓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把好建設工程項目的立項審批關。

3、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二)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恢復與建設。

1、以天恆山、天鵝湖為主線,全面推進天恆山生態觀光旅遊和民主鄉生態衞星城的建設,構建沿江綠色生態長廊。

2、實施“五大”生態林建設工程,即綠色通道建設工程750畝、生態村屯建設工程750畝、水土保護工程2500畝、退耕還林建設工程1000畝和庭院綠化建設工程。

3、力爭民主鄉壩外開發項目在國家立項,實施還草、還林、還牧工程,到*年草原植被恢復率達到60%以上。

4、繼續推進團結鎮和民主鄉的生態農業建設,完成民主鄉壩外草原和天恆山生態功能圈的建設任務。使我區生態環境基本實現良性循環,以此帶動全區生態建設和生態小區城鎮建設。

(三)加快建設“三個小流域”和一條沿江帶的建設,提高治理標準。

1、鞏固發展石人溝小流域。規劃出1000畝土地和300畝溝壑,實行“坡頂綠樹帶帽、坡間果樹纏繞、坡下糧、漁、畜並舉”的立體結構開發模式,將石人溝小流域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商品優勢,形成特色的商品生產基地。從而使石人溝精品小流域全面提檔升級,成為國家級精品小流域。

2、建設光明小流域。一方面引導果園山莊向縱深發展,平均每年新增果樹面積300畝,增加野雁、野鴨、火雞、山兔等可食特禽養殖,改良梨果品種,運用科技手段做好反季節梨果採摘,延長旅遊黃金時段。另一方面積極爭取省、市支持,增建水保旅遊上規模、上檔次,旅遊景點,做足做好水保特色旅遊文章,大力發展水利旅遊經濟。

3、規劃開發天恆山小流域。以塘壩建設為依託,開展立體開發、綜合治理。建設科研、示範和推廣三位一體的天恆山精品小流域。開發集水土保持、蓄水養殖、生態旅遊和水保科技應用展示於一體的特色旅遊精品。對大侵蝕溝,採用高新水保技術重點建設,同步開展修塘、築壩、拉電、蓄水、建房、植樹種草等建設項目,實現整治水土和發展旅遊一步到位。規劃以侵蝕溝為單元,實現治理一條溝,圍建一個塘壩,修建一處別墅,建設一處温泉,開發一處特色旅遊的標準,建設集水土保持、蓄水養殖、旅遊餐飲和高新水保科技應用展示為一體的精品小流域。同時,我們爭取在阿什河入河口工農兵橋處和民富橋處各建一處閘壩,攔截阿什河上游下來的河水,逐年蓄水,建成天鵝湖。天鵝湖規劃佔地面積約為12.07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積8.1平方公里。兩座攔河閘的總寬度和淨寬度分別為120米、100米和96米、80米,蓄水水位116.73米,將在兩堤防之間形成8.3平方公里的水面,使之成為我市最大的水上公園,園內設游泳、遊船等水上娛樂項目,供遊人嬉水、遊玩。

4、加強沿江一線堤防建設,提高帶狀公園園林化標準。加快松花江堤防建設,使其達到百年一遇標準,實施“五化”建設,開發堤防生態觀光,發展水務特色經濟。提高團結鎮、民主鄉沿江一條線帶狀公園綠化美化水平。實現“保障防洪安全、興建生態景觀,發展特色旅遊”的目標。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體制和機制活力

全面推進市場化改革。按照老工業基地改造先改制,用市場機制和市場化方式推動調整改造的內在要求,全面深化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繼續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改革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運營機制。

二、實施重大項目建設,加大投入力度

創新大項目生成機制。圍繞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一批重大項目。形成以發展規劃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企業、政府和專家共同參與的項目生成機制。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機遇,篩選一批有發展前景的項目,堅持市場化融資,多元化投入,採取合資合作、資本運營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加快項目實施建設。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強化協同發展機制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區總體規劃,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編制城鄉一體發展的各專項規劃。推進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加強農村衞生事業建設,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鄉鎮公共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強鄉鎮文化事業建設,加快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擴大城市先進文化向農村的輻射。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築人才競爭新機制

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黨管人才的原則,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調大人才資源總量、調高人才資源層次、調優人才資源佈局”的工作思路,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加大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環境和體制環境,建設一支能適應我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全面推進我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五、加強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維護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切實加強對人大和政協工作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積極支持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依法監督的職權;積極支持區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加強對統戰工作的領導,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加強對羣眾組織的領導,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羣團組織在社會事務管理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加強黨管武裝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促進“雙擁”工作實現新發展。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民族團結的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加強村委會和社區居委會自治管理,堅持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充分調動人民羣眾參與民主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頒佈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加強黨政機關建設,建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強審計執法力度。大力推進依法治區,堅持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深入開展“xx”普法教育,提高幹部羣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學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會風氣。

六、推進環境建設,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在新時期提出的重大歷史性任務,也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目標。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改善人民生活、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是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要把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解決就業問題。加強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建設,完善救援應急、監管監控體系,增強安全基礎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完善低保制度,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認真解決關係羣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圍繞提高人民羣眾的健康水平,加快發展衞生、人口、體育等社會事業。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推進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公共環境建設,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標籤: 國民經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bannian/dnnq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