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部門工作總結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結大綱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結大綱

2011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市發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衝擊。在市委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應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紮實推進“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全面建設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總體上保持了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完成了市xx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年度計劃。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如下: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結大綱

――地區生產總值3901.0億元,增長12.1%,高於年度計劃0.1個百分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3012.9億元,增長25.8 %,高於年度計劃7.8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21.9億元,增長19.5 %,高於年度計劃6.5個百分點。

――進出口總額154.1億美元,增長62.0 %,高於年度計劃4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90.7億美元,增長58.8%,高於年度計劃40.8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 22.5億美元,增長97.3%,高於年度計劃41個百分點。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4 %,比年度計劃多降0.15個百分點。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4.6億元,同口徑增長19.1 %,高於年度計劃3.1個百分點。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長14.1%,高於年度計劃6.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6481元,增長14.9%,高於年度計劃5.9個百分點。

――城鎮新增就業11.7萬人,高於年度計劃1.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低於年度計劃0.4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4.3,低於年度計劃0.7個百分點。

――人口自然增長率2.1‰,低於年度計劃0.9個千分點。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情況如下: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2011年,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我市積極妥善應對,總體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增長呈現波動起伏的走勢。一季度,全市經濟延續XX年高增長的態勢,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1%。上半年,受地震災情衝擊,經濟增速降至11.2%。三季度,由於我市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及時部署恢復生產、繁榮經濟各項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恢復生產的政策措施,經濟增速有所回升,1-9月地區生產總值增幅達到12.2%。10月以來,隨着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顯現,除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外其它經濟指標均有所回落,我市及時出台擴大內需12項具體舉措,努力抓投資促消費,地區生產總值雖然增速較去年放緩,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0.1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816.7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1814.2億元、增長9.9%;三次產業結構為6.9:46.6:46.5。

三大需求保持增長。一是投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面對嚴峻形勢,我市抓住災後重建和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發揮試驗區比較優勢,加大投資力度,保持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高增長,增長25.8%,僅比上年低0.4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6.1個百分點。二是消費平穩增長。在受地震災情、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意願有所下降的不利條件下,我市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鼓勵消費的措施,改善消費環境,消費增幅達19.5%,比上年高2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三是出口大幅增長。克服外需減弱的困難,出口增長52.5%,比上年高17.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

重大項目支撐作用增強。全年實施572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15億元,超過年度計劃43個百分點,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40.3%,高於去年12.1個百分點。圍繞“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啟動了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市域“三軌九路”、信息化骨幹傳輸系統等一批重大項目。年底抓住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適時啟動了雙流國際機場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鐵路、成昆鐵路貨車外繞線、成都東客站、成綿樂客運專線等一批重大項目,發揮了重大項目對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支撐作用。

對內對外開放成效明顯。以招大引強為重點,開展災後重建招商及西博會等系列招商引資活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全市實際使用外資22.5億美元,到位市外內資 929億元,分別增長97.3%和47.7 %;新增bp、泰科電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户。外貿持續增長,進出口總額154.1億美元,其中出口90.7億美元,分別增長62.0%和58.8%。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4.5億美元,同比增長149.8%。

(二)抗震救災取得重大勝利

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災情給我市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遇難4307人,失蹤429人,受傷33506人,直接經濟損失1247億元。地震發生後,全市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

全力抗震救災。第一時間啟動緊急預案,堅持把搶險救人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羣眾被救生還;解救轉移了13餘萬受困羣眾和1.3萬境內外遊客,及時救治8.4萬受傷人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周密支部災區衞生防疫和食品藥品安全工作,保證了大災之後無大疫。

全力安置受災羣眾。緊急向災區調運生活急需物資,設置臨時救助點和集中安置點1844個,保證200多萬受災羣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安全住處。全力安置受災羣眾,幫助94.7萬受災羣眾在全省率先實現過渡性安置,並採取措施確保受災羣眾安全過冬。

迅速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全力支部損毀基礎設施的修復,很快恢復重災區水、電、氣供應,緊急排險震損水庫67座,應急處置堰塞湖22處,排除地質

災害112處,防止了次生災害發生,千方百計保證並率先實現中國小全面復課,認真抓好受災羣眾的困難救濟、就業培訓及就業援助和孤兒、孤老、孤殘人員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基本恢復了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幫助34.8萬災區羣眾實現就業。及時支部商場、超市及餐飲等服務業恢復正常經營,全面支部農業搶種搶收,積極支部受災企業恢復生產。

同時,及時支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傳活動,加強救災資金物資監管,全力維護災區社會和諧穩定。

(三)災後恢復重建進展順利

按照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確定了“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務和“把重災區建設成為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樣板”的目標,及時啟動和紮實推進災後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災後重建規劃編制工作順利完成。及時開展災害損失評估以及災後重建基本目標、思路和政策措施及規劃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學、客觀評價地震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要求,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建議和意見,編制完成《成都市(極重災區和重災區)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實施規劃》和36個專項實施規劃,為災後重建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提供了規劃依據。

災後重建重大項目穩步推進。實施損毀房屋、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生產設施、城鎮體系、生態環境等“六大工程”,推進1808個災後恢復重建重大項目,總投資為2973億元,2011年開工建設358個項目,完成投資147.7億元。其中,農村重建住房開工7.26萬户,佔重建的32.6%;維修加固開工15.2萬户,佔維修加固總數的98.3%。城鎮住房重建完成3067.2萬平方米,佔重建計劃的22.8%;維修加固完成49.5萬平方米,佔維修加固計劃的95.2%。城鄉41.3萬名受災羣眾實現了永久性安置。首批9個交通項目全部開工;做好受損學校醫院維修加固工作,開工建設277所中國小重建學校、93個縣鄉醫療機構重建項目。加強與對口援建省市的產業互動和生產對接,達成247個項目援建協議,開工建設131個項目,完成投資23.4億元。初步形成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局面。

(四)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

立足推進城鄉一體化,圍繞解決“三農”問題,以規劃為先導,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三個集中”為根本方法,大力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提升“三個集中”綜合效益,推動統籌城鄉發展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規劃的龍頭基礎作用不斷增強。在災後重建中提出和實施災後住房重建“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覆蓋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學規劃體系。啟動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完成全市“xxx”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工作。完善市域城鎮體系、區(市)縣域總體規劃、試點鄉鎮鄉村規劃,完成 “兩軸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設計及各專項規劃、市域快速軌道交通規劃修編和“三軌九路”控規編制。強化城鄉規劃監督,規劃執行力明顯增強。

“三個集中”深入推進。一是工業集中集約發展不斷深化。按照“一區一主業”原則,確定各集中發展區重點發展方向,編制完善集中發展區規劃。加大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4億元。推進青白江―新都區連片發展,籌劃共建成都資陽、成都眉山、成都阿壩工業園。全市工業集中區內685户企業竣工投產,922户企業開工建設,全年全市工業集中區淨增規模以上企業332户,區內聚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75户,工業集中度達到68.2%。二是土地規模經營紮實推進。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依託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和農業重大項目,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和土地集中集約適度規模經營。全市新增耕地流轉面積59.3萬畝,農用地流轉面積達303萬畝,佔農用地總面積的28.7%,其中耕地流轉面積達到226.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3.7%。三是農民向城鎮集中加快推進。制定實施促進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向城鎮居民轉移的辦法,轉移農民3.9萬人。規範農民集中居住區建管標準和程序,提高農民集中居住質量,開工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區553萬平方米,城鎮化率提高到63.5%。

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完成確權頒證37.8萬户,成立全國首家農村產權交易所和6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產權流轉3.4萬宗、金額15.3億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確權林地265.1萬畝、確權到户53.1萬户、核發林權證40.8萬份。二是創新耕地保護辦法。建立並落實耕地保護基金制度,簽訂12.6萬畝耕地保護合同,累計發放耕保基金4430萬元。三是用統籌城鄉的辦法推進災後重建。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引入社會資金參與聯建,利用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籌措重建資金,通過農村產權抵押擔保融資推進住房重建,集成推進災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重建,同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四是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制、村鎮銀行試點和農村產權擔保融資試點等取得明顯成效。五是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入推進。加強行政效能建設,行政審批事項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進一步削減,並聯審批制度、大部門制加快推進。在市區兩級政務中心實行“兩集中、兩到位”,當場辦結件佔辦結總數的80.7 %。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納入統計的23户市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總額增長28.2%。

城鄉發展進一步協調。一是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積極推進。四大

新城建設加快,南部新區累計投資114億元,東部新區土地整理及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 43億元,北部新區完成北部商貿城片區總體規劃、實施鳳凰山片區改造,西部新城建設進展順利。舊城改造取得成效,“兩軸四片”已開工項目45個,東郊企業生活區危舊房搬遷改造惠民工程推進順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各類建築拆遷309萬平方米。二是新型城鄉形態建設步伐加快。以縣城和優先發展鎮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新型城鄉形態。重點鎮建設完成投資69.2億元,建設污水處理廠(站)16個。建設小城市、新市鎮對外通道130公里、122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大9.8平方公里,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洛帶鎮、新場鎮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三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財政用於支持“三農”資金147.7億元,增長26%。實施農村用水安全工程,解決3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設中心村及聚居點對外通道360公里,村通油路(水泥路)70公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村用水保障工程深入推進,整治病險水庫8座、水庫乾渠87公里、提灌站輸水渠道167公里,建成微水治旱工程737處,改造提灌站119座,改造中低產田土14.6萬畝。新建農村户用沼氣池3.9萬口,建成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345座和沼氣物業化服務網點91個。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503萬畝。全市238個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48元,增長15.8%。四是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實施擴權強縣發展政策,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全市產業佈局不斷優化,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重點產業比重繼續提升,五城區和遠郊市縣結對合作發展進一步深化。成都與資陽、眉山等周邊城市合作紮實推進。

(五)產業實力穩步提升

圍繞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積極應對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了產業穩定發展,促進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77.9億元,增長24%;完成工業投資956億元,增長28.1%。一是重點產業集羣發展取得進展。制定了電子信息、汽車、光電光伏等十個重點產業集羣發展規劃,電子信息、汽車、石化、光電光伏等重點產業集羣實現了新突破,全市重點產業集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比重達73.4%。二是重大產業化項目取得進展。全年157個工業重大產業化項目完成投資275億元。1000萬噸煉油項目通過國家核准並開工建設,英特爾封裝測試、天威新能源光伏項目、成芯8英寸芯片等68個項目年內投產達產;80萬噸乙烯、京東方4.5代tft-lcd、一航成都空天產業基地等58個項目加快建設;中鋁10萬噸鋁箔等31個項目促進開工。三是企業培育取得進展。着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攀成鋼、成飛公司等4户工業企業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新增銷售收入50至100億企業1户、30至50億企業3户。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實施“三年千家”規模企業培育計劃和信用、擔保、服務“三大體系”建設,全年淨增規模以上企業416户,達到3564户;全市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年底在保餘額比上年底新增39億元。積極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全年分別新增了國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户、23户、29户。同時,地方產品配套工作大力推進。

服務業總體保持穩定。由於地震災害給我市房地產、旅遊等服務業帶來重大影響,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但總體保持了穩定。服務業增加值1814.2億元,增長9.9%。旅遊業明顯下滑,但回暖勢頭良好,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105萬人次,同比下降4.1%,實現旅遊總收入375.4億元,同比下降9.6%。房地產業深度調整,全市成交商品房1437.9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6%,但季度成交量持續回升;五城區商品房成交均價5549元/平方米,同比上漲8.9%,漲幅較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物流業發展良好,成都航空物流園區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新開通成都至香港貨運航班和成都至馬尼拉、台北直飛航線。商貿流通業穩步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業態加快發展,國際商貿城等項目開工建設。城鄉居民生活服務業規範發展。金融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建設銀行等15家金融後台服務中心簽約落户,成立市投資控股集團公司和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市商業銀行完成增資擴股並更名為成都銀行,與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合作穩步推進。完成市農信社統一法人改革,21.8億元農信社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獲得全額兑付。邛崍、大邑和彭州三家村鎮銀行正式開業。籌建地方保險公司。會展業加快發展,發揮會展業宣傳帶動作用,全年舉辦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和全國藥品交易會等會展節慶活動260多個,直接收入超過13.5億元。文化產業持續發展,“錦裏”二期、“道解都江堰”等產業項目進展順利,“寬窄巷子”成功開街。服務外包基地建設成效明顯,軟件及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420億元,增長40%。

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市農業增加值270.1億元,增長4.4%。一是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實施“百萬畝水稻豐產示範工程”、“ 400萬畝糧食豐產示範工程”,糧食總產量274.5萬噸,增長1.6%。二是推進優勢產業發展。以生豬、茶葉、獼猴桃產業為重點,建成優勢特色產業規模化基地212個,蔬菜、水果、花卉、茶葉、肉類、禽蛋總產量增長3.3%、7.5%、6.7%、10.4%、2.8%、4.4%。三是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重大項目建設。全市規模以上加工企業達到608家,55個市級農業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9.6億元。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7家,新增35家;農村專合支部2062個,新增449個;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户面66.7%,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四是推進農業物流業發展。編制現代農業物流業發展規劃,龍泉聚和等農業物流項目加快推進。五是推進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政府購買服務的有效實現方式,創新和完善農業服務體制機制。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加大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質量監管力度。

(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以節能減排為抓手,突出抓好自主創新,完善機制,強化措施,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2011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

4%,削減化學需氧量1.8萬噸、二氧化硫0.71萬噸、氨氮0.14萬噸。一是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完善循環經濟規劃,目前全市國家級試點單位2個、省級試點單位20個、省級清潔生產試點企業9户、市級試點單位11家。二是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完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辦法,強化了目標任務和責任的落實。完成省控7户、市控27户工業企業限期治理任務,淘汰省7户、市39户企業落後產能,依法關閉107户“三無”工業企業,60户企業獲資源綜合利用認證。三是強化大氣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揚塵治理、清潔能源、控制尾氣排放、秸稈禁燒等整治工作,三環路內工業企業基本禁煤,70%用煤的居民改用清潔能源,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9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7.2%。四是強化水環境治理。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污染源整治,飲用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97.7%。實施52座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1.4萬噸。完成22條中小河流域綜合治理,各出境斷面水質改善。同時,加強垃圾處置能力建設,龍泉洛帶垃圾焚燒發電廠試運行,九江鎮垃圾焚燒發電廠動工。

自主創新有力推進。高科技成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國家正式批覆認定我市為“信息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市共有22個項目進入國家高技術發展項目;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13803件、8894件,同比增長33.6%和54.3%,分別居副省級城市第2、第3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490.6億元,同比增長18.2%。實施285項市級科技項目,新增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成微波集成等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成運行10個平台服務工作站和成都網上技術市場,4家企業分別成為國家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試點企業。企業科技保險穩步推進,5家企業獲知識產權質押貸款380萬元,北斗衞星導航定位終端及系統產業化等高新技術項目積極推進。重大農業科技專項成效顯著。完善作品著作權管理辦法,完成全市第二批企業軟件正版化工作。中國(成都)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啟動建設,成為全國科技保險創新試點城市。

(七)城鄉建設加快推進

以文明城市創建為載體,以建設最佳人居環境為目標,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完善城鄉長效管理機制,改善城鄉風貌,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功能和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一是基礎設施繼續完善。地鐵1號線全線鋪軌、2號線全線開工。“九路十橋”等重大城建項目加快實施,中心城區路網完善工程、中心城區與南部新區聯繫路網建設初見成效,實施中心城區污水管網配套工程,成新大件路、沙西線都江堰延伸線、温郫大道等公路進展順利,整治舊危橋12座。二是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健全。公共汽車實行7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和2小時內刷卡免費換乘,在蜀都大道、一環路設置公交專用道,新增及公交化線路改造47條,新增公交車1335輛、更新公交車278輛,公交分擔率達到23.3%。區(市)縣建成公交、鄉鎮客運站261個。中心城區自來水供水總量達4.3億立方米。新增照明道路里程2.6公里,完善和新增盲道8.24萬平方米。三是供電和通信設施進一步完善。建成投運了25個電網急建項目,全市500kv雙環網基本形成,虹橋及虹橋後續工程加快實施。通信樞紐重大項目全面啟動,公眾通信保障、數據信息災難恢復及政府應急指揮通信保障等應急工程迅速實施,移動通信“無盲點工程”和無線應急通信網加快建設。四是綠化和生態建設大力推進。實施“三環一路”生態建設及銀杏大道和“花樹大街”營造,完成20條中心城區街道特色綠化和30個遊園增綠改造。建設短週期工業原料林和速生林綠化17.6萬畝、公益林5.83萬畝。全市新增公共綠地203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9%。

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一是數字化城管系統進一步完善。推進中心城區的管理制度和標準向郊區(市)縣及城鎮拓展和延伸,實現中心城區數字城管網絡全覆蓋並延伸至近郊6個區縣,推進城管車輛gps系統管理試點,環境衞生和市容秩序實現全時段全覆蓋管控。二是環境衞生明顯改善。加大揚塵整治力度,強化對建築工地、運渣車輛的監管查處力度,環衞管理和作業、主要道路沖洗除塵作業的標準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開展“百佳街道”、“千佳店鋪”活動,拆除違法建築物142萬平方米、違規廣告牌17.1萬餘平方米,標準化改造和升級達標整治菜市場159個。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建成,惠及農村人口568萬人。被評為“中國最佳管理城市”。

(八)民生持續改善

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工作。認真解決羣眾的實際困難,加強就業和社保工作,發展社會事業,推進文明城市創建,促進和諧成都建設。

城鄉就業體系進一步完善。以城鄉比較充分就業為目標,針對下崗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大學應屆畢業生等重點人羣,完善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搭建自主擇業、創業就業平台。幫助持《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6.3萬人,其中幫助“4050”等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2.7萬人;地震後消除“零就業”家庭2.8萬户。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新增就業15萬人。成都技師學院及分院建設加快,遠郊市、縣技師分院按期開學。啟動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發放就業培訓券7500萬元,惠及15萬人。

社會保障擴面提升。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人數分別比去年末淨增31.8萬人、34.9萬人、23.1萬人、20.8萬人、23.7萬人。率先在全國完成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一體化制度建設,建立耕保基金補貼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完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徵地農轉非人員參保、農民工綜合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將農民工納入失業登記範圍,對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係的農民工給予定額失業補貼。城鄉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累計月人均補助水平分別達到160.4元和62元。完成2749户低保家庭危舊房改造,向近35萬城鄉困難羣眾和重點優撫對象發放消費券3493.8萬元。經濟適用房新建3030套,廉租房租賃補貼新增5639户。全市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83%。

教育事業發展更加均衡。市級財政對教育事業投入30.9億元,增長90.2%,農村國小和國中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提前一年達到國家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啟動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技術裝備、設備設施標準化滿覆蓋建設。優化城區及近郊部分區縣中國小布局,基本完成中心城區薄弱學校校舍改擴建,加快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步伐。75萬農村學生

免收學雜費課本費,30萬城鎮學生免收學雜費、信息技術費,15.7萬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入學,扶助城鄉低保家庭學生2447人上大學、3544名中國小生讀書。實施農村教師集中居住工程、國際旅遊職業學院等項目。

衞生事業加快發展。公共衞生保障能力穩步提高,14個郊區(市)縣全部建立醫院管理中心,238個鄉鎮公立衞生院均由政府舉辦並實施規範化建設。婦幼衞生一卡通管理全面推廣,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門急診服務人次增長154%,計劃免疫“五苗”接種率達到95%。啟動市第二批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市公共衞生醫療救治中心、市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市二醫院擴建等項目抓緊推進。農村藥品供應、監督網絡覆蓋率達到100%,惠民藥店優惠讓利61.37萬元。59萬農村已婚育齡婦女享受免費生殖健康檢查,建成包括綿陽、德陽、樂山等在內的成都經濟圈流動人口計生協作網,計劃生育家庭三項獎勵扶助金額1.05億元。

文化體育事業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圖書館除重災區外的區(市)縣文化館全部建成達標,1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完成標準化建設,新建88個基層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提前兩年完成城區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文化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館,杜甫草堂、武侯祠博物館被評為一級博物館。川劇等非物質文化保護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全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達17項,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工作按計劃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完成880個農家書屋建設,舉辦第三屆成都全民讀書活動。圓滿完成北京奧運會火炬在蓉傳遞活動,成功舉辦市第十一屆運動會。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全民健身路徑總數達1000條。

公共安全繼續加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破案絕對數上升6.6%。安全生產日常監管進一步強化,火災事故下降54.2%。質量興市工作積極推進,誠信計量和藥品生產質量安全信用管理體系初步建成,傢俱、鞋類等5個國家質檢中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強食品藥品監管,保障羣眾飲食用藥安全,“成都造”乳製品未發現三聚氰胺超標情況。防災減災等工作繼續加強。

儘管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態勢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加快發展的難度增大。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地震災害影響以及我市經濟週期等多種因素疊加作用,同時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仍較突出,經濟增速下滑成為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產業競爭力有待提升。房地產、旅遊業等服務業形勢嚴峻,工業重點產業實力和競爭力需要繼續提高,由於受金融危機衝擊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三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經濟增長“投資拉動型”特徵明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發揮不夠。四是資金供求矛盾突出。為擴大內需,推進災後重建,我市將實施一大批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壓力增大。五是就業形勢較為嚴峻。企業減員、“農民工”迴流不斷增多,城鄉居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較大。同時,農村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社會管理中還存在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城鄉統籌工作還不平衡;節能減排任務艱鉅。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對待,切實加以解決。

二、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工作措施

2011年,從國際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何時見底難有預期,國際金融動盪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世界經濟將經歷一個較長的低迷和調整期。預計世界經濟增長2.2%左右。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經濟基本面雖然仍呈良好態勢,但在國際金融危機、外部環境趨緊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已經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2011年可能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預計2011年全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8%左右。從省內環境看,全省連續遭受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發展的形勢較為嚴峻。全省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9%。從內部條件看,雖然存在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但我市同時面臨擴大內需、災後重建、試驗區建設三大機遇;我市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的中期,發展的內在動力強勁;城市輻射能力和產業結構具有比較優勢;對外依存度較低,國際經濟動盪對我市的衝擊相對較小;經過近幾年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具有抵禦風險、推進發展的堅實物質基礎。同時,隨着城鄉統籌發展的不斷深入,城鄉統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將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結合起來,成為全市人民團結在市委、市政府周圍,同心同德,艱苦奮鬥,振興經濟,共建美好家園的強大動力。這些都為我市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按照市委工作會議要求,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xx大、xx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省委九屆六次全會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抓住災後重建、擴大內需、試驗區建設的“三個機遇”,立足“全域成都”的科學規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全面深入地推進城鄉一體化,深入實施總體戰略,解放思想,迎難而上,超常工作,帶頭推進“兩個加快”,為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實現“新三最”目標而努力奮鬥。

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建議安排如下:

指 標 名 稱 單位 2011年 計劃 2011年計劃增長%

一、經濟發展指標      

(一)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4484.6 10.0

其中:第一產業 億元 292.1 3.5

第二產業 億元 2107.2 11.0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1549.1 16.0

第三產業 億元 2085.3 10.0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3650 21.1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873.3 15.5

(四)出口總額 億美元 101.5 12.0

二、質量效益指標  

(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億元 371.8 11.0(同口徑)

(二)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 4.25

化學需氧量削減量 萬噸 1.8

二氧化硫削減量 萬噸 1.0

氨氮削減量 萬噸 0.14

三、民生民本指標  

(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8637.3 10

農民人均純收入 元 6999.5 8

(二)城鎮登記失業率 % 4以內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萬人 10

(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100) % 104.5

(四)人口自然增長率 ‰ 3以內

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抓好“六大工程”,推進災後恢復重建

堅持用城鄉統籌的思路和辦法推動災後重建,發揮災後恢復重建對投資增長、產業發展、增加就業等方面的拉動作用,努力實現“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把重災區建設成為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樣板,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的示範區。

以科學規劃引領災後重建。按照《成都市(極重災區和重災區)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實施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年度實施計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恢復重建工作。進一步完善全市縣域、鎮、村規劃和農村住房重建,城鎮住房重建規劃等規劃。按照災區重建先生活、後生產的客觀需要,科學安排項目建設時序,提高規劃實施成效,確保重建不是災前簡單複製,使災區得到恢復和提升。同時,嚴格按國家建築規範和標準推進工程建設,加強重建工程質量、進度和資金監管。

依託六大工程重建家園。實施損毀房屋重建、基礎設施重建、公共設施重建、生產設施重建、城鎮體系重建、生態環境重建六大工程,重建家園,振興經濟,力爭2011年開工586個項目,全年完成投資693.2億元,提前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任務。把住房重建作為災後重建的重中之重,9月底前基本完成農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鎮住房重建。優先恢復羣眾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9月1日前基本完成學校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衞生院和村衞生站的恢復重建。加快恢復電力、交通、通信等重點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產業重建和發展,加強防災減災建設及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抓好對口支援促進災後重建。加強與對口支援省市的溝通協調,搞好服務和相關保障,推進援建項目儘早開工,儘快達產。樹立造血勝於輸血的理念,充分發揮支援和受援雙方的比較優勢,做好與對口省市的產業互動和市場對接,從單一支援向互惠合作發展,變被動接受援助為共同發展,增強災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推進崇州中小企業園區、彭州川閩園區項目的籌劃推進工作。

(二)抓好擴大內需,推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機遇,堅定不移地運用統籌城鄉的規劃、思路和辦法做好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各項工作,着力保持投資增長,努力擴大消費,積極籌措資金,力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着力保持投資增長。2011年政府投資的重點是事關災後重建和試驗區建設以及成都長遠發展的災後恢復重建、民生工程、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等領域,發揮其對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是加快推進一批重大項目。計劃實施545個項目,力爭完成投資1066億元。強化項目策劃、儲備工作,立足已有的各類規劃,提煉策劃儲備一批項目。深化項目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一批符合規劃、符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需要,能夠進入實施階段的成熟項目。加快項目實施步伐,按照“四個一批”要求,抓緊落實責任主體和時間進度,分類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爭取儘可能多、儘可能快的形成實物工作量。加強項目服務和監管,完善分級協調服務機制,實施全程代辦服務和重點項目vip服務。加大政府投資項目監管力度,從嚴查處項目工程建設中的違紀違法行為。二是大力吸引民間投資。降低非公有制投資市場門檻和進入成本,進一步開放城市建設、旅遊資源、文化、教育等經營性基礎設施和經營性社會事業等領域。完善支持民間投資的優惠政策,採取多種方式提升民間投資項目融資能力。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使民間投資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快。

積極擴大城鄉消費。一是增加居民消費能力。落實中央提高對農補貼扶持政策,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卹和生活補助標準等政策,完善社保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消費預期。二是努力刺激消費。認真研究實施刺激消費的具體措施。落實國家家電下鄉、農機補貼政策。研究利用政府資金刺激居民消費的最佳方式和路徑,繼續探索發放消費券、就業培訓券等多種刺激消費的辦法和措施。鼓勵企事業單位根據自身工作特點,合理安排,實行職工分批次集中帶薪休假,刺激旅遊和休閒、娛樂消費。三是培育消費熱點。在擴大農村消費方面,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大農副產品物流體系和農村消費品市場體系建設,支持農民進行危舊房改造和小額信貸消費;支持企業送貨下鄉、“以舊換新”。在穩定住房消費方面,改善住房供應結構,加大對居民購買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規範發展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在發展服務消費方面,大力發展社區商業、文化、物業、家政等服務性消費,發展恢復旅遊市場,加快發展體育健身和老年服務產業。

增強開放實效。統籌政府和社會資源,分階段、多形式向國內外系統宣傳成都,宣傳成都“依然美麗安全”及災後重建和推進經濟全面建設中藴含巨大商機,樹立“創造奇蹟的成都”的城市形象。加大對內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優化企業經營和投資環境。抓住試驗區建設的機遇以及災後重建藴含的巨大需求,以資源和市場換投資和技術,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抓住當前國際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加劇的機遇,鼓勵有條件的我市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主動爭取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培育企業集團。

強化資金籌措。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發揮財政性資金的槓桿放大作用。全力爭取中央和省上資金支持,擴大市本級財政性建設資金規模,建立健全多層次創業投資和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支持我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中小企業、現代農業擔保公司、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發展,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擔保體系建設。二是推動融資方式多元化,擴大融資規模。創新融資方式,通過發行企業債券、信託計劃、爭取設立西部旅遊產業投資基金、促進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公司債券、保險資金債權投資及規範發展民間融資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同時,加大與金融機構溝通合作力度,統籌運用多種資源,爭取銀行信貸資金支持。三是千方百計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支持鼓勵企業通過技改、併購和開發新項目等方式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對現代服務業的引導和扶持,擴大高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產業投資規模。鼓勵社會資金靈活投資我市項目;通過金融機構對相關項目開展理財、信託等業務,吸引社會資金。

啟動“十二五”規劃前期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提出“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認真總結我市統籌城鄉發展的經驗和做法,深入分析未來一段時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變化趨勢,準確把握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徵,找出制約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有效破解這些問題的路徑和方向,形成編制“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

(三)抓好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健康發展

積極適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經濟結構調整提出的緊迫要求,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核心、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現代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為基礎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競爭力。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勞動力多,税收貢獻大,資源消耗少等優勢,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結構調整的主線,加快實施現代服務業規劃,加快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的步伐。制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在招大引強和做大做強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務業產業化、集約化水平,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國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二是積極發展總部經濟。依託我市基礎設施、市場空間、產業基礎、人才優勢、發展環境和城市吸引力,重點吸納税收貢獻大、產業帶動力強的國內外企業總部向成都集聚,引進和培育國內外企業的綜合性總部和區域性總部,延伸和完善優勢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建設面向四川、輻射西部、影響全國的中西部總部經濟發展高地。三是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做實投資控股集團公司,加快成都銀行上市步伐,完成市農信社統一法人工作並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組建地方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爭取在成都建立otc市場(櫃枱交易市場)、區域性農副產品現(期)貨交易市場,吸引更多金融後台服務中心落户,支持優勢企業上市融資。四是加快優勢服務業發展。加快旅遊業復甦步伐,推進龍門山、龍泉山“兩帶”旅遊資源整體開發,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景區建設,突出休閒文化特色,加強宣傳促銷。推進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抓好鐵路、公路、航空現代物流樞紐及糧食、農副產品物流基地的建設,加快青白江西部物流樞紐、新都物流園區等項目的建設。大力支持面向先進製造業的服務業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現代交易平台、商務服務中心、產業促進中心、研發設計中心等,大力發展研發、外包、信息服務業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商業網點和網絡建設,加快中心城區批發市場“退二進三”,發展新型商貿業態,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推進民生服務業標準化建設步伐。加快實施會展業“集約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國際高端會議目的地、會展經濟集聚區、節慶活動中心,辦好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美食旅遊節等品牌展會。加快教育、文化、體育、健康等服務業產業的發展。五是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發揮中心城市作用,支持和鼓勵市外居民到成都購房。加快舊城改造,鼓勵在拆遷中實行貨幣補償安置。採用政府採購方式解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採取適度從緊的土地政策,調整供地結構,穩定土地市場價格。

提升工業競爭力。一是打造產業集羣。加速工業結構升級,加大“招大引強”力度,圍繞重點產業鏈的缺失環節“補鏈”招商,推動產業向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端延伸,形成產業鏈完整的集羣,着力打造電子信息、汽車、石化、光電光伏、冶金建材、生物製藥、航空航天、食品、裝備製造、傢俱和製鞋等產業集羣。二是抓好重大工業項目。重點推進408個上億元的重大工業項目,2011年力爭完成投資852億元,新增銷售收入1100億元。力爭京東方4.5代tft-led生產線等131個項目投產達產,80萬噸乙烯等152個項目加快建設,一汽大眾成都項目等73個項目儘快開工,康佳led模組等52個儲備項目做好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太陽能熱發電裝備製造業基地前期工作,積極爭取核電等新能源裝備製造、民用航空、3g通信研發與設備製造等國家重點自主創新領域的項目和企業落户成都發展。實施86個重大能源項目建設,力爭完成投資27億元。三是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抓好四川豐田、吉利汽車、華為、神鋼“創百億”工程等項目,促進企業做強做大,發揮帶動作用。推進相關配套產業項目建設,拉長產業鏈條,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加快五個國家檢測中心建設。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一是建設全國一流的農業基礎設施。結合土地整理、拆院並院,突出抓好帶動農業發展全局的關鍵環節和基礎性工作,統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400萬畝糧食豐產示範工程、100萬頭生豬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和花卉、茶葉、冷水魚、食用菌、獼猴桃等優勢特色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推進工業原料林、生物質能源林等林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田改造、水利設施、人畜飲水工程等項目實施和改造,建設國內一流的農業基礎設施。二是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創新。探索土地流轉有效形式,堅持農民自願,依託特色產業,與龍頭企業聯合發展。重點通過股份合作、土地轉讓、組建田間管理公司等形式實現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支部、農民專合支部,提高農業集約化和農民支部化程度。三是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加快發展和完善農產品加工體系,推進農產品加工集約集羣發展,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加緊完善全市農業標準化體系,力爭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四是實施品牌戰略。依託農業重大項目和重點龍頭企業,打造國家、省及區域性品牌,做強農業產業。同時,完善農業農村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一是減輕企業負擔。放水養魚,涵養税源,讓企業休養生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抓住全面實施增值税轉型和災後恢復重建財税優惠的政策機遇,落實各級政府出台的地震災後税收減免優惠各項政策,減輕企業税賦負擔。擴大和延長對企業災後恢復生產流動資金貸款、技改項目貸款貼息範圍和時間。二是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和擔保融資體系,爭取成立小額擔保公司,推進新加坡淡馬錫公司貸款業務向區(市)縣擴展,增加政策性擔保機構資本金。支持工投集團向中小企業開展融資租賃業務。鼓勵金融機構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分支擔保機構。

(四)抓好綜合配套改革,推進試驗區建設

以試驗區建設為載體,發揮先行先試的優勢,總結和推廣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推進災後重建的經驗和做法,營造比較優勢,增強發展動力。培育和樹立典型併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

全面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市場化進程。一是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做好確權、頒證的基礎上,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流轉。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推動已登記發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房屋通過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和合作等方式流轉使用,促進農村集體土地和房屋產權有序合法流動,推進農村產權資本化。在全市開展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房屋所有權擔保融資試點。用好用活農村產權資源,發展產權明晰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二是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村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分類供給、經費保障、統籌建設、民主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機制,提高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推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鼓勵發展微型金融服務。建立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完善對農業品牌建設、科技創新、規模經營和龍頭企業的獎勵扶持政策,發揮政策性農業投資公司融資平台的作用,多形式支持龍頭企業。

全面提升“三個集中”水平,實現“三化”聯動。把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推進災後恢復重建的經驗和做法,推廣應用到全市統籌城鄉的工作中去,全面提升“三個集中”水平,促進“三化”聯動。一是深化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優化產業空間佈局,在市域更大的範圍內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工業集中發展,推進園區外規模以上企業的調遷,提高集約集羣發展水平。深入實施“一區一主業”發展定位,加快集中發展區配套設施建設,力爭2011年完成投資130億元。推進部省市共建特色產業園區工作,加快推進成都與資陽、成都與眉山、成都與阿壩共建工業園區及青白江與新都連片工業園的建設。二是深化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把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與推進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以縣城和優先發展重點鎮為重點,啟動一般城鎮改造。堅持“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則,完善全市農民集中居住區規劃,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推廣災後重建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集體用地整理開發重建的辦法,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場鎮改造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加強“三化”聯動,以農產品加工和旅遊業為重點,統籌規劃好一般鄉鎮的產業發展,增強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推進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新居工程的教育、文化、衞生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道路、供水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向城鎮轉移和因地制宜集中居住。全面推廣災後重建做法,同步抓好新型集體經濟支部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深化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鼓勵支持龍頭企業、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支部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支部發展,依託優勢產業帶、農產品規模化基地和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

全面提升政務服務品質,深化規範化服務型政府

建設。積極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繼續完善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提高行政效率,優化投資環境。一是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推進審批職能向政務服務中心集中,促進審批權前移。推進與企業投資審批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進入政務服務中心。按照“統一受理、分頭審批、限時完成、集中回覆”的原則,推進並完善項目並聯審批。推進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和村(社區)代辦點規範化建設,促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二是規範行政行為,推進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全面清理和規範企業年檢項目,取消無法律法規和規章依據的年檢項目。建立行政處罰基準制度,規範執法流程,實行重大行政處罰案件集體討論、公開審案,進一步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編制部門權力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並向公眾公開,建立網上監督和評估機制。三是創新政務服務方式,提供優質服務。建立和完善綠色通道制度,對各類投資辦企業項目提供全程免費代辦服務。建立各部門的網上辦事窗口、受理中心,大力推行預約服務、延時服務、上門服務、跟蹤服務、聯合服務和問需服務,構建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政府服務方式。

(五)抓好城鄉建設管理,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

圍繞“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集中精力規劃和抓好一批事關民生和長遠發展的城鄉建設重大項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區改造,推進“兩軸四片”、城中村和東郊企業生活區和涉鐵區域舊城改造,實施景觀特色街區打造,改善中心城區城市風貌。整體推進四大新城市政基礎設施,儘快展現天府新城風采,加快東部、北部、西部新區建設步伐。儘快形成“一主、四副、六走廊、多組團”多極增長的城市經濟圈。二是加大交通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鐵路、高速公路、機場及物流設施為重點,推進一批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成都至都江堰鐵路、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成綿樂城際鐵路、成都鐵路新客站、雙流機場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樓、成都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等項目建設進度,積極爭取成都至蘭州鐵路等項目全面開工,加快做好成都第二機場、成都至貴陽鐵路、成温邛軌道交通線等項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大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地鐵1、2、4號線等工程以及城鄉結合部骨幹路網、中心城區供排水基礎設施、電網改造、燃氣管網工程。啟動農村道路升級改造,打通城鄉結合部和縣域間“斷頭路”,優化“全域成都”路網結構。推進西部通信樞紐建設,實施成都直達國際通信出入口局高速電路、國家數據存儲災備中心、國家(成都)高性能計算中心等項目、加快通信管道及基站等通訊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城鄉管理水平。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強化街面秩序日常監管,落實“門前五包”,規範户外廣告、招牌常態管理。合理佈局並加強菜市場管理,方便羣眾生活。深化數字化城管,全面提高發現處理問題能力。綜合整治鐵路環線、城郊結合部、出入城通道、背街小巷市容環境和街道景觀,提高場鎮綜合管理水平。優化交通管理,加強城市道路橋樑的建設和管護,大力推進交通信息化平台系統建設,全面推廣綠波聯網聯動控制工程,完成中心城區主幹道交通標誌改造,規範停車場點設置,加強佔道停車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務,推進城鄉公共交通服務均衡化步伐,優化公交線網結構,拓展公交專用通道範圍,加強公交場站建設,合理規劃,有序增加公交車數量,完善城鄉公交體系,規範發展出租車行業。

(六)抓好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大力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步伐。

加快西部科技中心建設步伐。一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建立財政支持穩定增長機制,促進產學研結合,完善高技術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並重的機制,加大對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及重要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軟件、生物、民用航空、信息產業四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二是實施一批自主創新科技重點項目。依託重大科技專項,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加快成都數字載體、軟件及外包、生物醫藥、模具、集成電路設計5個公共技術平台建設,促進太赫茲技術應用、西南生物能源與生態環境綜合研究平台等項目儘快開工,推進北斗衞星導航定位終端及系統產業化等項目加快實施。三是加大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台和區域技術市場建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共同參與大型儀器設備、科技信息情報等創新功能服務平台建設,完善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機械製造、食品產業服務平台,積極擴大成都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台與北京、上海等地公共技術平台聯網合作。完善成都網上技術市場,鼓勵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建設,促進我市區域技術交易活動向專業化發展。積極創建全國版權保護示範城市,爭創國家出版創意區(中心)。四是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開展科技保險試點和知識產權質押款試點,放大財政資金效能,加大政府對風險投資的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向企業聚集,引導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

積極推進節能減排。以節能減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積極促進資源節約,環境改善,單位gdp能耗下降4.2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一是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完善獎懲措施和相關支持政策,促進重點排污企業限期完成治理任務,對沒有完成年度目標的地區和企業限期整改。二是加快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繼續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開展工業企業“對標”活動,採取綜合配套措施,狠抓汽車、鍋爐、電機系統、空調、照明等耗油耗電量大、應用面廣的設備(產品)的節油節電工作。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健全污染治理機制和科學合理的資源補償機制。三是健全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深入推進結構性減排,建立完善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四是加強監督檢查。繼續開展環保專項執法行動,強化重點污染源監管,擴大環保在線監測範圍,加大違法違規排污和污染處理設施建成而不運營行為的處罰力度。五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節水、節地、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鼓勵採用節能型新材料、新技術,加強清潔生產和集約化發展,完善遠郊市縣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逐步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倡導綠色消費等循環生活方式,推廣節能型產品。

加強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全面啟動生態市建設前期工作。實施三環路內全面禁煤,擴大高污染車輛限時限行區域,強化各類塵源監管,加強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確保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1天以上。加快繞城高速路兩側生態帶和城區綠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中心城區“香化、彩化”工程,建成並開放金牛、蘇坡、雙桂3個城市公園,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鎮供排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推進岷江、沱江及重點地區河流堤防工程,繼續實施中小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及河道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飲用水源在線監測系統,推進全市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加快四川成都危廢中心建設,推進長安固體廢棄物再生利用生態園區建設,完善郊區(市)縣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加強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強化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減少農村面源污染。抓好成都東北部生態建設,加快東部丘區生態植被恢復,實施低質低林地改造,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落實天然林的有效管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和土壤污染治理。

(七)抓好民生工程,推進民生改善

強化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責任,加大社會公共資源向城鄉薄弱環節傾斜力度,着力解決涉及羣眾的難點熱點問題,保障和改

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實行統籌城鄉的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進城鄉充分就業工程,城鎮新增就業1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萬人。完善就業實名制和就業工作責任制。建立統籌城鄉的勞動服務體系,提高勞動保障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健全完善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高校畢業生、新增勞動力、返鄉農民工和災區羣眾就業培訓和創業指導,鼓勵城鄉居民尤其是大學生、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帶動更多羣眾實現就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多渠道促進羣眾就業和增收。繼續加大就業援助的力度,確保就業困難羣眾尤其是“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實施和諧勞動關係工程,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勞動糾紛處理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社會保障工程,加強社保資金統籌,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健全城鄉低收入人羣抵押貸款參保辦法,推進耕保基金補貼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積極實行城鄉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推進農民養老保險、農民工綜合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向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轉移對接。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低保邊緣貧困專項救助制度,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和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決城鄉住房困難户的住房困難。

加快城鄉教育均衡化步伐。推進城鄉教育現代化建設,提升基礎教育質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進一步強化農村中國小教學設施、師資力量和教師住房建設,推進教師縣管校用和推動城鄉中國小教師編制標準、中國小教師職務評審體系統一。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政策,推進中國小素質教育、教師工資、教師居住、校舍安全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石室中學、成都七中新校區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繼續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

提高公共衞生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城鄉醫療衞生事業,完善城鄉公共衞生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立覆蓋城鄉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促進醫務人員和醫療技術的城鄉互動,努力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同質化、公共衞生均衡化”。加強重大疾病、傳染病防治和醫療質量、醫院服務和藥品質量管理,建成市公共衞生醫療救治中心和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編制全市精神衞生建設規劃,爭創國家醫藥衞生體制改革試點城市。繼續推進以出生缺陷干預為重點的提高人口素質工作,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和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發展老齡、殘疾人事業。

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完成以“兩館一站一室”為主要內容的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第二批800個農家書屋,舉辦成都購書節暨第四屆全民讀書活動。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户户通工程和成都博物館、成都“5"12”地震紀念設施、成都現代印務基地等項目建設,推動大遺址保護工作。開展經常性羣眾文化,辦好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積極開展羣眾體育活動,辦好世界電子競技錦標賽、全國首屆智力運動會等賽事。

加強公共安全工作。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完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衞生、社會安全、環境污染等突發應急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和改進社區、農村警務工作,加強治安突出問題整治,鞏固提升平安成都創建成果。健全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監管體系,實行食品市場準入制度,構建食品安全防控體系。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專項整治,加強道路交通、消防、危險化學品等安全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生產、製假售假行為。

做好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任務艱鉅,責任重大。我們要在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大、xx屆三中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市委工作會議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紮實工作,攻堅克難,奮力推進災後重建和試驗區建設,力爭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為開創成都科學發展新局面、實現“新三最”目標做出新的貢獻!

附件1

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指 標 名 稱 單位 2011年 2011年

完成 增長(%) 計劃 計劃增長(%)

一、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3901.0 12.1 4484.6 10.0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億元 3012.9 25.8 3650 21.1

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 % 104.3 104.5

四、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億元 354.6 19.1 371.8 11.0(同口徑)

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621.9 19.5 1873.3 15.5

六、出口總額 億美元 90.7 58.8 101.5 12.0

七、居民收入

1.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6943 14.1 18637.3 10

2. 農民人均純收入 元 6481 14.9 6999.5 8

八、就業

1.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萬人 11.7 10

2.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1 4以內

九、人口自然增長率 ‰ 2.1 3以內

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 4.4 4.25

注:地區生產總值絕對值按現價計算,增速按可比價計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bumen/p80d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