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7篇)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7篇)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1

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樹立”科研興校“意識,扭轉我校落後局面,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培養教師科研創新能力,結合我校教、科研課題項目,科研課題實施方案。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7篇)

一、指導思想

以適應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需要研究我校教育教學現狀,探索適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為目的,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搞好教、科研工作,探索適合自己學校的新路子,力求在教、科研課題的實驗操作中,實施素質教育,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從而實現“科研興校”的目的。

二、教、科研課題的確立

我校的教研工作要在進修和教科所的指導下,以轉變觀念、改進教法、改進學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教與雪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和赤松鄉的自然狀況,確立我校的教研課題為寫作教學研究。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則:

1、有針對性,注重實效

2、樹立“科研興校”意識,調動全體教師參加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3、加強教、科研骨幹力量的培訓。

4、形成教研推進素質教育落實的教風。

四、教研工作實施細則:

1、加強教育科研組織建設

建立學校教育科研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學校的教研管理,課題研究,參謀諮詢,師資培訓和人員配備等工作。

2、加強教育科研力量的組織工作。

3、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保證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制度是管理的一種形式,制度管理具有標準化、程序化的穩固特徵,因此要建立以下制度。

(1)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2)教師教育科研製度

(3)教研成果考核、評比、獎勵制度

(4)經費投入、使用制度

(5)教育科研檔案管理制度

4、加強教育科研資料檔案的建設

教育科研信息資料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是學習新教育思想,掌握先進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廣大教師不斷積累知識、增長才幹,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加強教研信息資料的蒐集、管理、加工、服務工作和科研檔案建設工作,以保證教研的正常進行。

五、具體實施步驟

1、20xx年10月組織學習,提高教師科研興校意識,確定各課題人員配備,調查學生現狀,建立科研檔案,蒐集信息,健全制度。

2、20xx年4月課題實施研究階段。

3、20xx年3月,單項課題結題階段。

4、20xx年10月,課題規劃總結階段。

5、20xx年下半年,對適宜的優秀課題,在全學區推廣,並對有功人員進行表彰。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2

為了落實陝西省關於教師培養、培訓五年規劃的有關規定,依據臨渭區教育局《關於全面推進校本研修工作的實施意見》的要求,本着“為了教師,基於教學、在學校中”的研修理念,結合鐵二處中學校情,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結合我校今年的工作重點,以研究、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指向,促進教師專業素養髮展為目標,堅持以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研修活動為載體,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校本研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立足教研,聚焦課堂,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校本研修機制,不斷提升教師的思想業務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努力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二、實施目標

1、在校本研修中,依據新課程理念,圍繞我校提出的“324”高效課堂模式,結合課題研究,每位教師要立足自己工作實際,制定個人校本研修內容,專業發展規劃,激發專業發展內驅力,提高持續的專業發展意識和專業發展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師德高尚、理念創新、業務精良、全面發展的研究型教師,為學校整體發展做出貢獻。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完成40學時的校本研修任務。

2、在校本研修中,要凸顯以校為本、以人為本的理念,把研修重心置於具體的學校工作情境中,構建在教學層面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研修機制,着力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突出問題,以課題研究為主要形式,以高效課堂模式構建為載體,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創建“紮根於每一堂課,關注每一位教師,促進每一位學生髮展”的新型校本研修機制。

3、在校本研修中,學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校內校外研修資源,發揮校內骨幹教師示範帶動作用,不斷培育名優教師,提升廣大教師素質。聘請校外專家,尋求專業發展的理論支持,逐步構建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校本研修網絡。

三、研修內容

1、師德教育

(1)師德修養;

(2)教育政策法規;

(3)優秀辦公室爭創活動;

(4)學習貫徹黨的xx大會議精神;

(5)開展讀書活動,建設學習型班組;

(6)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

(7)“温馨教室、和諧校園”建設等。

2、教育教學實踐

(1)新課程理念更新學習研討;

(2)新課標研讀

(3)課堂新模式展示交流

(4)教科研輔導與講座;

(5)骨幹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

(6)校園文化藝術節展示活動;

(7)課堂管理的評價與監督;

(8)教師計算機能力培訓;

(9)教師教育教研能力研修。

四、研修形式

我校的校本研修形式主要有學校培訓、集體探究和自主研修三種。形式既要體現自主性和靈活性,突出自我反思、又要體現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和行動跟進等環節,具體包括:

(1)自我規劃:制定個人校本研修計劃。缺乏專業發展自我規劃和自我設計是導致專業發展滯緩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專業發展規劃並按照規劃“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是專業快速發展的良策。

(2)自主研修: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成長而學習,為教學實踐而學習,為自身發展而學習的理念,我們提倡立足於課堂實踐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把“讀書、思考、實踐”作為學習的主線,經常開展學習觀摩、交流活動,相互激勵,在讀、寫、做中共同進步。

(3)課例研修:校本研修直接服從並服務於教學的需要,課例研修就是圍繞高效課堂而展開的研修形式,貫穿在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採取説課、聽課、評課三種活動形式,同伴間的對話、交流、討論、分享貫穿始終,其成果呈現形式是文本的教學案例,包括教學設計、説課、課堂實錄、教學評價材料等。課例研修可以在備課組內進行,如開展一課多説、一課多講、同課異構(一課多備)、互助式觀課、邀請式觀課、反思式觀課等活動。教師間要互相聽課、評課,共同分享經驗教訓,達到互相借鑑,實現個體實踐反思與同伴互相互動的結合,不斷提升教學智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尤其是青年教師要加強聽課學習。

(4)教研組活動:教研組活動是校本研修活動發生的主陣地。各教研組要從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出發,充分發揮學科骨幹的帶動作用,立足日常教學實際問題,按學校校本研修領導小組的安排,展開研討,相互啟發,共同分享經驗和體會,讓教研組活動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載體。即對學對研,對教對幫,羣學羣研,合作探究。

(5)小課題教研:問題即課題,課題研究以問題為載體。教師只有養成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善於詢問、發問與追問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才能不斷提出有意義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課題,體現“教學即研究”、“研究即成長”的理念。本學期要求各課題組結合去年小課題實施的計劃安排,紮實做好本學期的課題研究活動並按計劃如期完成結題工作。

(6)學校集體培訓:鐵二處中學將充分利用每週五的兩節例會時間,對教師進行師德、心理、新課改理念、實踐操作技能等培訓或請外校課改專家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

五、研修載體

1、高效課堂探究

2、課題研究活動

六、活動安排及要求

1、確定校本研修主題,突出校本研修的針對性

我校將以課題組、年級組、教研組為單位,在廣泛調研鐵二處中學學情和教情的基礎上,選擇教師感興趣的和當下教育教學中教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合理引導並組織業務骨幹進行問題的分類和篩選,按照學校實際狀況、發展目標及一定邏輯關係,分清輕重緩急,找出符合實際、又有能力解決的系列化研修主題,提高校本研修的針對性。

2、活動安排

(1)學校培訓(16學時/學期)。20xx學年,我校的校本研修將突出: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師德規範養成教育,新課程理念及操作技能的培訓及相關教育法規的學習四大主題。具體安排是:每學期每月利用每週五的兩節例會時間,心理健康輔導由張校長負責師,德教育由陳書記負責,新課改理念及操作由王校長負責,相關教育法律法規由陳校長負責,每次有兩人分別做30分鐘左右的教育培訓。按教師實際參加次數和作業完成情況由四位校長分別考核自己那一方面的情況。

(2)自我規劃:三月份,各教師制定自身專業發展規劃,首先要正確分析自我,全面瞭解和認識自我,要對自己的能力、興趣、特長、需要等進行全方位的準確分析,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診斷自己的主要問題,認識問題發生的領域、難度,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和專業發展方向,鎖定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自我規劃要與學生的需求、學校發展、社會需要、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相連;要有長期與短期規劃,要有可行性與可持續性。

(3)自主研修(8學時/學期):學校開展教師每週上網學習一篇教育教學、教研論文,寫一句自我心得活動;要求每位老師每學期自讀一本教育教學理論著作,撰寫一萬字左右的讀書筆記,寫一篇20xx字左右教育敍事、心得或一篇學科教改研究論文。

(4)高效課堂探究(8學時/學期):每學期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每週組內聽課説課評課一次,每學期上一節公開課、觀摩課或示範課。我們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以高效課堂規範為標準,每月製作一學時的電子導學案,交教研室存檔,積累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導學案,為以後課堂模式的徹底轉型做準備。

(5)小課題教研(8學時/學期):問題即課題,課題研究以問題為載體。教師只有養成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善於詢問、發問與追問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才能不斷提出有意義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課題,體現“教學即研究”、“研究即成長”的理念。學校要求各課題組在上學期課題實踐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的實踐探索,並定期進行階段小結,力爭本學期完成結題報告,為我校的小課題研究打開一個良好開局。實踐證明,課題研究對於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具有特別重要的推進作用。具體要求每週交流一次,每月小結一次,每學期總結一次。

七、實施保障

1、成立組織機構,加強領導

校本研修領導小組組長:張宏慶校長

副組長:陳生科書記、王軍副校長、陳瑞祥副校長

其中,王軍副校長、陳瑞祥副校長為常務組長,組織實施。

宏觀指導:教研室

督促實施:教導處

具體組織實施:各教研組、課題組、班主任

全體教師在校本研修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積極參與校本研修活動,逐步形成校本研修領導小組、教導處、教研室、教研組“四級研修管理制度”。校本研修管理的重點在於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向上的學術氛圍,讓教師在學術自由交流、相互碰撞的活動中,創造出學校的校本研修特色。

2、加強過程管理、注重評價與考核

評價與考核是校本研修活動質量的關鍵環節。

(1)迴歸“落腳點”:校本研修的主題來自課堂教學,其過程體現在課堂教學,最後效果的考核理應落腳在課堂教學。所以,有效的校本研修評價方式就是要深入教師的課堂,要在課堂上感受校本研修給教師帶來的變化和進步。

(2)定量:強化過程管理,研修任務定量,各項考核量化。領導小組認真抓好校本研修的計劃、實施(含考核、記錄)、書面總結等過程管理工作。檔案管理員及時收集整理好書面計劃、總結、教師成果(論文、報告等)、心得體會等資料進行彙總歸檔,作為評優、選先等活動的依據。

(3)求質:學校校本研修領導小組通過定期研討、彙報、交流,不定期督導檢查等手段來保證研修過程的質量。

(4)考核和學時登記

校本研修實行分項考勤制度,因故不能參加者,必須請假。累計缺席(含請假)三分之一以上者,取消本項學時登記資格。校本研修課程實施完畢後,按照以鼓勵為主的原則,採取有效的方式,予以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

(5)獎優:每學期評選表彰一次學習型教研組,課改明星班3~5名,每學年評選一次教研骨幹、課改標兵,並進行全校任課教師參加的教師課堂新模式交流展示活動,以骨幹和典型推動引領全校的校本研修。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3

一、課題介紹及研究背景

《 國小生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係的研究》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説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凡在講台上有過一年半載經歷的教師都能認識到國小生的生活習慣對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很多教師都極力地規範孩子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自身教學任務很重,沒有把工作做到位;家長對這個問題不重視不配合,社會不良習慣侵擾着孩子,所以這個問題始終困擾着每位教師,得不到有效解決。再者,儘管很多老師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但很少人對其做系統的研究,採取有效的措施。教育家陶行知説“生活即教育”。究竟生活與教育之間能否劃為等號,暫且不論,但至少説明這兩者之間斷然是不能分割的。當下很多人片面的認為學生只能以書為伴,以題為友。忽視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導致在學習上提不高,生活上不快樂,最後討厭一切。這就犯了一個大忌——把生活與學習孤立開來。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在局部使這個問題取得一定的突破。

二、課題研究要實現的目標

(1)從理論和實踐論證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係

(2)形成有效的訓練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措施

三、課題研究的思路和設想

(1)觀察現象,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從親身工作經歷中,掌握真實,有效,全面的觀察信息。選擇10個典型的同學為研究對象,以聊天的形式挖掘出他們內心的想法,再和班級同學以及其父母溝通。

(2)針對問題分類總結分析。宏觀表現反映學生心理變化,宏觀表現導致的客觀事實,外界事實作用於學生心理,心理作用於外界作用怎樣形成良性的互動。以社會生活——心理作用——學習生活為主線。

(3)提出合理可行辦法和意見。迴歸人的自然屬性,從規範生活習慣入手,其次才是提煉學習生活中的知識。闡明生活是第一性的觀點。使父母明白學習好的前提是讓孩子愛家庭,愛自己,愛生活,最後才能愛學習。

(4)後期跟蹤觀察,檢驗理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原則和方法

原則: 採集信息客觀真實性

選擇對象具有代表性

分析從現象到本質

方法: 行動研究法;訪談法

問卷法; 觀察法;

五、研究過程(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選定課題 課題論證 申報立項

實施階段: 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

制定方案——3月1日至4月10日

啟動開題——4月11日至 4月30日

實施研究——5月1日至8月31日

總結階段: 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成果總結——9月1日至10月31日

鑑定結題——11月1日至11月30日

六、預期研究成果

(1)以論文形式論證國小生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係。

(2)形成有效的訓練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措施。

(3)對孩子的學習有促進作用。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4

一、課題研究背景

計算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國小數學教學的始終,無論是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等都依賴於計算活動的參與,計算能力的高低對學好數學知識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實際的教學中,國小生的計算卻常常出錯。作為教師,不能把學生的計算錯誤都一律認為是“粗心惹的禍”,如果能從知識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提出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糾正策略,這對國小生的計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師的計算教學將更有幫助。

二、課題研究目的

通過對國小生計算錯誤的類型和成因進行分析研究,尋找降低國小生計算錯誤的策略,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檢驗,驗證策略的可行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準確率,為學生順利學習數學知識,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且,教師通過運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能少走彎路,充分發揮出該研究成果的現實指導作用。

三、課題研究過程

課題名稱為:國小生計算錯誤類型、原因分析及矯正策略。自開題以來,本數學組根據學校實際教學情況,按照實驗方案,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該課題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

1、分別組織教師和學生座談,瞭解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遇到問題和自己的認識

2、數學組會議,啟動課題,部署任務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

1、以班為單位,分班收集學生的計算錯題

2、以教師個體為單位,記錄典型錯題

3、以年級為單位,同年級數學教師分析典型計算錯誤的原因

① 教師初步分析錯誤原因

② 以面談的形式和相關學生進行交流

③ 總結、分析,撰寫原因分析報告

4、以年級為單位,同年級數學教師提出矯正策略

① 前測,統計該類型題目的錯誤率

② 根據原因分析報告,提出矯正策略,調整教學方式

③ 後測,對前後測試進行比較

④ 總結、分析,撰寫矯正策略報告

第三階段:整理歸納階段

5、全組進行交流討論,總結研究成果

① 各年級的研究成果彙報,進行縱向研究

② 對全學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導致的錯題進行橫向研究

③ 整理、歸檔

四、研究成果

通過對各年級的典型錯題進行縱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級學生計算時出現的典型錯誤,通過分析其錯誤原因,提出了相應的糾正策略,並通過前後測實驗驗證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將全年級的同類型錯題進行橫向研究,結合心理學的認知分析,我們重點研究了由於強成分的干擾導致的計算錯誤,既提高了教師對學生心理髮展水平的認知,又對計算教學有指導作用。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5

題研究背景

新入學國中學生開始學英語時熱情高,成績普遍較好,但時隔不久一些學生就落後掉隊,不及格者、放棄不學者越來越多,這種現象在農村中學尤其突出,這種兩極分化現象一般在七年級下冊課本時開始出現,以後越來越嚴重。應該承認,學生學習英語智力上是有差異的;同一個班的學生學習英語有快有慢,出現距離不大的層次性也屬正常,然而不能兩極分化過大。

如何克服兩極分化現象?在訓練過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生,使他們都有所進步?筆者認為這就要求教師要打破常規,採用分層次教學。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研究學生英語學習中影響分化的各種因素,有針對性地予以剝離分析。

2、針對各種層次探究提高效率的方法。

3、針對既成分化層次,分析各層次的特點規律,探討提高效率的方法。

實驗原則

英語分層教學實驗除英語教學的一般原則外,還要從本課題的實際出發,把握以下教學原則:

(1)因材施教原則。此原則是就開展實驗的觀點而言的。

在英語分層教學實驗中我們要堅持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的原則。分層次教學與分類指導就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有的放矢,區別對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的立足點是面向全體學生,因而必須使教學要求適合每一個層次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獲得成功與自信,使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2)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此原則是就實驗的對象而言的。

在英語分層教學實驗的實施中,學生始終處於動態參與之中,居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所以要求教師讓學生有較大的自主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分層教學的各個環節,並使教學的各環節落到實處。

教師的主導作用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各個環節。在策劃階段進行方向、目標引導;在準備階段進行示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點撥、答疑等引導;在評價階段要當好評委。這都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3)立足課堂、教材原則。此原則是就實驗的形式和內容而言的。

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主渠道,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尤其是英語這門學科,所學的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繫甚少,故課堂45分鐘把握得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成績的好壞。開展分層教學,仍以教材、大綱及課標為依據,按其設立的不同目標,使全體學生各有所得。

(4)客觀性原則。此原則是就實驗的全過程而言的。

研究內容

1.通過分層次教學,優等生在原有基礎上着重培養學生運用語音、詞彙、語法進行聽、説、讀、寫為交際的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會考優秀率。

2.差生在原有基礎差的情況下,不斷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內在動力,消除"要我學’的消極被動心理,通過聽、説、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的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在會考中獲得較好的成績,大面積提高及格率。

研究方法

根據學生的程度,把他們分成好中差三個級別,然後在講解,提問,佈置作業,反饋要求時,有不同的針對性,也有不同層次的評價。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6

一.課題的表述:

國小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二.課題涵義:

國小英語合作教學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會學、樂學,而且通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羣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

三.課題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於20世紀初源於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學會自主學習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標:

1.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3.創建科學的國小英語評價標準及實施辦法。

五.研究方法:

1、運用測驗法和比較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情況進行前測和後測,比較驗證該教學法的實驗成效;

2、運用行動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均衡分組,並創設系統民主的小組管理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實驗班的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

4、運用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創設科學系統的國小英語學生評價機制;

5、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總結形成該課題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六.研究步驟:

1.研究分組方法:

20xx.2—20xx.3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負責人:楊福穩。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20xx.3—20xx.5研究具體的小組合作化教學步驟,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負責人:呂振紅。

3.達成科學系統的國小英語評價機制:

20xx.5—20xx.6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總結。階段負責人:駱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組方法,總結出具體成熟的經驗論文。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3.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論文。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7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切實提高我校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持續發展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學習型教師隊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穩步實施新課程改革。根據商南縣教育體育局校本培訓實施意見的具體要求,現結合我校的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我校校本研修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圍繞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會備課、備好課”為目標,以提高教師新課程教學能力為重點,貼近課改,貼近課堂,貼近教師,不斷增強校本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科研意識、轉變課程理念、落實研修實效”,以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解決我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學習研究新課程為重點,以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和研修為主要形式,以培養教師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根本方向,以培養一批專業型、創新型教師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二、研修目標

本次研修我校將以“商南縣教育體育局20xx年暑期校本培訓實施意見”的指導思想為準繩,以適應深入新課程需要為根本,通過開展校本研修,促使廣大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風範,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學習課程標準為抓手,通過有效改革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學生養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學生好教師的評價方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

1、研修領導小組

組長:簡國志

副組長:黃明臣 章玉乾

成員:校委會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導處,範良宏為辦公室主任,負責研修的安排、日常管理和質量監控等工作。

2、研修學習培訓小組

組長:黃明臣

副組長:範良宏

成員:校委會成員和各教研組組長

四、研修形式

我校校本研修將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為內容,以有效教學、有效教師和有效研修的學習為載體,以“一切從教師的需要出發,一切為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為重點,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圍繞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高業務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這一目標。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規模的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現代型教師隊伍;形成一批在課程教材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師,培養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幹教師。同時,學習、發揚名師優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由“經驗技術型”向“實踐反思型”的現代型教師轉變。

1、組織教師積極參加“陽光師訓”活動。以“聚焦課堂教學,引領校本研修”為主題。堅持“基於教學、聚焦課堂”,從培訓內容到形式,把培訓的着眼點放在課堂教學上,幫助廣大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惑;堅持“面向農村、示範引領”,全面推進校本研修,幫助我校教師積極探索具有區域和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內容與形式,從而真正達到以“研”促“教”的目的。2、開展“修師德,揚師魂”師德研修。結合我校實際,以活動為載體,以案例教學、典型報告為基本形式,同時,大力開展讀書活動,使廣大教師愛教育,就是要做到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立志獻身教育,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愛學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先進的學生觀和正確的教育觀,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髮展服務;愛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學為人師,行為示範”為準則,增強教師職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光榮感和成就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做學生的楷模、社會的表率。

3、新課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全員課改通識研修和以掌握學科要求為主的學科教師研修。通識研修在組織集中專題研修基礎上,組織全體教師開展自學,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及相關政策等。再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學習討論、研討交流,檢查考核學習情況,使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促進教師將先進的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學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讀課標、探索教法。

4、教育教學能力研修。以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基本技能為主要內容,對教師通用基本功、學科基本功和綜合能力基本功訓練,做到常抓不懈,並有針對地對部分年輕教師和新教師強化基本功訓練活動;在全體教師中開展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教學技能研修;要通過結合不同層次教師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個教師掌握紮實的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積極引領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專家型”教師轉化。在不同的學科中評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進行公開展示;通過優秀教師的公開課教學,為學校教師的教學技能和開展校本研修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5、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強化課堂應用、教學信息化整合的教師信息技術校本研修活動,幫助教師樹立應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改革的意識,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為教師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創設環境。組織青年教師學習網絡知識,學習多媒體課件製作,提高教師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導教師人人建立自己的網絡空間,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響的博客羣落。

6、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樹立教研科研意識,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緊密結合,圍繞新課程的實施,結合課堂教學,進行教學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以“有效研究”為切入點,做到教學即研究,讓老師不畏懼科研,使老師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學中,教育敍事中,提升總結中,借鑑學習提煉中……。

五、研修方式與活動

1、自主學習:教師通過自學新課標深悟領會新課程理念,切實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幫助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高理論素養。

2、專題講座:結合教育熱點和教學實際,針對我校共性“問題”,讓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優秀教師搞專題講座,解決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小組研討:以教研組為單位,利用研討學習體會、研討教學體會、研討課堂教學評價、研討教學管理等,教研組長要時時關注新的教育動態。着重學科教學的“互動生成”方式的理解與嘗試教學。

4、教學觀摩:利用教研課進行課堂教學研究,紮實做好好評課活動,教研組做好詳實記錄;同學科、同年級教師之間要開展聽“家常課”活動;各教研組組織教師觀看名師錄象。

六、考核方法

教師研修的考核參照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案實施。把教師參加校本研修的內容按學時計算,完成研修任務與月績效工資聯繫,考核結果將作為教師學期教育教學工作考核的依據,並與年末考核掛鈎。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8

一、課題名稱: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培育一所好學校,必須培育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教職工隊伍。如果把一所好學校比作一座漂亮的大廈,那麼,優秀教師就是支撐起這座大廈的棟樑。名教師是優秀教師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重要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之一。單單一個名教師,也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對於一所好學校來説,名教師就是教職工隊伍的引領者。所以,在新課程改革高潮漸起的今天,各個學校都重視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對優秀教師的渴求。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名教師和優秀教師,並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發揮模範引領帶動作用,是擺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根本意義所在。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國內外研究同一研究領域的概況

關於名教師,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尤其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對名教師的內涵、名教師教師的思想品德、現代教育觀念、法律意識、知識結構、基本技能、良好心態、外在形象、教學藝術、教育科研、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不少學者進行了專門的探索與研究,並出版了《優秀教師全書》、《新課程優秀教師管理實用手冊》等專著。美國學者還專門研究了“美國成功教師的五個標準”、“成功教師的15條特徵”、“成功教師八要素”等,對指導中國小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走向成功發揮了重大作用。

關於學校優秀教師與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關係研究,國內外也有所關注,但並不是很多。如有的學者從教師專業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關係出發,強調從以往關注教師的自治和個人發展,轉而強調名教師與教師隊伍整體專業發展的同伴互助、引領示範和合作文化,即首先建立積極的夥伴關係,以使雙向學習,在此基礎上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對話、溝通、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通過互動彼此支持,以減少教師由於孤立而導致的自發行為,從教師作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動。

2、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1)有利於建設研究型學校,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有利於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激勵教師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實現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

(3)有利於加強學校教師伍建設,推動學校管理改革,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學期,我校課題研究的內容是“名師與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名師的成長環境、培養途徑、作用與效益、與教師隊伍成長之間聯繫等方面為主要研究對象,貼近名教師的工作實踐和成長心路歷程,探索名教師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的主力軍與引領者作用,並且結合這個課題,研究發揮名教師作用的途徑與策略。

(二)預期目標

認真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並精心組織實施,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逐步探索出一條有利於名教師的成長、充分發揮名教師的模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的教職工隊伍管理評價體系,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創造優越的環境條件。在逐步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分階段形成研究成果,最後形成《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論文獲報告。

五、《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總召集人:李國偉,主要負責宏觀調控和行政指導統籌、全程跟蹤課題研究。

課題組長:楊建濤。具體主持課題研究,總體構思、設計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步驟、研究方法,協調組織不同階段研究工作,彙集研究經驗,並最終形成研究成果。

副組長:虎二偉。負責本課題與學校整體教科研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工作和評價工作。

副組長:劉二定。負責組織課題研究,處理研究材料,進行研究指導。

課題組成員:劉法憲、楊春霞、魏麗霞、楊炎秋、張喜風、李世紅。負責子課題研究管理、實踐研究、資料蒐集等。

六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20xx年5月——20xx年5月。

1、20xx年5月——20xx年8月開題階段:申報課題,由上報上級科研主管部門備案,並通報學校教科室,由學校教科室牽頭,課題負責人確定實驗小組人員,明確人員責任分工。研討課題實驗方案,做好前期研究準備工作。

2、20xx年9月——20xx年12月為第二期研究階段:在此實驗研究階段,主要研究名教師的培養途徑成長環境與教師隊伍建設之間的聯繫。

3、20xx年1月——20xx年5月為課題第三實驗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研究和總結名教師在教師隊伍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學校在名教師的管理使用方面的創新成果,彙集資料,優秀課例成果彙報。總結研究成果,彙編資料,完善研究報告。

本課題研究的方法有: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針對調查中瞭解到的名教師的學習、生活、工作現狀,廣泛收集和查閲有關資料,收集國內已有的影響名教師成長的各種因素的研究的成功經驗,對其進行分析歸類,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3、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優秀教師工作實踐成長經歷作個案研究。

4、經驗總結法。廣泛收集和總結各學科各年級優秀教師影響個人成長的各種因素並進行歸納整理。

5、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研究,循序漸進,不斷反思,不斷修正,探索最佳名教師培養策略

七、《名師與教職工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課題網絡,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研究制度。

2、由課題組組長負責開展活動,組員之間結成研究夥伴,定期彙報、交流。每月月底舉行課題組長例會,經常對課題進行階段性分析,並指導下階段工作。

3、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工作實行不定期檢查,並進行階段性工作彙報和總結,校行政進行監督和管理。

4、籌集經費,保證本課題各項研究工作正常開展。

5、與上級教科室領導多聯繫,及時彙報課題研究進展,確保課題紮實地有成效地開展。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9

為使微型課題研究工作在我校紮實有效地深入開展,真正為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進而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總體提高,達到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根據縣教研室和初級中學的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校微型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為基點,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為目標,堅持面向實際,重在實效,通過微型課題研究,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使教師不斷適應新課改的發展需要。

二、研究意義

通過微型課題研究,幫助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問題意識和能力,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通過研究,培養教師的課題意識,學習課題研究方法、流程,促使教師向科研型轉變。

三、工作目標

1、研究和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根據自身實際,個人興趣,對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立項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2、引導教師在實踐中學會研究,成為學習者、研究者,提高自我發展意識,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有機整合,促進專業發展。

3、紮實、高效地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大力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營造濃厚的教育科研氛圍,創建科研型學校,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四、微型課題研究計劃安排及實施流程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

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開展教師交流,主要交流在“課堂與教學”中遇得到的問題與困惑,以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流程:教師個人申報課題(個人——學科組——教研組)。學校教研室進行審定並批准。

(二)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

教師開展實踐研究:分析問題、尋找對策、實踐應用、解決問題、總結反思(包括:查找相關的理論文獻與資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經驗與案例、記錄自己的教學體驗與反思)。

學科教研組進行問題跟蹤,組織教學觀摩和主題研討。學校教研室組織中期檢查與交流。讓教師進行交流,通過思想碰撞,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總結階段(20xx年6月)

1.教師總結研究的成果,撰寫結題報告。

2.學校開展校級課題鑑定。填寫《微型課題結題手冊》,縣級課題順利結題。

五、教師微型課題研究的管理 實行個人、教研組、學校“三級管理”機制。以個人自主管理為主。即個人負責自主選題、課題申報、實踐研究、中期報告、結題總結等。教研組負責組織交流與分享、包括“選題”階段的指導和“研究”階段的教學觀摩和主題研討,課題推薦、開題把關、過程管理、中期檢查和全程評價。學校成立“教師微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由校級領導、科研處、骨幹教師以及有課題研究經驗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實行專業引領,具體工作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長牽頭,教研室、教研組負責計劃推進安排,各課題組分頭開展行動研究。建立以校長為首,分管教學副校長、教科室主任等骨幹組成的微型課題管理小組,負責檢查督促學校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按計劃開展研究活動情況。

組 長:梅軍

副組長:潘清海

組員:邢忠文 劉海英 徐慧榮 鄭鵬翔 沈曉燕

六、研究成果評價及獎勵辦法

1.學校將把微型課題研究納入學校學期和兩週工作安排的範疇,在多方面為微型課題研究提供方便和資助,協助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召開 “微型課題”研討會,開展“微型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等活動,並做好階段檢查工作,在學期期末按學校制定的《學校微型課題研究工作考核表》對各承擔人和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進行專項評估,協助課題組成果鑑定及資料收集等工作。

2.學校將按照《教師校本研修獎懲辦法》對正常開展活動、研究成果比較突出的課題承擔人和課題組給予嘉獎:凡通過縣局審核鑑定取得結題證書的;按期完成、研究成果顯著的微型課題,學校給予課題組一定金額的獎勵。

3.學校把微型課題研究列為學校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先、職稱晉級以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評選的主要內容之一。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10

一、研究目標

1.提高教學理念的有效性

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理念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學研究的首要任務,也是基本目標。在此基礎上,探索、研究有效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方式與方法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研究的重要目標。

2.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進一步改進學生學習方式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是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目標。

3.學生學習地理興趣與地理素養不斷提高。表現為學生對地理的喜歡程度不斷提高,地理教學目標達成度不斷提高。

4.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針對不同的課型,構建若干具有一定的個人特色或學校特色的教學模式。

5.教師教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每年都有相關的研究文章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課題結束時,爭取出版一本研究成果---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研究。並通過課題帶動,讓一部分青年教師儘快成長,出現更多的優質課獲獎者、教學能手。

二、“有效教學”的基本內涵

“有效教學”源於20世紀上半葉,是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的產物。當時,其核心是以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作為衡量教學效益的唯一標準,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學,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

在引入與研究“有效教學”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確兩點認識:一是有效教學的支持理念與理論基礎,二是我國的文化背景、教學條件、學生學習情況與國外的區別。

就國外有效教學的形成背景而言,它是教育活動科學化的產物,是工業管理理念引入教育教學的產物。半個世紀過去了,國外人們的管理理念與教育形勢發生了深刻了變化,有效教學的內涵也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同時,我們必然把有效教學與我們的教學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忌簡單的模仿、照搬。

現在,理解與闡釋“有效教學”的關鍵是對“效”字的理解。與“效”相關的主要詞條有四個,一是效率,二是效益,三是效能,四是績效,成績。

效率是指某一特定系統在單位時間內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它追求的最大的產出(效果)與最小的投入。

效益是指某種有益的效果,即達到合乎目的、主觀期望的滿足程度。它反映了人們的投入與所帶來的利益之間的關係。

效益是評價各種活動的基本指標,其活動效益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活動的生存和發展。根據效益形成和影響的時間期限,可分為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凡對事物長期發展甚至終生髮展有持續促進作用的,稱為長期效益;凡有助於眼前評估的則為短期效益。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

績效又稱效績、業績,體現於完成的工作,取得的成績。這種成績既可以表現為事物變化的結果,也可表現為事物變化的過程或個體的行為。績效也可以理解為效果。

效能本意是指事物所藴藏的有利的作用,即既能有效地達成目標,又保持這種生產能力。一般來説,效能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內容:第一是優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質與量兩個方面在內的積極成果,這些成果應該基本滿足該事物所面對的社會的合理要求;第二是高質量的內部結構和人員素質;第三是通過改革創新而實現的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既能從變化的環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資源,又能通過自身完善對環境做出更大貢獻。由此可見,效能區別於效率的另一個指標是獲取的途徑、方法不同。

效率、效益、績效與效能四個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其產出有效指標是效果。績效強調工作所取得的結果,重點表現在量的大小,並且這些成果是通過勞動取得的,既包括有益的成果,又包括無益的成果。效益(成果)是有益的效果。假定某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積壓,變成廢品,那麼這些產品(效果)就沒有效益。效益是指系統有效產出(效果)與系統全部投入關係,強調的是有效性。

效益不是效能。效益目標的實現與否並不標明高的效能。效益是衡量工作好壞的重要依據,但不是唯一依據。效果的好壞體現着效益的有無,卻不一定體現效能的高低。無論是好心辦錯事,還是壞心辦好事都不是高效能的產物。

用“效能觀”取代“效率觀”、“效益觀”、“績效觀”是我們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超越。“效能觀”既重視組織行為的效率,也重視組織行為的效益,同時也密切關注組織內在結構和素質的優化。在這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時代裏,無視效率顯然是不理性的,因為沒有效率的效能就是不計成本地消耗資源。同時,提高效能就是要能更多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只有在“明確方向”,在滿足了社會的要求的前提下,做得越好、越經濟,就越有效益。不僅如此,還要關注內部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內外都能達到和諧成長與建設,才是有效能的。

確立教育(教學)“效能觀”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它的確立也標誌着教育發展觀樹立了新的價值尺度。為此,研究和貫徹教學效能觀既是適應時代發展與需求的新的思想,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需要的一種策略。

有效教學應該是追求高的教學效能的教學,它是指教師協調教學系統因素,有效組織教學,實現教與學一體化,持續地、最大化地實現教學目標。其主要指標包括:第一,效果性。高效教學的第一要義是優質教學。第二,發展性。不斷改良的認知結構與不斷提高的認知能力。高效教學的第二要義是學生的認知能力的不斷髮展。第三,經濟性。最小的投入,最大的產出。第四,批判性。自我反思,自我調整,自我否定,不斷髮展。只有來自自我批判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最根本的發展動力。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生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包括興趣、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徵有:

(1)關注學生的發展

一是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指學生的各個方面都能達到發展的最佳效益。學生的發展首先是健康心理的發展,其次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二是全體的學生的共同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均衡發展是有效教學的基本追求。三是學生的持續性發展。認知結構更加趨於合理性,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2)關注教師的發展

有效教師是有效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師的發展包括敬業精神的發展、專業水平的發展、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基本技能的提高、教學反思與自我批判的發展等綜合性發展。

(3)關注效率

從經濟學的視角上看,用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產出。產出,即上面提到的學生的發展與教師的發展。

三、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當前教學現狀,為達到一定教育(教學)目標而制定的基本方針。教學策略不同於教學原則,更具靈活性和導向性。

就當前中學地理教學研究而言,我們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為基礎,吸收國內外各家教學理論(學説)之精華,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風格的現代教育思想,並以此為指導,結合學科特點、學校教學實際情況,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教學策略。

我們認為現代中學地理教學的基本策略有:

1.教學氛圍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和諧、融洽的(教育)教學氛圍(包括學校、社會和家庭氛圍),是成功實施現代中學地理教學的必要基礎。

(1)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新型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教學氛圍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新型師生關係是一切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我們認為現代師生關係應包含下列基本要點:

第一,師生關係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教師在要求學生尊重老師的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因而,—切體罰、諷刺挖苦學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違法的。

第二,師生之間是一種相互信賴的朋友關係。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師生關係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並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第四,教與學的關係。教師要從世界觀的形成、知識增長、能力培養、身心發展、行為養成等方面以身作則全面指導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11

一、目的意義

1、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課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過數學小課題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在整體素質上有明顯的提高。

2、通過數學小課題研究,在中高年級逐步形成一批優秀學生羣體,這些學生應該能在數學學習、能力發展中為全體學生樹立榜樣,從而為數學學科建設提供重要支持。

3、開展數學數學小課題研究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開展數學數學小課題研究是教師拓寬教學視野、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數學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重要途徑。

二、總體要求

中年級以撰寫數學小發現、小體會為主,把握好“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訓練應體現思維的發散性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高年級撰寫數學小試驗、小調查為主,引導學以致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數學學習引導講發現、重創造。在數學課堂教學和數學興趣小組或者中,引導學生能夠積極敢於思考,善於發現,特別是鼓勵學生敢於獨立思考,發表不同意見。

2、在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方法重於知識、過程重於結論、思維重於記憶、長遠重於眼前的評價思想,特別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概括與提煉,逐步形成數學能力。

3、引導部分興趣小組的學生進行一些調查活動,如節儉、環境、交通、運動、經濟、實踐等方面開展系列研究,然後用數學的方法去分析,寫出小調查、小報告。

4、引導學生讀好《國小生數學報》、《時代學習報》、《數學大世界》等數學報刊雜誌,指導學生寫好數學小發現或小試驗或小調查,積極向學生報刊投稿。

5、在適當時候,出一些數學小課題研究專輯,在《國小生數學報》上出一些專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成功。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12

一、本課題的研究現狀述評及選題的意義:

1、就目前的國中地理教學現狀而言,雖然一再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事實上勿用諱言,仍然停留在升學應試考試的教學層面上,教師的努力,學生的任務仍然是圍繞着高的升學率及考入更好的學校。但是就目前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卻是:一小部分學生奮力擠入了重點高中,一部分進入普通高中,仍有一部分直接進入社會,服務社會。而進入高中的這一部分學生仍然是肩負着考試機器的重任,仍為考分奮鬥。而進入社會的這部分學生在接觸生活、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所學知識卻不能應用,遇有問題不能分析解決。即缺乏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維,缺乏科學素養。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與學校教育的初衷相悖的。但儘管如此,教師在會考的重壓下,嚴重缺乏這樣的改革精神與改革精力,更缺乏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2、隨着新課改的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會對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師們必須在這方面有新的考慮,新的思維。要從培養對社會直接有用人才,教給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選擇這一話題的意義在於:①以新課程的理念,對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學能力要求,不能僅僅充當“教書匠”,而要當好導師、導演和演員和不斷學習的學員,以課本為素材,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歸納演繹的方法;②力求在地理教學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中,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得地理課的教學在一節課的開始就對學生充滿吸引力,盡而使地理課堂教學高效進行。③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培養出具有科學思維能力,直接服務於高中教學,服務於社會的新型國中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觀念。

1、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所學的東西是極有限的,尤其在國中階段。國中地理教師不能評書本、講書本,更重要的要教學習化學的方法,學習地理的思維,重過程、輕結果,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國中地理教師不能僅有國中教學的本領,僅有國中的地理知識能力。要在新課改精神指導下,徹底轉變觀念。即強調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通過研究,要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

3、國中地理課教學雖然僅擔任了整個地理教育中的啟蒙教育任務,但是本學科屬於學生感興趣的自然學科,有着十分優越的學科特點。通過實驗操作、現象分析、理論推理、演繹結論、舉一反三、多學科滲透等,對國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三、課題研究方法及側重點

1、在研究的準備階段,採用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系統的方法,構建詳細的課題研究操作的實施方案,分工協作,分部實施。

2、在研究的實施階段,根據國中地理教學特點及國中生的知識結構,擬採用熱點討論、活動表演、聽寫自查、多媒體導入等方式方法開展研究,積累資料。並側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校本課程進行實驗,加強個案研究與階段成果總結。

3、在研究的總結階段,採用邏輯的方法與經驗篩選的方法進行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四、課題的理論意義,應用價值

1、樹立新型教學觀的需要。根據新課改的的要求與精神,通過實踐、研究、徹底破除“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教師學,學生只能複製教師講授的內容”的局面。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的境界。

2、樹立新型學生觀的需要。我們面臨的學生都是發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個體,具有巨大的潛能與極強的可塑性。他們也是獨特的人,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而不應用一套陳舊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去教他們,讓他們只學會一點可憐的書本知識。

3、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4、新形勢下教師自身成長髮展的需要。

五、課題借鑑的主要理論:

新課程標準、科學教育理論、現代教學論、系統論、認知心理學、主體教育理論

六、預期效益

教師論文集、教學課件集、優秀教案集、教學展示課等。

七、課題的研究步驟(20xx年11月――20xx年7月)

為了保障課題研究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結合學科特點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進度,基本情況如下:

(一)20xx.11——20xx.3準備階段;

(二)20xx.3——20xx.3實踐階段

(三)20xx.3——20xx.7總結階段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分工,做好實施的充分準備。

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將建立課題組,確定課題組的研究成員,並召集全體課題組成員召開課題組會議,確定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擬定具體的研究方案。

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將做到:

1、每學期單週週五下午定為我們的集體活動時間(與其它活動時間安排有衝突時,為雙週週一進行),加深對課題研究內容的認識、理解,共同探討研究方法。在對上一週研究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的同時確定下一步的研究具體活動,及時交流感想體會。

2、進行理論學習,集體研究《走進新課程》、《科學素養的基準》《探究教學論》《研究型課程》等先進理論,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為課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認識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3、對學生現有情況進行摸底,分析目前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研究工作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

4、討論研究具體的實施方案,並今後的研究工作明確方向和方法。

5、明確研究人員分工。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開展研究與實踐,總結階段成果。加強理論方面的研究,定期組織交流。具體實施中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安排聽課,交流討論活動,進行教學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寫一篇關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體會和感想。

2、每人設計一節教學方案,並進行教學設計交流,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

3、每位教師公開展示一節課,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進行反思,集體交流,總結經驗,以指導下一步實踐。

第二部分:20xx年1月――20xx年7月:研究教學媒體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影響,組織製作適合課程的探究式教學課件。具體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課程,對課程改革的實質做到準確把握,認真落實。

2、深入體會探究教學模式對科學素養培養的作用,設計體現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課件及教學方案,並進行教學設計評選,交流設計體會。

3、選出優秀的課件及教學方案,進行公開展示,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集體交流,適合農場中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在今後的研究中推廣實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後,課題組成員再次進行集體交流,完成本階段的研究總結。

第三部分:20xx年7月――20xx年3月:實施校本研究課,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互聽互評,寫相關經驗總結。擬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1、課題組成員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教師互聽互評,對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實施的新情況及時修改補充,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課例。

2、力爭在校本教研活動或其它教學研究活動中展示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研究課,徵求多方意見。

3、整理學生反饋意見。

4、總結經驗體會。

(三)研究的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總結完成課題研究的分析報告。彙編教學論文、優秀課件、研究課教案。在這一階段中,具體工作包括:

1、理論學習,對學習的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修養。

2、課題組成員總結歸納研究心得,積極撰寫經驗論文。

3、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分類整理,歸納資料,整理文件,總結成果,彙編結集。

4、撰寫研究分析報告。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13

通過研究喚醒國小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

一、問題的提出

1、從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來看。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不斷銷蝕。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沿襲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了一種在外力強制下的被動行為、他控行為。學生常常在盲目、“無我”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和作業,很少能獨當一面地從事完全自控的學習活動。這種缺乏能動性、自覺性的被動學習,完全喪失了促進主體成長和發展的長遠價值與意義。從指導與自主的關係來看。傳統教育過於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牽得比較多,學生總是處於被動地位;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大力提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敢多指導。因而,如何正確認識指導與自主的關係對推進素質教育顯得十分重要。

2、從學校自身的發展來看。我校開展立項課題《自主創新教育》研究以來,營造了和諧融洽的校園人文環境,引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形成了教師潛心教研的氛圍。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強課題銜接,故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3、從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定是自主學習。因此,倡導自主學習成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首要任務。從教與學的關係來看。教學方式決定學習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研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一個與“他主學習”相對立的概念,是對學習本質的概括,是高品質、高質量的學習。一般指在教學條件下學習主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

“指導”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實踐給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指點式的培養活動,它側重於對受教育者提供一種幫助和引導。

本課題旨在通過研究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達到喚醒國小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構建國小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形成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

2、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的品質得到培養。

四、主要理論依據

1、主體性發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活動,即主體活動,是個體自覺地與客體(活動對象)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人只有通過主體活動,才能對客觀世界發生作用,才能主動地認識客觀事實,並在這一過程中改進發展和完善人本身。

2、統整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學生有特定的自然稟賦,在特定的自然社會和家庭環境中生活,接受不同的文化薰陶,產生不同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思維習慣和認知結構。應該重視學習者先前所建構的知識和經驗,並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

五、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自主學習不僅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新一代人才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人員有區教學能手、教學新秀,他們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六、研究內容

1、研究國小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

2、研究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形成的指導策略。

七、實施思路、操作原則及研究方法

1、實施思路

具體實施時,首先從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入手,增強教師指導的意識;其次,把指導的側重點放在課內,並做到緊密聯繫課外。

2、操作原則

為保證該研究的順利進行,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教師應根據課題方案和自身實際自主選擇研究內容,創造性地開展研究。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活動、體驗乃至創造。

(2)差異性原則。受教育者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條件差異,有環境影響的不同,也有教育條件的不同。這些差異決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異的個體都要達到統一的教育目標,而應當按照這種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3)師生合作原則。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4)整體發展原則。要把課堂教學與學生身心素質各方面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發展整體,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形成一個相互協同的整體。教學力求面向學生整體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5)反思性原則。反思是回顧已經做過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標、進展,提出改進的方案,應用從教學中或從他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的一種能力。實驗中,教師要具備反思的意識,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指導行為。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篩選法、調查法。

(1)行動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計劃,研究中實踐計劃,觀察學生反應,研究後觀察效果,反思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活動。研究週期可長可短,範圍可大可小,研究人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每一次研究都應該有計劃、實踐、觀察、反思這四個環節。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與實施階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師記錄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反思。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3)經驗篩選法。蒐集、整理課題研究材料,篩選有用的,剔除無用的,然後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來進行總結、提煉。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4)調查法。運用採訪、座談、問卷、一般統計等方法瞭解、掌握課題研究情況。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八、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

工作目標: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課題,開題論證,修定課題方案。

(2)蒐集國內外關於自主學習的資料,瞭解自主學習研究的進展情況。

(3)按照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形成各學段學生自主學習的預設目標。

(4)開展調查研究,弄清各學段學生原有自主學習的情況,並對照自主學習的預設目標及國內外自主學習的研究情況確定本課題研究的若干個支撐點。

2、實施階段

工作目標:

(1)點上實驗:如何指導國小生自主學習,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有哪些;怎樣認識指導與自主之間的關係;從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基本的規律與原則可以遵循。

(2)追因調查:弄清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應對。

(3)驗證研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並修定國小生自主學習的目標。

(4)課題研究中期評估。

(5)下階段課題研究規劃。

3、總結階段

工作目標:

(1)蒐集實驗中積累的資料,從中總結經驗、尋找規律,篩選出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通過面上推廣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課題研究。

(2)結題彙報活動。

(3)完善校本培訓、公開課展示、實驗經驗交流、“新綠杯”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教科研先進個人評選等制度。

九、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國小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

3、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經驗集。指導策略分三個層次:一是帶有全面指導意義的指導策略,二是學科指導策略,三是個案型指導策略。

4、國小生自主學習情況調查報告。

5、其他有關本課題的研究活動和物化成果。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14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基準,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以課改理念為先導,以課標教材的學習理解為載體,以新課改達標課、課題實驗為抓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二、任務目標

1、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國小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面向全體學生,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處理好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實現接受性學習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並用的教與學的方式。

3、教與學的活動更加科學,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上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成為積極參與、富有個性、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計算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最終實現優質高效的數學課堂。

4、豐富網絡教研的內容,使其發揮更大作用,現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一種教與學的資源平台。

5、名師培養取得新的進展。充分利用現有的特級、名師、能手、標兵等人才資源,實行師帶徒,幫扶式的培養機制。

6、建立起科學的評價體系。改變一張試卷評定學生學習成績的現狀,實現教師、學生、家長多元的評價體系,評價時即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關注學習過程及數學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將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納入評價範疇,實現足跡式、全過程、立體式的評價。

三、實施措施

1、課堂教學

(1)學習新課標,瞭解新精神,用課改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將於20xx年上半年頒佈,與原《標準》相比,修改稿又有諸多新變化,如:在“雙基”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要樹立“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知道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應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索、交流,獲得數學新知,不斷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習、理解和落實課標教材。要認識教材編寫特點,瞭解教材體系,掌握知識結構。要研究教材的編寫意圖,研究教材中體現的數學思想策略方法,研究教材所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本單元(或小節)教材在整套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了這些,才能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學時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將教材落到實處。對於教材的改動,不論是素材的更換,例題的調整,要做到“形”變“神”不變,要做到外在的變化不影響本質的變化。即改動後的教材要確保:本節教材的知識點不變,策略方法、數學思想、情感要素的培養等教學目標不變。即改動後的教材更加合理、適當、更加優化。

(3)教學方案的設計要以三維目標的落實作為出發點與歸宿。課程標準指出:要挖掘教學內容豐富的教育價值,把“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的目標與“知識與技能”目標有機的結合,並通過教學活動使這四個方面的目標得以整體實現。設計教學方案時,不僅要關注如何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關注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基本思想,通過參加數學活動獲得基本經驗,激發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15

為了全面落實市教科所未來五年教育科研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實我鎮擬定的《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規劃》,實現“科研興校”的整體構想,將承擔的科研課題有序地穩步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堅持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方針,發揚“求真、求實、求是”的科研品格;堅持以應用研究為主體;堅持全面強化,全面滲透,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使科研工作切實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為提高我鎮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服務,為打造一支適應教學改革的高、精、尖的教師隊伍服務。

二、整體目標

1、“”期間,我鎮確立的主課題為《新課程改革理念與各學科融合》,圍繞主課題向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拓展,從面形成了語文學科與思品學科的融合,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如何創設教學情境;英語學科如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等子課題。從而形成了我鎮“”期間教育科研的整體框架。為教師羣體參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各校要緊緊圍繞我鎮擬定的主課題,結合本校專任教師的教學實際確立好子課題,緊密結合教師的科研能力及學生的學習現狀,通過理論學習、調查、討論、分析等手段,對所擬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形成校校有課題,全員都參與的科研氛圍。

3、以校本研修為載體,開展校本研究,課題確立後,校長要幫助指導教師積極立項,研究具體的策略與方法,確保此項工作穩步實施。

4、加強科研科普信息傳遞力度,通過校本培訓,提高專任都的理論水平與專業化能力;通過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為指導青年教師參與研究做樣子、鋪路子、當參謀;能過理論講座,專家引領為教師參與科研做好充分準備。

5、集中抓好科研工作,從而達到“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工作過程中研究的目標。”

三、具體要求

1、學校領導是教育科研的第一責任人。

首先要成立科研工作領導小組,使之成為科研工作的組織者、探索者和實踐者,各校參與科研的人數不得少於60%。

其次,要建立校本科研製度,力爭做到制度化、經常化、科學化,並與教師的考核緊密結合起來。

再次,領導要率先參與科研,堅持用自己的觀點研究對策及方法,成果與教師共同研討,在同伴互助中思進,在探索與完善中昇華。

2、參研教師要圍繞子課題在個性中尋找共性,要教學情境中甄別與評價,致力於為師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善自我的空間與舞台,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源動力。

3、採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評價體系,即各校專任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確定好子課題,經各校篩選後擇優上報,然後由中心校按計劃要求定期檢查指導,注重研究過程,注重方法及步驟,注重科研方案及實驗報告寫法的指導,中心校責成專人為各學校提交的子課題進行跟蹤指導,使此項工作健康有序地實施。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16

一、學校現在面臨的突出問題

1.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普遍不高。一是各學科基於自己對新課程標準的認識,備課內容與形式不統一,雖然我們通過集體備課等形式作過努力,但效果不明顯;二是不夠注重學情分析,課堂教學過程思路不夠清晰,環節設計沒有梯度,不能關注到每位學生的發展;三是知識結構比較單一,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技能偏低;四是教科研意識淡薄,教學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老師們“課堂教學比英雄,學科質量論成敗”的爭先意識不強,學校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二是教師觀念相對落後,相當一部分教師不願學、不想學,不思考,不研究,不重視瞭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方式、思想都難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教材是新的,但課堂是舊的;理念是新的,但方法是舊的;制度是新的,但評價是舊的。三是教科研人員集中化,每年只有固定的幾人參與教科研,很難在面上形成教科研意識;四是校本研修純課題研究化,忽略了校本問題的針對性。

2.班主任隊伍參差不齊,學生管理不夠科學有效。主要表現在班主任工作積極性不高,班級常規管理不到位,學生行為禮儀、衞生、學習等習慣差,打架鬥毆仍有發生,許多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厭學情緒比較濃,個別班級依然存在學生流失的現象。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系統的班主任理論培訓,所以班主任工作都是各用其法,各行其是,片面追求個性,而忽視了必要的約束,班級管理極端化;二是缺乏激勵與評價機制,有不在少數的班主任工作幹勁兒不足。三是沒有樹典立標,缺少了榜樣的力量。

二、研修目標

基於以上學校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我們本着“立足於學校,起源於學校,服務於學校”的校本研修原則,確定了“兩條路徑,分流實施”的校本研修思路,20xx年我們力爭做到:

1.以小課題研究與重點教科研課題研究相結合為突破口,有效抓好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立足教研,聚焦課堂,改進教學行為,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樹立現代化教育思想,優化、拓寬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益,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校本研修機制,促進學校內涵的發展。

2.從強化培訓、以老帶新、政策激勵等方面入手,培養班主任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開發青年教師的潛能,探索出一條適合我校學科教學質量發展的“康莊”路,打造一支“能幹事、敢幹事”的高素質班主任隊伍,發揮老優秀班主任的帶動作用,至少培養出6-8名工作能力突出、能頂大梁的優秀動青年班主任。

三、組織與管理

(一)成立校本研修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負責各項校本研修規章制度、規劃、計劃的制定,校本研修活動的統籌、組織與協調工作,成員如下:

組長:於希東

副組長:王少軍 楊建喜

組員:賈豐寨、郭文海、姚忠華、張曉傑、孫志潔、王俊傑

(二)成立校本研修工作小組。按照校本研修的“兩條路徑”思路分為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班主任隊伍建設兩個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各自校本研修活動的組織、實施與評價,工作小組安排如下:

1.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研修工作小組

組長:楊建喜

副組長:賈豐寨、劉紹麗(賈浩德)

組員:張曉傑、張愛頌、王沛、王少妮、張靜、張利娜、蔡海英、王凱、王洪香

2.班主任隊伍建設研修工作小組

組長:王少軍

副組長:郭文海、孫志傑

組員:姚忠華、萬旭日、王俊傑、張利亭、於生水、孫惠玲

四、研修原則

(一)創新性原則

本次校本研修在突出學校特色的基礎上,要充分總結以往教師培訓的教訓,以創新求質量,以創新求發展,按照終身學習的要求,在制度、體系、模式、手段等方面改革創新,促進全體教師共同發展。

(二)信息化原則

依託教育信息現代化帶動教師教學現代化,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平台,根據學校實際與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有機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向教育信息化邁進。

(三)課題化原則

每個教師都深入研修校本小課題“四導四學”教學模式,並依據自己教學實際,積極承擔煙台市級“”重點課題的子課題的研究,通過對課題的研究,自學自練,互評交流,以課題研究帶動自身發展,引領教師逐步成為學者型、發展型教師。

(四)實效性原則

本次校本研修按照“邊實踐、邊總結、邊提升”的原則進行,求真務實,以解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為突破口,針對學校和教師的共同需求確定研修的內容,尤其是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達成共識。

五、研修內容及形式

(一)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高採用五式研修

1.差異對比式研修。我們每週安排同年級同學科的2—3位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同上同一課題的差異教學課,每位教師根據本班學生不同的學情,設計好自己的導學提綱(後來在實踐研究中我們形成了“四導四學”差異合作導綱),學科教研組參加聽課和評課,這種同一基準線上的競爭,既激發了教師的積極性,又讓教師們看到了不同的教學風格,更對照別人,看到不足,從而實現實踐培訓的效果。

2.差異公開式研修。對各科的骨幹教師,要求每一節課都要實行對外開放,並將他們的課程表發放到每一位同學科教師手中,各位教師隨時可以進入課堂聽課,學習骨幹教師導綱設計、差異合作教學的方式與方法,這樣既給了其他教師更多的學習機會,也讓骨幹教師有了深深的責任感和相互觀摩、借鑑的機會。

3.差異達標式研修。對剛調入我們學校、對差異教學理解不深、運用不熟的新教師,開展“五四三”校本培訓工程,即將一節課的評價分為“導綱預學、差異合作、分層訓練、差異輔導、分層評價”五個方面;將課型分為“新授、複習、講評、自主”四種模式(語文則分為新授、複習、講評、閲讀及寫作四種模式);將過程分為“立標、達標、驗收”三階段實施。

4.差異幫帶式研修。對於新教師堅持 “差異幫帶”式研修,即傳統的“以老帶新”。每位骨幹教師必須要幫帶一名新教師,師徒雙方明確職責,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堅持每學期雙方聽差異合作教學課不少於20節,撰寫差異合作教育教學論文不少於2篇,並及時反饋、認真記錄、不斷總結,加快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切實提高他們的差異教學水平,促使其在短時期內勝任差異教學。

5.差異跟蹤式研修。對在聽評課活動中發現實施“班內差異合作教學”有問題的教師,教導處安排專門人員每天跟蹤聽課、評課、檢查教案,校長、教研組長不定時推門聽課,促其專業迅速成長。

(二)班主任隊伍建設以校本研修為主,以自培自練為輔

通過專題講座、交流研討、教育教學活動等形式,以教師自學——反思——交流的模式進行培訓,從而達到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最佳效果。

另外,積極參加師訓處等上級部門所搞的集中培訓、遠程研修、教科研培訓等活動,校際交流、跨域交流,提高認識。

六、研修工作要點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健全管理制度

學校建立起以校長、教導處、年級組、學科組組成的研修工作網絡,實行級部負責制,不斷修訂完善規章制度,從制度上保證校本研修的良性開展。

(二)紮實有效地做好校本培訓工作,力求做到內容新、方法活、效果實

1.進一步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構建校本研修模式,形成校本研修體系,建立校本研修機制,使校本研修趨於科學化、規範化。

2.以校本小課題“四導四學”課堂教學模式與煙台市重點課題子課題“班內差異合作課堂教學模式及實施策略研究”的融合研究為突破口,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教育教學理念,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建立一支師德素養好,學歷結構高,專業水平紮實,教學實踐能力強,教學理念新,教學方法好的教師團隊探求出一種更加適合我校特點的特色化課堂教學模式。

3.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科學型班主任,他們不僅要有獻身精神,而且具有實事求是按照教育規律育人的科學思想。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水平。使他們講究實效,工作具有顯著成績。

七、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學校將形成一個校長親自抓、分管校長負責抓、教導處具體抓的校本研修的管理網絡。

2.制度到位。學校有相應的校本研修制度、教學常規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聽課評課制度、師徒結對制度等,從制度上保證並激勵教師參加校本研修活動,提高活動質量。

3.考核到位。校本研修內容都將納入學校教師考核管理中。

調研課題實施方案 篇17

一、方案的提出

1、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在應試的背景下,數學教學往往偏重於以達到立竿見影的顯性效果為目的的熟練性訓練(如題型的強化訓練),而忽略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與發展的長效性目標。總體看來,學生學習的經驗主要被解題的經驗所替代,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單一和不足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雖然《標準》已明確把學生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列入了課程目標,但發現“數學活動經驗”在具體的課堂上教師並未有意識地圍繞這一目標設計教學過程,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關注。

2、數學新課程實施的必然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修訂過程中,把數學教學中的“雙基”發展為“四基”,即除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外,加上“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動經驗”。數學的學術形態往往是抽象化、形式化、符號化的。數學的教育形態,則是密切聯繫學生的活動經驗,鮮活的,具象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有助於把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同時《標準(實驗稿)》也將“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單獨的學習領域。因此,“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應在國小數學課程中得到反映。同時,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加深學生數學理解的有效方法,能潛移默化地提升着學生的數學素養。

3、數學學習的實質必然要求

首先,掌握好這些基本活動經驗,將對學生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產生“正遷移”的影響,能夠幫助學生在以後的數學學習、日常生活中養成數學思維習慣,即有一顆“數學的頭腦”,對從小培養這些未來公民的創新能力有着基礎性作用,這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對公民的迫切要求,同時也是我國經濟能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其次,它的研究必將進一步凸現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使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體驗,實行因材施教,促進各個學生的個體發展,使每個學生獲得最大的利益,這也是黨的xx大提出的“教育公平”理念的其中一個要求。最後,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研究將會強化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使教師更加明確教學的目的,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設計,這樣,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還應是教育的研究者,有助於數學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提高。

4、理論和實踐方面研究薄弱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從課程目標上對數學活動經驗提出了要求。課程目標的變化,尤其是史寧中、張奠宙等數學教育專家對數學活動經驗的重點關注,引起了數學教育工作者對數學活動經驗相關問題的思索和探究。但是,從查閲的文獻來看,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數學活動經驗的內涵進行個人闡釋,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對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相關問題的研究都十分薄弱。因此,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內涵及教學策略等問題展開研究,不僅有助於充實“數學活動經驗”的基本理論,而且有助於為深化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服務。

二、概念的界定

關於“經驗”一詞,新華字典裏是這樣解: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數學活動經驗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在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關於數學活動目的、數學內容、數學活動行為及其方式的轉換以及數學活動環境等方面的感受、理解、領悟和體驗以及由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智慧、情感、觀念等內容組成的有機組合性經驗,意指在數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進所積澱下來的認識。可以將廣義的數學活動經驗分為過程性數學活動經驗和結果性數學活動經驗兩個層面的內容,也可簡單地將它分為觀念性層面的數學活動經驗、認知性數學活動經驗,情感體驗性數學活動經驗與動作技能性數學活動經驗等層面的基本內容。狹義的數學活動經驗,特指觀念性層面的數學活動經驗與情感體驗性數學活動經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xwx4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