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活動方案 >

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9篇)

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9篇)

課題實施方案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課題實施方案(通用19篇)

培根説過一句話:“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是好習慣,則會讓人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一輩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國小階段是人的成長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而良好的衞生習慣不僅有利於保持校園良好的衞生,同時也體現着一個人的修養。國小階段是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這就要求班主任重視養成教育,把它落到實處。

二、理論依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確立健康第一的觀念,努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切實提高他們的衞生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第十四條:“認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園整潔。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莊稼和有益動物,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等廢棄物。”國小生形成良好的衞生習慣,不僅是進一步學習與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未來建設者的一項基本素質。良好的衞生習慣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學生階段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到孩子們長大後獨立生活時就更容易選擇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班級學生現狀分析

實驗國小二年級二班有學生51人,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具有較高的溺愛,在生活照顧上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凡事不準孩子動手,對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這樣就使獨生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實踐的機會,更沒有保持衞生和勞動的意識。

我班農村子女較多,個別家長觀念淡薄、衞生意識較差,對子女衞生方面的指導比較欠缺。有的家長成天規範子女讀書、寫字、做作業;要麼撒手不管,任隨子女幹什麼,也不去引導。比如我班的孫陽同學,父母在他還沒上學時就離異了,爸爸另外又組成了一個家庭,有了孩子,媽媽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經常打麻將,他和爺爺奶奶居住,爺爺奶奶是農村人,沒有收入,沒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幾回澡,夏天走到他身邊,常會聞到一股異味兒,而學生並不會自覺去糾正不好的衞生習慣來改善這些不好的狀況。而城市家庭中個別家長缺乏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鄭嘉瑞同學,爸爸媽媽在賓館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學習用品經常是賓館的服務員給他收拾,所以他養成了依賴別人的習慣。每節課下課老師都提醒準備下節課物品,他就像沒聽見一樣,桌上物品總是亂七八糟,上課鈴響才收拾。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家長怕麻煩,有些家長對我説: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時間,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説,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許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於以上幾種原因,所以我們教師必須承擔起指導教育的義務。

四、課題界定:

所謂習慣,是指出於無數次的重複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變成高度自覺的行為方式。本課題涉及的良好衞生習慣,包括教師環境衞生習慣、個人衞生習慣等。學生衞生習慣的好與壞,是關係到學生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衞生習慣,既保持了環境的整潔,又增強了他們對疾病的免疫力。促進學生的生長髮育,增強學生的體質,使學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進學生其他良好行為習慣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五、課題研究目標:

1、造就一支衞生意識強、教育思想現代化的教師隊伍,不斷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2、教育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關心教室環境做起,積極參與環保。

3、通過各種形式、途徑、方法培養本班國小生良好衞生習慣,切實提高他們的衞生意識,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4、通過研究,探究培養國小生良好衞生習慣的有效途徑。

六、課題的研究原則

1、研究原則:

一致性原則。學生良好衞生習慣的形成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有其個人經歷、社會交往及個人心理特點的影響。在養成教育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學校教育,更重視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係,使教師、學生、家長對衞生習慣養成教育的目標、意義有統一的認識,在實踐中保持行動的一致性,特別是贏得家長的支持。家校聯動,共同培養。習慣是在教育過程中和實踐中經過反覆練習形成的,學生的一半時間在學校度過,還有一半時間在家裏度過。因此攜手家長共同制定衞生習慣的落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定期召開組織家校活動,通過各種方法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向家長宣傳學校生活常規及衞生習慣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讓家長密切配合,積極支持,共同幫助學生改正不良的習慣,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規及衞生習慣。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所有學生的衞生習慣都應得到培養和發展。

差異性原則:培養學生良好衞生習慣要注意因材施教,揚長補短。

循序漸進原則。培養衞生習慣要從少年兒童的實際和特點出發,符合他們發育成長的規律,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應提出不同內容的衞生習慣要求。把培養衞生習慣的目的意義講清楚,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地加以培養。

表揚為主原則。培養少年兒童的衞生習慣是一項耐心細緻的工作。教師對班裏各種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堅持正面教育個別衞生習慣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談話,瞭解孩子的思想實際,瞭解孩子的困難,幫助孩子儘快形成好習慣,如定期進行學生個人衞生檢查。同時,讓衞生習慣好的學生成為骨幹,作為榜樣帶動衞生差的學生,當他們有點滴進步時,及時肯定,予以鼓勵。

七、實驗方法與策略

(一)實驗方法

本課題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題,因此,總體上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法,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不斷解決實際問題,改進實踐方式方法,具體採用調查法、比較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多種方法結合進行研究探索。

1、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實踐”式行動研究法。研究過程中,邊實踐、邊反思,不斷修正研究方案,改進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實效。

2、調查研究法:從課題立項之前到研究的各個階段,分別用問卷、訪談等形式進行不同內容的調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獻研究法:查閲文本資料以及相關教育信息網,蒐集資料,進行先期的文獻研究,分析研究的時代背景,構建研究的理論框架,為課題實施奠定基礎。

4、個案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選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檔案,進行跟蹤研究。

5、經驗總結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教師及時撰寫教育案例,由具體經驗總結上升到科學經驗總結。學校對實驗過程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提高經驗研究水平,培養學生基本文明禮儀的良好行為習慣,主要包括良好的為人基本習慣、處事基本習慣、學習基本習慣,衞生基本習慣、語言表達習慣等,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在為人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培養愛心”,體現為“有真愛,負責任,明禮誠信和樂觀豁達”。在處事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規則意識”,體現為“遵守規則,做事有計劃,善於合作,毅力堅強,求新求異,追求效益”。在學習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體現為“基礎紮實,掌握信息,學用結合,善於思考,科學用腦”。禮儀方面,課題強調穿着整潔得體、説話語言文明。這些良好習慣都需要在中學生日常行為中培養。

(二)實驗策略

1、為人師表身正為範

班主任除了承擔教學任務及班集體的組織和管理者的雙重角色之外,班主任還具有榜樣示範的作用,榜樣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對於學生良好的衞生習慣的養成,教師本身的示範作用尤為重要。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師應一邊指導他們如何做,一邊身體力行,做示範,和他們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進教室,看到地上的紙屑,就不動聲色地把它檢起來放到垃圾桶裏;地上髒了,主動拿掃帚掃乾淨;桌面髒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學生就在無聲的身教教育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教會學生做值日,人人爭當小主人

一年一期每人當一天值日班長,明確值日班長的職責。在每人當過一天值日班長後挑選十名優秀的值日班長擔任值周小幹部,值周小幹部每日中午和放學必須組織檢查其他同學的“每人一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衞生。“每人一崗”雖然任務少,但要每天堅持也不容易。我一向重視學生責任心的培養,讓學生知道,我是班級的一員,就有責任把班級的衞生搞好,我是學校的一員,就有義務為學校的美麗出力。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是不大放心,每次掃完地都要親自去檢查一遍,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我已欣喜地看到“學校是我家,教室是我家,清潔靠大家”的理念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根植,每天中午放學的時候,每位學生都會把自己的包乾區裏的衞生檢查好,把自己的書包整理整齊才會離開教室。

3、開展活動,寓教於樂。

喜愛活動是少年兒童的天性,活動既可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們長知識、增才幹,對他們的身心發展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於樂的活動是一種輕鬆愉快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為。班主任應充分發揮晨會課及班隊課的時間,增加學生的個人衞生和環境保護意識。例如:開展以衞生知識、保護環境等為主題的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培養學生的衞生習慣是一項耐心細緻的工作。如開展制定班級衞生公約,讓公約成為班級同學共同努力的方向;帶領學生參加保潔護路活動、上街宣傳等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學生不亂扔垃圾的習慣;開展講衞生小故事比賽,在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中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開展值日生評比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衞生習慣。

4、創設環境,培養習慣。

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孩子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如發動學生精心佈置教室,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課桌椅整齊有序,窗明几淨,舒適温馨的家需要我們用雙手共同創造。同時在學生中開展“一人一崗”、“爭當值日班長”等活動。讓學生知道,我是班級的一員,就有責任把班級的衞生搞好;我是學校的一員,就有義務為學校的美麗出力。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更加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5、持之以恆,反覆訓練。

衞生習慣的培養和不衞生習慣的糾正,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國小生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反覆”的特點,改變已鞏固的條件反射,建立新的條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較大的精力,反覆堅持,必須“積日累月地練,練到非常熟,再也丟不了”也便成了習慣。通過對強化訓練,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強化法可與學校的常規管理相結合,學校在不同階段根據學生的衞生習慣的形成情況,確立強化訓練點,班級、學校上下一致強化訓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貫徹落實到整個學期的始終,使學生的良好的衞生習慣在反覆強化中定型。因此,老師要有意識制定好教育訓練計劃,反覆地、經常性地圍繞具體要求組織落實。

6、建立激勵機制。

教師方面:重在精神激勵,強調自主科研與創新意識,激勵教師積極參與,撰寫科研論文。學生方面:採取羣體激勵與個體激勵相結合,羣體激勵:如星級文明班評比——每週評比文明班級—每月文明班升級—期末評出四星級文明班,舉行授獎儀式等,以營造濃厚的激勵氛圍;個體激勵:如各班評比每週一星(週一升旗儀式佩戴禮儀之星)—期中初評班級禮儀之星(十佳禮儀少年)—期末分層級評比禮儀之星(班級類每班10名,年級類每班各3名,校級類每班各1名)。

八、實驗步驟

本課題實驗與研究時間是: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分三個階段完成:

第一階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準備階段)

——成立課題小組,建立課題檔案,制定研究方案,調查分析國小生衞生習慣現狀,完成現狀調查報告。(20xx年3月至4月)

——對課題進行充分論證,完善實驗方案,蒐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和信息,並編製成課題內部研討、學習資料,供課題組成員閲讀。(20xx年5月)

第二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實驗階段)

——開展國小生“良好衞生習慣”實踐系列活動,探究培養國小生良好衞生習慣的途徑與方法。

——通過問卷與訪談,調查、及時反饋良好衞生習慣的階段性成果與存在問題及努力方向。

——在學校的教師、學生及其父母中開展“衞生與生活”、“良好衞生你我他”為主題的競賽活動,同時舉行“良好衞生習慣養成”經驗交流會,探索良好衞生教育養成的經驗。

——結合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良好衞生習慣的養成。

——形成一套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良好衞生習慣教育方案。

第三階段:20xx年12月(總結階段)

九、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1、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創新和實效化,促進學校養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開展,找到“國小生良好衞生習慣”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2、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

3、使教師提高研究水平,促進專業化成長。

十、實驗領導小組和指導小組、實驗小組

(一)實驗領導小組

(二)指導小組

(三)實驗組成員

全體班主任參與課題研究

課題實施方案 篇2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學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創建高效課堂。結合高平市教育局《關於開展以“以導學案為載體,構建高效課堂”為主題的課題研究活動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堅持“立足教學實際,切實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原則,全校教師共同參與,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針對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實實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實施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通過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3、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三、總體思路

以校為單位,制定校級研究課題,組織構建研究團隊,開展研究,業務副校長和教導主任為課題負責人,部分骨幹教師參與研究過程、收集資料等。教師個人以校級課題為參考依據,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制定出個人研究課題。全校上下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校教育的發展。

四、實施流程

1.選題(4月上旬)。結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導學案為載體,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這一總題為依據,結合我校一年來在實施導學案模式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校級課題“導學案模式下的小組合作研究”。教師根據這一總題,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課題。

2.申報立項(四月中旬)。校級課題研究組,在規定時間內向市教研室提交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並在校內公佈立項的課題。教師個人及時向教導處上報研究的子課題。

3.實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建立課題研究檔案,並將常規教研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教導處將對教師個人的課題研究進行督查指導。

4.結題(20xx年6月上旬)。每個學期結束,都要開展子課題研究成果交流會,學校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校級課題要根據上級要求及時向市教研室進行彙報。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附件四)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學校教導處。

5.成果鑑定與推薦(20xx年6月下旬)。結題後,學校將對開展的子課題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對優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全校推廣,推動成果在學科內及學科間的應用與共享。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課題研究氛圍。學校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並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祕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週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子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督促教師將課題研究紮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子課題研究教師。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校級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閲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子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慾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説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課題實施方案 篇3

通過研究喚醒國小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

一、問題的提出

1、從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來看。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不斷銷蝕。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沿襲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了一種在外力強制下的被動行為、他控行為。學生常常在盲目、“無我”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和作業,很少能獨當一面地從事完全自控的學習活動。這種缺乏能動性、自覺性的被動學習,完全喪失了促進主體成長和發展的長遠價值與意義。從指導與自主的關係來看。傳統教育過於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牽得比較多,學生總是處於被動地位;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大力提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敢多指導。因而,如何正確認識指導與自主的關係對推進素質教育顯得十分重要。

2、從學校自身的發展來看。我校開展立項課題《自主創新教育》研究以來,營造了和諧融洽的校園人文環境,引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形成了教師潛心教研的氛圍。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強課題銜接,故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3、從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定是自主學習。因此,倡導自主學習成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首要任務。從教與學的關係來看。教學方式決定學習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研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一個與“他主學習”相對立的概念,是對學習本質的概括,是高品質、高質量的學習。一般指在教學條件下學習主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

“指導”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實踐給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指點式的培養活動,它側重於對受教育者提供一種幫助和引導。

本課題旨在通過研究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達到喚醒國小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構建國小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形成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

2、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的品質得到培養。

四、主要理論依據

1、主體性發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活動,即主體活動,是個體自覺地與客體(活動對象)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人只有通過主體活動,才能對客觀世界發生作用,才能主動地認識客觀事實,並在這一過程中改進發展和完善人本身。

2、統整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學生有特定的自然稟賦,在特定的自然社會和家庭環境中生活,接受不同的文化薰陶,產生不同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思維習慣和認知結構。應該重視學習者先前所建構的知識和經驗,並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

五、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自主學習不僅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新一代人才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人員有區教學能手、教學新秀,他們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六、研究內容

1、研究國小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

2、研究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形成的指導策略。

七、實施思路、操作原則及研究方法

1、實施思路

具體實施時,首先從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入手,增強教師指導的意識;其次,把指導的側重點放在課內,並做到緊密聯繫課外。

2、操作原則

為保證該研究的順利進行,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教師應根據課題方案和自身實際自主選擇研究內容,創造性地開展研究。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活動、體驗乃至創造。

(2)差異性原則。受教育者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條件差異,有環境影響的不同,也有教育條件的不同。這些差異決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異的個體都要達到統一的教育目標,而應當按照這種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3)師生合作原則。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4)整體發展原則。要把課堂教學與學生身心素質各方面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發展整體,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形成一個相互協同的整體。教學力求面向學生整體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5)反思性原則。反思是回顧已經做過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標、進展,提出改進的方案,應用從教學中或從他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的一種能力。實驗中,教師要具備反思的意識,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指導行為。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篩選法、調查法。

(1)行動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計劃,研究中實踐計劃,觀察學生反應,研究後觀察效果,反思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活動。研究週期可長可短,範圍可大可小,研究人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每一次研究都應該有計劃、實踐、觀察、反思這四個環節。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與實施階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師記錄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反思。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3)經驗篩選法。蒐集、整理課題研究材料,篩選有用的,剔除無用的,然後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來進行總結、提煉。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4)調查法。運用採訪、座談、問卷、一般統計等方法瞭解、掌握課題研究情況。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八、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

工作目標: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課題,開題論證,修定課題方案。

(2)蒐集國內外關於自主學習的資料,瞭解自主學習研究的進展情況。

(3)按照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形成各學段學生自主學習的預設目標。

(4)開展調查研究,弄清各學段學生原有自主學習的情況,並對照自主學習的預設目標及國內外自主學習的研究情況確定本課題研究的若干個支撐點。

2、實施階段

工作目標:

(1)點上實驗:如何指導國小生自主學習,促進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有哪些;怎樣認識指導與自主之間的關係;從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基本的規律與原則可以遵循。

(2)追因調查:弄清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應對。

(3)驗證研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並修定國小生自主學習的目標。

(4)課題研究中期評估。

(5)下階段課題研究規劃。

3、總結階段

工作目標:

(1)蒐集實驗中積累的資料,從中總結經驗、尋找規律,篩選出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通過面上推廣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課題研究。

(2)結題彙報活動。

(3)完善校本培訓、公開課展示、實驗經驗交流、“新綠杯”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教科研先進個人評選等制度。

九、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國小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

3、國小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經驗集。指導策略分三個層次:一是帶有全面指導意義的指導策略,二是學科指導策略,三是個案型指導策略。

4、國小生自主學習情況調查報告。

5、其他有關本課題的研究活動和物化成果。

課題實施方案 篇4

為了全面落實市教科所未來五年教育科研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實我鎮擬定的《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規劃》,實現“科研興校”的整體構想,將承擔的科研課題有序地穩步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堅持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方針,發揚“求真、求實、求是”的科研品格;堅持以應用研究為主體;堅持全面強化,全面滲透,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使科研工作切實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為提高我鎮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服務,為打造一支適應教學改革的高、精、尖的教師隊伍服務。

二、整體目標

1、“”期間,我鎮確立的主課題為《新課程改革理念與各學科融合》,圍繞主課題向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拓展,從面形成了語文學科與思品學科的融合,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如何創設教學情境;英語學科如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等子課題。從而形成了我鎮“”期間教育科研的整體框架。為教師羣體參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各校要緊緊圍繞我鎮擬定的主課題,結合本校專任教師的教學實際確立好子課題,緊密結合教師的科研能力及學生的學習現狀,通過理論學習、調查、討論、分析等手段,對所擬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形成校校有課題,全員都參與的科研氛圍。

3、以校本研修為載體,開展校本研究,課題確立後,校長要幫助指導教師積極立項,研究具體的策略與方法,確保此項工作穩步實施。

4、加強科研科普信息傳遞力度,通過校本培訓,提高專任都的理論水平與專業化能力;通過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為指導青年教師參與研究做樣子、鋪路子、當參謀;能過理論講座,專家引領為教師參與科研做好充分準備。

5、集中抓好科研工作,從而達到“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工作過程中研究的目標。”

三、具體要求

1、學校領導是教育科研的第一責任人。

首先要成立科研工作領導小組,使之成為科研工作的組織者、探索者和實踐者,各校參與科研的人數不得少於60%。

其次,要建立校本科研製度,力爭做到制度化、經常化、科學化,並與教師的考核緊密結合起來。

再次,領導要率先參與科研,堅持用自己的觀點研究對策及方法,成果與教師共同研討,在同伴互助中思進,在探索與完善中昇華。

2、參研教師要圍繞子課題在個性中尋找共性,要教學情境中甄別與評價,致力於為師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善自我的空間與舞台,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源動力。

3、採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評價體系,即各校專任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確定好子課題,經各校篩選後擇優上報,然後由中心校按計劃要求定期檢查指導,注重研究過程,注重方法及步驟,注重科研方案及實驗報告寫法的指導,中心校責成專人為各學校提交的子課題進行跟蹤指導,使此項工作健康有序地實施。

課題實施方案 篇5

一、課題研究背景

計算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國小數學教學的始終,無論是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等都依賴於計算活動的參與,計算能力的高低對學好數學知識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實際的教學中,國小生的計算卻常常出錯。作為教師,不能把學生的計算錯誤都一律認為是“粗心惹的禍”,如果能從知識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提出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糾正策略,這對國小生的計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師的計算教學將更有幫助。

二、課題研究目的

通過對國小生計算錯誤的類型和成因進行分析研究,尋找降低國小生計算錯誤的策略,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檢驗,驗證策略的可行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準確率,為學生順利學習數學知識,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且,教師通過運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能少走彎路,充分發揮出該研究成果的現實指導作用。

三、課題研究過程

課題名稱為:國小生計算錯誤類型、原因分析及矯正策略。自開題以來,本數學組根據學校實際教學情況,按照實驗方案,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該課題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

1、分別組織教師和學生座談,瞭解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遇到問題和自己的認識

2、數學組會議,啟動課題,部署任務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

1、以班為單位,分班收集學生的計算錯題

2、以教師個體為單位,記錄典型錯題

3、以年級為單位,同年級數學教師分析典型計算錯誤的原因

① 教師初步分析錯誤原因

② 以面談的形式和相關學生進行交流

③ 總結、分析,撰寫原因分析報告

4、以年級為單位,同年級數學教師提出矯正策略

① 前測,統計該類型題目的錯誤率

② 根據原因分析報告,提出矯正策略,調整教學方式

③ 後測,對前後測試進行比較

④ 總結、分析,撰寫矯正策略報告

第三階段:整理歸納階段

5、全組進行交流討論,總結研究成果

① 各年級的研究成果彙報,進行縱向研究

② 對全學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導致的錯題進行橫向研究

③ 整理、歸檔

四、研究成果

通過對各年級的典型錯題進行縱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級學生計算時出現的典型錯誤,通過分析其錯誤原因,提出了相應的糾正策略,並通過前後測實驗驗證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將全年級的同類型錯題進行橫向研究,結合心理學的認知分析,我們重點研究了由於強成分的干擾導致的計算錯誤,既提高了教師對學生心理髮展水平的認知,又對計算教學有指導作用。

課題實施方案 篇6

一.課題的表述:

國小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二.課題涵義:

國小英語合作教學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會學、樂學,而且通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羣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

三.課題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於20世紀初源於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學會自主學習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標:

1.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3.創建科學的國小英語評價標準及實施辦法。

五.研究方法:

1、運用測驗法和比較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情況進行前測和後測,比較驗證該教學法的實驗成效;

2、運用行動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均衡分組,並創設系統民主的小組管理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實驗班的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

4、運用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創設科學系統的國小英語學生評價機制;

5、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總結形成該課題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六.研究步驟:

1.研究分組方法:

20xx.2—20xx.3創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負責人:楊福穩。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20xx.3—20xx.5研究具體的小組合作化教學步驟,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負責人:呂振紅。

3.達成科學系統的國小英語評價機制:

20xx.5—20xx.6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總結。階段負責人:駱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組方法,總結出具體成熟的經驗論文。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3.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論文。

課題實施方案 篇7

一、目的意義

1、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課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過數學小課題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在整體素質上有明顯的提高。

2、通過數學小課題研究,在中高年級逐步形成一批優秀學生羣體,這些學生應該能在數學學習、能力發展中為全體學生樹立榜樣,從而為數學學科建設提供重要支持。

3、開展數學數學小課題研究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開展數學數學小課題研究是教師拓寬教學視野、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數學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重要途徑。

二、總體要求

中年級以撰寫數學小發現、小體會為主,把握好“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訓練應體現思維的發散性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高年級撰寫數學小試驗、小調查為主,引導學以致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數學學習引導講發現、重創造。在數學課堂教學和數學興趣小組或者中,引導學生能夠積極敢於思考,善於發現,特別是鼓勵學生敢於獨立思考,發表不同意見。

2、在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方法重於知識、過程重於結論、思維重於記憶、長遠重於眼前的評價思想,特別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概括與提煉,逐步形成數學能力。

3、引導部分興趣小組的學生進行一些調查活動,如節儉、環境、交通、運動、經濟、實踐等方面開展系列研究,然後用數學的方法去分析,寫出小調查、小報告。

4、引導學生讀好《國小生數學報》、《時代學習報》、《數學大世界》等數學報刊雜誌,指導學生寫好數學小發現或小試驗或小調查,積極向學生報刊投稿。

5、在適當時候,出一些數學小課題研究專輯,在《國小生數學報》上出一些專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成功。

課題實施方案 篇8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益突起的時代,良好的行為習慣已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素質,良好的行為表現也成為測量和評價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依據。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長期重視知識傳授、智力開發、特長訓練等,而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教育,孰不知,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曾説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因此,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採取措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中外著名教育家對此都有專門的論述,我國教育家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可見,抓住這一關鍵期,養成一系列良好習慣,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我園地處城郊結合部,外來務工子女是我園生源的主力軍,佔全園的新學期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孩子的家長大多數是外地農民,她們為了生計,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也有撿廢品的。多數文化素養不高,整天忙於生計,對幼兒的教育不夠重視,孩子送來時有的衣服很髒,有的頭髮淋亂,有的穿着拖鞋,有的愛講髒話,不知道跟老師打招呼,不會説普通話,地方方言很重,老師,幼兒都聽不懂,喜歡打架,大聲説話等等,也就是幼兒行為習慣較差,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我們幼兒園很有必要對外來人員子女如何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理論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確實,禮貌習慣好,思想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就能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的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告誡家長説:“自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正確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矯正工作容易得多。

英國的洛克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兒童的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因此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實踐價值:

1、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的幼兒沒有得到科學的、適宜的、良好的教育,對以後的一生都會有着重要的影響。

2、教師發展的需要

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質幼兒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取決於幼兒園教師素質的提高。

隨着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的提高,社會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念,新思想,主動適應新形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教師們在職為道德,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3、幼兒園發展的需要

幼兒是幼兒園的真正主人和服務對象,物質環境的準備突出體現適合他們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優良品德,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智力。

作為基礎教育,要想豐富幼兒園的校園文化,增強幼兒園的內涵發展,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必須考慮幼兒如何發展的問題。同時本課題的研究也將為“”期間幼兒園創辦“南京市標準幼兒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的界定

外來務工:是指原本家在外地的人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來到當地工作,生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是指他們的孩子。

習慣:指有重複或練習而固定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於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行為方式、傾向。

良好的習慣是指符合當前社會規範和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在生活衞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自動化了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是有規律的、整潔衞生的;獨立的、不妨礙他人的;有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兒對社會生活有更好的適應行為。

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內容可以分為:良好品德習慣、良好生活習慣、良好

衞生習慣及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交往合作習慣、學習勞動習慣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終生受益。

2、探索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方法。

3、探索如何指導家庭與幼兒園配合,共同做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

五、 研究的內容

1、現狀研究: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現有習慣,明確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2、文獻研究:本課題的內涵、特徵、原則、基礎理論研究。

3、內容研究:幼兒期間應養成的習慣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4 策略研究:幼兒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家園合作狀態下以及在社區活動中如何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

5、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文明禮貌習慣培養的研究。(小班)

6、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衞生習慣培養的研究。(中班)

7、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大班)

六、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編寫量表、問卷對幼兒、教師、家長的相關情況及研究過程中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取得真實性資料。

2、文獻法: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通過理論學習,查閲整理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來更新教育理念,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合理、有效。

3、觀察法:通過觀察,發現幼兒不良習慣並給予及時糾正輔導。

4、個案分析法:對特殊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得出個性的、共性的特徵。

5、行動研究法:研究者與實踐者一道深入教育實踐,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急需解決的,典型性教學實際問題,然後研究者通過講座、諮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的提供理論指導,幫助實踐者有計劃地、螺旋式地系統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動,從而不斷改進教育實踐。教育行動研究藴涵着兩個基本的理起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實踐者成為研究者。

6、總結法:實驗教師從行動研究中進行總結,課題組形成研究報告。

課題實施方案 篇9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改革方案都貫穿着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以問題探究引導學生學習,素質教育也要求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更要“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地理課堂教學有自己特有的學科特點和學習輔助工具,如何找好問題,解決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藉助地理學習工具,根據地理學科特點,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便成為地理課題教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長期的地理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學生通過預習,藉助地理學習工具,大約能知道一半左右的基礎性知識。但從當地理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講授,重複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缺乏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靈活運用;注重教法,輕視學法指導的現象比較普遍;對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認識不到位,缺乏組織和應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未得到重視。因此,期望通過課題試驗研究,探求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的途徑和方法。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課題試驗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有合作教育理論,創新教育理論和學習的心理活動因素。主要理論要點有:

1、學生有個性差異。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助於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2、現代學生可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要相信學生,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以主體的角色積極利用各種形式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主動學習。

3、創新的基礎是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學習中能正確的認識自我,激發學習動機,勇於探索,大膽質疑,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進行自主創新型地理課堂教學的試驗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條即能發展學生個性,又能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教育面向21世紀的需要。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徑,只有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改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活潑、積極、合作、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為培養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和教學實踐具體情況,研究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和操作模式。主要有:

1、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操作模式和應用效果,使學生學會合作;

2、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形式,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的方法、策略,學生創新意識的引導和培養,使學生張揚個性,讓地理課堂充滿活力;

3、學生學科學習方法的形成和應用研究,使學生學會方法,提高運用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四、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課題試驗和研究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操作性原則

課題的研究源於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但在實際運用過程和研究結果上要有可操作性,能為學科教學提供基本教學模式。

2、針對性原則

課題研究要不斷髮現、適應教學實際,研究要有針對性,根據研究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切忌空泛和盲目。

3、主體主動性原則

課題研究中要時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落腳到學生的主動發展上。

4、基本方法

主要採用觀察法、文獻研究、比較試驗研究法、交流研討法。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的試驗研究擬有三個步驟。

第一、理論學習和提高階段。計劃由本學期初始,用3周的時間學習有關現代教育理論,提高理論水平,熟悉試驗班級,蒐集原始數據,擬定小組合作,進行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整合和成型階段。這是研究的重點工作,計劃自第4周始,用2個月的時間,對試驗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的試驗研究,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不斷整合課堂教學,做好試驗數據的對比分析,研究、改進教學形式,並逐漸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第三、總結和應用階段。在取得成功的課堂教學模式之後,要進行比較系統的理論總結,以研究論文和公開課的形式彙報研究成果,併力爭在第二學年進行大面積應用。

六、課題的組織和實施

課題主要由教導處,政史地教研組組織,由曹務春負責課題的具體試驗和研究。

課題實施方案 篇10

為使微型課題研究工作在我校紮實有效地深入開展,真正為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進而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總體提高,達到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根據縣教研室和初級中學的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校微型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為基點,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為目標,堅持面向實際,重在實效,通過微型課題研究,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使教師不斷適應新課改的發展需要。

二、研究意義

通過微型課題研究,幫助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問題意識和能力,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通過研究,培養教師的課題意識,學習課題研究方法、流程,促使教師向科研型轉變。

三、工作目標

1、研究和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根據自身實際,個人興趣,對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立項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2、引導教師在實踐中學會研究,成為學習者、研究者,提高自我發展意識,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有機整合,促進專業發展。

3、紮實、高效地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大力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營造濃厚的教育科研氛圍,創建科研型學校,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四、微型課題研究計劃安排及實施流程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

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開展教師交流,主要交流在“課堂與教學”中遇得到的問題與困惑,以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流程:教師個人申報課題(個人——學科組——教研組)。學校教研室進行審定並批准。

(二)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

教師開展實踐研究:分析問題、尋找對策、實踐應用、解決問題、總結反思(包括:查找相關的理論文獻與資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經驗與案例、記錄自己的教學體驗與反思)。

學科教研組進行問題跟蹤,組織教學觀摩和主題研討。學校教研室組織中期檢查與交流。讓教師進行交流,通過思想碰撞,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總結階段(20xx年6月)

1.教師總結研究的成果,撰寫結題報告。

2.學校開展校級課題鑑定。填寫《微型課題結題手冊》,縣級課題順利結題。

五、教師微型課題研究的管理 實行個人、教研組、學校“三級管理”機制。以個人自主管理為主。即個人負責自主選題、課題申報、實踐研究、中期報告、結題總結等。教研組負責組織交流與分享、包括“選題”階段的指導和“研究”階段的教學觀摩和主題研討,課題推薦、開題把關、過程管理、中期檢查和全程評價。學校成立“教師微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由校級領導、科研處、骨幹教師以及有課題研究經驗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實行專業引領,具體工作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長牽頭,教研室、教研組負責計劃推進安排,各課題組分頭開展行動研究。建立以校長為首,分管教學副校長、教科室主任等骨幹組成的微型課題管理小組,負責檢查督促學校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按計劃開展研究活動情況。

組 長:梅軍

副組長:潘清海

組員:邢忠文 劉海英 徐慧榮 鄭鵬翔 沈曉燕

六、研究成果評價及獎勵辦法

1.學校將把微型課題研究納入學校學期和兩週工作安排的範疇,在多方面為微型課題研究提供方便和資助,協助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召開 “微型課題”研討會,開展“微型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等活動,並做好階段檢查工作,在學期期末按學校制定的《學校微型課題研究工作考核表》對各承擔人和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進行專項評估,協助課題組成果鑑定及資料收集等工作。

2.學校將按照《教師校本研修獎懲辦法》對正常開展活動、研究成果比較突出的課題承擔人和課題組給予嘉獎:凡通過縣局審核鑑定取得結題證書的;按期完成、研究成果顯著的微型課題,學校給予課題組一定金額的獎勵。

3.學校把微型課題研究列為學校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先、職稱晉級以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評選的主要內容之一。

課題實施方案 篇11

一、本課題的研究現狀述評及選題的意義:

1、就目前的國中地理教學現狀而言,雖然一再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事實上勿用諱言,仍然停留在升學應試考試的教學層面上,教師的努力,學生的任務仍然是圍繞着高的升學率及考入更好的學校。但是就目前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卻是:一小部分學生奮力擠入了重點高中,一部分進入普通高中,仍有一部分直接進入社會,服務社會。而進入高中的這一部分學生仍然是肩負着考試機器的重任,仍為考分奮鬥。而進入社會的這部分學生在接觸生活、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所學知識卻不能應用,遇有問題不能分析解決。即缺乏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維,缺乏科學素養。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與學校教育的初衷相悖的。但儘管如此,教師在會考的重壓下,嚴重缺乏這樣的改革精神與改革精力,更缺乏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2、隨着新課改的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會對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師們必須在這方面有新的考慮,新的思維。要從培養對社會直接有用人才,教給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選擇這一話題的意義在於:①以新課程的理念,對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學能力要求,不能僅僅充當“教書匠”,而要當好導師、導演和演員和不斷學習的學員,以課本為素材,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歸納演繹的方法;②力求在地理教學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中,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得地理課的教學在一節課的開始就對學生充滿吸引力,盡而使地理課堂教學高效進行。③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培養出具有科學思維能力,直接服務於高中教學,服務於社會的新型國中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觀念。

1、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所學的東西是極有限的,尤其在國中階段。國中地理教師不能評書本、講書本,更重要的要教學習化學的方法,學習地理的思維,重過程、輕結果,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國中地理教師不能僅有國中教學的本領,僅有國中的地理知識能力。要在新課改精神指導下,徹底轉變觀念。即強調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通過研究,要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

3、國中地理課教學雖然僅擔任了整個地理教育中的啟蒙教育任務,但是本學科屬於學生感興趣的自然學科,有着十分優越的學科特點。通過實驗操作、現象分析、理論推理、演繹結論、舉一反三、多學科滲透等,對國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三、課題研究方法及側重點

1、在研究的準備階段,採用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系統的方法,構建詳細的課題研究操作的實施方案,分工協作,分部實施。

2、在研究的實施階段,根據國中地理教學特點及國中生的知識結構,擬採用熱點討論、活動表演、聽寫自查、多媒體導入等方式方法開展研究,積累資料。並側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校本課程進行實驗,加強個案研究與階段成果總結。

3、在研究的總結階段,採用邏輯的方法與經驗篩選的方法進行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四、課題的理論意義,應用價值

1、樹立新型教學觀的需要。根據新課改的的要求與精神,通過實踐、研究、徹底破除“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教師學,學生只能複製教師講授的內容”的局面。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的境界。

2、樹立新型學生觀的需要。我們面臨的學生都是發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個體,具有巨大的潛能與極強的可塑性。他們也是獨特的人,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而不應用一套陳舊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去教他們,讓他們只學會一點可憐的書本知識。

3、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4、新形勢下教師自身成長髮展的需要。

五、課題借鑑的主要理論:

新課程標準、科學教育理論、現代教學論、系統論、認知心理學、主體教育理論

六、預期效益

教師論文集、教學課件集、優秀教案集、教學展示課等。

七、課題的研究步驟(20xx年11月――20xx年7月)

為了保障課題研究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結合學科特點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進度,基本情況如下:

(一)20xx.11——20xx.3準備階段;

(二)20xx.3——20xx.3實踐階段

(三)20xx.3——20xx.7總結階段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分工,做好實施的充分準備。

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將建立課題組,確定課題組的研究成員,並召集全體課題組成員召開課題組會議,確定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擬定具體的研究方案。

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將做到:

1、每學期單週週五下午定為我們的集體活動時間(與其它活動時間安排有衝突時,為雙週週一進行),加深對課題研究內容的認識、理解,共同探討研究方法。在對上一週研究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的同時確定下一步的研究具體活動,及時交流感想體會。

2、進行理論學習,集體研究《走進新課程》、《科學素養的基準》《探究教學論》《研究型課程》等先進理論,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為課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認識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3、對學生現有情況進行摸底,分析目前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研究工作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

4、討論研究具體的實施方案,並今後的研究工作明確方向和方法。

5、明確研究人員分工。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開展研究與實踐,總結階段成果。加強理論方面的研究,定期組織交流。具體實施中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安排聽課,交流討論活動,進行教學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寫一篇關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體會和感想。

2、每人設計一節教學方案,並進行教學設計交流,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

3、每位教師公開展示一節課,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進行反思,集體交流,總結經驗,以指導下一步實踐。

第二部分:20xx年1月――20xx年7月:研究教學媒體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影響,組織製作適合課程的探究式教學課件。具體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課程,對課程改革的實質做到準確把握,認真落實。

2、深入體會探究教學模式對科學素養培養的作用,設計體現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課件及教學方案,並進行教學設計評選,交流設計體會。

3、選出優秀的課件及教學方案,進行公開展示,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集體交流,適合農場中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在今後的研究中推廣實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後,課題組成員再次進行集體交流,完成本階段的研究總結。

第三部分:20xx年7月――20xx年3月:實施校本研究課,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互聽互評,寫相關經驗總結。擬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1、課題組成員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教師互聽互評,對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實施的新情況及時修改補充,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課例。

2、力爭在校本教研活動或其它教學研究活動中展示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研究課,徵求多方意見。

3、整理學生反饋意見。

4、總結經驗體會。

(三)研究的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總結完成課題研究的分析報告。彙編教學論文、優秀課件、研究課教案。在這一階段中,具體工作包括:

1、理論學習,對學習的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修養。

2、課題組成員總結歸納研究心得,積極撰寫經驗論文。

3、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分類整理,歸納資料,整理文件,總結成果,彙編結集。

4、撰寫研究分析報告。

課題實施方案 篇12

一、課題研究背景

計算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國小數學教學的始終,無論是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等都依賴於計算活動的參與,計算能力的高低對學好數學知識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實際的教學中,國小生的計算卻常常出錯。作為教師,不能把學生的計算錯誤都一律認為是“粗心惹的禍”,如果能從知識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提出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糾正策略,這對國小生的計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師的計算教學將更有幫助。

二、課題研究目的

通過對國小生計算錯誤的類型和成因進行分析研究,尋找降低國小生計算錯誤的策略,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檢驗,驗證策略的可行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準確率,為學生順利學習數學知識,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且,教師通過運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能少走彎路,充分發揮出該研究成果的現實指導作用。

三、課題研究過程

課題名稱為:國小生計算錯誤類型、原因分析及矯正策略。自開題以來,本數學組根據學校實際教學情況,按照實驗方案,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該課題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

1、分別組織教師和學生座談,瞭解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遇到問題和自己的認識

2、數學組會議,啟動課題,部署任務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

1、以班為單位,分班收集學生的計算錯題

2、以教師個體為單位,記錄典型錯題

3、以年級為單位,同年級數學教師分析典型計算錯誤的原因

① 教師初步分析錯誤原因

② 以面談的形式和相關學生進行交流

③ 總結、分析,撰寫原因分析報告

4、以年級為單位,同年級數學教師提出矯正策略

① 前測,統計該類型題目的錯誤率

② 根據原因分析報告,提出矯正策略,調整教學方式

③ 後測,對前後測試進行比較

④ 總結、分析,撰寫矯正策略報告

第三階段:整理歸納階段

5、全組進行交流討論,總結研究成果

① 各年級的研究成果彙報,進行縱向研究

② 對全學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導致的錯題進行橫向研究

③ 整理、歸檔

四、研究成果

通過對各年級的典型錯題進行縱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級學生計算時出現的典型錯誤,通過分析其錯誤原因,提出了相應的糾正策略,並通過前後測實驗驗證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將全年級的同類型錯題進行橫向研究,結合心理學的認知分析,我們重點研究了由於強成分的干擾導致的計算錯誤,既提高了教師對學生心理髮展水平的認知,又對計算教學有指導作用。

課題實施方案 篇13

一、方案的提出

1、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在應試的背景下,數學教學往往偏重於以達到立竿見影的顯性效果為目的的熟練性訓練(如題型的強化訓練),而忽略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與發展的長效性目標。總體看來,學生學習的經驗主要被解題的經驗所替代,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單一和不足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雖然《標準》已明確把學生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列入了課程目標,但發現“數學活動經驗”在具體的課堂上教師並未有意識地圍繞這一目標設計教學過程,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關注。

2、數學新課程實施的必然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修訂過程中,把數學教學中的“雙基”發展為“四基”,即除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外,加上“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動經驗”。數學的學術形態往往是抽象化、形式化、符號化的。數學的教育形態,則是密切聯繫學生的活動經驗,鮮活的,具象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有助於把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同時《標準(實驗稿)》也將“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單獨的學習領域。因此,“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應在國小數學課程中得到反映。同時,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加深學生數學理解的有效方法,能潛移默化地提升着學生的數學素養。

3、數學學習的實質必然要求

首先,掌握好這些基本活動經驗,將對學生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產生“正遷移”的影響,能夠幫助學生在以後的數學學習、日常生活中養成數學思維習慣,即有一顆“數學的頭腦”,對從小培養這些未來公民的創新能力有着基礎性作用,這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對公民的迫切要求,同時也是我國經濟能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其次,它的研究必將進一步凸現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使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體驗,實行因材施教,促進各個學生的個體發展,使每個學生獲得最大的利益,這也是黨的xx大提出的“教育公平”理念的其中一個要求。最後,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研究將會強化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使教師更加明確教學的目的,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設計,這樣,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還應是教育的研究者,有助於數學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提高。

4、理論和實踐方面研究薄弱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從課程目標上對數學活動經驗提出了要求。課程目標的變化,尤其是史寧中、張奠宙等數學教育專家對數學活動經驗的重點關注,引起了數學教育工作者對數學活動經驗相關問題的思索和探究。但是,從查閲的文獻來看,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數學活動經驗的內涵進行個人闡釋,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對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相關問題的研究都十分薄弱。因此,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內涵及教學策略等問題展開研究,不僅有助於充實“數學活動經驗”的基本理論,而且有助於為深化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服務。

二、概念的界定

關於“經驗”一詞,新華字典裏是這樣解: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數學活動經驗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在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關於數學活動目的、數學內容、數學活動行為及其方式的轉換以及數學活動環境等方面的感受、理解、領悟和體驗以及由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智慧、情感、觀念等內容組成的有機組合性經驗,意指在數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進所積澱下來的認識。可以將廣義的數學活動經驗分為過程性數學活動經驗和結果性數學活動經驗兩個層面的內容,也可簡單地將它分為觀念性層面的數學活動經驗、認知性數學活動經驗,情感體驗性數學活動經驗與動作技能性數學活動經驗等層面的基本內容。狹義的數學活動經驗,特指觀念性層面的數學活動經驗與情感體驗性數學活動經驗。

課題實施方案 篇14

題研究背景

新入學國中學生開始學英語時熱情高,成績普遍較好,但時隔不久一些學生就落後掉隊,不及格者、放棄不學者越來越多,這種現象在農村中學尤其突出,這種兩極分化現象一般在七年級下冊課本時開始出現,以後越來越嚴重。應該承認,學生學習英語智力上是有差異的;同一個班的學生學習英語有快有慢,出現距離不大的層次性也屬正常,然而不能兩極分化過大。

如何克服兩極分化現象?在訓練過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生,使他們都有所進步?筆者認為這就要求教師要打破常規,採用分層次教學。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研究學生英語學習中影響分化的各種因素,有針對性地予以剝離分析。

2、針對各種層次探究提高效率的方法。

3、針對既成分化層次,分析各層次的特點規律,探討提高效率的方法。

實驗原則

英語分層教學實驗除英語教學的一般原則外,還要從本課題的實際出發,把握以下教學原則:

(1)因材施教原則。此原則是就開展實驗的觀點而言的。

在英語分層教學實驗中我們要堅持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的原則。分層次教學與分類指導就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有的放矢,區別對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的立足點是面向全體學生,因而必須使教學要求適合每一個層次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獲得成功與自信,使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2)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此原則是就實驗的對象而言的。

在英語分層教學實驗的實施中,學生始終處於動態參與之中,居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所以要求教師讓學生有較大的自主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分層教學的各個環節,並使教學的各環節落到實處。

教師的主導作用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各個環節。在策劃階段進行方向、目標引導;在準備階段進行示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點撥、答疑等引導;在評價階段要當好評委。這都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3)立足課堂、教材原則。此原則是就實驗的形式和內容而言的。

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主渠道,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尤其是英語這門學科,所學的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繫甚少,故課堂45分鐘把握得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成績的好壞。開展分層教學,仍以教材、大綱及課標為依據,按其設立的不同目標,使全體學生各有所得。

(4)客觀性原則。此原則是就實驗的全過程而言的。

研究內容

1.通過分層次教學,優等生在原有基礎上着重培養學生運用語音、詞彙、語法進行聽、説、讀、寫為交際的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會考優秀率。

2.差生在原有基礎差的情況下,不斷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內在動力,消除"要我學’的消極被動心理,通過聽、説、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的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在會考中獲得較好的成績,大面積提高及格率。

研究方法

根據學生的程度,把他們分成好中差三個級別,然後在講解,提問,佈置作業,反饋要求時,有不同的針對性,也有不同層次的評價。

課題實施方案 篇15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為幼兒精心選擇和組織的學習經驗。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將課程改革視為教育研究、兒童發展的重要環節,視課程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一個橋樑,因此,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是當前幼教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實踐的反思:

1、對幼兒園課程存在問題的思考

長期以來,我國幼教課程受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知識中心論的影響,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強調教育者的地位與功能,無視被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對象完全異化成為一種“容器”,從而造成孩子“高分低能”,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來,隨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兒園加大了課程改革的力度,力圖在課程中進一步克服教師中心的現象,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伴隨着這一趨勢,活動課程、遊戲課程、生成課程等課程方案走進了幼兒園,但是,新的理念在帶來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第一線的幼兒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實踐中,一部分教師認為以兒童為中心就不能有任何干預與要求,過分注重幼兒的天性而削弱教育的引導作用,養成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不利於兒童智力潛能的開發和規範意識的養成。一部分教師懂得要尊重幼兒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但併為掌握正確的培養方法,教育過程所採用的策略與應有的理念往往脱節,有時常常產生矛盾的結果。如:教師只是從温和的教育態度來淺表地詮釋尊重兒童,但在温和的外表下,控制兒童言行的實質並未改變,教師仍然用“教育者”的尺度,凡符合教師“標準”的就樹為樣板,凡不符合的仍然遭淘汰,並未真正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體。

我們認為,實踐與理念脱節是阻礙教育改革深化的一個主要問題,解決這一矛盾,固然需要全面的把握理念的內涵與本質,但更需要掌握理念與實踐的中介,將正確的教育理念演繹成有效的教育行為。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到以兒童為中心,從目標模式到過程模式;理論上,課程的設計、運用和評價,以社會文化、知識和兒童發展這三個方面為依據,而實踐中,教師往往難以使這三者取得一種平衡。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地產生理想的效果,不僅在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要具備實施的可能性。因此,從國情出發,探索符合本地社會需要和本園實際的園本課程成為本研究的重點。

2、對本園原有研究的思考

本園是全軍、廣州軍區、廣西、南寧市四級示範幼兒園,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園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先後進行了《蒙台索利教育本土化的實驗研究》、《自主性遊戲與幼兒主體性培養的實踐研究》兩項課題研究(注:均為南寧市“”規劃課題)。20xx年初我們對全園二十個班級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摸底,經過觀摩半日活動、教師座談討論、家長調查反饋,我們發現:在區域活動、角色遊戲等自發選擇、自主開展活動中的幼兒主體性表現明顯。但在一些教育活動,生活活動中,幼兒受控制的程度仍較高,主體性無法充分體現。幼兒在平日生活中主體意識、多方面的興趣性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未能得到應有的培養。

面對現狀,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逐漸認識到:從綜合教育到“五大領域”、“活動區教學”、“活動課程”,我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兒的生活,忽略了教育對幼兒生活的引導,即引導幼兒以一種積極的個體意識去主動地感受生活、豐富生活、創造生活,在生活過程陶冶情操,培養個性,啟迪智慧,發展能力。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亦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二)理性的思考

1、 終身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的基礎教育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的個性的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需要的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重要的任務。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各領域的目標、內容和要求以及組織和實施、評價等所有環節中,也一致將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強調教育活動要“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各領域的目標表述較多地使用了“體驗”、“感受”、“喜歡”、“樂意”等詞彙,突出了基礎教育共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趨向。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兒童能夠一生持續的學習,有尊嚴地、有質量地生活,不僅是未來的生活,也包括其現實的生活。這就使我們必須關注: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是否得到了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他們是不是快樂地學習與生活?是因此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是體驗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還是變得自卑、消極、感情冷漠?這些必須成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只有讓每一個幼兒在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幼兒園生活中發展潛力,良性成長,才能為一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2、 現代教育“人文關懷”、“幸福生活”的呼喚

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是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核心是培養“完整幼兒”。培養“完整幼兒”指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幼兒,強調的是人性和對人性的發展。幼兒教育必須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需要、有尊嚴、有動機的相對自主的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重視幼兒的興趣、需要、個性、情緒情感、意志、動機、主體性(主動性、自信心、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等,從知、情、意等多方面發展幼兒。

誕生並盛行於70年代初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潮提出“人文關懷”的主張。所謂“人文關懷”是指課程應充分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關注人的生成、發展與完善,關注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幼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和人生的奠基工程,理應關注幼兒的生存、生活狀態,引導幼兒走向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追求理想的人格。對於幸福生活的引導指向兩個方面:一是幫助幼兒積極地展開現時的生活,讓幼兒充分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二是引導幼兒主動把握未來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這二者是共同延續不可分割的,只有積極地展開現實生活,才能主動地把握未來;要主動地把握未來,就必須從現在開始積極地生活。

鑑於上述思考,我們提出了快樂教育課程,目的是克服現行幼兒園教育的弊端,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形成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案,為幼兒創設愉快、充實、健康成長的樂園。

所謂快樂教育課程,就是讓幼兒在充分享受快樂童年生活的同時,培養其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生活,使幼兒形成良好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獲得生活、學習、交往的基本態度和技能。

快樂教育課程是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於生活、樂於學習、樂於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通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快樂教育課程以發展心理學理論、羅斯傑、馬斯洛的人本主義課程論、杜威的兒童發展為本理論作為課程的理論基礎。

課題實施方案 篇16

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樹立”科研興校“意識,扭轉我校落後局面,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培養教師科研創新能力,結合我校教、科研課題項目,科研課題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適應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需要研究我校教育教學現狀,探索適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為目的,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搞好教、科研工作,探索適合自己學校的新路子,力求在教、科研課題的實驗操作中,實施素質教育,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從而實現“科研興校”的目的。

二、教、科研課題的確立

我校的教研工作要在進修和教科所的指導下,以轉變觀念、改進教法、改進學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教與雪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和赤松鄉的自然狀況,確立我校的教研課題為寫作教學研究。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則:

1、有針對性,注重實效

2、樹立“科研興校”意識,調動全體教師參加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3、加強教、科研骨幹力量的培訓。

4、形成教研推進素質教育落實的教風。

四、教研工作實施細則:

1、加強教育科研組織建設

建立學校教育科研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學校的教研管理,課題研究,參謀諮詢,師資培訓和人員配備等工作。

2、加強教育科研力量的組織工作。

3、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保證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制度是管理的一種形式,制度管理具有標準化、程序化的穩固特徵,因此要建立以下制度。

(1)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2)教師教育科研製度

(3)教研成果考核、評比、獎勵制度

(4)經費投入、使用制度

(5)教育科研檔案管理制度

4、加強教育科研資料檔案的建設

教育科研信息資料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是學習新教育思想,掌握先進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廣大教師不斷積累知識、增長才幹,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加強教研信息資料的蒐集、管理、加工、服務工作和科研檔案建設工作,以保證教研的正常進行。

五、具體實施步驟

1、20xx年10月組織學習,提高教師科研興校意識,確定各課題人員配備,調查學生現狀,建立科研檔案,蒐集信息,健全制度。

2、20xx年4月課題實施研究階段。

3、20xx年3月,單項課題結題階段。

4、20xx年10月,課題規劃總結階段。

5、20xx年下半年,對適宜的優秀課題,在全學區推廣,並對有功人員進行表彰。

課題實施方案 篇17

一、課題的提出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認識數學是從認數和計算開始的,它是學習數學的最基本能力,《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應該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靈活性,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及參與社會所必需的基本素質之一。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發現,學生在計算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我們重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相互合作,關注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養成以及實際計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説在計算教學這一塊花的力氣小了,導致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

國小階段是學生計算能力的最佳培養期,是培養學生認真、細緻、耐心、不畏艱難的優秀品質,踏實、求真的科學態度的關鍵時期。為此,我們確立了《如何在素質教育下培養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研究》實驗課題,探索如何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根據我國《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其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是異常重要的,在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越來越感覺到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下降,許多學校就這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學生興趣的情境教學法;呵護學生的心理分層次作業佈置;讓學生充滿自信的競賽激勵法等等。縱觀世界各國,在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上,大都有較高要求,如英國雖然不贊成煩瑣筆算,但十分重視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養;日本在新修訂的課程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增加數學教學時間進行“計算的反覆訓練”。

本課題將充分利用國內外已有的計算教學的經驗與理論,在國內外已有的調查,研究,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當前我校學生計算能力的實際,進一步開展討論,力求構建符合我校教育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三、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計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逐步形成計算技能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每一個目標要求都沒有離開“算”,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保障其進行任何數學活動的基礎,是保證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學習數與計算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縱觀整個國小數學教學,其中計算教學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單看各冊的教材目錄就可以明瞭;並且在教學評價中,計算的比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單是一張數學試卷,從簡單的分值來看,100分的試卷中計算就佔了40分,還不包括綜合運用中的計算。對此我們想通過此課題的實踐研究,克服計算教學的一些弊端,使我們的計算教學充滿活力與生機,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喜歡上計算課,做計算題。

四、完成課題研究可行性分析課題組長是我校完全國小校長,課題組成員有專職教研工作人員作理論及實施方案的過程指導;有業務校長和有豐富的教學及研究經驗的骨幹教師,為新課題的研究打好了必要的基礎。

五、課題界定

計算能力應指學生數學基本計算中的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本課題旨在研究在新課程實施中,以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時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課題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1、課題預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分析影響國小生計算能力的各種因素,認真研究提高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筆算能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實現算法的多樣化與優化的有機結合,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

2、課題研究的內容

①、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和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

②、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突破口和教學訓練方法等策略。

③、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

七、本課題採用的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成員通過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材料進行學習、討論,並結合本校學生現有的計算情況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2、調查分析法。對實驗班學生計算情況的摸底測試、調查分析,瞭解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現狀,為第二階段的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成員注重收集研究活動中的所有資料並進行整理,同時對研究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研究的規律及方法。

八、完成課題實驗的保障條件

1、技術支持:邀請中心校教研室領導為課題的理論指導和具體指導。

在課題組的組織下,調動學校優秀教師進行實驗,保證實驗的實效性。

2、經費支持:我校領導一直以“科研興校”為理念,在教學科研方面一直給與極大支持。可以為本次實驗提供活動的經費和設備。並從各方面給與支持和幫助。

九、研究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確定課題,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學習有關理論,落實課題組分工。

調查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對學校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進行調查,全面瞭解學生計算水平

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實施研究方案,根據調查與分析結果,組織討論研究,提出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若干策略,並進行實施嘗試。

總結推廣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全面收集調查分析、數據;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撰寫論文,在學校推廣。

課題實施方案 篇18

為了落實陝西省關於教師培養、培訓五年規劃的有關規定,依據臨渭區教育局《關於全面推進校本研修工作的實施意見》的要求,本着“為了教師,基於教學、在學校中”的研修理念,結合鐵二處中學校情,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結合我校今年的工作重點,以研究、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指向,促進教師專業素養髮展為目標,堅持以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研修活動為載體,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校本研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立足教研,聚焦課堂,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校本研修機制,不斷提升教師的思想業務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努力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二、實施目標

1、在校本研修中,依據新課程理念,圍繞我校提出的“324”高效課堂模式,結合課題研究,每位教師要立足自己工作實際,制定個人校本研修內容,專業發展規劃,激發專業發展內驅力,提高持續的專業發展意識和專業發展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師德高尚、理念創新、業務精良、全面發展的研究型教師,為學校整體發展做出貢獻。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完成40學時的校本研修任務。

2、在校本研修中,要凸顯以校為本、以人為本的理念,把研修重心置於具體的學校工作情境中,構建在教學層面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研修機制,着力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突出問題,以課題研究為主要形式,以高效課堂模式構建為載體,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創建“紮根於每一堂課,關注每一位教師,促進每一位學生髮展”的新型校本研修機制。

3、在校本研修中,學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校內校外研修資源,發揮校內骨幹教師示範帶動作用,不斷培育名優教師,提升廣大教師素質。聘請校外專家,尋求專業發展的理論支持,逐步構建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校本研修網絡。

三、研修內容

1、師德教育

(1)師德修養;

(2)教育政策法規;

(3)優秀辦公室爭創活動;

(4)學習貫徹黨的xx大會議精神;

(5)開展讀書活動,建設學習型班組;

(6)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

(7)“温馨教室、和諧校園”建設等。

2、教育教學實踐

(1)新課程理念更新學習研討;

(2)新課標研讀

(3)課堂新模式展示交流

(4)教科研輔導與講座;

(5)骨幹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

(6)校園文化藝術節展示活動;

(7)課堂管理的評價與監督;

(8)教師計算機能力培訓;

(9)教師教育教研能力研修。

四、研修形式

我校的校本研修形式主要有學校培訓、集體探究和自主研修三種。形式既要體現自主性和靈活性,突出自我反思、又要體現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和行動跟進等環節,具體包括:

(1)自我規劃:制定個人校本研修計劃。缺乏專業發展自我規劃和自我設計是導致專業發展滯緩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專業發展規劃並按照規劃“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是專業快速發展的良策。

(2)自主研修: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成長而學習,為教學實踐而學習,為自身發展而學習的理念,我們提倡立足於課堂實踐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把“讀書、思考、實踐”作為學習的主線,經常開展學習觀摩、交流活動,相互激勵,在讀、寫、做中共同進步。

(3)課例研修:校本研修直接服從並服務於教學的需要,課例研修就是圍繞高效課堂而展開的研修形式,貫穿在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採取説課、聽課、評課三種活動形式,同伴間的對話、交流、討論、分享貫穿始終,其成果呈現形式是文本的教學案例,包括教學設計、説課、課堂實錄、教學評價材料等。課例研修可以在備課組內進行,如開展一課多説、一課多講、同課異構(一課多備)、互助式觀課、邀請式觀課、反思式觀課等活動。教師間要互相聽課、評課,共同分享經驗教訓,達到互相借鑑,實現個體實踐反思與同伴互相互動的結合,不斷提升教學智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尤其是青年教師要加強聽課學習。

(4)教研組活動:教研組活動是校本研修活動發生的主陣地。各教研組要從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出發,充分發揮學科骨幹的帶動作用,立足日常教學實際問題,按學校校本研修領導小組的安排,展開研討,相互啟發,共同分享經驗和體會,讓教研組活動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載體。即對學對研,對教對幫,羣學羣研,合作探究。

(5)小課題教研:問題即課題,課題研究以問題為載體。教師只有養成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善於詢問、發問與追問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才能不斷提出有意義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課題,體現“教學即研究”、“研究即成長”的理念。本學期要求各課題組結合去年小課題實施的計劃安排,紮實做好本學期的課題研究活動並按計劃如期完成結題工作。

(6)學校集體培訓:鐵二處中學將充分利用每週五的兩節例會時間,對教師進行師德、心理、新課改理念、實踐操作技能等培訓或請外校課改專家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

五、研修載體

1、高效課堂探究

2、課題研究活動

六、活動安排及要求

1、確定校本研修主題,突出校本研修的針對性

我校將以課題組、年級組、教研組為單位,在廣泛調研鐵二處中學學情和教情的基礎上,選擇教師感興趣的和當下教育教學中教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合理引導並組織業務骨幹進行問題的分類和篩選,按照學校實際狀況、發展目標及一定邏輯關係,分清輕重緩急,找出符合實際、又有能力解決的系列化研修主題,提高校本研修的針對性。

2、活動安排

(1)學校培訓(16學時/學期)。20xx學年,我校的校本研修將突出: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師德規範養成教育,新課程理念及操作技能的培訓及相關教育法規的學習四大主題。具體安排是:每學期每月利用每週五的兩節例會時間,心理健康輔導由張校長負責師,德教育由陳書記負責,新課改理念及操作由王校長負責,相關教育法律法規由陳校長負責,每次有兩人分別做30分鐘左右的教育培訓。按教師實際參加次數和作業完成情況由四位校長分別考核自己那一方面的情況。

(2)自我規劃:三月份,各教師制定自身專業發展規劃,首先要正確分析自我,全面瞭解和認識自我,要對自己的能力、興趣、特長、需要等進行全方位的準確分析,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診斷自己的主要問題,認識問題發生的領域、難度,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和專業發展方向,鎖定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自我規劃要與學生的需求、學校發展、社會需要、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相連;要有長期與短期規劃,要有可行性與可持續性。

(3)自主研修(8學時/學期):學校開展教師每週上網學習一篇教育教學、教研論文,寫一句自我心得活動;要求每位老師每學期自讀一本教育教學理論著作,撰寫一萬字左右的讀書筆記,寫一篇20xx字左右教育敍事、心得或一篇學科教改研究論文。

(4)高效課堂探究(8學時/學期):每學期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每週組內聽課説課評課一次,每學期上一節公開課、觀摩課或示範課。我們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以高效課堂規範為標準,每月製作一學時的電子導學案,交教研室存檔,積累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導學案,為以後課堂模式的徹底轉型做準備。

(5)小課題教研(8學時/學期):問題即課題,課題研究以問題為載體。教師只有養成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善於詢問、發問與追問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才能不斷提出有意義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課題,體現“教學即研究”、“研究即成長”的理念。學校要求各課題組在上學期課題實踐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的實踐探索,並定期進行階段小結,力爭本學期完成結題報告,為我校的小課題研究打開一個良好開局。實踐證明,課題研究對於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具有特別重要的推進作用。具體要求每週交流一次,每月小結一次,每學期總結一次。

七、實施保障

1、成立組織機構,加強領導

校本研修領導小組組長:張宏慶校長

副組長:陳生科書記、王軍副校長、陳瑞祥副校長

其中,王軍副校長、陳瑞祥副校長為常務組長,組織實施。

宏觀指導:教研室

督促實施:教導處

具體組織實施:各教研組、課題組、班主任

全體教師在校本研修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積極參與校本研修活動,逐步形成校本研修領導小組、教導處、教研室、教研組“四級研修管理制度”。校本研修管理的重點在於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向上的學術氛圍,讓教師在學術自由交流、相互碰撞的活動中,創造出學校的校本研修特色。

2、加強過程管理、注重評價與考核

評價與考核是校本研修活動質量的關鍵環節。

(1)迴歸“落腳點”:校本研修的主題來自課堂教學,其過程體現在課堂教學,最後效果的考核理應落腳在課堂教學。所以,有效的校本研修評價方式就是要深入教師的課堂,要在課堂上感受校本研修給教師帶來的變化和進步。

(2)定量:強化過程管理,研修任務定量,各項考核量化。領導小組認真抓好校本研修的計劃、實施(含考核、記錄)、書面總結等過程管理工作。檔案管理員及時收集整理好書面計劃、總結、教師成果(論文、報告等)、心得體會等資料進行彙總歸檔,作為評優、選先等活動的依據。

(3)求質:學校校本研修領導小組通過定期研討、彙報、交流,不定期督導檢查等手段來保證研修過程的質量。

(4)考核和學時登記:

校本研修實行分項考勤制度,因故不能參加者,必須請假。累計缺席(含請假)三分之一以上者,取消本項學時登記資格。校本研修課程實施完畢後,按照以鼓勵為主的原則,採取有效的方式,予以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

(5)獎優:每學期評選表彰一次學習型教研組,課改明星班3~5名,每學年評選一次教研骨幹、課改標兵,並進行全校任課教師參加的教師課堂新模式交流展示活動,以骨幹和典型推動引領全校的校本研修。

課題實施方案 篇19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益突起的時代,良好的行為習慣已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素質,良好的行為表現也成為測量和評價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依據。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長期重視知識傳授、智力開發、特長訓練等,而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教育,孰不知,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曾説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因此,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採取措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中外著名教育家對此都有專門的論述,我國教育家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可見,抓住這一關鍵期,養成一系列良好習慣,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我園地處城郊結合部,外來務工子女是我園生源的主力軍,佔全園的20xx新學期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孩子的家長大多數是外地農民,她們為了生計,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也有撿廢品的。多數文化素養不高,整天忙於生計,對幼兒的教育不夠重視,孩子送來時有的衣服很髒,有的頭髮淋亂,有的穿着拖鞋,有的愛講髒話,不知道跟老師打招呼,不會説普通話,地方方言很重,老師,幼兒都聽不懂,喜歡打架,大聲説話等等,也就是幼兒行為習慣較差,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我們幼兒園很有必要對外來人員子女如何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理論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確實,禮貌習慣好,思想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就能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的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告誡家長説:“自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正確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矯正工作容易得多。

英國的洛克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兒童的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因此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實踐價值:

1、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的幼兒沒有得到科學的、適宜的、良好的教育,對以後的一生都會有着重要的影響。

2、教師發展的需要

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質幼兒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取決於幼兒園教師素質的提高。

隨着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的提高,社會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念,新思想,主動適應新形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教師們在職為道德,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3、幼兒園發展的需要

幼兒是幼兒園的真正主人和服務對象,物質環境的準備突出體現適合他們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優良品德,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智力。

作為基礎教育,要想豐富幼兒園的校園文化,增強幼兒園的內涵發展,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必須考慮幼兒如何發展的問題。同時本課題的研究也將為“”期間幼兒園創辦“南京市標準幼兒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的界定

外來務工:是指原本家在外地的人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來到當地工作,生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是指他們的孩子。

習慣:指有重複或練習而固定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於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行為方式、傾向。

良好的習慣是指符合當前社會規範和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在生活衞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自動化了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是有規律的、整潔衞生的;獨立的、不妨礙他人的;有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兒對社會生活有更好的適應行為。

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內容可以分為:良好品德習慣、良好生活習慣、良好

衞生習慣及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交往合作習慣、學習勞動習慣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終生受益。

2、探索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方法。

3、探索如何指導家庭與幼兒園配合,共同做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

五、 研究的內容

1、現狀研究: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現有習慣,明確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2、文獻研究:本課題的內涵、特徵、原則、基礎理論研究。

3、內容研究:幼兒期間應養成的習慣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4 策略研究:幼兒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家園合作狀態下以及在社區活動中如何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

5、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文明禮貌習慣培養的研究。(小班)

6、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衞生習慣培養的研究。(中班)

7、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大班)

六、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編寫量表、問卷對幼兒、教師、家長的相關情況及研究過程中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取得真實性資料。

2、文獻法: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通過理論學習,查閲整理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來更新教育理念,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合理、有效。

3、觀察法:通過觀察,發現幼兒不良習慣並給予及時糾正輔導。

4、個案分析法:對特殊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得出個性的、共性的特徵。

5、行動研究法:研究者與實踐者一道深入教育實踐,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急需解決的,典型性教學實際問題,然後研究者通過講座、諮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的提供理論指導,幫助實踐者有計劃地、螺旋式地系統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動,從而不斷改進教育實踐。教育行動研究藴涵着兩個基本的理起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實踐者成為研究者。

6、總結法:實驗教師從行動研究中進行總結,課題組形成研究報告。

七、研究步驟和進程安排

(一)研究準備階段 (20xx年9月——20xx年2月)

1、進行理論文獻的收集、整理。

2、組織教師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理論。

3、請專家到園講座、指導、引領。

4、制定子課題實施方案。

5、邀請區教科室領導、專家開題論證,提出意見,進一步修改實施方案。

(二)課題實施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9月)

XX年3月

1、分析全園幼兒基本情況,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幼兒在家的一些行為習慣。包括(文明禮貌習慣、生活衞生習慣、勞動學習習慣)

2、各班進行個案調查,觀察記錄,跟蹤指導。

3、理論學習,指導實踐研究。

4、小結本月課題研究情況

XX年4月

1、各班進行活動觀摩。研討研究中的問題

2、理論學習。

3、小結本月課題研究情況

XX年5--6月

1、小結階段性研究成果。

2、邀請專家來園引領、指導。

3、根據小結的情況糾正不足,突出重點進行研究。

(三)課題總結階段 (20xx年9——20xx年2月)

1、收集整理課題資料,裝訂資料。

2、各成員認真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出自己的研究心得體會和經驗論文,形成文集。

3、各課題組認真進行總結,撰寫好各子課題的研究總結,在此基礎上撰寫總課題的研究報告。

4、推廣研究成果,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

5、幼兒園將邀請專家來園指導、鑑定研究成果,申請結題

八、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園領導高度重視,親自參加課題研究,成立專門的課題研究小組。邀請市、區的領導專家進行課題的論證、指導幫助。

2、幼兒園投入一定的資金,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課題負責人是幼兒園園長,在課題研究成果和論文發表上有顯著的成績,有很強的教科研能力和組織能力。各子課題負責人都是園骨幹教師,有一定課題研究工作經驗的積累。

九、預期研究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研究論文集。

3、相關的活動圖片資料集。

4、主題活動方案集

十、課題組主要人員分工

1、方雲琴(園長):課題主持人 小一

2、姚 豫 : 課題研究者。 小高

3、顏春梅:課題研究者。 小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huodong/z6mwx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