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校長的教師培訓感悟:讀書,是為了成為名師嗎

校長的教師培訓感悟:讀書,是為了成為名師嗎

在一次教師培訓活動中,我一如既往地熱心推銷自己的“教師讀書論”,鼓勵在場的幾百名教師要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增長職業智慧,徹底改變教師蒼白、麻木、貧乏的人生狀態。

校長的教師培訓感悟:讀書,是為了成為名師嗎

或許是我的演講還算“煽情”,聽眾非常投入。中場休息的時候,一個三十來歲的男老師一臉虔誠地跑到我的跟前,跟我説:“王老師,您講得太好了,參加工作這些年早就遠離了讀書,聽您一説才知道,讀書對當好老師有這麼多的好處。我麻煩您一件事,您能不能給我拉一個書單,只要讀了這些書,能讓我成為一個名師就行。多一點沒關係,我一定有毅力讀完。”他的眼神是誠懇的,沒有絲毫“調侃”的意味。我一時不知道如何作答,只得如實告訴他:“這個我恐怕也沒有答案。可能讀書就像吃中藥吧,更多的是慢慢調理肌體的功能,不像西醫那樣,手術刀一動,直接就解決了某種病灶。這麼多年讀書,我更多的是看興趣,計劃性也不強。我也説不準讀哪些書就能成為名師,或者我認為,未必讀了哪些書就一定成為名師。”

我看得出他的失望。顯然,他對我教師讀書提升的理論產生了些許懷疑。既然讀書那麼有用?怎麼就拿不出一個速成的讀書方案呢?

有人曾經對教師的閲讀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教師的閲讀選擇比較集中,絕大部分是跟工作密切相關的教育類圖書,有的甚至是教輔類圖書。大家往往希望通過看這些圖書找到速成的方法,閲讀的目的性、功利性非常強。很多人,包括學校領導,也給老師們更多地選擇類似《優秀教師一定要常做的××件事》這樣的文本,好像這些書能夠提供給教師立竿見影地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竅門、一些策略,一下子就能提高教師的水平,這真切地反映了學校和教師的焦灼心態。其實,教師的閲讀應該有着更為寬泛的選擇,甚至不一定為了“教育”而讀,只有長期的“自由、廣泛的閲讀”才能夠陶冶身心,頤養性情,達到閲讀的自主、自由境界,形成一名教師內在的氣質。這可以稱之為“道”,而只看眼前的那一點點利益,渴望讀書就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如此“功利性的閲讀”只能稱之為“術”。我想,那個“虔誠”的老師一定認為我掌握瞭解決教育問題的“靈丹妙藥”級別的書籍,所以才為我不給他提供書單而耿耿於懷。

如果非要推薦一下教師閲讀的書籍,倒不妨遵循一個原則:既要立足眼前,又要放眼長遠。精力不足時,多閲讀立足眼前的書籍,精力充沛時,不妨拓寬一下視野。關於讀書內容,給大家這樣幾點建議:

1.讀自己專業的書:這是立身之本。教師讀書,首先做一個熟讀本專業的“專家”,其次做一個博覽羣書的“雜家”。有些教師的課堂不能放開,這與教師專業知識不足有密切關係。一方面教師對教材理解挖掘不深;另一方面侷限於課本知識,不能擴展。因此在課堂上不敢讓學生大膽質疑,學生課堂上萌發的思維火花很快就被老師泯滅。致使老師唱獨角戲,產生低效甚至無效的課堂。有關自己專業的書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條件下都得讀好。

2.讀教育報刊:瞭解同行在思考什麼。教育報刊文章的作者多是多年從事教學研究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研人員、優秀教師,因此資料的可讀性、指導性和實用性很強,是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備課和業務進修的“源頭活水”。要善於把教學刊物或報紙上發表的自己認為有用的資料摘錄在知識卡片或學習筆記上,日積月累,為我所用。

3.讀教育經典:以史為鑑。真正的教育理論永遠不過時,永恆而平易。如孔子——《論語》記載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蔡元培——發展個性,崇尚自然的教育主張;陶行知——“教學結合”,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葉聖陶——“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等。反映這些教育規律的書,應很好地讀一讀。

4.讀人文書籍:開闊視野。讀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閲讀文學名著、名人傳記,常看些小説、散文鑑賞品評並抄錄詩、詞、曲、聯精品和格言警句,經常翻閲並熟記常用成語典故等等,這會不斷擴大、豐富自己的知識領域,提高自己的文才。

5.讀中國小生的“書”:走進學生心靈。學生的作文、日記、作業,都要認真讀,細心品味,你會很好地瞭解學生的世界。

當然,讀書選擇一定要與個人的愛好、基礎緊密相聯。對那些可讀性差,怎麼讀也讀不進去,或者讀起來平添許多勞累或痛苦的書,即使名頭再大,我只有一個選擇:束之高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wvx4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