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課題調研報告(精選19篇)

課題調研報告(精選19篇)

課題調研報告 篇1

工業園區黨工委在縣委、政府及縣直機關工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廣大員工的全力配合下,堅持以xx屆三、四中全會精神、鄧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園區黨建實際,積極開展工作

課題調研報告(精選19篇)

牽頭負責,抓好黨建園區非公黨建工作建立了由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並指定專人負責黨建基礎工作。做好相關黨建台賬等具體工作。

優化隊伍結構現共有黨支部21個,其中非公企業黨支部20個。共有黨員93人。其中預備黨員4名,佔黨員總數的4.30%。女黨員33名,佔黨員總數的35.48%。少數民族黨員1名,佔黨員總數的1.08%。35歲及以下的黨員38名,佔黨員總數的40.86%。大專以上學歷的黨員39名,佔黨員總數的41.94%。目前共有申請入黨人(不包括積極分子和發展對象)1人。入黨積極分子(不包括髮展對象)35人。發展對象2人。截止2019年底,非公企業黨員數中男性達到63人,女性32人。

加強企業黨員發展教育管理為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改善黨員隊伍素質結構,園區黨工委從政治素質、文化素養、業務水平、年齡結構等方面,嚴格把好黨員“入口”關。在新發展的黨員中,我們做到女黨員佔比不低於25%,35歲以下的不低於7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低於70%,以企業的骨幹力量為主,保證企業黨員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目前,園區非公企業黨員人數僅佔職工人數的少數,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新黨員工作。要嚴格按照“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把發展黨員的重點放在生產經營管理者、生產骨幹、科技骨幹和一線優秀青年上。要加強對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及時把先進分子吸收到黨組織中來。發展黨員要特別注重質量,嚴把程序關、質量關。

指導員選派、培訓、激勵保障情況

1、首先得要求企業黨組織負責人,必須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素養,要在企業職工中具有一定的威信。企業主是黨員的,原則上應擔任黨組織負責人。園區有20個黨支部書記,是由企業主親自擔任,80%以上的支委成員,是由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擔任。

2、堅持以上好“黨課”為主,創新教育培訓管理機制。我們把提高黨員的政治業務素質,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始終把黨員幹部的教育培訓作為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的治本之策,長久之計,在培訓方式上,採取以上黨課為主,充分發揮基層教育陣地的作用,採取分級負責、分級教育管理的辦法。在培訓內容上,突出鄧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想信念、宗旨觀念、法律法規和黨員教育管理知識等。在培訓陣地上,充分利用縣委黨校、基層黨員活動室、黨員電化教育等。在黨員教育管理機制上,推行黨員目標管理,認真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

3、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組建力度,積極實施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工程。園區黨工委按照“有利於黨組織的管理,有利於黨組織開展活動,有利於黨員參加組織生活和有利於企業健康發展”的原則,採取多種方式組建企業黨組織。(1)、建立非公企業黨支部。在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生產較為穩定的企業,都單獨建立了黨組織。(2)、建立非公企業聯合支部。針對那些正式黨員不足3名或尚處在基建階段未正式投產的企業,我們建立了聯合支部,由園區黨工委成員兼任支部書記,把這些企業的黨員納入聯合支部統一管理。實行黨工委領導掛點,從機關抽調骨幹人員駐點指導幫扶。(3)、深入開展“雙聯雙幫”活動。園區班子成員多次走訪企業及農村困難户,深入瞭解企業、羣眾生產生活實際,並以一對一結對幫助的方式,切實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為企業及羣眾服務。2019

年4月9日,班子成員走訪了村委,及6户困難户,共送上慰問金1800元。4月12日,走訪了村6户困難羣眾,送上慰問金1200元。5月14日,園區黨工委組織機關黨員幹部17人,以“三進三解三促”活動為依託,再次深入企業,針對前期羣眾路線的工作查找問題和不足,與企業困難職工結對幫扶。6-7月,班子成員走訪了眾村村委,送上慰問金5000元。9-10月,班子成員走訪了硯溪村委,送上慰問金5000元。各黨支部也紛紛號召企業黨員、職工組建了“愛心基金”,用於社會貧困家庭、失學兒童、困難職工的救濟。

根據園區企業從事一線生產工作50多名黨員的不同特點,我們按照不同的要求,建立了36個黨員示範崗。同時,我們還積極組織企業黨員開展“比技能、比貢獻”、“業務技能競賽”等活動,提高黨員職工的業務技能。縣總工會、人勞局和工業園區黨工委聯同坤誠電器黨支部舉辦了坤誠電器職工勞動技能大賽。通過組織廣大黨員開展“創園區標兵、創黨建特色”活動,達到了“以爭當標兵促隊伍建設、以黨建工作促園區建設”的效果。同時,我們還積極開展“一建雙爭三培”活動,即建強黨組織,爭創“十佳務工黨員、十佳黨支部”,培優黨務工作者、培育企業文化、培養企業黨員,努力提升非公企業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增強企業活力。把黨旗插到每一車間、每一個班組,把黨徽掛在第一個黨員的胸前。

黨建工作亮點紛呈針對工業園區規模拓展、企業和職工數量增多、管理服務任務加重的實際,2019年我委已着手建立打造“四位一體”,集黨員之家、職工之家、青年之家、婦女之家於一體的黨羣活動中心,打造黨羣服務新載體,增添企業發展新動力。“四位一體”於2019年6月完成建設,8月開始對外開放,使之成為園區的黨員教育陣地、職工服務平台、青年交流中心和婦女温馨之家。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裏面設有乒乓球桌、書桌、電腦、大量書籍、桌球等設施。並聘用了一名工作人員,讓員工可以利用休息時間看書,打球,上網學習等。黨羣活動中心的建設,整合了各方力量,集聚了各種功能,前移了服務陣地,使園區黨羣工作更加貼近黨員、貼近職工、貼近企業,增強了管理服務工作的針對性,提高了黨羣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和向心力。

抓好黨建促發展

每月組織開展一次園區黨員企業主聯合會。組織園區企業中的黨員及企業主召開一次例行座談會,打造園區非公企業主溝通的平台。同時,建立醫藥化工和有色金屬加工兩個產業黨建示範片。不斷加強黨建的示範表率作用,從而帶動其他產業黨建工作良性開展。 努力構建“非公黨建示範點”2019年,共三家企業支部被確定為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示範點,分別為普正藥業、安昌鋁業、日盛藥業有限公司。在繼續做好這項工作上,爭取在園區形成數量合理、特點鮮明、作用突出的非公黨建示範區。力爭今後幾年將在園區各大產業中培育出黨建示範點,新建3-5家企業支部,同時進一步落實時間、場地、經費和支部書記權益保障機制。在鞏固和擴大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建立黨組織的基礎上,加強對新組建黨組織黨員發展、支部學習、陣地建設、作用發揮方面的指導,確保“建一個,活一個,發揮作用一個”。

黨建工作評價考核情況2019年底開展了對園區黨工委副書記胡小勇述職評議制度,下一步將不斷髮展壯大非公企業黨員隊伍。以高標準嚴要求發展黨員,永葆黨的生命力。認真落實發展黨員推薦、公示、票決等制度,堅持原則發展黨員。

課題調研報告 篇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我校學生主要來源於縣城學校及其周邊農村的學校,城區學生與鄉下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興趣、學習環境多方面都有明顯區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每一位學生樂學、善學、會學,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體驗學習的成功與歡樂。防止出現優生“吃不飽”,學困生“難消化”,厭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我們想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兼顧學生個體差異,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分別到達其思維最近發展區,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探索提升教師教學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幫助教師掌握專業發展策略。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與目標

1、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1)對國中住校生和走讀生基礎知識、學習興趣、學習環境差異,對數學學習能力影響進行現狀調查、成因分析和優化分層教學策略研究。(2)探求國中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數學與個體差異的有效結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之間的差異互補來促進合作學習數學的有效開展。

2、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研究本課題旨在引導教師注重學生差異、合理利用差異,探尋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創造出更為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數學課堂分層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將此實踐經驗推廣到學校

其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和學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課題研究的思路與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1、研究的準備階段。

時間安排:20xx、4—20xx、8

(1)設計課題方案、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查閲大量文獻,掌握國內外關於學生個體差異對學習數學影響的研究概況,確定研究課題,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設計了課題研究方案,修訂、論證研究方案,集中討論並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使課題研究具有明確的目標。(2)進行課題組建設,使課題研究處於科學、規範的組織管理之中。把課題組成員分為三個小組。明確課題組成員的職責和分工。制定課題組階段性計劃。完善課題研究制度和組織紀律,包括理論學習制度、培訓制度、研究制度和檔案資料管理制度。(3)進行預備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修改、完善調查問卷,進一步明確研究的思路和目標。

2、研究的實施階段。

時間安排:20xx、9—20xx、6

(1)設計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能力的調查問卷。三個小組分頭在實驗班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掌握大量真實的第一手資料。(2)組織課題組成員對問卷調查資料進行認真統計,着眼差異,進行現狀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詳細的分析報告。依據分析報告,確定實驗班學生的分組情況。學生分為好、中、差三個羣體,每組6人,每類學生兩名。分組都是相對的,並非一成不變。(3)採用行動研究法,一方面課題組成員要根據自己研究的具體問題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撰寫專題論文、積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過公開課、研討課、教學經驗交流、開展“同課異構”教學設計競賽與觀摩等活動,發現問題,調整實驗計劃。

3、成果形成階段。

時間安排:20xx、7—20xx

(1)整理實驗數據和資料,對實驗效果進行評價。(2)整理優秀教學設計、課例、案例系列,做好實驗的教科研論文成果彙編。(3)完成實驗研究報告。(4)召開課題展示會,展示彙報實驗成果。(5)完成課題研究報告,為課題鑑定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課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採用整體取樣的方法,選取七年級11、12、13、14、15、16班,八年級9、10、13班、14班,九年級5、6班,作為研究對象,同年級其它班為對照班。

2、研究方法:(1)研究準備階段:主要採用觀察、調查、查閲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針對學生目前的學習現狀,通過觀察、問卷調查進一步確定研究對象。結合查閲文獻資料,確定研究的內容,為課題研究提供事實依據。(2)研究實施階段: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即把我組數學教師的每一節課堂教學,都作為我們課題研究的一個環節,在實際行動中摸索經驗。對每個階段,各個個案數據進行收集,將差異情況和解決策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比較,形成檔案式資料。使教學的過程同時成為

研究的過程。並通過多個代表性個案的不斷探討、總結,形成一定的理論。(3)研究總結階段:主要採用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成員積極對自己的研究活動過程加以回顧、反省、總結。

五、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課題組經過認真調研、統計和分析,撰寫《國中住校生和走讀生基礎知識、學習興趣、學習環境差異對數學學習能力影響的現狀與分析》、《探求國中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與個體差異的有效結合形式》、《分層教學與學生個體差異的有效結合》等調查報告和論文,幫助數學教師和教育管理部門瞭解國中住校生和走讀生基礎知識、學習興趣、學習環境差異對數學學習能力影響的現狀,以作為教師教學和教育管理的參考。2、通過本課題研究,課題組通過個案跟蹤和個別指導等方式拉近師生關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不同類型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幫助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差異、合理利用差異,探尋讓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課題調研報告 篇3

近兩年多來,管道局黨建政工研究會緊密圍繞企業黨的中心任務,把局黨委“學理論、轉觀念、增效益、求發展”的工作主題作為重點課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在研究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社會科學的規律、特點和本局實際情況出發,建立一套科學管用、注重實效、簡便易行的課題研究機制和管理辦法,使研究工作納入科學化、規範化的軌道,為局黨委實施工作主題、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提供服務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一、開展重點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

“學理論、轉觀念、增效益、求發展”的課題研究,關鍵環節是轉觀念的研究。近幾年我局改革在不斷深化,闖市場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可是許多幹部職工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思想觀念滯後,影響企業改革深化,影響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經濟效益提高和管道事業發展引導幹部職工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把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舊觀念轉變到企業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新觀念上來,就抓住瞭解決企業發展與觀念滯後這一主要矛盾,就會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在開展重點課題研究中,一是根據社會科學研究的自身規律,把課題研究分為四個階段:

(1)準備階段。確定研究目標,提出研究設想,徵詢不同層次幹部職工的意見,瞭解掌握幹部職工的思想狀況、觀念形態及存在的制約因素和問題,據此制定出課題研究的方案。(2)研究階段。按課題研究目標和方案,組織局和局屬單位的有關部門進入研究環境,廣泛深入地開展調查研究,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論證,經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製作,形成與課題目標相吻合的客觀材料。(3)形成階段。通過進一步研究,形成課題研究成果,並針對我局幹部職工的觀念結構和思想實際制定研究成果的應用方案。(4)應用階段。以課題研究成果為基礎編寫幹部職工觀念轉變的教材,貫徹工作主題和課題研究的實踐。

二是領導重視,親自動手抓。黨委主要領導經常督促檢查,具體指導研究工作,在1995年11月召開的局政研年會上,對研究工作做了具體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局研究會會長為組長、局研究會副會長為副組長、局黨委宣傳部和局研究會研究骨幹為成員的重點課題研究組。局研究會下發了職工觀念轉變研討內容要點和重點課題研究方案,向全局100多名研究骨幹發函徵文,研究骨幹推薦給局研究會的100多篇研究成果,從不同側面和角度研究經濟環境、利益關係、經營機制,工作重心的變化對幹部職工思想觀念的影響,探索思想觀念轉變的規律,舉辦了3期科級以上黨羣幹部參加的工作主題研討班,認真研究如何深入貫徹局黨委工作主題,取得了新的進展。

三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有計劃有重點堅持經常組織調研活動。近兩年多來,局黨委領導多次親自帶領調研組下基層調研。局研究會和局黨委宣傳部先後開展了四次大規模的調研活動,分別形成了《管道職工觀念轉變的特點、趨勢和對策》、《我局工作指導方針重大轉變中幹部職工思想狀況調查分析》、《局直屬單位抓住主題開展工作的調查與思考》等調查報告。局黨委要求各級黨委領導同志、研究會負責同志親自調查研究,提交調查報告。在此基礎上,1996年7月局黨委召開了局直屬單位黨委書記、研究會會長座談會,交流貫徹工作主題及重點課題研究的體會、做法和效果,研討職工觀念轉變的成果,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制定把貫徹工作主題及重點課題研究引向深入的措施。

四是抓重點觀念轉變。我們從實際出發,重點轉變局和局屬公司、站隊(車間)這三個層次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不利於我局增效益求發展的觀念,如管道局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單純注重完成產值產量的觀念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觀念轉變;由單純參與石油系統內部市場競爭的觀念向參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競爭的觀念轉變;由物流管理的觀念向資金管理的觀念轉變;由單純依附主業的觀念向一業為主多元開發的觀念轉變;由粗放經營的觀念向集約型經營的觀念轉變;由只重視科技投入的觀念向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觀念轉變;由背靠管道局大樹好乘涼的依賴觀念向不自謀發展自創效益就沒有出路的自立觀念轉變。

五是抓典型,總結交流經驗,先進典型經驗是樣板。兩年多來,我們大力總結、宣傳先進典型,用典型的生動實踐和先進經驗推動深入貫徹局黨委工作主題和重點課題研究,1995年11月份在全局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暨黨建政工研究年會上,介紹了局屬29個單位圍繞學理論、轉觀念,做好職工思想工作,促進轉機建制、增加效益動貝快發展的經驗,1996年8月召開全局電話會議,總結交流了電信公司汽車隊、管道三公司、中原輸氣公司、管道工程公司、管道二公司運輸處等6個單位貫徹工作主題的經驗。1997年10月召開全局電話會,又總結交流了14個單位學理論、轉觀念、增效益、求發展的經驗。這些經驗反映了管道局、局屬公司、站隊(車間)抓住轉變觀念這個關鍵環節,貫徹工作主題和開展重點課題研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具有指導作用。

六是廣泛宣傳教育。正確的宣傳教育,可以為開展重點課題研究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良好的輿論環境。在重點課題研究中,廣泛開展了寫出一批好文章、總結一批好經驗、樹立一批好典型、製作一批好的對外宣傳品的“四個一”活動,用貫徹工作主題和重點課題研究的優秀精神產品,鼓舞和引導幹部職工深入貫徹工作主題和深入開展重點課題研究。通過報刊、電視、簡報等傳播工具,廣泛宣傳貫徹工作主題和重點課題研究的成果,使局黨委工作主題深入人心,促使幹部職工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有力推動了黨的工作的開展和企業改革與發展。

二、開展重點課題研究的一些體會

兩年多來,我們在開展“學理論、轉觀念、增效益、求發展”工作主題的重點課題研究中體會到,局黨委工作主題概括了我局黨的工作的特點,完全符合上級精神和我局改革發展的實際,是把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與管道企業實際相結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推動我局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有效途徑。

“學理論、轉觀念、增效益、求發展”,轉觀念是關鍵環節。觀念屬於思想政治範疇,轉觀念是思想政治工作與生產經營、企業改革和效益發展的結合點。怎樣做好乾部職工觀念轉變工作?根據我們課題研究的實踐應把握以下幾條:

抓根本。正確的研究實踐,需要科學理論作指導。在重點課題研究中,我們把用科學理論武裝研究骨幹作為根本來抓。堅持學習制度,採取自學與集中學相結合的方法,研讀鄧小平原著,掌握科學理論體系、精神實質和基本觀點。圍繞黨的xx大精神,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和重大決策的落實,多次舉辦輔導報告、專題研討班、座談會,分別對實行兩個根本轉變、搞好國有企業、加強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問題,組織研究骨幹進行了學習和研討,使鄧小平理論成為我們開展重點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理論武裝始終貫穿於研究工作實踐之中,為深入開展重點課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保證了重點課題研究的正確方向。

抓出發點和落腳點,增效益求發展是企業的中心任務,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一中心任務來開展。重點課題研究中,我們把增效益求發展作為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企業增效益求發展的需要來安排部署重點課題研究工作,把保證和促進增效益求發展的實際成效作為檢驗重點課題研究工作的主要標準,始終圍繞增效益求發展來開展研究工作。根據增效益求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採取新的舉措來加大重點課題研究的力度,保證重點課題研究始終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

抓規律。從實踐中我們認識到觀念轉變的規律性。管道輸油企業、輸氣企業、施工企業、服務企業,儘管生產任務不同,盈虧狀況不同,但是他們在轉變觀念的有效做法上,卻基本是相同的。目前主要有:認真學習科學理論,指導轉變觀念;總結交流經驗,推動轉變觀念;強化輿論宣傳,引導轉變觀念;深入調查研究,把握轉變觀念;深化企業改革,促進轉變觀念。

抓關鍵。觀念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領域非常廣泛。我們強調幫助職工轉變觀念,主要是轉變直接阻礙企業增加效益、求得發展的關鍵性觀念。這就要求贏利企業針對進一步開拓市場、追求質量、增加贏利來轉變觀念;虧損企業針對如何樹立憂患意識,實幹興業,扭虧為贏服務企業針對如何視用户為上帝,搞好優質服務來轉變觀念。要認識事物的個性、特殊性,找出要轉變的關鍵性觀念,也是一個企業增加效益、求得發展的重要環節。

抓實踐。企業職工觀念轉變的過程,是從實踐中提出問題,經過觀念轉變,引導市場行為,求得效益發展的過程。實踐既是觀念轉變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觀念轉變不僅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的第一次飛躍,能夠解釋問題。而且要經過從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能夠解決問題。職工觀念轉變只有與企業增效行為、發展行為相聯繫才有實際意義。

課題調研報告 篇4

機關黨建工作是黨的組織建設的重要環節,是完成機關各項任務,促進機關全面建設的重要保證。根據市直機關工委“關於開展機關黨建工作調研的通知”精神,近期,我局就機關黨建工作情況作了一個專題調研。現將我局機關黨建的基本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下步加強和改進的措施報告如下。

一、機關黨建工作的基本現狀

我局機關現有基層黨組織6個,其中總支1個,黨支部5個。現有黨員61名,其性別、年齡和文化結構如下:女性黨員14名;35歲以下12名,36-45歲8名,55-59歲7名,60歲以上24名;學歷結構為研究生1名,本科生30名,專科生17名,中專高中以下13名。近年來,市科技局機關黨建工作堅持以鄧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爭先創優活動為契機,按照“服務中心,建設隊伍”的核心任務,通過建立黨建工作目標管理制度,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創新黨建工作載體,開展創“五好”黨支部、“五帶頭”優秀黨員等組織活動,狠抓了機關黨員思想政治建設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了黨支部各項建設水平的提升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發揮,形成了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相互促進、相互檢驗、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機關黨建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為推動全市進位趕超、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和促進作用。

(一)爭取局黨組的重視,切實加強了對機關黨建工作領導。

一是建立並落實了機關黨建工作責任制。局黨組書記切實履行黨建工作責任,將機關黨建工作列入局黨組重要議事日程,堅持常議常抓,定期聽取彙報,提出指導性意見,每年召開3次會議專題研究機關黨建工作。認真落實了機關黨建第一責任人制度,明確了一名副縣級黨員領導幹部具體負責機關黨建工作。落實了局領導上黨課制度,每年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結合機關政治學習,講黨課1次以上。局黨員領導堅持以身作則,支持機關支部對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進行監督,支持並積極參加黨的活動,自覺按時交納黨費,自覺過好雙重組織生活,發揮表率作用。

二是堅持把機關黨建工作納入了單位目標管理。為使機關黨建工作有地位、有作為,局黨組堅持把機關黨建工作納入了市科技局年度目標管理,與科技業務工作同部署、同實施、同考核。

三是重視發揮了機關黨支部的作用。積極組織開展創四個“十佳”、“五好”黨支部和“三民”等特色活動,在機關營造了人人爭先、個個創優的濃厚氛圍。同時,保障了機關黨組織活動經費,保證了機關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加強思想建設,進一步夯實了機關黨建工作基礎。一是重視加強了黨員幹部的學習培訓。我們始終把加強黨員幹部理論學習和培訓教育放在思想建設的首要位置,及時制定了學習計劃,落實了學習內容和學習考勤,通過認真組織全體黨員幹部開展貫徹xx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學習,幫助全體黨員幹部強化了理論武裝。與此同時,強化了黨員幹部培訓工作,每年組織局系統科以上幹部和黨員赴科技部上海培訓中心、上海科技管理幹部學院學習培訓,積極參加市直機關工委組織的赴外學習考察,從而確保了全年集中學習不少於12天,黨員參學率在95%以上。二是健全並落實了局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按照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要求,我局制定並落實了局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並結合“五五”普法宣傳教育和創先爭優活動,切實抓好了局黨總支、各黨支部理論學習的落實,確保了理論學習時間、人員和效果的落實。三是認真開展了學習型機關創建活動。按照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機關的要求,制定並落實年度學習計劃,確保學習時間、內容和效果。

(三)強化組織建設,進一步築牢了機關黨建工作保壘。

一是重視加強了黨支部班子建設。我們根據形勢需要和人員變動情況,x9年一季度按時完成了局黨總支和局屬各黨支部換屆工作,通過健全機關黨支部班子,配齊配強黨務幹部,進一步加強了局機關黨組織班子建設。今年根據市情報所黨支部書記空缺的情況,又組織改選了市情報所黨支部。

二是開展了創先爭優活動。按照市委和市直機關工委的統一部署,結合實際深入開展創先爭優、“三民”活動,做到領導帶頭,全體黨員積極參加,深入基層,開展幫扶活動。

三是重視做好了黨員發展和教育工作。x0年有1名預備黨員申請轉正,支部嚴格按照黨員發展程序,及時進行了討論研究,並按要求上報了有關材料2019年關於機關黨建工作調研報告2019年關於機關黨建工作調研報告。推行“兩諾三評”制度,創新黨員管理模式。堅持把每個黨員都納入黨支部的有效管理當中,通過落實黨員經常性教育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黨組織生活,全年落實黨員集體教育活動不少於12天。通過改進管理服務方式,落實管理責任,確保了每個黨員正常履行了黨員義務,按時足額交納了黨費。四是加強了黨內民主建設。建立健全了《局黨組議事規則》,嚴格落實了民主集中制原則等黨內民主制度,落實了“三重一大”制度,對重大問題堅持會議集體討論決定,黨內民主氣氛濃厚,通過完善政務公開,穩步推進黨務公開,較好地保證了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和監督權。五是加強作風建設。組織開展機關效能年、創業服務年和發展提升年活動,突出抓好方案制定、動員部署、徵求意見、整改落實等環節,推動活動深入開展。堅持政務公開,認真落實了科技部門的規範性和政策性文件清理工作,開展了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和依法行政自查,完善並落實了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着力建設“陽光”政府機關。

(四)健全各項制度,進一步健全了黨建工作機制。

一是健全了黨內各項制度。集體領導制度、組織生活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談話提醒制度、目標管理制度、報告工作制度等制度健全。

二是“3會1課”等制度落實。堅持定期召開支部委員會、黨員大會、黨小組會、上黨課。發展黨員、評先表彰、組織重大活動等堅持集體研究決定,定期向黨員大會報告工作。

三是協助抓好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局黨總支兼職副書記參加了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協助黨組廣泛徵求羣眾意見,監督黨組落實整改,並及時向羣眾反饋情況。四是重視加強了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把黨風廉政建設貫穿到科技管理工作的全過程,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在政府採購、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幹部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項的決定上,做到集體研究,規範操作,推進全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朽工作深入開展

(五)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確保了科技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堅持以黨建發展,促進科技事業發展,抓好黨員隊伍建設,保障科技工作落實。期間,我局圍繞市委、市政府“主攻項目、決戰兩區,做大總量、加快集聚”的戰略部署,突出科技創新、科技服務、科技管理三個重點,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着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支撐引領吉安跨越發展中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優勢越來越凸顯,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57.82%和40.75%;新材料、LED 照明、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x0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83%,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幅列全省第二,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3.78%。二是農業科技創新紮實推進。先後實施科技星火、富民強縣、科技扶貧、科技救災和糧食豐產工程等農業科技專項達128項,經費2974萬元。加大了新農村建設、農業科技示範、科技特派員制度等工作力度,大力推廣了良種良法、先進適用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三是創新體系建設更為完善。獲批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吉安風電設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電子信息類)。全市科技創新網絡平台建設進一步整合並運行,鞏固和組建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各4個和25個。獲批省級民營科技園5個,總數達到7個;獲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區4個。四是科技創新政策得到落實。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吉安的決定,對鼓勵自主創新、建設吉泰走廊、加強工業園區和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扶持政策,有力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和集聚。同時,通過開展《科技進步法》執法檢查,促進科技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五是各級科技投入大幅增長。全市實施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340多項,爭取國家和省級無償資助經費9300多萬元,是“十五”期間的2.7倍;市、縣兩級按照法定要求,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基本落實到位;同時,還通過貸款、融資和企業自籌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為自主創新提供較好的資金保障。

六是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獲省重點新產品248項,自主創新產品39項;取得科技成果458項,評定市科技進步獎205項,獲省科技進步獎x項。天人集團參與完成的《松材線蟲防治技術》項目獲x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西大聖光纖有限公司《通信用PMMA塑料光纖》項目獲x0年度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均為我市首次獲此殊榮。全市專利申請量891件,授權量530件。今年以來,我市科技進步與創新取得進一步發展。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據省科技廳、省統計局統計快

報,1-8月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99.3億元,增加值22.4億元,列全省設區市第5名,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58.9%和52.2%。二是條件平台建設取得新進展。積極推進吉安市風能核能及節能技術產業基地項目建設,吉安風電設備產業化基地順利通過科技部複核工作;新組建了吉安市仿生包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申報省級創新團隊9個、市級創新團隊10個。獲批省級創新團隊2個,組建市級創新團隊5個。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取得新突破。今年組織11家企業申報了x1年省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其中2家獲批立項,獲省財政經費支持770萬元(檢查合格後每個項目還將獎勵100-x萬元),獲批立項數創歷史新高2019年關於機關黨建工作調研報告工作報告。四是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今年協訊電子、合力泰、華文光電等10家企業獲批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天人生態集團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複評,截今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共15家。會同有關部門申報省創新型企業5家、省民營科技企業14家。

五是企業技術創新非常活躍。組織4個項目申報了國家重點新產品;組織17個項目申報了省重點新產品,獲批16項;推了薦11個新產品參加省重點優秀新產品評選, 4個獲批省重點優秀新產品;同時組織申報自主創新產品9項。申報國家創新基金項目23項,獲批5項,爭取經費380萬元。全市民營科技企業專利申請量101件,專利授權量82件,其中發明專利55件。

六是農業和社會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組織申報省級富民強縣項目2個,爭取經費50萬元;組織申報農業成果轉化資金項目5項,其中1項通過省廳評審;組織申報省級農業科技園區3個。繼續加強了農村信息化建設,全市7個縣市共建立80個示範點,到位經費88萬元。積極開展了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227名科技特派員和15位法人科技特派員帶項目、資金、技術、信息,創辦各類經濟實體,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強化了民生科技支持,組織實施5個民生科技項目,積極組織申報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永新縣的項目獲批德國使館的立項、經費7萬元。

二、機關黨建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隨着形勢和任務的變化,我局機關黨建工作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有時還不夠到位。機關黨建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部分黨員重業務輕黨建的思想還較為根深蒂固,黨建工作擺不上應有的位置,即使抓黨建工作也是被動應付,缺乏搞好機關黨建工作的責任和激情。

二是工作機制還不夠完善。基層黨建工作的考核獎懲辦法、黨員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還有待於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機關黨建工作缺乏必要的實施手段,號召力不強,推動力不夠,工作難以開展。

課題調研報告 篇5

教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的撰寫提要:結題報告的撰寫,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重形式更重與內容,一份行文規範的研究報告可以顯現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態度與研究水平。

教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的撰寫

20__年度—20__年度尚有部分立項課題沒有結題,按照學校規定,這些課題必須在6月底前整理好現有資料,撰寫好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為便於教師撰寫,將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方法和格式簡單整理如下,希望對課題研究者有所幫助。

結題報告的撰寫,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重形式更重與內容,一份行文規範的研究報告可以顯現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態度與研究水平。

結題報告應該包含三大塊的內容:標題部分、正文部分、附錄部分。

一、標題部分

標題:題目中看內容,要求簡練、體現報告的主觀點。

署名:一般不超過三個,以對課題研究的貢獻大小排列。

摘要:中文摘要300字以內,常用200字以內。內容為“為什麼做?”、“怎麼樣做?”、“得到了哪些肯定或否定的結論”。英文摘要50個單詞左右,用第三人稱描述,時態是過去時。

二、正文部分

包含“引言”、“方法”、“結果分析”、“討論”、“結論”五大部分。當然在文字在表述上不需要一定按照五類的説法。

“引言”:即前言、問題的提出,必須和課題研究的內容相對應。

“方法”:即課題的對象與方法,

如果是實驗報告,需要闡述實驗研究的儀器、設備、材料、量表工具,使用的數據分析軟件等等。

現在我們教師大都採用的敍事方式的闡述,寫明課題研究的設計程序、整個研究過程的客觀描述。

“結果分析”:文字表述和數據描述相結合,即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在數據描述時,可以採用餅圖、曲線圖、條形圖等圖形幫助説明,在表格形式進行描述時,可以採用三線表格形式。

“討論”,討論包含以下內容:

討論預期與結果的一致性,判斷為什麼一致。

討論本研究與其他的同類研究的異同,説明本研究的前瞻性與科學性。

討論還有哪些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結論”:簡單、明瞭。

三、附錄部分

包含“參考文獻”、“附件”兩個內容。

“參考文獻”:即時性強,不要引用許多年前的雜誌或專着。格式如下:

專着的引用:作者.書名.出版社,版本及年代.

雜誌上文章的引用:作者.文章名.雜誌名,__年第_期。

“附件”:非必要,有就附上。

結題報告的撰寫格式:

一般格式的標題序號撰寫方式如下:

“一、”“二、”……

“(一)”“(二)”…..

“1.”“2.”……

“(1)”“(2)”……

科技項目格式的標題序號撰寫方式如下:

“1”“2”……

“1.1”“1.2”……

“1.1.1”“1.1.2”……

“”“”……

課題調研報告 篇6

一、課題結題報告的結構及寫作方法

撰寫課題報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類型的課題報告由於其結構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寫課題報告,首先必須把握各類報告的特徵。

教育技術研究報告是對某種教育現象的調查,經過整理分析後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題目、引言、正文、討論或建議、結論等幾部分組成。

教育技術研究報告是教育實驗研究之後,對教育實驗研究全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客觀、概括地反映的書面材料。一般由題目、引言、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結論、分析與討論、參考文獻和附錄等幾部分組成。

教育經驗總結報告是對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積極探索而積累起來的經驗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書面材料。由題目、引言、正文、結尾等幾部分組成。

至此可見,課題報告的寫作形式是不盡相同的,但可以歸結為前言,正文、結論這種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課題報告。除了上述幾個組成部分外,還應有署名和參考資科兩個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對報告負責並表明對報告的所有權。附錄和參考資料是必須向讀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參考文獻是指在課題報告中參考和引用別人的材料和論述應註明出處、作者、文獻標題、書名或刊名、卷期、頁碼、出版機構及出版時間。

二、撰寫課題報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課題報告的開場白。引言部分必須説明進行這項課題研究工作的緣由和重要性;前人在這一方面的研究進展情況,存在什麼問題;本研究的目的,採用什麼方法,計劃解決什麼問題,在學術上有什麼意義等。要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應該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對前人的工作隨意否定,或輕易斷言此問題前人沒有研究過,屬於歷史空白,這是不妥當的。怎樣開頭為好,應根據課題報告的內容、各人的寫作風格等因素全面考慮後確定。但必須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餘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課題報告的主體,佔報告的絕大部分篇幅;是課題報告的關鍵部分,體現着報告的質量和水平。所以,必須重視正文部分的撰寫。各種不同類型的課題報告在正文部分敍述的內容不盡相同。但要寫好正文部分,都必須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後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整理,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過程,最後得出正確的觀點。並以觀點為軸心,貫穿全文,用材料説明觀點。做到材料與觀點的統一,這是基本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説。往往易出現兩種毛病:一種是隻限於表述自己的論點,而缺乏科學的論證;只有論點,沒有材料,缺乏説服力。另一種毛病是羅列大量材料,平鋪直敍,看不出其主要論點是什麼。出現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於沒有能以確鑿的論據來説明論點,做到論點與論據的統一。為了科學、準確、生動形象地表達研究成果,提高説服力和可信性還應減少不必要的文字敍述,而採用圖、表、照片來集中反映數據和關鍵的情節。當然,選用的圖、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準確無誤。

3.結論

課題報告的結論部分是作者經過反覆研究後形成的總體論點,它是整篇報告的歸宿。結論必須指出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還有什麼問題尚待研究。有的報告可以不寫結論,但應作一簡單的總結或對結果開展一番討論;有的報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議;有的報告不專門寫一段結論性的文字,而是把論點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個部分。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科學研究報告。都必須總結全文,深化主題,揭示規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內容的簡單重複,更不是談幾點體會,喊幾個口號。寫結論必須十分謹慎,措詞嚴謹,邏輯嚴密,文字簡明具體,不能模稜兩可,含糊其辭。

三。撰寫課題報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重點應放在介紹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方面。課題報告的價值是以方法的科學性和可靠性為條件的,而這兩者又有內在的聯繫,因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學的,才能保證研究結果是可靠的。人們閲讀或審查課題報告,主要關心的是如何開展研究,在研究中發現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了沒有,是如何解決的。研究結果在現階段達到什麼程度,還有什麼問題需要繼續解決等。因此,寫作課題報告,主要精力應花在方法和結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該項研究在方法上無懈可擊,從而不得不承認結果的可靠性。

2.理論觀點的闡述要與材料相結合。在課題報告中怎樣使自己的觀點得到有力的論證,是應該關心的重要問題。論點的證實除了必須依靠邏輯的力量外,還需要依靠科學事實的支撐,做到論點與事實相結合。課題報告一定要有具體材料,尊重事實,從事實中列出觀點。首先在論述過程中要處理好論點與事實的關係,要求研究者首先選好事實。

除了要注意事實的典型性、科學性以外,還要善於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來説明問題,揭示普遍規律。其次是恰當地配置事實,用事實論證,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理解不熟悉的論點。

3.分析討論要實事求是,不誇大,不縮小。在下結論時要注意前提和條件,不要絕對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經驗説成是普遍規律。

例:“國小生生活作文研究”報告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心國小,是一所先進學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的《國小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為蘇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項課題,經過幾年的實踐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總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如下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鑑和廣闊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在將來知識經濟時代,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域有多廣,生活作文研究是我們在作文教學領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寫作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佐證。寫作理論告訴我們,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反映、創造,學生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生活,就沒有

內容豐富的作文。教師只有研究、瞭解、豐富、引導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學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領、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繽紛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良好途徑。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兒童的寫作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寫作的內部動力。寫作必須激發學生的動機。而語言的本質特徵在於

它是社會的交際工具,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

道。學會生活,學會交際,是人發展的必須與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

學生的寫作動機,使他們樂寫、想寫,從動機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論假設。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設。所謂“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師通過研究和實踐,創設條件豐富學生生活,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習寫作,提高學生認識生活、表達生活、思想、情感

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點,是尋找溝通生活與寫作的良好途徑,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導,也不是泛泛而談寫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學寫作文,指導學生寫出反映生活的作文,並在作文中學會做人。

三、研究的目標。

生活作文研究的雙向協調目標假設。生活作文研究樹立了做人與作文的協調統一的目標,所謂“雙向”,即指向於做人的目標與指向於作文的目標,做人目標與寫作目標統一,對各年級段的學生提出了生活目標和寫作目標,以期達到生活與寫作的同步前進,協調發展,最終為達到生活教育理論求真人的目標服務。

要在研究中,總結出生活作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提高教師作文教學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認識生活的能力,使學校成為作文教學特色學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與原則。

1、致力於生活教育理論的運用與發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我們的首選策略是通過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來提高教育教學的自覺性,真學陶,得真經,開展生活教

育理論指導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實踐,通過生活作文的研究實踐豐富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實踐才是深入的實踐,沒有生活教育理論來指導的生活作文

實踐是難以得真效的,膚淺的。

2、着眼於人的整體和諧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當是人的發展,我們要從人的發展的高度來開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命形態

的內容之一。我們着眼於人的整體發展,處好育德與育文的關係,特別加強了學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來育文,以作文來育人,來促進人的整體和諧發展。

3、追求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從教師與學生兩個層面達到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全體教師協同研究,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據自身條件,保持研究個性,尋找

能發揮自己所長的又能體現學校作文教學共性的模式。課題組教師開展了《國小生課外閲讀生活的研究》、《加強作前指導“點”“面”結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於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與實踐》、《鼓勵性、針對性、主體性原則在作文批改中的運用》、《運用綜合講評方式,提高寫作修改水平》、《運用遷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評自改欣賞性作文講評方法的研究》、《國小生生活作文的個性化指導》、《班隊活動與生活作文結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創設研究》等子課題研究。從學生的層面上説,既要加強學生的作文基礎,又要實現在寫作中的個性發展,做到“保底不封頂”。

4、語文素養的整體和諧發展。作文教學改革不能離開了語文教學整體改革來進行,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我們在進行生活作文研究中,與語文教學整體改革

相結合,特別是與閲讀教學相結合。

5、開展作文教學規律的探索。重視規律的探索,從實踐中得到經驗,從經驗中研究規律,規律即科學,尋找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規律與方法。在開展作文教學規律探

索中,注意繼承傳統、借鑑他人與創新,吸取傳統作文教學的精髓,認真總結生活作文教學經驗,在探索中學會反思,學會從生活教育理論高度反思教學現象,創造出

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經驗。特別加強了對生活作文基本規律的研究,對作文教學相關問題和基本問題的探討,對作文教學基本過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體會。

我們進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個思路就是生活與作文的關係,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與作文是統一的,生活作文是富於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讓學生在認識生活中提高寫作能力,通過提高寫作能力提高對生活的認識能力。

生活作文主張: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從文中品生活——指導學生認識生活;能以妙筆繪春秋——指導學生表達感受。

1、把生活作文置於整個教育觀念的改造的系統中來觀照。

教育觀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撐,我們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強教育觀念的更新,在更新整個教育觀念基礎上進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觀念改造工作中,我們開展了分層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課題立項後,我們即成立了課題組,並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組成成員。我們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每月進行一次學習,編印一期《師陶活頁文選》,每學期編印一期會刊《求真》,參加第二、三屆全國中青年學陶骨幹培訓。每學期有計劃地對全體語文教師、全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的學習、講座。編印摘編因特網網絡教育信息的《他山石》週報,成立教科中心組,定期學習,拓展教師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團結教師,領導觀念。

課題調研報告 篇7

課題題目:普通高中生物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研究

由XX老師申報的課題《普通高中生物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研究》,經XX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列為XX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批准號為。現根據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和縣教研室對課題立項開題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課題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準備正式開展研究工作,請各位領導和專家予以審議指導。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學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縣中招錄取中的批次狀況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學校應該當之無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在別的學校不起眼甚至説瞧不上的學生,換作在我們學校可能都要被當成寶了。

我們的學生普遍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習慣有待培養,學習方法不

夠科學,學習能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學習成就感不強,自我效能感意識不強,學習中的求助意識缺失等現象普遍存在。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並採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軍訓期間,就把教材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組織相關學科教師走進教室,跟學生介紹學科學習的情況,給學生鼓舞士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我們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調適月,學校組織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動,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以使他們儘快地適應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做好適應高中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學習方法的改進。我們一貫強調,現在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只要堅持按照老師説的去做,學習一定能上新台階。正所謂:“今日事今日畢”,今天學習的問題今天處理完。不讓學習問題無限積累和放大。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設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結果卻是很現實的。

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式的轉變豈是一日之功。隨着學習任務的不斷增加,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越來越多,不斷打壓着學生的士氣。再加上他們不能正確的歸因,有些學生甚至就認為自己不是這塊料,就把學習落下了。可這一落不得了,等什麼時候悔悟過來了,再想趕上來,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嘍。

這種消極的情緒會不斷蔓延、傳播,傳染給周邊的學生,甚至會傳染給教師。時間一長,有的教師,就給學生磨的,沒脾氣了,也沒鬥志了。有一些老教師,憑着自己的經驗,就斷定這個學生不行了沒希望,也不管不問他了。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皮革馬利翁效應”的現象,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傳送給學生,會使學生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這樣一來,學生自己便更自暴自棄了,如此下去,就會走向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教學工作的持續有效開展。

2.作業情況分析

長期以來,學校結合縣局開展了幾屆崗位業務大練兵活動,常抓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加強各教學環節的檢查落實情況,成效顯著,努力打造高效課堂的想法堅定不移。

但有一個問題始終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那就是我們給學生使用的作業或者説練習,一直以統一訂購的同步作業為主。經過多年的使用,我們一致認為,對我們學校的學生不大適用,難度較大。教師講解也沒有針對性,容易的一點就過,把那些相對難一些的題反覆講,那些我們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強領會,大多數學生簡直就在聽天書。這樣的課堂教學最終效果可想而知。

我們知道練習作為教學過程五個環節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的重要性,尤其對於理科的學習更甚。練習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方法。

我們曾經也鼓勵學生自己去書店選購一些練習。儘管市面上的輔導資料十分豐富,但真正適合我們學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學生買了一本,卻也很少看。

總之,普通高中教學課業繁重,學生課外時間被大量的作業佔據。而且很多都是機械的、重複的作業。導致學生厭學怕做怕聽,作業抄襲成為常態,學業成就低下,嚴重打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甚可以説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中,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漸漸地,受不了的輟學了。堅持坐下來的,還有一部分要為全縣高二學業水平考試墊底,每年都有一些學生無法順利學業達標。

(二)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緊密聯繫學校、教師、學生實際情況,圍繞所遇到的真實教學問題而開展實踐研究,遵從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師生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務求實效、從小處着手,認真研究和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教師在實踐中主動反思,從局部入手,從當前入手,研究實際問題,提出課題。在困惑中學習,在迷茫時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1.通過作業分層的設計研究,教師在備課環節要加大備作業環節的份量,促進教師有效備課、有效上課。

2.對作業佈置從關注量、關注批改次數到關注作業目的、關注作業質量的轉變,讓學生有效的、及時的鞏固知識。通過作業分層的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選擇自己能吃下的、愛吃的“餡”,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3.通過作業分層的實踐研究,促成教師的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研究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畏難情緒減弱,學習進取心增強,學業成就提高,最終必將反映在學業考試達標情況上。

通過作業分層設計實踐與研究,有針對性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作業,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充分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學習參與度,進而促成學困生順利學業達標的同時,亦不至挫傷優等生的進取心,給予我們的。

課題調研報告 篇8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 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

經濟的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對創造性人才,對勞動者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第三次“全教會”着眼於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諸多因素制約,課程改革可以視為舉措之一。各門課程的實施都應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宏觀背景。

教育界內部對課程改革的探討始終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我國的課程建設曾受到國際課程整合理論的兒童中心(杜威)、結構中心(布魯納)和人本主義的認知--情意整合論等流派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經過廣泛的實踐,確立了三大板塊課程,即: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儘管這三個板塊的劃分在邏輯上還顯得不夠清晰,但它在實際運作中卻是簡便易行的。另一種劃分是按課程設置權限分為:國家課程十地方課程十校本課程三個板塊。這兩種劃分課程的表述,都是從課程外在的、外顯的屬性來進行的。90年代末,人們愈加重視在課程的內涵上進行挖掘,提出應注重課程三性,即: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課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實踐為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出現可以説是應運而生,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中觀背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課程改革中較為活躍的一塊園地。多樣的校本課程,如培養興趣愛好和發展個性特長的,以及品德類、心理類、科技類、人文類、休閒類等。校本課程的深度開發向何處去?研究性學習課程確是一個理性的價值方向,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微觀背景。

2.為什麼要提出研究性學習

(1)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着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所以,學校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形成怎樣的學習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學條件下,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於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於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狀況,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並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起了組織、指導作用,在時間安排上更多的是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顯然與被動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不同,對於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較為有利。

(2)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掌握和運用,需要依託相應的課程載體。

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原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展開。我們的許多優秀教師,正是在原先的學科課程教學中,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學中重視學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學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礎,又培養創新精神,那是教學上的很高境界。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更廣泛做到這一點還有困難。

第一,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形成定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

第二,基礎性課程的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打基礎”(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與培養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關係,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説,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新課題。

因而,如果能開發出一種新的課程類型,它的實施主要地採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那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會比較容易實現。

(3)原有的活動課實踐的發展需要新的生長點。

近年來,活動課作為一種與學科課程相區別又相補充的課程類型,在學校教育中廣泛實施,為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拓展了極其重要的陣地。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很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踐中,已有的活動課較多的還是着眼於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的知識類活動課,着眼於培養生活、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技藝類活動課,着眼於陶治性情、健體強身的文體類活動課等。普通高中的活動課相比,它應提高在何處?如何實現活動課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上的獨特的作用?這些都是有待於解決的問題。綜合實踐活動板塊中研究性學習的設置,為高中階段活動課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個新的生長點。

(4)每一個高中生都具有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很大潛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組,學生們在指導教師引導下,開展研究探索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這些小組往往只有少數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參加。我們能否為全體同學提供這種開放性研究活動的機會?已有的實踐經驗表明,每個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發展潛能,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探索慾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見得就比別人差。

(5)各地學校都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可能性。

各地學校的內、外部條件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都具有可供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學生也都能從本地實際出發,尋找到他們感興趣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説,越是困難的地區,對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於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3.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着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人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研究型”課程,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後,通過媒體、網絡、書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的最大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

(1)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並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

(2)教學空間是開放的。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習地點不再限於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要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思維方式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從封閉到開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是單純從課本和參考書獲取信息,而是從講座、因特網、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信息。

(5)師生關係是開放的。學生在研究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於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研究位學習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性實踐活動,它的目標定位與一般的學科教學目標既有一定聯繫,又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強調的是:

(1)培養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能力。

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與以記憶、理解為目標的一般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過程圍繞着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並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其中,在一個開放性環境中學生自主、主動懼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是個關鍵。

學習總結報告 ·學習工作報告 ·公司學習報告 ·交流學習報告 ·出差學習報告

(2)發展創新精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大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現水平。研究性學習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類似於科學家探索的活動,獲得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學會溝通與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於合作、善於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並不多,且較多停留在口頭引導鼓勵的層面,弄得不好,很多還是説教。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為了完成研究任務,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內的合作以及與課程組外人士(如指導教師、社會力量、研究對象)的溝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學習也把學會合作作為重要的目標。

(4)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創新精神培養只有同科學態度、科學道德的培養統一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對社會、對個人發展有價值的結果。已有的實踐告訴我們,同學們參與課題研究是饒有興趣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幾乎都會碰到各種問題和困難。學生要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求得結論的獲得,並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發展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聯繫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為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和認知能力,而且還要學會關心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保護,爭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昇華。

(6)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多門學科的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礎。但是,如果讓這些知識長期處在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之中,它們就會被遺忘,就會逐漸推動可能發揮的效用。研究性學生的重要目標是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各科知識的價值。

從研究性學習的上述目標看,它對於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於學生從事各門各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養積極性都是大有好處的。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位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位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

“後工業社會”將會給教育提出什麼要求?現在有兩條思路:一條思路是“高效的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假設是:運用先進的學習方法,可以充分開發人的學習潛能,學習方式的革命將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學習速度。因此,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應該特點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包括各種快速閲讀法、記憶法、思維技巧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另一種思路是“研究性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觀點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提供研究性的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上述兩種思路對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釋,但從兩種學習方式所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學實踐來看,二者之間卻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所謂高效的學習,十分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習的效率。它強調“授人以漁”,但實際上並不關心打到的是什麼“魚”。高效的學習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識的量而不是質。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業時代注重單位時間效率的觀念。

與高效的學習相比,研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研究性學習也講求方法,但它較少強調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而更關注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説,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即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主要是第三層次的學習,其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別。

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但從學校教育的時代特徵來看,研究性學習無疑應該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中國小生的研究性學習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的教學組織形式將是研究性學習加上個別化的集體教學,並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中教學形式的主要特徵。

四、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認知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礎。研究性學習觀具有科學性、主體性、探索性、創新性的基本特點,具體描述如下:

研究性學習觀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學習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學習過程。

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有探究和創造的潛能,研究性學習本身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求知慾。

研究性學習重視運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研究性學習關注知識表徵,認知結構的發展及問題解決。

研究性學習不僅在於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培養,並以此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

學習心理學家在提出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同時,也探索了研究性學習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布魯納發展發現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已形成了一種發現式教學方法羣;奧蘇貝爾用有意義學習的觀點巧妙地結合了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與接受。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與研究性學習觀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模式

建構主義由皮亞傑的結構的觀點發展而來。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把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即衝突階段、建構階段和應用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重視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視教學過程中有關問題情景的創設,重視知識結構的更新,因而在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問題解決模式認為研究性學習即是對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問題解決是對問題空間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學習過程有這樣三個基本特徵:目的指向性。學生學習是有目的的過程,最終要達到某個終結狀態;認知操作。學生的學習依賴於一定的學習與思維策略,並依此來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操作序列。學習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心理過程和系列。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把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問題表徵階段;策略選擇階段;反思結果階段。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實際上把學習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相比較,認為學習方法與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處。近年來這一學習模式倍受關注。

4.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性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模式,強調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這樣一些過程。問題情景的探索過程。智力與思維方式的弘揚過程。元認知監控過程。

創造性學習模式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數學、自然、音樂等學科教學中,這種學習模式不僅有利於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有利於學生的人格發展,有利於貫徹研究性學習觀,因而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學習模式。

研究性學習是廣義的問題解決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三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問題解決的知識表徵過程;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

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從心理結構來分析,均應包括以上所論及的心理結構。

五、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1.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選擇上的主要特點

第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當廣泛,既可以是屬於傳統學科的,也可以是屬於新興學科的;既可以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單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於社會實踐的,又可以偏重於文獻研究或思辨的。

第二,在同一主題下,研究視角的定位、研究目標的確定、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均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留有展示學習者、指導者個性特長和發揮才能的足夠空間。

2.問題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指導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呈現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專題或課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

3.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是研究學習內容選擇和組織時應該重視的幾個方面

為了較好地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針對我國原有中學課程內容的不足,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選擇和組織需要重視以下幾個要求:

(1)綜合性,即圍繞某個專題組織多方面或跨學科的知識內容,以利於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

(2)社會性,即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注意開發社區資源;

(3)實踐性,即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提供學習直接經驗並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與機會。

4.研究性學習的層次差異性

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所體現的特點上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專題所涉及的內容綜合程度高、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繫緊,有的則可能較偏向於單科性、學術性。另外,教師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性質,對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5.研究性學習的重點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點即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中學生而言,創新更多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是有層次的,這裏所討論的創新不同於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創新。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加以教育和影響。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體現主體性,發展學生豐富的個性;具有針對性,適應不同年齡學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夠及時反映人類最新文明成果;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目的是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於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藴含的基本規律,並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一方面應組織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搞小發明、小製作,開展思維訓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創新和實踐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圍,從而提升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追求。

6.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1)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c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繞、人文環繞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2)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位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虧本人和他人,對於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將這些資料積累起來,成為廣大師生共享並能加以利用的學習資源,是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

(3)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教育資源的狀況,形成有地區和學校特點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同時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另外,教師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與性質,對於提高學科教學水平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1.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耕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作。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1)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2)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採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至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3)採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蒐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於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後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範圍或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蒐集相關資料,瞭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採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問題。

2.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採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製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並反思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並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採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牆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呆,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於和善於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並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1.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老師應成為學生的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2.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3.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

4.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班級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不同目標和主客觀條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重點的指導,如着重指導資料收集工作,或指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指導學生如何形成結論等等。

(四)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性學習具體實施的一般要求

與其他類型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研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非掌握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非一般地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重在全員參與,而非只關注少數尖子學生競賽得獎。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在綜合實踐活動板塊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採取組成課題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學習探究活動的較多。課題組一般由3-6人組成,學生自己推選研究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分有合,各展所長,協作互補。也可以採取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討相結合的辦法。

3.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

以在活動課程板塊進行的課題研究活動為例,學校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是:

(1)開設科普講座,參觀訪問。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提供選題範圍,誘發探究動機。

(2)指導選題。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指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較多的是通過師生合作,最後確定題目。與學生生活直接關聯的切入口小的課題較受歡迎且易實施。

(3)組織課題組,制訂研究計劃。課題組多采用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適當調節的做法。研究計劃中要有對目標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設計。可以組織由教師參加或師生共同參加的評審組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論證。課題組聘請本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課題指導者,對於課題研究的順利展開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4)實施研究。學校要給予一定的時間保證,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並對學生進行操作方法的指導和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指導。學生要作好比較詳細的工作記錄,並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課題組應積極主動地爭取校外力量的幫助。

(5)處理結果,撰寫報告。研究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同時教師又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

(6)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

依據不同的目標定位和主客觀條件,主題研究學習的實施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點。實踐中,有的項目過程完整、操作規範;有的則可以截取過程中的某一環節,或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着重做資料收集工作,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材料,篩選、整理,形成結論等等。

(五)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教師應充分注意其下述特點:

(1)實踐性。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做,鼓勵並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話:你聽來的就會很快忘掉,你看見的就能記住,你做了的就能學會。

(2)開放性。不要設定所謂"答案",努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3)創造性。引導學生獨創,把新穎、獨到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4)自主性。提供儘可能多的項目供選擇,建立"課題超市",使學生充滿熱情地、興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學習。

(5)過程性。淡化結論的正與誤,允許結論的多元化,主要看過程。

(6)互動性。提倡多重互動,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間的互動。互動的手段可以是説話的、書面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互動是一種交流、碰撞過程,也常常是產生思想火花的過程。

(六)研究性學習的師資問題

要提高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質量,必須解決好師資問題。解決師資問題的出路有三條:

(1)挖掘現有師資的潛力。長期的"應試教育"和教師的"從一而終",埋沒了教師的才能,抑制了教師的特長和創造性。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際上也是給了教師一個展示才華、發揮特長、自我實現的機會。教師中藴藏着極大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資源,如何開發,這是擺在學校領導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2)青年教師的培訓。以往的教師培訓,無非是學歷文憑教育或教材教法講座或現代教育技術指導,基本是圍繞教師的學科教學進行的。可以預計:研究性學習課程指導教師的培訓不久將提上師資培訓的重要議程。青年教師的培訓,應實現兩個基本目標,其一,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學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方法和步驟;其二,能對l?2門研究性學習課程進行較有成效的指導。這方面師資培養、培訓的力度將直接關係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際水平。

(3)建立一支專兼職指導教師隊伍。結合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在社區內聘請一些學有專長的人士,以某種組織形式,建立一支隊伍,為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提供師資保障。

(七)管理及體系

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主要應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1)形成新的辦學理念,辦出學校特色。(2)資源開發。學校資源和社區資源的開發;教師資源和教材資源的開發。(3)評價機制。通過科學的評價,促進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健康發展。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校本課程,也是學校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應形成各學校自己的課程體系,且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具體課型可分為以下四種:社會專題調查型、社會角色實踐型、校內情景活動型、小組課題研討型。

七.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

1.小組合作形式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於70年代率先興起於美國,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中國小教學實踐。它的 產生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係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2.小組合作形式對於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更適宜於讓學生獲得從事科學研究的體驗和技能 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目的就在於讓中國小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研工作者開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徑。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資料並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2)更有利於研究性學習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 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也滿足了每個學生“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要求。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會學”,而且使學生“樂學”、“好學”。

(3)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教學效率。每個學生在課題小組中擔當一部分研究任務,隨着研究的深入,參與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研究、創新能力。

(4)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干預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

(5)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和與人交往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課題研究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鍊的機會。

3.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施方式

(1)開放式。基本式:這類組織方式的特點是,各組研究題目完全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決定,小組研究課題互不重複,其成果豐富多樣,選題領域廣泛,學生同社會的聯繫面比較寬。變式:每一個研究題目至少有二個小組各自獨立地開展研究。便於形成“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良性機制。

(2)半開放式。基本式:各小組研究的主題相同但具體題目互不相同。特點是,學生必須在統一的主題範圍內,自主選擇研究題目。變式:與基本式的區別就在於小組研究的題目可以重複,每個題目都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小組獨立開展合作研究。

(3)集中式。基本式:由全體同學討論或師生共同交流,最後確定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研究題目,作為唯一的研究題目,各合作學習小組獨立開展研究。這種組織方式研究的視角、方法、過程及至結果各不相同,差異性大,“組間競爭“可能比較激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各小組課餘收集大量有關資料,各組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交流研究結果。

4.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形式的評價

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的特徵是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過 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小組集體的評價。評價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八.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1.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價值取向

更重視過程。諸如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重視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等。

更重視應用。研究性學習評價強調的是學生在問題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 識,既促進學生對知識價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識內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識的網絡和結構。重視的是學生主動探求、創新勇氣和能力綜合等在更高層次的發展。

更重視體驗。包括使命感、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毅力、氣質等精神自我認 識和自我教育的發展。

更重視全員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強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學習的潛能,為他們進 行不同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性,也為個別化的評價方式創造了條件。

2.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

研究性學習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情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3.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或教師小組,可以是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等。至於有的學生成果獲獎或在報刊上公開發表,則意味着媒體也扮演了評價的角色。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儉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採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境中掌握和

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閲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

(3)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4.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實施

(1)評價要貫穿於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操作時可以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着手。

開題評價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中資料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於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外幫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2)評價的具體方案可以由指導教師提出,也可以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提出。鼓勵由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自己設計評價方案,對自己的研究情況加以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3)研究性學習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參與活動、達成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一般情況,又要關注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別收穫,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要使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數優秀學生脱穎而出。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既要着眼於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又要注意到個人在課題研究中所承擔的角色、發揮的具體作用及進步的幅度。

5.評價的信息收集問題

(1)信息的來源

研究型課程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信息,主要地是由學生主動收集和提供。在研究活動的 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為的,有靜態的成果,有動態的實踐,有外在的形象,有內在的體驗,有物質形態的,有精神狀態的等等。指導學生系統地收集這些信息,不僅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進行價值判斷的需要,是有效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現在的中國小教學中除了學生的測驗考試分數外,幾乎沒有什麼規範化的收集與學生學習表現的方法。

(2)信息的處理

簡明、直觀、具有診斷性,是研究性學習評價結果的理想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態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指標無法直接計數或工具測量,大多需採用評定的方法。評定結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語言描述、等級評定、程度定位等。這對指導老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答辯是評價結果目前被普遍採用的一種方式。評審教師或相關專家在查閲了學生的相關信息材料後,作出直覺判斷,然後再倒算出各具體指標的得分或等第。同時,在評審的答辯中,教師或相關專家對學生某一方面價值、意義、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夠直接與學生進行討論,這種經驗直覺判斷及師生互動評價,是研究性學習比較適用的評價方式。

6.評價結果表示問題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結果表示應該是多形式的,且強調用實質性評述對學生研究性學習作結果處理,可以比較實在、有針對性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診斷、鑑別、導向、激勵等評價功效。這也是9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即以動態的評價結果處理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

7.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也要體現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一般要求,要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特點,評價要和指導緊密結合。

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一是開題階段的評價與指導。這一階段主要評價課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二是中期檢查與指導。如果是全校性或全年級性有多個課題組分別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週期較長(如一個學期),那末在期中應有中期檢查、交流、彙報制度,引入適度的組間競賽及相互啟發幫助。教師對有困難的課題組要及時指點,或要求各課題組至少在中期主動向指導教師請教一次。

三是結題時的評價。既要看最後的論文、研究報告,也要看其他的材料。

學生課題組在結題時一般需要遞交五個方面的材料:開題報告(或研究計劃,應反映為什麼要提出該課題和打算怎樣實施這個課題兩方面的內容);每次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課題研究中所懼的資料,包括原始資料(如調查、測試數據、實驗數據)、處理過的資料、參考文獻及出處等;最後的總結性成果;具體反映每一成員參與研究的感受、體會的小結。

九、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必修課,全體學生必須參與。研究性學習作為主要由學校自主開展的課程有許多新的特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實踐的研究和指導,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努力開拓、創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經驗。

課題調研報告 篇9

一、課題研究背景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片面強調數學的嚴謹性、邏輯推理的形式化,忽視數學的創造性;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效果評價,只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習慣於單憑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全面、綜合的反映學生的發展程度,它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極為不利。

面對21世紀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四種最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並認為學會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礎。競爭與合作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和必然趨勢,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與人競爭、與人相處更是新世紀人生存的需要。

我們一貫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認差異,張揚個性,提高素質,這就勢必要丟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進行鍼對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分層教學模式。我們高二數學教學模式課題組對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進行了各種嘗試,目前已初步構建了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宗旨,以數學實驗教學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點評與小結。

分層教學是“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談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有三個前提: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學生之間,不僅有數學認知結構上的差異,也有在對新的數學知識進行同化或順應而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上能力的差異,還有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個性品質的差異,這些差異無一例外地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進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也即LD,英語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數學。只要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採取不同的對學生學習障礙的矯正策略,不同的學生都會有提高,或者説每個學生都可以建構起與自己能力相稱的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得到全新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達到知識與能力雙贏的結果;第三,從新的教學觀看,高中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創造適合不同學生髮展的教學環境,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觀,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學生來適應教師所創設的單調的、唯一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中學生數學教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二、立論依據

研究目標:在數學教學中,實施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它是“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增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優化教育環境。

研究內容:前提條件:首先,從現狀看,我們高中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實際上存在兩個不同的層次:一個是基於學生達到會考水平的知識與能力層次要求,另一個是參加大學聯考,進入大學進行深造的要求。兩者都不可偏廢。這就要求教師對會考和大學聯考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一方面是對會考説明的深刻領會,另一方面是對大學聯考説明的認真研究,作為高二數學教師,尤其要研究兩個説明對學生要求上的差異。

其次,學生與各個層次的要求如何對號入座?我們對學生屬於哪一種層次所要求的學生,應持有一種不帶有任何偏見的、動態的觀點。對於我們認為是屬於能參加大學聯考進一步深造的第一層次的學生,任何時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對於大部份學生來説,是處在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之間的學生,實際上也只有少數學生。對第二層次學生的把握,是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在。進行分層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學生存在的學習障礙有一個大體的瞭解。然後研究各個層次學生存在的問題,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經驗總結法、比較分析法

研究過程:通過1、轉變教學理念,調整課程設置

2、調整教學內容,保證各有所得

3、變換輔導方式,培養自學能力

進行分層教學,並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創設多種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情感,使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諧地、理智地參與教學過程,這正是師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發揮教學整體效益的可靠保證。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新慾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

關鍵問題: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經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悦,從而激發了全體學生奮發向上的自信心,並對促進學生形成樂觀、頑強的心理品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差生的轉變和提高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稱讚,促進了學校、家長、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的形成,從而優化了教育環境。改變了只抓少數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得到了落實。

創新之處:我們利用多媒體電腦向學生展示科技發展史尤其是數學發展史,讓學生意識到重要的問題歷來都是推動數學科學前進最重要的力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善於提出問題並表現出非凡的“提問”才華的人,其發展前景將是非常樂觀的。

四、研究基礎(包括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研究的外部條件、課題組人員結構、研究經費、設備等)

李園中學是一所嘉定區的普通高級中學,對於第二、三層次的學生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師,更有有耐心的去關心、理解這一類學生,而且必須有奉獻精神去對待一些有學習障礙的學生

1、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坐不住。

2、題時書寫經常忽視關鍵詞語或數據,論證時邏輯混亂。

3、做作業速度太慢,時間拖得太久。

4、不願對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記憶。

5、不愛閲讀或閲讀理解能力差。

6、上課沒有記筆記的習慣,不願進行思考,所提問題層次低。

以上均為我校存在學習障礙的表現。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以利於不同的學生克服自己的學習障礙為目標而採取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教學增強了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融洽了師生關係,促進了良好學風和教風的形成與鞏固。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思想素質較高,但對分層教學意義和作用認識的不足。分層教學的決策和具體實施還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現實、更具體、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現優生不優,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層教學的模式仍有可改進或優化的地方。

我們分層教學模式的改革仍在實驗和實踐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在分層教學實踐中感到,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但教師的負擔加重了,怎樣把教師的負擔也減下來,還應當繼續探討,也是決策者們應當探討的課題。

設備:多媒體、計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階段、最終完成時間、最終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確定改革的指導思想,“立足會考,兼顧大學聯考,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的要求,並確定了“開齊基礎課,上滿提高課,落實活動課”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階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進行分層

第三階段:從高一開始對教學內容就進行分層次安排。在調整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變換了輔導方式。我們採取了“個別輔導,分類推進”的辦法。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為下次分層的實施,打下基礎,總結經驗。

最終完成時間:20__年6月

最終成果形式:論文、研究報告

課題調研報告 篇10

一、課題的提出

1、今年來,在課堂中應用目標導學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運用導學案進行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來進行研究。理論研究者主要從理論方面探討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特質與理論依據,一線的教師則更多地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對目標導學教學的具體操作進行了探索,圍繞着“學案”的設計和學案的實施兩方面內容進行研究,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目標導學還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標導學的內涵及策略都需要進一步豐富。其次,現行教材的目標資料需要進一步明晰。最後,在目標進一步豐富和明確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實現導學而不是導教,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標導學教學新模式教學改革,該模式尊重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理念,同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的“主導”地位被充分顯現。教師通過確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目標、控制教學目標、檢測和評價教學目標等一系列環節,利用課堂內的資源及對問題的討論、分析與拓展,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把學習目標、內容在

45分鐘的課堂內分步實施完成。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課題研究的目的:

(1)教師學習、認可“目標導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優點。

(2)研究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真正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3)探索出高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學、會學,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2.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通過實施“目標導學”模式教學,探索、總結出適合該模式的歷史課堂教學案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改變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方式。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學”轉為

“我要學”,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

(3)以研促教,加快我組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我組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進而優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二)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圍繞“目標導學”,本着“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課例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式,採用“案例-評價-反思-交流”的教學流程,深入開展教學專題化研究,組織教師集體攻關。不斷提高研究的質量,探索在課堂教學中以“目標導學法”為特點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創新教育理論引領課堂教學的發展,從而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以及駕馭課堂能力的提升,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髮展。

二、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與主要內容

具體目標:

1、學生成才。學生協作互助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自學質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信自強、克服困

難的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和公平競爭、集體合作的精神。

2、教師成長。通過“學習、實踐、評價、反思、交流、合作”的實踐策略,不斷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方式改革過程中導學、導教、導練以及課後反思的能力。同時,通過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師不斷鑽研業務,提升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理論水平,促進廣大教師在改革中成長。

3、學校發展。通過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促進良好學風、教風、校風的形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研究內容:

1、通過教師的“目標導學”模式課堂教學示範、現場聽課、評課及問卷調查與訪談,總結模式優點,使該模式能被其它教師認可。

2、通過示範課及輔導講座,使課題組教師基本掌握“目標導學”模式教學的基本流程,並進行實踐、創新與總結,實踐出適合各章節內容的課堂教學高效教學模式及優秀教學案例。

3、通過不同的目標導入案例,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與學生座談或問卷調查,總結出各章節的教學內容用什麼樣的目標導入方式才能激發出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獲得新課導入的優秀案例。

4、如何組織教學,達成高效課堂。即:

(1)通過教學實踐,教師能確定哪些內容適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

(2)通過學習,借鑑及對比實驗,教師掌握編“合作學習小組”的科學性。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總結出教師提出問題的科學性、有效性。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獲得採取什麼樣的討論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討論中得到收穫。

(5)通過了解、調查、追蹤對比,瞭解各學科、各章節哪些知識需適當拓展。

5、通過該模式的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和總結出還有哪些不足及困難。

課題調研報告 篇11

1.本課題目前國內外研究概況和文獻綜述:

雖然"i have a dream"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 路德 金的著名演説,而且西方文體學也早已在二十年代初發展起來,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外還沒有人對這篇演説進行過文體分析.而在國內,倒有一些人對此演説進行過文體分析.在國內的一些分析裏,主要是對這篇演説的修辭技巧進行分析.也有進行比較全面的文體特徵敍述的文章.但是嚴格來説這些文章並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體分析.因為它們都只是僅僅羅列了該演説的問題特徵,並沒有對這些特徵作出必要的解釋和説明,更沒有把演説的主題和文體特徵結合起來.因此,讀者只知道其文體特徵而不明白其中的作用.這並不能幫助讀者理解演説更深層的含義.目前國內對"i have a dream"的文體研究也是寥寥可數.主要有以下幾篇:《〈我有一個夢想〉文體分析》從文體學的角度對這篇演講詞從語音,措辭,修辭幾方面作些探討,《政壇傑作 文壇珍稀——剖析〈我有一個夢想〉的文學修辭》略談應如何學習這篇演講詞的文學修辭,《解讀一個夢想——析馬丁 路德 金"i have a dream"》一方面説明了金深刻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分析了此演説詞高超的藝術手法,主要是修辭手法.

2.研究課題的科學依據及意義(教育科學/語言文化/文學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研究特色及創新等):

(1)科學依據:本文所依據的理論主要包括文體學的理論,語言學的理論以及和演説有關的理論.在文體學裏面,主要應用文體學的有關定義和研究方法;在語言學裏主要運用語音學,詞彙學,句法學和語義學的有關定義和方法.另外也瞭解了一下演講詞的特徵等.

(2)研究意義:首先讓讀者明白比較正宗的文體分析是怎樣進行的.其次,通過深入淺出的文體分析來讓讀者體會該演講詞的豐富的含義和深遠的影響.再次,讓讀者更深刻地瞭解演説這門藝術及其普遍的文體特徵,並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它

(3)研究特色:本文着重對文體特徵的分析和説明,並把文體分析和演説詞的主題結合起來説明兩者之間的聯繫

3.論文的機構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難點:

(1)論文提綱

1,引言(介紹馬丁 路德 金本人,介紹演講詞"i have a dream",介紹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以及馬丁 路德 金在其間的作用)

2,理論綜述

3,本課題目前國內外研究概況回顧和本文的研究特色.

4,演講詞和主題介紹

5,對"i have a dream"進行文體分析

5.1 語音

5.1.1 sound patterning

full form

alliteration

5.1.2 stress patterning

5.2 詞彙

5.2.1 formal words

5.2.2 informal words

5.3 句法

短句的作用

5.4 語義—修辭

5.4.1 simile

5.4.2 metaphor

5.4.3 parallelism and repetition

5.4.4 quotation

5.4.5 antithesis

5.4.6 pun

5.4.7 several rhetoric in a sentence

6. 總結(總結以上各項文體分析對錶達主題和達到演説效果的作用,説明該演説詞如何實現語言的三大功能)。

課題調研報告 篇12

高中生偏科現象的結題報告

推薦一、課題研究的的背景:

偏科,是我們在評價學生時經常用到的一個詞。在平時學習中,學生在成績上反映出來的某科分數持續低下,我們稱之為偏科。或學生對某學科的態度特別冷淡,不感興趣,我們也稱之為偏科。有的孩子學習的時候,在某門課上表現非常好,而在有些課上顯得特別差,甚至出現不及格現象。學習偏科,作為高中生學習過程普遍出存在的現象,一直以來令家長頭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謂假性偏科就是無論成績突出的,還是成績特別差的,都是暫時性的,而長期以來都是偏科狀態,並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後的課程上,補課,強化做題等等方法用盡,依然成績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於社會不斷髮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現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着個人的發展,而且對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社會和諧發展都產生着不利的影響。其中以下三種原因:

(一)教師問題:學生偏科學習,受教師影響較大。學生偏愛某一學科,能提高該科學習成績,而好的學習成績又強化了對該科的喜愛,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學生不喜歡某個老師,也往往不喜歡某個老師所教的學科,久之,學習成績下降,喪失對這一科學好的信心,導致惡性循環。

(二)家庭影響:家庭特殊文化氛圍和家長的某些愛好,以及家長職業差異,也會誘發學生偏科。

(三)學生原因:

1.學生偏重什麼學科學習,跟不同智力發展有一定關係。

2.學生偏科往往也是由“興趣差異”造成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重視感興趣的學科,輕視或不學討厭的學科,學生對某門學科興趣較強,就產生了學習動力,便能主動積極的專學這門課,反之,對某門學科興趣弱或沒興趣,學生自然不願把工夫下在這門課上。

3.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指揮棒對學習科目的導向作用,對很多同學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動偏科。

二、目的和意義:

為此,我們給予高度的關注,希望通過我們的深入調查研究,能夠引起社會對人文科學的重視,併為高中生的選科提供科學的指導和建議,促使個人及社會能夠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內容:

為了使課題研究更有意義,我們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義是什麼?

二.高中生為什麼大多數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對個人和社會造成什麼影響?(社會、家長、教師.……)

四.高中生如何正確科學的選科?

五.應該從那些方面來扭轉偏科的局面?

四、過程:

隨着素質教育思想的提出,隨着大學聯考模式在全國的實施,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成了一個新課題,但是,高中生學習過程中長期存在着偏科現象,為了準備而又全面的瞭解清楚偏科現象的成因,時間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和評價,為了從人才成長過程中探索中糾正偏科的辦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導高中生的學習生活,我們高二(3)班研究性學習小組,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為單位,進行全員問卷調查;

二是對典型的偏科生進行個案調研;

三是採訪有關專家和教師。

(1)問卷調研

為了使問卷調查科學全面具有操作性,我們談論設計出問卷調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們以6人一表發放操作,調查前進行了細緻系統的指導,同學們的配合很協調。調查是真實可信的。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從表中我們發現喜歡科目人數最多的是微機佔78.72%,然後是音樂70.71%,再次就是語文,英語,數學分別為27.66%、30.80%、25.61%,其中語文的厭惡率最低為13.83%,次之為微機14.89%,厭惡率在20%以上的有:數學21%,化學25%,美術22%,體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調查中我們發現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先説喜歡的原因,在眾多調查對象中,有的認為“從小就喜歡文科,基礎一直也很好,沒有掉隊,所以喜歡文科。”而有的“出於好奇心和求知慾。”有的卻是認為“由於班主任,家長或其它課老師、同學、朋友的影響。”同時形成偏科的原因還和社會時代的發展有關係。譬如,有的同學認為“與現實生活聯繫密切,希望通過學習這些科目進而瞭解現實生活。”由於媒體的影響或是看書籍等影響,比如因愛着歷史性的電視劇而喜歡學歷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認識有關,如有的説:“因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進去。”學起來心情舒暢,有種美的享受,可以增強興趣、自信心。

接下來再説形成厭惡的原因。有的同學認為“天賦較差”、“從小不感興趣”、“基礎一直很差”、“討厭背誦和記憶而不願學文科”。有的則是因為“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感到乏味、難學”,由於一項成績不理想就失去了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對周圍的環境也是有影響的,如“因為班主任,科任教師,同學,朋友影響。”覺得所學科目在實際生活中用處不大,所以不想學。還有人説“自身性格,愛好有關,”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願下苦工。

在面對大學聯考和人才成長的問題上,同學們的認識和評價也是複雜多樣的,有的同學已有所認識,如他們説:“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綜合後,每科都要考,為了大學聯考,不得不學。”學習不單是為了考試,認真思考從中可以體會到無窮樂趣。要盡力學習較差的科目,學習是為以後的生活打基礎,是我們將來立足於社會的必要途徑。“對於自己擅長的學科或特長,要再接再厲,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不管哪一科對自己都有益處,我已認識到偏科的嚴重性,努力改正,爭取做一名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將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複合型人才,偏科不利於我們將來的事業的發展。就算自己學不好,也要為關心自己的父母,親人努力去拼搏、奮鬥。為自己的前途,父母,國家而學習,應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特長。

對偏科時間的統計,發現61.7%的同學在國中階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國小偏科的佔24.47%,高中偏科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操作性強和娛樂性的科目比較感興趣,此外對三門主科也具有較大興趣,對美、體、政厭惡率也較高。

這次研究性學習的調查活動,我們有以下一些體會和認識:

(1)中學生的偏科現象,是人才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似乎個別人的偏科並沒有影響到他以後的發展和成長,我們估計這應該是一種特殊現象。

(2)從問卷調查訪問的過程中,不少同學認為為了大學聯考,主觀上希望糾正自己的偏科現象,可見大學聯考“指揮棒”對偏科是有導向作用的。

(3)從調查瞭解中,偏科現象出現的高峯期,在國中這恐怕與國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課程的加重有關,比如説他們會因為同學的一句話,社會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響。

(4)從成功人士的調查來看,偏科還是應糾正的,堅持全面發展,會使人終生受益,可見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以及培養堅強的意志,尤其要加強對國中時期預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們能對偏科現象予以正確的,適時的引導培訓,開辦各種特長班、興趣班、文學班。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引導它,那麼即使偏科的同學也會走上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

五、結果:

實踐證明,高中生偏科的現象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現象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才能,為以後的生活打基礎。反之偏科也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影響其他學科。學習上的弱科往往會導致整體成績下降。學生一旦出現偏科現象,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往往會造成煩躁和厭倦,進而產生對學習的厭煩情緒,很可能波及其他學科。由於各學科都是相互聯繫,融會貫通的,學習上出現“瘸腿”現象也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並給升入高一年級的學習帶來困難。同時,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記憶力較差或記憶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六、對策:

1.解決思想問題:心理學家指出,厭學往往只是孩子心理問題的表面現象,其背後隱藏的原因不盡相同,而家長們卻往往只看成績單,缺乏對孩子真正的關注。

2.激發學習興趣:偏科往往是學習沒有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糾正偏科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這幾個方面:(1)用目標激發興趣;(2)用興奮形成興趣;(3)用優勢引導興趣;(4)用意志強化興趣;(5)用成功來激發興趣。

3.解決心理的問題:偏科是指在學習學校文化課程中,某一門或者幾門功課成績特別好或一般,同時剩下的功課成績特別差或較差,我們稱之為偏科。這些現象有些可以納入學習心理範疇,有些學生的學習心理有問題,或者説,在某學科的學習上,這些學生的學習心理是不健康的。

4.從零做起:學習偏科現象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每當學生們的學科出現“瘸腿”時,不僅學生自己着急,家長和老師更是甚為頭疼。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去看待和應對這個問題,不應該存有焦慮的心情,要敢於從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謂“有效偏科”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越是感覺困難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頭”。這與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七、感悟:

時間過得真快,兩年已過,我收穫很多,開心多,傷心過。在研究性學習這門課上,我更是領會頗多,一個小組(團隊),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會成為好的團隊,一個再強的也強不過一羣人要認真的觀察生活。只有平時多努力,學習方法正確,我的學習也會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巨大收穫。

—李進

轉眼間,和研究性學習這門課已經相識兩年了。對於這門課剛開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對於這門課的喜歡也隨着時間增加了。

在研究活動中我最開心的就是組員在一起討論問題,尤其是討論到最令人難忘的。當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會因為種.種原因爭得面紅耳赤,有時不免鬧矛盾。也有一些組員不合作,這也是令人煩惱的。在活動中我學會了合作、團結。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增強了我學習的積極性,啟發了我的思路,讓我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語,而是開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是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更進一步的瞭解外面的世界,培養了我們獨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給我們以後的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呂純慧

兩年的研究性學習課已接近尾聲了。我們既失敗過,也成功過;既付出過也努力過.再過去的兩年裏,團結,研究性學習的各項知識,讓我懂得了許多,成長了許多,更讓我領悟了很多,一個小組,不是一個人的,而是每個人都應該付出,去做,只有這樣,研究才更有意義.在學習上,我們要多問為什麼,如:“我們為什麼研究它”,把它換成“我們為什麼學不好”,這樣對於學習,做人都有極大的幫助.研究性學習對我們好處多,在這不展開了,因為好處太多,經歷了這些過程,我很後悔,如果當初以認真的態度對待,那該多好,時間如風,轉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為我不能回頭,我要盡我自己的全力,為研究性學習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一個結束,代表着一個新的開始,我要掌握真確的學習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學習當中,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王昌勇

我們所研究的課題,對我們來説有一點點的挑戰性。雖然課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討論的焦點和熱點,但在研究,調查,討論,製作等方面也讓我們吃盡了苦頭。在製作調查問卷時,要提什麼問題也讓我們想了好久時間,各成員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與見解,但我們卻不知該採取哪一種,在散發調查問卷時,許多同學都抱着懶散,無所謂的態度,讓我們拜託半天才肯填寫。我想,或許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很敏感,很有壓力吧!

在這學期結束後,我接觸研究性學習也有一年半的時間了。隨着時間的飛逝,我對這門課的認識與瞭解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明白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充滿知識,充滿探索,藴涵着無盡寶藏的學科。

—牧園園

研究性學習,教會了我很多。如:團結認真,仔細的態度等。轉眼間,兩年已過,我的高中三年生活已過了一半,往事如雲,我不想去追憶,我只想為我的研究性學習生活劃上圓滿的句號。投身到學習當中,研究性學習,一個很奇妙的課,不久的將來,它會更好的幫助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完成自己的夢想。

—葛亮

時間過的可真快,轉眼間,我們小組的課題研究已接近尾聲。在這段時間裏,我們小組的成員都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終於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課題。為此,大家都很高興。同時,通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我也看到了我們小組成員合作精神,明白了很多道理:合作是我們得以完成浩大工程的前提,是團體取得成功的基礎,是個人更快更好的發展途徑。這個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合作,是產生偉大力量的源泉。合作,讓我們創造出令人驚歎的奇蹟。我們合作所取得的成功,是團體的成功,是團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合作精神。人類需要合作,社會需要合作。那麼,讓我們人類中的每一分子都積極參與合作中去吧。因為,合作是偉大力量之源。

高中課題研究報告範文2

課題題目:普通高中生物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研究

由__老師申報的課題《普通高中生物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研究》,經__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列為__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批准號為。現根據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和縣教研室對課題立項開題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課題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準備正式開展研究工作,請各位領導和專家予以審議指導。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學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縣中招錄取中的批次狀況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學校應該當之無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在別的學校不起眼甚至説瞧不上的學生,換作在我們學校可能都要被當成寶了。我們的學生普遍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習慣有待培養,學習方法不夠科學,學習能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學習成就感不強,自我效能感意識不強,學習中的求助意識缺失等現象普遍存在。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並採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軍訓期間,就把教材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組織相關學科教師走進教室,跟學生介紹學科學習的情況,給學生鼓舞士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我們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調適月,學校組織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動,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以使他們儘快地適應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做好適應高中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學習方法的改進。我們一貫強調,現在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只要堅持按照老師説的去做,學習一定能上新台階。正所謂:“今日事今日畢”,今天學習的問題今天處理完。不讓學習問題無限積累和放大。“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設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結果卻是很現實的。

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式的轉變豈是一日之功。隨着學習任務的不斷增加,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越來越多,不斷打壓着學生的士氣。再加上他們不能正確的歸因,有些學生甚至就認為自己不是這塊料,就把學習落下了。可這一落不得了,等什麼時候悔悟過來了,再想趕上來,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嘍。

這種消極的情緒會不斷蔓延、傳播,傳染給周邊的學生,甚至會傳染給教師。時間一長,有的教師,就給學生磨的,沒脾氣了,也沒鬥志了。有一些老教師,憑着自己的經驗,就斷定這個學生不行了沒希望,也不管不問他了。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皮革馬利翁效應”的現象,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傳送給學生,會使學生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這樣一來,學生自己便更自暴自棄了,如此下去,就會走向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教學工作的持續有效開展。

2.作業情況分析

長期以來,學校結合縣局開展了幾屆崗位業務大練兵活動,常抓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加強各教學環節的檢查落實情況,成效顯著,努力打造高效課堂的想法堅定不移。但有一個問題始終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那就是我們給學生使用的作業或者説練習,一直以統一訂購的同步作業為主。經過多年的使用,我們一致認為,對我們學校的學生不大適用,難度較大。教師講解也沒有針對性,容易的一點就過,把那些相對難一些的題反覆講,那些我們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強領會,大多數學生簡直就在聽天書。這樣的課堂教學最終效果可想而知。

我們知道練習作為教學過程五個環節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的重要性,尤其對於理科的學習更甚。練習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方法。我們曾經也鼓勵學生自己去書店選購一些練習。儘管市面上的輔導資料十分豐富,但真正適合我們學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學生買了一本,卻也很少看。

總之,普通高中教學課業繁重,學生課外時間被大量的作業佔據。而且很多都是機械的、重複的作業。導致學生厭學怕做怕聽,作業抄襲成為常態,學業成就低下,嚴重打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甚可以説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中,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漸漸地,受不了的輟學了。堅持坐下來的,還有一部分要為全縣高二學業水平考試墊底,每年都有一些學生無法順利學業達標。

(二)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緊密聯繫學校、教師、學生實際情況,圍繞所遇到的真實教學問題而開展實踐研究,遵從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師生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務求實效、從小處着手,認真研究和解決具體實際問題。教師在實踐中主動反思,從局部入手,從當前入手,研究實際問題,提出課題。在困惑中學習,在迷茫時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1.通過作業分層的設計研究,教師在備課環節要加大備作業環節的份量,促進教師有效備課、有效上課。

2.對作業佈置從關注量、關注批改次數到關注作業目的、關注作業質量的轉變,讓學生有效的、及時的鞏固知識。通過作業分層的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選擇自己能吃下的、愛吃的“餡”,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3.通過作業分層的實踐研究,促成教師的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研究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畏難情緒減弱,學習進取心增強,學業成就提高,最終必將反映在學業考試達標情況上。

通過作業分層設計實踐與研究,有針對性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作業,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充分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學習參與度,進而促成學困生順利學業達標的同時,亦不至挫傷優等生的進取心,給予我們的。

課題調研報告 篇13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在當前中國小深入推進課程改革以及小班化教學越來越盛行的背景下,積極推廣學生作業面批的做法,已經成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全體學生和諧發展和實現中,教學優質均衡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是一所外國語學校,學校內有很多綜合素質很強,學習很得法的學生。但由於學校地處倉房溝,學校學區內有基礎差,學習能力差,學習習慣差的學生,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條有力的途徑去幫助他們。本為意在研究對後進生分層次面批作業對他們增強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習興趣的影響。

(一).面批作業是學科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信息反饋的有效方法。面批可以及時有效地反饋教學情況,它不僅注重學生作業的結果,更注重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思維過程及思維品質狀況。通過現場面批,教師一方面可以瞭解學生的作業速度、正確率及其思維過程,進而給予及時的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從中發現教師教學活動組織中的成功與不足,及時發現和分析隱藏在學生作業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通過作業面批,教師可以充分地聽取和徵求學生對優化作業內容與形式以及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組織的建議,從中篩選若干有效信息,進行符合班級學情的教學方案和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提高本學科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面批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教師開展個性化輔導的重要輔助形式。面批是進行個別化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它是一個及時輔導的機會,教師可以利用面批的機會,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三).面批還能有效縮短學生學習過程中信息反饋和糾正錯誤的週期,幫助和促進學生在近距離的時間內及時發現、改正學習中的錯誤。面批作業,教師和學生一起,現場分析其作業中的錯誤點,剖析原因,在教師的引領點撥下,學有疑問或學有困難的學生迅速獲得頓悟,並以最快的速度修正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可以促使今日事今日畢,今天的困難今天解決,不讓學生帶着 不懂 回家。對於作業中有爭議的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進行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研討,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面批是增強師生交流、拉近師生情感距離的紐帶,課堂上師生交流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而面批作業能彌補這樣的不足

二、課題的界定

要分層面批作業,首先要分層次佈置作業。作業的佈置和批改是中學英語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它對於指導學生學習,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學的改革不只是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的改革,還應包括作業的佈置和批改的改革,因為作業的佈置和批改也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做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如何讓學生認真學習,認真做作業,提高對英語的愛好和興趣,是每位英語教師探索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必須在課改目標的指導下,認真做好每個教學環節的改革。傳統的作業佈置和批改方法已與新課改的要求產生衝突,傳統的英語作業佈置基本上是全班做相同的題目,以便教師統一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這違反了因材施教原則,同時也不承認學生存在個性差異。其結果是好的學生吃不飽,也容易產生自滿情緒;而差的學生覺得部分題目不會做又不敢(或者根本沒機會)請教老師。

英語家庭作業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國家教育司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 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因此,英語家庭作業設計要以學生髮展為本,在確保兼顧基礎知識鞏固與能力發展的同時,要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正確處理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後進生能在練習中,獲得滿足、愉悦和成功的體驗,對後續學習更有信心。通過對學生做的問卷調查的反饋信息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平時的家庭作業不能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熱情;幾乎所有基礎差的學生都覺得平時有些作業都超過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大多數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認為平時的作業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反饋信息給我的觸動是:不是學生變懶了而是我的作業枯燥了難了,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近幾年來,隨着 自主、互助學習型 課堂教學改革的開展,我開始嘗試着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業,並且和課堂中的學習小組相結合,實行分層面批作業。

三、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學生作業研究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分層次面批作業是教師在批改作業中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批改作業的一種方式。國內外就面批作業的研究涉及到各個環節,如從作業佈置的合理性到面批作業的有效性和可實施性。

(一) 國外研究成果

在國外對於學生作業分層次面批的研究中,儘管學生的作業一直是關注點,但對於後進生分層次面批的研究一直沒有深思熟慮可的材料可以為我們提供有價值的材料。

(二)國內研究成果

國內的研究也基本集中在兩個點上,即作業佈置的合理性和作業批改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成兩類:1.各種教學流派或大規模教學實驗。2. 教師小規模的實驗和教學經驗總結。第一類成果大多集中在某一特定學科的作業佈置與批改。第二類則是教師以論文形式反映自己對作業批改和佈置的觀點和建議。

四、理論依據

1、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很大的差異性,而且班級人數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學生上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等生沒有動力,冒不了尖,而後進生最基本的知識也掌握不了,給以後的學習帶來困難,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此有必要摸索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實施分層教學,分層面批作業,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能力,激發創新思維。將有效的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少學生心理壓力,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適應學生的 差異性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是存在的。造成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學生的先天遺傳因素及環境、教育條件都有所不同,還有社會因素(即環境、教育條件、科學訓練),這些原因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起着決定性作用,所以學生所表現出的學習能力有明顯差異也是正常的。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特別是當前我國正推行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許多省市實施國小生就近免試入學、取消重點國中等措施,這樣各校、各班內的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就更顯著了。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教學如何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讓所有不同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了,要滿足學生對不同內容學習的需要,讓不通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實現了師生的充分互動,符合 高效課堂 的目標要求。

2、按照教育家達尼洛夫關於教學過程的動力理論之説,認為只有學生學習的可能性與對他們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動教學過程的展開,從而加快學習成績的提高,而這兩者的統一關係若被破壞,就會造成學業的不良後果。學生的學習可能是由他們生理和心理的一般發展水平與對某項學習的具體準備狀態所決定的,學生學習可能性的構成因素中既有相對穩定的因素,又有易變的因素。相對穩定的因素,決定了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可能達到的學習水平的範圍,決定了學業不良學生要取得學業進步只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易變的因素,使學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實際可能性水平,從而促進或阻礙學習可能性與教學要求之間矛盾的轉化,加快學習成績提高或降低的速度。由此可見,分層次教學是着眼於協調教學要求與學生學習可能性的關係的一種極好的手段,使它們之間能相適應,從而推動教學過程的展開。

3、布魯姆的 掌握學習理論 。布魯姆認為。教學中應克服學生成績呈正態分佈曲線的偏見,即認為優中差學生各佔班級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一,甚至認為優等生只能是少數,多數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認為這種固定化的預想,是最浪費、最有破壞性的觀念。它不僅遏制了教師為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努力與創造精神,而且也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導致老師將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學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後進生的現象。布魯姆還認為: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上有一定差異,但是,我們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特別是能為中等生和後進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條件,90%以上學生的學習效果會變得十分相似。布魯姆的理論使我們認識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沒有學得會與學不會的區別,只有學得比較快和比較慢的區別。只要有充足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時間,加上科學的指導,90%以上的學生都能對應學會的知識理解和掌握。

4、巴班斯基的分組教學理論。巴班斯基認為,在一個班集體內,一般都有一些需要專門地特別對待的學生,既包括由於某些原因暫時不及格的學生,又包括掌握某些學科表現很高能力的學生。在一個班內,個性的差異是各式各樣的,教師應充分了解不及格學生和學習最好的學生,對他們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巴班斯基要求我們必須對學生進行具體分析,瞭解全班學生個性差異和學習基礎,從而確立分組的依據。

5、我國古代的教育教學理論為進行分層推進提供了傳統經驗。孔子教學各因其材。孔子之後的墨子也主張教學要照顧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 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這些寶貴的傳統經驗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因能歸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目標

要分層面批作業,首先要分層次佈置作業。作業的佈置和批改是中學英語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它對於指導學生學習,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學的改革不只是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的改革,還應包括作業的佈置和批改的(20xx在職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改革,因為作業的佈置和批改也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做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如何讓學生認真學習,認真做作業,提高對英語的愛好和興趣,是每位英語教師探索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必須在課改目標的指導下,認真做好每個教學環節的改革。傳統的作業佈置和批改方法已與新課改的要求產生衝突,傳統的英語作業佈置基本上是全班做相同的題目,以便教師統一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這違反了因材施教原則,同時也不承認學生存在個性差異。其結果是好的學生吃不飽,也容易產生自滿情緒;而差的學生覺得部分題目不會做又不敢(或者根本沒機會)請教老師。

英語家庭作業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國家教育司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 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因此,英語家庭作業設計要以學生髮展為本,在確保兼顧基礎知識鞏固與能力發展的同時,要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正確處理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後進生能在練習中,獲得滿足、愉悦和成功的體驗,對後續學習更有信心。通過對學生做的問卷調查的反饋信息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平時的家庭作業不能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熱情;幾乎所有基礎差的學生都覺得平時有些作業都超過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大多數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認為平時的作業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反饋信息給我的觸動是:不是學生變懶了而是我的作業枯燥了難了,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分層建組,互幫互學:

首先給同學們講清道理,説明分層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對個別學生作好單獨的思想工作,然後根據我掌握的情況,把全班學生分為三個組:A組是智力因素較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較好的優秀學生;B組是屬中游的大多數學生;C組是基礎知識相對較差的學生。並向學生説明,分組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按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和單元過關檢測成績定期調整,引入競爭機制,使每個學生都能舒心樂意地到相應的層次裏。層次劃定後,按4人一小組結成互幫互學的小組,每個互幫小組都是由A,B,C三個層次的學生組成,由A組的同學幫助B組和C組的同學,並採取一定的獎勵制度,激勵全體同學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二)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層次和課堂教學的環節。

分層次教學,對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經常共同學習,共同研究,互相交流,集體備課。

(三)研究課後作業批改和輔導

作業批改可採取多種形式,如:由A組學生批改C組學生作業,B組學生對改;教師講評,學生自改;同桌討論後互改等,但我們首先仍以教師批改為主,及時瞭解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對部分學生給予及時的課後面批(主要是C組學生),同時對後進生多給鼓勵,使他們能按要求完成任務,並能逐步提高。

(四)研究作業評價的層次.

分層次教學是使所有學生通過教學都有所學、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發展區遞進,提高後進生學習態度及能力,從而提高班級整體水平,但整體水平提高後,並非有存在低層次的學生,只不過此時的低層次比原來提高了。分層次教學就是在這種螺旋式遞進中不斷提高和發展學生水平的。但一個班內學生的層次始終是存在的。為了更好地發揮分層互促作用,在作業評價中,我們也採取了分層次。使低層次的學生也能享受得 高分 的快樂,同時也可避免優秀生的驕傲情緒。

六、 課題研究的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八年級8 12班的學生

七、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在實驗前期、中期、後期採用問卷、談話、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2、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以及學生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3、選擇個案,跟蹤調查分析,瞭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八、課題研究成員組成

方案撰寫的評價與實施:耿楊 馬燕

方案調查與實施、資料收集:馬玥 耿楊 馬燕

方案調控、實施、撰寫報告:馬玥

七、成果表達

結題報告 論文 問卷調查 學生成果展示 個案分析

教學心得體會 視頻資料 照片資料。

課題調研報告 篇14

一、問題提出

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裏,數學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學科。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後,高中的數學新增加了很多內容,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向老師抱怨説數學課本的內容和知識點那麼多,老是記不住,學過就忘了。有的還説課本里的內容太簡單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試的時候不會做題,題目跟學過的知識點聯繫不起來。老師也説,想不明白明明很簡單的題目搞不懂為什麼學生不會做,教學相當的被動。高二是高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了更好地指導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數學,我們設計了一份關於高二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和新課程改革的調查問卷。

二.調查研究

1)調查對象

針對文科和理科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我們對新會一中高二級(全級19個班,其中有4個實驗班,15個普通班)的部分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為了調查結果更加客觀,我們抽取了高二級四個普通班中的一個物理班,一個生物班,一個地理班,兩個政治班共270人進行問卷調查。

2)調查結果和分析

(一)對待數學的興趣與態度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你覺得數學是怎樣的學科? 有趣的,有挑戰性的 116 42.80%

非常實用的 51 18.82%

枯燥無味的 43 15.87%

現實中難以用到的 61 22.51%

2.覺數學學習中那一個環節最難學? 概念 24 8.96%

規律的理解 97 36.19%

計算和應用 147 54.85%

3.喜歡數學,是由於什麼? 數學有趣 69 17.74%

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將來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 93 23.91%

數學有我想從事的事業和理想 45 11.57%

數學可以鍛鍊我的邏輯思維 151 38.82%

數學老師講課很精彩 31 7.97%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4.不喜歡數學,是由於什麼? 數學太難學啦 152 38.00%

以前沒學好,基礎不好 123 30.75%

數學跟我理想從事的方向太遠了 39 9.75%

數學沒有多大用處 32 8.00%

咱以前的數學老師不太怎麼樣 54 13.50%

從圖表可以看出來,42.80%的同學對數學用着濃厚的興趣,他們都認為數學是一門有趣,有挑戰性的學科。這對數學老師無形是一個鼓舞,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證明數學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説,自有吸引學生的特性,只要好好的引導, 適當的處理教材的內容,很多學生還是願意學,並且學好它的,但不可否認,由於數學理論性和邏輯性很強,教科書相對枯燥,在實際生活中難以用到,這也造成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學數學,不過隨着新課程的改革,數學教科書的例子已經越來越多采用現實生活的例子,這對提高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有一定的幫助。

第二題,對於數學認為那個環節最難學,36.19%學生選了b——規律的理解,54.85%學生選了c——計算與應用。教科書只是簡單的講明概念,而規律的總結很少,有些更是總結得不夠合理,這就要求老師給學生們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認知程度的規律,講解透徹,並針對規律出一些相對應的練習加以鞏固。練習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不僅要有簡單的應用,還要要有規律的變式應用。因為要學好數學沒有一定的練習是學不好的。有些學生的規律記得很熟,但是因為平常練得比較少,考試的時候稍微變一種形式或説法,他們就對題目無從下手了。這主要是平常對規律理解不透的結果。而對於計算和應用這一部分,一向是學生感到比較頭疼的環節。主要是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比較差,他們不知道怎樣把實際問題跟數學知識聯繫起來。所以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講例題時不是僅僅講例題應該怎麼做就行了,而是講明為什麼這樣做,裏面運用到什麼知識點,以後遇到同種類型的題應該怎樣下筆,把整個例題講透,如果有時間,把題目稍微變通一下,讓學生做,並要他們比較題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自己發現和總結規律。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主要取決於學生自己的數學基礎。能否培養他們的興趣,這將對教學的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影響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本身的因素,也有老師的因素,也有課本本身的因素。

在調查中,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17.74%是因為“數學有趣”,23.91%是因為“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將來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11.57%的學生是因為覺得“數學有我想從事的事業和理想”, 38.82%的學生是因為感到“數學可以鍛鍊邏輯思維”,只有7.97%的學生是因為“老師講得好”才喜歡。調查的問卷中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數學是否感興趣,取決於能否讓學生感到數學有用和能否可以鍛鍊他們的邏輯思維。

對數學沒有興趣的學生, 38.00% 的學生認為“數學太難”,30.75%的學生是因為“以前沒學好,基礎不好”,9.75%的學生是因為數學跟自己理想從事的方向太遠了,只有8.00%的學生認為數學沒有多大用處,13.50%的學生回答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因此,如何扭轉學生對數學的看法以至改變這種現狀,這將是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教學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備課要充分,上課語言要簡潔易懂,將課本的重難點講解透徹,把握到位;加強學生的基礎訓練,使學生對基礎知識做到融會貫通。

(二)對待數學教科書和作業的態度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5.是否有認真思考書中的“探究”? 很感興趣,做了 49 18.56%

沒什麼意思,老師講才做 194 73.48%

不做,只是抄 6 2.27%

從不過問 15 5.68%

6.你能獨立完成課後的“探究”問題嗎? 都能 21 7.81%

有時能 193 71.75%

都不懂 32 11.90%

都沒看過 23 8.55%

7.你會預先看數學書本或其他書籍嗎? 會 45 16.73%

視有趣程度而定 165 61.34%

從來沒有 59 21.93%

8.每上一節課,有沒有積極思考? 經常有 67 25.19%

有時有 191 71.80%

從來沒有 8 3.01%

9.你覺得數學作業難不難? 難 56 21.29%

一般 198 75.29%

容易 9 3.42%

10.如何對待書中的習題(除老師佈置的作業外) 基本上不看 42 15.67%

認真完成 47 17.54%

想看,但沒有時間 65 24.25%

有選擇的看 114 42.54%

11.你對書本中的“雲圖”和“思考”態度怎樣? 能認真閲讀思考,不懂就請教別人 80 29.85%

沒啥意思,不懂就算 48 17.91%

沒認真閲讀(老師講就看,不講不看) 126 47.01%

幾乎沒有讀過 14 5.22%

從圖表可以看出來,很多學生沒有注重課本知識,學習非常被動。對於課本里的思考題,有73.48%的學生覺得沒什麼意思,要老師講了才思考。而有5.68%的學生從來都不做,只在老師評講的時候把答案抄下去。不用説,肯定抄下去之後也不會看的,不求甚解。這樣老師講了一點效果也沒有,考試遇到相同類型甚至一模一樣的題目也不會做。所以改卷的時候,老師們老是想不明白這樣的題明明已經講了很多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同學做不出來。而對於課後的探究題,有71.75%的學生會偶爾做一下,而只有7.81%的學生都能認真完成的,概率少的可憐,有高達11.90%的學生一點都不懂的。會預先看數學課本或相關書籍的只佔16.73%,視興趣而定的有61.34%,也就是説他們如果覺得某一節特別有趣或者突然心血來潮的時候會看一下數學書,那麼作為老師是不是要祈求他們有興趣的時間多一點呢?上課情況更是糟糕,上課有時思考的就佔了71.80%,也就是説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上數學課經常開小差的,所以造成有些學生有時沒有聽到解題的重點,所學的知識不夠連貫,串不起來。對於作業的難易程度,有75.29%的學生認為一般,也就是説一般都會做。一般作業題都是書本里的習題,跟例題差不多,難易幅度較小,但是居然有21.29%的學生認為是難的。也就是説有多於五分之一的學生對於書本的基本內容是不掌握或者是掌握得不夠好的。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講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不夠透徹也是另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學生對於課後習題的態度也令數學老師捏一把冷汗,只有17.54%是認真完成的,人數少得可憐,而42.54%的是有選擇的看,有24.25%的是想看但沒時間的。對於沒有時間的學生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課本不熟悉,花在做作業上的時間太多了。對於書本“雲圖”和“思考”有47.01%的學生是沒認真閲讀的。這對數學老師來説不能説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這是一間重點高中,情況尚且如此糟糕,如果是一般的高中,情況更是不堪設想。作為一個數學老師,真為現在的學生的數學前景感到擔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不是學校的功課太忙了,他們沒有時間做呢?這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因為隨着社會的發展,現在大搞素質教育,高中生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課程越來越緊,能花在數學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對老師產生了一種依賴的心理,心裏想着反正老師都會講的,到時抄就好了。動腦的機會就少了很多,學生獨立思考的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差。還有新課程改革,注重感性思維的培養,理性思維的鍛鍊相對減少了。那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我想主要可以從備課和課堂氣氛的調動入手。首先備課要充分,備課不僅要備例題,還要備一些有針對性有層次感的習題,吸引學生的興趣,整節課的內容要充實緊湊,讓學生覺得有一種課堂上能學到很多東西,不聽就會很浪費的感覺。數學是一門思維嚴謹的學科,理論性很強,沒有文科那樣來得生動,作為數學老師,應該儘量講得生動幽默一點,儘量把課堂氣氛搞得活潑一點,適當使用多媒體,提高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從心裏上接受數學,喜歡數學。其次,還要對學生要求嚴格。每次佈置完作業後,都佈置剩下的習題要求他們做練習,不定時檢查。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習慣,以後不佈置也會自覺做習題了。

(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歸納情況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2.你認為書中每一章小結一欄怎樣 比較有用,能幫助我總結 87 32.58%

有一點點用,但總結不夠 118 44.19%

有用,但是很難總結 28 10.49%

沒有感覺 34 12.73%

13.學完相關知識後,有沒有自己總結,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經常有 31 11.57%

有時有 164 61.19%

從來沒有 73 27.24%

由上表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對書本中的小結都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也就是説每一章的小結或多或少都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這個小結,怎樣去對待每一章或是每一個知識點的小結歸納,從第一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有32.58%的學生覺得書本中總結得還可以,有44.19%的學生覺得總結得不夠,有10.49%的學生覺得很難把這些總結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12.73%的同學就是沒什麼感覺,而從第二組數據裏可以看到,能夠真正自己把知識總結出來又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只有11.57%的同學,這也就意味着我們老師要在學完每一章或是每一個知識點之後幫學生總結歸納相關的知識,使之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習慣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4.你學習數學的方法是? 每天安排複習 11 4.23%

有課當天安排複習 41 15.77%

有時間就安排複習,沒有規律 159 61.15%

僅考試前複習 49 18.85%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絕大多數的高二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時間安排上都不是那麼的有規律,每天都安排時間複習的學生幾乎是沒有,好像有一種“即興”學習的感覺,那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當前的中學生學習負擔比較重,他們不但需要學習數學這一科,還要學很多的科目,那我們應該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就是要減輕學生的負擔, 實行真正的素質教學.其次就是要從學生方面加以突破,因為時間都是自己擠出來的,那就需要我們老師教會學生解題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

(五)課外參考書的調查分析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5.還買過其他的數學參考書嗎? 有一兩本,且利用過 101 37.83%

有,但是沒有利用過 85 31.84%

幾乎沒有,僅老師和教材講的已經足夠 81 30.34%

16.參考書的來源 自己買,用以補充老師.教材的不足,常用 59 22.18%

集體買.多用之 175 65.79%

父母買,少用之 15 5.64%

能有課後答案才重要 17 6.39%

17.你對你們數學所用的“世紀金榜”的態度怎樣? 認真閲讀,自己爭取時間完成 55 20.75%

置之不理 15 5.66%

在老師的督促下才做 61 23.02%

很想做但時間不夠,題目相對難 134 50.57%

由上表可以看到,買過一兩本並且利用過參考書的學生只有37.83%,而認為老師和教材講的已經足夠和幾乎不利用參考書的竟然佔總人數的62.18%!其中,有22.18%的學生是自己去買參考書來補充教材的不足和開闊自己的見識的;有65.79%的學生主要靠集體訂閲或教師推薦的方式去購買參考書的,並且還經常根據課程的進度完成相應的習題。上述這兩種情況在如何面對《世紀金榜》的態度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只有20.75%的學生是自己認真閲讀,爭取時間獨立完成的;而高達50.57%的學生都表示很想做但時間不夠和題目相對很難……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參考書是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如何處理參考書的問題上應因人而異。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差、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説,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參考書的重要性,而應該讓其從教材做起,只有吃透了教材,掌握了最基本的東西,這樣才能逐漸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對那些學習有餘力的學生,應重點引導其根據課程的進度及時完成一定量、一定難度的課外習題,這對鍛鍊思維的嚴密性和完善知識的系統性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將學生的情況瞭解清楚,再嚴格要求優等生,爭取廣泛的中等生,重點輔導後進生,因材施教,這樣每一位學生的成績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8.與舊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貼近生活,更注重知識的應用,你有什麼看法? 激發我對學習的興趣 47 17.80%

知識跨度大,難掌握 122 46.21%

過於感性,減弱了知識的嚴密性 24 9.09%

對新舊教材沒什麼認識 71 26.89%

由上表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了b或d項,而選擇了a和c項的學生只佔了總人數的26.89%。這説明了,學生在對新舊教材選材的方向、內容的變化等方面的關注、瞭解的程度不是很高,以至很難“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和“對新舊教材沒什麼認識”;而面對課本環節之間的聯繫、內容跨度的變化則是深有體會的。調查結果研究表明,學生在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簡單的説,學生是在處理如何構建數學模型的問題上感到很棘手,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高中數學新課標的要求之一。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問題,這將是每一位高中數學教師必須正視和急需解決的難題。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和學生一起探討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概括過程,並圍繞過程重點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七)學生對學好數學的信心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9.你對接下來學好數學有沒有信心? 有信心,因為我的數學基礎還可以 83 31.44%

有信心,因為我對數學有興趣 90 34.09%

沒有信心,我的基礎不好 40 15.15%

沒有信心,我感覺自己的理科思維不行 51 19.32%

由表中可以看出,目前65.53%的高二學生在對學好數學都是具有一定的信心,在這一部分學生當中,大概一半是因為自己的數學基礎還可以而具有一定的信心,另一半是因為自己對數學感興趣而有信心。有信心學習才有動力,信心是學好數學的好老師。調查結果表明高二學生對學好數學是否具有信心主要取決於其數學基礎的厚薄,故這種態度很難產生恆久的學習動力,尤其是對那些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説,這更是導致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日益遞減以至開始厭惡數學的主要根源。這樣勢必會影響整個學習過程的運轉,以至於阻礙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時候,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其思想的不足並加以改正,其次還要經常和他們聊天以瞭解其思想的變化,並及時給以鼓勵和幫助。

三.小結

調查問卷主要反映出以下幾個問題:

(1)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喜歡數學,覺得數學是有趣的一門學科,但是學起來覺得有一定的難度。

(2)相當多的學生不注重課本知識,課後少做習題,甚至不做習題。

(3)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基本沒有做到課前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課,課後複習的學習三步曲。

(4)由於種.種原因,學生上課聽課的質量不高。

(5)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夠高,效率不高。

(6)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習習慣,不善於總結,歸納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數學的方法。

(7)新課程標準的課本知識跳躍性大,習題難度大,內容多,學生難以消化吸收。

四、建議

針對目前高二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完善學習過程。

(1)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預習,使他們養成每節新課前都要進行預習的習慣,從而瞭解下節課教師上課的內容提高聽課效率。

(2)教師要指導學生採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要培養學生課後先看書再完成作業的學習習慣,真正理解上節課老師所講的內容,再運用掌握的知識去完成作業加以鞏固,使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

(3)教師要採用適當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做到對老師批改的作業要及時瞭解,對做錯的題目要認真、及時訂正。同時要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杜絕“治標不治本”的訂正方法。對於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認真思考,決不輕易放過。

(4)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系統複習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在各種測驗中臨危不懼,瀟灑應對。靠臨時“抱佛腳”去應付測驗是無法真正提高學習成績的。

(5)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從思想上扭轉部分學生的觀念,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能主動養成積極的學習。

(6)教師應探索新課程教學模式,積極穩妥推進新課程改革。

課題調研報告 篇15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每一位學生終身學習、將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根本任務。

當前義務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不良的環境和不健全的後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學生產生學習困難。在相當多的地方,“學困生”的比例要超過學生總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生源覆蓋面大,但部分學生家庭環境複雜,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些帶着或學習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學生從不同的教學點湧進了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上三維目標的實現。研究“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形成因素,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引導,讓老師愛的陽光普照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特別關愛“學困生”,使每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對於探索和完善我國“學困生”健康教育實現的途徑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績效中有愛迪生。”轉化一名“學困生”不亞於培養一名優等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以期實現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有助於每位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成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有助於培養教師教育智慧並實現專業化成長。

人們對“學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斷的發展和深入,國外最早研究“學困生”這一問題的專家是摩根,他是英國的一位眼科醫生,源於他在工作中發現了“詞盲現象”;贊可夫從情感、意志等特點分析差等生;佈德威克、韋納等人研究“學困生”的失敗歸因特徵;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困生”的實質是學習個體自信心缺乏與自我概念的消極,布魯姆認為“學困生”學業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教師不正確的學生觀及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紀中期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備受關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心理品質的發展對人一生的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馬加爵事件後,國內大部分學校也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開設心理輔導課、建立心理諮詢室等,加強了對“學困生”的心理輔導。21世紀,國際競爭將主要體現為人才的競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關係到對現在和未來人才資源保護的大問題。在國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開始重視對“學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視是在1978年以後。戴湘華、吳祥幀、王鐵軍、徐仁德等人對差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經驗型或分析型研究。鍾啟泉以國外差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依據,從原因診斷的角度、治療的角度、教學論和性格學分析的角度以及預防教育的角度,綜合地考察差生問題,揭示現代差生概念的內涵,並提出相應的教學方略。迄今為止在各級、各類書刊上發表的關於“學困生”的文章大約有千餘篇,如桂林市西山國小《“差生”的研究與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華縣羅埠鎮中心國小《關於優化國小數學“學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環縣外淌國小《國小數學“學困生”不良心態調查與教學對策研究》等,他們的這些研究為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但他們未能就其深層原因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未能對學生這一本體從心理角度做出對策思考。從我國當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現狀看,理論研究多於應用探索,口號形式多於實踐實驗。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依據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途徑和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

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課題立足於應用探索,立足於全面實踐,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對於豐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有重大意義。本課題着手於途徑和模式的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期取得成果將易於推廣,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認為教學體系除了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外,同時還要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等方面的發展。傳統教學體系對待“學困生”的辦法就是傾盆大雨似的佈置操作性練習,弄得他們負擔過重,非但不能促進其發展,反而會使他們更加落後。他主張對“學困生”在非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上下功夫。

1、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教育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成員,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從個性養成開始,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入一個自主的、積極的、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充分調動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他們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發展,是對人的才智的一種發現和提升,而對於自身不太發達的某一智能,可以通過後天的開發使其得到發展。

6、新課程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21世紀初的課堂教學新的要求是——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

“學困生”,簡言之,就是學習困難生,即那些在智力、體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無任何後天因素的影響,導致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為習慣差,學習吃力,不遵守紀律的部分在校生(參考北京師範大學蘇達禮教授的觀點)。

《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一書中指出:學習困難與學習障礙(學習失能)、學習不良(學習差生)等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有所區別。學習障礙即學習失能,是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使兒童在聆聽、説話、閲讀、書寫、推理和數學能力方面,表現出顯著的不適應。學業不良即學習成績低下或落後,也被稱為“學習差生”,這是一個在教育領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狹義的學習困難專指學習障礙,廣義的學習困難包括學業不良。學業不良是指學生的智商在正常範圍內,但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表現出學習成績低下。

本課題所指的“學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學習動機,智力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於同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這一定義比較接近學業不良的定義,是一種傾向於廣義的理解。“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一般是指經常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發展指轉化和提高的過程,是指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輔導下,使其“自我正確的認知——自我積極的體驗——行為的自我引導——自我反思內化——自我品質形成”的過程,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使”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成績、興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研究對象

(一)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着重通過科學系統的研究、實踐,力求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飽嘗學習成功的樂趣,使他們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信心、發展能力,堅實地邁向成功。

(二)課題研究對象

根據“學困生”界定標準,每個實驗教師選取5—10名“學困生”進行調查、訪談,並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學困生”的類型、心理狀況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

(1)“學困生”的類型

根據能力和個性兩個維度,“學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

能力型困難:有些學生在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個性特徵指標為中等水平,堅持性較強,自我意識水平較高。

暫時型困難:個別學生綜合能力尚屬一般,觀察力中上水平;個性特徵指標均在中上水平;但由於意外因素,諸如生病缺課、家庭變故或其它意外情況耽誤了學業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動力型困難:有些學生綜合能力一般;個性特徵指標水平偏低(包括動機、意志、自我意識等),由於環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對學習缺乏動力、缺乏自制力而導致學習困難。

整體型困難:思維、言語、數理能力差;動機、意志等水平低。

(2)“學困生”的成因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學困生”是由腦損傷、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或遺傳、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來説有認知能力缺陷、基本學習技能失調、動機情緒、個性。

③環境因素。

影響學習困難的環境因素可能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層面。

從家庭來看,家庭結構、家庭的經濟文化背景、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自身的行為方式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主要影響因素。

從社會來看,社會經濟條件、社會風氣、社會規範與文化等社會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社會環境一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家庭和學校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

從學校來看,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育內容、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查找“學困生”的原因時,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個“學困生”的具體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們具體分析。

2、“學困生”的發展策略研究。

教育轉化“學困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每位教師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教師應讓“學困生”在愛與真誠的水乳交融之下,換其心,動其情,激其志,導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感染,並得到靈與感的昇華。

(1)根據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對策。

①對於暫時性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困難程度較輕,工作做得及時的話比較容易轉變,否則錯失良機會發展為穩定性的學習困難。必須抓緊時間找出最近影響學生的不良因素對症疏導。

②對於能力型困難學生,能力較差是他們學習主要障礙,而他們的動機、意志水平並不低,重點在於幫助他們分析具體的認知障礙和技能障礙來指導訓練,並讓他們改進學習方法。

③對於動力型學習困難學生,關鍵在於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④對於整體性困難的學生來説,則需全面指導,特別是進行個別補救教學。

(2)傾注愛心,以心換心。

① 建立平等友愛的師生關係是基礎。

② 鼓勵善待“學困生”,培養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動其情是關鍵。

(3)在具體的教學中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效。

“學困生”在學習中經常失敗,缺乏成功的體驗,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動機和自信。教師要為“學困生”創設學習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從而達到學習上的成功。

① 在課前預習中指導“學困生”。

② 學生當主角,讓“學困生”上台“多唱戲”。

③ 練習分層設計,作業彈性佈置。

④ 自批互改和訂正獎勵制相結合。

3、如何引導社會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

五、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收集和研究國內外各方面對“學困生”轉化的著作、論述、演講等文獻資料,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科學、更豐富、更有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困生”轉化方面的有關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從而掌握“學困生”轉化的實際進行情況,在調查研究法的幾種類型中,我們較多采用個案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

3、教育觀察法

觀察是發現科學原理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不會有前進。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尋求促使”學困生”轉化的最佳途徑。

4、行動研究法

強調研究過程中人的參與性,師生都在研究過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廣泛接觸交往,達到傳輸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諧境界。

5、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過程中,及時總結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感性認識,逐步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終總結出研究的得失,提煉出新的理論觀點。

六、課題實施步驟

本課題採用整體設計,分段實施的方法,在每一研究階段結束前,運用評價手段檢測實驗的效果。本課題研究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8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課題,明確分工。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明確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並設計最終的成果。

3.對參加實驗的學生的性格、學習成績、習慣和家庭背景情況等做調查,並建立檔案,為實驗後期測試做對比參考。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 20xx年9月——20xx年7月

1.研究“學困生”身上以往的特點,分析造成“學困生”的成因,為研究確定方向。

2.實施課題研究方案,以課堂教學為依託,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以課外交流為渠道,用真情和賞識眼光調動“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

3.中期總結: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好總結,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方案,總結可操作的教學程序。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 20xx年7月——20xx年8月

1.根據實驗目標,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查、測試、分析,得出結論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為結題做準備。

2.實驗教師撰寫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課題的研究推廣計劃。

七、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1.理論類成果

(1)參與研究課題的教師撰寫研究論文,並彙集為《“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彙編》。

(2)撰寫《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的課題研究報告。

(3)有關專家進行專業鑑定、論證。

2.實踐類成果

(1)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得以提高,兩極分化現象有效控制。

(2)課題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用實際案例、報告、論文、經驗總結等開展一系列展示、座談等研究活動,並進行大面積課題延伸、推廣活動。

八、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主持人:劉豔 全面負責課題的規劃與實施工作。

主要成員:金紅娟、史慧嫻、楊智霞、周慎鋭、龐春慧、李惠敏

負責對課題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實踐工作。

其他成員:郭荔、張慧、楊漫漫、朱景、胡涵、劉洋、劉子靜、丁玲

劉紅英、張莉鬆、趙淑娟、李林勝、朱運發、朱營娟

進行“學困生”的個案研究,為課題實施積累素材。

九、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課題組的全體成員都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都是課題的骨幹成員,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課題組研究成員都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線教師,還有多人擔任學校年級教研組組長的職務,她們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業務能力較強,是本課題研究的主力。此外,她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和熱情較高,有着豐富的數字化教育的實踐經驗,近年來撰寫的相關論文有多篇發表在各級各類刊物上或獲獎。課題組成員參與的課題有:原國家教委重點科研項目“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研究(1999年被批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20xx年被批准)”、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專題研究”子課題,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有校園網、教師電子備課室,多媒體階梯教室等,所在單位圖書館內藏書近20萬冊,且與數學教學和研究相關的圖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能夠滿足本項研究的需要。

在課題開展前,我們全面深入地瞭解了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分別調研了學校的各個年級有關“學困生”的資料,完成了對課題可行性的論證與分析。我們還對校內師生進行問卷調查、聽課調研,認真剖析“學困生”出現的成因、類型以及發展策略等問題,做到研究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這些對課題的有效實施都是非常有利的。

十、參考文獻

〔1〕王振宇.《心理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胡寅生.《國小教育學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馬振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100問》.河南大學出版社,20xx年

〔4〕鍾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5〕周宏、高長梅、刑莉亞.《學校教育科研熱點研究全書》下卷.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9年

〔6〕柳斌.《學校心理教育全書》下.九洲圖書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7〕秦訓剛、晏渝生.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

[8] 龔建蘭、王月美、張開明、施金峯. 《國小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課題方案》.中國小教育吧 , ZHONG XIAO XUE JIAO YU BA

[9]唐紅波.《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暨南大學出版社,20xx年

課題調研報告 篇16

本年度主要進行了小課題《提高國小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的研究。此課題的研究我嘗試了將近一年了,我的學生觀漸漸地發生了轉變。現在我們大部分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那麼枯燥乏味,離我們並不遙遠,原來它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通過一個階段地實驗和研究,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我也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養成了勤學習、勤實踐、勤反思、勤總結的習慣,變得會教、善教,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數學活動的有效性明顯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回顧如下:

一、我的學習情況。

1、加強理論學習和培訓力度。我認真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並通過對修訂前後的教材及教學用書進行對比,對教材編排有整體的認識,以促使自己更好地對教材進行駕馭、重組,落實大教材觀,促使自己能成為教材的創編者。只有對教材有個清晰的認識才能使組織的數學活動更具實效。在課題研究中,除了自己研讀以外,還與同組教師一起進行交流,記錄心得體會,以求融會貫通,對課題研究有所幫助。 學校領導還為教師提供充分的條件,搭建平台,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鼓勵教師多學習、多思考。組織教師參加各級教研活動,在活動中,通過不懈的學習,讓教師對教學中產生的一些問題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改進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了數學活動的效度。

2、互動教研促課題發展。 課題實施以來,學校教研組開展了校本參與式研討,為教學進行互動教研,把在課題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拿出來一起討論,正所謂人多力量大,想出師提供經驗交流與解決困惑的平台,促進了課題的發展。

二、階段性的研究過程 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課題研究順利進行着:

1、在課題研究中,我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標準”、“課題方案”以及有關練習設計教學的多篇文章。除了自己研讀以外,還與同組教師一起進行交流,記錄心得體會,以求融會貫通,對課題研究有所幫助。並進行班班對比的形式,用不同的練習來進行教學,並加以比較,並作好記錄加以反饋。

2、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課堂上教師更注重數學練習的設計,注重和諧、民主師生關係的建立,激發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經鬆,學得愉快。教師注重數學活動內涵的挖掘,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和探索,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得到較大的拓展;教師講究數學活動的組織。

3、基於對理論研究和認識,能夠把理論聯繫實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以實踐,並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題實驗。這一階段公開探討 《分數的初步認識》、《旋轉與角》、《確定位置》等研討課,我們共同探討課內作業設計的策略和最佳方案,順利推進課題的研究。

4、積極撰寫論文和案例,所寫的論文和案例在市級評比中獲獎。

三、實驗成果: 通過這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研究,並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並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從教學效果看取得一定的成效。

1、明確練習設計的 6 個原則,並加以遵循和應用。

(1)科學性原則。練習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因而練習的設計必須符合《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要求,要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 。

(2)層次性原則。練習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去安排。

(3)針對性原則。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基礎這兩個方面去考慮,要克服不從客觀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練習的程度和數量也要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

(4)靈活性原則。的設計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練習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通過練習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思維越來越靈活,應變能力越來越強,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勢所禁錮、所束縛。

(5)多樣性原則,練習的設計要注意到題型的多樣化和練習方式的多樣化。機械重複性的練習,枯躁乏味,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總結出數學課內作業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要讓通過精心設計的數學課作業起到應有的作用,除了形式要多樣外,教師在設計時,還得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設計的目標要有針對性和合理性,能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讓他們通過探究、操作、交流、分析,獲得成功的喜悦。

(2)數學課作業要能促進學生自主、生動活潑地發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作業設計要難易合理,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3)課內書面作業的時間要控制在 10 分鐘左右,保證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在課堂上完成,儘量不要將課堂作業拖到課後去完成。

(4)作業的評價要有激勵作用,對學生的作業採取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彈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一些作業可以通過彙報會、展覽、比賽等形式,讓學生把自己的成果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告訴別人,並在交流中產生成功感,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四、存在的不足

1、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缺乏針對性。

2、教師在研究課、公開課時不能很好的處理練習的多樣性和精煉性之間的矛盾,往往量有了,質卻忽視了。

3、教師自我評價和反思不到位,理論修養必須再加強。

4、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要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5、課題論文獲獎篇幅較少,還需深入反思與總結,勤練筆,勤思考。

五、課題研究展望

1.明確任務,加強考核。確保各項研究制度的落實,形成共同參與、主動研討的氛圍,使研究真正深入而有效。

2.進一步明晰研究目標,拓展研究內容,將研究點擴展到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案例研究和個案研究。

3. 要求實驗教師課前集體備課,課後個體反思,加強對自身教學行為和課堂提問質量的自我反思和自主評價。

4.強化成果意識。如課題研究課、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評價體系,認真做好過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總而言之,課題研究工作經過將近一年的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後期活動中,我們將進一步鞏固此次活動的效果,及時發現研究中的問題,落實活動的計劃。把課題與教育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在前段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大膽創新、勇於開拓,進一步將研究推向深入。

課題調研報告 篇17

按照自主學習理論之父霍勒克的定義,自主學習能力就是“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從外語學習的角度來講,自主學習可以使一個學生在課堂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提高外語能力,直至掌握這門外語。大學生擁有較多的業餘時間,可利用的課外資源也比較豐富;他們擁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也更加明確,所以他們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條件。而大學英語又是一門重要課程,大學生不僅面臨四、六級考試的壓力,還要應對社會對他們的英語能力日益增強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英語自主學習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根據國內外自主學習的相關理論和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可從下列幾個方面做起。

培養自知,樹立自信

自知包括對自己的學習願望、目的、觀念、風格等的認識。研究者本森和沃勒提出,“一項學習活動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是以學習者對世界、尤其是對該學習活動的態度,自我感覺,學習慾望為條件的”。所以,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觀,鼓勵他們樹立正確的態度,形成主動學習的願望。只有擁有主動的態度,學習者才有可能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產生獨立的想法,並利用各種學習機會,而不是僅僅對老師的教學刺激做出反應。此外,強烈而積極的動機是對外語產生興趣、進而要努力學會這門語言的重要條件,動機能在困難的時候使學習者產生堅韌不拔的信念,而堅持常常能克服能力和環境所帶來的侷限,所以,動機培養也很重要。教師還應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要讓他們相信自身的努力對學英語至關重要,而自己有決心付出努力;不論自己的英語基礎是好是壞,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學習。自尊和自信可以產生責任感和獨立感,促使學習者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和後果。自尊和自信也是建立在清楚的自我認知上的,明白自己的認知特點是理性還是感性,場依賴型還是場獨立型,視覺型還是聽覺型等,學生就不會盲從和模仿別人,而能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用於自身特點的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確立目標,制定計劃

目標在個體的學習過程中起參照點的作用,個體正是在既定學習目標的引導下,不斷調控着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策略。因此,目標被看成是自主學習的核心構成成分。但徐錦芬等人的研究發現,很多大學生雖然認為英語學習很重要,但他們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預習、複習課文等之外,並無學習英語的計劃,即使有,時間的安排也相當隨意,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鑑於這種情況,教師應擔當起幫助者和監督者的角色,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基礎、能力水平、個人興趣、專業特點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制定學習目標。告訴他們不要制定諸如“我要儘量爭取過四級”這樣模糊的目標,要制定多項小的、具體的短期目標,因為近期目標的實現能夠使學生更快地看到自己某些能力的增長,對他們的意志控制要求也更低,而一個目標的成功實現往往會促進新目標的確定和實現。計劃中的學習時間安排非常重要。根據調查結果,很多學生不是自覺地利用自習時間或業餘時間安排學習活動,有70%

被調查的學生自稱對這些時間抓得不緊,其他類似的調查也表明學生在學習時間的自我安排和管理上不盡如人意。毫無疑問,在使用有效策略的情況下,要獲得較高的英語能力,就得在環境許可的條件下儘可能多地接觸英語。自主學習研究者齊莫曼建議讓學生確立有規律的學習時段,使自己在每天預定的時間內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他認為教會學生有效地管理和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也是自主學習教學中需要確立的一個重要目標。這種教學一般包括如下步驟:與學生討論時間的運用;讓學生在某個時間段內記錄下自己的時間運用,認識到自己是如何利用時間的;制定個人時間表,確定可以自主使用的時間;讓學生估計完成自主學習活動所需要的時間,並相應地填入時間表;本段結束後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和學習效果。

學習並運用學習策略目標制定出來之後,就要付諸實踐,採用適合自己認知特點和學習風格的方法和策略非常重要,正如研究者坎迪所説:“如何學和學什麼是密切相關的——一個學習者所採取的總體方法將極大地影響他的學習結果”。那麼,我們的學生策略使用情況如何呢?徐錦芬等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的調查顯示,許多學生不知道什麼是學習策略;而根據王靜等對自主學習的調查,無論對於英語學習的總策略,還是對於各單項技能如詞彙學習、閲讀學習等的策略使用,受試學生絕大多數在“有時使用”的範疇以下,表明我們的學生學習策略使用頻率很低。這種情況與我國英語教學一貫重知識傳授,輕技能培養有關,所以,對學生進行明確的策略培訓是十分必要的。

根據的策略研究者科恩的觀點,“提高學習者策略意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把以策略為基礎的教學作為外語課程的一部分傳授給學生”,“明確地教給他們如何應用語言學習和使用策略”,也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外語。研究者查莫特和盧賓提出了策略培訓的做法:

發現並討論學習者已經使用的策略;呈現新的策略;示範新策略;解釋為什麼、在什麼時候使用這些策略;用真實的任務練習策略使用、驗證其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英語學習中的強項和弱項進行自我診斷;讓他們對自己熟悉的策略和新習得的策略進行比較、試驗;讓他們自己決定以什麼策略完成一項學習任務;給他們機會嘗試將以往的成功策略用於新的學習情景。這些對學生更多地控制自己的學習大有益處。策略滲透在英語課堂上長期進行,針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隨時給學生介紹相關策略,並指導和監督他們使用,同時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需要注意的是,策略培訓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有自覺的意識使用策略,知道在何時使用何種策略,而不是以傳授具體的策略為重點,因為它們可能難以窮盡。適時反思、評價和調節我們許多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沒有自我反思、評價這一環節,他們只是被動地跟着教師的教學程序走,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監督和檢查,而從未把自己當作自己學習的觀察者,監督者,評判者和操縱者,

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幫助他們培養這種能力。反思首先涉及自我判斷的過程,包括自我評價和歸因分析。自我評價指對學習結果是否與預期的目標一致以及對學習結果的重要性的評判,歸因分析是指對造成既定學習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如較差的學習成績是因為能力有限還是因為努力不夠造成的,等等。評價可從學習的質量、數量、速度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者們大都認為學生用書面形式進行反思會受益很多,比如寫學習日記,階段總結,自我報告等,教師只需幫助他們弄清楚用哪些標準來評價自己的學習。

自主學習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調節的學習,亦即個體主動選擇、調節、控制自己的學習的過程,對英語學習而言,指“學習者不停地根據系統內外因素的變化來調整觀念和方法,使各因素之間的關係處於協調狀態,使學習英語的潛在能力全部發揮出來”。語言學習系統是開放的,動態的,在不同的時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是不一樣的,學習策略也應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調控”是策略系統良好運作,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關鍵。在學生不能做到適時、自覺進行策略調整時,教師可加以提醒、點撥,或親自進行調控,隨後逐漸放手,只對學生的自我調節進行監督,作出鼓勵性、形成性評價即可。

結語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我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在未來的非教學環境中自主地學習其職業和生活所需要的外語知識和技能,大學階段的自主能力培養很重要,應從激發學生自知、指導他們制定學習計劃、進行策略培訓、發展元認知調控等幾個基本步驟逐步、全面地發展。

課題調研報告 篇18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應試教育的傾向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 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如何紮實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真正從人的生命成長、終身發展的高度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是每一所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中,學校及教師希望用準確的語言影響學生,用優美的環境教育學生,用豐富的活動培養學生。 影響 教育 培養 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們卻忽略了教育是兒童自身內部的活動,學生自身內部會發展自己,完成學習活動。兒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齒那樣可以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完成,這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兒童自己,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很不容易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真實地位。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主人,而今天,我們卻認識到了這種判斷並不符合實際,而且,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教育內部問題的累積、學生生存狀態的改變,使我們遲早都要説破這樣一個事實。當然,説破的目的是改變。我們需要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這是一個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轉變,是帶有體系意義、根本意義的轉變。

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是我校的辦學宗旨。我們學習了生本教育的有關理論,並親自參與聽課,親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無限的生命活力。發現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來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種積極、歡樂、優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他們優秀的考試成績,都使我們十分振奮。無論是他們的學習狀態,還是他們良好的精神風貌,或是學生在課堂中的語文素養和數學思維水平的精彩展現,都使許多聽課者、聽報告者激動不已。

正是基於以上問題的思索,我們把生本課堂課題研究作為我校的龍頭課題進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條真正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的課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須強調的是,生本課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時也是教育技術的改革。

二、生本教育理念簡介

生本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兒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發展。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

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 師本教育 向 生本教育 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生本教育的兒童觀: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藉,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藉助於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

生本教育的教師觀: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 縴夫 。教師在教學中要儘可能 不見自我 ,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 靈魂與線索 ,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

生本教育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生本的課堂是區別於考本、本本、師本的,是區別於短期行為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的課堂。在教學組織上,生本教育鼓勵先做先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採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合作學習。

生本教育提出,比 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更為基礎的是發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認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標誌,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發展感悟,積累的意義也在於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評價觀:生本教育提倡減少學習成長期的頻繁考試,不干擾學生成長期的成長,把考試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或課任老師,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活動改為評研活動,削弱日常評價的比較競爭功能,鼓勵 為而不爭 。到了現實學習的成熟期,鼓勵學生用成長期的生動、活潑、主動、自然、豐富的積累和感悟,取得優異的終端考試成績。

生本教育認為,學生的美好學習生活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勞動產生自然素樸的美德,產生素樸的德行。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課堂教學成為最自在、樸素的無形的德育過程。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1、 以學生髮展為本 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將此理論用於課堂教學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 兒童中心説 並引起了教學改革的浪潮,自19世紀以來,西方各國已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實驗,已形成一種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極為輕鬆的課堂教學,但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卻非常不夠,不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自素質教育提倡以來,教育理論界對傳統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動了學校教育的教學改革,如 愉快教學 情境教學 等都體現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實驗在廣州率先開展以來,目前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學校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導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人之生命創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學生學習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產生快樂,產生素質,產生成績,使素質教育取得了可運行的良好動力機制,破解了困擾多年的難題,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打開了一條成功之路。

3、素質教育呼喚創新人才的培養。21世紀教科文研究組織的專家們提出:教育必須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喚醒,並且激活起來。在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學科知識的傳授,而且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其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課堂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引導激發學生對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研究興趣,而不只是完成現成學科知識的傳播,進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力爭培養新時代的 好才、高才和尖才 。

4、廣東省教科所郭思樂所長也認為,提倡素質教育,就要把當前的師本教育體系轉變為生本教育體系,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地去發展、去創新,並努力使教育立足於可持續發展上,順應教育特徵,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動性,讓學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進,從中獲取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於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觀念,如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教師觀:教師應是學生生命的 牧者 ,而不是拉動學生的 縴夫 。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學習。學生觀: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藉助於學生本能力量的調動,能夠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德育觀:以學生美好的學習生活作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礎,學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樹是通過學生的內化來實現的。

5、本項目研究將充分發揮我校信息教育技術方面的優勢,將多媒體網絡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能運用網絡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真正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協作化和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項目研究不僅涉及到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而且包括了音樂、體育、美術、科學、思品等所有學科,其改革面之廣、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項目的一大特色。

四、本課題的理論意義:

本課題以人的全面發展學説以及廣東教科所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論為依據,立足於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着眼於為未來培養具有主動性、自主性、創造能力的人才。本課題立足生本教育理論,將生本教育理論運用到國小課堂教學中,力圖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克服其存在的問題,探索最佳的課堂教學結構,對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

(1)對國小課堂教學中以生為本的具體理解與認識:

(2)在對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與解釋的基礎上構建各學科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3)結合我校的課堂教學實際,對構建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

六、研究方法

通過 小組合作、先做後學、先學後教 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能適合學生自由表達、自主及自信地參與、主動學習的情境,着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以期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主動、持續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採取實例教學法、觀察及情景法、合作討論法、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努力實現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向現代的、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的過渡。

七、組織機構

(一)課題領導小組

組 長: 張隨鄂

副組長: 閆紅蓮 李榮華

骨幹成員:王玉芳、劉 偉、鄭如紅、黃偉鋒、韓旭輝、張俊生、張 楠、戴剛毅、劉運金、王 靜、黃慶華、左玉霞、鄒玉萍、王轉運、吳 華、閆改桃、彭 宇、朱秀梅、張繼紅、米德新、韓俊麗、李波 、鄭 輝、任玉淑、陳 萍

(二)子課題組織機構

每個教研組要在學校總課題的基礎上申報子課題,以各教研組的子課題為基礎,進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實驗與總結。

具體子課題組織機構如下:

語文學科子課題組:組長:黃偉鋒 ;副組長:韓旭輝;組員:全體語文教師

數學學科子課題組:組長:鄭如紅;副組長:張俊生;組員:全體數學教師

英語學科子課題組:組長:韓俊麗;組員:全體英語教師

綜合學科子課題組:組長:劉偉;副組長:張楠;組員:全體綜合學科教師

(備註:承擔多學科教學任務的教師,可以選擇一門學科參與課題研究)

八、實驗過程

(一)準備階段(20xx年4月 20xx年9月)。

1.課題的申報立項。

2.負責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課題研究組織。

4.明確課題研究規範和課題組成員各自的任務。

5.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

6.現代教學技術設備,電腦、信息網的設置與準備。

(二)實施階段(20xx年10月 20xx年12月)

1. 構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師羣體,深入學習相關理論,以理論指導課題實踐。

2.加強實踐指導,組織課例研討,引導實驗。

3.觀測學生主體意識、個性特點與創新思維的發展,做好階段性的調查統計。

4.撰寫教學反思、階段性總結,不斷調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總結階段(20xx年1月 20xx年7月)

1.撰寫並修改課題研究報告。

2.研究成果歸類整理。

3.上報專家對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估。

九、預期成果

1.文本類成果:

(1)實驗結題報告;

(2)教師研究論文集、教師案例集;

(3)學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製品類成果:

(1)生本課課例光盤;

(2)生本教育活動圖片;

3.學生髮展類成果:

(1)學生、家長調查問卷;

(2)學生髮展表現的物化成果。

課題調研報告 篇19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每一位學生終身學習、將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根本任務。

當前義務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不良的環境和不健全的後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學生產生學習困難。在相當多的地方,“學困生”的比例要超過學生總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生源覆蓋面大,但部分學生家庭環境複雜,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些帶着或學習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學生從不同的教學點湧進了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上三維目標的實現。研究“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形成因素,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引導,讓老師愛的陽光普照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特別關愛“學困生”,使每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對於探索和完善我國“學困生”健康教育實現的途徑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績效中有愛迪生。”轉化一名“學困生”不亞於培養一名優等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以期實現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有助於每位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成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有助於培養教師教育智慧並實現專業化成長。

人們對“學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斷的發展和深入,國外最早研究“學困生”這一問題的專家是摩根,他是英國的一位眼科醫生,源於他在工作中發現了“詞盲現象”;贊可夫從情感、意志等特點分析差等生;佈德威克、韋納等人研究“學困生”的失敗歸因特徵;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困生”的實質是學習個體自信心缺乏與自我概念的消極,布魯姆認為“學困生”學業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教師不正確的學生觀及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紀中期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備受關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心理品質的發展對人一生的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馬加爵事件後,國內大部分學校也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開設心理輔導課、建立心理諮詢室等,加強了對“學困生”的心理輔導。21世紀,國際競爭將主要體現為人才的競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關係到對現在和未來人才資源保護的大問題。在國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開始重視對“學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視是在1978年以後。戴湘華、吳祥幀、王鐵軍、徐仁德等人對差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經驗型或分析型研究。鍾啟泉以國外差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依據,從原因診斷的角度、治療的角度、教學論和性格學分析的角度以及預防教育的角度,綜合地考察差生問題,揭示現代差生概念的內涵,並提出相應的教學方略。迄今為止在各級、各類書刊上發表的關於“學困生”的文章大約有千餘篇,如桂林市西山國小《“差生”的研究與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華縣羅埠鎮中心國小《關於優化國小數學“學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環縣外淌國小《國小數學“學困生”不良心態調查與教學對策研究》等,他們的這些研究為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但他們未能就其深層原因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未能對學生這一本體從心理角度做出對策思考。從我國當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現狀看,理論研究多於應用探索,口號形式多於實踐實驗。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依據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途徑和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

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課題立足於應用探索,立足於全面實踐,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對於豐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有重大意義。本課題着手於途徑和模式的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期取得成果將易於推廣,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認為教學體系除了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外,同時還要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等方面的發展。傳統教學體系對待“學困生”的辦法就是傾盆大雨似的佈置操作性練習,弄得他們負擔過重,非但不能促進其發展,反而會使他們更加落後。他主張對“學困生”在非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上下功夫。

1、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教育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成員,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從個性養成開始,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入一個自主的、積極的、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充分調動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他們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發展,是對人的才智的一種發現和提升,而對於自身不太發達的某一智能,可以通過後天的開發使其得到發展。

6、新課程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21世紀初的課堂教學新的要求是——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

“學困生”,簡言之,就是學習困難生,即那些在智力、體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無任何後天因素的影響,導致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為習慣差,學習吃力,不遵守紀律的部分在校生(參考北京師範大學蘇達禮教授的觀點)。

《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一書中指出:學習困難與學習障礙(學習失能)、學習不良(學習差生)等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有所區別。學習障礙即學習失能,是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使兒童在聆聽、説話、閲讀、書寫、推理和數學能力方面,表現出顯著的不適應。學業不良即學習成績低下或落後,也被稱為“學習差生”,這是一個在教育領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狹義的學習困難專指學習障礙,廣義的學習困難包括學業不良。學業不良是指學生的智商在正常範圍內,但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表現出學習成績低下。

本課題所指的“學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學習動機,智力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於同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這一定義比較接近學業不良的定義,是一種傾向於廣義的理解。“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一般是指經常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發展指轉化和提高的過程,是指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輔導下,使其“自我正確的認知——自我積極的體驗——行為的自我引導——自我反思內化——自我品質形成”的過程,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使”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成績、興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研究對象

(一)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着重通過科學系統的研究、實踐,力求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飽嘗學習成功的樂趣,使他們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信心、發展能力,堅實地邁向成功。

(二)課題研究對象

根據“學困生”界定標準,每個實驗教師選取5—10名“學困生”進行調查、訪談,並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學困生”的類型、心理狀況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

(1)“學困生”的類型

根據能力和個性兩個維度,“學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

能力型困難:有些學生在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個性特徵指標為中等水平,堅持性較強,自我意識水平較高。

暫時型困難:個別學生綜合能力尚屬一般,觀察力中上水平;個性特徵指標均在中上水平;但由於意外因素,諸如生病缺課、家庭變故或其它意外情況耽誤了學業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動力型困難:有些學生綜合能力一般;個性特徵指標水平偏低(包括動機、意志、自我意識等),由於環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對學習缺乏動力、缺乏自制力而導致學習困難。

整體型困難:思維、言語、數理能力差;動機、意志等水平低。

(2)“學困生”的成因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學困生”是由腦損傷、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或遺傳、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來説有認知能力缺陷、基本學習技能失調、動機情緒、個性。

③環境因素。

影響學習困難的環境因素可能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層面。

從家庭來看,家庭結構、家庭的經濟文化背景、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自身的行為方式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主要影響因素。

從社會來看,社會經濟條件、社會風氣、社會規範與文化等社會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社會環境一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家庭和學校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

從學校來看,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育內容、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查找“學困生”的原因時,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個“學困生”的具體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們具體分析。

2、“學困生”的發展策略研究。

教育轉化“學困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每位教師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教師應讓“學困生”在愛與真誠的水乳交融之下,換其心,動其情,激其志,導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感染,並得到靈與感的昇華。

(1)根據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對策。

①對於暫時性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困難程度較輕,工作做得及時的話比較容易轉變,否則錯失良機會發展為穩定性的學習困難。必須抓緊時間找出最近影響學生的不良因素對症疏導。

②對於能力型困難學生,能力較差是他們學習主要障礙,而他們的動機、意志水平並不低,重點在於幫助他們分析具體的認知障礙和技能障礙來指導訓練,並讓他們改進學習方法。

③對於動力型學習困難學生,關鍵在於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④對於整體性困難的學生來説,則需全面指導,特別是進行個別補救教學。

(2)傾注愛心,以心換心。

① 建立平等友愛的師生關係是基礎。

② 鼓勵善待“學困生”,培養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動其情是關鍵。

(3)在具體的教學中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效。

“學困生”在學習中經常失敗,缺乏成功的體驗,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動機和自信。教師要為“學困生”創設學習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從而達到學習上的成功。

① 在課前預習中指導“學困生”。

② 學生當主角,讓“學困生”上台“多唱戲”。

③ 練習分層設計,作業彈性佈置。

④ 自批互改和訂正獎勵制相結合。

3、如何引導社會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

五、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收集和研究國內外各方面對“學困生”轉化的著作、論述、演講等文獻資料,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科學、更豐富、更有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困生”轉化方面的有關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從而掌握“學困生”轉化的實際進行情況,在調查研究法的幾種類型中,我們較多采用個案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

3、教育觀察法

觀察是發現科學原理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不會有前進。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尋求促使”學困生”轉化的最佳途徑。

4、行動研究法

強調研究過程中人的參與性,師生都在研究過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廣泛接觸交往,達到傳輸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諧境界。

5、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過程中,及時總結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感性認識,逐步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終總結出研究的得失,提煉出新的理論觀點。

六、課題實施步驟

本課題採用整體設計,分段實施的方法,在每一研究階段結束前,運用評價手段檢測實驗的效果。本課題研究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 20__年3月——20__年8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課題,明確分工。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明確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並設計最終的成果。

3.對參加實驗的學生的性格、學習成績、習慣和家庭背景情況等做調查,並建立檔案,為實驗後期測試做對比參考。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 20__年9月——20__年7月

1.研究“學困生”身上以往的特點,分析造成“學困生”的成因,為研究確定方向。

2.實施課題研究方案,以課堂教學為依託,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以課外交流為渠道,用真情和賞識眼光調動“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

3.中期總結: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好總結,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方案,總結可操作的教學程序。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 20__年7月——20__年8月

1.根據實驗目標,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查、測試、分析,得出結論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為結題做準備。

2.實驗教師撰寫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課題的研究推廣計劃。

七、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1.理論類成果

(1)參與研究課題的教師撰寫研究論文,並彙集為《“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彙編》。

(2)撰寫《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的課題研究報告。

(3)有關專家進行專業鑑定、論證。

2.實踐類成果

(1)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得以提高,兩極分化現象有效控制。

(2)課題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用實際案例、報告、論文、經驗總結等開展一系列展示、座談等研究活動,並進行大面積課題延伸、推廣活動。

八、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主持人:劉豔 全面負責課題的規劃與實施工作。

主要成員:金紅娟、史慧嫻、楊智霞、周慎鋭、龐春慧、李惠敏

負責對課題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實踐工作。

其他成員:郭荔、張慧、楊漫漫、朱景、胡涵、劉洋、劉子靜、丁玲

劉紅英、張莉鬆、趙淑娟、李林勝、朱運發、朱營娟

進行“學困生”的個案研究,為課題實施積累素材。

九、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課題組的全體成員都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都是課題的骨幹成員,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課題組研究成員都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線教師,還有多人擔任學校年級教研組組長的職務,她們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業務能力較強,是本課題研究的主力。此外,她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和熱情較高,有着豐富的數字化教育的實踐經驗,近年來撰寫的相關論文有多篇發表在各級各類刊物上或獲獎。課題組成員參與的課題有:原國家教委九五重點科研項目“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研究(1999年被批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20__年被批准)”、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專題研究”子課題,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有校園網、教師電子備課室,多媒體階梯教室等,所在單位圖書館內藏書近20萬冊,且與數學教學和研究相關的圖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能夠滿足本項研究的需要。

在課題開展前,我們全面深入地瞭解了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分別調研了學校的各個年級有關“學困生”的資料,完成了對課題可行性的論證與分析。我們還對校內師生進行問卷調查、聽課調研,認真剖析“學困生”出現的成因、類型以及發展策略等問題,做到研究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這些對課題的有效實施都是非常有利的。

十、參考文獻

〔1〕王振宇.《心理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胡寅生.《國小教育學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馬振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100問》.河南大學出版社,20__年

〔4〕鍾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5〕周宏、高長梅、刑莉亞.《學校教育科研熱點研究全書》下卷.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9年

〔6〕柳斌.《學校心理教育全書》下.九洲圖書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7〕秦訓剛、晏渝生.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__年

[8] 龔建蘭、王月美、張開明、施金峯. 《國小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課題方案》.中國小教育吧 , ZHONG _IAO _UE JIAO YU BA

[9]唐紅波.《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暨南大學出版社,20__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8p8lj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