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名企聚焦 >

脱離微軟 下一位是誰?

脱離微軟 下一位是誰?

脱離微軟 下一位是誰?
微軟中國副總經理葉偉倫也跳槽了,微軟怎麼了?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在微軟工作了這麼長時間的人都離開了?是沒有了創新?還是沒有了發展?離開微軟的下一位又將是誰呢?

在IT界,2005年火熱的夏日註定是屬於微軟公司的。

前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閃電跳槽google的事件還未塵埃落定,葉偉倫——又一位微軟高層(前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通用企業及渠道事業部總監)以同樣的方式,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毫無徵兆”離開了這家傲視業界的軟件帝國,轉任“趨勢科技”中國區總經理。

與同李開復的名字不僅僅是微軟原副總裁一樣,葉偉倫,這位於2001年11月正式加盟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也是一位搞技術出身、擅長渠道建設的能將,如果説杜家濱、吳士宏、高羣耀、唐駿等的離去是微軟管理層面的人事流動,那麼李、葉的離去則説明這種“逃離微軟”的情緒已經深度感染到執行層、技術層。

面對如此尷尬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這位軟件界的“帶頭大哥”到底怎麼了?這家曾讓無軟件學子夢寐以求,甘願為之奮鬥終身的跨國公司,為何在一夜之間讓職業經理人們都失去了興趣?微軟的人才管理究竟出了那些問題?

人到中年的微軟

當李開復的小女兒聽説他要離開微軟加盟Google時,她很興奮的説,爸爸終於要加入一家很酷的公司了。儘管是一句玩笑話,但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微軟在很多人的眼裏已經不是當初那家充滿激情和創新的公司了,換句話説,微軟已經“人到中年”,而Google等其他公司則正處於風華正茂階段。由此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李開復、葉偉倫的離職則表達出了一種職業經理人的無奈。

其實,不但是職業經理人,就連微軟的創始人蓋茨對其公司近些年來的“創新”很不滿意,他曾在公開場合表示:“Google每一個月可能都會有一個重要的應用創新推出來,而且都是很好玩、很酷的東西,而微軟可能需要兩三年時間,即使最快,也至少需要半年才會有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説,對於一直做技術開發、技術管理的李開復來説,去Google很正常,因為Google具有更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對此,李開復自己也表示非常認同Google的創新氛圍和技術文化。他覺得Google能讓一些“老科學家也充滿激情”。

其實,在此次跳槽事件之前,微軟的內部就新聞不斷:改變全球組織架構、增加客户滿意度的重要性、取消期權制度、系列人事變化等等。應該説,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無論是文化還是業務,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面對激烈競爭的微軟都在尋求變化。

微軟走過了28年,從幾百人到5萬人,從以個人魅力引導的軟件公司到全球市場值最高的企業,現在的微軟已經不再與WINDOWS、OFFICE畫等號,它已經成為一家涉及軟件開發、網絡搜索、網絡安全,移動通訊、遊戲等整合性公司,微軟的覆蓋的領域越多,它的對手也就越多,從Linux到Google,乃至葉偉倫即將任職的趨勢科技,而對手越多,微軟的人才也就越受其他公司的青睞。除了應對市場競爭的壓力,人到中年的微軟還必須擁有解決內部譁變的能力。

人才機制的警鐘

所有的人都知道,人才的競爭和流動是完全正常的,只要有良好的用人機制、一流的工作條件和環境,優秀的人才就一定會匯聚過來。就像當初只有兩、三百人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前後吸引了兩、三千位頂級軟件人才一樣,今天的Google等一批新鋭的“小公司”也正在成為一流人才匯聚之地,成為廣大IT才俊嚮往之所。

李開復加盟Google,葉偉倫加盟趨勢科技,對微軟來説無疑是損失,而對新加盟的公司來説,兩位的加入不但能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理念,其在微軟多年構建起的客户資源則能為新的公司帶來了最直接的經濟效益。特別是葉偉倫,這位在原微軟中國區副總經理兼通用企業與渠道事業部總監,長期以來一直負責微軟在華最大營收來源的中小企業市場和渠道運作。他的加盟,對趨勢科技的渠道建設無疑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從這次的微軟高層跳槽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人才戰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致命的影響。近年來國內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集體叛逃”事件也是接連不斷,究其原因,無非是企業做大了,內部矛盾增加,人際關係變得複雜起來。其實,人才和技術一樣,都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才的流失對原有企業造成的戰略打擊和經濟損失不言而喻。一流人才造就一流企業。任何一個企業發展更多依靠人才推動,持續發展的人才帶給企業更新的創造力、更高的績效以及企業應對競爭時代有能力保持的更廣闊視野。從這個意義上説,此番微軟兩位高層的跳槽,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事人,更應該思考一下我們的企業該如何打造人才競爭力,為自身、為人才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周軍)

來源:《世界商業評論》
標籤: 微軟 脱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mingqi/vrle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