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家長學校講話材料

家長學校講話材料

一、家長怎樣與孩子進行溝通

家長學校講話材料

(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沒有孤獨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態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這就很容易產生矛盾。作為父母,本來唯恐傷害了子女,但往往由於方法不當,經常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子女。結果,即推開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開。父母與孩子雖天天相處一屋,心理卻相隔很遠。做子女的視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動輒跟父母頂嘴發脾氣,有的閉瑣自己疏離家庭,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愛無從入手,看着自己親手撫育、一點一點長大起來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無論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實彼此心裏都渴望被對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卻不知怎樣去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長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雙親。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這在親子之間,本來應該沒有問題,但事實並不是沒有問題。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理解孩子也並不是嬌寵孩子。如前面這個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夠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畢竟我們做父母的也年崐少過),至少不會做出“臭罵前來邀請女兒的同學”這樣過於傷害女兒自尊心的行為來!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説,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因為他們再不是那個兒童期的孩子了。對上面那個被同學前來邀請參加生日宴會的女兒,家長完全可以這樣做:先要肯定“社交”對於女兒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因為同齡人能使孩子更開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於同齡人的交往中,來增進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再給孩子指出,時間安排上要適當,社交活動不可沒有,但也不可佔太多時間,畢竟讀書學習是主要的。給孩子講清道理,孩子一定也會理解,這樣不是很好嗎?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衝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比如:當你的孩子對你説:“老師偏心,別人講話不批評,就批評我”時,你的反應是什麼?

體諒理解的反應應該是這樣:“也許老師是偏心了,你覺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許老師是沒有看見別人説話。再説,你講話也是事實,批評你講話這一點是沒錯的,是不?這樣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覺,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錯的,孩子就會心服口服。

而不體諒理解的反應往往是:“不要説老師偏心,你自己講話難道是對的?不要去管別人有沒有講話,先問問你自己有沒有講話?你還好意思説老師偏心!”。有的家長可能認為,這樣才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錯了!其實,這樣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覺,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實。結果孩子覺得連父母也不公平,不講道理。他被這樣的負向情緒困擾,再不會去考慮自己有沒有錯,更加認定老師批評自己是不公平的。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説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看這麼一個鏡頭:有一天,女兒在該回家的時候還沒有回家。家長開始想:這孩子,又貪玩了。繼而是憤怒:都什麼時候了,人影子都不見!不等她,我們先吃飯!心裏想:她回來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頓不可!晚飯後7點、8點,家長越來越焦慮:這孩子不會出什麼事吧?越想越害怕,開始一個一個打電話詢問女兒的同學。正在此時,門玲響了,母親迫不及待地去開門,(接下來會怎麼樣?大家想一下),這位母親是怎麼做的呢?劈頭一陣責罵:“你死哪裏去了?!害得我們差一點沒去報案......”女兒試圖解釋,但母親此刻哪裏容得下傾聽女兒的解釋?劈臉又是一個巴掌,打得女兒捂着臉跑進自己的房間去嗚嗚地哭起來。這位家長用“責罵和巴掌”傳達了自己對女兒的那一份刻骨銘心的關愛。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這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着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儘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他不想讓兒子像自己一樣,直到長大成人,直到父親臨終才體會到父親一直是愛自己的。不過,許多家長相信孩子在事後,或長大了會知道父母當時、當年是“為了自己好”。事情結果縱然如此,可是我們的管教如果建立在孩子當時的“對立情緒”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們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讓孩子感覺到我們對他的關心和疼愛呢?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温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説: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説“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説“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準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總之,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要避免指責,而是對她説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如:如果你對孩子過多看電視的行為不滿意,你怎樣告訴他?

a、整天就知道看電視!你看隔壁的xxx;你有哪一樣及得上他?不爭氣的孩子,以後工作都要找不到了,你去掃大街吧!(這樣説,實際上只是發泄了自己的焦慮情緒,並且讓孩子覺得在父母眼裏自己是個“壞孩子”,因而他會更不思進取。)

b、明天開始,每天只能看一個小時的電視!(這樣憑一時衝動作出的決定,並沒有考慮它的可行性。)

c、我們為你的視力擔心!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我們將協助你控制。因為我們是父母,我們要對你負責。(把關心和協助明確告訴孩子。)

(三)、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父母必讀》這本雜誌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你擁抱過嗎,耳語過嗎?》,文章説: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了。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着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視着他的眼睛,對他説:“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來説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四)、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説多聽。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説:“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着就訴説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説不出話,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兒子説。等兒子終於説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説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説:“謝謝您,今天聽我説了這麼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説:“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説,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説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説,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説,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zg8kx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