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行政公文 >意見 >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精選15篇)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精選15篇)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1

安徽出台實施意見 做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脱貧工作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精選15篇)

從省人社廳獲悉,該廳日前出台《關於在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中做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脱貧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就業脱貧工程、加強貧困勞動者職業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社會保險水平、引導各類人才服務貧困地區、提升貧困地區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等政策措施,確保如期完成脱貧攻堅任務。

具體來説,在實施就業脱貧工程方面,我省將提供精準就業服務,強化勞務對接協作,拓展貧困勞動者就業空間,幫助40萬有就業能力和願望的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勞動者通過就業創業實現脱貧;在加大職業培訓方面,將大力實施技能脱貧培訓,開展技工教育脱貧行動,使每個有參加職業培訓意願的貧困勞動者每年都能接受至少1次免費職業培訓,確保至少掌握1門致富技能;在提高社保水平方面,將引導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積極參保續保,實現基本養老、醫療保險“應保盡保”;在強化人事人才支撐服務方面,將持續落實向貧困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傾斜的工資政策,全面提升貧困地區幹部隊伍能力水平;在提升就業和社保公共服務能力方面,力爭實現貧困地區縣級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台基本覆蓋,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記者日前從省人社廳獲悉,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882.69萬人、3429.31萬人、1627.62萬人、442.02萬人、533.83萬人、510.63萬人,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87.74%、100.86% 、101.39% 、101.85% 、101.1% 、102.74%,全面超過序時進度。

今年以來,我省加快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信息採集和參保登記工作,鞏固完善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起草我省工傷保險省級統籌辦法及配套政策;積極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引導和鼓勵農民工、非公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範圍,深入推進建築業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同舟計劃”,各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長;按時足額為“老字號”人員發放補助,截至9月底,我省累計為53.84萬名“老字號”人員發放生活補助28.66億元。 我省還認真做好社會保險待遇調整工作。啟動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調整生育津貼發放標準,對按企業費率繳費用人單位的女職工,符合計劃生育政策延長60天產假期間,增發2個月生育津貼;上調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卹金待遇標準,人均傷殘津貼達到2696元、人均供養親屬撫卹金達到985元。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2

安徽省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20xx-12-25 皖政[20xx]120號 安徽工資業務服務中心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根據《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xx〕2號)精神,現就我省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改革現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獨立於機關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

(二)基本原則。

1.公平與效率相結合。既體現國民收入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的要求,又體現工作人員之間貢獻大小差別,建立待遇與繳費掛鈎機制,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提高單位和職工參保繳費的積極性。

2.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參保人員按照國家規定,切實履行繳費義務,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形成責任共擔、統籌互濟的養老保險籌資和分配機制。

3.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合理確定基本養老保險籌資和待遇水平,切實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促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4.改革前與改革後待遇水平相銜接。立足增量改革,實現平穩過渡。對改革前已退休人員,保持現有待遇並參加今後的待遇調整;對改革後參加工作的人員,通過建立新機制,實現待遇的合理銜接;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員,通過實行過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5.解決突出矛盾與保證可持續發展相促進。統籌規劃、合理安排、量力而行,準確把握改革的節奏和力度,先行解決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統一的突出矛盾,再結合養老保險頂層設計,堅持精算平衡,逐步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

二、主要內容

(一)改革的範圍。按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事業單位(以下統稱單位)及其編制內的工作人員(以下統稱工作人員)。

上述事業單位是指根據《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意見》(皖發〔20xx〕14號)有關規定進行分類改革後的公益一類、二類事業單位(含按照有關規定暫不分類且納入事業機構編制管理的事業單位)。

編制外人員應依法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二)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户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單位繳費)的基數為本單位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人員的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之和,比例為20%。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個人繳費)的基數為個人繳費工資基數,比例為8%,由單位代扣。按本人繳費工資8%的數額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户,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

機關單位(含參公管理的單位)工作人員的個人繳費工資基數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資收入中的基本工資、國家統一的津貼補貼(警銜津貼、海關津貼等國家統一規定納入原退休費計發基數的項目)、規範後的津貼補貼(地區附加津貼)、年終一次性獎金。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個人繳費工資基數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資收入中的基本工資、國家統一的津貼補貼(國家統一規定納入原退休費計發基數的項目)、績效工資。其他項目暫不納入個人繳費工資基數。

個人繳費工資基數超過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0%以上的部分,不計入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低於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個人繳費工資基數。

個人賬户儲存額只用於工作人員養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佈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免徵利息税。參保人員死亡的,個人賬户餘額可以依法繼承。

(三)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

1.本實施意見實施後參加工作、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20xx年的工作人員,退休後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户養老金組成。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户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户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本人退休時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本人退休年齡、利息等因素確定。

2.本實施意見實施前參加工作、實施後退休且個人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下同)累計滿20xx年的工作人員,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户養老金的基礎上,再依據視同繳費年限長短髮給過渡性養老金。其中,對過渡期內(20xx年10月1日至20xx年9月30日)退休的工作人員,按照合理銜接、平穩過渡的原則,確定待遇計發辦法。

3.本實施意見實施後達到退休年齡但個人繳費年限累計不滿20xx年的工作人員,其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處理和基本養老金計發比照《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若干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令第13號)執行。

4.本實施意見實施前已經退休的人員,繼續按照國家和省規定的原待遇標準發放基本養老金,同時執行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

5.機關事業單位離休人員仍按照國家和省統一規定發給離休費,並調整相關待遇。

(四)調整部分工作人員退休時加發退休費辦法。改革後獲得省部級以上勞模、有重大貢獻的高級專家等榮譽稱號的工作人員,退休時不另增加基本養老金,在職時給予一次性獎勵。獎勵所需資金不得從養老保險基金中列支。對於改革前已經獲得此類榮譽稱號的工作人員,退休時不另增加基本養老金,給予一次性退休補貼,資金從原渠道列支,退休補貼標準根據平衡銜接的原則另行確定。符合原有加發退休費情況的其他人員,按照上述辦法處理。

(五)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工資增長和物價變動等情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統籌安排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調整,逐步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

(六)統一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政策。全省統一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和繳費基數核定範圍,統一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統籌項目和標準以及調整辦法,統一編制和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算,統一業務經辦規程,統一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省級集中管理數據資源。

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實行省對市調劑、市對所屬縣(市、區)統收統支。建立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省級調劑金,由省統一調劑使用。省級調劑金制度建立前,各統籌地區收支缺口由同級財政承擔。

(七)加強基金管理和監督。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單獨建賬,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分別管理使用。基金實行嚴格的預算管理,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户,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依法加強基金監管,確保基金安全。

(八)做好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工作。參保人員在全省同一統籌範圍內的機關事業單位之間流動,只轉移養老保險關係,不轉移基金。參保人員跨統籌範圍流動或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流動,在轉移養老保險關係的同時,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户儲存額隨同轉移,並以本實施意見實施後各年度實際繳費工資為基數,按12%的總和轉移基金。參保繳費不足1年的,按實際繳費月數計算轉移基金。轉移後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個人賬户儲存額累計計算。

(九)建立職業年金制度。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單位按本單位繳費工資的8%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4%繳費。職業年金具體辦法按《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xx〕18號)等規定執行。

(十)建立健全確保養老金髮放的籌資機制。機關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按規定及時足額繳納養老保險費。各級社會保險徵繳機構應切實加強基金徵繳,做到應收盡收。各級政府應積極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社會保障資金投入,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同時,建立職業年金經費保障機制,確保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平穩推進。

(十一)逐步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提高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加快發放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實行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加強街道、社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平台建設,加快老年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為退休人員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十二)明確經辦管理層次。基本養老保險實行屬地化管理。省直機關和在肥省直事業單位以及符合參保條件的中央駐皖單位基本養老保險管理工作,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加強對改革工作的領導,精心組織實施。要嚴格按照機關事業單位編制管理規定,確定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員範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要會同有關部門根據本實施意見精神,制定具體貫徹意見。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編制等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確保改革順利推進。改革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應及時報告省政府。

(二)加強政策宣傳和業務培訓。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直接關係廣大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各地、各部門要統一宣傳口徑,全面準確解讀改革政策,正確引導輿論,為改革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各地要結合工作實際,廣泛開展業務培訓,幫助相關工作機構和工作人員熟練掌握政策,提高工作水平和業務能力。

(三)加強經辦機構能力建設。各地要根據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實際需要,加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能力建設,相應增加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經費和服務設施。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制訂和規範業務流程,實現規範化、信息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本實施意見自20xx年10月1日起實施,已有規定與本實施意見不一致的,按本實施意見執行。

附件:1.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

2.個人賬户養老金計發月數表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xx年12月9日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3

安徽省農村貧困人口綜合醫療保障制度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健康脱貧工程的實施意見》(皖政〔20xx〕68號),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政府兜底保障相互銜接的貧困人口綜合醫療保障體系,落實“三保障一兜底”政策措施,有效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保障對象

保障對象為扶貧部門確認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下簡稱貧困人口),與扶貧對象退出機制相銜接,實行動態管理。保障對象享受保障待遇時間與基本醫保保障年度一致。

二、保障政策

(一)資助參保

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保個人繳費部分,自20xx年起由財政給予全額補貼,通過城鄉醫療救助基金全額代繳。縣級民政部門會同財政、扶貧部門落實。

(二)基本醫保

1.門診補償

(1)普通門診。貧困人口在縣域內醫療機構門診就診,免起付線,在年度限額內實際補償比提高至70%(不含一般診療費)。年度報銷次數、補償限額等提高至各地普通人口的2倍。

(2)常見慢性病門診。貧困人口在縣域內醫療機構門診就診,免起付線,在年度限額內按病種實際補償比提高至75%。

(3)特殊慢性病門診。貧困人口在省內醫療機構門診就診,免起付線,參照就診醫療機構住院補償政策執行。原基本醫保個別病種較高補償待遇政策繼續執行。

2.住院補償

(1)起付線。貧困人口在縣域內鄉鎮衞生院及縣級醫療機構、市級醫療機構、省級醫療機構住院,起付線分別降至100元、300元、500元、1000元;符合基本醫保免起付線人羣繼續免起付線;年度內特殊慢性病患者在同一醫療機構多次住院的只計一次起付線。

(2)補償比例。貧困人口在鄉鎮衞生院、縣級醫療機構、市級醫療機構、省級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的合規醫藥費用分別按照80%、70%、65%和60%比例進行保底補償。特殊慢性病住院治療以及按照要求逐級轉診的,保底補償比例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

(3)封頂線。住院(含特殊慢性病門診)補償年度累計封頂線不低於20萬元。大病保險及目錄內重大疾病按病種付費補償不列入年度封頂線計算基數。

3.重大疾病按病種付費

貧困人口患目錄內重大疾病,在市級、省級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實行按病種付費,補償比提高到70%。按照要求實行逐級轉診的,補償比再提高5個百分點。省、市級醫療機構按病種付費定點醫院、定點病種、費用定額、特殊病例、結算流程等規定與基本醫保保持一致。

(三)大病保險

省內住院大病保險起付線降至0.5萬元,各段補償比例在原有基礎上分別提高10個百分點。起付線至5萬元、5萬元至10萬元、10萬元至20萬元、20萬元以上各段合規費用補償比例分別為60%、70%、80%、90%。大病保險制度的其他規定繼續執行。

(四)醫療救助

貧困人口醫療救助水平按年度住院合規醫藥總費用(含特殊慢性病門診)的10%給予補助。補助金額不得超過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償後剩餘的合規費用。

(五)政府兜底

貧困人口在省內醫療機構發生的限額內門診費用、住院(含特殊慢性病門診)合規費用納入政府兜底保障範圍。按照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政策補償後,貧困人口在省內縣域內、市級、省級醫療機構就診的,個人年度自付封頂額分別為0.3萬元、0.5萬元和1.0萬元,年度內個人自付合規費用累計超過個人自付封頂額時,超過部分的合規費用由政府兜底保障。個人自付封頂額按照貧困人口年度內就診最高級別醫療機構確定。

(六)其他規定

慢性病及重大疾病範圍按照《安徽省農村貧困人口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保障指導目錄》執行。享受綜合醫療保障政策的貧困人口就醫轉診,應執行《安徽省農村貧困人口分級診療辦法》的規定。

本實施方案未涉及內容繼續執行普通人口基本醫保及大病保險相關政策。納入基本醫保保障範圍的住院及特殊慢性病門診(本方案已有規定的除外),全部納入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及政府兜底保障範圍。其他需要提高補償待遇的,由各地另行規定。

因貧困人口及其家屬個人行為導致的過度醫療而發生的醫藥費用由患者自付;因醫療機構不合理檢查、施治、用藥等導致的過度醫療而發生的醫藥費用,由醫療機構承擔;以上費用均不納入綜合醫療保障範圍。

貧困患者年度內各項醫療保障的補償金額(含各地另增的醫療保障項目),累計不得超過其年度內醫藥總費用(包括限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

三、資金管理

(一)資金來源

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政府兜底保障資金分別來源於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基金、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基金、城鄉醫療救助基金以及健康脱貧醫療專項補助資金。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運用商業保險工具支持健康脱貧工程。

(二)資金結算

1.貧困人口醫藥費用“一站式”結算。

貧困人口出院時,聯網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合規醫藥費用通過綜合醫保“一站式”結算信息系統,即時結算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政府兜底以及個人自付費用。貧困人口只需交納個人自付費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及政府兜底資金由醫療機構墊付。

貧困人口在非聯網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合規醫藥費用,回參保地的醫保管理經辦機構通過“一站式”結算信息系統結算。個人只需承擔自付費用,其他費用由醫保管理經辦機構墊付。

2.機構墊付醫保費用定期結算。

醫療機構每月末將墊付的費用及相關票據分類彙總後,連同匯款賬號信息統一送達至各地醫保管理經辦機構。醫保管理經辦機構通知當地大病保險承辦機構及民政部門取回醫療機構以及本機構墊付款的相關票據。各部門應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在完成審核後5個工作日內向醫療機構或醫保管理經辦機構支付墊付款。發票、出院小結、結算單等原始票據由各醫保管理經辦機構保存,大病保險承辦單位及民政部門以機構每月墊付資金彙總表及結算單複印件為結算依據。

四、有關要求

(一)高度重視。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健全政府領導、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儘快制定細化實施方案,確保貧困人口綜合醫療保障按要求規範實施。

(二)加強宣傳。各地、各部門要廣泛宣傳貧困人口綜合醫療保障方案,準確解讀綜合醫療保障相關政策,提高羣眾知曉率。引導貧困人口科學合理就醫,及時公開貧困人口綜合醫療保障實施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三)加強管理。各部門、各醫保基金管理經辦機構要加強對貧困人口醫藥費用的審核與監管。各定點醫療機構應根據執業範圍以及自身醫療服務能力,引導貧困人口合理就醫,進行合理施治,嚴控不合理檢查檢驗、藥品、耗材等費用。

本實施方案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4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國發〔20xx〕25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國辦函〔20xx〕74號)精神,積極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結合我省實際,現就進一步推進我省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適應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落實放寬户口遷移政策。統籌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統籌户籍制度改革和相關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合理引導農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二)基本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立足基本省情,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科學合理設定户口遷移條件,實施差別化落户政策。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城鄉居民自主定居意願,依法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權益,不得采取強迫做法辦理落户。

——堅持規範有序,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合理引導農業轉移人口落户城鎮的預期和選擇。

——堅持統籌配套,推進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擴大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

(三)發展目標。進一步調整户口遷移政策,統一城鄉户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衞生、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優化城鎮佈局,加快推進我省中小城市建設,積極引導人口向中小城市、重點開發區域轉移,探索建立皖北向皖江的跨區域人口遷移機制。到20xx年,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有效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保障公民權利,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範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

二、進一步調整户口遷移政策

(四)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在城區人口50萬以下的小城市、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和其他建制鎮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户口。

(五)進一步放開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城區人口50萬至100萬的城市合法穩定就業並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同時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城鎮社會保險達到一定年限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户口。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壓力小的地方,可以參照建制鎮和小城市標準,全面放開落户限制。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壓力大的地方,可以對合法穩定就業的範圍、年限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範圍、條件等作出具體規定,但對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不得設置住房面積、金額等要求,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的要求不得超過1年。具體條件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確定。

(六)有序放開大城市落户限制。在城區人口100萬至300萬的城市合法穩定就業達到一定年限並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同時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城鎮社會保險達到一定年限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户口。城區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城市,要適度控制落户規模和節奏,可以對合法穩定就業的範圍、年限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範圍、條件等作出較嚴格的規定。大城市對合法穩定就業年限和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的要求不得超過3年。具體條件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確定。

(七)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落户條件。城區人口達到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時調整落户政策。具體條件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確定。

(八)繼續落實人才落户政策。在我省就業的人員,獲得縣級以上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稱號,以及具有中級工以上職業資格或者為其他緊缺人才的,准予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在就業地落户。不斷提高高校畢業生、職業院校畢業生、技工院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回國人員等常住人口的城鎮落户率,上述人員凡自願在我省工作的,不受其就(創)業地或實際居住地户口遷移條件限制。

(九)妥善解決户口管理中的重點問題。認真落實優先解決存量的要求,重點解決進城時間長、就業能力強、可以適應城鎮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環境的人員落户問題。妥善解決無户口人員落户問題。

三、創新和規範人口管理

(十)建立城鄉統一的户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户口與非農業户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户口,體現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户口登記不再標註户口性質,不再出具關於户口性質的證明。建立與統一城鄉户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衞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

(十一)落實居住證制度。各地要認真落實《安徽省流動人口居住登記辦法》(省政府令第244號),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鈎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當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勞動就業、基本公共教育、基本醫療衞生服務、計劃生育服務、公共文化服務、證照辦理服務等權利;以連續居住年限和參加社會保險年限等為條件,逐步享有與當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職業教育資助、就業扶持、住房保障、養老服務、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權利,同時結合隨遷子女在當地連續就學年限等情況,逐步享有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會考和大學聯考的資格。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不斷擴大向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務的範圍。按照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居住證持有人應當依法履行公民義務。

(十二)建立健全人口信息登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實際居住人口登記制度,完善人口統計工作機制,全面、準確掌握人口規模、人員結構、地區分佈等情況。建立和完善覆蓋全省人口、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以人口基礎信息為基準的省級人口基礎信息庫,分類完善勞動就業、教育、收入、社保、房產、信用、衞生計生、税務、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統,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息整合和共享,為人口服務和管理提供支撐。

(十三)紮實做好户口管理基礎工作。公安機關要嚴格落實公民如實申報户口和責任追究制度,認真開展户口清理整頓工作,徹底糾正户口管理中的“重、漏、錯、假”問題,確保户口和公民身份號碼準確性、唯一性、權威性,為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打下堅實基礎。各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出台配套政策,依據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材料,為涉及糾正“重、漏、錯、假”户口的公民及時更新有關信息或換領新的證照,確保他們能夠正常參與社會活動和公共事務。

四、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權益

(十四)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辦法和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保護成員的集體財產權和收益分配權。加快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行。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有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進城落户農民是否有償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應根據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開展試點。現階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户的條件。

(十五)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各級政府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範疇;逐步完善並落實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義務教育後參加升學考試的實施辦法。完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制度,面向農業轉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補貼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加大創業扶持力度,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納入社區衞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實現衞生計生基本服務均等化。把進城落户農民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範接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並落實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在現有統籌層次基礎上,分步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新農合整合,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落實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做好參保人員跨制度銜接,促進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社會救助統籌發展。把進城落户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採取多種方式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十六)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財政體系,逐步理順事權關係,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體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財力均衡力度,保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健全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成本分擔機制。各級政府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在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衞生、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成本投入。企業嚴格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積極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並增加培訓投入,依法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和住房公積金,提供多種形式的住房保障。農民工承擔參加城鎮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就業培訓成本中的個人支出部分。

五、強化工作保障

(十七)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深刻把握城鎮化進程的客觀規律,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切實落實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防止急於求成、運動式推進。各市、省直管縣人民政府要加強調查研究,開展基礎性數據的摸排調查、統計和分析,抓緊出台本地具體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並向社會公佈。

(十八)加強協調配合。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事關人民羣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省公安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委、省文化廳、省衞生計生委、省體育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法制辦、省殘聯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緊制定教育、社會保障、養老、就業、住房保障、文化、衞生計生、體育、殘疾人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落實經費保障。省公安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政府督查室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各地實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督促檢查,確保户籍制度改革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十九)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深入宣傳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準確解讀户籍制度改革及相關配套政策。大力宣傳各地在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鎮、保障合法權益、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合理引導社會預期,迴應羣眾關切,凝聚各方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為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附件:安徽省户籍制度改革任務分工進度表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xx年x月x日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5

安徽出台意見促進經濟發展 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面臨的宏觀環境依然複雜多變,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增強持續增長動力,努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近日,安徽省政府出台《關於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的意見》。

《意見》共八部分30條,內容包括大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保持有效投資力度、加快推進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注重擴大消費需求、穩步擴大外貿進出口、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範化解政府債務金融風險等方面。

促進消費升級 帶薪休假制度將落實

為大力促進消費升級,《意見》提出要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促進旅遊消費;大幅放寬准入,鼓勵民間資本、外商投資進入養老健康領域;落實小排量汽車、新能源汽車税收優惠和購置補貼政策,對集中式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用電執行大工業用電價格,暫免收取基本電費等。

在優化消費環境方面,《意見》提出引導發展家用轎車、家用信息設備、耐用消費品等融資租賃和消費信貸;鼓勵企業開展網絡促銷以及參加大型展銷會。《意見》明確,對新進入我省投資的世界100強和國內50強電子商務企業,實際到位註冊資本金5000萬元以上的,按1%給予一次性落户獎勵,最高獎勵200萬元。

助企業節省成本 暫時困難企業可緩交保險費

為幫助企業降低税費、人工、用電等成本,《意見》要求及時全面落實“營改增”和國家支持小微企業、企業改制重組、非貨幣資產投資等結構性減税和普遍性降費政策,以及國家降低制度性交易、人工、社會保險費、電力、物流成本等政策,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和實行政府定價管理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清單制度,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特別是壟斷性中介服務收費。

今年,已按規定按時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暫時困難企業(“殭屍企業”除外),經批准可緩繳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費,緩繳期限暫定6個月,緩繳期滿按規定補繳後,允許其繼續申請緩繳。

公租房惠及非户籍人口 改善房公積金貸款首付降低

根據《意見》,我省今年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穩定房地產市場。《意見》提出,“支持暫時買不起房的居民特別是非户籍人口先租房,對其中難以承受市場化租房、符合條件的困難家庭給予貨幣化租金補貼。將公租房擴大到非户籍人口,實現公租房貨幣化。支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形成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支持將有穩定就業的進城務工人員和個體工商户等自由職業者納入住房公積金繳存範圍。”

此外,對於擁有一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居民家庭,為改善住房條件再次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購買住房的,最低首付比例將由30%降至20%;貸款償還期限可延至借款人法定退休年齡後5年,最長貸款期限為30年。《意見》指出,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對購買普通商品住房給予一定比例補貼。支持商業銀行對進城農民購買商品住房開展貸款業務,對自願退宅進城農民購買普通商品住房,當地政府可給予一次性購房獎勵或其他補助。

今年全省將新開工超億元項目1600個以上

根據《意見》,今年,我省將新開工超億元項目1600個以上,建成600個以上。開工建設和加快推進引江濟淮、商合杭高鐵、合安九高鐵、高速公路新建及擴容改造、京東方10.5代線等一批重大項目。《意見》明確,對20xx年、20xx年下達的投資計劃中未開工且短期內不具備開工條件的項目,及時調整投資計劃和資金預算;對20xx年及以前下達且尚未執行的投資計劃,按規定收回資金調整用於其他項目建設。

此外,今年,省財政還將安排3億元作為資本金,支持省產業發展基金募集資金,引導重點投向“中國製造20xx”“互聯網+”行動計劃等示範項目。

不裁員、少裁員企業可享穩定就業崗位補貼

為促進和穩定就業,《意見》提出,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給予穩定就業崗位補貼,補貼金額不超過企業及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總額的50%。對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後產能等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從失業保險省級調劑金中給予職工安置補貼。

根據《意見》,20xx年,對各類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組織當年畢業生在當地就業達到一定比例,並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經審核確認,由當地政府給予一次性補貼;對各類公共服務機構和民辦職業中介機構介紹技能型人才和職業院校、技工院校、高校畢業生到省內企業就業,並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按每人120-250元給予就業創業補貼;勞動者參加就業技能轉崗培訓,給予200-1300元培訓補貼;企業新錄用人員並與其簽訂6個月以上勞動合同,進行上崗前技能培訓的,由當地政府給予不低於人均300元補貼;企業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按職工培訓後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分別給予相應補貼。

政策資金向創新創業傾斜 2億元投向個人創業貸款貼息

據悉,20xx年,我省從失業保險省級調劑金中安排2億元以上,進一步擴大個人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範圍,提高小微企業貸款貼息額度。鼓勵各地在高校院所、開發園區周邊等創新資源密集區建設眾創空間,統籌科技資金,對新認定的省級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給予10-30萬元補助。

青年人才來皖創新創業,所創(領)辦企業屬我省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或具有創新商業模式的高端現代服務業的,將擇優給予10-50萬元創業資助。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6

為認真貫徹《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通知〉》,健全全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工作責任,認真實施安全生產重心下移、屬地監管、誰主管、誰負責的工作和責任機制,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作用,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和隱患的排查治理,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工作目標

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落實全區各級各部門安全生產監管、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責任,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隱患排查和治理。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督促企業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加大安全生產宣傳教育, 及時排查和治理安全隱患,落實各項防範措施,確保不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為全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

二、全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及責任追究基本原則

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和責任追究實行“誰主管、誰負責”;屬地管理和企業主體責任制,各街道(鄉、園、局)和相關部門黨政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為責任人,並按以下類別和區域管轄原則進行劃分:

1、安全管理類別責任劃分:

全區安全管理範圍按以下類別進行責任劃分:

區政府分管副區長對所分管部門承擔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負責;區安委會主任負責總體協調、區安委會常務副主任協助具體組織工作。各責任部門按照下述分工,對全區區域範圍內所有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負責,承擔對其進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違法違規行為查處的責任。

建築安全:含建築施工企業、建築、拆遷、裝飾裝修工地、危險房屋,區建設局為責任及監管部門。

消防安全:區公安分局、區消防大隊為責任及監管部門。

公共安全:煙花爆竹燃放、危爆及劇毒物品儲存、使用,大型公眾聚集活動。區公安分局為責任及監管部門。

娛樂休閒酒吧、車站、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人員數量控制,區公安分局為責任及監管部門,區文體局為協管部門。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含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危、爆物品運輸、拖拉機、農用運輸車和校車管理等。區交警大隊為責任及監管部門。

工貿企業生產安全:含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生產經營單位、工貿企業生產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區工業局(工業企業、特種設備)、區商務局(商貿企業、市場)為責任及監管部門,區安監局為安全生產協管部門。

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生產經營單位、職業衞生、易製毒化學品生產經營安全:區安監局為責任和監管單位。

食品衞生安全:含餐飲企業、學校、企業及建築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食品生產、經營監管等。區衞生局為責任及監管部門。

學校安全:區教育局為責任及監管部門。

農機水利安全:含農業機械、水利設施安全、動物防疫、蔬菜農藥殘留、肉類檢疫監管等。區農林水局為責任及監管部門。

交通運輸安全:區交管局為責任及監管部門。

2、安全生產區域管轄原則

各街道、鄉、隆平高科技園、湘湖管理局按屬地原則,負責對本轄區範圍內所有單位及人員密集場所、建築施工、拆遷及房屋裝飾裝修工地、居民區、市場、經營門店等進行全面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隱患排查、安全生產違法違規行為和安全問題的查處、報告,負責組織事故的救援、處置與報告。督促各管理、主管部門全面落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督促轄區內所有單位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安全隱患整改責任,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完善和全面落實安全管理制度、規範和安全技術要求,保證安全生產投入,落實安全生產各項防範措施,治理安全生產隱患、培訓安全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

3、安全生產事故責任追究

區政府對轄區內發生人員死亡安全生產事故的街道(鄉、園、局),給予黃牌警告。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除外)的,對責任部門和街道(鄉、園、局)實行安全生產一票否決,根據職責分工分別對分管領導、責任部門、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進行責任追究,分管該部門的區政府分管副區長向區委、區政府説明情況。發生重大事故的,按省市有關規定進行行政問責。

三、加強組織建設,健全安全監管網絡

1、建立健全街道(鄉、園、局)安全工作委員會。街道(鄉、園、局)要建立以行政主要負責人為主任,分管負責人為副主任,有關部門負責人任委員的安全工作委員會,區直有關部門要建立以行政主要負責人為組長,分管負責人為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協調轄區(行業、領域)內的安全生產工作。

2、進一步規範街道安監站建設。各街道(鄉、園、局)安監站要做到編制、人員、職責、場地、裝備、經費“六落實”,保障工作的正常開展。各街道(鄉、園、局)應該設立獨立的安監站,各安監站必須配備2名以上工作人員。必須保持安監隊伍的穩定,安監站安全專幹在崗時間應該保持在2年以上,以保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業務開展的連續性和持證執法的基本要求。

3、建立社區安全生產聯組。每個社區均要建立安全生產聯組,聯組由轄區內的公安、消防和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組成,每個社區必須明確一名固定工作人員為安全生產專幹,在崗時間應該保持在2年以上。

4、督促指導轄區內生產經營單位建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對轄區內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危險物品生產、經營、儲存單位和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從業人員在100人以上的生產經營單位,要督促其成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對從業人員在100人以下的,要設立專職安全員。

四、加強制度建設,規範安全生產監管秩序

1、建立區、街道(鄉、園、局),社區(村)、生產經營單位四級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全面落實各級各部門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2、建立安全生產例會制度。各級各部門專門研究安全生產會議每季度不少於一次,安委會(安全生產領導小組)防範重特大事故會議每年不少於4次。會議主要任務是分析本區域、本行業安全生產形勢,部署安全隱患排查與治理,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每次會議都要形成會議紀要並切實抓好落實,同時定期向區政府報告本地區的安全生產工作情況。

3、健全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切實做好重大活動、重要節日期間的安全生產工作,每次檢查必須檢查前有方案,檢查過程有領導帶隊,檢查有記錄有文書,檢查後有總結通報,各街道(鄉、園、局)、區直各部門全年由領導帶隊的安全檢查不少於4次。

4、健全事故應急救援和事故報告制度。各街道(鄉、園、局)、各部門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地區、本行業的實際制度切實可行的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方案,並每年組織一次演練,及時如實報告轄區、行業內發生的各類安全事故,積極組織事故的應急救援和善後處理,確保社會穩定。

5、健全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和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制度,將安全生產納入對各級各部門和領導幹部的績效考核內容,落實工作責任和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定期組織考核檢查,嚴格獎罰。

五、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強化安全生產工作保障

1、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各街道(鄉、園、局)、各部門發展規劃,重視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和保障街道(鄉、園、局)、部門安全生產工作經費;

2、落實街道(鄉、園、局)安監站辦公專門用房,行政區劃圖、安全生產基本情況分佈圖、安全生產機構設置、重點監控單位分佈圖要規範上牆,相關安全生產會議,安全檢查記錄和事故報告記錄等資料規範齊全。並配備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檢查、檢測和安全防範、應急救援必要設備、裝備與設施。

3、全面掌控本行政區域、本行業(領域)內所有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狀況,建立健全區域(行業)內完整的生產經營單位、建築拆遷工地、事故隱患、特種設備、重點娛樂場所、重點人員密集場所、學校、網吧、重大危險源及其監管、監控,職業衞生申報、易製毒化學品生產經營、法定安全資格培訓等基礎台帳,底數清、情況明,台帳規範、內容詳實。

4、結合實際制訂本轄區、本行業所有生產經營單位的屬地監管、行業監管方案,依法對本轄區、本行業內所有的生產經營單位實施全面檢查和日常監管,每家企業每年檢查不少於一次,重點生產經營單位每季檢查不少於一次,並製作規範的檢查記錄和執法文書,監督轄區內生產經營單位全面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制訂並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

5、加強安全生產示範街道、安全社區創建工作,每個街道(鄉)至少創建一個安全社區。

六、加強教育培訓、營造安全生產氛圍

1、結合實際制訂街道(鄉、園、局)、部門年度安全生產宣傳、培訓、教育計劃,組織開展經營性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

2、積極開展安全生產教育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樓棟、進家庭等安全知識五進特色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創造條件,動員社會力量,利用各種類型的羣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

3、嚴格按規定組織開展轄區(行業)內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的法定資格培訓和高危行業從業人員的全員培訓,確保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為100%,高危行業從業人員培訓率100%。

七、加強排查治理,構建長效工作機制

1、全面履行協調、指導和監督街道(鄉、園、局)、部門和轄區內生產經營單位開展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職責,建立符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情況的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規程和責任機制。

2、建立本轄區、本行業內所有生產經營單位完整的事故隱患和重大危險源監管檔案(台帳)及基本數據庫,全面掌控本轄區、本行業內的事故隱患和重大危險源的分佈情況,按規定及時準確向區安監局和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和重大危險源監控情況;對於轄區內、行業內重大危險源和一時難以整改到位的安全事故隱患要及時上報並制定監控方案的措施,明確監控和責任監督責任人員,確保重大危險源、安全隱患得到有效的監管和管理,確保直管高危行業隱患整改率達100%。

3、加大對直管高危險行業非法生產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採取有效措施取締本轄區、本行業範圍內非法生產、經營(儲存)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行為,進一步規範本地區、本行業的安全生產秩序。

4、按照全區統一部署並緊密結合本地區、本行業高危行業安全狀況實際,分類制訂街道(鄉、園、局)、各部門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方案,每季度重點組織開展一次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建築拆遷工地、消防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確保重點突出、措施具體、目標明確、效果明顯。

年月日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7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實施意見

皖政辦〔20xx〕22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xx〕1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經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依法規範企業勞動用工管理

(一)切實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各類企業必須依法與招用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建立職工名冊,並辦理勞動用工備案。在工程建設領域,實行先簽訂勞動合同後進場施工,大力推行簡易勞動合同文本,明確約定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勞動報酬、支付方式等內容並嚴格履行。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把各類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考勤管理等用工管理情況納入監管重點,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發現不簽訂或不履行勞動合同等違法違規行為,及時督促整改。對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行政處理或行政處罰決定,並通報同級行業主管部門。

(二)全面實行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在工程建設領域,施工總承包企業(包括直接承包建設單位發包工程的專業承包企業,下同)和分包企業(包括承包施工總承包企業發包工程的專業企業,下同)應當全面實行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在工程項目部配備勞資專管員,建立勞動計酬手冊和管理台賬,記錄施工現場作業農民工的身份信息、勞動考勤、工資支付等信息,由農民工本人確認簽字並保存兩年以上備查。施工總承包企業要加強對分包企業勞動用工和工資發放的監督管理,實時掌握施工現場用工及其工資發放情況,不得以包代管。在處理拖欠工資案件時,施工總承包企業和分包企業應當提供花名冊、考勤及工資結算等相關記錄。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行業主管部門要督促施工總承包企業和分包企業切實落實勞務用工實名制管理。

(三)加強施工現場維權信息管理。施工總承包企業要在施工現場醒目位置設立維權信息告示牌,明示業主單位、施工總承包企業及所在項目部、分包企業、行業監管部門等基本信息;明示勞動用工相關法律法規、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工資支付情況等信息;明示屬地行業監管部門投訴舉報電話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勞動保障監察投訴舉報電話等信息。

二、進一步健全工資支付保障制度

(一)完善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將工資保證金制度實施範圍從建築市政、交通運輸、水利等工程建設領域,逐步擴大到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餐飲服務等易發拖欠工資問題的行業。建立工資保證金差異化繳存辦法,對上一年未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建築施工企業,當年保證金降低50%收取,連續兩年未拖欠減按40%收取,連續三年以上未拖欠的免繳保證金;對一定時期內發生工資拖欠的企業適當提高繳存比例。嚴格執行工資保證金收繳、動用和退還規定,不得減免不符合條件企業的繳存比例,墊付農民工工資動用的保證金要及時補足。

(二)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户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設領域,全面實行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户管理制度,實行人工費用與工程款分賬管理、農民工工資與工程材料款相分離。施工總承包企業應按照銀行結算賬户管理有關規定,負責在工程項目所在地銀行開設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户。建設單位在撥付工程款之前,應按照合同約定的同期工程款的一定比例或施工總承包企業提供的人工費用數額,將應付工程款中的人工費先行單獨撥付到施工總承包企業開設的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户,專項用於支付農民工工資。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户應向工程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以及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工程建設項目主管部門備案,並委託開户銀行負責日常監管,確保專款專用。開户銀行發現賬户資金不足、被挪用等情況,應及時向工程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工程建設項目主管部門報告。

(三)全面推行銀行代發工資制度。全面推行各類企業委託銀行代發農民工工資。在工程建設領域,鼓勵實行分包企業農民工工資委託施工總承包企業直接代發的辦法,由分包企業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相關規定,為招用的農民工申辦銀行個人工資賬户,並辦理實名制工資支付銀行卡,按月考核農民工工作量並編制工資支付表,經農民工本人簽字確認後,交施工總承包企業委託銀行通過其設立的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户直接將工資劃入農民工個人工資賬户。

(四)建立健全政府欠薪應急週轉金制度。各市、縣人民政府要緊密結合當地產業、行業發展特點,建立健全政府欠薪應急週轉金制度,合理確定週轉金的規模和標準,切實加強和規範週轉金的使用管理。同時,在充分發揮應急週轉金應急保障作用的前提下,確保政府財政資金的安全。

(五)完善企業工資支付監控機制。各地要依託基層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網絡化管理平台和基層工會組織,對轄區內企業工資支付情況實行日常監管。對發生過拖欠工資的企業,實行重點監控。建立和完善欠薪預警系統,根據工商、税務、銀行、水電供應等單位反映的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相關指標變化情況,定期對重點行業企業進行綜合分析研判,發現欠薪隱患及時預警並做好防範工作。企業確因生產經營困難等原因需要延期支付農民工工資的,應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工會組織報告。各級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工會組織要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妥善解決好生產經營困難企業支付農民工工資問題。在工程建設領域,各類企業凡參加我省範圍內建設項目招投標,有關部門應當審核其3年內支付農民工工資情況。

三、切實加強建設領域工程款支付管理

(一)加強建設資金監管。在工程建設領域,採用經濟手段約束建設單位履約、要求分包單位墊資施工等措施,預防工程款拖欠。加強對政府投資工程項目的管理,對建設資金來源不落實的政府投資工程項目不予批准。政府投資工程項目一律不得以施工企業帶資承包的方式進行建設,嚴禁將帶資承包有關內容寫入工程承包合同及補充條款,嚴格限制尚未解決拖欠工資問題或3年內發生過拖欠工資問題的企業參加招投標。

(二)規範工程款支付和結算行為。建設單位應按合同約定的計量週期或工程進度結算並支付工程款。工程竣工驗收後,對建設單位未完成竣工結算或未按合同支付工程款且未明確剩餘工程款支付計劃的,可探索採取建立建設項目抵押或置換償付等辦法,有效解決拖欠工程款問題。對建設單位未完成竣工結算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不得辦理竣工驗收備案手續。對長期拖欠工程款結算或拖欠工程款的建設單位,有關部門不得批准其新項目開工建設,並納入信用信息系統,實施失信懲戒。

四、依法嚴懲拖欠工資違法行為

(一)嚴厲查處拖欠工資案件。加強工資支付監察執法,擴大日常巡查和書面審查範圍,推進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案件省級聯動處理機制建設,加大拖欠工資舉報投訴受理和案件查處力度。強化部門聯合執法和綜合治理,深入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提高拖欠工資案件查辦效能。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發生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公安機關要及早介入,及時受理與偵查,及時採取控制犯罪嫌疑人、凍結企業賬户等措施,防止欠薪逃匿和財產轉移等行為。健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公安、檢察、審判機關案情通報、聯席會議等制度,推動完善檢察院立案監督和法院及時財產保全等制度,確保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有效打擊和震懾惡意欠薪、欠薪逃匿等違法犯罪行為。

(二)及時處理拖欠工資爭議。充分發揮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的作用,引導農民工就地就近解決工資爭議。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構對涉及農民工工資的爭議案件要優先受理、優先調處、快速結案。對集體欠薪爭議或涉及金額較大的欠薪爭議案件要掛牌督辦。加強裁審銜接與工作協調,提高欠薪爭議案件裁決效率。積極暢通法律援助渠道,健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機制,依法及時為農民工討薪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

(三)妥善處置欠薪突發性和羣體性事件。各地要健全應急預案,完善應急處置工作機制,明確權限、任務和分工,規範分級響應和處置流程,強化部門聯動處置。發生因拖欠農民工工資引發的突發性、羣體性事件時,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迅速介入,當地政府要加強組織協調。對企業一時難以解決或企業主欠薪逃匿的,及時動用應急週轉金、欠薪保障金或通過其他渠道籌措資金,先行墊付部分工資或基本生活費,防止事態升級擴大。對採取非法手段討薪或以拖欠工資為名討要工程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有關法規的,要依法予以處罰;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強化問題隱患排查與化解工作,加強監測監控和提前預防,並積極做好勸解疏導工作,引導農民工依法理性維權。

(四)聯合懲戒拖欠工資失信行為。加快全省勞動用工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企業守法誠信管理,實行分類分級動態監管。建立拖欠工資企業“黑名單”制度,將企業拖欠工資等違法信息納入人民銀行企業徵信系統、工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住房城鄉建設等行業主管部門誠信信息平台和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同時,納入失信監管重點範圍,依法依規向社會公佈,在政府資金支持、政府採購、招投標、生產許可、履約擔保、資質審核、融資貸款、市場準入、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限制,形成失信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懲戒格局,提高企業失信違法成本。

(五)加強執法維權能力建設。按照國家規定,規範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設置、性質,統一機構名稱。嚴格按照公車改革規定配備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用車,按標準配備監察執法辦案裝備,保障監察執法辦案經費,為查處欠薪案件和執法維權工作提供必要支撐。進一步完善勞動保障監察管理信息系統,推動網格化、網絡化管理工作向鄉鎮(街道)、社區(村)延伸,大力推行網上辦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提高欠薪案件處理效率。

五、嚴格落實保障工資支付責任

(一)落實企業工資支付和清償主體責任。各類企業要依法將工資按月足額支付給農民工本人,嚴禁將工資支付給其他組織或個人。在工程建設領域,建設單位對所發包工程項目的農民工工資支付負監管責任,施工總承包企業對所承包工程項目的農民工工資支付負總責,分包企業對招用農民工的工資負直接支付責任。相關責任內容要列為發包或承包合同的必備條款。以工程款未到位等為由剋扣或拖欠農民工工資,將合同應收工程款等經營風險轉嫁給農民工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的同時,由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以未結清的工程款為限先行墊付農民工工資。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分包企業將工程違法發包、轉包或違法分包致使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由建設單位或施工總承包企業依法依規承擔直接清償責任。

(二)落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級政府對本地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負總責。建立健全由政府負責人牽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公安、司法、財政、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國資監管、工商、信訪、人民銀行、總工會等單位參加的聯合治理工作機制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牽頭的聯席會議制度。要完善目標責任制度,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將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納入本級政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要建立日常排查和定期督查、專項督查制度,加強預測預警,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高發頻發、舉報投訴量大的市、縣,以及重大違法案件進行重點專項督查,及早將欠薪隱患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要強化責任追究,對領導責任不落實、組織工作不到位的,要嚴格責任追究。對導致發生重大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以及政府投資工程項目拖欠工程款引發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要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追究相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

(三)落實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各級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協調機制成員單位及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責任分工和部門職責,做好治理拖欠工資問題的各項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信訪部門負責接待處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信訪事項,協調督促有關責任單位解決農民工的合理訴求等工作。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要切實履行行業監管責任和治理工程建設相關領域拖欠工資問題的主體責任,規範工程建設市場秩序,督促企業落實勞務用工實名制管理等制度規定,負責督辦因掛靠承包、違法分包、轉包、拖欠工程款等造成的欠薪案件。發展改革等部門要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審批管理,嚴格審查資金來源和籌措方式,牽頭做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工作。財政部門要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全過程的資金監管,按規定及時撥付財政資金。公安部門負責做好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立案和偵查取證,依法處置因拖欠農民工工資引發的羣體性事件等工作。國資監管機構負責督辦解決所屬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等工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以及法律宣傳等工作,引導存在較大爭議的拖欠工資案件通過訴訟途徑解決。人民銀行負責依法將嚴重拖欠農民工工資失信企業納入徵信系統並實施聯合懲戒。其他相關單位要根據職責分工,積極做好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xx年6月4日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8

(一)準備階段

1、成立機構。成立x村“村改居”工作領導小組,由街道包村幹部和部分村民代表組成專門工作班子集中辦公,具體負責“村改居”的日常工作。2、宣傳引導。村召開村“兩委”會議和“兩委”擴大會議,並利用張貼標語、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加大對“村改居”工作的宣傳力度。重點宣傳“村改居”工作的意義、有關法規、政策等,提高羣眾對“村改居”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增強信心,為全面鋪開“村改居”工作營造一個穩定的社會氛圍。3、調查摸底,制定方案。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廣泛徵求村民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上級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本村的實際,制定出具體的“村改居”工作實施方案,並提交村民會議表決通過。

(二)實施階段1.召開“村改居”工作動員大會。按照上級的總體安排,結合本村的實際和工作計劃,開好“村改居”工作動員大會,傳達有關文件精神,部署具體工作。2.確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按照有關規定,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和非集體組織成員,名單及時向羣眾公佈,接受社會監督。3.向xx街道提出“村改居”申請,並上報《實施方案》,待區政府審批。4.成立居委會領導班子和相應組織。“村改居”後,居委會掛牌名稱為“xx街道居民委員會”,黨組織名稱為“xx街道x居委會支部委員會”(具體名稱待上級核准後再定),原村兩委成員自然過渡為居委會兩委成員,待任期屆滿後依法按程序換屆。5.建章立制。“村改居”後,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並公佈上牆;居委會亦可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身實際和羣眾的意願制定居規民約和居民自治章程。同時,建立相應的組織和服務體系,規範提升居委會管理服務水平。6.理順“村改居”後的各種關係。妥善解決好農業户口集體轉居民户口、社區黨組織設置、“村改居”後居民住房、集體資產處置、集體經濟組織名稱的變更、社區居民就業、居民的社會保障、基層婦女、共青團、工會組織建設、居委會的職數設置、工資福利、辦公經費和其他社會管理事務等方面的問題。

(三)總結驗收階段“村改居”工作結束後,要認真總結經驗,對改制中的有關文件、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入檔。及時開展對“村改居”工作的自查自糾,對不規範的問題及時糾正,進一步對“村改居”後的各項工作搞好規範完善。四、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堅持依法辦事,嚴格按程序操作。“村改居”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必須嚴格程序,認真操作。從準備工作到全面鋪開,都要嚴格把關,一環緊扣一環。既要掌握政策,嚴格程序,又要充分聽取羣眾的意見,堅持上下結合,穩步推進。(二)保持幹部隊伍的相對穩定,確保“村改居”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村改居”過程中,要注意穩定幹部隊伍,村“兩委”班子成員暫不調整變動,確需調整的可在以後換屆時依法按程序進行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9

貧困人口醫療兜底保障,安徽實施“健康脱貧”工程

安徽省政府出台《關於實施健康脱貧工程的的實施意見》,以“一個確保、三個圍繞”為重點,努力解決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據悉,今年4月,視察安徽時強調: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問題時有發生,扶貧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醫保、新農合方面給予更多扶持。為貫徹落實重要指示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健康扶貧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着力在完善兜底措施上下功夫。結合貫徹國家衞生計生委等部委《關於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精神,出台《關於實施健康脱貧工程的的實施意見》。

劃定個人自付費用“351線”,確保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服務

《實施意見》明確健康脱貧目標:加強醫療衞生服務能力建設,到20xx年底,貧困縣(市、區)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醫療綜合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兜底保障。到20xx年,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重大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實施意見》劃定貧困人口就醫個人年度自付費用上限,即在縣域內就診個人年度自付費用不超過0.3萬元,在市級醫療機構就診個人年度自付費用不超過0.5萬元,在省級醫療機構就診個人年度自付費用不超過1萬元。

圍繞“怎麼保”,着力構建“兩降四提一兜底”的綜合保障體系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以“兩降四提一兜底”為關鍵舉措,形成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兜底保障相互銜接的醫療保障體系。

兩個下降:降低貧困人口參保交費負擔。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保個人繳費部分,自20xx年起通過城鄉醫療救助基金全額代繳。降低醫保補償門檻。貧困人口縣域內普通門診不設補償起付線;取消住院預付金,降低補償起付線。

四個提高:一是提高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保障水平。重大疾病由12組增加到40組以上,慢性病病種在30種(組)基礎上,由基本醫保統籌地區應結合實際適當擴大慢性病病種範圍。常見慢性病門診實際補償比提高至75%;特殊慢性病門診參照住院治療的補償標準給予保障。重大疾病實際補償比提高至70%。二是提高基本醫保補償比例。貧困人口縣域內普通門診醫藥費用限額內實際補償比提高至70%;在鄉鎮衞生院和縣級、市級、省級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的,實際補償比分別提高到80%、70%、65%和60%。三是提高大病保險保障水平。貧困人口大病保險起付線,由1-2萬元降至0.5萬元,分段補償比例由50%-80%提高至60%-90%。四是提高醫療救助水平。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範圍,醫療救助水平按年度住院合規醫藥總費用(含特殊慢性病門診)的10%給予救助。

一個兜底:貧困人口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綜合補償後,再扣除個人年度自付費用,剩餘部分合規醫藥費用實行政府兜底保障。

圍繞“怎麼治”,着力創新貧困人口醫療服務模式

《實施意見》提出,要在精準識別保障對象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簽約服務、分類救治、便民結算,做到精確到户、精準到人,增強健康扶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精準識別保障對象。以建檔立卡數據為基礎,建立基於基本醫保信息系統的貧困人口身份識別系統、結算系統,精準識別,精細服務。制發《貧困人口醫療救助證》,方便羣眾享受政策優惠。二是開展簽約服務。貧困縣為貧困人口每人建立1份電子健康檔案、1張健康卡,為每個貧困户確定1名鄉村醫生簽約,對貧困人口實行分類健康干預,提供基本公共衞生、健康管理、基本醫療等服務。三是實施大病慢性病分類救治。對一次性能治癒的大病,集中力量進行治療;需要維持治療的,由就近具備能力的醫療機構實施治療;需要長期康復治療的,確定定點醫院或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實施定期治療和康復管理。四是實行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建立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的結算機制,實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貧困人口健康脱貧醫療專項補助資金聯動,實現“一站式”信息交換和即時結算服務。

同時,大力推進分級診療,加強醫療行為監管。建立健全對口幫扶機制,推進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提升貧困地區醫療服務能力。

圍繞“怎麼防”,着力健全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體系

《實施意見》要求,積極實施公共衞生項目,落實國家基本衞生和重大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全面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孕前優生健康免費檢查等重大公共衞生項目。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加強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全面開展貧困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行動。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10

為了深入推進全鄉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工作,促進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事業健康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金昌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方案(20xx—20xx年)》,結合本鄉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新農村建設現狀

*鄉總面積449平方公里,轄12個村,97個社,有5787户,22113人,其中勞動力14235人,總耕地面積50800畝,人均2.35畝,屬河水、泉水、井水混灌區。受土地、水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有限的螢石、泉水和人力資源。20xx年,我鄉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鄉鎮”。

近年來,我鄉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工作全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總目標,積極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和勞務產業,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力維護社會穩定,新農村建設工作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明顯成績。特色產業不斷壯大,以胡蘿蔔為主的露地蔬菜種植面積達2.3萬畝,反季節日光温室達到1856座,食用菌棚達到1984座,特色農業種植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45%;規模養殖户達1520户,新建羊、牛、豬、雞標準化養殖小區8個;金鱒魚、虹鱒魚、七彩鮭養殖户達到98户,年產鮮魚40萬公斤,特色農業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

35%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點16個,引進蔬菜新品種123個,農業實用新技術18項,新建食用菌菌種場1個,培育農產品運銷大户35户,常年從事農產品販運的人員達到200多人。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圍繞螢石和蔬菜兩種資源,先後建成了培霖化工有限公司、泰琦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祁源礦業有限公司、綿興酒廠等重點企業。農民工培訓與勞務經濟成效顯著,累計培訓農民2100多人次,輸轉勞動力3.75多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9010萬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拓寬改造鄉政府駐地主街道1公里,配套完成道路、上下水、電網、通信等基礎工程,拆遷改造鎮區沿街鋪面64間;完成村級道路鋪油硬化32.54公里(包括焦新公路11.5公里),道路通達率達75%;新修維修支斗渠13.6公里,完成防洪工程1 .1公里,渠系水利用率大大提高;架設人飲工程16.6公里;建成小康住宅651套,其中二個新農村示範點118套。農村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 %以上,農村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覆蓋面不斷擴大。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民主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明顯提升。

二、總體思路

新一輪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集中”的思路,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目標要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堅持因地制宜,走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非公經濟、勞動力轉移“三條路子”,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沿泉種菜着力提高蔬菜品質,沿灘養菌着力提升種植水平,沿山養殖着力擴大小區規模;依託資源優勢,着力做長產業鏈條;培育新型農民,着力輸轉富裕勞

力;加強集鎮改造,着力發揮中心村優勢;搶抓政策機遇,着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管好社會事務,着力促進農村和諧穩定。

三、主要奮鬥目標

力爭通過四年的努力,經濟保持持續較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實現經濟總量翻一番的目標;基礎設施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特色農業優勢明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非公經濟比重大大提高;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信息化進程加快;農民收入穩步增加,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科技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農村經濟快速增長。農業增加值達到10414萬元,年均遞增8.7%;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15812萬元,年均遞增11%;工業增加值達到5795萬元,年均遞增11.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02元,年均遞增8.6%。示範點水磨關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鄉平均增幅。

——村鎮體系基本完善。切實抓好村鎮規劃,構建小城鎮發展基本框架,完善中心區道路、供排水、供電、供暖、通信等基礎設施,集鎮生產中心、生活中心、服務中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並提升,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社會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道路、水利、人飲、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有長足發展,通村油路達到100%;農業灌溉渠系水利用率達到50%;安全飲水入户率達到80%以上;混合電視入户率達到90%以上。

——村容村貌明顯改善。農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6平方米,加

快農宅建設特別是加大危舊房改造力度,新建暖廊房、安全水、衞生廁、太陽能(或沼氣)“四統一”的節能環保型農宅1050套,農村生活、居住長期保持明顯改善。加強集鎮村莊周邊環境整治,基本實現三化(硬化、綠化、美化)目標。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以上;實現農村五保、低保、特困户救助全覆蓋;農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60%以上;村村有活動場所、衞生所、文化室;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基層管理民主和諧。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完善,農民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85%的村達到市級以上民主法治示範村標準; 深入開展農村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80%的村建成文明和諧村,90%以上的農户為“十星文明户”或“文明信用户”。

——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全鄉所有村黨組織達到“五個好”標準;農村基層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不斷加強,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員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主要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分類指導的原則,突出抓好重點工作,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一)調優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生產大發展

一是優化農業產業佈局。根據地理特徵、氣候條件、資源分佈特點和已有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以“精耕細作、高效節水、有規模的集約經濟”為目標,按照“沿泉種菜、沿灘養菌、沿山養殖”的思路,調優農業結構,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形成區域優勢突出、產業特色鮮明、市場競爭有力、增效促收明顯、生態節水環保的產業帶和生產基地。高原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依託

紅廟墩、北泉、雙磨街、河灘、杏樹莊、梅家寺、陳家寨等村的泉水資源,着力發展高原無公害蔬菜和日光温室反季節蔬菜種植,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規模經營,提高設施檔次和管理水平”的原則,改變“小而全,百花園”的分散經營狀態,逐步擴大現有基地規模。力爭到20xx年,露地蔬菜種植面積再增加1000畝,日光温室再增加400座。食用菌生產基地:結合乾旱缺水的實際,依託、樓莊子、水磨關、南沿溝等村的荒灘優勢,發展節水農業,在鞏固已發展起來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的基礎上,推廣立體栽培、二次發酵等食用菌種植技術。力爭到20xx年,新建食用菌棚200座,改建立體栽培棚200座,二次發酵棚200座。規模養殖生產基地:依託杏樹莊、南沿溝、陳家寨、驪靬等村的草場資源,引導農民發展規模養殖,培育以養豬、養羊、養牛、養雞為主的養殖大户,建設標準化生態養殖小區,不斷改良引進新品種,並通過發展配套飼草業,提高養殖效益。力爭到20xx,發展各類規模養殖户300户,建成標準化生態養殖小區10個,工廠化養殖企業1個,牛、羊、豬、雞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達到70%、80%、80%、70%。另外,利用泉水資源,發展以金鱒魚、虹鱒魚、七彩鮭等為主的漁產業,每年發展養魚户10户。

二是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點建設,力爭用四年的時間建成日光温室、食用菌、露地蔬菜、舍飼養殖等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點12個;加大農業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力度,每年至少引進推廣高產、優質、抗病性好的胡蘿蔔新品種3個,其它蔬菜新品種15個,推廣新品種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從根本上解決胡蘿蔔等蔬菜品質退化的問題;積極推廣應用日光温室蔬菜高效栽培技術和食用菌立體栽培技術、二次發酵技術,提升特色產業種植水平;加強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和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組建農產品質量專業檢測站1個,並逐步完善農產品檢測網絡;加強特色優勢農產品的註冊認證,在鞏固好胡蘿蔔、西芹、花椰菜通過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蔬菜品種的基礎上,力爭到20xx年,甘藍、白蘿蔔、大白菜、青筍、西甜瓜、隴椒等10個蔬菜產品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並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原產地註冊;積極申報完成露地蔬菜出口備案工作,年出口蔬菜10000噸,提高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和佔有率;加大有機肥使用量,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物理、生物防病蟲技術,加強農業環境保護。

三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堅持以工業理念發展特色農業,重點扶持壯大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不斷增強產業化經營對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圍繞高原無公害蔬菜和金鱒魚養殖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胡蘿蔔汁生產線、胡蘿蔔丁生產線和金鱒魚加工生產線上規模、上水平,讓其發揮真正的“龍頭”作用,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力爭用4年時間建成2家固定資產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蔬菜保鮮、貯藏和加工企業,1家500萬元的食用菌深加工企業;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每年新建3個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社,培養運銷大户8户;進一步拓寬蔬菜市場銷售渠道,每年選優扶強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社、農產品中介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各1個,組建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營銷網絡,讓特色農產品種得出,銷得掉,大大提高附加值;整合各類資源,聚集民間資本,再建集清洗、分級包裝、批發為一體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3個,並完善配套設施。

四是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加強同農業科研院所的聯繫合作,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強農業科技服務,聘請農民技術員到田間地頭進行有償服務,彌補縣鄉兩級農技服務人員不足的問題,聘請15名農民技術員,全方位做好特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努力提高設施農業種植效益;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努力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科技致富帶頭人。積極引導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二)着力推進項目建設,促進農民收入大增長

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聚合民間資本,吸引外來資本,重點發展以氫氟酸、氟化鹽、氟塗料、氟滅火劑等氟產品為主的螢石深加工項目,延伸氟化工產業鏈條。力爭20xx年建成泰琦化工高分子冰晶石項目,四年內再建3-5個以氫氟酸為基礎原料的下游項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企業內的小循環,產業中的中循環,區域間的大循環”的要求,引導新辦企業向園區集中,把螢石產業的發展自覺融入到循環發展的軌道,實現資源互補、利益互惠的目標。以集鎮為中心,引導發展現代商貿業和倉儲物流業,每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户40户。

二是引導發展各類專業社。堅持“大小項目一起抓”,依託蔬菜種植基地和城郊優勢,發展蔬菜運銷、鮮食花菜醃製、客運出租、貨運出租、沙石料運銷、廢舊物品收購、家政服務等各類專業社30個,力爭使每個社都有一個以上項目。鞏固現有的項目户,在正確的利益導向下,鼓勵支持具有一定積累的項目户二次投資,擴張規模,提升層次,並帶動沒有項目的農户積極尋找項目,每年發展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的項目大户100户,使項目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切實把培訓轉移農民作為“擴大分子、縮小分母”,“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堅持培訓、創業、就業三位一體,就地轉移、異地輸出、返鄉創業三策並舉,大力實施農民創業行動,促進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11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健康脱貧工程的實施意見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健康脱貧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決定》(皖發〔20xx〕26號),根據國家衞生計生委等部門《關於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國衞財務發〔20xx〕26號),解決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下簡稱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現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與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突出重點人羣、重點病種,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採取有效措施提升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和貧困地區醫療衞生服務能力,為農村貧困人口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提供健康保障。

二、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各方聯動。按照“保、治、防”的工作路徑,科學謀劃和紮實推進健康脱貧工程,落實政府主導責任,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動員社會廣泛參與,形成協作聯動、有力有效的工作組織體系。

多措並舉、綜合保障。着力推進“三保障一兜底”,形成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兜底保障相互銜接的醫療保障體系。

防治結合、精準施策。着力創新貧困人口醫療衞生服務體制機制,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形成簽約服務、分類救治、便民結算、預防全覆蓋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做到精確到户、精準到人,增強健康扶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統籌兼顧、共享發展。既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切實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衞生服務,又要統籌安排,穩定並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水平,使之不因實施健康脱貧工程而降低,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主要目標

通過加強醫療衞生服務能力建設,到20xx年底,貧困縣(含市、區,下同)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醫療綜合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兜底保障。到20xx年,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重大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健康水平明顯提高;貧困縣衞生資源、居民健康、公共衞生、疾病防控等主要指標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四、重點任務

(一)提高綜合保障水平。

1.代繳醫保參保費用。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保個人繳費部分,自20xx年起通過城鄉醫療救助基金全額代繳,由縣級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落實。(責任單位:省民政廳、省財政廳,排名第一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2.擴大醫保報銷範圍。制定《安徽省貧困人口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保障指導目錄》,重大疾病由12組增加到40組以上,特殊疾病經省級基本醫保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後列入重大疾病範圍;慢性病病種30種(組),基本醫保統籌地區應結合實際適當擴大慢性病病種範圍。(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

3.降低醫保補償門檻。貧困人口縣域內普通門診不設補償起付線;取消住院預付金,在鄉鎮衞生院、縣級醫院、市級醫院、省級醫院住院治療的,補償起付線分別降至100元、300元、500元、1000元。(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

4.提高醫保補償比例。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提高貧困人口合規醫藥費用補償比例。貧困人口就醫按《安徽省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分級診療辦法》規定執行。貧困人口縣域內普通門診醫藥費用限額內實際補償比(以下簡稱補償比)提高至70%;常見慢性病門診按病種付費,補償比提高至75%;特殊慢性病門診參照住院治療的補償標準給予保障。在鄉鎮衞生院和縣級、市級、省級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的,積極推行按病種付費,補償比分別提高到80%、70%、65%和60%,其中患特殊慢性病住院治療的再提高5個百分點;患重大疾病按相關規定並在定點醫療機構治療,補償比提高至70%。(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5.強化大病保險保障。貧困人口大病保險起付線,由1-2萬元降至0.5萬元,分段補償比例由50%-80%提高至60%-90%。(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安徽保監局)

6.加大醫療救助力度。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範圍,醫療救助水平按年度住院合規醫藥總費用(含特殊慢性病門診)的10%給予救助。搭建政府救助資源、社會組織救助項目與農村貧困人口救治需求對接的信息平台,引導支持慈善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愛心人士等為患大病的貧困人口提供慈善救助。(責任單位: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扶貧辦)

7.實行醫療兜底保障。貧困人口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綜合補償後,在縣域內就診個人年度自付費用不超過0.3萬元,在市級醫療機構就診個人年度自付費用不超過0.5萬元,在省級醫療機構就診個人年度自付費用不超過1萬元,剩餘部分合規醫藥費用實行政府兜底保障。市縣政府承擔兜底保障責任,並設立健康脱貧醫療專項補助資金,省財政給予補助。因患者及其家屬個人行為導致的過度醫療而發生的醫藥費用由患者自付;因醫療機構不合理檢查、施治、用藥等導致的過度醫療而發生的醫藥費用,由醫療機構承擔,不納入兜底保障範圍。健康脱貧醫療專項補助資金由民政部門管理使用,封閉運行,具體實施細則由省民政廳、省財政廳會同相關部門制定。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運用商業保險工具支持健康脱貧工程。(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衞生計生委、省民政廳)

(二)優化醫療服務。

8.精準識別保障對象。以建檔立卡數據為基礎,建立基於基本醫保信息系統的貧困人口身份識別系統、結算系統,精準識別,精細服務。與脱貧退出機制相銜接,實行動態管理。縣可制發《貧困人口醫療救助證》,方便羣眾享受政策優惠。以縣為單位開展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殘致貧調查工作,把握貧困人口病情及病種,為分類救治和健康管理提供支撐。(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民政廳、省扶貧辦、省殘聯)

9.積極開展簽約服務。貧困縣要為貧困人口每人建立1份電子健康檔案、1張健康卡,為每個貧困户確定1名鄉村醫生簽約。按照普通患者、高危人羣和一般人羣,對貧困人口實行分類健康干預,提供基本公共衞生、健康管理、基本醫療等服務。(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扶貧辦、省殘聯)

10.實施大病慢性病分類救治。對一次性能治癒的大病,集中力量進行治療;需要維持治療的,由就近具備能力的醫療機構實施治療;需要長期康復治療的,確定定點醫院或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實施定期治療和康復管理。(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扶貧辦)

11.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建立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的結算機制,實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貧困人口健康脱貧醫療專項補助資金聯動,實現“一站式”信息交換和即時結算服務。改造相關信息系統,強化信息技術支撐。各醫療衞生機構要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為貧困人口提供優質服務。(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安徽保監局)

12.加強診療行為監管。加快推進貧困地區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積極推行臨牀路徑管理與按病種付費。制定《安徽省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分級診療辦法》,嚴格縣域外診治條件,規範就醫秩序。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強化約束,嚴格規範醫療機構診療行為,加強費用管理,嚴控不合理檢查檢驗、藥品、耗材等費用。(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物價局、省醫改辦、安徽保監局等)

(三)加強疾病防控工作。

13.積極實施公共衞生項目。落實國家基本衞生和重大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全面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孕前優生健康免費檢查等重大公共衞生項目。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扶貧辦、省財政廳、省婦兒工委)

14.加強重點傳染病防治。強化和落實重點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傳染病和地方病。實施農村貧困户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深入開展愛國衞生運動。全面開展貧困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行動。(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愛衞會)

(四)加強醫療衞生服務能力建設。

15.建立對口幫扶機制。組織全省三級以上醫院與重點縣醫療機構建立穩定持續的“一對一”幫扶關係,開展醫療衞生人才“組團式”對口支援,建立醫聯體關係,簽訂幫扶責任書,明確目標任務、工作措施。幫扶雙方建立遠程醫療平台,積極開展遠程服務。(責任單位:省衞生計生委、省發展改革委、省扶貧辦)

16.推進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貧困地區縣級醫院(含中醫院)、婦幼保健機構、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標準化建設,配置所需醫療設備,實施社區服務中心空白點建設。優先安排貧困地區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為貧困地區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類本專科學生,每年招聘一定數量的特崗全科、專科醫生。(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衞生計生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質監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將實施健康脱貧工程作為打贏脱貧攻堅戰的重點任務,建立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切實加強領導,統籌組織實施,及時研究解決健康脱貧工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工作進度和推進措施,確定牽頭領導、責任部門和具體責任人,做到定責定時定人。

(二)加強協作配合。各有關部門要主動抓好工作推進和政策銜接落實,加強溝通,密切協作,形成合力。省扶貧辦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指導和督查,定期協調調度。省衞生計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民政等部門要及時制定相關具體辦法和實施細則,保障政策落地。

(三)加強資金保障。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統籌資金安排,加強資金保障,特別是要落實好貧困人口健康脱貧醫療專項補助資金。科學測算、合理安排城鄉醫療救助基金,運行中凡基金出現缺口的,由同級財政及時彌補。

(四)加強監督考核。審計、監察、財政、扶貧等部門每年對健康脱貧相關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開展專項審計監督。衞生計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扶貧等部門和單位要對醫療機構診療行為、基本醫保及醫療救助基金經辦行為開展專項檢查,對違規經辦、過度醫療、騙保套保等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追究經辦機構、醫療機構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以及當事患者的責任。將健康脱貧工程組織實施、政策落實、資金保障、工作成效、對口幫扶等情況納入對市縣和部門(單位)脱貧攻堅目標管理,嚴格考核,強化問責。

(五)加強宣傳引導。各地要制定宣傳方案,加強對健康脱貧工程重大意義、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完善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參與健康脱貧工程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慈善機構等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慈善救助。要加強對貧困人口的宣傳教育,引導他們全面正確把握政策,規範就醫,合理就醫。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xx年7月26日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12

今年5月安徽省正式出台《關於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見》,開始全面啟動户籍制度改革,其中在户口登記管理方面目前已進入“一元化”時代。

《意見》要求,今後安徽省在居民辦理户口登記時,取消農業户口與非農業户口的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户口。目前16個市的公安户口登記系統已經先後完成升級。“從7月1日開始,居民去登記户口,户口簿上將不會再有農業和非農業户口性質之分,而全部都是居民户口(居民家庭户或居民集體户)。”7月1日前已申領户口簿的居民,可本着自願原則,到轄區公安機關免費更換户口簿。《意見》還要求調整户口遷移政策,依據我省城市規模劃分了四個不同檔次的遷移政策。但這只是全省的指導意見,具體實施什麼樣的遷移落户政策,還需要各地政府根據城市規模和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去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實施意見。

據瞭解,隨着户口登記管理一元化改革的完成,今後安徽省户籍制度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逐步建立與統一城鄉户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衞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吸引和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户。

20省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見 居住證“成色”不一,新一輪户籍制度改革已推行近一年時間。記者梳理髮現,一年來已有至少20個省份出台省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20xx年x月xx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於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一個月後,國版户籍制度改革意見全文對外發布,並敦促各地“抓緊出台本地區具體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並向社會公佈”。

根據各地實施意見,多地已劃定新型户籍制度成型期限。從户口轉移政策看,不少省份出台的户口遷移條件比國版寬鬆;在人口管理方面,建立或完善居住證制度已成為共識,但依照當地不同情況,居住證的“成色”並不相同。

多地量化農業轉移人口落户目標,經初步統計,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至少已有安徽、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青海、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新疆、雲南等20個省區出台省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對於改革目標,國版意見設定為:到20xx年,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有效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保障公民權利,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範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大多數省份都在制定户籍制度改革意見時對此做出重申。

距離實現這一目標還剩下5年左右時間。按照既定目標,本輪户籍改革完成後,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將有望在城鎮落户。

廣東、廣西、貴州等9省區已在各自制定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的落户任務,相加來看已超過5000萬人。

此外,安徽等省還提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實現目標,多設定為50%以上。其中,江蘇省的目標最高: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2%。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13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解決無户口人員登記户口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xx〕96號)精神,切實保障公民依法登記户口的權利,經省政府同意,現就解決無户口人員登記户口問題,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同意的《關於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要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積極創新人口服務管理,着力解決無户口人員登記户口問題,更好地服務和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打造創新型“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提供良好環境。

2.基本原則。堅持依法辦理,切實維護每個公民依法登記户口的合法權益;堅持區別情況,分類實施無户口人員登記户口政策;堅持綜合配套,將解決無户口人員登記户口問題與健全完善計劃生育、收養登記、流浪乞討救助、國籍管理等相關政策統籌考慮、協同推進。

3.目標任務。進一步完善户口登記政策,禁止設立不符合户口登記規定的任何前置條件;強化户口登記管理,全面解決無户口人員登記户口問題,切實保障每個公民依法登記一個常住户口,努力實現户口和公民身份號碼準確性、唯一性、權威性的目標。

二、依法為無户口人員登記常住户口

4.不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無户口人員。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的無户口人員,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可以憑《出生醫學證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結婚證或者非婚生育説明,按照隨父隨母落户自願的政策,申請辦理常住户口登記。申請隨父落户的非婚生育無户口人員,需一併提供具有資質的鑑定機構出具的親子鑑定證明。

5.未辦理《出生醫學證明》的無户口人員。在助產機構內出生的無户口人員,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可以向該助產機構申領《出生醫學證明》;在助產機構外出生的無户口人員,本人或者其監護人需提供具有資質的鑑定機構出具的親子鑑定證明,向擬落户地縣級衞生計生行政部門委託機構申領《出生醫學證明》。無户口人員或者其監護人憑《出生醫學證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結婚證或者非婚生育説明,申請辦理常住户口登記。

對不符合《出生醫學證明》申領規定、確實無法取得《出生醫學證明》的,本人或者其監護人應當提供具有資質的鑑定機構出具的親子鑑定證明,經擬落户地縣級公安機關調查核實後辦理落户。

6.未辦理收養手續的事實收養無户口人員。未辦理收養登記的事實收養無户口人員,符合收養條件的當事人可以向擬落户地縣級民政部門申請按照規定辦理收養登記,憑申領的《收養登記證》、收養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請辦理常住户口登記。1999年4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決定》施行前,國內公民私自收養子女未辦理收養登記的,當事人可以按照規定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事實收養公證,經公安機關調查核實尚未辦理户口登記的,可以憑事實收養公證書、收養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請辦理常住户口登記。

其他不符合收養條件的公民私自收養、形成事實上的子女撫養關係,當事人可以在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撫養事實公證、並承諾承擔撫養或監護責任後,再向擬落户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申請對被撫養人進行DNA採樣、排除被拐賣情況並取得相關證明。當事人憑上述材料和撫養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請辦理被撫養人户口登記,被撫養人與户主關係登記為“非親屬”。

7.被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後户口被註銷人員。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後重新出現的人員,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可以憑人民法院撤銷宣告失蹤(死亡)的生效判決書,申請恢復常住户口登記。

8.農村地區因婚嫁或者長期外出被註銷原籍户口的人員。農村地區因婚嫁或者長期外出被註銷原籍户口的人員,經縣級公安機關調查核實未在其他地方落户的,可以在原户口註銷地申請恢復常住户口登記。恢復常住户口登記後,符合現居住地落户條件的,可以辦理户口遷移登記。

對因婚嫁離開原籍時間較長、返回原籍路途較遠,且在現居住地與配偶、子女等共同生活的,經現居住地公安機關與原籍地公安機關聯繫確認無户口、並獲取其原始户籍信息後,可以在現居住地申請恢復常住户口登記。

9.户口遷移證件遺失或者超過有效期限造成的無户口人員。户口遷移證件遺失或者超過有效期限造成的無户口人員,可以向簽發地公安機關申請補領、換領户口遷移證件,憑補領、換領的户口遷移證件辦理户口遷移登記。不符合遷入地現行户口遷移政策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可以在原籍户口所在地申請恢復常住户口登記,其他人員可以在户口遷出地申請恢復常住户口登記。

10.我國公民與外國人、無國籍人非婚生育的無户口人員。我國公民與外國人、無國籍人在國內非婚生育、未取得其他國家國籍的無户口人員,本人或者其具有我國國籍的監護人可以憑《出生醫學證明》、父母的非婚生育説明、我國公民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申請辦理常住户口登記。未辦理《出生醫學證明》的,按照本實施意見第5條相關規定辦理。

11.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中的無户口人員。經民政部門和公安機關按照有關規定開展身份查詢和尋親服務後,仍無法查明其親屬、所在單位、户籍地、居住地的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向當地公安機關申請為其辦理户口登記。其中,屬於未成年人的,在縣級以上公辦兒童福利機構落户;屬於成年人的,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協調當地公安機關為其辦理集體户口登記。

12.其他無户口人員。其他原因造成的無户口人員,本人或者承擔監護職責的單位和個人可以提出申請,經公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調查核實後,可辦理常住户口登記。

三、切實抓好組織實施

13.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無户口人員落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本實施意見精神上來,強化組織領導,細化政策措施,明確工作要求,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各市要結合本地實際,出台具體貫徹實施意見,並向社會公佈。

14.認真核查辦理。各地要深入開展摸底調查,認真梳理本地户口重點問題,摸清本行政區域內無户口人員底數及有關情況。要規範受理審批程序,嚴格工作要求,提升服務水平,及時辦理無户口人員户口登記。要升級完善人口信息系統,加強對無户口人員人像、指紋信息備案和比對核驗,確保登記身份信息的準確性和户口的唯一性。要嚴密户籍檔案管理,對無户口人員户口登記材料逐一建立電子和紙質檔案,確保檔案資料完整有效。公安機關應當將辦理無户口人員户口登記的情況,及時通報相關部門。

15.完善配套政策。各有關部門要對與本實施意見精神不一致的政策措施進行一次集中清理,該修改的認真修改,該廢止的堅決廢止。省公安廳、省衞生計生委、省教育廳等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抓緊按程序修訂户口登記、計劃生育、大中專院校升學畢業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16.積極宣傳引導。無户口人員登記户口問題政策性強,社會關注度高。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廣泛宣傳無户口人員登記户口的各項政策措施以及公民登記户口的權利和義務。要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羣眾,努力爭取廣大羣眾的支持和配合,積極動員無户口人員主動到公安機關申請辦理常住户口登記。

17.強化責任落實。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分解細化任務,落實責任分工,狠抓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省公安廳要會同省民政廳、省衞生計生委等部門加強對全省各地的督查指導,對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力的,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責任。

凡以前文件規定與本實施意見規定不一致的,按本實施意見規定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由省公安廳會同相關部門負責解釋。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xx年x月xx日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14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央九部委《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山西省政府《關於推動全省動漫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等相關文件精神,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意見。

根據晉城城市特色、資源優勢、文化消費趨勢、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新世紀城市發展規劃,把文化旅遊、現代傳媒、藝術品、文體娛樂、動漫影視和教育培訓這6個行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文化產業,形成以重點文化產業為主導,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的格局。

---進一步加強對太行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強文化與旅遊的結合,以文促旅、以旅興文,以大型旅遊節慶活動為載體,推動旅遊和文化藝術活動的發展。

---發展與大眾文化、體育、健康消費相結合的文體娛樂產業。加快孫悟空主題公園、文化藝術中心、印刷工藝園區、太行山文化產業園建設,利用現有的文體宮、游泳館、跳水館,大力發展文藝娛樂業,積極申辦較大規模的體育競賽,積極開展國內外文化交流。

---發展具有晉城特色的會展業。結合晉城的人文資源、社會環境和經濟特色等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新建的會展中心和已有的文體宮等有利條件,以及對一些破舊工廠進行改造利用,形成多元的會展場館和獨特的會展環境。採用補貼、獎勵等措施,吸引和舉辦各種具有國際、國內品牌效應的會展,形成會展、住宿、接待、旅遊、購物、交通、休閒、娛樂的會展產業鏈,打開對外開放窗口,提升城市品位。

---發展與提高市民科學文化素質相結合的教育培訓產業。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或獨立辦學,進一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推進終身教育。大力發展專業知識、實用技能的各類培訓業。

三、積極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大力扶持文化骨幹企業

充分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以需求為導向、品牌為龍頭、資產為紐帶、企業為主體,打破地區、部門、行業、所有制界限,對全社會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樹立“只求所在、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觀念,積極爭取並支持省級部門、省屬企業在我市投資文化產業。進一步擴大開放,吸引各方投資,引進一批國內外著名文化企業來我市落户。力爭在“”期間,形成一批發展前景好、產業規模大、競爭能力強,具有晉城特色的文化產業羣和文化骨幹企業。

大力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充分利用太行山、趙樹理、上黨梆子等品牌優勢,在教育、文化、衞生、體育、新聞出版、文化旅遊等領域,培育一批名牌單位。充分利用女媧補天、精衞填海、愚公移山、白馬拖疆、二十八宿等文化遺存,推出一批精品名作。扶持《白馬少年》《二十八宿傳奇》等動漫企業做大做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並鼓勵其形成相關鏈。

推進文化企業集團化發展,改變目前文化產業單位規模小、相對分散、難以形成社會化生產和規模經營的狀況。積極創造條件組建具有較強競爭力,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充分利用山水、人文、地理等資源優勢發展一批文化企業。在出版、文藝演出、體育、文化旅遊、娛樂休閒、藝術品生產等行業中,扶持一批規模化、集約化的骨幹企業,並創造條件發展成為企業集團。

四、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

各級財政要逐年增加對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每年增長幅度應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市本級財政每年安排文化藝術專項經費500萬元,重點用於市級文化單位的藝術創作和精品生產。“”期間,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比例要有明顯提高。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政府每年從煤炭可持續發展本金中拿出5000萬元作為基本金,以此吸收社會資金,滾動發展,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管理,用於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用於對文化產業投入,支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獎勵優秀文化企業,鼓勵文化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使用範圍如下:

(一)經市政府審定,每年公佈10家優秀文化企業,連續2年按企業對財政年度貢獻額的50%獎勵該企業,按第一年度企業對財政貢獻額的2%給予企業法定代表人一次性獎勵。

(二)鼓勵文化與科技結合的新興業態文化創意企業,對市政府審定的優秀文化創意企業,給予每家最高不超過50萬元創新獎勵。

(三)建設符合規定條件的文化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重點項目(試驗)基地,給予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研發資助。

(四)對原創動畫片給予獎勵。在中央電視台主要頻道、省級少兒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的二維原創動畫片,給予一次性獎勵,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200萬元。在中央台播出的二維原創動畫片,按片長每分鐘1600元給予獎勵;在地方台(省級電視台)播出的,按片長每分鐘1000元給予獎勵;在市級電視台播出的,按片長每分鐘500元給予獎勵。三維在二維的基礎上給予加倍獎勵。同一產品在多個電視台播出,按從高不重複原則給予獎勵。

(五)我市原創影視動畫片獲得國際知名動漫節(展)、國際A類電影節的主要獎項和國家重大獎項的,給予一次性獎勵,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50萬元;獲得省級重大獎項的,給予一次性獎勵,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30萬元;獲得市級獎項的,給予一次性獎勵,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10萬元;同一產品在多個獲得多個獎項的,按從高不重複原則給予獎勵。

(六)對我市數字出版產品、圖書報刊出版產品、音像出版產品等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國家級政府類重大獎項的,給予一次性獎勵,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50萬元。

(七)從事電影發行、放映的電影公司及其他電影企業取得的收入以及在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徵增值税和營業税。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適用13%的增值税税率,文化企業發生的廣告費用,按照税法規定進行税前扣除。

安徽社保實施意見 篇15

安徽省關於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決定》(皖發﹝20xx﹞26號)精神,大力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目標任務

聚焦70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市、區)建檔立卡貧困村和貧困户,圍繞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以促進貧困户增收為核心,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總抓手,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以傾斜扶持為支撐,充分尊重貧困村、貧困户意願,有效利用貧困地區農業特色資源,實施“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扶持發展特色種養業,促進農業增效、貧困人口增收。到20xx年,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至少發展1項特色種養業,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户基本上從事1項特色種養業;到20xx年,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形成“一村一品”專業村,每個從事特色種養業的貧困户家庭農業經營收入達到本縣(市、區)平均水平。

二、重點工作

(一)科學確定主導產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結合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支持貧困地區立足農業特色資源優勢,選準貧困村農業主導產業和貧困户脱貧產業,積極推進“一村一品”。優先扶持貧困地區“一村一品”專業村開展“三品一標”認證認定,加強品牌創建。依託貧困地區“一村一品”專業村特色農產品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相關服務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讓貧困户更多分享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

1.支持發展糧食生產專業村。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村,優先開展發展專用品牌糧食試點,並在專用糧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資金上給予傾斜安排。支持糧食專業村實施“雙千工程”(畝收千斤糧、畝增千元錢),推行糧食+經濟作物的耕作模式,推廣稻鴨共育、稻魚共生。支持糧食專業村實行農牧結合、以種定養髮展青貯玉米和優質飼草。各級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範片、示範村、示範家庭農場優先安排在31個貧困縣、3000個貧困村,在綠色增產關鍵技術物化補貼上給予重點傾斜。

2.支持發展蔬菜生產專業村。支持貧困村發展蔬菜生產,重點支持貧困村發展日光温室、大棚等設施蔬菜,皖南及皖西山區貧困村重點發展夏季高山蔬菜、食用菌。對於貧困地區蔬菜生產專業村、帶動貧困户發展蔬菜生產和就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安排實施蔬菜標準園項目。

3.支持發展畜禽養殖專業村。支持貧困村發展生豬、家禽、牛羊養殖和兔、蜂等特色品種養殖,皖南、皖西南草場資源優勢區域貧困村發展肉牛、肉羊養殖。支持畜禽養殖專業村開展綠色低碳循環生豬生產模式攻關,重點支持畜禽養殖專業村推進村內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幫助與糧食生產專業村等糧食規模經營主體對接,構建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生豬大縣獎勵資金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生豬養殖專業村支持。畜禽標準化養殖項目、肉牛基礎母牛擴羣增量補貼、生豬良種補貼、肉牛良種補貼、奶牛良種補貼、農村沼氣建設項目等,優先安排在畜禽養殖專業村。

4.支持發展水產養殖專業村。支持水面資源條件較好的貧困村發展大水面生態友好型漁業,科學確定品種結構和密度,在財政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專項資金上給予傾斜安排。支持有條件的貧困村開展池塘標準化健康養殖,優先安排漁業標準化健康養殖項目、漁業財政項目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完善健康養殖配套設施。

5.支持發展茶葉、水果、中藥材等生產專業村。支持皖南、皖西茶葉主產縣貧困村發展茶葉生產,優先安排茶產業綠色增長模式攻關示範;幫助推廣無性系茶園,開展低產茶園綜合治理,實施茶園綠色防控,優先支持茶葉標準園創建。支持水果產區貧困村建設水果、中藥材等生產專業村,幫助推廣新優品種、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優先支持水果標準園創建。

6.支持發展林業特色專業村。支持林區貧困村依託林業特色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打造木本油料、毛竹、苗木花卉、名特優經濟林等特色基地。支持專業村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業,優先安排林下經濟和低產林改造等林業項目。大力開展林業技術推廣和技能培訓,提升專業村貧困户林業致富技能。

7.支持發展休閒農業、森林旅遊專業村。支持在水果、茶葉、漁業、林業、人文歷史等特色資源豐富和生態優美的貧困村,以及城市、名勝景區、自然生態區、森林公園周邊的貧困村發展休閒農業、森林生態旅遊。指導專業村興辦農家樂、開心農場、開心菜園、採摘園、休閒垂釣基地等,興建森林旅遊景區(點),創建“森林旅遊人家”。支持專業村休閒農業、森林旅遊基礎設施以及道路交通建設,興建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設施。加強休閒農業、森林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將休閒農業、森林旅遊講解員、導覽員納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示範帶動能力。加大培育、引進、扶持與貧困户密切相關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度,引導土地經營權規範流轉,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增強發展能力和示範帶動能力,促進貧困地區農業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完善貧困人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力爭每個從事農業產業的貧困人口均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地區“一村一品”專業村生產的農產品均有穩定出路。

1.扶持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積極引導貧困地區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聯合與合作,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專業大户和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產業化聯合體,推動聯合體內各經營主體之間實現產業聯結、要素聯結、利益聯結。貧困地區各級示範聯合體的評選辦法,要有帶動貧困户增收的指標要求。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户和家庭農場發展的相關涉農項目資金,給予貧困户參與度高的省級示範聯合體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支持。

2.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培育貧困地區本土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外地龍頭企業。對符合《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皖政〔20xx〕38號)規定條件的貧困縣招商引資龍頭企業,優先給予獎補。貧困地區龍頭企業申報省級龍頭企業,給予優先評選,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融資風險資金給予優先支持。

3.扶持農民合作社。指導貧困村特別是其中的“一村一品”專業村創辦、引進農民合作社,積極引導貧困户參加。加大對貧困地區示範合作社的評定支持力度,每個貧困縣每年增加1個省級示範社指標。貧困縣的國家級、省級示範合作社評定,要把吸納和帶動貧困人口增收情況作為重要指標。支持貧困縣開展“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試點”。開展農民土地股份合作試點的合作社,要吸納所在地貧困户加入。

4.扶持貧困户創辦家庭農(林)場。指導有能力的貧困户選擇合適的產業自辦或聯辦家庭農場,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各級農業、林業部門要把貧困户家庭農(林)場作為技術服務的重點,並在項目資金上予以支持。示範聯合體、龍頭企業、示範合作社要積極吸納貧困户家庭農場,並加強指導服務。示範家庭農場評選,向貧困户創辦的家庭農場傾斜。

5.加快發展社會化服務。加快培育貧困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優先支持貧困地區建設鄉鎮“一站式”公共服務中心、貧困村村級服務站點,大力發展合作服務組織、服務型企業、社會服務組織等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太和縣、宿州市埇橋區先行開展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與經營性服務體系融合發展試點,其他貧困縣要在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積極開展探索,提高為貧困人口發展特色種養業的服務保障水平。支持貧困縣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創建、農信農機農藝融合試點,農機購置補貼優先滿足貧困人口需求,國家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資金優先向貧困縣傾斜。

6.支持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開展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查摸底,逐村建立發展台賬,實施精準支持。制定扶持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政策措施,統籌安排項目資金,支持貧困村盤活資產、開發資源、發展物業、創新服務。指導貧困村加強集體資產運營管理,支持貧困村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各縣(市、區)要認真落實徵收農村集體土地留用地政策,政府建立的投融資和擔保平台要對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給予服務傾斜。

(三)整合項目資金,放大扶持效應。

1.加強項目資金整合。以貧困縣為主體,整合中央和省級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發展、水利、林業等項目資金,包括高標準基本農田、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國家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小農水項目縣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各類現代農業發展項目資金、林業發展項目資金、扶貧專項資金等,統籌支持貧困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種養業發展。省、市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農業、水利、林業、扶貧等部門要大力支持,建立協調機制,加強指導和監管。

2.加大傾斜支持力度。省級涉及農業發展的項目以及來源於中央和省級的涉農轉移支付項目、投資建設項目,按因素法分配到市、縣(市、區)的,要將貧困情況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合理確定權重,向貧困地區傾斜;競爭立項的,同等條件下要優先安排貧困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帶動貧困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各市支持農業發展的項目資金以及省級下達的項目資金,要向貧困縣傾斜。各縣(市、區)安排項目資金時,要給予貧困村、貧困户、帶動貧困人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或傾斜安排。省、市涉農部門要按照31個貧困縣、39個非貧困縣、沒有扶貧任務的縣(市、區)的順序,制定本部門優先、傾斜支持項目資金的具體辦法。

3.創新實施扶持政策。貧困縣要將財政資金投入設施農業、規模養殖等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户(具體按省財政廳有關辦法執行)。支持貧困户直接參與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的可直接受益、穩定增收的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服務等項目。針對貧困村特色種養業項目和農民合作社需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完善集體林權制度,促進林權抵押貸款和貧困農户小額信用貸款,並給予財政貼息。積極推進政策森林保險,鼓勵在政策性保險基礎上疊加商業保險,積極開展保單質押貸款。支持貧困村農民合作社依託特色種養業穩妥開展信用合作。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要求,逐級分解落實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責任。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落實本級扶持措施。縣級作為責任主體,其主要負責人承擔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負責扶持項目落地、推進實施等工作;分管負責人具體抓落實。各級農業、林業部門承擔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牽頭單位職責,並認真落實本部門扶持措施。各級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水利、扶貧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落實好相關扶持政策。

(二)制定實施方案。縣級政府要按照本實施意見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產業扶貧到村到户清單,明確補助標準。鄉鎮要結合自身優勢產業資源,圍繞意見確定的目標任務,因地制宜制定特色種養業扶貧規劃和年度計劃。貧困村要結合本村實際制定“一村一品”實施方案,對貧困户因户施策,制定幫扶措施。

(三)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在縣級扶貧開發領導組織下設立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協調小組,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扶貧等部門參加,定期召開調度會,實現部門聯動,共同推動扶持措施落地。各部門要建立省、市、縣三級系統內的對接機制;省、市各有關部門要認真梳理各自承擔的扶持措施,排出時間表,按時下達到市、縣(市、區),並加強督促調度,幫助解決問題,推進措施落實;縣級各部門要及時向上級部門報告情況、提出需求、反映問題;每年年底,貧困縣農業、林業部門要將本地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實施情況書面報送省、市農業和林業部門。

(四)強化考核激勵。將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實施情況納入各級、各有關部門扶貧開發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省農委、省林業廳要把本系統扶持措施落實情況納入對市、縣(市、區)的績效管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gzheng/yijian/pozo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