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

一、洛克印象: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洛克的全名是約翰洛克,是有名的英國資產積極思想家和教育家。1632年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家庭。父親是一個嚴格的清教徒,內戰中站在議會一邊,他們父子關係極好,父親對他的政治態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影響。1644年他入偉士敏士特學校受中學教育,那裏的經院主義教育使他十分反感。他在《教育漫話》中反對機械的學習、反對靠文法學語文,就出自他的切身體驗。1659年入劍橋大學攻讀哲學、自然科學,深受培根和笛卡兒著作的影響,一度愛好化學和氣象學實驗。他喜神學,因無真正的職業性神職機會,轉而習醫,打算以醫為業。16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洛克的著作有《文官論》《論自然的法則》《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教育漫話》《論基督教的合理性》《關於理解的指導》《自然哲學基礎》。此外,他還為工業和殖民地事務委員會擬了一份《工作學校草案》。

洛克的治學觀點有唯物和唯心兩重性。他着重研究了認識論。他在他的《人類理解論》第一卷中探討了觀念起源問題。他認為,觀念和原則同藝術和科學一樣,不是天賦的。心靈原像一塊白板入一個暗室、一個空箱,或像一張白紙,其中沒有任何字樣、任何觀念。他的裝備和知識材料來自經驗。人類的知識都建立在經驗之上,發源於經驗。人類的觀念來源首先是感覺,此外還有反省。人類理解首要的機能是心靈能接受所感受的印象,這是外在的對象通過感官所造成的。或他本身反省那些印象時所造成的。他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感覺論者,又是一個感覺論的二元論者。

洛克的教育思想除散見於《人類理解論》和《工作學校草案》以外,集中在他的《教育漫話》一書中。《教育漫話》先後譯為法、荷、瑞典、德、意等國文字,在這部著作中,他詳細審定了紳士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和方法。這部著作,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要求,批判了當時英國的傳統教育,提倡較廣泛的、切合實用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並在體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建議。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但也有人民的因素,他提出的許多具體措施有很多正確的成分。

二、健康的身體:健全的精神和知識的載體(摘錄)

有健康的身體方有健全的精神,這是對於人生的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繪。

身體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了別的種種,也是徒然。不善於用心的人,決不能遵循正當的途徑;身體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當的途徑也決不能獲得進展。

我敢説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有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

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弱,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導入他途,使河流的根本方向改變;從根源上引導一下,河流的終極流向途徑,就會截然不同。

我們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我們能忍耐勞苦,要在世界上做個人物,也必須先有強健的體格。

第一件當心事,是兒童無論冬夏春秋,衣着都不可太暖。初生時,人的面孔同其他部位一樣嬌嫩,因為長期袒露,所以比其他部位更經受得起風寒了。

只有睡眠是兒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最能增進兒童的生長與健康。

早起頂有益於健康。

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習慣冷水,應與水接觸。

孩子年齡增長,自由便隨之而來,無須永遠受人監護。這時,學校家長最要緊的是給孩子良好的原則與牢固的好習慣,這是最要緊和最可靠的。一切告誡與規勸及原則的重申,無論如何反覆叮嚀,除非形成了習慣,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的飲食宜極清淡簡單,兩三歲前,應該禁止肉食。三四歲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一切疾病定可以大大避免,而健康與強壯的體制基礎也一定可以確切地奠定下來。

孩子的卧牀,應該是堅硬的,寧可用絮絨,不可用羽絨。硬牀可以鍛鍊身體;至於每夜睡在羽絨被褥裏,那是消融體魄的,是虛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這種不經意的舒適,會潛移默化地削弱人的體質,引起許多疾病。況且習慣睡硬牀的人,外出旅行等能夠適應不好的睡眠條件。將身體習慣為隨遇而安,是人的一種大幸,也是成就事業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良好強健的心理素質:人生海洋中衝浪的堅船(摘錄)

心理強健的主要標準: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能不顧自己的好惡傾向而嚴格順從正確的`理性指導。能在理性航標的指引下,毅然與願望背道而馳。

我們在教養子女中的一個重大錯誤,就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精神在最孱弱,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沒有讓他們習慣於約束,服從於理智,沒有按應該形成的樣子去塑造。對子女本能的愛常常成為溺愛,沒有規則的約束,形成了不良習慣,以後便成為一塊變形磚,沒法子派用場。幼兒要母親的奶頭,兒童要糖果,青年要愛人……人的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慾望,這不是錯處。錯的是慾望脱開理智,產生不適當的慾望,或對正確的慾望產生不適當的度。如兒童就要愛人,便不適當;要把所有的糖果都歸自己,便不適度。不適當和不適度放縱下去,就成習慣,遺害無窮。

從搖籃中開始,就要培養孩子這樣一種習慣:去爭取自己該得到的東西,不是爭取自己想得到而不該得到的東西。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違原則屈從,他們就會學會得不到也能心理平衡,他們就不會有非分之想,以及為達到非分之想而哭鬧,正象他們不會哭着要月亮一樣。

管教兒童,要從極小時開始。你要在孩子長大後服從你,首先要他在兒童時服從你。隨着孩子的長大,你就要以理服人,假以詞色。如果再強力迫脅,則必然招致失敗。方法正確,小時孩子是你的"僕人",大了成為你的朋友;方法不當,大了以後會成為你的"敵人",會厭惡你,可能心裏會暗暗划算:"爸爸,你什麼時候才死呢?"

另一方面,要警惕一種相反的傾向:兒童被管束太嚴,精神沮喪頹唐,失去活力和勤奮,那樣更糟糕。放蕩的青年,常生龍活虎一般,精神飽滿。一但上了軌道,常常可以變成一些能幹偉大的人物。

心情沮喪的兒童則不然,他們的態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鬱的,很不易振作起來,作出什麼事業。

要避免上述兩方面的矛盾,需要一種重要的技巧。誰要找出這樣一種方法:一方面使兒童的心情安逸、活潑、自由,同時又能使他們抑制非分的慾望,這就算懂得教育的真正祕訣了。

對兒童獎勵與懲罰都要慎用。懲罰的目的是為了知錯改錯,這主要體現在心理的認知上,如果不能觸及心理,這種懲罰便是無用的,如果使被懲罰者不但未感羞愧,而且產生反感,那就是一種徹底的失敗。

四、知識和技能教育

讀書、寫字和學問,是必要的,但卻不應該成為首要的事物。如果有人不把一個有德行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看得遠比一個大學者更為可貴,那麼他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傢伙。

學問當然得有,但應該放在第二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

對本質良好的人來説,學問對於德行與智慧都是大有幫助的,然而我們也得承認,對本質不良的人來説,學問就只會促使他們變得更加愚蠢,或者變成更壞的人。

閲讀……兒童到了能夠説話的時候,就應當開始學習閲讀。

一定要多加註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工作,也不可讓他把讀書看成一項任務。

讓他們自己嚮往學習,追求學習如同追求另一種遊戲或娛樂。但決不可把學習當作他們的一項任務,也不可讓學習成為他們的一種煩惱。

兒童的身上,是不應揹負任何工作之類的嚴肅事情的,因為他們的心智和身體都承受不了。

不要強迫兒童學習,也不要因此斥責他;要儘可能地誘導他去學習閲讀,不要把學習作為他的一種工作。寧可讓他晚一年學會閲讀,也不可讓他因此對學習產生憎惡心理。

當這些温和的方法使得他逐漸能夠閲讀時,便應當為他選擇一本淺顯、有趣而又適合他的能力的書,讓他在閲讀中得到樂趣,從而吸引他,使他能夠從讀書的辛勞中得到回報,不過所選的書不應在他的頭腦中充塞純粹無用、華而不實的東西,或者打下邪惡與愚蠢的基礎。

每一個兒童去閲讀他完全不能理解的章節段落,其中能有什麼樂趣、能受到什麼鼓勵呢?

教學方法

其實教師應該考慮到,自己的責任是讓兒童養成習慣,而不是怒氣衝衝地向兒童灌輸規則,規則對人生的指導是沒有多大用處的,至少對兒童沒有用處,因為兒童根本記不住規則。

在兒童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兒童所學習的東西本身都很困難,教師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於儘可能讓一切事情變得容易,而尤其是在語言的學習上,最沒有理由為難兒童。

兒童的心智是狹窄與脆弱的,通常一次只能容納一種思想。一個兒童的頭腦裏一旦有了什麼想法,馬上就會被這種想法填滿,尤其是在帶有情緒的時候。

兒童的心智天生就是散漫不定的。只要是新奇的東西,都會吸引他們;無論看到什麼新奇的東西,他們都急於要去嘗試,過後卻很快就膩了。

要想讓兒童的心靈接受你的教導,增長知識,就應該食使之保持安以平靜。你不可能在一個戰慄的心靈上寫上美觀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可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美觀平整的文字。

不在意、不經心、不穩定、易走神,那都是兒童本身固有的缺陷,因此,只要沒有發現他們是故意所為,便應温和地予以提醒,假以時日逐漸地克服。

兒童對導師具有的敬畏心理,應該經常通過導師對兒童表現出來的慈愛與善意來得到緩和,這種關愛之情能夠激發他們去儘自己的責任,使他們樂於服從導師的指令。這樣,兒童與導師相處的時候才會感到輕鬆自在,而惟有這樣的心態之下,心靈才能接收新的信息,接納那些印象。

洛克在外語學習、寫作、人文教育課程、語言表達能力、自然科學、出國學習等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論述,閲讀之後都會有一定的啟發。

五、賞識教育讀書

當今學生不缺溝通不乏激勵少的是管教,我認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學生,把握不好尺度,則"寬嚴皆誤"。這的確是一門學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感到一種責任。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才是現代人。他認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此言甚善。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長和老師紛紛效仿的"賞識教育"。其實,賞識教育並不能包治百病。

現在,獨生子女佔很大比例,家長的注意力和愛自然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特別在物質上不斷滿足。結果過分的寵愛,無休止的滿足,漸漸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蕩不羈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會形成"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會毫無顧忌地去抓、去取。有的家庭過分保護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辦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看成潛在的危險,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變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屬活動,由於沒有獨立的實踐機會,動手能力大大減弱。

另一方面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訓練,他們雖然常聽到父母教育他們要互相幫助,但這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概念,並沒有真正的行動。

試想,如果用"賞識教育"來教育這樣的孩子,只會使他們更加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現都優異的"好孩子",過度地誇獎和賞識他們,可能會帶來以下不良的影響: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賴性。越是誇獎,孩子就越依賴大人們的選擇來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斷;二是會剝奪孩子的自豪感。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生活後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會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種表面上的誇獎。過分"賞識"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愛的沼澤,對孩子有百害無一益,結果會害了孩子。

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錯誤,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實施"懲罰",嚴格管教,是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應該鼓勵他多參加集體活動;如果孩子動手能力不強,就應該鼓勵他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實際上,"懲罰"教育也好,賞識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種,還要與嚴格教育、挫折教育等並行,沒有一種方法適用於所有孩子。

1、《教育漫話》教師讀書筆記

2、《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

3、《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4、中學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兒童本身都有豐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這個不許動、那個不能那樣做之類的限制,並且他早早地接觸了書籍,能從書籍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現實以外的世界,那麼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發展。

有人説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我十分相信這句話,只有在一個自由的靈魂中,才能產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產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力量,必須在幼兒期萌發、茁壯,否則就會萎縮。

經常有人問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其實想象力不用培養,不限制就是培養。在教育上,並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尤其在培養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條黃金法則。檢驗孩子在家中是否獲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為他提供了一個放飛想象的空間,這裏有一道簡單的自我測驗題:當孩子不小心闖了禍,如打了杯子或碰翻電腦,他的第一個反應是為那損壞的東西而難過,出現內疚情緒,還是急於看你的臉色,出現辯解的行為?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假期兩個月,以龜行速度讀完了校長推薦書目《教育的奇蹟》。讀完18個教育故事,唯有一個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愛,真真切切的愛打動了我的心。要問我18個故事中哪一個更得我心,那便是海倫·凱勒和沙利文老師之間的故事。

海倫·凱勒,18 80年出生在美國巴拉馬州北部的一個小鎮。海倫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為一場猩紅熱奪取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着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海倫就在這樣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着成長。直到七歲那一年,家裏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因而瞭解失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導下,海倫用手摸觸學會了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閲讀,後來用手沒別人的嘴脣,學會了與人交流。沙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裏奔跑,在地裏埋下種子,爬上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去河邊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了失聰和失明的障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得克里夫學院,成為一名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師》、《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倫如何從一個又聾又啞又忙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個最令人感興趣的人物?海倫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説,我們還要看到默默陪伴海倫五十年,給予海倫無私的愛的莎莉文老師。

愛學生,每個老師都會説,也都做,但是為什麼最後的結果卻千差萬別?我想這在於老師所給予學生的那份愛,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麼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槓腳。

有人説:愛一個人要能愛她的有點,更要能包容她的缺點。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關鍵在於愛人的人有沒有一個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點和瑕疵。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缺點,只是老師眼裏有的孩子有點多於缺點,而有些孩子則被缺點掩埋,很難找到他的優點,有點多的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也多,反之亦然,於是老師開始埋怨學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誰會會回頭想想,“為什麼我沒有找到孩子的有點,是這個孩子毫無優點,還是我缺少一雙尋找優點的慧眼?”被缺點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沒有一雙發現孩子身上有點的慧眼是極其可怕的,因為他帶給孩子的不是積極,陽光和快樂,而是消極負面的,這一切將跟隨孩子的一生。

假期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Children are the true treasure of countries。 Let's teach them well。”(孩子是國家的財富,我們必須好好培養他們。)這是一位加拿大老師的一句話,當我問起她為何這樣説,她的回答是:愛孩子等同於愛財富。金銀珠寶誰人不愛?為何不能用財富的心理去愛班級中那四是個孩子?

當然,沒有一個老師不愛孩子的,只是我們的愛在某些時候變味了。早讀鈴聲響了,玲玲踏着鈴聲姍姍來遲,其他同學早已開始了早讀,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時的你會怎麼做那?大聲喝斥“教室外站着!”還是現行退讓,放她進教室早讀,可後再輕聲細語地詢問遲到的原因,瞭解到不為人知的原因後,因同情,因關心,或其他因素給她一個撫摸,一句安慰,一個擁抱,讓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給予她的愛和關心。

或許班機中的孩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幾十分之一的希望,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可是同樣的孩子對於他們的家長卻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作為教師是何種心態愛你的學生呢?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獵人帶着獵狗去森林中打獵,獵人一槍打中一隻兔子的後退,受傷的兔子開始拼命奔跑,獵狗在獵人的指示下飛奔着去追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不見了,獵狗悻悻而歸,獵人開始罵獵狗:沒用的東西,連只受傷的兔子也追不上。獵狗不服氣:我盡力而為了啊!兔子終於跑回洞中,它的同伴在慶幸的同時也感到很驚訝:那隻獵狗那麼兇,你還受了傷,怎麼還能跑得過它?受傷的兔子説:他是盡力而為,而我是全力以赴。老師啊,你對你的學生們是盡力而為了還是全力以赴了?

其實,在我看來,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還不足以説明你會愛孩子。一個真正愛孩子的老師是剛柔並濟的。她既能給予孩子母親似的柔情,學生可以從她那裏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給予學生父親般的威嚴,學生可以從她那裏明白何為責任和堅強。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假期裏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着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是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書中還寫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揮——周舟。他是一個先天性智殘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運的。作為他的父母,從未把他當成殘疾兒童,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來培養兒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樂天賦,不斷培養和給予他鍛鍊的機會。作為一個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關閉了他智慧的大門,卻開啟了他指揮的殿堂。看來“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家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蹟。而這一個個奇蹟的背後,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那就是無限相信學生的潛力。人的潛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而且可能做得最優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其實越是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懷與愛護,他們的心更敏感。很多學生之所以會越來越差跟他在學校老師對他的關心夠不夠,受到老師的漠視有着很大的關係。對待學生,特別是國小生,我們應該有親切的語言,温暖的笑容和恰當的包容,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我們的包容與鼓勵,多點包容,多點鼓勵,孩子的進步就會很大很快。

作為一名教師, 特別是國小教師,我們要明白對孩子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們不受束縛,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約束。因此,他們不可能去認真思索一個問題,注意力也不可能長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這反而使孩子能無拘無束地想他們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創造出令人驚異的場景。善於教育的老師,往往能夠順孩子的天性,不斷誘導,把孩子培養成才,而不會按照自已的意志強迫兒童改變自已的天性。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同能力,不同個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應該有所區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發展孩子的特長,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強制孩子服從家長的意願,而是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再次,多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壞人一樣防孩子。孩子有優點也有缺點,這是肯定的.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師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語言和態度,而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父母和老師也不要把孩子當成壞人一樣的防着、管着、而是應該信任孩子、讚賞孩子。

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閲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暑假裏心血來潮,買了好多茶葉,大紅袍、龍井、碧螺春、鐵觀音、正山小種。於是,忙裏偷閒(此“忙”為帶孩子忙),沏上一杯好茶,捧上一本好書,品香、品味、品讀!

身為教師,便離不開教育的主旋律,而教育的樂章,要用愛去譜寫。幾本書中,朱永新老師主編的一本《教育的奇蹟》,讓我很受感動。此書由四個篇章組成,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蹟”、“教師的教育奇蹟”、“自我教育的奇蹟”和“學校教育的奇蹟”。這些奇蹟的誕生都來自於一個“愛”字,唯有愛能化腐朽為神奇。

周弘用愛將失聰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一位令人驚歎的神童;胡厚培用愛將弱智的兒子舟舟培養成世界唯一的弱智指揮;榮曉鳴用愛將先天腦癱的兒子榮博征服美國名校;名師孫維剛用愛澆灌學生心靈的成長;校長劉京海用愛鼓舞學生走向成功;“再生父母”李聖珍老師用愛感化學生人性的尊嚴……一個個教育的奇蹟,實在讓人震撼,為之感動。特別是李聖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在這愛的教育理念下,李老師魔術般地轉化了無數的“問題少年”和所謂的“差生”。憑着一顆熱忱的心和一份真誠的愛,李老師把一個個“動物”變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賴的好母親,是學生欽佩的好老師,是年輕人喜歡的大朋友。一位平凡的母親,卻被成千上萬的孩子視為“再生父母”。這份愛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的神奇,何等的偉大呀!

感動書中的奇蹟,也便細想身邊的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身邊也不乏有些性格怪異、思想偏激、行為散漫、調皮搗蛋的學生。對於這些學生的成因,我們似乎瞭解的太少。沒有像李老師那樣細緻入微地瞭解學生形成的原因,自然不能對症下藥,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愛,被父母愛,被老師愛,被社會愛。愛是無限的,讓我們像那些用愛創造奇蹟的前輩們學習,用自己真誠的愛,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讓他們在愛的暖流中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讓他們的夢想插上美麗的翅膀,勇敢地飛翔!相信努力,定能成功,也讓我們一起用愛創造教育的奇蹟吧!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暑假裏心血來潮,買了好多茶葉,大紅袍、龍井、碧螺春、鐵觀音、正山小種。於是,忙裏偷閒(此"忙"為帶孩子忙),沏上一杯好茶,捧上一本好書,品香、品味、品讀!

身為教師,便離不開教育的主旋律,而教育的樂章,要用愛去譜寫。幾本書中,朱永新老師主編的一本《教育的奇蹟》,讓我很受感動。此書由四個篇章組成,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蹟"、"教師的教育奇蹟"、"自我教育的奇蹟"和"學校教育的奇蹟"。這些奇蹟的誕生都來自於一個"愛"字,唯有愛能化腐朽為神奇。

周弘用愛將失聰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一位令人驚歎的神童;胡厚培用愛將弱智的兒子舟舟培養成世界唯一的弱智指揮;榮曉鳴用愛將先天腦癱的兒子榮博征服美國名校;名師孫維剛用愛澆灌學生心靈的成長;校長劉京海用愛鼓舞學生走向成功;"再生父母"李聖珍老師用愛感化學生人性的尊嚴……一個個教育的奇蹟,實在讓人震撼,為之感動。特別是李聖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在這愛的教育理念下,李老師魔術般地轉化了無數的"問題少年"和所謂的"差生"。憑着一顆熱忱的心和一份真誠的愛,李老師把一個個"動物"變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賴的好母親,是學生欽佩的好老師,是年輕人喜歡的大朋友。一位平凡的母親,卻被成千上萬的孩子視為"再生父母"。這份愛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的神奇,何等的偉大呀!

感動書中的奇蹟,也便細想身邊的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身邊也不乏有些性格怪異、思想偏激、行為散漫、調皮搗蛋的學生。對於這些學生的成因,我們似乎瞭解的太少。沒有像李老師那樣細緻入微地瞭解學生形成的原因,自然不能對症下藥,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愛,被父母愛,被老師愛,被社會愛。愛是無限的,讓我們像那些用愛創造奇蹟的前輩們學習,用自己真誠的愛,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讓他們在愛的暖流中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讓他們的夢想插上美麗的翅膀,勇敢地飛翔!相信努力,定能成功,也讓我們一起用愛創造教育的奇蹟吧!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説:“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閲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説:“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只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是呀,每個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優點,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養他了。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着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着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問題時,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或者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使孩子那顆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説,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蹟”!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説:“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責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態度,“壞孩子”“笨孩子”“差孩子”“問題孩子”這些定性的詞都不能隨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期待成為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七八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學生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裏,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裏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裏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着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裏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學校裏,她總覺得老師、同學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學生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温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的後進生。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學生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學生,乃至轉化為學生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同學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學生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上來了,特別是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寒假裏我認真地閲讀了彭興順的《教育就是喚醒》這本書,讀後讓我感觸頗深。正如書中開篇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是的,教育就是“喚醒”,一詞用的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人們心靈最美好的東西,喚醒人們自主創新意識,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也喚醒我們對教育的思索,對今後工作的思索。

教師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好榜樣,用美德佔據孩子的心靈。教師的師德要在愛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要具有無私的愛,必須高度重視個人修養,端正教學思想,更新知識結構,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寶貝,在過去許多年的國小教育工作中,我對自己的學生也如同對自己的女兒那樣,這使我深深體會到,情繫學生,像母親一般熱忱地愛每個孩子,孩子才會親近你,這樣你才會感到人生有意義,學生身體健康,快樂,學習進步,你就感覺到工作的快樂。

教師要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孩子,當然也要嚴寬適度。對學生的承諾要兑現,講誠信,懂得感恩。總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才會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楷模,才能談及教育。

作為國小教師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孩子的習慣養成。一個人成長過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一定做好學生的在校習慣養成教育,並且與家長共同,使之積極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問,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思考,教會擁有知識的方法;不僅要有一顆慈母之心,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奉獻給我們的學生,還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不斷鼓勵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自信,還要不斷髮現學生進步的軌跡,肯定他們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些打擊,那麼你的寬容、關愛、欣賞就會澆灌出一片生機和葱綠,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更不是為了讓學生感謝,但讓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就是對從事這份職業的最高獎賞。教師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燈下面對潔白的四壁,靜靜地守候寂寞,撲去心靈的塵土去守望教育,構築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黑夜裏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長, 揮去眼前擋住我們前進的細沙,追求教育的真諦。

讀完這本書細細反思,正如書中自序所説,我感覺到教育就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壓力,更是一份動力。對每一位孩子不敢説放棄,也不能説放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喚醒,讓每一花蕾努力綻放……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8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播種行為,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穫命運。”孫雲曉先生也一再強調培養習慣在孩子養成教育中的重要性,“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把他引到破產的地步。”的確,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甚至決定學生的未來命運。最近響應學校要求,認真拜讀了孫雲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主要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及方法,還例舉了一些具體的事例向我們説明了養成教育的重要性,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所教育的學生正好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們有着強烈的自我意識,卻又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足夠的自控力,特別是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做人和做事,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與學生接觸最多也是影響最大的班主任,身上就肩負着更多的使命,那麼作為班主任到底如何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呢?結合孫雲曉先生的文章,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首先,作為班主任要正確面對學生的不良習慣

在孫雲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的報告會上,現場有家長提出,自己的孩子壞習慣“屢教不改”,這個缺點怎麼辦?而孫雲曉的回答很有意思,説“這是‘特點’而不是‘缺點’。這是兒童的特點。而兒童教育就是要反覆。”可見學生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習慣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班主任,我們當然都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自覺服從班級管理,其實學生自身也不想犯錯誤,他們也渴望能夠不斷進步,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讚揚,他們之所以犯錯就是存在一些“特點”,而這些“特點”是可以通過家庭和學校的雙方合力來加以改正的,着名新聞工作者楊瀾就説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年輕,有資本犯錯誤。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清這一點的話,在我們的教育中就會減少很多負面情緒,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從而避免犯難以挽回的錯誤,與學生關係也更為和諧些,也更有利於我們學生和自身健康人格的培養。

第二,細節決定成敗,要從細微處入手

哲學上強調量變引起質變,要求我們不能拔苗助長,急於求成,而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孫雲曉認為,對孩子好習慣要明確規範,讓孩子對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要清清楚楚。然後就是堅持,好的習慣只有堅持,才能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一件事堅持21天就會初步養成。而堅持90天后,就是一個成熟穩固的習慣。”孫雲曉這段話給我們教育很好的啟示,其實我們學校每天都在身體力行着,那就是注重學校規章制度的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制約作用,他明確規範學生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就是所謂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我們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不斷從細微處引導和監督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然後逐漸由“有為”到“無為”,逐漸幻化成學生的內在自覺。譬如,光線良好的時候,不開教師用燈,教育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早讀,晚自習,上課及時趕到,教育學生形成嚴格的作息習慣;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亂扔垃圾,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就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從細微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吧!

第三,班主任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孫雲曉也在文章中強調:真正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自覺地撿起一塊垃圾、擦乾淨講台、擺好教具等等,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會自覺模仿老師的行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這比班主任三令五申地説教要強得多。還比如我們要求學生早讀課6:45之前必須要過來,那麼作為班主任就必須在這時間之前過來,要不然我們憑什麼要求學生也守時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班級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處處以身作則,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教育無處不在,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各自現有教育資源,結合各種教學活動,把“做人、做事”的正確習慣的培養融入平常的教學活動中,以正確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樣的班級管理才是最有説服力的。

第四,持之以恆,貴在堅持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萬丈高樓平地起,這需要我們班主任不僅僅要細心,還需要足夠的恆心和耐心。班主任要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平和地應對這個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師生雙方合力解決,學生同時也要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一定會有成效的。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過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與孫雲曉先生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於父母和老師來説,你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未來。”我們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幸福的未來,但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個人的力量,一個小時就能解決的問題,他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合力,從小抓起、從細抓起、從現在抓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康的人格,從而向着美的方向生長!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作為一名一線教學工作者,教學內容基礎,教學工作具體,有時候在繁瑣的工作當中,很容易忘了屬於這一份職業的星辰與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單一重複當中。然而,越是基礎的工作,越需要有一個遠大的高屋建瓴的嚮導,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讀完,能讓讀者對於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務產生進一步的思考。特別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穫。這本書當中,懷特海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教育問題進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點,但對於今天的中國教育現狀,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懷特海認為,教育是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並圍繞生活而展開運行。凝練成為一句話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説他主張將教育與生活聯繫在一起,並把學生視為有血有肉的個體,而不再是工具。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將知識運用到鮮活的生活之中,再通過生活實踐來驗證知識的科學性,而不是當一個知識的搬運工,機械地將知識填裝到學生的大腦中。畢竟教師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實施者之一,也就是説一名教師在立足於教育現實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有一份堅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書中提到:“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對於這一點,我也感觸頗深。單純的概念必須要結合生活當中能接觸的實際事物來舉例,學生們才會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一些具體問題時,帶入到生活場景,學生們也會更印象深刻。在今後的教學中,這個做法也值得我繼續發揚光大,在備課時考慮如何結合當下學生們喜愛的話題上多花心思。

關於教育的節奏,懷特海結合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及綜合運用階段。在他看來,教育的節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學習方式應該在學生的智力發育達到適當階段時採用。不同的情況下,這三個階段開始的時間和持續的時長都不盡相同,而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這樣一種不斷重複的週期。所謂教育有周期,其實就是教與學都有周期,從“教”的方面講,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計劃,從“學”的方面講,有一個接受過程甚至是反覆練習的過程都是常見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計劃性的同時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節奏這一章裏,懷特海還特別提到:“如果教師在滿足學生有節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處地起激勵作用,學生一定會不斷地為某種成就而欣喜,不斷地重新開始。”這一句話我是十分贊同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非常需要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很多時候,一句簡單的讚揚,就能夠激起學生們更加積極的學習熱情。希望自己能時時牢記這一點,努力給予我的學生們更多的正面反饋,幫助他們投入到學習的樂趣當中。

這本書在讓我透過日常教學工作以外,能更多地去思考關於教育的本質,對我而言大有裨益。

01、作者簡介:

懷特海,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他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誌着人類邏輯思維的空前進步,被稱為永久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創立了龐大的形面上學體系,《過程與實在》、《觀念的歷險》等是其哲學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廣泛承認。

02、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原版首次出版於1929年,是他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念。他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活與活力,反對學生灌輸知識,面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他還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路教育便無從談起”。懷特海的教育思想對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參考與指導價值。

03、精彩分享:

1、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這些原理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具體事例。在隨後的實踐中,這些人將會忘記你教他們的那些特殊的細節;但他們潛意識中的判斷力會使他們想起如何將這些原理應用於當時具體的情況。

2、 填鴨式灌輸的知識、呆滯的思想不僅沒有什麼意義,往往極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最美好的東西遭到了腐蝕。

3、 人的大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它是永恆活動着的,能對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應。你不能向對待工具一樣,把它磨鋒利了才去使用它。不管學生對你的課程有什麼樣的興趣,這種興趣必須在此時此刻被激發;不管你要加強學生的何種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此時此刻得到練習;不管你想怎樣影響學生未來的精神世界,必須現在就去展示它——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難去遵循的一條規律。

4、 教育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藉助樹木來認識森林。我極力主張這樣的解決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扼殺了現代課程中的生動性。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當理想降低到實踐的水平時,其結果便是停滯不前。特別是當我們把智力教育看做僅僅是獲得機械呆板的大腦能力,看作僅僅在於對有用的原理作系統的敍述,那麼就不可能有任何進步,儘管在對課程大綱無目的的重新安排中,在迴避那不可避免的時間短缺的徒勞的努力中,將會進行許多活動。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上帝創造了這樣一個世界,其中眾多的知識主題絕非一個人所能夠掌握。羅列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各種科目,用這種方法來對待這個問題是毫無希望的。知識的科目太多了,每一個科目都有其存在的充分證明。也許這種知識材料的過剩對我們來説是一種幸運,因為對重要原理處於一種愉快的無知狀態,使世界變得有趣了。我非常希望你們銘記於心的是,雖然智力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但智力教育還有另一個要素,比較模糊卻更加偉大,因為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古人稱之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識就不可能聰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獲得知識卻仍然沒有智慧。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更完善,更為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近,特地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現已經讀完了六個章節。

我覺得這是一本給人思想影響深刻,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讀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同事,對待學生,對待自己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兒子長大。朱永新老師説:“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閲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世界。”

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國小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説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説要培養學生不亂扔紙的習慣,班主任老師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告訴他必須怎麼做,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直到養成習慣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才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

另外我們學生的寫字習慣,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都是孫雲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説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説“‘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繫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裏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温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讀了《教育漫話》我對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傳統教育思想有所瞭解。作為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並且反思我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育漫話》開篇就闡述了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他的體育教育思想。洛克認為“凡是身體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麼別的奢望了。身體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別的種種,也是徒然。”他把健康放在了比其他一切種種都重要的位置上面。洛克提出“身體強健的主要標準在能忍受痛苦”,因此,洛克堅決反對上流社會對兒童的嬌生慣養,主張身體鍛鍊自幼小開始。從兒童很小的時候起,就應多注意户外活動,多注意呼吸新鮮空氣。洛克説:“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冷水。”洛克認為,兒童的衣服不宜過緊,以免束縛身體,影響發育,衣着也不宜過暖,使身體習慣於氣候的變化,增強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腳、洗澡是鍛鍊身體的好辦法,可使衰弱者恢復健康,健康人增強體質。在飲食方面,應粗食淡飲,少食油膩、肉類食物,兒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麪包、蔬菜和水果。睡眠對於增進兒童健康和生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讓兒童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起早睡。應為兒童選擇堅硬的卧牀,以鍛鍊其身體,如果讓兒童睡在羽絨被褥裏,必會消融其體魄,這是“虛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與我們現在一些人採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現在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長輩對他們呵護有加,在飲食、穿衣、日常生活上生怕出現一點差錯,教育的方法與洛克提倡的恰好相反。

我覺得我們看了《教育漫話》後應該對我們採取的這種教育方式進行一個審視,不能説要完全的照搬洛克的教育思想,但也應該有所借鑑,不要對孩子過於的溺愛,讀到這裏,這又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從小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老人們的溺愛讓他養成了許多壞習慣,尤其讓我頭疼的是,他很調皮,愛看電視和玩電腦。針對他的這一情況,我首先是減少他看電視和玩電腦的時間,在他感到無聊的時候,再介紹一些有趣的圖書給他,當然,一開始是一些純漫畫型的,而且是由他自己挑選。慢慢地,他開始喜歡看書了,自己就主動拿出一些書來看,現在,除了星期天,他基本上不看電視了,而且所看的書也由一開始的漫畫向一些知識型的書籍轉變了,他還經常把他從書上獲得的知識講給我聽呢!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認真學習的。我相信只要用一顆愛心去工作,再加上教育方法得當,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對於朱永新,曾在上看到過某位老師的__中所提到過,隱約瞭解到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而對於他的__則從未看過。上次學校特為我們訂了他的《新教育之夢》,帶着對他的好奇,我認真地看了這本書,真可謂收益頗多、感慨頗多。

對於有關教育類的書,我看的不多,應該説是很少,因為這類書通常是很抽象、純理論的,看起來很乏味,讓人想睡覺。但這本書則大不相同,書中所寫的純粹是朱老師根據教育現狀而談到的他所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外加理想的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及父母,非常實際、實在。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看完書後的一些感受。

關於德育,朱老師定位其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我非常贊同。書中講到,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環,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長城’來,要我們大家‘建築人格長城’。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自覺地創造真善美之人格。”我們幼兒園的德育基本上是通過晨間談話、教學活動形式來進行的。晨間談話時,我們經常通過一些故事來感染孩子,表面上效果不錯,但實質上則不然。在學校,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如何孝敬長輩,幼兒都會説,但實際生活中呢?現在的家長都非常的寵愛自己的孩子,上學放學都要接送,父母工作很忙所以這接送工作大都落在年邁的爺爺奶奶身上。每天放學,孩子們要拿好自己的衣物,換好鞋子回家,我經常看見一些爺爺奶奶在吃力地為孩子換鞋子,而坐在椅子上的孩子還在東搖西擺。小班的孩子我們還可以理解,但有些中、大班的孩子也是如此,甚至,我還看到過一個孩子出手打奶奶。可見我們的德育效果如何,至少在孝敬教育這一塊是失敗的。

教學活動中,我們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引導孩子要愛祖國、愛護公物、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等,有時候講的時候連我自己都感到可笑。正像朱老師所説,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文化和道德相脱節的現象。比如我在網上也會經常看到一些消息,如某地區的.一公交車上,扒手偷東西,一女學生及時指出,卻遭到扒手的斥罵甚至毆打,而車上其他人卻如同沒看見一樣,更可氣的是那被偷的人非但沒有感謝那位女生,而是轉過頭來對那位女生説“其實我身上沒帶錢包,哪怕偷。”看到這樣的事例,誰還會去學那位女生呢? 再比如,在某所成人高校中,有位女學員的男朋友在大白天衝進教室當着在場所有學員的面將其女友砍死,而在場的學員包括任課教師居然沒有人出來阻止,直到人被砍死、兇手離去,才有人報警。還有某地區幾位公安人員在大街上勇鬥歹徒,結果有一位公安人員大腿動脈被割斷躺在大街上奄奄一息,儘管行人很多,但誰也沒有伸出援助之手,結果那位公安人員終因失血過多而英勇獻身。這樣的事雖然不多,但要列舉出來也不少,可見我們現在的人的道德處於何種水平。在如何進行德育方面,我覺得僅僅靠學校是不夠的,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榜樣。

關於教育方面,我還只是一個新手,因此,在此,我也不多説什麼了,以上只是我的一點點想法。總之,朱老師所提出的這些,我覺得正是我們教育所應達到的目標,正是我們一代代老師所為之奮鬥而想實現的理想,我將以此為奮鬥方向,並朝着這個理想而努力工作。只要我們朝着這個理想而不懈地努力,相信這個新教育之夢一定會實現。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本書於1693年問世,至今已有324年,這位作者不知長眠了多少年了,但他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還在被一代代的人們所使用。正如一首詩所寫,“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人最終都會死亡,身體髮膚生會帶來,死亦會帶去,唯一可以留下去的東西是人的思想。就像約翰洛克,雖然他已死了那麼多年,但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活在全世界的人心中。

本書中篇談的是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有幾種觀點我感悟很深。

一、早期教育

教育要趁早,孩子小的時候,是人的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之時,此時是對孩子進行良好教育的最佳時期,要讓孩子習慣性地遵守紀律,服從紀律。但我們今天的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任孩子妄為,對他們的行為不加管理與約束,致使長大後再想去矯正時會相當麻煩。人們習慣性在水的源頭播撒毒藥,日後親自喝到苦水時,卻又感到不解。園藝者培育盆景,在植物很小的時候就下很大的功夫對植物進行修剪、定型,才使植物按照人們喜愛的方向去發展,倘若我們在樹小的時候沒有進行處理,待它長成粗枝大葉的,我們就無法把他培育成我們喜歡的模樣。所以早期教育很重要,那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

二、教育兒童要用理智克服慾望

節制慾望,是造就一個自滿自得、幸福快樂的人的合適途徑。人為什麼會痛苦,是因為你的慾望太多,當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慾望時,你就會痛苦。對孩子,從小就要剋制他的慾望,要讓他明白,你得到的是適合你得到的,而不是你想要的。對於孩子要求的東西,我們要適當給予,比如孩子餓了,他如果只是説他餓了我們就要滿足他的要求,如果他點名需要啤酒或麪包時,就不能答應他,因為這是人的慾望的表現。我們必須通過對這一件件小事的控制來控制兒童的慾望。

三、尋找適合父子的恰當距離。

孩子小的時候,是最適合建立威信的時候,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對孩子嚴格一些,讓他對你產生敬畏之心。長大了,我們反而應該越來越親切地去對待他,像朋友一樣,一起幹活一起玩樂。而現在的家庭的教育剛好是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百般溺愛,把孩子的各種壞習慣都培養起來了,長大了,又想把他們塑造成我們希望的樣子,須不知小樹苗已變成雜亂叢生、沒有方向的大樹,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給它矯正了,因為我們錯過了培育的最佳時期。所以在家庭教育問題上,一定要儘早,而且還要找到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法。

四、儘可能不適用鞭撻。

曾看過一篇一位老師寫的文章,他的國小和國中老師喜歡打人。國小的老師,只要你題目做不對就會打人,所以大家上課都很規矩,這位老師的教學效果非常不錯。到了國中,遇到的班主任也打人,不過是無理由的亂打,只要他喝酒喝醉了,就在班上亂打人,很多同學都受了不少冤枉打。這兩位老師的鞭撻對現在的這位老師影響很深遠。畢業了,這位老師在社會上不敢和別人打交道,對領導如同對當年的教師一樣,有畏懼心裏,所以剛進入社會那幾年,工作一直不出色。所以從長遠來看,鞭撻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作者也提出,鞭撻與呵斥應謹慎地予以避免,因為這種懲罰的方法,除了使兒童對於帶給他們不幸的行為產生一種羞恥與憎惡的心思以外,決不會再有別的益處。

雖然是一本古老的書,但它的思想至今都很前衞,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遵循這一種自然的規律,任時代風起雲湧,它自巋然不動。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我讀了《釋放你的教育智慧》一書,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本書雖為隨筆,卻並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着的思想火花。《釋放你的教育智慧》字裏行間流露、揮灑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整本書字裏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湧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這本書體現的是一種對社會,對時代的深深的思考。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着,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衝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隻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人人呼籲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質,他認為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決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師。我們的教師更關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見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確與否,難以檢測,很難凸現,因此,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再加上我們的教師長期忙於事務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瑣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務消磨了高遠的追求。於是,他迫切地呼籲,要喚醒和強化教師的方向意識。

作為教師,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話: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全書“教師的解放”這一篇,讀後收穫頗豐,最深的感受是他為我們解決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師,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閲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名師的書籍,讓閲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當學生違反紀律時,我們是否採取了適當的教育方法;當學生上課打瞌睡不聽話時,是否由於我們的課上得不好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何等的氣度、胸懷,以及對教育事業何等的熱愛!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敢於釋放思想。我們的教學工作不會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會碰到許多疑難困惑,碰到許多新的問題,因而更需要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釋放你的教育智慧》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不斷進步。以後我努力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修養。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説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着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裏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説,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有感

前幾天,我認真拜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62條——《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能讓我細細思索的是這兩段話:“一個人到學校裏來上學,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的更聰明”;“那種熱愛自己的事業而又善於思考的教師,才有力量使教室裏保持肅靜,使兒童特別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傾聽他的每一句話,才有力量激發學生的良心和羞恥心,這種力量才是一種無可爭議的威信。”

想想自己的教學,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很重視我們教的知識學生記住了多少,我們所教的方法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生的分數是不是理想,習題是不是會做。我們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沒有去引導他們獨立思考,久而久之我們教出來的部分學生也就不會思考,也懶得去動腦筋,那麼我們的課堂也就變成了少數優生的天下。中等以下學生堅守:沉默是金。我們的基礎教育就決定了三六九等。這是我們國小教學的悲哀。

很多的時候我們還會抱怨學生的紀律不好,用了很多的方法:鼓勵的、懲罰的,結果效果不理想,其實我們真的應該從自己身上找一找問題。今天讀了建議的63條,我才明白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一種叫做“思考”的東西,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新穎,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豐富,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吸引和榜樣的力量。

仔細觀察學生們的眼睛。不管是怎樣的課堂,只有學生的眼睛反映的是思考的眼睛,這堂課才是最有效的。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每位學生眼睛裏閃耀着光芒,閃耀着思考的幸福的光芒!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特別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着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必須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棄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判斷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説,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説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説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悦,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説:“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教育的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我想,很多孩子都和我一樣,在被學習困擾時,不禁提出一個疑問:我為什麼要學這個?或許有人會説,考試會考;也許有人説這説不定在今後的什麼時候就會用到。學生如果這樣來看待學習,他所學的依然將是僵化的、呆滯的知識,因為他找不到該知識在當下的意義,不知道如何去應用它,無法讓它生動起來。

以語文學科為例,語文是眾多學科中最為實用的,它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路邊的招牌是語文;閲讀的書籍是語文;電視裏的廣告詞是語文;春節時貼的對聯是語文。語文培養我們的聽、説、讀、寫能力。聽,是語言的信息的接收,別以為聽人人都會,有的人説話引經據典,有的人説話一語雙關,有的説話還有弦外之音,你都聽懂嗎?説,是語言信息的輸出,別以為人人都會説話,説話也是一種藝術,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要學會説話,讓不同的人都能正確理解你的意思。什麼時候該慷慨激昂陳詞,什麼時候要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用詞遣句、語速、聲調、姿勢都很重要。所以,我們不能僅僅給學生提供一大堆知識的碎片,而是要讓他們對其應用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這揭示了教育另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讓學生藉助樹木認識森林。懷特海認為,“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種對知識的運用,關鍵就於根除科目之間、知識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善於把各種知識綜合起來運用,善於牽一髮而動全身,讓學生了解某一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方位,以幫助學生藉助樹木來認識森林。懷特海強調,“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識對文化毫無幫助。”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都很強調良好的課堂紀律,以便將大量無活力的知識灌輸到一班學生的腦子裏去。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通過被動記憶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來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話,簡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這樣,生活更不應該是這樣。” 世界是普遍聯繫的,知識也是普遍聯繫的,而且有內在的結構和秩序。我們是因為教的方便,人為地將具有普遍聯繫的知識分割成一個個的課程,通過一個個知識點讓學生一步步地去學習。但在教的過程中,教師自己必須要引導學生將某一具體的知識放到整個知識體系的大背景中去學習,讓其明白知識對理解世界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升其判斷力,鍛造其對複雜環境的掌控能力,讓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特殊事例做出預見。但如果學生缺乏整體意識,不知道知識之間的內部結構和內在邏輯,不能夠站在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上思考一棵樹的生長,他是做不到這些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zwrx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