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精選17篇)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精選17篇)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1

關鍵詞:積極的期望;機會;鼓勵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精選17篇)

鑑於本書的啟發,我想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對學生的教育應從三方面來考慮。

一、積極的期望

教師要相信學生,對學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學生也對自己產生期望。特別是班上一些調皮、經常闖禍的學生,我們更應該對他們有所期待,相信他們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們去進行教育,使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積極地改正。那他們以後一定會發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堅強。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他們,總會驚喜地發現,他們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髒而累的事。如,無論颳風下雨每天為班級走廊拖地,無論多髒,對班級衞生角定時清理;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計算機,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學生身上存在着的閃光點就是我們給予他們期待最大的動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學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們不受束縛,無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標準的約束,所以當我們班主任給學生傳遞的是積極的期待時,學生就會感受到,並按好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就會促使其向好的方向發展。反之,則會加速其向壞的方向發展。

二、機會

教師要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學生會越來越好,而不斷體驗到失敗的.學生則會越來越差。我班上有個學生性格比較衝動,以為解決與班上同學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結果吃了處分,但他學習成績還可以。有一次,電工教師要班主任推薦幾名學生去從事電工電子的實踐,作為備選人員去參加市級的競賽。於是我就找到該同學並把我想找他去參加培訓的想法跟他説了一下。他得知這一消息後,喜不自禁,同時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説:“我真沒想到,像我這種有處分的人,也能去參加培訓。”我説:“你的處分該讓它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重要的是現在,是將來。這是個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機會,同時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現為你早日撤銷處分增加籌碼。”他聽了深受感動。以後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實驗室練習技能的時候,他總是很有禮貌地跟我先打個招呼再出去。在練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回到教室後他就會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想着放棄。這種情況下,我總是會鼓勵他,讓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膽地去問指導教師。通過他的週記,我能夠感受到他思想上的進步。他清楚地認識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是那麼的幼稚。現在他考慮問題越來越全面,與同學的關係也越來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過前段時間去參加市級技能大賽,雖然沒有得獎,但他對自己是越來越有信心。

三、鼓勵

教師既要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也要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使學生的信心越來越足,行為也越來越自覺。班上有個學生期會考試數學考了49分,我鼓勵他説:“數學是一門比較難學的科目,大家的基礎都差不多。這次沒考好不要緊,通過你以後的努力,爭取期末考試能夠在及格的基礎上考得更好。”從這以後,他夜自修上總是能夠把作業及時地做完,但有時候還是會有所鬆懈,而且一旦鬆懈,一時半會兒很難有心思做作業。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是會鼓勵他:“遇到作業上的問題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麼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優點,作業不會做也不會去抄其他同學的作業。你可以試着去把老師讓大家記的課堂筆記拿出來先看懂了再去做作業。”之後,有好幾次夜自修的時候,全班學生都在冥思苦想數學作業的時候,他看着筆記二十幾分鍾就把作業做完了。當時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數學作業本發下來的時候,我會特意看看他做的作業正確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對的。只是個別題目因為不夠細心而做錯了。雖然還沒有期末考試,但我相信該學生在數學考試上肯定會取得好成績的。學習上的鼓勵,帶動了勞動上的積極性。隨着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我真擔心該學生在打掃樓層公共平台的時候會有所鬆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氣,他都會準時叫上班上其他同學去打掃,讓我深受感動。

正是在積極的期待與鼓勵下,使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漸漸走向了成功。對於涉足社會實踐甚少的學生而言,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感受意義更加重大。作為學生,他們缺少困難和失敗的挫折與磨鍊,缺少從失敗到成功的體驗,也缺少足夠的經受失敗的心理準備和心理承受能力。失敗和挫折往往使他們一蹶不振,失去前進的動力。大多數差生的出現就是學習中的困難與挫折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與動力,進而失去了學習興趣。他們在經歷了多次挫折和失敗後,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覺得沒意思,更不敢去學生會鍛鍊與磨鍊自己。如此惡性循環,形成一個“我是失敗者”的心態。要促使這些學生重新振作起來,關鍵的一點,是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態,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教師的鼓勵無疑會激勵他們進一步學會做人、做事與學習,成功的體驗會讓他們逐漸形成積極的心態,為以後踏入社會,適應社會打下結實的基礎。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2

本質上講,閲讀是自我建設與自我塑造的過程。曾國藩説:“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人身之軀譬如一座房子,生來都是毛坯房,通過閲讀構建裝修,靈魂居住期間才會潤澤舒適。那麼為什麼閲讀?自然而然地成為重要問題。

讀了《中國教室的奇蹟》中的幸福第四課“赴一場與好書的約會”之後,我也深深地有了感觸。俞玉梅為了能讓孩子們愛上讀書,精心設計了很多辦法,如:打通生活與學習的“任督二脈”;讓孩子明白,閲讀是最美得人生姿態,告訴孩子“為什麼閲讀”;讓攀比閲讀之風席捲教室;帶孩子與朝陽清風一起讀書等。

書籍為人類插上改變命運的翅膀,閲讀是獲取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徑。一個老師曾經問他的學生:“讀書為了什麼?”有的同學説:“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有的同學説:“為了能發財致富。”最後只見一個同學站起來大聲説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學生就是近代中國史上的傳奇人物——周恩來,當年他還只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

周恩來,一代總理的成長緣於讀書,讀書賦予了他知識,讀書使他淵博,讀書使他通曉古今,懂得了治國之道。

杜甫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代詩人的成長緣於讀書,讀書讓他豪情滿懷,讀書讓他立志報國,讀書讓他感悟到百姓的疾苦,寫下了千百首感人肺腑的詩篇,成為受後人稱頌的“詩史”。

一位位有志之士,一代代天之嬌子,他們工作於不同的領域,成長於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讀書。我無法保證讀書便可以成為詩人,更無法保證能成為總理,但是我可以保證在書中每個人都可以收穫許多原來沒有的東西。

一本書,一本再普通不過的書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從此伴着這個人快樂地成長着,我想大概這就是書的魔力所在,這就是為什麼無數成功人士熱愛讀書的原因吧!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讀書又怎麼能進步呢?人之所以富有,首先應該是心靈的充實和純潔,其次才是房子,車子和錢財。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第一位的是,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科技的創新能力和國家的競爭力,沒有一個文盲眾多的國家成為富強的國家。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浮躁到連書都不願意讀,猖狂到視讀書人為另類而不齒的地步,那這個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也離崩潰不遠了!從主觀上來看,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泛濫是讀書人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某些人的眼裏,哪些灰暗的書本中只有‘顏如玉’,或是‘黃金屋’。功利,世俗,浮躁化傾向日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眾,推杯換盞整天喝得頭昏腦漲,天昏地暗者眾,而坐下來踏踏實實讀書學習充實自己者寥寥。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3

最近一直在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作者用很容易讀懂的話語講述了教育的最最珍貴的道理。很多的教育案例都充分説明我們人作為子女或者家長身上存在的問題。正是自身的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和改善而影響了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處事方式。回想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否真的做到了最簡單的教育了呢,我想肯定是沒有的,多多少少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當自己也成為一名老師的時候,能不能做到最簡單的教育?因此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自己了。因為,尹建莉在第67頁引用了一句蒙台梭利的話就充分的説明了這一點,“教育的真正準備是研究自己”。我們常常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温和地對待兒童。 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

“身教重於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時間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友善與平和呢?通過閲讀這部分內容,我覺得要從自身做起,建立鼓勵的常規方式,用表揚和鼓勵來代替指責和批評,也許課堂上難免會有對事情的批評和指正,但是每個人都是那麼的需要被發現和被關愛。我覺得作者的初衷就是讓每一個教育者明白,教育的最本真的源泉是要回歸,迴歸當初的美好,一切的美好。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4

根據學校的安排,本學期繼續閲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上學期由於種種原因沒能跟大家一起從頭學習,我本是很不情願的接受了這項任務,而當我打開了書才發現很多的例子就發生在我的身邊,發生在我的課堂,很多心理教學的方法我也用到了卻用的並不恰當,在書中我還學到了很多教育方法,為我解決了上課中遇到的難題。比如:依戀心理。

依戀心理:心理學家哈洛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幼小的兒子對母親的依戀,他們通過小猴子對鐵絲媽媽和布媽媽以及奶瓶位置的改變了解到,小猴對母猴的不只是因為母猴能給它餵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給小猴以柔和的感覺。通過依戀心理學的學習,可以看出愛和自尊的滿足對孩子的重要性。

通常在歷史課中,我對歷史成績好的學生會格外偏愛,而通過布媽媽的啟示,我試着對後進生“開小灶”背題的時候給他畫出最經常考的題,減輕壓力,對歷史檢測有進步的學生,在班上大加表揚,當有別的學生起鬨質疑時,我會在提問前告訴他一會兒提問他哪個題,這樣在提問的時候這位同學會很自信的站起來回答,通過這個方法幫助他建立自信,也使同學對他的看法慢慢改變,經過了三輪歷史檢測,這位同學的成績由原來的歷史十幾分提升到三十分左右,我想等到最後會考他一定可以達到及格的水平。

我認真學習書本中有效教育方法並在課堂中加以實施,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德西效應運用過度自己還渾然不知。

德西效應: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中,過度的獎勵刺激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學生將主要學習目標置於腦外而着重於獎勵,使他們原有的學習熱情降低。我覺得書中的這段話好像説的就是我自己,曾經為了讓學生背下歷史知識,我也採取過這樣的措施,只要你背下來我就給你這樣的東西那樣的東西,指望靠着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孩子的興趣,而歷史檢測成績卻一直不盡人意,學生雖然背下來了,可是到做題的時候好像沒背過一樣,通過德西效應的學習,我想我應該學着書中的王老師一樣,巧妙運用德西效應,培養學生對學習真正的熱愛,讓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在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勞動,並且有了進步,得到了認可,這才能成為孩子學習真正有效的動力來源。鼓勵學生進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和體現自身價值遠比一味表揚更有效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在表揚學生時,要運用“獎勵內部動機為主”原理,使學生關注自己的成長。平時,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良好行為,給預表揚。引導他們自主的良好行為,引導他們朝自我成長方向發展。

已是教學的第五個年頭,在教學的路上摸索了些教學方法,曾經以為那是經驗的積累,而通過《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的學習,我瞭解到了自己的很多教學方法並不是那麼恰當的,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繼續認真學習書中的心理教育法,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前行。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5

讀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除了深感欽佩外,自己更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它能掃除那些陳舊得近乎老化的觀念,讓閲讀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閲讀者的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也切實感受到自身素質提高對育人工作的重要。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慨頗深。

朱永新教授説:“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後重複5年20xx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5年。一個實實在在教5年的人,與一個教了1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樣的。愛孩子,不是光給孩子們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朱教授在論述這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説到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老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角色,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師所説的那些可怕角色。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

當然,我做的遠遠還不夠,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輕的心,今後,哪怕工作再忙,時間再緊,也要擠兑一點閒暇,讓自己靜下心,定下神來仔仔細細地拜讀一些作品。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6

暑假裏心血來潮,買了好多茶葉,大紅袍、龍井、碧螺春、鐵觀音、正山小種。於是,忙裏偷閒(此"忙"為帶孩子忙),沏上一杯好茶,捧上一本好書,品香、品味、品讀!

身為教師,便離不開教育的主旋律,而教育的樂章,要用愛去譜寫。幾本書中,朱永新老師主編的一本《教育的奇蹟》,讓我很受感動。此書由四個篇章組成,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蹟"、"教師的教育奇蹟"、"自我教育的奇蹟"和"學校教育的奇蹟"。這些奇蹟的誕生都來自於一個"愛"字,唯有愛能化腐朽為神奇。

周弘用愛將失聰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一位令人驚歎的神童;胡厚培用愛將弱智的兒子舟舟培養成世界唯一的弱智指揮;榮曉鳴用愛將先天腦癱的兒子榮博征服美國名校;名師孫維剛用愛澆灌學生心靈的成長;校長劉京海用愛鼓舞學生走向成功;"再生父母"李聖珍老師用愛感化學生人性的尊嚴……一個個教育的奇蹟,實在讓人震撼,為之感動。特別是李聖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在這愛的教育理念下,李老師魔術般地轉化了無數的"問題少年"和所謂的"差生"。憑着一顆熱忱的心和一份真誠的愛,李老師把一個個"動物"變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賴的好母親,是學生欽佩的好老師,是年輕人喜歡的大朋友。一位平凡的母親,卻被成千上萬的孩子視為"再生父母"。這份愛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的神奇,何等的偉大呀!

感動書中的奇蹟,也便細想身邊的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身邊也不乏有些性格怪異、思想偏激、行為散漫、調皮搗蛋的學生。對於這些學生的成因,我們似乎瞭解的太少。沒有像李老師那樣細緻入微地瞭解學生形成的原因,自然不能對症下藥,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愛,被父母愛,被老師愛,被社會愛。愛是無限的,讓我們像那些用愛創造奇蹟的前輩們學習,用自己真誠的愛,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讓他們在愛的暖流中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讓他們的夢想插上美麗的翅膀,勇敢地飛翔!相信努力,定能成功,也讓我們一起用愛創造教育的奇蹟吧!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7

讀完《新教育》第二章,使我對新教育的認識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蘇霍姆林斯基一直説要培養大寫的人。有了特色,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大寫的人。你考試考得好,我舞跳得好,他字寫得好,誰也不比誰差。一個人有特色,就有了許多深層次的東西,他的社會行為也會相應地有了自我規範。

新教育實驗講“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為了一切學生”,是因為教育是一個大的概念,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而且要關注教師,關注校長,關注父母,關注一切和教育相關的人,無論他是貧困的,還是富有的;是愚昧的,還是睿智的.;是健全的,還是殘疾的。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沒有父母的發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發展。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於“行動”也是十分重視的,他説“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他把“在勞力上勞心”稱之為“有思考的行動”,他説“人類與個人最初由行動而獲得真知,故以行動始,以思考終,再以有思考之行動始,以更高一級融會貫通之思考終,再由此而躍入真理之高峯。”行動在反思中進行,讀書與寫作無疑是一條光明大道,是一條走向深刻幸福的道路。新教育實驗強調行動。新教育實驗主要是通過教師撰寫教育日記、教育敍事、教學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隨筆等,使教師在行動中不斷成長。

在新教育行動的召喚下,我們很快駛入航道,並收穫着充實與快樂。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8

寒假裏我認真地閲讀了彭興順的《教育就是喚醒》這本書,讀後讓我感觸頗深。正如書中開篇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是的,教育就是“喚醒”,一詞用的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人們心靈最美好的東西,喚醒人們自主創新意識,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也喚醒我們對教育的思索,對今後工作的思索。

教師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好榜樣,用美德佔據孩子的心靈。教師的師德要在愛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要具有無私的愛,必須高度重視個人修養,端正教學思想,更新知識結構,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寶貝,在過去許多年的國小教育工作中,我對自己的學生也如同對自己的女兒那樣,這使我深深體會到,情繫學生,像母親一般熱忱地愛每個孩子,孩子才會親近你,這樣你才會感到人生有意義,學生身體健康,快樂,學習進步,你就感覺到工作的快樂。

教師要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孩子,當然也要嚴寬適度。對學生的承諾要兑現,講誠信,懂得感恩。總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才會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楷模,才能談及教育。

作為國小教師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孩子的習慣養成。一個人成長過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一定做好學生的在校習慣養成教育,並且與家長共同,使之積極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問,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思考,教會擁有知識的方法;不僅要有一顆慈母之心,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奉獻給我們的學生,還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不斷鼓勵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自信,還要不斷髮現學生進步的軌跡,肯定他們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些打擊,那麼你的寬容、關愛、欣賞就會澆灌出一片生機和葱綠,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更不是為了讓學生感謝,但讓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就是對從事這份職業的最高獎賞。教師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燈下面對潔白的四壁,靜靜地守候寂寞,撲去心靈的塵土去守望教育,構築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黑夜裏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長, 揮去眼前擋住我們前進的細沙,追求教育的真諦。

讀完這本書細細反思,正如書中自序所説,我感覺到教育就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壓力,更是一份動力。對每一位孩子不敢説放棄,也不能説放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喚醒,讓每一花蕾努力綻放……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9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近日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這本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讀畢我深覺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止於其文學價值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展現了當代教育的現實所在。這部著作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新教育之夢》在訴説着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新教育之夢》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事例,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教育的一些思索。

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的第七章―――理想的教師,讀完這一章節後,使我在心裏重新定義了教師的含義,同時我也深深的覺得自己以前地認識是非常地膚淺。現在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自己找到了多年想要尋找的方向,而且是非常明確地知道自己以後將要以一種什麼樣地姿態出現在學生、家長、同事的面前。在緊張現實生活中,愛情婚姻、子女家庭、經濟收入、名譽地位等種種人生瑣事必然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當心情不好時,很容易將內心的煩躁投射到學生身上,語言不檢點,甚至動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學生感到緊張、委屈、怨恨,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造成學生對社會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面臨這樣局面,現在我知道了,我不會再怨天尤人了,那就是我們教師要不斷調整、改進、提升自己教育品質的行為,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愛心、堅韌、剛強、心胸寬廣的人。

還記得初任班主任,受“嚴師出高徒”的影響,為了維護自己的“師道尊言”,我常常臉似玄冰,冷麪説教,動則呵斥,嘲諷,並且以“愛學生,就要愛在心裏”為自己的行為辯駁。漸漸的,我發現學生與我疏遠了,彷彿有一道看不見的牆橫在我們之間,班級工作也越來越難以開展。難怪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假如我是神筆馬良,我要畫出蒙娜麗莎的微笑給我們的班主任老師,讓她鐵板的臉上露出甜美的微笑。”這段學生的肺腑之言,如同一聲厲喝,讓我震驚、彷徨。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後,我發覺自己的“嚴師”理論已經不適應當今的孩子們,我必須來一番徹底的改變。愛孩子,既要愛在心中,也要讓他們看得見,感受得到。我選擇了微笑為溶合劑,用微笑來傳遞着對孩子們的關愛,顯示着對他們的信任,表達着對他們的理解。孩子因緊張答不出問題時,我用微笑表示鼓勵;孩子們做錯事惴惴不安時,我用微笑表示寬容;孩子們有進步時,我用微笑表示肯定與獎勵;孩子們遇到困難時,我用微笑給他們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顆愛心真誠地對待學生,學生也把我當成了知心朋友,喜歡上了總是面帶微笑,總能把話説到他們心坎上的馮老師。成功了,孩子們第一個給我報喜;受委屈了,找我傾訴;有問題了,找我解決。在與學生和諧的交往中,我體驗到了教書育人的`快樂。

成長的經歷讓我慢慢知道了怎樣為人師,今天拜讀了朱老師的著作後又讓我更深一層的瞭解到教師的。一個優秀的教師擁有濃濃的師愛還是遠遠不夠的,在以後的日子中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個理性和感性、經驗和理論完美結合的孩子們所喜愛的老師將是我努力的方向,就象朱老師書中所寫的那樣:人要會做夢。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成長,堅信好夢開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為夢奮鬥的結果必將是“美夢成真”!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10

《教育漫話》是17世紀英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撰寫的一本教育名著。作者將這本書分為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知識與技能教育三部分來寫。

在健康教篇章中,可以看出洛克對習慣養成的重視。在這一篇中,他提出了幾點關於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在“腳的鍛鍊與冷水浴”中,洛克就有説,從小養尊處優的孩子弄濕手沒有任何不適和弄濕腳而得傷風的如此之區別就是習慣使然;同時也有説習慣了冷水浴的人一年四季浸泡在河水中洗浴也不會對健康有害。在“飲食與用餐”中也同樣強調人的味覺嗜好美味佳餚全是習慣使然,並勸告家長要讓孩子養成吃麪包的習慣和固定用餐時間的習慣。可見洛克對習慣養成的重視。其實習慣不僅是對一個孩子重要,對一個人更是重要。一個長期反覆的動作成為一個習慣,進而發展成一個人性格的一部分。習慣並非一日促成,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猶如教育一樣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對於還是處於一張白板的狀態的孩子們,要他們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習慣則是難以辦到的。所以父母、老師這些教育者們就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在必要時給予他們正確合適的教育,教育者的意義便在此體現了。而這引導的形式不僅是在兒童面對問題時給予適當的建議或是在他們做了錯事後尊尊教導,始終要記得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尚“不懂事”的兒童更是需要循循善誘。

在道德教育篇中,洛克提出瞭如今經常被人掛在嘴邊的事“父母應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是孩子身邊最為親近的人,而兒童是有着極強模仿力的,特別容易就受到父母的影響作出與自己父母相似的行為,這也是説明了孩子“白板”一樣的特性——可塑性極大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作為榜樣,是在平常生活中就體現的,而非故作姿態。作為孩子最親近的教育者,父母更是應該要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影響。而現在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成人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所以對待一些事也是採取不所謂的態度。我覺得這是很不正確的,要知道正是因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不小心的一筆就會在他們的白紙上留下顯眼的印記,而且這種不把孩子認真對待的態度也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要知道“最大的尊重應屬於兒童”。再者一些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做這做那,而自己卻無一點帶頭作用,這無疑是在教育孩子何謂説一套做一套。再者,一些成人喜歡用“自己是長輩”這一特權來強迫孩子而給自己樹立所謂的權威,而在道德教育篇中洛克也指出了這是極為不正確的。同時他也提到,要在子女心目中確立父母的權威,應該是“首先憑藉敬畏,取得支配其精神的力量,到了他們年齡稍長,就要用愛與友誼去維繫”,不管怎麼説,“愛”是父母也孩子間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本的連接。而這句話同時也説明另一件事——教育是有階段性的。尤其是對於兒童,他們的成長變化很快,在不同時期,對待他們和教育他們的方法也是應有不同的。而作為教育者就應該要了解被教育者,以便採取適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字是有限的,但《教育漫話》這本書帶來啟示卻是無限的,它們都將陪伴我們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斷求索。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11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的回答還是隻是讓學生獲得一個漂亮的分數,那恐怕這樣的教育觀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當然沒有人能真正的為此蓋棺定論,我想,價值觀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剛入職的時候,學校請池主任到校做講座,他當時分享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們要在教育過程中,教授給學生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過來,這樣的學生也會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這樣的循環才是良性的,才是長久的。這樣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會的發展,個體的發展是為了集體的進步。這樣的教育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集體主義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書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在某個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是他們有哲學般深邃,又如藝術般高雅。

在書中,他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雖然我們有時也這樣説,但我們真正做到了嗎?家裏還在讀國小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學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為了考試。

我們要培養的是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是基礎,文化則引領他們進入更高遠的境界。但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導致我們的學生成為了學習的機器,他們失去了對美的感受,他們變得冷漠、自私、缺乏責任感——這一切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所以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慢慢滲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學生能夠成為既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

至於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想只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總會漸漸有答案。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12

4月,我有幸拜讀了名作《教育的情調》,這本書是由加拿大教學現象學研究者馬克斯·範梅南和李樹英教授合著的。這本書和以往我所讀過的教育方面的書截然不同,作者不是一味地講授枯燥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的分享來讓我們理解生活體驗,感知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全書共十六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自己獨立的主題,卻又圍繞着關鍵詞“敏感”“機智”,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正如書中所説“作為教育者,無論我們的舉動多麼充滿善意,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情境仍然可能與孩子體驗到的那種情境根本對不上號”。範梅南只是想改變,哪怕是一點點我們對孩子的看法、對教育的心態。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看似無心,實則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滿人文精神的愛的互動。我們不要把教育作為一件工具,當做一門技術,因為我們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靈魂的人。

書中提到每個孩子是獨特的,我們應該嘗試站在孩子角度思考,並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記得在一節美術課上,有個男生美滋滋地來交作業。我一看他手中的作業,線條很亂,造型也不準,心中有些不高興,心想:畫成這樣還美滋滋的。心裏這樣想着就隨口説:“你畫的是什麼呀?你都沒有認真畫?”説着就在他的作業中改動了幾筆。沒想到他十分不高興,一扭身就回到座位了。看到這情景我心裏很不是滋味,回到辦公室我還在想那一幕。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的,我發現孩子的繪畫能力需要培養,是在教師的不斷鼓勵和表揚中成長起來的。當孩子們美滋滋地向老師展示作業時,內心需求的並不是指導和挑剔,而是想訴説,想得到老師的肯定。其實每個同學都渴望被“看到”,能得到老師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對孩子來説,就有可能銘記一生。

這本書讓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教育應該是有温度的教育,作為直接和學生接觸的教師,要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個體獨特性,教師應該擁有教育的機智與敏感,要個別學生個別對待,走入到當時的教育情境中,真正地關心孩子的所作所想。範梅南教授將以上思想發展為一門學問:教育現象學。它和以往的教育學觀點不同,不是關注一些量化的過程和結果,如教師是否完成了教學計劃,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關注更隱性的方面——孩子的內心體驗,總之,它是一門探討成年人如何和孩子相處的學問,這是教育現象學對我們現行教育最可貴的建議。

總之,教育是愛的事業,老師的一個無心的微笑,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貼心的問候,一句隨口的表揚,對一個孩子來説可能至關重要,也許他會銘記一生。用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來作為結語吧!“教和育不是為了未來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13

有時候孩子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並不是故意跟老師對着幹,那是因為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為被制止的原因。

週二間操結束後,孩子們回到教室正在喝水、休息。忽然堯堯跑來告訴老師説,李夢爾帶口香糖了。説罷拉着我來到李夢爾的小桌子旁。果然小傢伙正大方地和小朋友分享她的口香糖呢。老師沒有批評夢爾而是輕輕地收起她的口香糖,包好後放進她的小櫥子裏。“小朋友,你們説帶口香糖來幼兒園好不好?”小葛説:“不好,因為嚥下去肚子會疼的。”坤坤説:“吃零食對身體不好。”堯堯説:“口香糖會把地板弄髒的。”看着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講的起勁,乾脆趁中午孩子睡覺時間,蒐集了相關的資料和圖片,製成了簡單的課件。在下午教育活動時向幼兒生動形象的介紹了吃口香糖以及吃零食的壞處,小朋友們聽得可起勁了,紛紛表示自己以後再也不吃零食了。“呵呵,老師知道很多小朋友都愛吃零食,但是為了我們的身體棒棒的,最好少吃、不吃零食。”

一塊小小的口香糖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沒收、扔掉。幼兒有很多習慣不是老師的呵斥能改變的。老師的批評表示他可能做錯了,但是為什麼呢?我想人人都有知道原因的權力,包括孩子。

當孩子在等待老師解釋的時候,請別讓他失望離去。

“老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孩子一滴水”。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14

本應在春意盎然的三月裏一起踏入校園的我們,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被“禁足”在了家中,大家共同的堅守與努力讓我們迎來的新學期,也終於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教學的工作也隨之展開。在本學期的中學校舉辦了校園讀書節的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我成為了六年級教師導讀員,展開了一場探索之旅,在本月中我閲讀了《教育的情調》,這本書和以往讀的書不太一樣,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從內容上看,《教育的.情調》其實通篇都在告訴我們如何獲得“教育的智慧”,它在引導我們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作者給我們指出了喚醒教育智慧應該關注的領域:“瞭解孩子充滿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體驗”、“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揚和肯定的重要性”、“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學面面觀”、“紀律的教育學意義”、“孩子對祕密的體驗”、“氣氛的作用”……

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滿人文精神的愛的互動。我們不要把教育作為一件工具,當作一門技術,因為我們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教育的情調》認為,每一個教育情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情境稍縱即逝,在一種情境下適用的方法,在另一種情境下則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養教育的敏感和機智。

我們應該營造和諧,愉快,寬鬆的課堂氛圍。老師帶着愉快的心情,面帶微笑走進課堂,老師的心情會影響到每個學生,讓他們以輕鬆的心情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堂課總是板着一張臉,一臉嚴肅,學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壓抑,很難與老師有很好的配合,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師的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那麼學生就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師生互動更好,學習的效果會更佳。

我們要用心去聆聽,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具體情境下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過眼神去了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通過眼神向學生傳達整體情緒,傳達自己的經歷、態度、能力等,豐富自己,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教學的機智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無法通過技術性的培訓而獲得,我們可以通過對過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麼樣做才更好,在腦中產生各種平行時空的短片,那麼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敏感性,作出機智的應對。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15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被驚豔到了,一本關於教育的書居然有如此高的顏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閲了四次就讀完了,書上滿是能引起我共鳴的語句,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所謂的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的不同之處在於,教師接觸的都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子裏,我們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榜樣。作為一位教師,我向孩子們展示了生活中各種具體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習課,由於第二天要考試,我就沒有講課,而是帶着這本書在講台上看,下了自習課有幾個學生就跑過來問我,“老師老師,你看的什麼書啊?講的啥內容?”這突然讓我意識到,其實在自習課時老師的言行還是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機或者無所事事,那課後學生來找我的話,我該跟他們説些什麼?難道説我很無聊不知道幹嘛?以後學生再有閒暇的時候會不會因為我自習時看了會書想到原來可以這麼度過課餘的時光,哪怕有一個學生是因為我,我也會感到很欣慰。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別人注意。那些難相處的或“成問題”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煩擾的行為,往往與這些孩子希望受到關注的心理需求相關。當然以我現在的經驗還不能準確判斷哪些行為真的是因為求關注。我會嘗試去“看”一些平常比較容易被我忽視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無聞從來不問問題,成績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試,我就用提問的名義喊出來一個女生,簡單提了幾個問題,幫她分析哪些知識點她還需要鞏固,後來她居然會主動來問我問題了,雖然成績短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進步但這不也是一種積極的表現嗎?有時候下課從她身邊走過時我也會問問她今天聽懂了沒有。

回想我們的教育,當大人過急地催促孩子瞭解對他們來説還為時尚早的事物時,就出現了早熟的問題。一個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實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許多問題的答案而已。面對孩子們的提問,大人應當儘可能地幫助他們保持活躍的思維,而不是很快給他們一個簡單的答案。

讀完這本書我回想起大學時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也許一位好老師並不是碰巧去教詩歌或數學而已,他本身就體現着詩歌或數學。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16

寒假裏,我讀了教育學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起初,我以為這是一本寫給學齡前孩子家長的書,對它有些意興闌珊,為了開學能交出一份讀書心得,又不得不繼續讀下去。讀完書,發現封面上有一首紀伯倫的《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它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詩把我重新領進書中,細細咀嚼,頗有感觸,無論是作為母親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書中自有我們可取之處。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一點是我從書中得到的最深感悟。孩子是單純,稚嫩,有着獨特人格的羣體,他們需要關心,呵護,幫助,更需要尊重。 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瞭解,尊重孩子,對他們的過錯不要妄加責罵,挖苦,嘲諷,而應寬容,理解,呵護。作為一名國小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們面隊的是一羣沒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這些孩子們對世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進行管理時,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讓每一孩子參與到管理中來,讓他們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會使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思想,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給孩子信任和自由。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我們,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作者倡導給孩子自由,她在書中這樣寫道:“給孩子自由,不是對他們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須給孩子’三權: 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是啊,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真正把自由交給孩子。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再次以紀伯倫的詩結束我的文章,與大家共勉。

《教育的奇蹟》的讀書心得 篇17

我從古老的童謠中走來,韻味悠長的童謠裏浸潤着愛的音符;

我從青春的腳步中走來,且行且吟的腳印裏灑滿了愛的陽光;

我從生命的花圃中走來,奼紫嫣紅的花朵上掛滿了愛的露珠……

此生,我將註定為愛忙碌,猶如屋檐下面築巢的春燕。

讓我們為愛忙碌,用愛造句。

這是《新教育之夢》一書中,“理想的教師”這一章節中引述的一首描述教師的小詩,字裏行間充滿了愛意。是啊,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是一本寫給“教育”的書。它的大部分章節都是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後分析其弊端,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對於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我來説,“理想的教師”是讓我特別關注的部分。書中講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對照這裏提到的要求,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覺得離理想的教師的距離還很遙遠,我還有很多很多要學習的東西,這也需要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氣餒,要總結失敗的原因。要完全做到書中所講的八點,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但是隻要有這方面的意識,通過自身的努力,我相信我會慢慢向理想的教師靠攏,縮小其間的差距的。

“一名理想的教師,應該不斷地追求成功,設計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擊成功。因為人來到世上並不知道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去撞擊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暗點,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師有這樣或那樣的衝動,有這樣或那樣的撞擊,是難能可貴的。當一個教師停止了撞擊,就意味着他對生活失去了意義,對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這段話不僅給了我激勵還給了我更多的希望。從作者的自我簡介中知道,特殊的時代給了作者特殊的經歷,他能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一位教育家,這是他撞擊成功的`結果。為什麼我就不能呢?我怎樣去撞擊成功呢?我應該怎麼提高挑戰自己?我正在思考着……這些都是我以前所沒有想到的問題,它給了我啟示,為我今後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標。我的目標就是不斷尋求突破,找尋適當的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

“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的前提是什麼?無非就是“愛”,愛這一職業,愛自己的崗位。愛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同時教師還要愛自己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我相信只要我們付出了愛,我們肯愛我們的學生,那麼我們就會換來更多的愛。不過,一個優秀的教師擁有濃濃的師愛還是遠遠不夠的,在以後的日子中,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個理性和感性、經驗和理論完美結合的,孩子們所喜愛的老師將是我努力的方向,就像朱永新教授書中所寫的那樣:人要會做夢。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成長,堅信好夢開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為夢奮鬥的結果必將是“美夢成真”!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給了我一個夢,也許這個夢永遠遙不可及,但卻給人期待、令人嚮往、使人奮進。因為有夢,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為了圓夢,我會義無反顧、揚帆起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grjd8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