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最近讀了一本書《教育的奇蹟》,裏面講述了十八個令人難忘的故事,我被其中的一個故事震撼了。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他是霍金,一位偉大的物理天才,被人們稱為“宇宙之王”.他所撰寫的《時間簡史》在全球也擁有着無數的讀者,霍金本人也躋身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之列,但是命運對他十分殘酷,21歲的他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縮症,不久完全癱瘓.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失去了説話的能力.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向右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隻腳只能向內扭曲着.嘴已經變成s型,要是略帶微笑,馬上就會出現“齜牙咧嘴”的樣子.看書、寫字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醫生斷言他只能活2年,但是他卻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堅強的活了下來,而且是40年,多麼驚人的數字啊!由此可見,霍金這40年將是何等的艱辛。

從古至今,多少人在逆境中成長,在艱苦中奮鬥,他們都是經過多少的坎坷和磨難,才達到光輝的頂點.霍金是逆境成才的典範,因為他是憑着堅強不屈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才成功的。

霍金這位生活強者、科學巨匠,永遠是我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他能用一個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戰勝病魔,並且不斷求索,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我要向霍金學習,他教會了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着一顆樂觀、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不能放棄,要堅持到底,要勇於克服困難和挫折,這樣才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説:“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閲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着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是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五六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幼兒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裏,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裏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裏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着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裏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幼兒園裏,她總覺得老師、小朋友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孩子。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温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頭疼孩子。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孩子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孩子,乃至轉化為孩子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孩子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孩子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特別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最近,拜讀了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穎、見解之獨到而折服。朱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懷,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書開始入手。"

近年來,在和學生讀書共勉、互相增益的過程中,我時時體驗着讀書帶給自己的充實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讀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説:"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美德滋養。"由此可見,讀書對於培養、充實、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來講,讀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讀書,讓學生視野開闊。開學伊始,我與學生相約:本學期老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進行讀書競賽,新學期誰讀的書多,誰的讀書筆記寫得最棒,誰就是讀書狀元。説讀就讀,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輪到我的早讀課,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打開自己鍾愛的書讀上幾頁,待學生們到齊了,再上早讀課;語文閲讀課,更是我們師生讀書的最好時光;語文活動課成了我們推薦好書、朗讀美文和交流讀書體會互動課;閒暇時,我們互相交換好書。一學期下來,我班的一批"小書蟲"除了讀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小説四大名著外,還讀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當升旗手》、《徐悲鴻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讀的書多了,他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習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談吐也變得高雅。學生身上洋溢的濃濃書香氣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句來。

二、讀書,使學生精神充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書中,十分強調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興趣,那麼這樣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舉趣去從事不健康的活動,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實和包圍了。書,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本學期,我又和學生們一起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曹文軒《草房子》、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愛讀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實且豐富了。他們此同齡的孩子更懂得愛、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時間、懂得誠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老師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誼的珍貴……

三、讀書,令學生志向遠大。學生具有遠大的志向是其將來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之於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志向遠大的學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他的進步就會插上奮鬥不息的翅膀。那麼,對於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而言,志向從何立起?單憑家長和老師的幾句説教遠不如引導他們讀幾有關志向者的書見效。哥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為此,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諾貝爾獎百年英傑李政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傳》等書給學生讀,讓他們在書中與志向遠大的偉人對話,受其薰陶從而逐步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才有實現目標的堅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後都能在自己遠大志向的引領、鼓舞下,經過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明天。

由此可見,多讀好書的孩子,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遠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並引薦學生多讀些有益的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尤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當所有的學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有正氣,就充滿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裏,我們不妨説培養人文精神,始於讀書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願意讀書,每天都堅持讀書的教師少之又少,簡直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

顯然,目前要想讓教師們在教學之餘回到書桌前讀書,關健恐怕不是在告訴教師們讀書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訴教師們應當如何讀書,而是要設法激發教師們的內在的閲讀動力。這就猶如要想學生認真學習,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樣。

我們有必要對教師的職業特點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師們每天都在規範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這些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有些是不及實際和蠻不講理的),老師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只好整天在領導"強化質量意識"的喊叫聲中,把自己的弦繃得緊緊的。教學方法陳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犧牲時間和體力和學生"同歸於盡",什麼創新精神,什麼創造能力都統統見鬼去吧!

二、教師狹隘地生活着。每天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兩點一線,周而復始,漸漸形成了不變的生活軌跡。雖説這樣的生活彷彿遠離了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校園的陳腐和慵懶。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地看守着自己狹隘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廣博似乎根本就事不關己了。

那麼,怎樣讓教師願意讀書?

最根本的途徑當然是從制度上提高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確信讀書是優秀教師必須經歷的成長途徑,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師願意成為優秀教師,願意為此而努力。

讓教師體驗到讀書的歡樂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畢竟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教師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發展、事業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夠讓教師從讀書中體會到歡樂,那麼教師也會逐步地重拾書籍,回到書桌前來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是最能體驗到讀書的歡樂的。

以上為王小娣寫的讀書體會。目前社會上教師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們的工資全國統一發,規定每個月五仟元保底,對教學效果好的進行重獎,我想每個教師更會珍惜這個職業。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5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着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裏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説,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愛的教育》就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一齊細細品味的名著。我懷着完成任務的心態去讀的書,看了這些故事深深感到其中的愛!書中有關於孩子、家長、老師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給我和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讓我們和孩子一齊共同學習和成長。

它以日記的形式,透過看似平凡的人和事。作為一名家長,當我看到父親教育兒子的細節,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寬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勵,多了些批評……自己期望孩子在怎樣的環境下成長又期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孩子原本就是可愛的,在其成長的路上真的需要愛的精神,愛的教育,教會孩子學習,讓她擁有愛心,讓她懂得做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愛的真情故事啊,可見,愛,就是無處不在的。我們一出生,就沉浸在愛的海洋裏,有父母的愛和爺爺奶奶的愛。漸漸長大了,上學了,又有老師的愛,同學們的愛。愛就如空氣一般,我們身邊到處都就是愛,我們從未離開它,離開了愛的人,就等於沒有靈魂的人。愛能夠使人絕處逢生,愛能夠使浪子回頭,愛又能夠激發人無窮的力量。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如同這首《明天會更好》的歌一樣,只要有愛人間會變得更加完美更加温暖。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今年暑假期間,我閲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該書為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衞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裏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裏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説,"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説得很流利。"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説,"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王老師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但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類型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正是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瞭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瞭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後提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説),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説,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迴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按照學校科研處的要求,每個月讀一本書的計劃,我認真讀了朱永新教育文集之《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收穫頗豐,現在將讀書心得體會表達出來,激勵自己做好本職工作,做一名理想的教師。

一、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

教師走上教育崗位以後,必須為自己設置一個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一旦有了這樣的目標並永遠鎖定在這個目標上,才能不斷增強自我意識和使命感,才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挑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理想的教師,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會做夢的教師。他具有強烈的衝動、願望、使命感、責任感,不斷給自己找“麻煩”,擁有詩意的教育生活。今後,我要做一個工作充滿激情的教師,一個有遠大目標的教師,一個會做夢的教師,一個使自己的人生不斷精彩的教師。

二、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

自信使人自強,適當的“驕傲”使人成功。只有自信,才能使一個人的潛能、才華發揮到極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峯體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珍視自信,不能由於一時挫折而喪失自信。今後,我不但要自己充滿信心,而且在教育學生中也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能夠克服困難,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的道路,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義。

三、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這個社會需要競爭和合作,實現“雙贏”。我們要進行教師和教師的合作,教師和學生的合作,教師和家長的合作,教師跟校長的合作,教師和社會的合作。我們教師應加強合作,共同教育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實現互惠,取得教育的效果。

四、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善於發現教育的樂趣,因為我們每天擁抱的是一個新的太陽,每天面對的是一個前程不可限量的個體,只要我們用愛心去挖掘他們身上的潛力,定會收到若干倍的回報。今後,我要全部投入教育,把愛心無怨無悔地獻給學生,獻給教育事業。

五、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不能只限於做教書匠,而應該爭做一個教育家,追求卓越,始終創新,做教育上的有心人。今後要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並保持住,與時俱進,教書育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體系,成為教育大家。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9

讀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的內容所深深吸引,他讓我感受到了師愛的力量。正如老一輩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説的:“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礎之上的愛,不同於那種保姆式的愛,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或施恩式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愛學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與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愛學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學生,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着想,學會“心理換位”,也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愛學生還要學會寬容學生,對於他們的缺點、錯誤,要耐心的幫助,嚴格的批評,熱心的開導,不能使用“心靈的鞭子”;愛學生必須真心信任他們,信任是力量,能讓學生勇敢地向困難挑戰,使學生切身體驗到教師對他的器重與喜愛。書中集中體現了李鎮西老師獨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李老師讓我對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不但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師愛學生並不難,難的是把這份愛一直在我們生命中延續,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向她們學習,一起做一名真正愛學生的老師吧。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對於剛剛成為教師隊伍一員中的我來説,我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因此,閲讀教育理論就成為了一種很好的充實自己的方式。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讓我對新教育理論有了初步的理解,也指引着我今後的教育方向。

新教育致力於讓教師和學生擁有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有對教育意義的思考,也有對當下教育問題的擔憂;既包括教育的傳承,也包括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教育進行的改革和創新。在我看來,新的改變應滲透於教育中的方方面面,現實生活中,教育的弊端雖然沒有完全除去,但是局面還是在改變的。以我所在的英語學科為例,我做學生時,我的老師更多的是將重點放在知識點上,提成績大多隻能靠死記硬背和刷題,但是,當我真正接觸師範教育之後,發現現在的英語教育強調的是在語境中進行教學,詞彙和語法仍為磚瓦,但房子的搭建如果想要足夠穩,還是要形成堅固的體系,而這個體系就是語境,語言之所以稱之為語言,就是因為它是在語境中被使用的。如何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中都感受到幸福呢?那就是教師和學生都能感受到所教和所學的東西都是有意義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的同時,在自己的精神層面也有所提升,比如更好的瞭解外國文化,或是能夠運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又或是對中西文化差異有所感悟。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所談到的“在反思中成長”。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一直對我有很大的影響,經驗可以隨着時間不斷積累,但是反思是絕對需要智慧的,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絕對造就不出教育專家,而只會誕生教書匠。反思不應該是為了應付工作,更多的是應該形成自己真正的感悟,不斷地反思才能讓自己明白不足,逐漸成長,形成教育智慧。雖然我平時也會經常將自己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身邊有經驗的教師進行探討,但缺乏專業的語言以及持續性,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除了認真備課和進行教學設計外,我還要經常書寫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史。

教育之路任重道遠,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要吸收豐富的教學理論,並將先進的教育理論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之中,成為新教育的踐行者,做幸福的教師。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教育漫話》是17世紀英國偉大的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撰寫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論述“紳士教育”。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傳統教育思想有所瞭解。雖然這本書創作於三百多年前,時至今日仍然有着現實意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並且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洛克非常重視紳士的體育。在他看來,通過體育獲得健康的身體對於紳士來説是極為重要的。他認為:健康的身體是精神快樂和生活幸福的保證。在他看來,沒有健康的身體就談不上人生的幸福。而且,他覺得:健康的身體是紳士幹事業的保證。對於這一點,我是非常贊成的。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大多從小嬌生慣養,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孩子,吃得飽、穿得暖,這一切原本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卻反而使得現在的孩子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天一冷,就會有很多孩子感冒,生病。我覺得我們可以學習《教育漫話》中科學的合理的成分,培養孩子強健的體魄,讓孩子從小就鍛鍊身體,增強體質,讓他們將來有適應社會生活各方面變化的能力。

《教育漫話》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榜樣的作用,父母的榜樣作用,教師的榜樣作用,同伴的榜樣作用。在學習生活中,教師往往會在無形當中成為孩子學習的對象,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模仿學習能力很強,可塑性也強,老師家長的榜樣作用非常大。作為一名國小老師,我要從現在起就不斷的自我提高,自我充實,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品德,有智慧,有修養的人,時時事事都要以身作則。同時,正確的引導學生與品行端正積極向上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

讀了《教育漫話》,使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瞭解。我將繼續勤奮學習,為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陶行知教育專著》讀後感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先生的辦學心願。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當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後,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愛奉獻給孩子,用愛來灌注自己的事業,才是我們能真正給予學生的最好的東西。如今的孩子看得多,聽得也不少,想激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真的很困惑:“孩子們,我該拿什麼來吸引你們呢?”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如何讓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如何讓課真正被孩子們的心靈所接納?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地尋找答案,終於體會到:愛,是我和孩子們快樂學習、和睦相處的源泉。課堂常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保證。然而,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每個孩子都在不亦樂乎地説着、做着其它事時,我想:如果我大聲吼叫,一定會有很多學生被我震住,但是還有一些還是會繼續的。如果你認為通過默默地注視,就讓他們乖乖停下來的話,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説,不動,他們便會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看到這種情景,我會微笑地對他們説:“今天你們不想上課,如果你們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請你們一起來學習。”好奇讓他們很快靜下來了。在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遊戲裏,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從中感受到課堂的美,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説過:“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師要做到“有教無類”,在教師的心靈天平上,給每一位學生應是同樣重的砝碼。也就是説,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都應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有些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對他們“另眼相待”。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幾年的教學使我發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幾個好動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不傷自尊心、學有所得,我讓他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他們積極參班級管裏,但是他們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時我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表演。這樣使這些學生有了收穫,而且對學習也有了興趣。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如果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李鎮西1982年2月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畢業。先後任四川樂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學,成都石室中學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成都市教科所教育發展研究室主任,現任成都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本書是著名教育專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學生汪斌的父親執意留下一筐雞蛋,感謝李老師對來自兒子的關愛。李老師每天早上煮一個雞蛋給汪斌送去。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偉,生活節儉,李老師送錢給他補充營養。父親病逝,家庭欠債的伍建,有了輟學的念頭,李老師支持同學們給他捐錢捐物。假期裏,老師帶着學生步行30多裏山路來到伍建勞作的田頭,齊聲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淚水長流。李老師教育後進生萬同轉化的過程,更像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李鎮西老師再對於後進生萬同的教育過程,讓我感觸很深。我想,一個教育者更應該有耐心和童心。後進生萬同屢犯錯誤,李鎮西老師仍然敦敦教導,不離不棄。讓他當班幹,在國旗下演講,課堂上《烈火金剛》,讓萬同一步步成長起來。儘管萬同最後沒有考上大學,但是萬同去選擇了當兵,準備考軍校,這種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是李鎮西老師所教給萬同的,讓他成為了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教育應該是讓人學會感恩,學會做人。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我從古老的童謠中走來,韻味悠長的童謠裏浸潤着愛的音符;

我從青春的腳步中走來,且行且吟的腳印裏灑滿了愛的陽光;

我從生命的花圃中走來,奼紫嫣紅的花朵上掛滿了愛的露珠……

此生,我將註定為愛忙碌,猶如屋檐下面築巢的春燕。

讓我們為愛忙碌,用愛造句。

這是《新教育之夢》一書中,“理想的教師”這一章節中引述的一首描述教師的小詩,字裏行間充滿了愛意。是啊,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是一本寫給“教育”的書。它的大部分章節都是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後分析其弊端,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對於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我來説,“理想的教師”是讓我特別關注的部分。書中講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對照這裏提到的要求,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覺得離理想的教師的距離還很遙遠,我還有很多很多要學習的東西,這也需要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氣餒,要總結失敗的原因。要完全做到書中所講的八點,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但是隻要有這方面的意識,通過自身的努力,我相信我會慢慢向理想的教師靠攏,縮小其間的差距的。

“一名理想的教師,應該不斷地追求成功,設計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擊成功。因為人來到世上並不知道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去撞擊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暗點,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師有這樣或那樣的衝動,有這樣或那樣的撞擊,是難能可貴的。當一個教師停止了撞擊,就意味着他對生活失去了意義,對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這段話不僅給了我激勵還給了我更多的希望。從作者的自我簡介中知道,特殊的時代給了作者特殊的經歷,他能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一位教育家,這是他撞擊成功的`結果。為什麼我就不能呢?我怎樣去撞擊成功呢?我應該怎麼提高挑戰自己?我正在思考着……這些都是我以前所沒有想到的問題,它給了我啟示,為我今後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標。我的目標就是不斷尋求突破,找尋適當的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

“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的前提是什麼?無非就是“愛”,愛這一職業,愛自己的崗位。愛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同時教師還要愛自己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我相信只要我們付出了愛,我們肯愛我們的學生,那麼我們就會換來更多的愛。不過,一個優秀的教師擁有濃濃的師愛還是遠遠不夠的,在以後的日子中,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個理性和感性、經驗和理論完美結合的,孩子們所喜愛的老師將是我努力的方向,就像朱永新教授書中所寫的那樣:人要會做夢。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成長,堅信好夢開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為夢奮鬥的結果必將是“美夢成真”!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給了我一個夢,也許這個夢永遠遙不可及,但卻給人期待、令人嚮往、使人奮進。因為有夢,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為了圓夢,我會義無反顧、揚帆起航。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通過品讀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深感他的教育思想是對我靈魂的深刻洗禮,從而激勵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也更加堅定了我努力向名師靠近的決心。

我的理想很簡單:做一個幸福的人。而我的教育理想就是通過幸福的教育,教育出幸福的學生;做學生學習的夥伴,深受學生的喜歡。怎樣才能實現這個教育理想呢?首先要做一名這樣的老師:

一、以朱永新教授所言的理想教師做標杆,不斷努力靠近。“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領導,善於調動幫助他成長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二、正確的角色定位。在當今時代,教師是一個設計者,要為每一個學生設計適合他學習的環境;教師是一個指導者,要使學生在信息海洋中不迷失方向;教師是一個幫助者,學生遇到困難時,我們要相信他們自己能夠解決。學生回答問題時,我們要以專注、期待、鼓勵的目光看着發言的人;學生的紅領巾歪到一邊去了,我們會為他扶正;課外活動時,我們會加入學生遊戲的行列。要成為夥伴就要讓他們喜歡你,那麼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老師?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學生,不同學段的學生,關注點有所差異,諸如講課精彩,幽默風趣,博學多才,和藹可親,認真負責,寬容大度,公平公正……教師想讓學生喜歡,首先要喜歡學生,因為‘喜歡’是相互的。老師喜歡學生,學生會加倍地喜歡老師。”

三、每日三問,自省吾身。用今天的自己與昨天的自己比。反思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能力教育好學生?今天上的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能説到學生的心坎兒裏?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耐心?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別人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雖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自問,堅持不懈,我們便不斷地向"理想的教師"這一境界靠近。

四、既要學會傾聽自己的課堂,又要學會傾聽別人的課堂。在課堂上,真正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從孩子們真正的學習需要出發,組織教學。學習別人課堂教學環節設置的有效性,教學程序的落實性,老師的評價語對於學生的啟發性等等。

五、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不要過分的強調師道尊嚴,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距離感。

六、教師要有一種大格局、高境界,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點小利益。要有高境界必須多讀書。雖然我們不能將名山大川都走遍,做不到行萬里路但我們可以讀萬卷書,其價值是一樣的。只有我們成為了一個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人,才能培養出具有這樣一種心境和品格的好孩子們。

一個人要取得成功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一個是追求成功,一個是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只要堅持不懈,我們便會不斷地向"理想的教師"這一境界靠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p9q68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