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7篇)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7篇)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

《娛樂至死》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7篇)

1. 有2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

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 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台

2.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美麗新世界》

3.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4. 掩藏在電視新聞節目超現實外殼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論,這種理論以一種拋棄邏輯,理性和秩序的話語為特點。在美學中這種理論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在精神病學中被稱為“精神分裂症”。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2

《娛樂至死》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這本書是從媒介(印刷術、電視)的角度來分析當今“娛樂化”社會的現象,並認為電視這一傳播媒介的出現和發展形成了一種娛樂文化,這種娛樂文化一直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以至於給教育、政治和宗教等各個社會領域打上了“娛樂”的烙印,使得文化成為了娛樂的附庸。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尼爾•波茲曼告訴我們《美麗新世界》裏的預言:“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和“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將成為現實。未來會正如赫胥黎擔心的那樣,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所説的“娛樂至死”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根本不在乎娛樂節目的泛濫或媒體的娛樂化傾向。他寫這本書是寫給自己的知識分子同行的,他呼籲他們回到書籍中去,認真地寫作和思考,而不要貪戀在電台、電視節目中侃侃而談,一夜之間曝得大名。“娛樂至死”是他對媒體知識分子的警告。他認為,印刷機更適宜於理性思考,電台電視只會淪為大眾娛樂,任何有志於知識工作的人都應該清醒,回到書面寫作,那才是他們該呆的地方。波茲曼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觀點可能被扭曲,他還特別做了如下的解釋:

“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對電視上的‘垃圾’的司空見慣的抱怨,我必須解釋一下,我的焦點是放在認識論上,而不是放在美學或文學批評上,説實話,我對這些所謂‘垃圾’的喜愛絕不亞於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印刷機產生的垃圾可以讓大峽谷滿溢出來。而在生產垃圾這一點上,電視的資歷還遠遠比不上印刷機。

因此,我對電視上的‘垃圾’絕無異議。電視上最好的東西正是這些‘垃圾’,它們不會嚴重威脅到任何人或任何東西。而且,我們衡量一種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認為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看那些毫無偽裝的瑣碎小事。這正是我們的問題所在。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所以,如果它強加於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那麼危險就出現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樣危險的事情正是知識分子和批評家一直不斷鼓勵電視去做的。”

綜括全書,波茲曼主要提出了兩個觀點:

一、電視介入政治使得原本嚴肅的競選仿若綜藝節目,民眾熱衷於政治家的花邊八卦,對他們的着裝外表評頭論足,並讓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響手中的投票器;

二、電視新聞報道的強勢覆蓋,大規模轟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緒的新聞事件都變得淡化和娛樂化,主持人機械的"來看下一條",就輕巧地將觀眾注意力轉移,而包含在每條新聞中的應有情感正在喪失,無論觀眾還是傳媒都在變得冷漠。

以上兩者,是對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對今天中國的預測。

雖説波茲曼的這一判斷語調平和,但卻內含絕望之心---電視誕生至今不過百年,但它已將政治、新聞、教育乃至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場喧譁繽紛的"雜耍"。在那張壯闊無比的"電視"屏幕上,無論多麼殘忍的謀殺,多麼恐怖的地震,多麼荒誕的政治醜聞,只要主持人温柔地説一聲"接下來",一切便從人們的腦海中消失得乾乾淨淨……

波茲曼舉了一個例子,在今日的社會中,任何所謂的信息,在一個缺乏媒介的世界裏是無法存在的,他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用來宣傳它們的技術,人們就無法瞭解,無法把這一切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簡言之,這些信息就不能作為文化的內容而存在。

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但是,如果它強加於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那麼,危險就出現了,再者,更危險的或許是它的這種想法甚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或者是鼓勵。

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信徒,他相信的是“媒體即信息”。他認為,媒體本身限制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和圖像革命,使得“我們對於真理的看法和對智力的定義隨着新舊媒體的更替發生了很大變化。”波茲曼也不願意自己的觀點被曲解為“攻擊電視”,他説“雖然電視削弱了人們的理性話語,但它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他堅守的“電視認識論”是,不要讓電視帶來的情感刺激,一勞永逸地取代了印刷品帶來的理性思考,這會對嚴肅的知識是巨大的傷害。“電視的思維方式與印刷術的思維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電視對話會助長語無倫次和無聊瑣碎;‘嚴肅的電視’這種表達方式是自相矛盾的;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

某種程度上,波茲曼的技術決定論甚至削弱了這份警告的份量。他太關心知識分子的使命和利益,以至於失去了觀察現實的耐心,連文明與野蠻的標準都有些把持不住了。例如他説,“各種各樣的專制者們都深諳通過提供給民眾娛樂來安撫民心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認為民眾會忽視那些不能帶給他們娛樂的東西,所以他們還是常常要依靠審查制度,而且會在意這種差別,因為審查制度就是他們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方式。現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所有的政治話語都採用了娛樂的形式,審查制度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些過去的國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這一點,會感到多麼高興啊。”

顯然,這段貌似深刻的話也只對了前半部分。以我們正在經歷的反低俗運動來説,並沒有誰相信娛樂可以取代審查,也沒有人因為娛樂而暫緩審查。恰恰相反,“反娛樂”成為了“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口實,而“娛樂至死”的告示牌上畫着骷髏標誌,正把我們驅趕到一條全新的烏托邦之路上。這條道路,正如我們看到的,其實和地獄之路一樣,都是由鮮花和良好的願望鋪就的。

和波普爾一樣,波茲曼提醒人們要警惕電視這個二十世紀的寵物,有所不同的是,波普爾焦慮的是電視中暴力、色情等內容對兒童的腐蝕,為此,他甚至建議政府犧牲言論自由立法對電視製片商進行管制,而波茲曼矚目的則是電視造就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令人恐慌的不是所有嚴肅話題都以娛樂的形式在公共話語空間狂舞,而是娛樂本身就成了嚴肅話題的一部分。

就當下文化而言,“娛樂”已贏取我們這個時代“元媒介”的地位。尤其在大眾文化語境中,由印刷機開創並延續經年的所謂“闡釋時代”已然讓位於由電視機開創的“娛樂業時代”。電視及其文化如今既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為此,波茲曼説:“電視在安排我們交流環境方面的能力是其他媒介根本無法企及的”。而羅蘭.巴特則説:“電視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

波茲曼的憂心絕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之人民蜕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以下是摘抄自《娛樂至死》每章節中比較經典的語句:

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

1.你根本不可能用煙霧表現哲學,它的形式已經排除了它的內容。

2.電視無法表示政治哲學,電視的形式註定了它同政治哲學是水火不相容的。

3.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瞭解這種文化中用於會話的工具。

4.媒介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它指導着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

5.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

6.書寫會帶來一次知覺的革命:眼睛代替耳朵而成為語言加工的器官。

7.隱喻是一種通過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較來揭示該事物實質的方法。

8.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引入另一事物。

9.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1.通過共鳴,某種特定語境中的某個特定説法獲得了普遍意義。

2.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的存在。他必須穿着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説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3.尼采説過,任何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生活的哲學。我們還應該加一句,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是人通過他自己發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物。

4.印刷術樹立了個體的現代意識,卻毀滅了中世紀的集體感和統一感;印刷術創造了散文,卻把詩歌變成了一種奇異的表達形式;印刷術使現代科學成為可能,卻把宗教變成了迷信;印刷術幫助了國家民族的成長,卻把愛國主義變成了一種近乎致命的狹隘情感。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1.不可記錄汝等之教義,更不可將其印刷成文,否則汝等將永遠受其束縛。

2.韋伯斯特《美國拼寫讀本》

3.理查德 霍夫斯塔特認為,在美國曆史中一再反映出來的傑弗遜民主主義的平等、民眾的思想,使許多美國人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反知識分子的偏見。

4.印刷機不僅是一種機器,更是一種話語結構,它排除或選擇某種類型的內容,然後更不可避免地選擇某一類型的受眾。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1.閲讀從本質上來説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

2.因為寫作了《理性時代》,潘恩失去了他在開國元勛神殿中的位置。

3.廣告成為一種半是心理學、半是美學的學問,理性思維只好移師其他領域了。

4.印刷術統治的時代稱為“闡釋時代”,新時代為“娛樂業時代”。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1.電報使脱離語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説,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其在社會中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決於它是否新奇有趣。

2電報的傳統:通過生產大量無關的信息,它完全改變了我們所稱的“信息——行動比”。

寫書是作者試圖使思想永恆並以此為人類對話做出貢獻的一種努力。所以,無論什麼地方的文明人都會視焚書為反文化的罪惡行為。

對於電報來説,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們。

照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物體,而語言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概念。

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信息,現在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製造問題。

電視已經取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種不僅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決定我們怎樣認識世界的工具。

第六章 娛樂業時代

1.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它時刻提醒着我們,沒有理由為電視上的不幸哭泣。

2.思考無法在電視上得到很好地表現,電視導演很久以前就發現了。他們關心的是給觀眾留下印象,而不是給觀眾留下觀點,而這正是電視所擅長的。

第七章 好。。。。現在

1.掩藏在電視新聞節目外殼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以一種拋棄邏輯、理性和秩序的話語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在精神病學中,被稱為“精神分裂症”。

2.只有通過語境我們才能判斷出一個表述是否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存在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只有在一個前後連貫的語境中,觀點和事件彼此相關,自相矛盾才能成立。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恆

1.從來沒有哪個偉大的宗教領袖會給人們想要的東西,他們給的是人們應該具備的東西。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1.電視廣告的對象不是產品的品質,而是那些產品消費者的品質。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1.約翰杜威曾經説過,課程的內容是學習過程中最不重要的東西。

2.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拜託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

3.從電視上獲得的意義往往是一些具體的片段,不具備推論性,而從閲讀中獲得的意義往往和我們原來儲備的知識相關,所以具有較強的推論性。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1.只要人們虔誠的相信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它就可以長久地存在下去。

在我看來,"娛樂至死"更多地表達的是在這個消費時代大眾審美的趨勢,至於能不能到"死"的地步,還值得商榷。畢竟,人是矛盾體,崇高卑微、冷漠同情、自私犧牲、類似的太多矛盾情感都能附身在同一人身上,這就彷彿人體內的調節反饋機制。所以我相信人不會一味滿足娛樂,乃至"死"。遲早,人天生的對崇高的追求會激發,引領正確的道路。比如文革巨大的精神荒蕪後那批大學生,他們的閲讀高度,也許數十年內都沒有哪代人能夠超越。這就是對此最好的佐證。

當然,還是感謝波茲曼,感謝他對這個時代的忠告。但是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有着鐵一般事實的忠告。

每一種媒介都會對文化進行再創造——從繪畫到象形符號,從字母到電視。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這就是麥克盧漢所説的“媒介即信息”。要説明的是,信息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説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用尼爾波茲曼的話説,它們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不管我們是通過言語還是印刷的文字或是電視攝影機來感受這個世界,這種媒介—隱喻的關係為我們將這個世界進行着分類、排序、構建、放大、縮小、着色,並且證明一切存在的理由。我們習慣將電視以及幾乎一切技術——視為“中性”的東西,電視既然作為一種傳播手段,我們就想當然地認為它天然就適於傳播一切內容。然而和大腦一樣,每種技術也有自己內在的偏向。在它的物質外殼下,它常常表現出要派何種用場的傾向。

對於媒介來説,不同的媒介由於其自身結構、傳播形式和範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導致媒介具有各自的傾向,對傳播的內容會有不同的效果,經過物竟天擇,優勝劣汰最後迎合此媒介的內容會成為其傳播內容的主體。就以電視為例,由其視覺、聽覺和虛擬化的特徵和單向傳遞,受眾被動接受的缺陷使然,娛樂內容和娛樂化的文化和政治內容越來越成為電視傳播內容的主體。所以我們説電視技術的傾向就是將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現在,波茲曼明確指出電視並不適於傳播某些內容,因為諸如政治、哲學等嚴肅內容是不應以娛樂的方式表現的。這確實對我們富有啟發和警示意義。因而今後在媒介的運用和發展上,我們應該研究其傾向性問題,利用這個特性來實現人們的目的,操控媒介的作用方向而不是被媒介“娛樂化”了。

波茲曼精準地剖析了娛樂的篡位過程。在印刷術統治世界的時代,報紙和圖書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當時的人們通過閲讀報紙獲得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行動與信息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一切隨着電報的發明而改變,電報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即時性,全球各地的新聞穿越時空距離被羅列到人們眼前,這迫使人們在無形中修正了信息的定義:它不再是對人們生活工作有着巨大影響的要素,而只是一大堆看上去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實際卻毫無意義的文字符碼;而接下來的這次“圖像革命”則是如精確制導炸彈般擊中了印刷術時代的七寸,隨着攝影技術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照片開始統治人們的眼睛,從這個時候起,工具不再是中性的,照片重塑了語法體系。

與字詞句子不同,照片無法提供給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概念,除非我們自己把照片文字化,所以文字展現的世界是一個概念,照片展現的世界則是一個物體,它失去了被記錄內容在真實世界中的語境,任何一段文字或者另外一張照片與它配合都可以奇妙地衍生出一段新的信息姻緣,從這個意義上講,圖像革命之後的信息已經毫無誠信可言,它可以被製作者和闡釋者任意歪曲,信息接受者們不再需要如同對文字一樣通過自己的抽象思考來獲取知識、價值和觀念,在自由世界的商業社會裏,信息製作者們為了取悦大眾獲得不菲利潤,一場盛大的娛樂盛宴必然開幕。而在鐵幕之背後,它就必然成為獨裁者們心愛的玩具;電視的出現終於引爆了信息原子彈,電報和照片以動態的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娛樂不再遮遮掩掩,它名正言順地處死了嚴肅話題,大眾甚至津津樂道這次弒君行動,人類臣服於電視機前,心安理得地慢慢退化。波茲曼指出: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識到信息的結構和效應,消除對媒介的神祕感,我們才有可能對電視,或電腦,或任何其他媒介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而人類不可能不去使用媒介,因而要通過教育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對西方媒體的娛樂傾向持一種批判的傾向,但是在展開批判的過程中,他也道出了媒介發展的大勢所趨:一切都在朝着娛樂化的方向邁進。娛樂化並沒有錯,關鍵是如何能把娛樂和電視的其他功能結合起來,這是目前電視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3

《小婦人》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説,作者是美國作家奧爾科博。

整書圍繞着馬奇家四個性格不同的女孩:温柔美麗的梅格,爽直開朗的喬,文靜靦腆的貝思,活潑漂亮的艾米。寫了她們跌宕起伏、印象深刻的經歷、故事。最後,她們通過自己的勤勞善良,得到了自己的幸福。整本書語言優美,描繪細緻入微,讓人印象深刻。馬奇家雖然窮,但是她們心地善良,熱於助人,把聖誕節早餐濟救給另外的可憐人,有這良好品德,樂觀,對生活充滿信心,永不對困難屈服。

我喜歡梅格,喜歡它的優雅高貴,永遠的淑女風格。我喜歡喬,喜歡她的堅強,性格豪爽。我喜歡貝思,喜歡她的恬靜,多才多藝,做事永遠為別人着想。我喜歡艾米,喜歡她任性卻優雅,被人關注着。馬奇大大是個樂於助人,慈祥的婦女,她總是幫助別人,雖然自己家裏也很窮。她們的爸爸隨軍當兵,並不在家。寫了四個花季少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女兒梅格對約翰一見傾心,相愛相識。勞裏向喬示愛,卻遭拒絕,但認識了教師巴爾先生。貝思生命沒有多長時間了,但她依然樂觀,堅持不放棄。小艾米去歐洲旅遊,看世界。

我從她們那你學到的樂觀,堅強,每天都生活的普普通通,但有充滿快樂,要有一顆愛心,不能帶有色眼鏡看人,要有一顆純潔的心,才能收穫最大的快樂。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4

《安妮日記》裏的小主人公安妮·弗蘭克把我深深的感動了,為什麼呢?那就跟我來吧!

《安妮日記》講述的是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和人在密室裏的真實記錄。安妮原來是居住德國的法蘭克福,由於有外來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禮物——一本精美的日記本,從這時開始她把日記本當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並且把它取了個名字——吉蔕。也從這時開始,她用她的筆以一個作家的夢想記錄下了在密室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寫下了關於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種.種問題。

他們從1942年7月6日躲進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這漫長的25個月裏,安妮也用日記恢復了原來的鎮定。雖然她寫的每一篇日記非常簡短,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復自由。我想:在密室裏那麼泛味、苦悶,安妮也面對着種.種恐懼、不安,可是她怎樣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寫日記來消除這些呢?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記》裏的日記很簡短,但是給人的印象卻很深刻,這本書之所以可以選為世界名着,也因為它的真實和樸素,而也是它的真實、樸素,安妮的堅強自信把我給感動了。《安妮日記》是媽媽推薦給我讀的一本書,據媽媽説她小時候讀完這本書很受震撼。我在寒假期間也閲讀了這本書,讀了之後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還想把這本書介紹給更多的讀者。《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這本書記敍了在荷蘭被德國納粹佔領的兩年中,13歲的猶太少女安妮一家躲進狹小的密室中,他們猶如坐在一個即將噴發的火山口上,腳下是滾燙的巖漿,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憤怒、恐懼、絕望、悲傷、甚至瀕臨崩潰,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端與特殊的環境下,安妮從沒有絕望!堅持學習寫日記,記錄了周圍環境、人與事對自己的考驗、磨礪和成長的經歷。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為社會做出貢獻。她用她的堅強快樂去鼓舞身邊那些絕望到極點的大人們,使他們重燃信心和勇氣。

也許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會因為一點小小的困難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會給我們啟迪和激勵。她那種歷經磨難而樂觀向上的態度,身處絕境卻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學會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温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5

偶然在一本書中翻到《背影》這篇文章,因曾經有老師説過,這是一篇好文章,便看了起來,看着看着不知怎麼的,眼眶已經潤濕了,情不自禁地看完了全文,淚水已噙滿眼眶,可是我仍放不下這篇文章,拭了拭紅紅的眼窩,繼續找尋着這柔情的父愛,淚珠不由自主、一滴一滴地滲入泛黃的書頁。

《背影》出自朱自清之筆,是朱自清親身經歷過的父愛故事,描寫的雖是一件小事——父親送兒子到北京,卻給我們展示了他所感悟的父愛:“頭戴一頂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

父愛如山。一個背影,一個肥胖的背影上裝着多少對兒子沉甸甸的愛啊,“父親在不見我的兩年之中,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是啊,在父親眼中,兒女是最重要的,哪怕兒女有過錯也會原諒,也會忘記,而父親永遠想着兒女,思念着兒女,這是做兒女的所想不到的。

父愛似水。朱自清的父親為了孩子能夠吃上硃紅色的桔子,挺着肥胖的身子,蹣跚的走向月台的柵欄,翻過去,再爬上來,累得沁出汗珠。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呈現出天底下最偉大的愛!

父愛如山,父愛亦似水。“他躊躇了一會兒,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説‘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父親也是如此,記得姐姐要去北京時,母親一個勁地囑咐她讓她路上小心,到了北京得怎樣怎樣,父親一直站在傍邊聽着、附和着,最後父親還是買了車票與她一起去,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朋友,你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請別忘了倒一杯熱茶給你的父親,讓冬天的寒風,吹不進他的心房;請記得涼一杯清茶給你的父親,讓夏天的炎熱,渴不到他的心田!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6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堂吉訶德》。讀完後心中感慨萬分。

這本書講的是吉哈諾原本是一位紳士,由於讀了大量的遊俠騎士的小説,所以變得瘋瘋癲癲,竟想模仿遊俠騎士,並把自己改名為堂吉訶德。他又收買了一個農民當他的僕人,這個人叫桑丘。他們去周遊世界。一路上,堂吉訶德老是把客棧看成城堡;把店主的女兒看成公主;把風車看成巨人;把羊羣看成軍隊···他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有時會給他人帶來更大的困難和危險。直到他臨死時,才悔悟過來。

這本搞笑的諷刺書籍常常令我忍俊不禁,開懷大笑。堂吉訶德的所為實在太幽默了,桑丘也是傻乎乎的。雖然有時他們會幫人家倒忙,但他們是善良的,是無惡意的,只是有點傻罷了。

其實,堂吉訶德如果不看那些騎士小説的話,絕對是一個完美的紳士。他是很富有哲學的。桑丘當海島總督之前,他還叮囑桑丘做總督的一些行為,比如要公正、仁慈還有寬容什麼的,這證明堂吉訶德並不是傻到極點的人,不然絕對説不出這種話。也證明他是公正、仁慈和寬容的。而且他很講義氣,別人幫助了他,他永遠不會忘記,並且努力報答。他也不會忘記那些與他朝夕相處的朋友,比如桑丘,他跟着堂吉訶德受了不少苦,捱了很多罵名,堂吉訶德悔悟時將家產分了桑丘一半,作為報答。

桑丘也是好樣的。他在海島當總督時公正,秉直,破了無數案子。給當地人民無數的温暖。走的時候他也沒有拿走當地任何財產,隻身來,隻身去。跟現在的那些貪官是典型的對比。

讀過這本書,我懂得了凡事都要適可而止,否則會像堂吉訶德一樣,瘋瘋癲癲,不務正業。

我記住了,“休息時間”也是很重要的!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7

這個週末沒有回家,待在學校看書,近日把加西亞·馬爾克斯最富盛名的一本書——《百年孤獨》看完了。看書的開始就對這本書的名字產生了很濃的興趣,百年的孤獨,而人的一生不過百年。

書裏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家族的故事——布恩地亞家族,一個小鎮的故事——馬貢多鎮。布恩蒂亞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而家族人之間的關係卻混亂不已,看書的時候我的心不止一次的感到羞恥和冰冷,無論是父母、夫妻、兄弟還是姐妹之間都沒有感情(有也只是慾望),所以人人孤獨終老。

你不斷地為書中的人歎息,為他們的愚昧無知,冷漠自私和那讓人恐懼的慾望。其實他們之中也不乏聰明、有創造力(雖然有時很荒誕)並且無比執着的人,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有的人是在半路上迷了路,不記得也不想回來了,有的是對自己所追求的並不信任,半路放棄。

書中有很多魔幻的情節,作者在想象力天馬行空的時候,還能對家庭瑣事娓娓道來,把握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角色的性格,書中寫了家族中的很多代人,而且後幾代幾乎都是以祖輩的名字命名的,但作者沒能讓我們在看書的時候搞混人物。在作者創造的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似乎沒有“乾淨的愛”和“完美的人”,甚至是醜陋無比的,他就這樣把人性最壞的一面赤裸裸地呈現在你面前,讓我這個在二十一世紀看慣童話和美好結局的人一時有點難以接受,讓我在看到最後結局的時候冒出了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噢,這就是個活生生的悲劇!”的確,這個家族(甚至於這個小鎮)沒有一個人的結局是好的。當然,大家都説這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被新世界隔離在外,最後消失在這個世界了。大的歷史背景我並不看重,我更為看重的是書中人性的刻畫。我想再過幾年後人生閲歷豐富後來看這本書應該會有更深的感觸吧,希望能走好自己的路,就算迷了路也還能記得回家的路。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8

小説《天龍八部》寫的是造化弄人,倏而地獄,倏而天堂,人在命運面前極其渺小,大部分遭遇都是愛別離、求不得,怎麼做怎麼錯,苦海無邊,但只要苦苦求索,結局多半是好的。

我想找小説中的八個人物和天龍八部中的八個神怪一一對應,但附會的成分太多,就不執着了。

蕭峯是大英雄,他做不好漢人也做不好契丹人,以死使遼宋罷戰,功德無量。段譽是情聖,但愛的都是妹妹,而結局突然轉折,又都不是妹妹了,最後和女神終成眷屬,還做了皇帝。虛竹本來命苦,一心一意要做和尚,但終究做不成,卻學成神功,成了消遙派掌門、靈鷲宮尊主、西夏駙馬,福緣深厚。段延慶本是太子,卻成了殘廢,浪跡江湖,但終究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鳩摩智的目的是打擊少林寺、天龍寺,進而打擊中原武林,而有利於土蕃,履行國師職責,屢不成功,最後武功全失竟大徹大悟。慕容復一心做皇帝,他説人心思定是不對的,當時正逢亂世,只不過他家底太薄,又沒能和權力中心扯上關係,每次都有蕭峯、段譽、虛竹等壞他好事,所以他雖然非常努力,臨機選擇也都是對的,但不夠幸運,最後瘋了,自己在心中做了皇帝。遊坦之也是情聖,但自始至終求不得,而且不分是非,結局不好,是可憐的人。丁春秋道德敗壞,手段高強,要在中原武林稱雄,但被更強手製住,不能再做惡。

這八個人都是求不得,但都執着求索,最後的結局是蕭峯、段譽、虛竹、段延慶、鳩摩智五人的結局是好的,慕容復好壞參半,遊坦之、丁春秋結局不好,可見渺小的個人在命運面前苦苦掙扎,只要堅持,是好結局的概率大,這是金庸先生給我們的希望。

其餘最矛盾甚至可笑的是少林寺,武林中的泰山北斗,高僧沒一個行的,方丈犯戒,七十二絕技當成寶貝卻早傳出去了,藏經閣誰想來都能來竟一直毫不察覺,最後是一個掃地的出來收拾局面。

段正淳的女人都不是合格的母親,甘寶寶知道女兒鍾靈被擒不去救,秦紅棉和自己女兒朝夕相對卻不認,什麼都不教木婉清只教她殺人,王夫人不讓自己女兒出家門,阮星竹把孩子送人,康敏殺了自己的孩子,也就刀白鳳還行,但她是王妃不用操心養孩子。讀後感·段正淳的情人對段正淳都是一片痴心,希望段正淳離開大理留在自己身邊,而段正淳卻是愛美人更愛江山,與情人分手的原因都是為了回大理履行鎮南王的職務,慕容復和段延慶誤以為可以用女人脅迫段正淳交出帝位,段正淳卻眼看着情人一個個在眼前死去而不答允。段正淳理性。

學到一個催淚的方法,人在死時説一個美好的事情,比如想着一個人或者暢想和一個人在一起的美好情景,這是在扼殺美好,是悲劇,容易催淚;或者死的原因是為了一個人很小的一件事,這是為一件小事付出巨大代價,表達震撼的感情,也能催淚。

裏邊的人物都很二,我的理解是為了情節需要,作者筆下的人物越二,做事越沒有邏輯,作者越容易把握情節。也許有諷刺,但作者很多作品都有這種情況,所以做上面的猜想。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9

用了幾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説《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於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敍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於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説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説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衝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着憂鬱、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觸和近於病態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於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裏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於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藉以消遣,甚至近於病態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於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脱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別於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於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終於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別於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意大利青年亞瑟·伯爾頓,出身富商家庭。成年後投身革命。由於疏忽,亞瑟在懺悔時不小心泄露了機密,使得戰友被捕,令青梅竹馬的女友瓊瑪誤會。亞瑟還痛苦地發現自己竟是無限崇拜的蒙泰里尼神父的私生子。一連串的打擊粉碎了亞瑟的心,他一錘子雜碎了心愛的耶穌神像,在書桌上放了一條偽裝自殺的紙條,毅然離去,來到了南美洲。

在南美洲漂泊的13年,他受盡屈辱,歷盡艱辛。他化名為牛虻回到意大利時,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堅定、冷酷、老練的人了。牛虻回國組織武裝,偷運軍火,積極準備起義。但最後本能逃生的牛虻卻因為蒙泰里尼站在面前猶豫沒有開槍而被捕。生父的勸降沒能打動牛虻,牛虻也沒能説動蒙泰里尼加入他們的組織。蒙泰里尼痛苦地在兒子的死刑判決書上籤上了字,牛虻從容就義,倒在槍下。

蒙泰里尼是一個對徒們來説算得上仁慈的紅衣主教,他對亞瑟的感情也有着濃濃的父愛。13年後,他們再次相遇,可是父子兩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蒙泰里尼在要上帝(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作出抉擇。對他來説,上帝是創造一切美好事物的神靈,是上帝讓亞瑟沒有淹死,是上帝把失散了13年的孩子還給了他……他無法捨棄他心中的上帝,又無法將他的愛分出一半來給兒子。蒙泰里尼最後目睹了兒子的死亡,但他很快也隨兒子而去。

當蒙泰里尼痛苦地在上帝與兒子之間作出了選擇時,他覺得以血贖罪的事應該在兒子身上實現;當兒子再也醒不過來的時候,他又後悔自己作出的選擇,因思念兒子而精神失常。

在蒙泰里尼看來,他一時間作出的選擇是對的,可等心愛的兒子再也不能回到他身邊時,他又無比悲傷,他在當時沒有認識到兒子對他的重要性,雖然當時他也愛着兒子,但他不能背叛他的天主。一段悲劇是因為當時作出了錯誤的選擇就上演了。

有人曾説:“選擇就意味着失去。因為任何一種選擇,必須以放棄和推動某種事物為前提,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選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説的不也是這麼一種道理嗎?選擇是多麼的重要,它關係着未來事物的發展。我們無法後悔自己的選擇,更無法改變當初的選擇。面對着一道道人生中數不盡的選擇題,如果因為一時的糊塗而誤了大事,釀成了嚴重的後果,那今後的人生又該何去何從呢?

所以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寵辱不驚,閒看亭前花開花落; 去留隨意,漫隨天際雲捲雲舒。”這才是人生的徹悟境界。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可以説《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説裏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闆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隻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於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盪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着經營着,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註定的結局。

關於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麼説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羣眾們,裏面也有衝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着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氲着母親煮早餐的温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枱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

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茶館》變成了話劇的經典。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櫃,他心地不壞,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着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後無奈身亡。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也表現出底層人民的憤怒。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他憑着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沒收了。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讓想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實現願望。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統治者。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鬆二爺、常四爺、二德子、劉麻子……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們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鬥爭……

老舍的《茶館》讓我看到了一段屈辱鬥爭的歷史。銘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茶館》,讓屈辱的歷史不再重演。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最近讀了一本書:卡夫卡的變形記。

這本書跟我以往讀的書都不一樣,我可以理解莫言的魔幻現實,也可以理解李白的浪漫詩詞、加西亞的百年孤獨,但當我翻開變形記的時候,我發現這本書不是他們所能比擬的。沒有翻幾頁,我就能感受到卡夫卡深邃的孤獨和悲愴在裏面,他孤獨,但他沒有嘗試突破孤獨的桎梏,而是選擇了愛上孤獨,最後終生與它為伍。從他的書裏,每個字每個音節我都能感受到纏繞着的那種孤獨,那種隔絕於世人之外的思想靈魂。他為自己的靈魂構築了一個光怪陸離的萬花筒般的世界,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世界。愛因斯坦説,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深刻感覺到‘人類的大腦還不夠複雜’,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感覺到一種高度的靈魂共鳴,我跟他一樣孤獨,跟他一樣不被理解,被隔絕,但不一樣的是我們的選擇,他最終選擇了追求孤獨並與之為伍,而我從以往到現在一直在不斷嘗試着突破現實的障壁,一直在尋找着那個不一樣的自我。我不知道將來我會不會和他一樣,但至少現在不會,至於未來,我不敢斷定。

他的書是我讀得最慢的書,我花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也只讀了五篇,書給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恍惚有種靈魂相連的意境,或許是巧合吧,總感覺他的文字能夠將我心中所有的黑暗和悲哀都引出來,然後一一洗滌。

我既然已經決定習慣孤獨,又為何會用盡一切去擺脱它呢?或許孤獨才是最好的陪伴,因為當我孤獨時,只有孤獨時刻在我身邊。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我常常問自己,要是我們都遇難了,那就不會受這麼多苦,不會連累那些保護我們的朋友,不也挺好的嗎?不,不對。我們還想活下去,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還要自由、幸福的活下去!”這番辛酸又堅強的話出自《安妮日記》主人公,一位名叫安妮·弗蘭克的猶太少女的日記中。

我默默的將這段話讀了一遍又一遍,反覆思索着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暗天無日的藏匿生活;食物以及其它生活用品的極度稀缺;恐怖的空襲噩夢般的反覆上演;恐懼絕望的日日夜夜。這種窒息的地下生活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可安妮卻把這種生活當成“一場浪漫又刺激的冒險之旅”,帶着她的日記踏上了征途……

這本日記本是安妮十三歲生日時父母送給他的禮物,於是安妮與這本筆記本的對話成了安妮每天必做的功課。但在温暖的的小屋外,世界並不太平。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開始了對猶太人殘酷的種族迫害。迫於形勢,弗蘭克一家帶着其它四位猶太人逃到了公司的密室裏。他們白天必須安靜,以免被樓下的工人或鄰居發現,晚上才可以自由活動。在日記中,安妮犀利的控訴了法西斯的種.種惡行,在戰爭機器的碾壓下,明天的世界將會呈現怎樣的一番景象呢?對此,善良的安妮始終相信:“人性本善,混戰和苦難終將結束……”

我查了資料,結果讓我震驚: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警察闖進祕密小屋,八名成員被捕!八個月後,只有安妮的爸爸奧托·弗蘭克活着從集中營回來。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納粹德國投降——世界如安妮所願迎來了和平的曙光。我們不會忘記,有一雙來自天堂的眼睛正默默的注視着我們。她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歷史名人,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少女,一個戰爭的犧牲品,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孩子。

是啊,戰爭又有何意義呢?如果我們呼籲和平,將會有多少人免遭戰爭的殘殺?讓世界不再和平。如果某些國家不那麼霸權,不那麼好戰,如果這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戰爭,為什麼不讓和平之花永遠綻放?這樣下去,我們離第三次的世界大戰又有多遠呢?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作為一個三觀不正的人,這本書的讀後感概括起來就是好嗨好贊……

雖然説森口作為一個老師,形象似乎顯得不夠聖母,正義感道德觀什麼的也有點崩壞,尤其是她的所作所為,牽連到了一些其他與事件無直接相關的人,並且對此也表現得冷血,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掩蓋不了她的透徹。她的復仇固然是後續悲劇的推動力之一,但那也不過是犯了罪的人所理應承擔的,而罪犯是重來還是淪落,至少在森口這種程度的復仇來説,是很難被其左右的。

表面上看來,渡邊和下村似乎各種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苦難或者壓抑的成長過程造就了扭曲的內心。姑且這麼説吧,既不考慮是不是每一個苦難的少年都長歪了,也不考慮在何種程度上的苦難或者壓抑會造就何種程度的扭曲。重要的地方在於,少年們的心是纖弱剔透的,少年們的影是我見猶憐的。想要而得不到的讚賞是生命全部的意義,他人不能理解的哀愁是一切灰暗的源頭。於是兩個重度中二病患者的病情就這麼瘋長下去,為了一些正常人不可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受害者被奪取的一切不值一提。

既然做了這樣的事,由之而來的一切都該是自己承受的,這與罪犯是少年還是成人無關,給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從來不等於不用承擔。於是表面上似乎下村一次又一次想要重新走出來,卻總被各種巧合或者設計而再度打回泥沼,對於對少年犯有同情心的人來説,這些黑暗的巧合似乎顯得太刻意,像是作者執意如此。然而若是假設沒有這些偶發事件呢,假設沒有濺到下村身上的牛奶,也沒有寺田最後一次聲勢浩大的家訪,難道下村就能重新來過嗎?我們考慮他這期間的所有痛苦,有多少是來自於自己親手殺死了一個四歲小女孩呢?我幾乎沒有找到,他的一切痛苦幾乎都來自於可能感染HIV可能發病可能會死。這樣殘缺的人格、纖弱的小心靈,所能承受的一切,即便在他假想自己重新站起來之後,也仍然會是不堪一擊的空殼。更不用再多提他那個中二病成長的母親了,當然我並不認為他的現狀的主因是他母親的教養,少年情懷總是詩,這首詩太高深莫測,無人能解~唯一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除非他幸運地遇到某些神一般的契機,否則以事態的正常發展來看,不論是他所在的環境還是他自己的特質,都註定了他的淪落。而這一切,仍然是他自己造成的。

更不用講渡邊的情況了,他從頭至尾的勢態,都有如一把下落的尖刀,下落的尖刀不能用手去接。在北原和他談戀愛的時候,我幾乎時時都在為北原提心吊膽,果然悲劇了。

這個故事裏的人性真的很黑暗嗎?或者故事裏的情節發展真的很刻意做作嗎?至少我沒有看出來。成人尚且容易鑽入各種死衚衕,脱韁的少年們更是容易把不知所云的一些事情看作一切。我並不想把這個故事看作一些揭示啊反諷啊什麼的,人性是不是黑暗,社會問題是不是發人深省,母愛教養是不是值得反思,少年心理是不是需要關愛,這些在故事面前都顯得太不單純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講得很好,聽着很喜歡,覺得很真實的故事,標籤要怎麼貼完全就是個人的標準了。

其實我覺得書裏的逗比還是挺多的,比如我還是覺得,森口夫婦骨子裏都挺逗比的,認為自己是露娜希的北原也挺逗比,但是逗比人都挺好的。其實就像北原説的,森口並沒有審判懲罰渡邊和下村的權利,如果我三觀再正一點就好了……

還有森口開嘲諷的技能實在美呆了……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7

暑假裏,我讀了冰心奶奶寫的《小桔燈》,讀完後,我的心中十分激動。

這本書反映了1945年抗戰期間革命者在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艱難處境和對光明的渴望,讚揚了他們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文中描寫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地下黨員的女兒。當時國民黨殘酷地逮捕、屠殺地下黨員,白色恐怖籠罩着重慶上空。這姑娘的父親因黨組織遭到破壞而離家出走。母親也因受到追蹤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然而,小姑娘卻沒有驚慌失措,而是鎮定地照顧媽媽。

在讀到作者問她吃過東西了嗎?鍋裏是什麼?她笑着回答:“紅薯稀飯——我們的午夜飯!”時,我心裏感到一陣酸楚:午夜,多麼誘人的時刻呀!我已度過了十二個午夜。每當這時,全家一起吃着香噴噴的餃子,還觀看五光十色的火焰,我感到這是我最幸福的時刻,別提多美了!可是,這些對小姑娘來説卻一樣也沒有,然而,她仍充滿了樂觀精神,這是一個多麼堅強,多麼了不起的姑娘啊!

文章結尾細緻描寫了小姑娘為作者做了一盞小桔燈,這盞燈發出的是朦朧的光,實在不算明亮,但卻象徵着革命的前途無限光明。

抗戰期間的鬥爭是殘酷的,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啊!我們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將來為社會盡自己的力量。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8

還記得暑假裏讀的那本《挪威的森林》,那部殘忍的剝開了我們的心扉,讓我痛苦的看完了整本小説,久久不能緩過神來的壓抑的小説。

如果你不想心痛,請不要翻開《挪威的森林》,因為這本書足以讓你恐懼村上春樹的所有作品,你會惱恨世界上居然有這樣一個人,用這種方式詮釋青春,殘忍地撥動那根被你忘卻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寫了一羣患自閉症的現代孩子,他們的心靈被孤獨磨蝕,他們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羣精神流浪兒。木月、直子、渡邊、敢死隊、綠子、永澤,無一不是孤獨的俘虜。惟其四周喧鬧,他們的孤獨才是更顯得致命而無奈。於是,綠子、渡邊在孤獨中苦苦掙扎;敢死隊、永澤在孤獨中自我炫耀;而木月與直子在孤獨中自我完結。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綠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現實在此岸,夢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靈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釋,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時候往往摸一下發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優美的出現,像蝴蝶一般輕盈地隱去,最終像無法度過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註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沒有人能真正讀懂,木月沒有,渡邊沒有,玲子沒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沒有。她在喧囂的塵世中寂寞地煽動翅膀,陪伴她的始終只有寂寞。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們以後還要活下去”(作品中直子語),只是對於孤獨者來説,失去了參照的生命無所適從,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掙扎,從而導致了一切都只能任憑漩渦卷席的結局。無論時光如何流逝,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即使刻骨銘心的愛情也無法將他們從孤獨中救贖。

在池內紀的《註定失去的戀人們》中説:“説註定失去含義固然暖味,但事實如此。同任何人都不發生關係,行雲流水般的台詞和動作的交接,無不來自各自的表演的虛構性。而其演技的天衣無縫又同遠景的效果相得益彰。“既然每個人都只能從屬於不同的空間,那麼相互錯過也就成為必然。心靈的呼喚最終無法傳到對方的耳中,所以“我”只能“在那裏也不是的處所呼喚綠子”,“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裏的無數男男女女。失去了座標的“我”不知身在哪裏,綠子也不可能知道“我”在哪裏。

愛情的蝴蝶最終飛不過孤獨的滄海。

於是“我”與直子,“我”與綠子,永澤與初美,玲子與玲子的丈夫,無一不在無可奈何中錯過,戀人註定只能成為遠方的風景,渴望而永不可及,純淨脆弱得讓人心痛。二十年過去後,只剩下滿懷青春的傷感與回憶。

青春就這樣孤獨地逝去了。

青春又這樣傷感地留了下來,不過留下來的僅是青春的殘片,因為殘缺而更加動人。

人生成了空白,心靈成為空白,夢想成了空白。

戴望舒説:“你教什麼智慧給我/小小的白蝴蝶/打開空白之頁/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

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為什麼是這樣的。

然而村上春樹告訴你,青春只能是這樣的。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19

他視金錢如糞土,視坎坷如禮物,視名利如浮雲,他是誰?他,一個奇人、偉人,一個用心靈寫作的巨人,他就是司馬遷。

司馬遷生平只寫過一本書,一本書讓他名垂千古的書,一本、被魯迅先生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書,一本被列為二十四史開片之做的書,一本被列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書,這本書就是《史記》

翻開《史記》,宛若走進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宮殿,每一頁都如同一扇大門,一個歷史的的大門。走進這些大門,彷彿置身古代,看那戲劇性的故事一個個上演。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興衰,彷彿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猙獰的面孔,藏刀的笑容,彷彿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戰場的訣別,人民的哭喊,彷彿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閲讀《史記》,我看見的是大禹在黃河流域治水的艱辛,是商湯替天行道大敗夏桀的雄姿,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誕,是齊桓公不計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的豁達,是越王勾踐卧薪嚐膽的毅力,是宴子智用二桃殺三士的果斷,是商鞅義無返顧變法圖強的忠誠,是孫臏足智多謀圍魏救趙的聰慧,是廉頗知錯就改負荊請罪的坦率,是屈原壯志未酬跳江自盡的無奈,是秦始皇雄才大略吞併六國的勇猛,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的憤慨,是項羽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決心,是陳平智獻美人圖解重圍的高明,也是漢武帝派衞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的威嚴。

多少英雄血灑戰場,多少豪傑命喪君王,在那歷史的相冊裏,永遠保存着這樣照片,這些印跡,朝代更替、民族興衰更讓我明白了”成由節儉敗由奢“的古訓,歷代君主,每位帝王,也使我懂得了”守業更比創業難“的真諦。對於君主而言,一個念頭就成了殺人的關鍵;一句戲言足以失掉萬水千山。在那過去的社會裏:迷信,封建,猜疑,妒忌成了權勢之人的大敵。只為了自己的權利,便可殺人放火,在所不惜。勾心鬥角,冷嘲熱諷,成了朝廷的代名詞;驕奢_逸,姑息養_,更使一個國家走上窮途。

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今日認為一部《史記》足可成為國之棟樑。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20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的老師”,我想作為父母的責任就是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

我在小的時候很喜歡閲讀,那時沒有什麼別的玩樂,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我只能用閲讀來充實生活。特別是武俠小説和古典名著《紅樓夢》,其中金庸、梁羽生等名家的全部作品幾乎全部讀過,紅樓夢中所有詩詞都能背誦。現在想一想,這應該就是興趣的力量。所以,我沒有對悠悠的閲讀書目強行規定,而是順應她的心理特點,選好她愛看的書,使她對書產生好感。

營造良好的環境。讀書首先要有氛圍,有了讀書的環境孩子才會有興趣去讀書。為了營造讀書的氛圍,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我為悠悠買來兒童專用書桌,放到屬於她自己的房間。怎樣佈置,只給一個指導性意見,讓悠悠自己去安排和管理。

分享閲讀的樂趣,鼓勵悠悠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説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和我一起分析討論,從而加深閲讀興趣,提高閲讀水平。

學會在閲讀中成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許多的問題,比如怎樣對待生活和生命?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面對膽小和煩惱怎麼應對等等。這些問題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遇到的,有時做家長的我們,還真不知道應該怎樣回答,尤其是面對現在的孩子,她們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所以我給悠悠購買了一套《瑪蒂娜的故事》全60冊,這套圖書講述了一個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片段,非常符合悠悠的性格和年齡,悠悠非常喜歡,重複的閲讀,在書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學會觀察和想象力。

閲讀的過程,我和悠悠一起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與幸福,一起成長,一起豐富自己。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21

一直聽説過《邊城》的大名,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裏,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裏,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淨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閒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裏喜愁摻半。因為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於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着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着永恆的存在。

屬於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22

讀罷此文很難讓人不思考什麼是愛情這一經久不衰的話題。米切爾夫人也對什麼是愛情做了極為深刻的詮釋。文中的主人公用一生的時間去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在讀這一厚厚的磚塊的時候相信你也在思考:

斯佳麗真的愛阿希禮嗎?

阿希禮愛玫蘭妮嗎?

阿希禮愛斯佳麗嗎?

巴特勒到底是不是愛斯佳麗呢?

三者之間的愛是不是無可挑剔的呢?

當肉體的愛與精神上的愛分離時,一種愛的出軌算不算背叛呢?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沒有愛的時候,兩人的結合算不算一種欺騙,兩人的分離算不算一種背叛?

一個人為生活所迫嫁給一個她不愛的人,這種行為是卑鄙呢還是高尚呢?

倘若她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婚姻幸福,那她是高尚的還是卑鄙的?

如果她是高尚的,那這對他那無辜的丈夫是否公平呢?

這些問題一個個的跳出來,每一個看起來都是那麼簡單,可是真的要回答起來卻並不是那麼簡單。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這使得討論這些問題看起來毫無意義,但是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卻反應了人類不同的愛情觀,在現實生活中實踐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首先我們探討一下斯佳麗真的愛阿希禮嗎。這個問題貫穿這部小説的始終,推動故事的發展。女主人公畢竟只是一個普通的種植園主的女兒,她並不關心什麼國家大事,除非這些事情跟她切身相關。她的一生都圍繞着生活、愛情這些主題。她一生追求她所鍾愛的阿希禮,她一直都認為自己深愛着阿希禮,我們也慢慢地被她矢志不渝的專一所打動,也認為她真正愛的是阿希禮。可是最後的結局卻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她突然的意識到自己真正愛的是巴特勒。這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不得不讓我們深思什麼是愛情,反思着我們現實中種.種的所謂愛情。如果説愛情是一種感覺,斯佳麗確實對阿希禮有感覺,並且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阿希禮的妻子玫蘭妮去世。如果説愛情是一種責任,斯佳麗對阿希禮可謂是仁至義盡,她不僅把他的妻子和兒子從死神那裏奪回來,給她們提供一個像樣的家,而且還寧願賠本,也要把自己的鋸木廠交給阿希禮經營。如果説愛情是一種付出的,斯佳麗對阿希禮的付出肯定讓許多自詡為情痴的女孩兒汗顏,她不僅放棄了自己驕傲的自尊,還出賣了自己幸福,並儘自己所能愛着阿希禮。如果這不能稱之為愛情,還有什麼可以稱之為愛情呢? 可是這不是愛情。她對阿希禮確是有感覺,可是這種感覺最初只不過是一種幻覺,只是因為阿希禮並不跟其他帥男一樣圍着她轉,從而她對阿希禮產生了一種神祕感及要征服他的虛榮。而這種感覺又被現實的戰爭所造成的分離所強化,讓她更加強化了這種感覺,使她深信不疑的認為這就是愛。正如所有異地戀能天長地久的機制一樣,距離產生了美,這種幻覺一旦形成,很難打破,因為除了時間來沖淡她的感覺之外,沒有其他因素來破壞它,而時間卻沒有沖淡反而加深了她的思念。尤為重要的是她自認為深愛着阿希禮,可她又得不到他。得不到的東西往往給人產生美好的遐想,而這種遐想往往又是不切實際的。於是她就被自己精心編織的愛情謊言中欺騙着自己。正如作者所深入分析的那樣,她並不愛阿希禮,如果她剛開始就得到了阿希禮,她會像踢掉其他男孩那樣踢掉他。

斯佳麗在巴特勒的幫助下逃出將要被佔的亞特蘭大,並帶着玫蘭妮返回了塔拉莊園。戰爭結束後,昔日的南方莊園主過着的貧窮,捱餓的生活,斯佳麗也不例外。為了償付高額的税款,在尋求巴特勒的幫助無果之後,無奈之下斯佳麗嫁給了其妹妹的未婚夫弗蘭克?肯尼迪,開始了另一段沒有感情的婚姻生活。迫於生活的壓力和對更好生活的渴求,斯佳麗不顧丈夫的反對購買了鋸木廠,並跟其極為厭惡的北佬做生意。

後來為了給受驚嚇的斯佳麗報仇,加入3K黨的阿希禮和弗蘭克帶人襲擊了貧民區,落入北佬的圈套,結果弗蘭克被殺,斯佳麗再次守寡。一年後,斯佳麗同意巴特勒的求婚,兩人結為連理。但是斯佳麗念念不忘阿希禮,無視所得的幸福。兩人感情幾經波折,尤其是兩人之女因騎馬夭折之後,巴特勒對他們的感情徹底失望,在玫蘭妮死後,毅然決定離開斯佳麗。斯佳麗方幡然醒悟,追悔莫及,最後決定回塔拉莊園尋求力量,再追幸福。

斯佳麗的愛情經歷確實是給我們熱戀中的帥哥靚女們很多啟迪和指導,愛還是不愛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23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一句就是教導我們學習文化知識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實踐,要理論聯繫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我們才能夠真正起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作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對學問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這一句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記,眼要看,口中讀,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讀書時要有規範,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這段還未讀完,就跳到另一段。學習某一科目知識,就不能羨慕別的科目知識,這一科目的知識還沒有學習完,還沒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學習其它科目。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這一句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一定要刻苦用功,絕對不能投機取巧。遇到難通的地方,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這正是 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如果反覆思考,還不能瞭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面牆壁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所用的筆、硯、台要擺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這個人讀書的目的心術不正,亂寫字的學生,就表示這個學生的學習心態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環境維護得井井有序,才有益於我們的學習。懂得從人的微小動作去觀察每個人是否有用,有才,這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存放經典著作,要有固定的書架或書櫃,每一次讀書之後,要將書放回原處存放。書本有殘缺或損壞時,應補好,你愛書,書就愛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穫,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穫。這一句是告訴我們愛惜經典著作是一件頭頂大事,沒有一件事情能夠比愛惜經典著作更重要。我們要像敬愛尊長一樣敬愛經典著作,要養成有條不紊、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敬愛和尊重,

“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做為一個學子,從小就要立志讀聖賢之書、學聖賢之教、行聖賢之道,不是聖賢之書,則千萬不能看,若在學習聖賢之教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時,絕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以聖賢為老師,為楷模,長期熏習聖賢之崇高品德,做“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榜樣。這一句教導我們一定要接受聖賢之教,學以致用,做人決不能自暴自棄,自己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改變命運靠自己的力量。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24

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作者用簡單樸實的語言描述了出一位心地善良,淳樸的勞動婦女。阿長,是作者小時候的保姆,作者平時叫她阿媽,但阿長卻經常切切擦擦,指手畫腳,當作者知道是他害死了他心愛的隱鼠後便有些厭惡他了,自從這件事之後,小作者便改口喊她阿長了。之後,由於阿長經常講故事給作者聽,讓故事中的奇妙經常陪伴小作者,年少的作者甚至在阿長的絮叨中感受到了她的某種神力。時間久了,作者也漸漸不討厭阿長了。

有一次,作者去遠房叔叔家做客,無意間,看到一本繪圖的山海經,畫着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只可惜書不小心被弄丟了。大概是他對那本山海經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都來問“山哼經”是怎麼一回事。大字不識的阿長休假過後,居然就遞給了作者一包書,高興的説:“哥兒,有畫的山哼經,我給你買來了。”讓作者從此對他產生了無比的感激之情。以後,雖然作者也買了許多書,也包括其他版本的山海經,但沒有一本能夠代替他小時候看的那本山海經。

看似簡單的買書一事,其實裏面包含着阿長對作者的無比關愛,沒有人叫阿長去買《山海經》,阿長掏的是自己口袋裏的血汗錢去買的。目不識丁,口中説着“山哼經”的阿長又是怎樣費盡周折買到《山海經》的?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你在懷裏永安他的靈魂。”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阿長的懷念與祝福,讓我也不由自主的跟作者產生共鳴,彷彿我也看到了愛講故事,睡覺擺着大字的長媽媽……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25

暑假,就像是一個美麗的花球,五彩繽紛,各種不同的有顏色,代表不同的心情。暑假,就像是一道絢麗的彩虹,七色光芒,純潔閃耀,七種光芒、七種心情。暑假,就像是一朵豔麗的五色花,顏色各異、神奇美麗,每一片花瓣都有它芬芳獨特的個性和芳香四溢的餘香。

暑假,酸甜苦辣,有你欣喜若狂的、有歡聲笑語的、有垂頭喪氣的、有淚水灑落的……而你的每一種心情,都記載着你暑假的點點滴滴,記錄着你每一年的喜怒哀樂。

在我的暑假裏,我最開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媽媽給我買我喜愛的書!

我喜歡的書,各有不同,其中最為珍愛的就是《明若の曉溪》,作者明曉溪,她優美的筆墨寫出的文章,即美又感人,讓人情不自禁地讚歎。

書到家的時候,我自己都沒有發現,我的嘴巴已經咧到了耳根。當我捧着新書,小心翼翼地翻開第一頁,盡情地呼吸着墨香,靜靜地、悠久地、沉醉在書的世界裏,一直走、漫無邊際地走,在書的世界裏遨遊,慢慢地去享受……

我捧着《明若の曉溪》度過了好幾個快樂的日日夜夜,每天不知疲倦地讀着書(沒有廢寢忘食,吃是一定要吃的),在讀書的時候,我幾乎忘了所有人,自己一人沉醉在書的世界,去向文武雙全的明曉溪打個招呼,去向燒飯超級好吃的風間澈討一盤菜嘗一嘗,去羣毆脾氣火爆的東浩男,去和美麗清純的東浩雪一起玩耍……

呵呵,暑假裏,書的世界。我真的很愛書,很愛很愛……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26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唯一的一生必須揹負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羣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唯一的世界裏,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唯一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最佳,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羣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温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閲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裏,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娛樂至死》讀書心得感想 篇27

讀了課文《凡卡》,我不禁為課文一邊記敍凡卡給爺爺寫信的事情,一邊通過這封信講述凡卡的悲慘遭遇的獨特寫法拍案叫絕,又同情凡卡,他在當學徒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人民的悲慘命運和社會制度的腐朽黑暗。

“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兒麪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麪包,至於菜啦、茶啦,只有老闆自己才大吃大喝。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小搖籃。”凡卡的生活很悲慘,每天就吃一點兒麪包和稀粥,只能睡在過道里,還要給孩子搖搖籃,還得捱打。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吃得飽,穿得暖,生活得十分幸福。相比凡卡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比。但還有很多人還不滿足這樣的生活,仍抱怨連連。凡卡只剩爺爺一個親人,每天還得捱打、捱餓、挨凍,多可憐呀!“……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凡卡在鞋匠那兒幹活,卻沒有一雙鞋!

我讀到這兒時,不禁想起自己,家裏一年買6雙鞋以上,有一點損壞就不要了。此時我彷彿看見凡卡光着腳跪在地上向爺爺哭訴。可憐的凡卡!雖然他無法享受與擁有我們這樣的生活,但凡卡還是渴望回到爺爺身邊。因為爺爺是他唯一的親人,只有與他在一起,才會感到幸福。

和凡卡當學徒時的生活比較。我們是那麼幸福,可我們還在抱怨不幸福,此時有拿凡卡來對比麼?就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幸福,好好愛着自己的親人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3v6lr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