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0篇)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0篇)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

在書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針見血:把説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説話,知不知道聽你講話的人想聽到什麼。賣了這樣的一個關子,確實能把人吸引住,引發讀者繼續閲讀下去的興趣。看來,深諳“説話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淺,很會抓住人心。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0篇)

全書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當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節中,末了就會發現在愉快的閲讀中已經不知不覺學到了蔡康永的“説話之術”,閲讀的過程是愉悦的,學習的過程也就變得輕鬆有趣。而不像有些教人説話的書,理論一大堆,説教的方式又讓讀者難以忍受,完全像在學“術”而不是學“道”,心理距離遠,效果自然不會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應該就是《蔡康永的説話之道》這本書最大的特點。

如果你想要升職加薪,該怎麼説話討好老闆呢?一羣朋友聚會,如何炒熱氣氛呢?和女(男)朋友吵架了,如何打破僵局,和好如初呢?聊天時話題卡住了,又該怎麼解決呢?……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完全會碰到的事情,因此學上一招真的非常有用。作者認為,從我們嘴巴説出去的話,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別人評價我們的依據,不可小看,如果稍加玩味自己説話的內容和説話的方式,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麼形成對自己的印象、怎樣定位我們在他人的心中該佔的比重。

所以讀了這本書以後,真的是很多的感觸,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事之道,我會像書中説的那樣,很努力的去學習一切。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2

常言道:説話是一門藝術。但即使我知道這句名言,卻依然不善交際。我常埋頭於各種習題中,看班裏那些同學八面玲瓏、巧舌如簧,不禁常常詫異他們是如何練就一張巧嘴的,表面不屑,其實內心羨慕。而《蔡康永的説話之道》就在這個時刻以這種姿態來到了我的面前。

我從前是不相信市面上那些暢銷書的。如《説話三十六計》《如何討好你的上司》《三天變身説話達人》……它們舉着教人説話的幌子,內容多是正確但無用的廢話。然而,《蔡康永的説話之道》不同,它注重以情動人,提倡説話時設身處地替他人着想。蔡康永自己也説:“這本書雖然談很多‘説話之術’,但我相信的不是‘術’。我相信的是先對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認真看待,然後得到比較多對人對己的瞭解,然後比較靠近幸福。”

是的,這就是我一直苦苦尋找的説話之道。

説話很簡單,簡單到有張嘴便能説話;説話又很難,能句句説到人的心坎裏且適當露出真情實屬不易。鄉間老農一句話,常常比廟堂之上大人物一百分鐘的演講動人,因為老農那一句話裏面的“含金量”很高,能夠打動我們。

如此説來,口才流利的人並不一定就討人喜歡,真正討人喜歡的是把別人看在眼裏、放在心裏、又懂得適當表現出來的人。

一項報道顯示,如今各大企業的老闆們在選聘重要職員的時候,應聘者的溝通能力已經成為首要條件。我有一個同學,每年都會去青島學“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訓練,説白了就是“口才訓練班”),只學兩天但學費達四千八百元!學的效果怎樣不説,只是説話這樣的事,本不就應在日常生活中去感悟、去領會的麼?與四千八百元比起來,我花二十五元錢買《蔡康永的説話之道》,學習説話的投資並不算多。

周立波,是一個懂得説話之道的人。他主持的類似於奧普拉脱口秀的節目《壹周立波秀》,收視率節節攀升。每人每天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話,可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打開電視去聽周立波自説白話呢?毫無疑問,他抓住了觀眾的心理,他懂得怎樣説人們才會愛聽,怎樣説才會使觀眾產生較多的共鳴。所以,他成功了。

“你説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幽默像走路,講笑話像翻跟斗”“開口找人幫忙時,要‘大事化小’”……《蔡康永的説話之道》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標題,讓我徹底明白了説話的藝術與多變的可能性。從此,我每説一句話,都要細細思考一下這句該不該説、怎樣説會更好。

當下流行一句話:“別人罵你一句,你回罵一句,這叫吵架。別人讚美你一句,你也讚美一句,這叫社交。”但我想,若別人罵你一句,你卻讚美他一句,這就是説話之道吧!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3

《聖經》中,有着多許許多多的小篇故事,幾乎每一個故事都講着上帝耶和華和以色列人的事。以色列人對他崇拜和信奉,他就使以色列人發展壯大,並在當中尋找着一個又一個的先知引導人們。然而也經常有以色列人背叛耶和華而受到耶和華的懲罰,被其他的民族奴役,遭受災害等。這當中有民族之間的爭奪領土之戰,有兄弟之間為了權利而互相殘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約瑟與他的兄弟的故事,約瑟的兄弟們對約瑟的嫉妒與殘害,讓我感受到了嫉妒的可怕和人性當中兇殘的一面,親兄弟之間的感情在他們那裏還是沒有經受住考驗。還有其他的一些鬥爭是因為信奉而產生的,有些爭鬥在現在看來是很不明智的舉動。其實就是因為也是信奉的緣故。亞博拉罕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亞伯拉罕差點因為耶和華的考驗,去殺害自己最疼愛的孩子。雖然從信奉耶和華的角度看來,他是個對耶和華所説的話虔誠不已的人,依照着他的指示行事,認為耶和華講的話是對的。我認為站在他信奉這個基準點上是沒錯的,因為一個信奉者本來就該對自己的神虔誠,若對自己的認定的神不虔誠,那可能是一種的背叛。但是從親情、道德和人性的角度看來,這樣未免太愚蠢了,怎麼會因為自己的信奉殺死自己的小孩子呢?小孩並沒犯什麼錯,這樣的做法只是讓小孩成為無辜的犧牲者。總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來都有它的好與壞,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應該過度偏激,不應該太盲目了,無論是信奉什麼宗教還是不信奉,都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能失去自我,失去人生中的原則。盲目的信奉並不能解決問題,這樣只會讓矛盾更加尖鋭,最後導致問題的爆發,引起一系列的爭端,鬥爭也就在所難免了,這樣人們又會陷入災難之中。所以不要過度的盲從去做一件事,應該要去選擇一個比較折衷的看法,也要去聽一些自己內心最深層的心,不要過度的去信奉而造成不好的盲從。

在那麼多的故事中,我認為最具有神祕色彩的應該是關於摩西的神奇故事了,摩西在耶和華的指引下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逃出被奴役的命運的過程中,當他們來到紅海前時,摩西的一聲令下,紅海就自己分開了,摩西帶領着大家順利的度過紅海,在現實中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也只能在那些“神仙鬼怪”的故事中實現而已。也正是這樣的神奇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而摩西最後的死亡,在聖經中也帶着神祕之感,通過摩西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出,在聖經故事中,充滿了神祕的色彩。也正是這些個神祕色彩是人們對“神”的信奉更加虔誠。上帝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影響着他們的決策,更影響着他們的生活。

他們所信奉的上帝耶和華無所不知,智慧如同其能量一般無可限量。上帝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活模式,甚至於決定他們的任何事情。如果今天上帝的思想跟他們有所衝突的話,他們一定是聽從上帝的命令。他們會讓他們的先知智者去和上帝交流,上帝也會主動找先知告訴他的想法,以讓人們跟隨他。信徒們以上帝的要求為優先,他們不會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斷一件事情,就算上帝的命令是錯的,他們也會無條件的去服從。他們是完完全全的忠於上帝,對上帝不會有絲毫的懷疑。所以我覺得他們完全是替耶和華生活,完全的服從一個他們心中的“神”。他們過度的信奉以致於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情而引起殺機,親人之間的互相殘害是最好的例子。該隱跟埃布爾間的兄弟相殘,而起因則是,人們之間的忌妒所引起的。其主要的忌妒之心,跟耶和華有關,因為耶和華的觀點上,較為讚許埃布爾的關係,所以引起的殺機,但是這邊我想要説的不是兄弟之間的相殘,而是耶和華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影響着他們的日常生活,連這種小事都可以引起他們之間的相殘。我們可以認真的思考一下如果今天有着更為重大的事件的話,他們是不是連迫害全人類的事情都可以做的出來呢?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件事情上認識到這樣毫無自己的見解跟觀點,只是活在別人的讚許認同之下的人,可説是十分的愚蠢和可悲的。從中我們要吸取教訓,想一下我們的生活有沒有這樣類似的事情,以此警戒自己。尤其是我們現在的大學生要學會思考衡量一下我們的生活和價值所在,在別人的讚許中更加發奮向上,要多和其他人交流,瞭解更多的不同的觀點,從中吸取有益的內容。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4

對於龍應台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台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台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台所説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裏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於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説法。説愛國、歷史、文明、正義、理想、愛情、海枯石爛的永恆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後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幹可以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脱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迴。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嚐遍。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5

《戰爭與和平》是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即使是平凡的人物也能寫的讓我們對其充滿了敬佩。戰爭是殘酷的,但在戰爭時期卻會讓我們更加盼望和平。現身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是否應該珍惜現在温馨的生活呢?難道非要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不,應該從現在開始把握!

我向來是不喜歡看歷史題材的書籍,但是,《戰爭與和平》是我第一本喜歡的歷史題材的小説。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一方面融入書中情節中,體驗書中主人公的思想變化,另一反面也不禁的發人深思:和平的重要性。

《戰爭與和平》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小説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場面壯闊、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同時,小説時代感強烈,雖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説,卻反映了農奴制後俄羅斯前途和人民作用的問題。因此,《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羅斯、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羅斯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能力,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們反對戰爭,但是,我們絕不懼怕戰爭。當戰爭來臨時,我們也同樣會拿起武器,去保衞自己的家園!去保衞自己的安靜、和平的生活!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6

鄧稼先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從小就聽説過,這次終於有機會詳細的瞭解他。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國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看了《鄧稼先》這部電影后,他的形象總是讓我難以忘懷,腦海中總浮現出他的模樣:在那張樸實的臉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那雙眼睛代表着他對事業的渴求和真誠;他那雙粗糙的手上,留下了無數永不磨滅的傷疤,那疤痕就代表着一個奉獻着對自己崗位的熱愛和勤勞。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鄧稼先懷着堅毅執着的信念,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鍥而不捨、孜孜不倦地為之奮鬥,不求回報。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輸、不怕困難、不怕打倒的強大精神力量,支撐着他走過艱辛的研究之路,所以,他才有了可喜的偉大成果,他的事蹟才會廣為流傳感動人間,他的精神才會激勵着一個個前赴後繼的科研者。

鄧稼先,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敬佩和愛戴呢?那是因為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身軀完成着神聖的使命,他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入到了為國家研製核武器的光榮崗位上,他為了祖國奉獻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也許你該問了,我們現在是學生,怎麼能做出那樣震撼的事蹟呢?對,我們是學生,或許不會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也不用像鄧稼先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起碼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習鄧稼先鍥而不捨不怕挫折的精神,把精力和智慧用在不斷的學習當中來,有一天,是真金總會發出光熱來的。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7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拜讀了關老師的《憑什麼讓學生服你》這本書。看此書如同和一位長者交談,她娓娓道來,每一句話都那麼真誠。她不但令她的學生們佩服,也同樣令我心服口服。是呀,與其不斷地要求孩子這樣那樣,還不如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塊吸鐵石。全書通過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案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名普通教師,是如何用心,用腦,用情讓每一個或善感、或叛逆、或懵懂莽撞的孩子的心慢慢向她靠近的。

一、以身作則,提升人格魅力

“親其師,信其道”是説一個人只有在親近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在這裏關老師認為“親”不僅僅是親近,更多的是佩服和發自內心的崇拜,而真正能贏得學生佩服的是老師深刻的文化底藴和人格魅力。關老師用具體的事例講述了她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讓學生佩服,她可以在軍訓時陪孩子們一起淋雨;她帶領孩子們一起進行愛心捐助;她願意做學生的朋友,做班級的一員和學生們共同承擔集體責任,看到教室內的廢紙不是批評指責而是彎腰撿起來;她不僅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更關注他們的道德水平……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讓學生佩服。教師的人格魅力就體現在瑣碎的日常教學中,老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看在眼裏,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可能就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這就要求老師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莊重自己的儀表,注重言談舉止,豐富自己的知識,形成強烈的事業心和良好的責任感。只有老師的人格魅力提升了,在學生中的威信和號召力才會進一步提高。

二、用心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

時代在發展,傳統的批評、訓斥、管教已不再是靈丹妙藥,心靈上的溝通、理解和尊重才是孩子們更為需要的。我們總是會遷怒於“今天的孩子思想真複雜”但是這並不是孩子的錯,這是複雜的社會環境決定的。所以做為老師,我們有時候需要彎下身子去聽聽孩子的心聲,當心和心貼在一起的時候,心與心之間的冰霜也就被融化了。反思自己,我總是站在一個老師的角度去理所當然的給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認為我是老師,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必須聽我的,但是收效甚微,這時我會覺得自己的良苦用心不被理解,會生氣、惱火,甚至演變為嚴厲的批評、指責,這樣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身軀高大,面目猙獰”學生就會服你嗎?關老師的書中用大量的例子告訴我,不是的,當我們把孩子當做是朋友,而不是管教的對象時,當我們真的能夠平靜的坐下來,認真傾聽孩子向我們傾訴他的困惑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的責罵時,當我們給孩子一個鼓勵的眼神而不是狠狠的責備時,孩子的心正在向我們靠近。

三、動腦思考,完善教育方式

教育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如果我們在愛和理解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方式方法,那我們就會得心應手,甚至樂在其中。

書中講到了很多故事,讀到一些故事的時候,真能觸動自己的心,在為故事中的老師機智幽默的對白,獨具匠心的設計,妙趣橫生的情鏡叫絕的時候,我也真正領悟到了一些實用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他的個性心理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面對不同的個體時需要因人而異。我很贊同關老師的的觀點:教育需要鼓勵,但一味的,盲目的鼓勵可能會讓學生陷入一種自我放縱。“失敗乃成功之母”“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些句子充滿了正能量,但是如果經常用這樣的方式來激勵一個屢戰屢敗的學生,會讓學生陷入一種“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自我麻痺之中,甚至陷入低谷,一味的鼓勵——無濟於事,一味的批評——更加叛逆。這時候需要我們使用一種“強刺激”,一針見血的指出學生的錯誤,嚴厲批評甚至直接否定,激發學生的內疚感,由此激發學生的動力。當然這種方法適用於那些心理素質比較強的孩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瞭解每個孩子的性格特徵,對症下藥。

四、用愛滋潤,温暖孩子的心田

與教師的人格魅力、高明的教育方式相比,最容易進入孩子內心的可能就是老師的愛了。當我們盡我們所能去關心一個孩子,幫助一個孩子的時候,我想孩子是完全能感受到的。當我們能夠把每個孩子都放在眼裏,把孩子的喜怒哀樂記在心裏時,我想孩子會親近我們的。也許就是你幫他繫好散落的紅領巾的一個小舉動,在他生病時的幾句問候,課堂上的一句“真棒”,在他考試失敗時的幾句安慰,在他贏得短跑比賽時的一個擁抱,就會觸動他心中的漣漪,牽動他的心。孩子並不是鐵石心腸,心被捂熱了,他們自然也會用真情來回應。

做一塊吸鐵石吧,用“腦”去思考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深度,用“心”去了解學生,給予他們平等與真誠,用“情”去温暖和滋潤還不夠茁壯的小苗,你的眼裏、心裏有了孩子,孩子自然會敬佩你,喜歡你。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8

何謂“圍城”?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給黃羅芳一張紙條,闡明瞭“圍城”的豐富內涵,上面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

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大都如此。

懷着對這句話以及“圍城”的好奇,我讀了《圍城》這本書。

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辛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説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的成就。

可方漸鴻偏偏愛慕虛榮,看到他購買假文憑那段時,我不禁心生笑意。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購買了假文憑,買了以後又覺得良心受到了譴責,他又深陷“圍城”了。而這個“圍城”,使他自己為自己築建的枷鎖,一切皆因慾望,利益,虛榮。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裏,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漸鴻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這些看似偶然的困擾,事實上卻是必然的。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説,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説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職業如此,其他大多也莫過於此,人生大都如此”這就是那本書闡釋的主旨。其實,我感覺也可以理解為:“一些人普遍想衝出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而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在人們心中卻成了圍牆,把他們包圍住了,而他們卻要想方設法衝出去。”大概如此。

讀完這本書後,我很自然就想起這樣一件事。我曾經問過我的兩個朋友一個同樣的問題:假如太陽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畫面呢?他們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個罵我天真爛漫、愚昧無知;而另一個則不以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會變成一大鍋魚湯啦。”我倆聽後不禁捧腹大笑。大笑過後,我卻在沉思,會有多少人給我類似的答案呢?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9

即使人命定有孤獨相隨,即使我們必然要行走於大大小小亦真亦幻的循環之上卻又不可以如莊子般“得其環中”,那我們又為何要構築銅牆鐵壁,孤獨重複從前的故事和悲愁,又為何要放棄我們尚被自己承認的自由,而不選擇栽下能隨性漫步的花草,集結交合起世上人的生活,能隨心從這個循環走上另一個循環——以構建起生活的新意直至消亡?讓心到達孤獨背面,讓真理與愛充盈我的眼界,我只願做一個完整的人而非孤魂。

真正不會體悟到孤獨之痛的人只有美人兒蕾梅黛斯那樣的神話,但她終須幻化上天。而我們只屬於地面。所以偉大的馬爾克斯寫就此書並非為了批判孤獨,而是希望能使拉美人乃至全世界的人能有所警醒,正視孤獨,打破各自封閉的枷鎖,停止無知愚昧的循環,走向融合與團結。他甚至創造出了將來過去未完成時的語句,企盼今天和將來的人們能像馬孔多人一樣對抗失憶,正視歷史,但又不會像他們一樣到頭來懷念的是亦成孤魂的梅爾吉基亞德斯的部落的智慧,以及只有鳥鳴可以指引方向的封閉生活。接受、求索、敞開心懷,我們揹負孤獨,卻不會枉活。

大風掠境,羊皮捲上的家族被抹去,自永遠至永遠,都不應再被重複。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讀一本好書,就好比看了一場好的電影,動情時會讓你感動,讓你高興,讓你浮想聯翩,讓你感慨萬千……美國作家喬治·塞爾登的《時代廣場的蟋蟀》就將我帶進了一個童話王國,讓我看到了世間最寶貴的友誼。

柴斯特是康涅狄格州鄉下的一隻蟋蟀,因為貪吃跳進了人的籃子裏,被帶到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地鐵站。這隻蟋蟀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叫瑪利歐的男孩,便成了它的主人。柴斯特還認識了兩個朋友,一個是聰明又略帶市儈氣的老鼠,另一個是忠誠、憨厚的貓。柴斯特以自己的音樂天賦回報了朋友的真摯友情,幫助瑪利歐一家擺脱困境,最終成為震驚紐約的演奏家。柴斯特功成名就後,思念家鄉寧靜的生活。在朋友們的努力幫助下,它重新回到了那深愛的家鄉。

這樣的友誼讓我動容,這樣的友誼讓我憧憬,這作文/樣的友誼其實我也擁有。那一次,我和兩個朋友在騎自行車,因為我騎車技術差,一個不小心便摔倒在地。當時我的腦子瞬間懵了,整個人癱倒在地。楊曉梅和王思雨急忙跑到我的身邊,兩人合力撐起我的雙臂,動作是那麼輕柔,生怕重一點就會把我弄疼。我忍着身體的痠痛,心中卻是一股暖流淌過。她們將我扶到邊上的石頭上坐好,用清水幫我簡單地清洗了下傷口。我的心裏充滿了感激,心中暗暗地想:以後要是她們遇到了什麼困難,我也會第一時間衝上去幫助她們的,就像柴斯特回報它的朋友那樣。

在困難面前,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你的朋友會給你温暖,給你幫助,給你力量。每個人都要珍惜友誼,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關愛。希望你們也喜歡這本書,同我一起進入那神奇的童話王國,去感受那故事中真摯的友誼。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的老師”,我想作為父母的責任就是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

我在小的時候很喜歡閲讀,那時沒有什麼別的玩樂,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我只能用閲讀來充實生活。特別是武俠小説和古典名著《紅樓夢》,其中金庸、梁羽生等名家的全部作品幾乎全部讀過,紅樓夢中所有詩詞都能背誦。現在想一想,這應該就是興趣的力量。所以,我沒有對悠悠的閲讀書目強行規定,而是順應她的心理特點,選好她愛看的書,使她對書產生好感。

營造良好的環境。讀書首先要有氛圍,有了讀書的環境孩子才會有興趣去讀書。為了營造讀書的氛圍,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我為悠悠買來兒童專用書桌,放到屬於她自己的房間。怎樣佈置,只給一個指導性意見,讓悠悠自己去安排和管理。

分享閲讀的樂趣,鼓勵悠悠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説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和我一起分析討論,從而加深閲讀興趣,提高閲讀水平。

學會在閲讀中成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許多的問題,比如怎樣對待生活和生命?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面對膽小和煩惱怎麼應對等等。這些問題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遇到的,有時做家長的我們,還真不知道應該怎樣回答,尤其是面對現在的孩子,她們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所以我給悠悠購買了一套《瑪蒂娜的故事》全60冊,這套圖書講述了一個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片段,非常符合悠悠的性格和年齡,悠悠非常喜歡,重複的閲讀,在書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學會觀察和想象力。

閲讀的過程,我和悠悠一起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與幸福,一起成長,一起豐富自己。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魯迅文章被挪出課本這個話題,套用時下的話説已經“out”了。風風火火的討論,也就死撐了幾天,然後,就被互聯網上數以億計的信息淹沒了,連頭都沒有再浮出水面一下,就沉到底了。我為了這條不知道誰發出的新聞,從櫃子裏重新翻出《吶喊》,就坐在地上,看到天色變暗,雷聲與大雨一起潑下來。

年輕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好讀一讀魯迅,是遺憾的。如果沒有被那種滿含着深情與痛苦的情感感動過,沒有被那種浸滿了憤怒與哀傷的筆觸震驚過,少年的那種種悲天憫人、那種種桀驁不馴、那種種憤世嫉俗又怎麼會找到存放的地方,找到深沉卻又凌厲的共鳴?

去年看到《摩托車日記》,看到切格瓦拉迎着太陽與灰塵,在南美洲的大地上奔馳,我想起了一箇中國台灣作家的話,年輕的時候不相信理想,那就不是真的年輕過。我好後悔,在我還充滿稜角的時候,錯過了切格瓦拉,也就錯過了那個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

重讀魯迅的時候,我又想起了《摩托車日記》,想起了片中的切格瓦拉,因為懷揣着理想與世界,閃閃發光。魯迅不是切格瓦拉,魯迅從來沒有真的“幹革命”,用他自己的話説,他是“韌性”地在鬥爭。好多人拿“韌性”做文章,認為機緣巧合之下,甚至是別有用心之下,魯迅才成為今天的魯迅。那是不公平的,因為説出這些話的人,沒有讀過魯迅,或者説,沒有在年輕時讀過魯迅。他們不懂得千斤巨石之下,默默生長,最終破土而出,擊碎巨石的那粒種子的力量。

在那個時代,魯迅沒有走在時代之前,不像切格瓦拉,超出了那個時代,甚至超出了我們這個時代。他站在時代往前走的瞭望台上,看到前面的驚濤駭浪,也看到後面的風起雲湧,可是他沒有看到,海的另一邊,那個彼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切格瓦拉也説不出來真正的彼岸是什麼樣子的,他只知道那裏鮮花盛開、陽光温暖,於是,他按照自己的規劃開始雕琢這個世界,一點也不肯妥協,一次次打碎自己的作品,一次次拋棄自己的作品,只為了那個模糊卻有着致命誘惑的彼岸。魯迅好像安分守己一些,既然不知道,他也沒有用力去想,他把所有的力氣花在了當下,時代是什麼樣子的,國民是什麼狀態,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時代,是什麼禁錮了國民,他用手術刀割開那個時代,將所有的臟器血淋淋地拿給大家看。

將魯迅的文章放到課本里,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基於魯迅本身,而不是他的文字。在我們這個時代,回過頭去看魯迅,那些要把世界撕碎、要把自己點燃的文字似乎不那麼合乎時宜了,血淋淋、赤裸裸,充滿着人性深處最低層的東西。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儘管那個時代急於剔除的東西還遺留在每一個國人的血脈裏,恐怕再經過百年仍舊無法擺脱。可是,時代確實過去了,無論怎樣糾纏不清,還是過去了。剩下這些文字,乍一看,突兀得讓人膽戰心驚。

也許,把魯迅挪出課本是好事,至少傳遞出了一個信號,那個齜牙咧嘴、讓人握緊拳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少了課本的強制性閲讀,現在的孩子們又有幾個會去讀魯迅呢?在這個以大學聯考作為學習最大動力的時代,太少人會去細想,從課本中剔除,其實意味着絕大多數孩子將失去好好認識魯迅的機會。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嘗一嘗人性的酸澀與辛辣,摸一摸屬於人性深處的沸騰與冰涼,長大了,面對自己與人生,就會少一點茫然,多一些執着與操守。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看一看那個社會的浮光掠影,聞一聞那個社會的味道,長大後,面對其實沒有太多變化的社會,就會少一點憤怒,多一些從容與冷靜。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分享一點亙古不變的真理與錯誤,跳脱一些時代固有的偏執與激進,長大了,面對這個仍舊喧囂的時代,就會少一點失望,多一些堅持與力量。

如果能借助魯迅看到一點那些終極問題的輪廓,或多或少,哪怕僅僅是驚鴻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他視金錢如糞土,視坎坷如禮物,視名利如浮雲,他是誰?他,一個奇人、偉人,一個用心靈寫作的巨人,他就是司馬遷。

司馬遷生平只寫過一本書,一本書讓他名垂千古的書,一本、被魯迅先生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書,一本被列為二十四史開片之做的書,一本被列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書,這本書就是《史記》

翻開《史記》,宛若走進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宮殿,每一頁都如同一扇大門,一個歷史的的大門。走進這些大門,彷彿置身古代,看那戲劇性的故事一個個上演。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興衰,彷彿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猙獰的面孔,藏刀的笑容,彷彿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戰場的訣別,人民的哭喊,彷彿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閲讀《史記》,我看見的是大禹在黃河流域治水的艱辛,是商湯替天行道大敗夏桀的雄姿,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誕,是齊桓公不計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的豁達,是越王勾踐卧薪嚐膽的毅力,是宴子智用二桃殺三士的果斷,是商鞅義無返顧變法圖強的忠誠,是孫臏足智多謀圍魏救趙的聰慧,是廉頗知錯就改負荊請罪的坦率,是屈原壯志未酬跳江自盡的無奈,是秦始皇雄才大略吞併六國的勇猛,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的憤慨,是項羽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決心,是陳平智獻美人圖解重圍的高明,也是漢武帝派衞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的威嚴。

多少英雄血灑戰場,多少豪傑命喪君王,在那歷史的相冊裏,永遠保存着這樣照片,這些印跡,朝代更替、民族興衰更讓我明白了”成由節儉敗由奢“的古訓,歷代君主,每位帝王,也使我懂得了”守業更比創業難“的真諦。對於君主而言,一個念頭就成了殺人的關鍵;一句戲言足以失掉萬水千山。在那過去的社會裏:迷信,封建,猜疑,妒忌成了權勢之人的大敵。只為了自己的權利,便可殺人放火,在所不惜。勾心鬥角,冷嘲熱諷,成了朝廷的代名詞;驕奢_逸,姑息養_,更使一個國家走上窮途。

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今日認為一部《史記》足可成為國之棟樑。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小説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裏,她像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小説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

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裏,她像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麼優美端莊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慧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裏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可愛,出色,惹人愛憐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着一種動人心魄的風度。”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着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温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我們企盼着幸福有一天會來到身邊。它會伴隨着我們,直至我們生命的結束。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

而愛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

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

這是個被壓抑的充滿勃勃生氣的女人,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弗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倫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沉迷於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係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説,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弗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着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係,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並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人。 被愛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幸福,而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

可是,“水滿則溢,説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

始終靠幻想活着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安娜和弗倫斯基的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龍斯基想起了責任和義務。

道家説,無為而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當在愛的純潔之中塗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爭。

安娜是另外一個人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社會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愛情的對面,

是長期的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這種大眾意志有時表現為道德,有時表現為法律。

極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與情感面前難以適從。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衝破世俗的藩籬,去尋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楚。

而弗龍斯基是一個始終屬於世俗的人,他沒有勇氣與他過去的世界完全斷絕,他無力反抗來反對這種宗教情結和大眾意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脱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弗倫斯基和安娜的靈魂屬於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他們雖然一見鍾情,但他們貌合神離,相距遙遙,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當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弗龍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種花花世界裏。

安娜的感覺是敏鋭而正確的,弗龍斯基在精神上已經拋棄了安娜,卻因為良心和責任不敢這樣去做。

對生活和理想徹底失望的安娜選擇了自殺。她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與不幸。她需要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她用她的方式尋求到心靈的完全寧靜。安娜最終沒有與現實妥協,她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女人。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我們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

很難説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能夠容納安娜這樣的女人,我們都企盼着理解、寬容、仁慈,我們都希望我們的世界和平、安寧、充滿人性。但悲劇總是一天天在我們的身邊發生。

如果我們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揚純潔的生活,我們的世界不知將會走向何方。當邪惡在社會中橫行的時候,純潔和高尚的東西反而顯得愚昧可笑。這是我們的現實。 我不認為兩個靈魂的相觸一定要用某種契約作為憑證。

現行婚姻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安全?情感?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於世俗的嘲笑和譏諷,但卻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擾。

現行婚姻制度實際上對沒有愛情的婚姻保護更多。

晚年的托爾斯泰拒絕肉食,因為在他看來,獵殺動物,既是殘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維護着人的尊嚴。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懷,廣闊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偉大的著作中。

從最早的《一個地主的早晨》中的葉赫留朵夫,到《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復活》中又以葉赫留朵夫作為完結,我們始終看到一個身材魁梧,外表靦腆,温文爾雅,思想上卻又極端自審和複雜的人,這個人實際上就是托爾斯泰自己。在這個人最初將自己的土地分給莊園中的農奴,並宣佈他們獲得了自由,想用自己的行動給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作出一個表率(《一個地主的早晨》)。後來他放棄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個地位低下的結婚(《復活》)。到了八十高齡,托爾斯泰還為了尋求真理而離家出走,最終客死異鄉。

托爾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樣,直到生命終結,都不與不合理的現實妥協。

真理與美善就像道一樣玄妙深微,不可言説,無影無蹤。豐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氣吞山河。只有對生命的深刻體悟,才能感知到它們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塑造了一個真實的靈魂,她是那麼美,潔白無暇,氣質非凡。這個靈魂只會活在托爾斯泰的心中,因為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靈魂中的至潔至純。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我們讀到她的人都會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內心深處的真誠願望,沒有任何的虛偽和矯飾的內心世界。

讀完這本書,我彷彿感到安娜正在某個角落裏,懷着滿腹的渴望和決絕的目光看着我……。

我想,我終會擁抱,帶着同樣滿懷的激情,擺脱所有的現實,去與她一起起舞長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遠駐留在我的心中。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呼蘭河傳》被作者蕭紅用一層憂傷之紗矇住了。通讀全文,總能隱隱約約感到些許悲悽,但又是那麼捉摸不定。是什麼讓她含淚愁悶?

小團圓媳婦死了,不知是被打死的,還是被“救”死的,我看八成是被老胡家的街坊鄰居給折騰死的。街坊鄰居們和老胡一家都是為了小團圓媳婦好,這不難看出,他們都想把她管教成一個傳統化的媳婦,所以才打她,在她生病時又都幫着出點子,雖是瞎出主意,但也是一片好心,只是結果不大好,在他們無所知覺的情況下,其實是把小團圓媳婦推到了鬼門關。

小團圓媳婦只是傳統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一個犧牲品罷了,當然不只她一個,在那個時期恐怕還是有很多的。別指責呼蘭河小城的人們,他們也是無辜的,他們也只是受到了封建思想的荼害罷了,他們也是可憐人。他們是無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但同時也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這就使得他們有了“愚昧的善良”。愚昧的善良比單純的惡毒更可怕,我一直這麼認為。惡毒令人憎恨,但愚昧的善良不同,它其實是惡毒的一個分支,只是掛上了“善良”的頭街,因為愚昧無知,所以總是被人們諒解。正因為人們對它的縱容,它才會一次又一次地變相地“殺人”。

既然説到了小團圓媳婦,談到了愚昧的善良,就不能不提小團圓媳婦的婆婆。道家曰:“人性本善”。話是不錯的,人的心在前期的確是善良的,但注意,是“本”,人心到了後期就會被黑暗的社會腐蝕了,變異成“愚昧的善良”,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無疑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是不把小團圓媳婦當人看的,甚至把她貶得連動物也不如。不過她到底還有些良心,不然也不會花大錢給她媳婦治病,但盡花得是些冤枉錢,藥方子荒謬到了極點。婆婆是不知道的,正因她愚昧的善良才間接導致了她媳婦的死。這個婆婆在書中是個反面人物,是當時社會上眾多婆婆的影射。由此可見,愚昧的善良坑害的人不在少數,説它比惡毒更毒也就不為過了。麻木的思想,麻木的人,使得愚昧的善良肆無忌憚地在世上橫行霸道。

愚昧的善良,它同惡毒並肩走在一起,狀如親兄弟……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這個暑假我看了《綠山牆的安妮》這本外國小説,讓我感觸深刻的是書中的女主角安妮,她是一個開朗、活潑、聰明、堅強……與一身的優秀女孩子,書中寫了她從孤兒院被馬修和馬瑞拉收養之後,住在綠山牆農舍的一段成長經歷。故事感人肺腑,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安妮在生下來3個月的時候,因父母病逝了,從小變成了孤兒,在她被馬修和馬瑞拉收養之前,安妮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可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安妮依然保持着她一向樂觀開朗和幻想的特性,用她特有的幻想來撫平生活的坎坷與磨難,最後樂觀、自信、善良的安妮用真情和努力贏得大家的喜愛和接納,馬修理更是加倍喜歡安妮,馬瑞拉也把她當做自己的孩子,她們一家過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安妮在綠山牆農舍收穫了太多的幸福與快樂,在這裏她與黛安娜建立了真摯的友情,倆人形影不離,與馬修和馬瑞拉朝夕相處,給了安妮家的温暖與幸福,還有她敬佩喜愛的斯蒂希老師給她傳授了知識和智慧,還有平易近人的牧師阿蘭夫人,連生性古板又挑剔的黛安娜祖母約瑟芬,也最終被安妮的誠懇和善良打動,也喜歡上了安妮,而且還給了安妮許多關懷和幫助,在學習上安妮很刻苦,勇攀高峯,在生活上她對朋友同學給予了關懷和友愛,對長輩尊敬、禮貌,對養育她的馬修和馬瑞拉始終懷着感恩之情不忘,最後安妮長成了大姑娘,並且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名牌大學,但為了馬瑞拉,為了綠山牆農舍,她毅然放棄了,留在安維利教書,陪伴着馬瑞拉,而且她還收穫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基爾博特。

真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綠山牆的安妮》我好喜歡你!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7

提起餘華,就會想到他的代表作《活着》,有人説,一個好的演員是可以讓人記住他的角色名而往往不知道真名,同樣,一個好的作家可以讓人記住他的作品名而對於作家本人卻往往不甚關注,《活着》是餘華的代表作,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活着》。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主人公福貴從少爺變為農民的巨大反差,而正是這種文學性的對比,給予我們無限的感概與深思。一開始的他,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有着平常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煙花柳巷,紙醉金迷。當一切繁華都褪去時,福貴才開始腳踏實地的生活。

最經典的那一句:人一旦開始真實的活着,那不真實的也變的真實起來。家道中落前,他不知柴米油鹽的由來,不懂母親妻子的關心與勸誡,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所有的日子宛如夢幻一場,直到失去後才開始想要努力地活着。

而當人越想努力的活着時,生活卻往往不會那麼如意。一開始,所有的錢財散盡,他那懷着孕的妻子被丈人接回,宣佈與他永遠斷絕關係;後來,他被蠻不講理的軍官強迫去打仗,顛沛流離多年後再回故鄉時卻發現自己美麗聰慧的女兒變成了啞巴;再後來,便是所有親人的一一離去,他的女兒因難產而死,他的兒子在醫院被人抽乾血而死,他的女婿工作時被水泥板砸死,唯一的外甥,也因吃多了豆子而撐死,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後只剩下他孑然一人,也許人生便是由種種磨難構成,活着的意義,就是不斷的經歷,不斷的涅盤,嚐盡悲歡離合,體會人生百味。

福貴的一生,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他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改革開放前期,在這種歷史的大背景下,個人的生死顯得尤為渺小,個人的命運宛如一根稻草,漂浮在那亂世中。在這種苦難的歷史壞境下,他的一生又充滿了戲劇性,因輸光了家產而逃過槍斃地主的命運,在大街上買藥被意外地抓去當兵……短短几十年間,他經歷了各種苦難,但他依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的面對人生。在他晚年的自述中,我看不到悲觀與厭世,有的只是他帶給我們種種思考。

當代的我們,所經歷的、所承受的有這位老人的多嗎?並沒有,但我們當中,依然有人悲觀厭世,鬱鬱寡歡,明明經歷的不多,感受的太少,卻要故作滄桑,與福貴相比,這樣的我們,真應該深以為恥。人本身是為活着而活着的,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的,這是一種生的使命。只有活着,才有資格去經歷,只有活着,才有希望。無論苦難還是死亡,都要直面面對,感受人生的喜怒哀樂,這才是活着。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8

卡夫卡和格里高爾後者是《變形記》一文中蜕變為一巨型甲殼蟲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而前者則是這隻巨型甲蟲的一手製造者,現代派文學作家,〈變形記〉的作者。

細讀《變形記》,竟發現以上兩位人物頗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無歸屬感。

這一點在卡夫卡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記傳中提到,他是猶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講德語,臣服於奧匈帝國,集猶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雜於一身。如此複雜的身世,無疑使這位文壇巨匠陷入了重重的歸屬選擇中。可是事實並沒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他最終成為孤獨流浪的遊客。在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可是我沒有祖國,因此什麼也不能拋棄,而是想着如何去尋找或創造一個祖國。”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他的身體發生了突變,失去了説話能力,也同時使他被排除在人類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腦袋,痛苦而憤懣地把頭挨在地板上磨蹭着”,他沒有勇氣提高嗓門讓妹妹聽到他的聲音。

同樣但卻又相反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同樣,是因為他倆都與陌生有着瓜葛,只是卡夫卡對別人陌生,而格里高爾則陌生於別人——這是相反之處。

他(格里高爾)到處碰壁,先是嚇着了祕書主任,然後又遭到父親的攻擊,最後,連一向關心他的妹妹竟也開始表現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讓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心理的創傷成為格里高爾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樣的孤獨感。

“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對我極大的誘惑。”——卡夫卡語。

“因為家人忽視自己而積了一肚子火。”——格里高爾。

很顯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緒,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如果我在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隻大甲蟲,我一定會絕望得當場死掉。這是多大的災難啊!雖然看似荒.唐,但畢竟不是沒有可能。命運難以捉摸,誰知道哪天災難就降臨到自己頭上來!更可悲的是,多數這樣的災難都來得無緣無故——至少受害者本人根本就是無辜的——自然災害,戰爭等等莫名其妙地落到自己頭上。想躲避當然是沒用的,我們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或深或淺的災難,主人公遭到的災難看似脱離現實卻又再經典不過了。極為悲哀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災難,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也擺脱不了。

甲蟲本身,甲蟲是什麼甲蟲是一種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動物。格里高爾是什麼他是一個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動物。從某種角度來説,人類形式的格里高爾就是一隻甲蟲,或者,甲蟲就象徵着格里高爾這樣的人類。機械化生活,工作的人,在令人壓抑的一天天中變得幾乎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到了非人的地步,這又是多麼悲慘!這樣恐怖的事實終於被寫成了真正的故事情節,這種人變成甲蟲的現象真的少見嗎?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19

讀了課文《凡卡》,我不禁為課文一邊記敍凡卡給爺爺寫信的事情,一邊通過這封信講述凡卡的悲慘遭遇的獨特寫法拍案叫絕,又同情凡卡,他在當學徒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人民的悲慘命運和社會制度的腐朽黑暗。

“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兒麪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麪包,至於菜啦、茶啦,只有老闆自己才大吃大喝。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小搖籃。”凡卡的生活很悲慘,每天就吃一點兒麪包和稀粥,只能睡在過道里,還要給孩子搖搖籃,還得捱打。

相比之下,我們現在吃得飽,穿得暖,生活得十分幸福。相比凡卡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比。但還有很多人還不滿足這樣的生活,仍抱怨連連。凡卡只剩爺爺一個親人,每天還得捱打、捱餓、挨凍,多可憐呀!“……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凡卡在鞋匠那兒幹活,卻沒有一雙鞋!

我讀到這兒時,不禁想起自己,家裏一年買6雙鞋以上,有一點損壞就不要了。此時我彷彿看見凡卡光着腳跪在地上向爺爺哭訴。可憐的凡卡!雖然他無法享受與擁有我們這樣的生活,但凡卡還是渴望回到爺爺身邊。因為爺爺是他唯一的親人,只有與他在一起,才會感到幸福。

和凡卡當學徒時的生活比較。我們是那麼幸福,可我們還在抱怨不幸福,此時有拿凡卡來對比麼?就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幸福,好好愛着自己的親人吧!

2022蔡康永《説話之道》讀書心得感想 篇20

讀了《呼蘭河傳》,心中生出幾多感悟。

許多作家描寫自己的童年,描繪一個光明燦爛的童真世界,或許他們忘了,只要是紀實,便沒有完美生活,縱使孩子,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風。蕭紅兒時的那個階段,那是一個沉重甚至沉痛的社會。對於一個孩子來説,這樣的社會在她眼裏是怎樣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會是什麼樣的姿態,的確很難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這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擾的難題。這本書中,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把那些愚昧與無奈不着痕跡地烙進故事裏,給予這段往事足夠的尊重,卻又不會使人感到厚重。讀來是一個有質感的年代,每一個人物都充滿張力,每一個故事都濃縮着一段歷史,所有的見解都源於一個孩子的敏鋭、無知,諷刺、批判、讚揚、歌頌,這些歷來對封建的評頭論足都與這本書沒有干係,平淡的敍事,如同中國水墨的留白,別有一番韻味。

《呼蘭河傳》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開篇,文字帶着利刃劃出嚴冬乾冷的刺痛,字裏行間舊社會市井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寥寥幾人的勾畫,彷彿耳畔就響起了清冷小鎮上的幾聲嘈雜。我讀時動筆批註,卻無從評談,似乎哪裏多了或者少了,都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這是這本書獨有的意境,通篇都是這樣,極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陳述,每一句都是詩。

同樣令人稱歎的是書中的人物。這是一部沒有“神”的小説。無論歷史、文學,我們習慣了絕對,美好與醜惡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厭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厭倦了“萬惡”。在呼蘭河畔的那個小鎮,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後的影子,每個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滅的良知,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是非認知,他們不完美,但他們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書中哭笑悲歡。

一個不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漸漸為人遺忘的歷史,一個天真無知的孩子,一個無法觸及的世界。

這就是《呼蘭河傳》的全部,這就足夠了。讀文學作品,讀的無非是一種感覺。把瑣碎的往事收集起來,用平實的語調講述一個明媚而滄桑的故事,讀書人放下書後意猶未盡,一口氣想歎籲卻最終淺笑着呼出。透過一本書,可以領略到呼蘭河畔的世界,碰觸到蕭紅的寂寞,彷彿她就在歎息,這對於一本小説,是最大的價值。

幾多感悟,結為一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3pp6g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