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精選23篇)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精選23篇)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值得一看。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精選23篇)

《論語》彙集了大部分中華傳統美德。講述了天地人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們真誠做人,追求完美的個性,但又不苛求人們瑕如白玉。它講求實際,要人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傳統信念,而是沿着他們的信念引導人們,將他們提升到最高水平。《論語》的特點寫的很平實,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瞭些,其實也是比較膚淺和隨意的。平時生活中我不會想起讀《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當讀了于丹的書後,我知道了過去自認為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説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讓我們現代人受益非淺.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從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啟示和幫助.于丹説:"<論語>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寺院裏供着一個花崗石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的.終於有一天,這些台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説,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於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你有什麼了不起?那個佛像淡淡地對它們説,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看了這個故事後心理豁然開朗,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歷千錘百煉.通過它我們可以比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可以做到從心所欲,淡定從容."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間,生活中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總會有一些遺憾事,傷心事,面對這些瑣事心態不如放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對自己的缺憾正確對待,讓我們的內心平和些,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2

現在,很多人的理想非常遠大,用一個詞形容就是雄心壯志。而《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學生談到理想時,卻不認為理想越遠大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內心的信念。

這段話出自《論語·先進·侍坐》,是孔子讓學生們各自説説自己的理想。子路、冉有、公西華都説出了自己的遠大志向,只有曾皙和他們不同,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這段話裏,曾皙説,我的理想是到了暮春時節,就是陰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裝,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陪同幾個成年朋友,再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沂水中,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然後到沂水旁邊的舞台上,沐浴春風,最後大家高高興興唱着歌回去。孔子聽了他的理想,長歎一聲説:“我的理想和你一樣啊!”

從這段話裏,我們可以看出,好像曾皙做的都是日常小事,沒有什麼捨己為人、治國安邦的大理想。但他的內心非常充實。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位青年大學畢業後,曾豪情萬丈地為自己樹立了許多奮鬥的目標,可是幾年下來,依然一事無成。所以滿懷煩惱地去找一位智者傾訴。當他找到智者時,智者正在河邊的一間小屋裏讀書。智者微笑着聽完青年的傾訴,對他説:“來,你先幫我燒壺開水!”青年見牆角里放置着一個很大的水壺,旁邊是一個小火灶,可是周圍卻沒有柴禾,於是便出去尋拾。他在外面拾了一捆枯枝回來,從河裏裝滿一壺水,放在了灶台上,堆放了些柴禾便燒了起來。可是由於水壺太大,一捆柴禾燒盡了,水也沒有燒開。於是他跑出去繼續尋拾柴禾,等拾到足夠的柴禾回來時,那一壺水已經涼得差不多了。

這回他變得聰明瞭,沒有急於點火,而是再次出去尋拾了很多柴禾,由於柴禾準備得充足,一壺水不一會兒就被燒開了。這時智者忽然問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柴禾,你該怎樣把這壺水燒開?”青年想了片刻搖搖頭。智者説:“如果那樣,就把壺裏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你一開始就躊躇滿志,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壺裝的水太多一樣,而你又沒有準備足夠多的柴禾,所以不能把水燒開,要想把這壺水燒開,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準備足夠多的柴禾!”青年頓時大悟。回去後,他把原來計劃中所羅列的不切實際的計劃目標一個個刪掉,利用業餘時間刻苦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兩年之後,他的計劃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能一次把水壺裏的水燒開,其實這樣的想法往往讓我們事倍功半,浪費了更多時間,卻達不到目標。讓我們也像曾皙一樣,有一個平凡卻真實的理想。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3

理想之道。這章主要講如何定位自己在社會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實最主要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樣會過猶不及,伸手都無法觸摸到,就像是國小的學歷考大學一樣,有點坐井觀天之感,一點也不切實際,甚至是不粘邊,是遙遠的理想,那不時我們稱之的理想,那是夢想。夢想與理想有一定的差距,雖然説都是還沒實現的,但理想比夢想更容易達到,是努力與智慧的結晶。定位過高,只會讓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裏,不回去奮鬥與努力,失去了鬥志,那隻會離理想越來越遠。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會使自己的才華和理想都埋沒了,不會有發展的空間,自己不能夠施展,不能夠發揮,也許這樣的一生只會是平淡的渡過,不曾有火光出現。到了年邁之時,也許會後悔自己的選擇決定,到時也已經太晚了。

所以選擇正確的適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時,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飢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飽;温飽的年代,理想是文明;離亂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榮。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引導方向;理想是船舶,載着你出海遠航;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的觀察者生活;理想使你倔強的反抗者命運。理想使你忘記鬢髮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理想是生活的黃金,而只有具備淘金工人在沙裏淘金的毅力,才能找得到這生活的黃金。

理想——有人追求了一生是得到幻滅,有的人找到了它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人生的理想,向他見到地平線一樣,像它走近一步,它就後退一步。有生命力的理想絕不能像鐘錶一樣,精確計算它的每一秒鐘。沒有理想的人生如霧海,沒有奮鬥的人生如浮雲,沒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沒有太陽的早晨。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

理想與妄想不同,因為妄想偷越人生的範圍;理想與幻想不同,因為幻想是無可遵循的途徑;理想與野心不同,因為野心常出之於自私與佔有。

理想與內心的修養是息息相關的,內心的修養直接關係到理想的實現。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4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好處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應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刻內接收下來,不好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十分精緻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正因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這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愛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齊參加工作,你這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發奮、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職責、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5

無意中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一開始我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翻了幾頁,看着看着覺得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挺實在的。於是思想上就逐漸地改變了態度,覺得好好地看完這本書,每天晚上 認真地品嚐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於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説:“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裏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麼活?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嚮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説,你可以瞭解世界,你可以瞭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麼別人都那麼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境更利於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並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展,但這種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麼,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麼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迴歸原本的自我,迴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牀,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後的日子不後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裏面老師對達芬奇説: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6

心靈之道。這章講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遺憾後悔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人生難免會有缺憾,沒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沒有挑戰性的是無法激勵人前進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運不發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種,即使花朵結不成果實,不遺憾千百次的凋零,因為沒有比腳再長的道路,沒有比人在高的山峯。

當一個人失敗後,延其繩索找其導火的源頭,後悔自己的一步之遙,後悔自己的擦肩而過,後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遺憾。後悔無濟於事,天下沒有買後悔藥的。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就如同也許在這回的大學聯考中你因為一分之差沒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但並不意味着人生會永遠停留在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要只是沉積在後悔後悔,後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對一道選擇題呢,也許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現在抱着後悔去看待以後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既然已經有缺憾,那就讓自己的努力去填補那個缺憾,不要讓缺憾的漏洞越來越大,直到無法補救。所謂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之後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個人的自信心從何而來?它是發自內心的淡然與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種特有的力量。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説,信心是命運的主宰,與其悲歎自己的命運,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與其沉寂在後悔之中,不如增強自己的信心,挑戰未來的人生。所謂“老夫聊法少年狂”這難道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嗎?

所謂“三省吾身”于丹説:“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錯,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做錯事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之後卻不知悔過,還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與藉口來推託,這是懦弱的表現。要做一個勇於承認錯誤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遺憾,勇者即表現為面對錯誤勇於承認的勇氣,體現出的是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定。

我喜歡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話:“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不錯,魯迅曾説:“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種脊樑背後的風骨之氣,那種形於天的風然之骨。所謂:“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所謂:“富莫富於常知足;貴莫貴於不求人;貧莫貧於無才能;賤莫賤於無骨氣。”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於鄙夫,有傲心不的為君子。我記得一位學者是這麼説的:“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近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白在乾坤。”風骨也許是為中國人所驕傲的資本吧。

其實這章主要講人生多有不順,要如何去彌補不順,自信心,勇敢的勇氣,風骨的氣節。也許站在不同的角度,結果也有所不同。

我認為人生不過是一場賭博,你的籌碼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潔的名詞,如果你連這些都不具備的話,就是失去了籌碼,連籌碼都沒有的你,又何談去堵上一把呢?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7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裏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説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孔子説:“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憂可懼的。”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説,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説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説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經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説:“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 説“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什麼叫“仁者不憂”?

就是説,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什麼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裏。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説的“知者不惑”。

什麼叫“勇者不懼”?用老百姓的話來説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説,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孔子説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説“夫子自道也”―――您説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瞭解我。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孔子説:“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悦於人。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國小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後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為人之學”又是什麼呢?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為自己謀一份福利。孔子曾經直截了當地跟他的學生子夏説:“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説, 你要想着提高修養,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説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8

忽然發現最近讀的書都是衝着作者而去的。看這本書,是因為于丹。

于丹,北京 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作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試圖用一種“下里巴人”的表達方式,讓觀眾走進“陽春白雪”的世界。

這本書很薄,讀完它只花了2個多小時。但給予人的啟發與感觸卻猶如海寧潮,恢宏而洶湧。光是于丹在飛機上寫下的自序,就讓我感歎許久。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精緻的序了。説是精緻,並不是因為它短,而是因為這裏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似乎都經過精雕玉鐲。于丹的文學修養和思想境界在這些字裏行間不經意流露。大三獨攬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峯”,頓悟的是儒家的踐行之道,千里之行,積於跬步,直至天下擔當。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開悟的是鮮有碑銘的後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對生命的另一種成全,陽光中折射出莊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講壇》的邀請,于丹説是願意把心中那雙翅膀放飛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講將她所謂的一己之得,以莊子之名給她自己一些華麗豪邁的夢想,暢意一回天地遨遊。

對於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淡對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將這些哲理與生活之道融為一體,確實悟性不夠。于丹,為我們大眾點亮了一盞燈。

“認識你自己”。這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據説,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裏,這被表述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于丹説: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有向外發現和向內觀看的兩種能力。向外可以發現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發展一個無比深邃的內心。而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談到莊子關於“心態和狀態”的觀點時,有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説的是一個科學家帶着10個實驗者在不同的環境下過橋。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的生活的狀態。而就自己而言,我總無法抵消外界的各種恐懼。這兩天看斯諾克世錦賽,最愛的奧沙利文就是憑藉純熟的技術和良好的心態第三次問鼎冠軍。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後一杆的時候,一定會全身發抖。但他每次都那麼坦然,所以在這次世錦賽他迎來了第8個147。自省一下,大學聯考理綜的時候緊張地腦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慘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榮辱不驚呢?有多少人能夠像莊子那樣豁達,與世無爭啊。這個現實的社會,已經是赤裸裸的了。

畢竟我不是莊子,除了感歎和佩服他高超的覺悟之外,實在不能真的根據他的理念去效仿什麼。估計莊子也沒想到現在的社會是如此的世俗與混雜。當然啦,記得自己最後的那頭羊,最短的那塊板還是很重要的。扁鵲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這個利益當頭的社會,你有見過爭着當治感冒的醫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術揚名立外。那能不能儘可能的讓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記得,這是所謂的人生大智慧。

正如馬列主義之後,有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任何真理還是要在時代的檢驗下與時俱進的。把莊子的遨遊之心與我們的世俗生活相融合,才是大智之道吧。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9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於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温暖。對我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説實話,看《于丹論語心得》之前,我是懷着走形式應付的情緒。沒想到開卷有益,越看越想看,這本書彷彿有一種魔力引人入勝,因此我也就下決心要讀好這本書。於是手捧該書,我都覺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許多,彷彿自己變得有學問了。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能夠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是于丹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不好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後的遺憾,將使你錯過彌補遺憾的最好時機。承認現實的不足,透過自己的發奮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感悟之二: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能夠打開你的整個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能夠看到他內心的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説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忙;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十分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是好朋友;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是壞朋友。友直就是説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朋友的人格能夠映照、校驗你的人格,能夠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能夠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大多數時候是一種美德,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留意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潛質,是寬容、不為己堪的態度。選取一個朋友就是選取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取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修養,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誘導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

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情緒。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0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讀書無用”那個年代,當時的大街小巷、機關、學校無處不見“打倒孔丘”的標語,但對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後來有機會讀到《論語》,卻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讀,對其中精深遠遂的思想未能體味,更對那些個 “之乎者也”提不起興趣而束之高閣。直到看了央視《百家講壇》,于丹老師以其清新流暢的風格,散文般和緩優美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為我們帶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語》解讀後,我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時間靜心閲讀了這本書,讀後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有一種心靈的觸動。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錄。孔子的儒家思想,備受歷朝歷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響着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就是在物慾橫流、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仍然閃爍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為我們傳遞着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于丹老師用其獨到的眼光和快樂的感悟解讀《論語》中深刻而又廣博的人生哲理,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分別闡述自己的心得,如“《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老師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温暖的、快樂的生活?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于丹老師講了個小故事:同為花崗巖,台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通過這個故事,我把內心的安寧理解為:平和。以樂觀向上、閒適超逸的性情融入環境;主動積極、坦蕩曠達的胸襟投入工作;快樂愉悦、真實自然的心情擁抱生活,我們的心靈深處就會充滿陽光、自信,生命就會快樂豁達許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去尋求內心的安寧。當然,要達到孔聖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師所説的那種和緩、從容談何容易,必須經歷千錘百煉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斷地“修身養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讓我們少一點煩惱,多一些快樂,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慾世界中讓心靈找到歸宿地與棲息地。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面對 “這樣浮躁、競爭又這麼激烈”的當今時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我們應該向內尋求心靈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缺憾與苦難,“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心情和態度”、“既然生死、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帆風順,總會遇上種種溝溝坎坎,有如行駛在海上的船,一定會遇到風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確面對,學會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應該是以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去彌補、去看待。沒完沒了地糾纏其中,一遍遍地呼天號地,一股腦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於事無補。該放下時且放下,就像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換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就會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寬容,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于丹<論語>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凡人,把閃爍着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傳遞給人們一種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雖然對於丹老師的觀點不能百分之百的認同,但讀後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翩,真可謂服了一劑“心靈雞湯”。

最後借用于丹老師的一句話為結束語:“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1

很多人都説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説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由於時間的關係,應該説對於丹的這本書只是粗略的讀了,自認為還沒有讀透,但對與自己實際生活和教學相關的章節,讀後確有感觸。

一。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第一個態度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現在的.英語教學結果應該説對我校的英語教師來説,就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語老師都在盡力,都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可以説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要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鬱悶的。讀完這一部分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許還要有很長時間需要面對的,我們要從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中跳出來,因為這樣做,除了給自己填堵外,我們得不到一點好處。反之,我們要積極思考,班級有好學生,説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們做到了,我們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後加強的是如何找到並實施更好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困生的各項能力。將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二。明確的交友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説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説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現在的師生關係中最能起到輔助教學的就是朋友關係。那麼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論語中的這“三益友,三損友”同樣適用,在給學生評價時要正直,公正;在發現學生的錯誤時,除了必要的嚴厲,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的寬容,理解與引導;在教學中要儘量做到多聞,現在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句話仍舊是真理,只不過現在的教師要想教好學,也許需要一缸,一池,甚至更多的水。而現在少數破壞教師形象的個別人,其身上正體現了損友的特點,要麼武斷,讓學生心生敬畏,恐懼;要麼柔弱,讓學生隨意欺負,或只是錯誤理解了賞識教育的真諦;要麼勢利,自私,只求在學生身上獲取眼前的物質利益,最終受人鄙視。

看了《論語》相信我們對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今後的教學和生活中,論語將成為我學習,反思,感悟的最有力支持與後盾!也希望學校能給我們提供更多這樣的好書來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2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 ”,“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3

結合區教育局和學校開展“品讀好書共鑄師魂”讀書徵文活動,我利用短暫的寒假仔細閲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於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温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屆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頒獎晚會上,當主持人問黃埔區法官徐文娟“為何在信訪調解上成績斐然”時,她説是國小班主任楊老師的一句話鼓勵她努力、勇敢、奮進。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面從兩方面談談體會:

一、讓“快樂”陪伴我們的教師。

孔子説,“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就強調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努力教好自己的學生,向他們傳授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有所發展。還應利用平時的休息時間來不斷學習,來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工作和學習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中,一種涵養一種自信讓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自己擁有健康的心態,才能培養出擁有健康心態的學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比如這幾年,我任教三個班級數學,課時少,內容多,要求高,班內差生多,教學任務繁重,每天備課備得頭昏眼花;同時又擔任班主任和教研組長,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務需要處理。又由於所帶的班級學生年齡小,許多事都要老師親力親為,手把手教。但是我經常告訴自己:每天認真備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學生;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圍繞你,否則會影響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無成。其實學生都怕老師,特別是犯錯誤後,更不敢在老師面前抬起頭來,這時老師如果大發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靜氣地談話,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經常聽老師説,我們很盡力,也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鬱悶的。讀了“論語心得”後,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也許有較長時間的面對,絕不要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而是要積極思考,班級裏儘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較多好學生,説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對於那部分學困生,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努力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終有一天他們也會進步的。

正如那句經典的老話:“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學會積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快樂成為教師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愛”對待我們的學生!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師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對於我們教師來説就是要愛學生。那麼怎樣愛學生呢?

于丹説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恆久。學會了寬容,老師就可以走進學生及家長的內心世界,學生及家長也就會感恩於老師的付出;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心將會有一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為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時,多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問題,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勵和讚揚。只有這樣,你才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地開展。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才會和諧與融洽。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尊重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差異出發,因勢利導,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予他們適度的寬容與諒解,體諒理解他們的難處與苦衷,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不説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身的價值,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讓每個學生都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關愛學生是師生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學會寬容與包容,要以智慧去解決,以人格去感化;愛由心生,心中有愛,言行才能有愛!所以教師必須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愛心!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聖的精神聖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到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4

翻開于丹論語心得的扉頁,于丹手書“大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真正偉大的思想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一如灰色,適於和其他所有色彩搭配,而更顯其高貴和純粹。論語裏的道德思想,普適於大眾,固此,孔子,也是灰色的。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説,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如何解讀《論語》呢?視角獨特、眼光現代,《心得》涵蓋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7個篇章。穿越2500年的光陰,我們看到,孔子沒有聖賢的姿態,他向我們傳遞着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

態度一:對待缺憾,心態平和。

能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並盡己所能去彌補這個遺憾。孔子説,“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和真正的勇敢。有一篇關於北宋才子蘇軾和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一次,蘇軾問:你看我像什麼啊?佛印答: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説,我看你就像一攤牛糞。蘇軾回家後在妹妹蘇小妹面前炫耀此事,不料,卻換來了妹妹的冷笑。她説,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什麼眼中就有什麼。生活中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態度二:對待他人,留有餘地。

人們常説“花好月圓”,但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內心有所期待和憧憬,卻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論語》告訴我們,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要本着平等理性的態度去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把握分寸,適度最好。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有。我們要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照耀温暖他人。

態度三:對待事業,“君子不器”。

孔子説,“君子不器”,他不認為志向越高遠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和信念。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卻一定是以修身為起點,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的。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我們所關注的往往是一個社會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心靈的聲音。歷覽古聖先賢,他們都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座標系上,瞭解了自己心靈的願望,然後才會有宏圖大志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當我們的內心越淡定從容,就越會捨棄那些張揚的、外在的形式,去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樣,當我們走入社會角色時,能夠不失自我、有所擔當、做到最好。

態度四:對待歲月,淡定從容。

孔子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30歲以前,用加法生活,獲取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走到30歲,應該是人生“和”的階段。于丹告訴我們,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對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這就是“立”的一種見證。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要學着用減法生活,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知天命時,內心有了一定的定力,能把各種道理進行融會和提升,不為外物所動了。這就好比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手無寸鐵,但雙手一出,卻能揮出劍氣,因為,所有的武藝都已在他內心深處。這種人生境界,越到後來越強調內心的從容和緩,而在這從容之前,其實是要經歷千錘百煉的。

我對《論語》裏一個“子貢問政”的小故事印象深刻。

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需要什麼呢?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國家要強大,必須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有足夠的糧食讓老百姓豐衣足食,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這讓我想到,現在的我剛剛踏進組織部的大門,部裏有一支過硬的隊伍,最重要的一點是,有一種無形的、信仰的力量把部機關凝聚起來。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快樂地工作。

《論語》的真諦,在於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帶領我們跨越千古的滄桑,做孔子席前一名安靜的學生,建立心靈的智慧。灰色的孔子,並不遙遠,他的灰色鏈接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5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使許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動力。提到“君子”一般都會與男子相聯繫,誰説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並不是男子的慣用名詞,所謂“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奪放異彩的人物,並不是從外表能看出來的,而是內心散發的一種無可彼及的光輝。

稱之為“君子”的第一標準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所謂善良是攻於身,行於義。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無聞的,待人處世皆以善為本。所謂:“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説一善話,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報的,這種善是發於內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將不斷湧出來。善良的心靈是園,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語言是莖,善良的行為是果,善良之人會使靈魂變得高尚,會對生活充滿勇氣,會對未來充滿自信。

稱之為“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是要做一個有恆心的人。所謂“無恆產而有恆心”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於堅持多久。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夠將事業繼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但決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這種恆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認真的建設工作。有神麼比石頭更硬?有什麼比水更軟?然而,只有堅持不懈,軟水可以穿透硬石。

稱之為“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説君子會人真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而小人呢,在別人提出意見時,只會高屋建瓴,深謀遠慮,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具備以上三個標準,那麼應該可稱一為“君子”,要具備以上三點決非易事。

這章隨談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會認為與生活太遠,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要具備的一些品質,是息息相關的。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6

最近一直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理解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説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説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温暖備至。于丹説:“《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為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曾經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孔子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説,這不過是説説,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于丹説,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係。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温暖照亮整個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7

于丹在《莊子心得》裏曾經這樣寫道:孔子給我們揭示的都是一種温暖的情懷和一種樸素的價值,就是“活在當下”。初見這個詞,只有一種朦朧之感,並無法真切地去感知它深厚的內涵。也許只有在某個特定的時候,某個特定的詞語才會散發出它獨特的光芒。也只有在這難忘的高二生活即將結束的時刻,我才能真正揣摩到“活在當下”這一詞所寄予的一絲超然淡泊的情思。

人從出生起,就踏上了永遠的征程,直到死亡的盡頭。無論樂意與否,人生的長河就一直永恆地流個不停,無論是逆境拼搏,還是安於現狀或是猶豫徘徊,都阻擋不了生命之河的流失。所不同的是拼搏的人生會更加精彩,顯得長久而有意義,安於現狀或猶豫徘徊的會被衝着走,於茫然中失去青春,坐歎別人的美麗,空慕別人的輝煌!

其實,在人的一生中,人本身能自主的時間真是少之又少。孩提時少不更事,只能傻傻地等着長大;稍大一些就要進入學習階段;老了又力不從心啦,做不成什麼了;再除去必要和不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可利用的時間真正是少得可憐!

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從懂事起,就必須不斷進取,積攢生存的本錢,也就從此時開始,人的分別也就開始有了;成年後是拉大距離的日子,有人奮進得意,有人躊躇徘徊,有人沮喪頹廢,因而有人前途金光閃閃,有人的面前卻一片黑暗,然而金光閃閃的也不一定就一帆風順,一片黑暗的也不一定沒有出口,那就要看各人的努力和機遇了。

人的一生總像波浪一樣的起伏不定,其中的坎坎坷坷是誰都無法逃避的,除了要把握準航向之外,就是要堅持不懈了;堅持應該是最最簡單的成功祕訣,這樣成功就會時常眷顧你。因而有的人真的就是一生春風得意,有的人也可能稍不注意就翻了船陷入絕境,有人則會衝出黑暗走向黎明,選一條正確的路走出人生的舒暢和幸福。

其實,成長更是一場豐盛的晚宴,它教會了我們如何堅強,如何樂觀,更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上不知不覺間刻下了成熟的烙印。成熟是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是一曲圓熟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別人觀察的從容。它讓我們在逆境中越挫越勇,讓我們在成功時依舊心定坦然。

最後,無論成敗得失,也無論是得意沮喪,統統都得進入力不從心的老年,只不過有人安享,有人苦熬。

感謝,感謝,太多的感謝,凝聚成一顆充滿感恩的心。回顧往昔,展望未來,我們更應該感恩於今天。伶人不得不在別人的故事裏,流着自己的淚,但我們一定不能夠在今天的盆景裏移植明天的芬芳。人必須現實,人不得不現實,不得不學會面對。在生活中應始終秉承一種“淡泊明志,寧靜志遠”的氣度;在物慾橫流、追名逐利的世界裏應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

我想,只要把今天過好了,那你就過好了這一輩子。貧富即非天定,也非強求,只要過得快樂,那你就是幸福的;不必為過去煩惱悲傷,也不必為未來憂心重重,其實你想得再多再遠,也必須從現在做起,後悔死了,發愁死了,也就什麼都跟着完蛋了,徒然浪費生命,卻毫無益處!只要你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地過好了你的今天,那你還何愁你的一生不幸福呢?

人,不管快樂的理由是什麼,也無論幸福的質量如何,只要你盡力了,沒有荒廢時間,沒有隨波逐流,做到了你應該做的,你就無愧於人生!寧靜很難,志遠更難。但當逝去的生命被納入漆黑的彼岸世界時,靈魂卻結晶成雪白的燧石,被追憶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迸濺成四個血色大字“活在當下”,與鮮活的生命同在。這就是你的人生---與眾不同的幸福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8

在這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於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應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這天這樣一個後工業禮貌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能夠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夠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能夠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取潛質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能夠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19

快樂的生活,到底怎樣才算快樂?又怎樣才能快樂的生活呢?《論語心得》對此有所詮釋。

《論語心得》是一本根據于丹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所寫的書,它主要講了于丹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在讀了《論語心得》之後,我知道了《論語》的真諦:如何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要過上快樂的日子,就必須做一個有意義的人。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講到: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與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同時,我們還要“修身”: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這是孔子對理想生活的總結,也被後人奉為理想的指南。

要做到這些主要是要有一顆淡泊寧靜、與世無爭的心。可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與別人競爭,少時就已爭得個魚死網破,能保持一顆純淨的.心就已不易,更何況要有世外高人般的淡泊呢?不過,只要一個人有心,每天修生養性,在不久的將來,他就會成為一個真君子!

于丹教授將《論語》所給予她的感悟告訴了我們,我知道了:只有以淡泊的胸襟,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然狀態中,才能尋找內心的那份寧靜,也才能如孔子所説:快樂的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20

近期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21

于丹在《論語》心靈之道中推介了好多個小故事,用來説明心靈的強大力量。濃縮于丹心靈之道的主題就是,心靈中至為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心態、自信和勇敢。當然,似乎有人以為這是在勵志,因為在世界知名的勵志學家,如卡耐基和拿破崙希爾還有安東尼·羅賓斯的書中,充滿對這三種力量的喚醒和訓練。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為一篇勵志的小散文,這個演説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師摘自論語中的原話,構成了演説的論點,這些論點我們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但是,與論點比起來,我倒是覺得文中的三個小故事讓人印象深刻,並且和勵志的主題更加接近一些。批評于丹老師假借論語之名行其它主題的演説和出書甚至出名之實,這樣的話,一向對於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態度的我説説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話説回來,于丹老師還是一個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達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説過,各人讀歷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師此篇中較為美麗的文字。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于丹老師

“我曾經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户時期的故事。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着主人去京城裏辦事。碰上了一個浪人挑釁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師比劍。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説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説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就説你容我幾小時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説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裏面最著名的大武館,求大武師教給他一種作為武士最體面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説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為什麼?

他説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麼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鬥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武館的主人説,你是這麼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為我泡一遍茶。

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説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後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裏面,洗茶、濾茶、然後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

這主人就這麼一直看着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後他喝了一口茶,他説: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

茶師説:哦?你要教給我什麼嗎?

他説: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

這茶師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見那個浪人已經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説: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

茶師就老在想着那句話,説我心泡茶的心面對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後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後解開身上寬鬆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着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裏面的衣服袖口紮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紮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閒。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

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後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後棒喝一聲,停在了那裏。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麼用了。

他停在那以後,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説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畫外音:

這個小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所以毫無武功的茶師憑藉內心的定力能夠戰勝囂張的日本浪人。

潮生結束語:這是一個崇尚張揚餞行淺薄的年代,深刻和深刻有關的東西被打上“不合時宜”的烙印。但與千百年前相比,我們何其有幸的是,這也是崇尚個性復甦,崇尚自信乃天賦人權的年代,這個年代的心靈的力量主要來自於自信,來自於對自我的認知、遵循和發揚。所以,註定帶有濃烈的張揚的意味。不從容,不鎮靜,但篤定,而堅信。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22

我從來沒有讀過論語,僅僅是上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里學到過幾則,感覺孔子是用很簡練的話説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顯得很有學問。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喜歡用一兩句話來闡述一種人生法則,似乎這樣就和聖人有些相同之處,人也顯得成熟些,結果卻因為這樣被同學們評論為“大尾巴狼”(比喻喜歡裝深沉的人)。

孟老師説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他是語文老師,熟讀論文,頗有發言權。他説于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讀過她的論語心得,感覺孔子就像是鄰家的長者,完全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運用生動地故事,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我也喜歡這樣的哲理故事,不僅喜歡讀,而且喜歡應用於政治課一些哲學原理的講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經講給學生聽過的,但是她從另一種視角對故事進行了剖析,讓我彷彿從自家的後院發現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驚喜。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現僅按照于丹心得的順序,談談個人讀後的所感所想。

一、天地人之道。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的快樂很簡單,記得曾經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我們為什麼而活?”我笑着告訴他:“為了感受生活而活!”這是我的觀點,如果你知道我的QQ號碼,就能看到我的個人説明是:活着就是享受。我覺得人活着就是為了感受活着所能體驗的一切一切,包括:飢寒、痛苦、貧窮、疾病、悲傷等等一些我們試圖迴避的體驗。因為正是這些體驗才讓我們瞭解温飽、愉悦、富有、健康、快樂的美好,也正是這些體驗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還記得去看大病初癒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腦瘤,又萬幸手術成功。她抱怨手術後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觸是,體驗麻木也是值得開心的事,因為還活着。同時自己也感到擁有健康是多麼富有啊!

二、心靈之道。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本人並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卻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在一個動畫片裏聽到一個魔法師説過“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話,而把它作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銘。這一觀點並不是佛教所宣揚的“因果報應”,現在細想起來,不過是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還清晰地記得動畫片裏的情景:一個男孩學會了魔法,馬上施展在平地上開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卻被魔法師制止了,他告訴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這裏開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就會有泉水枯竭的。”我堅信魔法師的話,並把這句話化成自己心態的一部分,每當我遇到讓人沮喪的事情的時候,我總是懷着一顆期待的心,期待着“塞翁失馬”之後的“福”;而每當我有“福”可享的時候,也會提防着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失馬”之“禍”。這種心態讓我變得超脱了,不會“喜極”也不會“大悲”,心態平和。

三、處世之道。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于丹講述了一個孩子釘釘子的故事,故事很形象地説明了做事要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的道理。儘管我知道她立意的角度,還是不能接受她最後對“籬笆不會復原”的強調,自認為會讓人放棄對已經造成的傷害的挽回。也許是我這個人就是容易衝動,會無意間對他人造成傷害,特別是我的學生。不過,我特別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説不定)。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每次與親人或朋友發生爭執,無論錯誤處在誰身上我都會道歉;在我工作的過程中,每次誤解學生或是對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氣向學生道歉,那是我認為挽回遺憾的最有效方式。“籬笆不會復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籬笆上的釘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籬笆的人被釘子掛傷,不是更加辯證的處世之道嗎?

四、君子之道。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我很同意這句話,工作是做給別人看的,也是做給自己看的。我在學校裏算不上什麼先進,而我對先進這種東西看得也很淡,我總覺得人追逐太多東西,必定會因為失敗而感到沮喪,而且這種沮喪的情緒會矇蔽人的雙眼,讓人失去發現美的能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會獲得很辛苦。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為我能從事我喜愛的工作,成為教師是我兒時的夢想。當我真正站在這三尺講台上的時候,我被這種感覺深深吸引了。我為能和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而感到快樂,為能幫助他們戰勝自我、體驗成長而感到滿足,為能傳授他們豐富的知識而感到自豪。在校園裏的每天我都收穫着成就感,孩子們每一個笑臉、每一個問候都是我的興奮劑,能讓我上8節課之後仍能對他們笑臉相迎。我愛我的工作,用愛這個詞並不過分,所以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為我人生價值的體現,為學生輝煌的將來,為學校的發展而努力。也許在某些領導那裏我不能獲得公正的評價,問心無愧是我的工作準則。

五、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佞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我不明白那些會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麼會成為朋友?我很同意“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如果本人剛正不阿就不可能與那些獻媚的人成為朋友,倘若與這類人能相處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我的朋友不多,卻都是真誠的摯友。我選擇朋友沒有特別的標準,脾氣秉性大多與我相同,至少我們的價值觀主線是一致的,否則,我決不會與之稱為朋友。大多數情況下,我交友都會有一個篩選的過程,初次見面——互相瞭解——決定是成為朋友還是僅僅是認識。朋友是你主觀確立的關係,他與同事、同學這種客觀環境確立的關係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可以和同事、同學友好相處,但我們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理想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充分體現,我沒有多麼宏大的理想,就像一個成不了大器的市井小人物。記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裏每一個同學過生日的時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禮物,同時會讓班級裏所有的同學送他一句祝福的話。結果到我過生日的時候,他們也如法炮製,最有趣的是有個學生祝福道:“祝您從班主任升到年級組長——主任——校長!”哈哈,我當時只是覺得好笑,現在想來,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理想很中庸,就是能認真的快樂的體會我的人生。我珍惜:作課前的緊張;作課後的輕鬆;忙碌時的疲憊;輕鬆時的暢然;感動時的淚水;愉快時的歡笑;親人的關懷;朋友的調侃。。。。。。我生活中每一個點滴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一顆欣賞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內心的聲音。

七、人生之道。人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我的人生究竟有多長,我不知道。二十多年的成長曆程,讓我對人生的看法變得很平淡。我不在乎我的墓誌銘上究竟鐫刻些什麼內容,我只關心在我的有生之年,有沒有充分感受這個空間。三十能不能立起來,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知道,和家人一起努力創造的温馨生活是我人生的意義,和學生共度的愉快學習生活是我人生的意義,和朋友一起攜手的温情時光是我人生的意義。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我樂在其中。

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與其説是觀後感,倒不如説是自我心情的梳理,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記。雖然我並不完全贊同于丹的觀點,但還是感謝她讓我從幾個方面全方位地審視了一下自己。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説,我算是給自己做了一次簡單的精神分析,而分析的結果是,我更加熱愛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篇23

于丹論語心得有自信者,生命無限可能首先一個人在世界上,所謂鷦鷯巢於深林,一枝而已。小鳥在大樹林子裏面也只需要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果腹而已。也就喝飽它那個小肚子,一隻小老鼠,也就完了。人在這個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資源?其實你不管住一個多大面積的豪宅,你那張牀也就那麼大,人一生佔的面積也就那樣大而已。

所以,你的資源不可以給別人嗎?你為什麼會怕別人分享呢?有時候我就跟我的學生講,我説那是因為你內心不夠自信。你可以想一想,在吳越春秋的時候,越王勾踐打敗了,他在卧薪嚐膽的時候,身邊有一個重要的大臣一直在佐助他,就是范蠡。范蠡幫助勾踐,能夠含辛茹苦,最後一舉再反敗為勝,建立越國。

我們大家都會覺得説,這樣一個人,他以後一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封功受賞、榮華富貴。他的同事文種當時也這麼認為,説我們兩個等着分封。范蠡説,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現在這個國家不需要我們了,你要留留下,我泛舟五湖去了。所以這個人就從此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傳説中帶着美女西施去小舟,從此是江海寄餘生了。

但是兩三年之後,整個這個社會又出現了另外一個輝煌的名字,就是富甲天下逃諸宮,也就是説他的政治生涯結束了,但是他開始成為一個天下最成功的商人。這個人還有人生其它的可能,這在於他自信,他知道他還有一種可能性。但是他並不是一個為富不仁的人。等到他看到越國重新有難的時候,他派自己的兒子散盡千金,拿着自己的錢財重新去復國。國家再佐助起來以後,他散盡了千金,一掙錢又回來了呀。

我們可以想一想,范蠡他可以説是個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在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幾個願望他都能一個人一生做到。其實我現在如果問問大多數成功的男士,你們的願望都關乎於哪幾點?無非是政治的權力、美色還有金錢。你看看范蠡一生他都做到了。這是為什麼,其實是在於他永遠敢於否定自己。他永遠可以去做得更遠。所以其實有很多人,他之所以不願意伸手去幫助他人,是因為他自己的生命不夠自信。他不知道自己還有更多的可能。君子不器大家知道論語裏面還有一句話,説得很簡單但是很好。四個字,叫做君子不器。器是器皿的器。也就是説一個真君子,不要過早地把自己做成一個容器。我就是一個瓶子,或者我就是一個杯子,我就是一個話筒,或者我就是一輛火車。你一旦説我自己就是什麼,就意味着你不再可能成為其它。所謂君子不器,是指一個君子的生命,他是流動的、變化的、提升的,他可以應時運。温暖世道農村婦女亦是聖賢

當一個人可以這樣的時候,生命境界始大,胸懷始寬,他還有什麼仁愛是不能做的?所以其實,我們的態度會決定了當下的行為。你可不可以就在一個最為樸素的,沒有什麼身份的情況下也對人抱着這樣一種內心的友善呢?這是取決於你內心的一種道德、一種倫理的支點。中國大陸現在每一年由中央電視台,最大的媒體要做一個評選叫做“感動中國”,就是它會把全年度中國一些普通人物的作為提升出來,最後全國有一個28人的推委會,大家來遴選,選完了以後由這些評定委員選出來10個年度感動了中國的人物。然後他們最後的頒獎盛典,每一個人會有一座封杯,上面蓋着一個幕布,掀開上面都會有四個字,是這個推委會給他們的一個評定詞。

那麼今年,有一個人我印象非常深,是一個六十多歲,中國農村普普通通的一位阿姨。她從嫁到這個村子開始,就主動地去贍養這個村子所有的孤寡老人。她家也很貧困,她跟人家講説反正我們家吃窩頭你也吃窩頭,我們家喝粥你也喝粥,我吃什麼你吃什麼,但是我一定會給你們養到老。所以有些人她養8年,有些人她養13年,也有些人養了更久,一定是送了終。她自己的四個孩子從小就認為這些爺爺奶奶就是他們家人。所以在媽媽忙的時候,他們從5、6歲就去給老人洗腳、剪指甲,就一直這樣做。

那就是這樣一個婦女,她做了一生,她一直做到老。其實這個人的最後的推薦詞是我來寫的,我寫推薦詞的時候,我説,如果是富人做這樣的事就叫做慈善,但是一個窮人可以做這樣的事,她就是聖賢。她不可以用很多的物質去完成拯救,但是她可以用自己的心,讓這些老人得養千年。其實這是什麼?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還不夠嗎?所以最後她的那座杯掀起來四個字,叫做温暖市道。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很多蒼涼的市道。其實,什麼是仁人?就這樣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在我看來,她是聖賢。

標籤: 讀後感 論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qrp86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