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數學評課稿(通用4篇)

數學評課稿(通用4篇)

數學評課稿 篇1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是國小數學第六冊幾何小實踐的教學內容,閔行實小的毛愛文老師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使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整堂課充分體現出二期課改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理念和新基礎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育理念,不失為一節好課。但是除了毛老師良好的教學基本功和數學素養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學生的表現更加引起了我的關注,整堂課中學生圍繞老師的提問積極熱烈地開展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各自的想法,並且在和同學的不同觀點比對之後,能判斷選擇出更優的計算方法,同時運用知識的遷移自己得出如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下面就選取學生突出表現的三點做個點評: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整節課中,毛老師設計了許多的問題,頻率較高,面較廣,學生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都能作出及時準確地回答,沒有重複發言和言不答題的,而且當一個學生的回答有錯誤時,其他的學生能及時地判斷和修改,對於表達不完善的發言,更能加以補充説明。例,師:求長方形枱布花邊的長度其實是在求什麼生1:求花邊的長度就是求周長。馬上有同學舉手表示異意,生2:求花邊的長度其實在求長方形枱布的周長。 "聽"是學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條件,只有學生進行認真的傾聽才能有良好的發言,從而使教學的過程更加流暢,使課堂討論的氣氛更加熱烈,學生的思維得以更好的激發 .學生良好的數學語言的表達。整節數學課中,學生的回答充分體現出數學的特點,語言的表達科學,簡練。例在第一環節探究長方形的周長環節中,學生展示出3種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師:每個算式的意義是什麼生1:把長方形4條邊的長都加起來就是長方形枱布的周長。生2:它是看特徵的,長方形的特徵是對邊相等,所以一定有2個長和2個寬,所以2×8加2×9就得出長方形枱布的周長。生3:長方形裏有2個長,2個寬,先把1個長和1個寬加起來在×2,就是長方形的周長了。從學生數學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也看出了這個班級的學生對長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徵得出周長的計算方法。

數學評課稿(通用4篇)

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的品質。學習數學除了有良好的習慣更應該有敏鋭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從而培養優良的學習的品質。在學習好長方形周長時,毛老師設計了一個練習,計算兩個長方形圖形的周長,其中一個是正方形。學生在交流發言時,首先想到了4×26這樣的算式,理由是:長方形是兩組對邊相等的,把長和寬加起來後乘2,正方形是4條邊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識的遷移在此時呈現出明顯的特點,知識的靈活運用體現出數學的活學活用。另外在課堂最後一個拓展環節中,毛老師設計的一個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並提出問題:求這個圖形的面積至少知道幾條邊哪幾條 為什麼生1:8條邊,並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條邊即可,因為有幾條可以移動,再一一指出。師立刻對此表示肯定和表揚,此時,有一生馬上舉手:我要提醒同學們不是所有的不規則圖形都能巧算的。這個回答的出現讓老師和同學對移動部分邊長巧算周長又有了新的認識。

當然學生簡練流利的表達,具有良好的數學語言和習慣是和老師平時關注學生的發言,培養學生的發言是分不開的。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更何況要上好一節課,更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好教案,好老師再加好學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鐘留給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穫。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是國小數學第六冊幾何小實踐的教學內容,閔行實小的毛愛文老師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使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整堂課充分體現出二期課改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理念和新基礎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育理念,不失為一節好課。但是除了毛老師良好的教學基本功和數學素養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學生的表現更加引起了我的關注,整堂課中學生圍繞老師的提問積極熱烈地開展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各自的想法,並且在和同學的不同觀點比對之後,能判斷選擇出更優的計算方法,同時運用知識的遷移自己得出如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下面就選取學生突出表現的三點做個點評: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整節課中,毛老師設計了許多的問題,頻率較高,面較廣,學生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都能作出及時準確地回答,沒有重複發言和言不答題的,而且當一個學生的回答有錯誤時,其他的學生能及時地判斷和修改,對於表達不完善的發言,更能加以補充説明。例,師:求長方形枱布花邊的長度其實是在求什麼生1:求花邊的長度就是求周長。馬上有同學舉手表示異意,生2:求花邊的長度其實在求長方形枱布的周長。 "聽"是學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條件,只有學生進行認真的傾聽才能有良好的發言,從而使教學的過程更加流暢,使課堂討論的氣氛更加熱烈,學生的思維得以更好的激發 .學生良好的數學語言的表達。整節數學課中,學生的回答充分體現出數學的特點,語言的表達科學,簡練。例在第一環節探究長方形的周長環節中,學生展示出3種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師:每個算式的意義是什麼生1:把長方形4條邊的長都加起來就是長方形枱布的周長。生2:它是看特徵的,長方形的特徵是對邊相等,所以一定有2個長和2個寬,所以2×8加2×9就得出長方形枱布的周長。生3:長方形裏有2個長,2個寬,先把1個長和1個寬加起來在×2,就是長方形的周長了。從學生數學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也看出了這個班級的學生對長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徵得出周長的計算方法。

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的品質。學習數學除了有良好的習慣更應該有敏鋭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從而培養優良的學習的品質。在學習好長方形周長時,毛老師設計了一個練習,計算兩個長方形圖形的周長,其中一個是正方形。學生在交流發言時,首先想到了4×26這樣的算式,理由是:長方形是兩組對邊相等的,把長和寬加起來後乘2,正方形是4條邊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識的遷移在此時呈現出明顯的特點,知識的靈活運用體現出數學的活學活用。另外在課堂最後一個拓展環節中,毛老師設計的一個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並提出問題:求這個圖形的面積至少知道幾條邊哪幾條 為什麼生1:8條邊,並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條邊即可,因為有幾條可以移動,再一一指出。師立刻對此表示肯定和表揚,此時,有一生馬上舉手:我要提醒同學們不是所有的不規則圖形都能巧算的。這個回答的出現讓老師和同學對移動部分邊長巧算周長又有了新的認識。

當然學生簡練流利的表達,具有良好的數學語言和習慣是和老師平時關注學生的發言,培養學生的發言是分不開的。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更何況要上好一節課,更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好教案,好老師再加好學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鐘留給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穫。

數學評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就昨天下午的三節課和大家進行交流。首先我要説的是能站在這個講台授課的教師都不簡單。三位教師在科學合理設計導學案、精心製作準備教具、滲透高效課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在此謹代表我個人對昨天授課的三位教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感謝他們給予我思考的機會!本着相互研討的目的,下面我分別對昨天下午的三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到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節冷集畢老師所上的課《4.1圓》,總體上能夠按照高效課堂的要求,較好的體現了預習、展示和測評(反饋)三大板塊,我想從三個方面對本節課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簡稱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動、有突破。首先説有思想,本節課體現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理念,圍繞教材讓學生分步預習,分步展示,整體反饋,反映教師有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其次是有行動,關鍵是畢老師能把自己的思想轉換為實際行動,較好體現肖主任在教研會上反覆提到的“書讓學生讀、結論讓學生髮現、方法讓學生歸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第三是有突破,我們很多老師在嘗試高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注重形式化的東西較多,較少體會高效課堂的實質。本節課上畢老師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預習方法的現場指導,比如要求學生閲讀是畫記號,小組合作時強調小組長要發揮作用等等,體現了學法指導。而不是讓學生自己預習閲讀,老師不管不問。二是在教具的製作和演示上匠心獨具,特別是用兩根鐵絲演示等弧的問題,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學生表現的狀態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這是本節課學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環節之一。

當然,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也有幾個問題提出來和老師們一同商討。一個是導學案中,新課設計要不要例題的問題,目前我們學校在編寫導學案時,一般設計五個環節:複習回顧(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預習思考)-拓展應用(合作探究)-鞏固練習(反饋矯正)-小結測評(當堂檢測)。其中拓展應用環節就是設計兩到三個例題,以此體現本節知識的核心應用。處理方式還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組內交流,最後集中展示(大展示),學生講解點評。最後教師引導歸納基本方法和解題技巧。本節課我覺得把點P到圓O上各點的距離中,最長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圓O的半徑或直徑作為例題教學是不是好一些。第二個是關於圓的集合的定義,在處理時有點快,雖不是本節重點,但是一個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原來導學案中設計有畫圖,結果教學時好像沒有見到,如果能讓學生親自畫圖觀察,在圓上取點,測量該點到圓心的距離或以圓心為端點畫長度等於半徑的點段,然後進行觀察分析就會輕鬆得到,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什麼什麼圓上,圓上各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等於圓的半徑,並由此歸納出圓的集合定義。

第二節石花四中冷老師的課,講的是垂徑定理。導學案的整體設計上沒什麼大問題,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過課標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節核心。另外推論得出上的設計過於簡略,導致學生在此處卡殼。如果能細化一點,就可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畫一條弦CD,取CD的中點M,連接OM,求證:OM⊥CD,如果延長OM、MO分別交圓O於A、B兩點,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發現什麼結論嗎?其次是具備了高效課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學生自學預習、小組合作討論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細緻。整體感覺還是老師講的多,不過冷老師是老教師,我們同齡,思想和行為轉變起來確實很困難,不要心急,只要敢於嘗試,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我們就會在高效課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於弦的直徑教師教學用書上建議安排一個課時,實際上,應該是兩個課時的內容,有必要附加一節習題課。

第三節是王老師的旋轉試卷講評課。我也以“三有”為關鍵詞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即有創新、有實效、有準備。有創新是指這種試卷講評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原來肖主任主持的教研會上也對試卷講評課做過研討,而王老師的這節課在糅合高效課堂理念上,有創新。比如先讓學生圍繞要求自己組內改正,自我糾正、查找錯因、組內合作這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值得學習效仿。有實效,主要體現在錯因剖析、變式練習上,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這麼做,但從來沒試過。因為很多學生並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裏,讓他説,要麼説忘記了不知道,要麼半天説不到正點,所以每次試卷講評效果不佳,錯了的以後仍然會錯。而王老師的這種方法,我覺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問題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學生疑難點的變式練習,藉助多媒體課件增大課堂容量的同時,一方面反饋改正效果,一方面進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維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試卷講評課的關鍵是教師課前的準備,教師通過批閲試卷必須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後備課、製作課件。本節課王老師準備充分,特別是課件製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動前。出示活動要求,方便學生明白做什麼,怎麼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師對第17題的講解似乎不很到位,雖然有學生回答了旋轉中心的座標是(5,2),也説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學,王老師也沿用了這種方法。我個人覺得根據旋轉的性質確定旋轉中心是先找兩對對應點,接着分別作兩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最後兩中垂線的交點才是旋轉中心。其中在網格中的技巧是儘量找是“正方形”頂點的對應點,這樣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線的位置。

當然對於部分是教師講的,比如第16題和第20題的變式,我個人是讚賞的,高效課堂並不是不要老師講,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老師講效果並不差,怕就怕老師一講到底,搞一言堂。新課標中,也提到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高效課堂並不排斥接受學習。

總之,三節課反映了老師對高效課堂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學習細細揣摩,從中汲取營養,改善自己的教學。再一次謝謝大家。

數學評課稿 篇3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三位老師同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他們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得三位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説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三位老師都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三位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説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 ”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並讓學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張老師的設計可謂是大膽、開放,給了我們對分數初步認識教學方法上的一種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張老師在此內容的傳授中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和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重難點沒有突破。

周老師自己個人的各方面素質都非常不錯,不管是語言的表述還是板書的書寫都顯得那麼幹脆、漂亮,很讓人羨慕!但是畢竟這是借的班級,學生跟不上你的的語速,跟不上你的思維,在這種情況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問題後不要急着讓學生回答,等一等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充分表現出李老師對數學語言表述的重視,整節課下來,基本上學生都能準確的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知識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但是李老師自己的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失誤。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數學評課稿 篇4

一提到數學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只是“題”是“數字”,學生學數學只要做題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了,數學它本身不只是“數字符號”,它有更豐富的內涵,它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藴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

1、教學設計好,教學流程清楚,環節緊湊、流暢,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知識梳理清晰,既有對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案的使用吸收,又有個人的創新、獨到之處,注重了基本數學方法的培養與基本數學思想的滲透,從待定係數法到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從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讓學生從整體、系統的角度領悟複習要求,從整體上處理教材複習內容,從系統上把握複習要求,整個設計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對知識的回顧過程,變成了學生自己探索提升的過程,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學定位非常準。一是從教學設計上看,僅課前熱身環節的7個小題,就涉及到本節內容九個考點的五個考點、七個不同的考查形式,複習了待定係數法,運用了數形結合思想,有效的喚醒了學生的記憶;二是通過例題的教學,進一步夯實了雙基,明確了各知識點的能力要求,熟練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決後的總結,讓學生的思維品質有了提升;三是每個例題後的拓展補充題,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所複習的知識運用、對常用解題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複習課,選題是關鍵。一節課下來我們可以感受到,徐老師這節課的題選的非常的好,特別是從例2的的第三小問的補充,由學生交流討論後給出的三種解決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都落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最近發展區。

3、徐老師雖是年青教師,但上課不慌不忙,教態自然,表現非常老成;上課語言語調好,板書清楚有條理,個人基本功非常紮實;上課能與學生的有效溝通,雖説上這節複習課時間緊,複習內容和知識點多,但她上課捨得把時間給學生去板演作圖過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講解解決問題過程;她不僅自己板書示範,還讓學生板書解題過程,徐老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老師只引導點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知識,使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主人,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説明她善於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這節課也讓我們感受到徐老師鮮明的教學風格,每一道題呈現出來之後都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交流、探討的過程,最後教師點評,她及時簡單中肯定的評價,給予了學生莫大的鼓勵,較好的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也是複習課應該達到的目標。

我的兩點思考:

1、本節課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回顧、歸納、運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理解一次函數的代數與幾何意義,體會b,k對一次函數圖像的影響,體會數形之間的相互轉化,瞭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的內在聯繫,並能在具體的問題中運用解決問題。同時,滲透多種數學思想方法,通過這節課的複習,起到了把舊的知識、遺忘的知識重新建立起來,把沒有掌握的知識補上來,使新的意義確立和鞏固,從而在全面瞭解的基礎上開始學習,更加深化新學的知識內容,達到經過多次反覆,逐步提高認識的層次。特別是讓學生議、説、畫、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改變了複習課變成習題課、複習課成了題目評講課的現狀,值得借鑑。

2、本節課是一次函數的第一節複習課,應以教材知識梳理、考點知識回顧為主,以基本題開型和基本方法熟練為抓手,徐老師這節課已對一次函數常見9個考點的六個考點進行了複習,內容豐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數與方程(組)、一次函數與不等式這一重要考點用力不夠,是否可以把橫向綜合性比較強、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例2放在下節課,再在本節複習重點“三個一次”上縱向再深入點、多花點時間呢?

標籤: 評課 數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xinwen/7xv7z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