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8篇)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8篇)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

一是知識的形成不應是給予,而應是探究獲取。以前教學這個內容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學生死記公式,那麼,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8篇)

二是倡導算法多樣化更適合於學生的實際。對於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説,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既然有的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其道理非常明顯,如果是學生們能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最好記、又實用的計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2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後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於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後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採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並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麼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後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説這個故事之前並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後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裏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説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後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後的課中,不管用什麼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瞭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瞭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後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現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採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在變得很複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只不過在《周長》之後,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乘一位數》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範文四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首先,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我認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應該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思維,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發表意見,幫助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敍述。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次,精心設計了課前鋪墊,突破難點。根據三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空間想象力有限,對於長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我在課前設計了找長方形物體的題目,讓學生在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長方形的特徵(兩條長相等、兩條寬相等),在掌握了這種特徵後,當學生遇到計算長方形周長時,就有一部分聰明的學生會用(長+寬)×2,通過聯繫對比,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長方形周長的公式。這節課在各個教學環節和練習的設計上也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給照片加邊框,給菜地圍籬笆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明白學長方形周長的用處,並能把所學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範文五

一是知識的形成不應是給予,而應是探究獲取。以前教學這個內容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學生死記公式,那麼,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

二是倡導算法多樣化更適合於學生的實際。對於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説,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既然有的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其道理非常明顯,如果是學生們能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最好記、又實用的計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3

一、深入學生,選擇素材,創設情境。

對一個學科而言,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最重要的。常言道:處處留心皆學問。課餘,我特別關注學生喜歡玩什麼,怎麼玩,並從中得到啟發,將學生玩的素材巧妙、合理地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親近、親切感。如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時,當我把長方形卡通畫片呈現給學生,他們的“情”即刻“熱”起來:“好漂亮的畫片!”接着,我將畫片平移至右,顯現長方形畫片陰影框架圖。實物畫片與框架圖形成鮮明的對比,既為今天理解長方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又為以後學習面積埋下伏筆。同時,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是豐富多彩的,絕對不只是簡簡單單的計算、公式、法則的問題。多彩的畫片,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急於想玩一玩、拼一拼、算一算

二、學玩結合,探索創造,發展能力。

在讓學生自主探索、研究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一邊列出算式,一邊用圖形(小棒或線段)展示解題思路,驗證了計算方法的合理性,親身體驗,構建數學模型,經歷了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的薰陶。老師發給每位同學一份畫片,滿足了他們“給我一張吧”的願望;“你能用這些畫片拼成新的長方形嗎?”激起了學生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創造性,因此他們在拼圖遊戲中能大膽構思、創造,相同的拼法,不同的解法;或不同的拼法,相同的解法。特別是學生在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按這一規律推導出若干張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是遊戲,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是遊戲,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主體、積極的、有自信的、主動探索的、集體合作的基礎上,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他們的思維在此間產生了質的飛躍,創新能力逐步提升,讓我驚喜、讓我感歎!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首先,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我認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應該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思維,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發表意見,幫助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敍述。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次,精心設計了課前鋪墊,突破難點。根據三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空間想象力有限,對於長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我在課前設計了找長方形物體的題目,讓學生在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長方形的特徵(兩條長相等、兩條寬相等),在掌握了這種特徵後,當學生遇到計算長方形周長時,就有一部分聰明的學生會用(長+寬)×2,通過聯繫對比,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長方形周長的公式。這節課在各個教學環節和練習的設計上也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給照片加邊框,給菜地圍籬笆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明白學長方形周長的用處,並能把所學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5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後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於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後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採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並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麼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後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説這個故事之前並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後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裏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説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後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後的課中,不管用什麼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瞭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瞭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後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現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採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在變得很複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只不過在《周長》之後,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乘一位數》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6

教了十幾年數學,我覺得自己對教材和學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隻只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釐米)!”

“9+7+9+7=32(釐米)!”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説:“誰有更好的方法?”

“9+9+7+7(釐米)!” 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站起來發言。

我心裏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説:“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説:“彙報的同學説説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説。

看到學生自己歸納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導:我説:“長方形兩條長,那 麼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為7×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也可以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三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學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還有一半學生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完後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説,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説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摘取數學皇冠的明珠呢!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7

本課是一節一年級的“設計·應用”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運用身邊也容易找到的小物品,比如彩珠,橡皮泥小球,小鈕釦,植物肘子等,在考慮材質、形狀、大小、顏色的基礎上進行穿鏈創作,體驗設計應用於生活的聯繫,感受串鏈的美感,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嘗試用身邊合適的物品有規律的拼擺方法和穿法。

教學活動中,我一共設計了穿串鏈的材料,分析材料的形、色、大小,研究有規律的排列三個環節。前兩個環節比較簡單,學會們只要通過觀察比較就可以解決,有規律的排列是難點。對於最簡單間隔重複排列學生們比較容易掌握,在稍微複雜以點的規律就不會擺了。在學生穿串鏈實踐時,只要學生們能用最簡單的規律就可以了。可是學生在第一次嘗試的時候,只是把小珠子等簡單隨機的穿成一串,顏色大小亂七八糟的,沒有規律和美感。於是我又再一次的引導學生來欣賞比較,當學生再來穿串鏈是,有了明顯的進步。顏色、大小、形狀都有規律,而且有的學生穿的串鏈顏色搭配的很漂亮。

學生總是在一點一點的認識世界,一點一點進步,看着學生們在慢慢的進步,我真的很開心,再次為學生們喊加油。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8

《一個蘋果》是北師大版第九冊《水》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敍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裏,當生命受到飢渴的威脅時,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因為故事發生的時代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着距離。但作為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一定的閲讀基礎和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閲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蹟,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後,再帶領學生觀看了電影《上甘嶺》,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於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有深刻的情感體驗,並昇華情感。我一直認為:“要使別人感動,首先要感動自己。”在課堂上,老師對氣氛上的渲染和對學生的引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課前就作了充分的準備,除了反覆品讀課文外,還查找了上甘嶺戰役的相關資料,然後我認真看了三遍《上甘嶺》這部影片。讓自己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嶺戰役中,戰士們的頑強和偉大,併為之深深地感動着。因此,我在設計情境導入、激趣引導、朗讀鼓勵和小結過渡時,都帶着煸情的語言,讓學生能隨着我的導入過渡講述時走進了當時情境。這樣學生們自然就能跟着我的引導走進文本。

這篇課文的內容雖然較淺顯,但時間跨越較長篇幅也較多。如何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抓住文章的主線,走進文本,深入到戰友們心中去用心體會,與作者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從而領悟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戰友們團結友愛的深情厚誼和舍已為人的崇高品質,是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任務的重點。

綜上所述,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戰友們對蘋果的傳遞上。首先,在講授第一次傳遞時,我讓學生們在文中找出每個戰士都非常需要這個蘋果,也渴望吃掉這個蘋果的相關語句,然後根據學生的反饋,通過反覆朗讀,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再帶着情感去品讀,體會文中每個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戰友們在忍受着極其飢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心裏卻還想着別人,把蘋果傳給別人。然後再聯繫本單元學過的《生命與水》課文,回顧人在缺水的情況下的生命極限是多長時間,進而體會到戰友們傳遞的不僅是一個蘋果,而是一種情誼,一種心裏只想到別人的深厚情誼,一種關愛別人勝於自己的精神,一種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過“蘋果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一口氣能吃掉十個二十個。”與“蘋果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這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引入第二次傳遞“動員”的重點講授。學生通過為兩個句子的對比和感情朗讀,自然而然地就體會到了此刻這八位異常乾渴的戰士是依靠頑強的意志,為別人着想、互相關心的崇高的友愛精神來抵擋這個蘋果的誘惑的。從而進一步地明確了主題思想。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學生們理解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昇華主題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後通過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上甘嶺》電影的剪輯片段,重温了當時的感人畫面,進一步地昇華了主題思想,激發學生們的情感、使他們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整堂課上下來,總體的感覺還是較好的,學生們的朗讀、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覺課堂氣氛輕鬆,學生們入情入境,體會深刻。

有句廣告語説得很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課後冷靜地思索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收穫和可取之處,但依然發現還有許多不足。為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質量,特總結如下:

1、學生的發言不夠湧躍。這裏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我的原因。因為我面對的是一羣農村的孩子,雖然他們聰明機靈,但是知識面和視野都比較侷限,最重要的是他們害羞,缺乏自信,不善於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更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情感。而這節課的內容和情感都需要用極其富有情感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主旨的。因此,在課堂當他們不發言或是用詞表達不到位時,我總會有想幫他們説出來的衝動。我想,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加強閲讀教學,培養他們的閲讀能力,更應該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要不斷地鼓勵他們大膽地展示自己;同時,還要拓展他們的知識面,積累詞語,豐富語言;並且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優美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在整節課上我缺少了範讀。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範讀是必不可少的。當學生在朗讀遇到困難和情感表達不到位的時候,老師就應當示範給學生聽,這樣就更有利於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深入到文本中去。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應注意,做好示範朗讀,這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從而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情感。

3、提高駕馭學生的能力。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的思路與教學設計有衝突或相悖時,這就需要老師不僅要熟悉文本,而且要有能駕馭學生的能力。才能通過自然地慢慢引導,讓學生重新又回到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文本上來。我在這方面還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探究,形成特色。而且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積累,做到因材施教,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最後,眾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也給予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如我的板書設計太簡單,是否能用簡筆畫,畫一個蘋果,再把傳遞的人物圍繞蘋果板書下來;特別是龔校長提出,在分析講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進行口頭説話的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這些意見對我來説是非常可貴的,同時也對我以後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須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拓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善於在課堂上用簡筆畫;並且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把語文教學的主旨“聽”“説”“讀”“寫”訓練貫穿和運用到教學當中去。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0

誠然,本節課學生的活動面如果能更廣些,讓每個學生都能釋放出自己的能量,那麼本節課所帶來的效應會更大,更喜人。這也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努力的方向。

“點亮人性的光輝,迴歸生命的價值,共創繁榮和幸福”,這是著名管理學家陳怡安教授對人本管理成果的樂觀預見。而通過今天的這節課,我真切地體會到了為人師者的幸福與自豪,為了讓語文課堂恆久的綻放出這樣迷人的光彩,我會繼續用執著去耕耘,用熱愛來註解,用師者的智慧與才情去打造出一節節更精彩的語文課。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在進行美術活動教育中,主要起着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同時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的作用,讓幼兒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鼓勵幼兒自由大膽地以各種藝術形式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力,並由此提高他們自由表現、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以幼兒為領導者,幼兒自由欣賞在先,教師引導在後、運用多種感官、巧妙清晰的提問方式,是增強幼兒趣味美術欣賞活動中有效引導策略。

在這次的活動中,我設計了中班美術活動《中國龍》。龍是中國勞動人民想象、創造出的獨特藝術形象,象徵着幸福、吉祥、威武。現在,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有關龍的文化、知識有很多,我選擇了用彩紙重疊剪圓,裝飾製作龍這個活動形式,以點帶面,體會中華人民的創造智慧與表達的美好願望,走進中國的龍文化,感悟中國龍的昂揚精神,並以最後參與創造表現中加深體會並增強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2

老師能創設形象生動、親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將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數字遊戲”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似的情境,喚起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注意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合作學習具有實效性?本節課設計時,注意精選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應地組織了同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後,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於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本節課學生都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會了有序思考問題的方法,能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感受“用數學”的愉悦。

然而,課堂教學沒有遺憾可能就不會有提高,所以我感覺整節課沒有連貫性,整體性,缺乏大數學觀的前瞻與後連。搭配問題的探討還要將數學性與現實性結合起來考慮。

另外習題的設計蜻蜓點水,沒有體現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拙見僅供大家斟酌與推敲!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3

從《一個蘋果》的教學探究語文課創新思維的訓練,國小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正在形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是最根本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曾記得著名特級教師袁蓉在一次評課會上説:“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讓他們敢問、敢説。這是基礎。”眾所周知,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用現在的話來説,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其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已見。

1.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質疑不再僅僅侷限於文章字詞的表面,比如這個字怎麼讀,

這個詞是何意等等,而是能夠將文章的前前後後、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繫起來思考,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學生問:“運輸員閃進防炮洞裏時,全身塵土,褲子撕破了,腳脖子上也血跡斑斑。可是他拿出來的蘋果為什麼擦得乾乾淨淨?”我當即表揚她提得好,並出示操練,鼓勵大家共同思考,解決疑問。值得一提的是,操練是備課時就設計的,而學生的這個疑問卻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覺得問題和操練之間有內在的聯繫,所以就自然地用上了,將教學延伸下去。

2.在學生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讓學生各抒已見。

課文中的有些詞句,學生閲讀時一筆而過,不覺得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課

文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巧妙設疑,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敢於説出自己的觀點。教學開始時的討論中心:“你認為誰最需要、也最想吃這個蘋果?”教學過程中的“幹得發紫”、小李的“三看”、比較句子等環節,都體現了這一點。

在教學中,既應該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又應該創設些有利於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環節,使思維訓練與語言文字的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在語文課中培養其最根本的創新能力。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完《誰的本領大》第二課時,寥寥幾筆匆匆記下了最直接的感受。但總覺得表達的還不夠全面,不夠準確。靜下心來細細思量,又或許是我想表達的東西也並沒有那麼複雜。正如指導孩子學習課文,明白“各有所長”的道理一樣,過程無需太複雜。

拿到一篇課文,教師首先應該思考的是通過這篇課文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或是讓學生獲得什麼,於是在解讀了課文之後,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如下: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瞭解感歎號的作用,體會説話人的心情;3、讀懂寓言故事,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要正確看待自己,看待別人。似乎,對於這樣一篇簡單的寓言故事,這樣的目標表述也太過累贅了。對目標再加工,有了這樣的表述:1、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2、明白各有所長、各有千秋的道理。或許,修改過後的表述沒有那麼的“圓潤”,但是於我,是更明確了本堂課的目標,簡言之,一讀文二明理。而目標二能夠順利達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目標一的達成效果。所以,“讀”成了本堂課的唯一中心目標。

朗讀,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理解與表達所需,同時,它又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反思這一課,我在朗讀的形式上,主要採用了自由讀和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問題來引領。設計一:自由讀1-3小結,思考:(1)第一次比試誰的本領大呢?(2)太陽和風分別有什麼本領呢?設計二:再讀1-3小節,在比試的過程中,他們是怎樣説的呢?在學生朗讀之前,教師主要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能夠有目的的去朗讀,提高朗讀的效果。這些並不是深奧的問題,不需要學 生過多的去思考,完全是服務於我的教學目標——“讀”,只要學生認真去讀了,便可以找到答案。分角色朗讀在課堂中是採取小組朗讀的方式進行的。我在小組朗讀之前設計了一個小環節,即“小組彙報角色分工情況”,這主要是強化小組成員的分工意識,也讓小組的朗讀更具方向性。然而,由於我自身教學經驗的缺乏,有些地方還是沒有讀到位,沒有讀“透”。如太陽説:“誰能脱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誰的本領大。”孩子們在朗讀中體會到“太陽很自信”“太陽覺得自己肯定會贏”,我也相機出示了“胸有成竹”一詞。此處是課堂教學環節中自然產生的教育契機,教師若能合理利用,就能順勢把課堂學習氛圍催生成“熊熊烈火”,只可惜我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還很不成熟,最後只留下了零星“火苗”,很是遺憾。

等待學生,給予更多思考的時間,讓小組學習不再流於形式。回想以往的公開課上,為了防止拖堂,我在某些教學環節上總是浮光掠影似的走了過場。特別是小組活動,常常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它常常是課堂的一個“擺設”。這一次的課堂,我自己也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開展小組學習。小組朗讀時,在我將要喊停的時候,我甚至告訴自己,再等一會,再給學生一點時間。我給了學生“寬裕”的時間,學生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小組朗讀時,孩子們的朗讀超出了我的預計。在接着的小組表演環節中,孩子們的表現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決定。足夠的時間,孩子們有了個性閲讀的空間,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我們的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文最後,“噓,讓我們一起來看書上39頁的插圖,一起來聽聽太陽和風在説些什麼呢?”生一:“太陽説:‘風先生,你真棒。’,風説:‘太陽先生,你也很棒。’”生二:“太陽説:‘風先生,你可真厲害!’,風説:‘太陽先生,你的本領也不小啊!’”……這個時候,教師已不需要過多的表述了,孩子們已然悟出了課文的理。

學文明理,無需太複雜。明確了教學的目標,把更多學習時間留給孩子們,他們的表現,是對課堂最好的評價。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5

《散步》是一篇歌頌親情的文章,子女對長輩的敬愛、長輩對兒孫的疼愛、濃濃的親情流淌於文章的字裏行間。親情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最能打動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寫身邊小事、訴心中真情,學生們理解起來並無難度。

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單元教學主體,我將文章主旨定位於表現濃濃的親情。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體會文中的那份濃濃親情,從而激發學生去感悟親情,擁抱親情,珍愛親情,創造親情。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創造親情的情感。另外,通過品味揣摩文本中能體現三代人濃濃親情的語句,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一)整體感知,共賞親情。

通過集體朗讀、自由朗讀相結合的手法,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歸納時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②以課文為依據,説説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語、一句話等形式作答) ?

(二)品讀課文,感悟親情。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絃的語句感受和體會,感悟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重點品讀:文中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是如何體現的?勾畫出文中飽含濃濃親情的詞語和句子,讀出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合作探究,體驗親情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準確理解,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驗親情的美好和珍貴。重點扣住這幾個問題:①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什麼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如何理解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③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並説説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

(四)敞開心扉,抒寫親情

設計目的是藉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設計會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讓學生採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後交流。①親情是飢餓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③親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勞碌,……

(五)小結課文,昇華親情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親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成長;我們離不開親情,讓我們敞開胸懷,伸出雙臂,去感悟親情,去擁抱親情,去珍愛親情,去創造親情!

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學生從“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絃的語句感受和體會”,到“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並説説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再到 “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獲,從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並激發創作熱情。我想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受用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深知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根本。閲讀教學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老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6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介紹雲彩知識的科技小品。課文以雲的變化為線索,以怎樣看雲識天氣為重點説明了雲和天氣的關係、雲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係,告訴人們可以看雲識天氣。

本節課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事先準備一定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説出雲和天氣的關係,能識別雲,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並選擇一種雲或光彩進行介紹。然後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

一、收穫與亮點:

導入選擇了《竹枝詞》和字謎,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又是名句的積累。

其次,學生的學習活動貫穿課堂始終。從情境導入、課堂遊戲、分析結構到課堂小結,都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重要思想,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教師在課堂的任務只是觀察和思考、發現和指導、激勵,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自我堅持、發現、改正的過程。

再次,在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即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即運用“互教”、“班教”、“導教”的方法,即以會的學生教不會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問題教師設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積極討論,各抒己見,在相互討論中掌握知識;對於個性的或通過以上環節仍然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回答。

總之,本案例體現了老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教學做得到了和諧統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的環節多,課堂容量過大。容量大導致個別環節沒有充分展開,時間倉促,學生討論不夠,理解不深透。

2、課程設置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3、對於學生的發言,沒有進行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三、改進方法。

1、科學有效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的弊端,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侷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2、結合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開展課堂教學,讓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3、合理安排每節課的內容、時間,從40分鐘裏要質量。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7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工地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卻站在橋頭沉着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後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着冷靜、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

在第一課時,我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即:導入課文——自由讀課文——識字教學——書寫指導——默讀課文設置懸疑。這一課的教學也就為下一個課時埋下了伏筆。

整堂課來講,通過自讀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已經深深地留在學生的心理。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所以到最後,學生也説出了這其實是一座“生命橋”、“希望橋”、“救命橋”、“感人橋”。

但是也有遺憾:第一課時識記生字方法可以省略,書寫指導時在教師範寫後剩下的幾個生字可由學生在課堂上書寫教師不範寫而教師巡視指導,另外學生在概括課文時不必讓學生複述課文而應該概括課文,出現複述時讓學生即可停止;第二課時開始時沒有講描寫洪水和雨水的句子進行教學,而是我進行了概括。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 篇18

在聆聽專家指導後,我對第二小節的設計做了如下的調整:

緊扣詞句:感受設計之難

1、創造這樣一個最佳路徑來,容易嗎?請同學們字讀課文的1、2兩小節,看看到底有多難?

交流。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路徑設計很困難?主要緊扣1、2兩小節中的一些詞句。相機出示句子。

★對迪斯尼樂園各景點之間的道路安排,他已經修改了50多次,沒有一次是讓他滿意的。接到催促電報,他心裏更加焦躁。巴黎的慶典一結束,他就讓司機駕車帶他去了地中海海濱。他想清理一下思緒,爭取在回國前把方案定下來。

(討論:修改了什麼?多少次?你體會到什麼?)

★格羅培斯從事建築研究40多年……大傷腦筋。

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羅培斯當時是怎麼想的?讀到這兒,大家有問題嗎?

▲格羅培斯是一個世界建築設計大師,從事建築研究已經40多年,攻克過無數個建築方面的難題,為什麼路徑設計卻讓他大傷腦筋?

▲比起迪斯尼樂園的設計,路徑的設計應該是微不足道的,簡直可以説是“小菜一碟”,為什麼會讓他傷腦筋?

(景點之間的道路設計並非如一般人所説的“微不足道”,而是與整體設計密切相關,是有機組成部分;因為他追求的不是“設計出”,而是“最佳”。)

2、那這樣一個令大師大傷腦經的路徑設計又是怎樣設計出來的呢?下面讓我們跟隨格羅培斯來到法國南部的葡萄園,一起來揭開心中的疑惑。

因為只有讓學生充分感受設計之難,才能凸現後面設計之妙,這是文本第三處對比之處。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會加強學習,刻苦鑽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wmml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