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

學習童話《巨人和孩子》時,學生們的興致很高。第一課時,學生主要理解童話的故事情節,瞭解到巨人身上發生的鉅變,他由自私而變得有愛心,使學生認識到:最美的心靈是博愛的心靈,惟有一顆博愛無私的心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生活和永恆的幸福。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在第二課時,主要賞析童話的寫作特色,品味生動傳神的語言。在這節課上,有兩個環節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回顧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之後,讓幾名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同學們主要從語氣、語調、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但大多數同學的發言都是隻指出別人的不足,於是我告訴他們評價時要用賞識的眼光,先説優點,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又指導學生讀童話要注意讀出情節,讀出畫面,讀出人物的個性。在我的點撥下,學生開始學會找優點了。被評價的學生也是洗耳恭聽,不時還會意地點點頭。當有一名同學委婉地指出另外一名同學沒有讀出巨人的特點時,我問他:“你能舉例説明嗎?”他説:“比如,當巨人從妖怪朋友家回來時,看到一羣孩子在他的花園裏玩耍,他説:‘你們在這兒幹什麼?’他沒有讀出巨人那種粗魯、憤怒的口氣。”我接着追問:“那你能讀一下嗎?”他尷尬地笑笑説:“老師,我也讀不太好。”我説:“沒關係,試試看。”

於是他讀了一遍,確實讀得一般,這時,我説:“老師試試看。”於是,我變成了巨人,粗聲粗氣地吼道:“你們在這兒幹什麼?”當時,給學生們嚇了一跳,有的同學在小聲説:“像,像。”其實,我都不知道我的聲音是怎麼發出的。接着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閲讀,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來賞析,理解童話生動傳神的語言。然後全班交流,明確本文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並運用疊詞。當一名同學説,春天來臨時,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於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説明小花也站在孩子的一邊。在肯定這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又表演了一回,我把自己假想為一朵花,做出從草中正在探出頭的動作,嘴裏説着:“春天來了,我要欣賞一下外面的美麗景色,那是什麼,‘閒人莫入、違者重罰’,巨人怎麼這樣,沒意思,回去。”於是,做出把頭縮回的動作,學生又被逗笑了,有的學生説:“老師,太好玩了,你真逗。”我説:“老師演得不像,我只想把大家帶入到童話世界。”

這節課,我表演了兩次,體驗到表演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投入學習的狀態,這都因為,我把童話課堂當作表演童話的舞台,讓童話課堂本身也具有童話色彩,讓學生徜徉在充滿幻想與想象的童話世界。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2

我認為打造高效課堂,應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要要堅持備課策略:“以激情點燃智慧,以智慧解剖教材,以教材提取案例,以案例達成共識。”二是以合作交流為舞台,以問題探索為主線,以創新思維培養為目標,以體現有序、積極、愉悦、自然的課堂氛圍為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有提問質疑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探究展示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認同讚賞的機會。

在教學設計上,我積極探索,並努力實踐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目標引領,問題切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適時點撥,拓展提升,當堂檢測”高效課堂七大模塊。以期形成“將知識轉化為智慧,把文明積澱成人格”的課堂理想境界。

《巨人和孩子》這篇課文,通過寫一個巨人前後的變化及其產生的結果,告訴我們:“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 文章雖然比較長,但文字比較淺顯,主題鮮明,通過教師問題的設計,與循循善誘的引導,點燃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慾、表達欲、交流欲、成功欲。據不完全統計,在此堂課上,舉手回答問題、參與展示的同學有三分之二以上,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在課堂設計中我與新課標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方針是一致的,在課堂裏上我注重了實施高效課堂的改革,大力推進、全面倡導學生的自主研討,真正做到了講練結合,拓展延伸。基於此,我認為我較好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要求“要培養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意識”, 所以我把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主要內容作為我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需要學生來自學完成的部分,從同學們對“棲息 (憩息) 樂不可支 咆哮 翩翩起舞”幾個重點字詞的背誦和默寫以及文章主要內容的總結來看,學生們很好的完成了自學部分,並且樂於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

二、引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着眼於文本,讓學生形成看法,養成咀嚼語言文字的習慣,提升文化素養。

整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巨人回來之後,看見孩子們在他的花園玩,他做了什麼?這些行為反應出巨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巨人的這種行為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巨人的花園一直是被冬天佔領的嗎?是什麼讓巨人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你認為文章的主旨是什麼?”等這樣幾個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在回答這幾個問題的時候,學生能着眼於文本,而且學習積極性高,主動探究、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勇於説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在回答“巨人的這種行為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時,學生能從巨人、孩子、花園三個方面去考慮,在回答“你認為文章的主旨是什麼?”,時,學生能從愛心、快樂、奉獻幾個關鍵處去着眼,這樣,不僅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使得整節課都在輕鬆和諧、愉快激情的氛圍中完成。

學生能從文章中得出“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這篇課文也就算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把語文運用於實踐中。

我認為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所以在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延伸“體味別人眼中的愛心,把愛心具象化”,這一環節完成的非常好,學生能主動積極、有禮有貌的對聽課老師進行採訪,“在您的眼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心”,並把自己採訪到的信息快速準確的反饋到黑板上,其他同學也能夠很好的配合,寫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任何課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我認為這屆課重點有這樣幾個不足:

一、導入太過簡單。直接對自學的部分進行提問來導入新課,缺乏新鮮感和趣味感,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失去期盼和興趣。

二、在設計問題上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理解體會,我還是引的太多,説得太多。

三、備課還是不到位,使得課上前鬆後緊,尤其是時間安排上不佳,缺少對重點段的品讀、感悟。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3

學習童話《巨人和孩子》時,學生們的興致很高。第一課時,學生主要理解童話的故事情節,瞭解到巨人身上發生的鉅變,他由自私而變得有愛心,使學生認識到:最美的心靈是博愛的心靈,惟有一顆博愛無私的心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生活和永恆的幸福。

在第二課時,主要賞析童話的寫作特色,品味生動傳神的語言。在這節課上,有兩個環節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回顧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之後,讓幾名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同學們主要從語氣、語調、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但大多數同學的發言都是隻指出別人的不足,於是我告訴他們評價時要用賞識的眼光,先説優點,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又指導學生讀童話要注意讀出情節,讀出畫面,讀出人物的個性。在我的點撥下,學生開始學會找優點了。被評價的學生也是洗耳恭聽,不時還會意地點點頭。當有一名同學委婉地指出另外一名同學沒有讀出巨人的特點時,我問他:“你能舉例説明嗎?”他説:“比如,當巨人從妖怪朋友家回來時,看到一羣孩子在他的花園裏玩耍,他説:‘你們在這兒幹什麼?’他沒有讀出巨人那種粗魯、憤怒的口氣。”我接着追問:“那你能讀一下嗎?”他尷尬地笑笑説:“老師,我也讀不太好。”我説:“沒關係,試試看。”

於是他讀了一遍,確實讀得一般,這時,我説:“老師試試看。”於是,我變成了巨人,粗聲粗氣地吼道:“你們在這兒幹什麼?”當時,給學生們嚇了一跳,有的同學在小聲説:“像,像。”其實,我都不知道我的聲音是怎麼發出的。接着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閲讀,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來賞析,理解童話生動傳神的語言。然後全班交流,明確本文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並運用疊詞。當一名同學説,春天來臨時,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於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説明小花也站在孩子的一邊。在肯定這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又表演了一回,我把自己假想為一朵花,做出從草中正在探出頭的動作,嘴裏説着:“春天來了,我要欣賞一下外面的美麗景色,那是什麼,‘閒人莫入、違者重罰’,巨人怎麼這樣,沒意思,回去。”於是,做出把頭縮回的動作,學生又被逗笑了,有的學生説:“老師,太好玩了,你真逗。”我説:“老師演得不像,我只想把大家帶入到童話世界。”

這節課,我表演了兩次,體驗到表演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投入學習的狀態,這都因為,我把童話課堂當作表演童話的舞台,讓童話課堂本身也具有童話色彩,讓學生徜徉在充滿幻想與想象的童話世界。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4

我認為打造高效課堂,應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要要堅持備課策略:“以激情點燃智慧,以智慧解剖教材,以教材提取案例,以案例達成共識。”二是以合作交流為舞台,以問題探索為主線,以創新思維培養為目標,以體現有序、積極、愉悦、自然的課堂氛圍為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有提問質疑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探究展示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認同讚賞的機會。

在教學設計上,我積極探索,並努力實踐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目標引領,問題切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適時點撥,拓展提升,當堂檢測”高效課堂七大模塊。以期形成“將知識轉化為智慧,把文明積澱成人格”的課堂理想境界。

《巨人和孩子》這篇課文,通過寫一個巨人前後的變化及其產生的結果,告訴我們:“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 文章雖然比較長,但文字比較淺顯,主題鮮明,通過教師問題的設計,與循循善誘的引導,點燃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慾、表達欲、交流欲、成功欲。據不完全統計,在此堂課上,舉手回答問題、參與展示的同學有三分之二以上,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在課堂設計中我與新課標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方針是一致的,在課堂裏上我注重了實施高效課堂的改革,大力推進、全面倡導學生的自主研討,真正做到了講練結合,拓展延伸。基於此,我認為我較好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要求“要培養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意識”, 所以我把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主要內容作為我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需要學生來自學完成的部分,從同學們對“棲息 (憩息) 樂不可支 咆哮 翩翩起舞”幾個重點字詞的背誦和默寫以及文章主要內容的總結來看,學生們很好的完成了自學部分,並且樂於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

二、引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着眼於文本,讓學生形成看法,養成咀嚼語言文字的習慣,提升文化素養。

整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巨人回來之後,看見孩子們在他的花園玩,他做了什麼?這些行為反應出巨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巨人的這種行為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巨人的花園一直是被冬天佔領的嗎?是什麼讓巨人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你認為文章的主旨是什麼?”等這樣幾個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在回答這幾個問題的時候,學生能着眼於文本,而且學習積極性高,主動探究、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勇於説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在回答“巨人的這種行為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時,學生能從巨人、孩子、花園三個方面去考慮,在回答“你認為文章的主旨是什麼?”,時,學生能從愛心、快樂、奉獻幾個關鍵處去着眼,這樣,不僅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使得整節課都在輕鬆和諧、愉快激情的氛圍中完成。

學生能從文章中得出“愛心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這篇課文也就算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把語文運用於實踐中。

我認為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所以在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延伸“體味別人眼中的愛心,把愛心具象化”,這一環節完成的非常好,學生能主動積極、有禮有貌的對聽課老師進行採訪,“在您的眼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心”,並把自己採訪到的信息快速準確的反饋到黑板上,其他同學也能夠很好的配合,寫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任何課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我認為這屆課重點有這樣幾個不足:

一、導入太過簡單。直接對自學的部分進行提問來導入新課,缺乏新鮮感和趣味感,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失去期盼和興趣。

二、在設計問題上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理解體會,我還是引的太多,説得太多。

三、備課還是不到位,使得課上前鬆後緊,尤其是時間安排上不佳,缺少對重點段的品讀、感悟。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5

我認為打造高效課堂,應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要要堅持備課策略:“以激情點燃智慧,以智慧解剖教材,以教材提取案例,以案例達成共識。”二是以合作交流為舞台,以問題探索為主線,以創新思維培養為目標,以體現有序、積極、愉悦、自然的課堂氛圍為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有提問質疑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探究展示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認同讚賞的機會。

這堂課自我認為是一堂成功的課,是一堂高效的課。在課堂設計中與我校追求的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高效課堂“十六字”方針是一致的。在課堂裏上我注重了實施高效課堂的改革,大力推進、全面倡導學生的自主研討,真正做到了講練結合,拓展延伸。基於此,我在時間分配上做到了“二二五”課堂時段模式,即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二十分鐘,教師點撥、釋疑二十分鐘,當堂檢測五分鐘。

在教學設計上,我積極探索,並努力實踐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目標引領,問題切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適時點撥,拓展提升,當堂檢測”高效課堂七大模塊。以期形成“將知識轉化為智慧,把文明積澱成人格”的課堂理想境界。

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文章雖然比較長,但文字比較淺顯,主題鮮明,通過教師問題的設計,與循循善誘的引導,點燃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慾、表達欲、交流欲、成功欲。據不完全統計,在此堂課上,舉手回答問題、參與展示的同學有57人次,佔全班總人數的91%;參與合作探討的同學為100%;當堂檢測的同學正確率為100%。

所以,我認為這堂課是一堂高效的課,是一堂愉悦的課,是一堂很有價值的課。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6

我在教學本課時,注意了三個方面的設計:

第一,注意引導學生温故知新,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出發,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學習,啟發了想象,使學生在讀中發展了思維,既積累了詞語,又得到了情感的教育與薰陶。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創設情境,進行口語訓練,指導學生“讀、寫、説、演”的訓練,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觸動了學生的情感,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真正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特點。

第三,較好地體現了低年級教學的趣味性。我注意運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大量的時間都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讀文,識字交流,教師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去點撥。

這節課孩子們不僅交流了識字方法,讀通讀懂了課文,還明白了做人要誠實守信的道理。最主要的是孩子們自主積極的學習狀態將成為他們今後努力學習的寶貴財富。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7

這—單元的課文一般都是介紹一些自然科學常識的。《數星星的孩子》雖然也提到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但我認為更確切地説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而且又是寫小孩子的,對學生來説確確實實是一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我們知道,寫人的文章一般通過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品質。這篇文章也不例外。第—節寫張衡怎樣數星星,通過對張衡數星星的樣子及具體如何去數來反映張衡的認真態度。第二節通過奶奶認為張衡“傻”從側面來反映張衡的刻苦。第三節通過張衡説:“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來反映張衡觀察的仔細及決心。第四節通過爺爺的話來告訴張衡北斗星總是繞着北極星轉。這跟第五節張衡幾次起來看星星又有直接的關係,第六節是對全文的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實際上都是通過言行來表現張衡刻苦鑽研、認真思考的品質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撤在碧玉盤裏。”許多人習慣地認為這句話寫出了星星的美,引起小張衡極大的興趣,這當然不錯。但我認為僅僅這樣理解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體會作者的意圖,還沒有真正理解作者寫這句話的匠心所在。那就是通過“無數、滿天、撤”等詞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星星之多,星星的一閃一閃,星星分佈的不規則。這給張衡數星星帶來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這為表現人物形象埋下了很好的伏筆。憑着對教材的理解,再從低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考慮,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張衡小時候如何喜歡、認真、刻苦地觀察星星,難點是比喻句的理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思路時,我從概括到具體,從最後一段着手,先展示結果,再推導原因,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課堂教學有起有伏。

根據大綱的要求及本年級教材、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1.學會7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2.讀懂1、6兩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的,在教學時,我就緊緊圍繞着“以識字為基礎,訓練為主線,培養能力為目標”而步步展開。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8

《玩具櫃枱前的孩子》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略讀課文。文中用親切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售貨員阿姨及她的女兒關心小兵,勝似親人,媽媽用愛挑起生活的重擔,主人公小兵,小小年紀卻懂得關愛父母,自尊自愛,“非常喜歡小汽車”卻“不要媽媽買”,非常渴望擁有小汽車卻對着售貨員阿姨説:“不要!”故事情節曲折,令人感動,引人深思。

現代社會中養尊處優的孩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這樣的情感體驗,而本文用貼切的語言講述的故事,很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並自然而然的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對父母的關愛,對二年級學生來講是個很好的思想教育題材。因此,如何使本堂語文課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課文後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愛他人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努力創設了愉悦可持續型的氛圍,上課伊始,我首先與學生進行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具嗎?你最喜歡的玩具是什麼?你是如何得到它的?如果你見到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你會怎樣做呢?"由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觀察思維能力。

二、自主學習,發散思維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遵於這一目標,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及詞語卡片,創設找朋友的形式進行識字教學。先詞卡出示“晴”,讓學生認讀,並請讀得準確的小朋友當小老師帶領全班同學讀,然後課件出示“晴”,請同學們給“晴”找朋友,學生們很快完成了這一任務,找出了“目不轉晴”這文中的關鍵詞,我隨機運用課件出示帶有“目不轉晴”的句子,請孩子們在小組內表演“目不轉睛”,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齊讀“目不轉睛”,接着嘗試用“目不轉睛”互説句子,同學們發言熱烈,參與性高,我乘勝追擊,讓大家把“目不轉睛”當成最好的夥伴認真書寫,同時採用多種方式認讀“櫃枱”“售貨員”“富裕”“心疼”等詞,鞏固了識字教學,為閲讀課文打下基礎。如此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識字記字方法,對於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有效地促進。這樣輕鬆、寬鬆的氛圍,讓學生體驗了學習的喜悦,從而達到樂學的目的。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9

《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敍,表現了張衡從小就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着童趣,顯着童真,又藴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着無窮的吸引力。所以,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我選擇了教學這篇課文,我以讀為主,藉助媒體課件,讓孩子們真正走進文本,在體會星空的美同時,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

一、注重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效性和紮實性。

“課堂上沒有書聲是語文教學的悲哀,課堂上只有書聲則是語文教學的倒退。”《燕子專列》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課文,但是整個事件的每一個情節都藴涵着豐富的情感因素。本節課教師把指導讀書作為教學的一條主線,以讀為本,創設情境,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激勵學生去感悟,體味文本藴含的深義,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

一、入情入境,以境激情

“情生於境,境能移情”。在學生理解燕子遇到的麻煩時,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播放一段大風大雪的錄像片,狂風暴雪的震撼力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其次,過渡語設計都很煽情,很符合這一課的感情基調,在放風雪錄像片時,老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這樣説:“風猛烈地颳着,雪紛紛揚揚地下着,真是狂風暴雪,天寒地凍,小燕子覺得冷,也覺得餓”。在觀察課文插圖時老師又飽含深情地説:“成千上萬的人都在到處尋找凍僵的燕子。有大人,有老人,還有和你們一樣大小的孩子。其中有一個叫貝蒂的小姑娘,你們想認識她嗎?”。結束時老師煽情的聲音又再次響起:“正是有了千千萬萬有愛心的瑞士人民,燕子得救了,它們坐上漂亮舒適的專列,離開了瑞士,到了温暖的地方。活潑可愛的燕子,熱情善良的人們,在大自然裏幸福地生活。生命是這樣美好,人與自然是這樣的和諧。來,我們為幸運的小燕子放聲歌唱。”(課件:兒歌《小燕子》)。充滿視覺衝擊力的錄像片和煽情的導語不僅很好的渲染了課堂氣氛,而且為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瞭解人們不畏嚴寒到處尋找燕子是多麼的不容易提供了幫助,同時也為學生學習課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自主探究,“讀”佔鰲頭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閲讀教學,讀是關鍵,是“問”和“悟”的基礎,讀既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是感悟,又是薰陶;既有理解,又有體驗;既有語感的培養,又有情感的陶冶。好書不讀不知其妙,讀是學習語言的根本方法,是閲讀教學的主旋律。而老師就恰恰抓住了這一點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如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用自己質疑提問,“同學們都讀過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一定有許多問題縈繞在你的腦海中。誰來説一説?”這一做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情,把讀書的權利、選擇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同時在學習小貝蒂一段時,“哪些語句使你感動,畫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和小組同學交流交流”。這個開放性的自學要求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一,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經歷“感悟——提煉”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彙報、交流過程中,教師恰倒好處的引讀、指導讀,更提升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體會。整節課首先是自由質疑,初讀感知,接着,品讀感悟,深入情境,同時又在研讀中感受濃濃的愛心。清亮的童聲始終響徹課堂,琅琅的讀書聲成了課堂最美的語言。

三、朗讀指導,大雪無痕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的朗讀做出明確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朗讀。“這位同學讀得認真,同學們聽得投入。我們來評一評,到底讀得怎樣?熱情地指出優點,真誠地指出不足!”這一環節,激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悦,獲取了進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與和諧,與人為善,共同進步,將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的感情用自己的語言朗讀表達出來了。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的自讀、自問、自悟,營造了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閲讀中發現學習語文的樂趣,體會一種樂趣。當然教師必須首先體會作品中的感情,在教學中以情激情,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撥動她們的心絃,讓情滿課堂。

有遺憾,也有收穫,我喜歡這樣粗糙而又真實的課堂。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0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

由於現在的學生離戰爭年代遠,對戰爭了解的太少,更沒有切身體會過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點,我藉助低沉音樂的烘托、圖片的渲染,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發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另外對於世界並不太平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自己補充了資料,學生也補充了資料,這樣使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到讀透。最後一環節,指導學生通過全班交流,變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突破了教學難點,從而實現了師生與作者之間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1

省中國小“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推進會召開以後,曹武鎮中心國小積極行動,教師們全面掀起了“課內比教學”的熱潮。我在這次活動中,第一個走上講台,講授了略讀課文《槐鄉的孩子》。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我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多彩的生活,快樂的生活。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並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勞動是快樂的。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槐樹枝條、槐花實物為切入點導入課文,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中,我在學習借鑑別人經驗的基礎上,着重突出了兩點:一是抓住課文“槐鄉的孩子不怕熱”進行品讀,讓學生從中理解“槐鄉的孩子”“不怕熱”不是天氣熱他們更舒服,而是他們不因為大熱天的惡劣環境影響勞動,從而體味到槐鄉的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以苦為樂的情懷。二是感受槐鄉的孩子勞動的快樂的同時,感受他們收穫的快樂。對於後者,學生更易理解,也更利於他們理解前者——勞動的快樂。

我想,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學、提問等都要從學生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同時,還要抓住語文課與社會、人生相結合的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

“課內比教學”是教師的職責是在。在這一活動中,我一定要多聽別的優秀老師的課,汲取優秀的教學方法,內化吸收,力爭使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成為生動、快樂、高效的課。就教於大家。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2

對同一篇課文,對同一個人物,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如在朗讀課文第八自然段時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學生讀出了難過,因為雪孩子捨己救人,小白兔失去了雪孩子;也有的學生讀得高興,理由是小白兔得救了,而且雪孩子變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是一件好事。學生不同的見解代表了個性化的審美價值,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本課教學的不足有下面幾點:1,整段整篇的朗讀少,最後缺少全文的朗讀展示環節。2,老師的語言還需要推敲錘鍊,如在讀完第五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讀後感受到危險了沒有,有的學生就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是很明白,問題缺少實效性。3,學生個性化的朗讀缺少評價,導致後面學生的朗讀缺少提升。4,課文中有些詞句挖掘不夠,如"自己卻化了","他飛到了空中"中的"化"和"飛"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象,點明瞭由"雪"到"水"又到"汽"的變化,但課堂上沒有進行引導。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3

不用多説,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非常到位。

接下去我把課外找來的兩首兒童詩,配上音樂,美美地讀給學生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連連説有趣極了。我由此引導學生語文就是這樣美,如果你能學好語文,用好語文,你也能寫出如此美妙的小詩來。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首要特徵是注重發展。:“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後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僅應成全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而且也應使教師獲得生命滿足,使師生雙方的發展相得益彰。我想今天的這堂課,給了學生不僅僅是一首小詩,更多的是給予了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4

《大綱》指出,閲讀教學“是識字的基本途徑”。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依據《大綱》制定的識字教學原則,在這節課中,我從識字着手,隨識字一步一步地理解課文,把識字教學與理解內容、領會感情三者融為一體。

第一步,讀準字音與讀通課文相結合。讓學生藉助拼音據詞讀音,然後在檢查預習時,根據這篇課文生字在讀音上的特點,分成平舌音、翹舌音、前鼻音、後鼻音等幾組,這樣,為突破字音的難點,幫助學生讀準字音起到積極作用,然後,通過指名認讀、男女分讀、開火車讀、分組讀、自由讀等方式加以檢查、正音及鞏固。

第二步,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語言環境進行字義教學。利用近義詞來理解新詞,利用插圖幫助理解,通過造句學會運用,從模仿表演中識字,讓學生通過做一做體會字義:再是利用字形來理解字義,如“研”字的教學。

第三步是在總結課文以後,設立一個突破字形的環節解決字形上的問題,以強化對字形的記憶。二下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定的識記字形的能力,我就利用學生學過的偏旁部首、熟字、猜字謎、做遊戲、分辨書寫的正誤等來分析生字的字形。這樣,使音、義、形有機結合,形成整體,達到會讀、會講、會寫、會用、事半功倍的目的。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5

記得那是第三週吧,聽説校領導要來聽我的推門課,因為我是新來的老師,所以我選擇了第四課《槐鄉的孩子》,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文字生動,字裏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意境之美,又如槐鄉孩子們身上透現的勤勞、質樸、善良的品德之美。因為是自讀課文,所以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上課一開始,我從家鄉的樹引出槐樹,從槐鄉引出“橘鄉”“魚米之鄉”。既理解“鄉”,又擴充了生活積累。

課中,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槐花圖片,意在讓學生對槐米感興趣的情況下,抱着濃厚的學習興趣去學習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學習怎樣仔細觀察,有序表達。圖文並茂,講讀結合。

在讀到“八月,天多熱。”這句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想象在炎熱的天氣裏各種事物的表現,自己在最炎熱的時候的感受。通過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槐鄉孩子的辛勞,也讓他們感受了那份快樂。

最精彩的環節是,讀了課文後,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學生嘰嘰喳喳就説開了: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揹着水葫蘆,帶着乾糧,沒等雲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恆——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男孩敢爬那麼高的樹;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通過勞動賺到錢就可以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為了能讀上書……

最後我再拓展的環節問學生:“生活中,你從事過什麼勞動,他們給你帶來了什麼收穫和快樂?”學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源頭活水不斷;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顯得厚重和豐富;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真正為學生所喜愛。這節課我覺得上的很輕鬆愉快,我相信我的學生也會有如我一樣的感覺。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我採用變序法進行教學。先學習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學生了解張衡由於刻苦鑽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那麼,他小時侯是怎樣數星星的呢?再學習前面的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充分運用課件,演示星空圖,讓學生直觀感知星空的美麗,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助於學生的感情朗讀。

一、在愉悦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樂學,並積極投入其中

於永正老師的格言裏有這麼一句話: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本節課我力爭創設愉悦的氛圍,讓學生樂學,並積極投入其中。整個課堂教學從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讓學生在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主動探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積累語言,通過學生分角色朗讀,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薰陶,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二、以“讀”為主線,落實“讀-品-悟”的語言實踐過程。

如:教學“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灑在碧玉盤裏。”時,我先請孩子們看圖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們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觀察、説話,紮紮實實進行句子訓練。接着讓學生讀讀,談談你感受了什麼?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麼?然後通過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們在朗讀中體驗,又將體驗融入朗讀中,將這句讀美了,讀出感情了。

三、讓課堂充滿人文性,激勵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決心。

這是最後的昇華部分,學完課文,進一步瞭解張衡的成就,學生們對張衡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紛紛説出了,也要像張衡一樣愛好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缺少有張有弛的課堂張力,不能靈活處理課堂上生成的問題等,這都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多揣摩,多多鍛鍊。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7

《孩子考科學家》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小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他們聽爸爸講了科學家達爾文的故事後,對達爾文很感興趣,當他們聽説達爾文要來他們家做客時,就準備考考達爾文,看看達爾文是不是像他爸爸所説的那樣有學問。於是,兄弟倆捉了許多蟲子,拼湊成一條怪模怪樣的蟲子標本給達爾文看,被達爾文識破後,兄弟倆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這個故事説明了真正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是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問題導學”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現在,我談談在教學中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抓住重點,問題導學。

本課我採用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略,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節課我主要從字詞——句——段——篇,由易到難,兼顧各種能力的學生參與學習,重點放在8——17自然段,解決重點時,我首先讓學生讀第7自然段,瞭解兄弟倆為了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後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帶着問題反覆朗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體會、感悟,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二、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教這個角度來説,就是要着重抓好讀的指導,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讀”,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並在讀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課堂上,我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讀文,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等。我力求憑藉語言文字來訓練語言、發展思維,讓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從中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拓寬知識面。

在最後交流有關蒐集到的達爾文的資料,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激發了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蒐集有關信息,擴大知識面。

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發現自已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以後應該改正:

1、由於我在教學中抓得太細,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前鬆後緊,所以課堂上也沒有時間交流學生蒐集到的資料。

2、在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時,討論“兄弟倆為什麼對達爾文更尊敬了”這一問題,我引導得不夠深入和全面。

巨人與孩子教學反思 篇18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感覺收穫很多,下面把成功和遺憾之處逐一進行分析.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寫教案,而是反覆地讀課文,直到把課文背下來為止,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熟悉課文,將課文內容爛熟於心,這樣才能較準確地把握課文,在面對學生時才能從容應答.

課文的每一個細節都要重視,而且應把自己當成文中角色去體會各自的心情,感受,把自己融入到課文裏面才可能是可講的生動,傳神.

本節課重點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所以我力求創設情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課文中的孩子和國王,悲孩子所悲,喜國王所喜,力求使學生忘掉自我,融入故事之中,收效較好.與此同時,尊重孩子的理解,允許並提倡個性化朗讀,從課題到文句,都設計了這方面的練習,對進一步的理解課文起到了較好的幫助作用.

讀文基礎上注意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既進行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又使學生更深層地理解了課文.

朗讀是重點,但低年級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我設計了複習鞏固環節,以活潑的小遊戲來激趣,進行復習檢查,收效較好.

此外,我能夠關注個別生,在課堂上,尋找機會讓曹嘉匯,夏望博,朱凱倫,任躍鵬等讀書,答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我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儘量地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做到及時,自然,真誠,如:我聽出來了,一個傷心的孩子.

在過渡語的設計上也力求自然,流暢,力求又音韻美,以期對孩子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板書則力求簡潔,突出重點,突出誠實一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rmek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