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精選28篇)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精選28篇)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

通過教學可以感覺到,整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情。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和意識。在朗讀感悟中通過多種方式積累詞語,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樂於學習,樂於參與。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精選28篇)

但是從課堂中表現出來一些問題,需要重視。

(1)學生的朗讀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説有的學生朗讀做到了正確流利,但是感情朗讀還不太到位;有的學生還把握不好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有的學生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領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較多,而自己的體會感悟的表現較少等。

(2)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需要加強。有的學生光顧表現自己而舉手,根本沒聽老師的提問和其他同學的發言,造成站起來什麼都不會,影響了其他同學聽講的情緒。

(3)學生還是缺乏訓練,發言聲音普遍太小,這是一種膽怯的表現,也是一種很不好的説話習慣。

(4)本人自己的調控能力、應變能力都應該繼續加強,過渡語言、評價語言都比較貧乏,缺乏對學生的激勵。以上幾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注意,把對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

這一課文章雖然較長,但這樣科普性的課文,學生還是比較感興趣,因而常常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課本,讓語文課變了味。因此我採取瞭解通過讓學生找一找這兩種橋的特點,然後通過課文當中的一些句子來體會的方法進行教學。要使學生能充分地朗讀,必須抓住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進行練讀,這樣學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橋的特點來學習課文。我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抓住重點句子,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通過反覆朗讀,欣賞圖片感受,實物展示,學生對於橋的特點是比較明確的。

文章前四自然段文字向我們介紹了潛水橋,我先請學生找句子,然後將其概括成詞語,總結了這座橋的特點。同時又讓他們展開想象,探索這座橋其中包含着的科學,感受科學的神奇。在這裏,潛水橋不僅僅起到了橋本身具有的交通功能,更增添了讓人欣賞水中世界的樂趣。所以,我請學生説説當自己身在河底看着這些景象時,你的心中是什麼樣的想法呢?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去嘗試體驗潛水橋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帶我們的樂趣,同時也感受到了這種加入了科學技術的橋樑真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3

《蘭蘭過橋》這篇課文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向同學們介紹了新奇美觀的潛水橋和輕巧實用的塑料橋,同時也讓我們瞭解了迅速發展的科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這一課文章較長,要使學生能充分地朗讀,必須抓住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進行練讀,這樣學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橋的特點來學習課文。吳老師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抓住重點句子,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通過反覆朗讀,欣賞圖片感受,實物展示,學生對於橋的特點是比較明確的,並運用了好幾個句式練習,讓學生學會完整地説話。

在教學中,我抓住“潛水橋奇妙在什麼地方?”這個主要問題,開展整堂課的教學。首先,教師複述了第一段的大意,然後問:

“是什麼奇妙的事呢?”請學生自己仔細讀讀2、3、4自然段劃出你認為奇妙的部分。然後,又問:

“蘭蘭在潛水橋上看到了哪些奇妙的景物呢?”教師還給學生句式:

“水裏大大小小的魚有 ,有 ,還有 ,真有趣!”來説話,學生能有目的的説説。

學生通過教師一步步的引導,能夠初步感受到潛水橋的奇妙,完成了課堂的教學任務。通過教學可以感覺到,整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情。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和意識。在朗讀感悟中通過多種方式積累詞語,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樂於學習,樂於參與。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4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國中數學教學中通過課題學習,學生將經歷探索、討論、交流、應用數學知識解釋有關問題的過程,從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自己數學思維能力,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數學學習的興趣,體驗學習的成功。

在八年級的數學(上)中的《實數》中,我們遇到了《立方根》的教學任務。本章前兩節的內容“平方根”“立方根”在內容安排上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因此在教學中利用類比方法,讓學生通過類比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教學中突出立方根與平方根的對比,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這樣新舊知識聯繫起來,既有利於複習鞏固平方根,又有利於立方根的學習與掌握。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感受了立方運算與開立方運算的互逆性,並學會了從立方根與立方是互逆運算中尋找解題信息途徑。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課程標準為依據,在教學方法上突出體現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實際教學中採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

在導入新課時,創設了一個學生生活實際中常常見到的問題,“要製作一種容積為 的正方體形狀的包裝箱,這種包裝箱的邊長應該是多少?”讓學生從實際問題情境中感受立方根的計算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體會學習立方根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着設計問題1:算一算一些數的立方。在此處鋪設了一個台階,再設置了一個學生容易解決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開立方運算向立方運算的思路引導,讓學生對立方運算與開立方運算這間的互逆關係有初步的認識,為進一步探究新知作好準備。

在教學中安排了問題2:討論數的立方根的特徵,讓學生計算正數、0、負數的立方根,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通過學生交流討論活動,歸納得出“正數的立方根是正數,0的立方根是0,負數的立方根是負數”的結論,這樣就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了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教學中注意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以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問題3的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填空題:你能求出下列各式的值並用“ ”或“ ”填空嗎?因為 _____, ____, 所以 __

因為 _____, _____, 所以

由以上運算,你能得出什麼規律?讓學生探討了一個數的立方根與它的相反數的立方根的關係,由此可以將求負數的立方根的問題轉化為求正數的立方根的問題,讓學生體會轉化的思想,並用式子表示出來,即 ,對學生印象是深刻的。

通過《立方根》的教學,本人對概念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説、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5

1、課堂教學程序流暢:在這堂課中,我設計了“朗讀詩歌,初步感知——理解詩歌,合作探究——聯繫同類,拓展深化”三個主要環節,在其中的第二個環節我明顯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詩歌的情感“這一主線的,在研讀一課的同時落實一些研讀詩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觸摸詩人的感情由淺入深,使學生一步一步深入瞭解全詩。

2、抓住“反覆誦讀”的重點:

在本堂課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主要環節“讀準詩歌”:有自由讀、單獨讀、齊讀、抓住節奏讀。然後,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齊讀全詩譯文。接着,理解全詩的感情基調之後,配上符合全詩意境的音樂,全班齊讀。最後,拓展環節中還是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詩歌的內涵,挑自己有觸動的詩句自由朗讀分析。

在反覆誦讀,不僅讓學生充分接觸詩文,還可以讓他們感悟詩歌的意境,還可以營造詩韻的氣氛。

3、適時介入資料:在瞭解本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時,我應適當地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詩人陳與義是在“靖康之變”後,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陽樓,才寫下此詩。因此,瞭解“靖康之變”這個歷史事件,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人悲己悲國的情感。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6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現在看來不少家長都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了。

今 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 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

一點愧疚:

在 指導學生看長城和運河圖片寫話時,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詞語供他們選擇,而沒有做詳細的指導,等學生寫後,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話較多,沒有通過觀察對長城整體 有個映像,然後再分佈重點描述長城的一個特點,最後抒發感歎。本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徵寫作,我不必要給他們搭建框架。可是我現在意識 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細緻的指導,現在不是放手的時候。這個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時間補了。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7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一課中的重點句子是“每次寫字,鄧小平爺爺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班學生朗讀方面的不足,指導學生朗讀好這個長句子:讀好句子中的停頓和字詞的發音。

在教學時,我先聯繫孩子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提問:“我們平時寫字,老師對你們都有什麼要求?”學生很快就説出了:“身要正,肩要平,臂要開,足要安。握筆姿勢要正確,眼睛離書和本子一尺遠。”接着我引導孩子回憶懷素是怎樣寫字的呢?大家立刻對我的提問做出了有效的回答。最後我再讓大家想一想:那麼我們課文中的先生又是怎樣教鄧小平寫毛筆字的呢?學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經過這樣的點撥和引導,學生終於走出理解的誤區,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義。

教學時,我儘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在理解“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這一句的時候,我原來準備直接告訴學生這句話的意思。幾經思考,我把教師的“示範”改為讓學生親自實踐。所以,我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張薄薄的白紙,再讓學生“先用紙蒙着字帖”,然後按照我平時的描紅要求,照着字帖描。最後再拿去白紙照着字帖臨寫。在這一過程中,我相機進行點撥,告訴學生什麼是“用紙蒙着字帖描”,什麼是“照着字帖寫”,學生很快便心領神會了。

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是層出不窮的,只要運用恰當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8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台,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裏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閲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説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温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着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9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着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0

《誰説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作者創設了富有生活氣息、司空見慣的四個場景,告訴讀者生活中不是沒有規則,但有的人就是不能自覺遵守。教育學生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樹立人人遵守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共四小節,結構相同,語言和內容通俗易懂,每一小節的第三句都告訴讀者應遵守什麼規則,最後一句講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人會不遵守。這樣的詩歌,貼近學生的生活,在結構、語言上很好把握,便於學生模仿和創作。

為了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我課前佈置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在生活中收集有關規則的資料,讓學生對身邊的規則有個大概的瞭解。由於學生課前用心去收集,於是學生有話可説,想説,愛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接下來的初讀課文,我就採用以指名讀、四人小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讀,在整體上體現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在讀中,引入評價機制,以生生評價、師生評價促進學生感情朗讀詩歌。學生讀得相當投入,讀得非常有水平。

為了讓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詩歌,我採用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圍繞“這節小詩寫了什麼規則?”“為什麼不遵守規則?”進行討論。很快地小組長在彙報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見解。以此為契機,並要求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校園裏、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規則的不良現象?我們該如何遵守它?並以此鼓勵全班同學仿照詩歌進行創作。從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的學寫詩歌能力還是較強的。

但是這節課也出現了幾個失誤,預設與生成還是沒處理好。雖然課的第二個環節自己能無痕地轉變教學思路。但是當有學生談到的違反規則不是詩歌那四個小節談到的內容時,老師不能大膽放開,而是“牽着學生走”。本節課雖然非常重視感情朗讀的教學,但是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老師還是繞不開。所有的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能更成熟些,讓課堂的生成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精彩!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1

首先,我在教學開始時,讓全班同學齊讀課文一遍,接着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閲讀本文的興趣,如,“為什麼用‘窮人’做題目?”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把描寫桑娜、漁夫家裏“窮”的語句畫出來,把最能體現他們“窮”的詞語圈畫出來,並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學生自主閲讀、自主圈找、自主感悟以後,就進行全班彙報,補充,隨即結合句子,指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對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神態、動作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情感寫作方法,並及時進行閲讀的指導,使學生的情感體會等到進一步的昇華。接着,我設計了第二個主要的環節:他們雖然生活窮苦,但是他們的心卻一點也不窮。讓學生把能體現出桑娜、漁夫的善良、樂於助人、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句子、詞語圈找出來,自主閲讀、自主感悟,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

通過全班的彙報、交流、補充,學生找出了描寫桑娜、漁夫的語言、心裏、動作、神態等的句子,我再次通過感情朗讀來體會其抒發的桑娜、漁夫的美好品質。因為課後小練筆是續寫《窮人》。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後,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問題牽動着學生的心。因此,在教學時,我設計了第三個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對課文的結局進行大膽想象和創造。於是,我先舉行《窮人》續寫交流會,先讓他們進行小組的交流,説説接下來的情節將會是怎樣的。然後讓他們繼續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下一段精彩而又富有個性的續寫,全班交流。在學生的彙報中,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如此豐富,他們充滿愛心,編寫的結局迂迴曲折、引人入勝。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2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教師一定要跳出這個框子。教學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台。正如《新課標》所倡導的那樣,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一旦學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閉狀態,置身於一種“開放、多元、生動”的環境中,學習才真正屬於學生,學生也才會積極地參與學習。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意味着在教學活動中,更需要發動學生去參與討論,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們手中拿的是哪種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學理念,同樣可以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確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學習《寡人之於國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文言句式。其次是瞭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和具體措施。再次是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説理的論辯方法。

二、本課教學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1、本文詩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讀和背誦。同學們在課前就已經反覆朗讀幾近成誦,課堂上仍應該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我語言的節奏和文言語言特點以及文言語氣詞的語氣。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學生很容易讀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這裏的“然而”並非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轉折連詞,而是“這樣卻”的意思,它是兩個詞。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幾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則幾乎是“矣”字,此兩者語氣不同,表達的情感內容也不同。這就需要學生在反覆朗讀中認真體會。

2、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具體教學中讓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閲讀課文,理清作品線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查找、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4、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讓學生自主閲讀,發現問題,互相討論、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意識。同時,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5、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論辯方法,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閲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6、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意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要求學生通過自學來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採用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如小組解析疑難語句,對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聯繫歷史和現實,結論雖不一定準確、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學生課外閲讀、蒐集相關材料不夠,今後應多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既可以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課堂上還有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進來。今後應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調動所有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3

鄭優峯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閲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説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二是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並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為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灌的形式。課前,我要求孩子們去找爬山虎,仔細觀察爬山虎爬在牆上的樣子。並叫學生採集爬山虎的標本。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出爬山虎,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學生帶着標本上課,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學生上課只顧玩自己手頭上的爬山虎,有的還仔細觀察實物的葉子,蔓的顏色樣子等,沒有注意聽同學們的交流,影響了收效,這説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有待提高。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4

圖形中的規律教學反思範1、給學生獨立思考,找規律的時間少了。教材呈現的規律是這兩種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個數減1的方法,第二種是把每個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來計算,再減去重複的根數。而兩個班的學生都還發現了一種,就是先假設每個三角形都只用兩根小棒,這樣就比實際小算了一根小棒,於是最後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個數後再加1。第一種方法,開始時,學生是很難想到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發現,經老師引導後,成績好的學生才發現。而第第二種方法,由於有了第一種方法的基礎,所以部分思維靈敏的學生能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學生更易於理解與接受。現在想來,這也許是沒有給學生充分時間獨立思考,把規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組內交流,最後集體交流後得出規律,而是看到學生髮現規律有困難時,就馬上引導學生去思考了,這樣侷限了學生的思維,才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吧。

2、評價的方法單調。啟發性、激勵性、藝術性評價還有待改進。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時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大多數都能快速、準確回答每一個知識點後面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能上台準確指出三級階梯分界線上的山脈。主要是因為做到了如下幾方面:

(一)知識系統性、邏輯性強,環環相扣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我是這樣組織的:相關基礎知識(地形、地勢的概念,三類地形圖、五種地形)——我國地勢總特徵——各級階梯概況(界線、主要地形區、主要地形類型)。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我也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直至得出結論。

(二)圍繞重要知識點多角度強化講解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從四個角度分析: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閲讀;2、示意圖的判斷; 3、地形剖面圖的驗證;4、對應的選擇題練習。通過四次強化,學生在課堂上就對我國的地勢總特徵掌握牢固了。

(三)講究教學技巧,激發學生興趣

1、由近及遠

例如:本課導入,我以鎮江的地形地勢為材料背景,用語文題目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回答,從而讓學生悟出了地勢、地形的概念區別。

2、化難為易

例如,“地形剖面圖”的閲讀,我首先利用多媒體介紹了剖面圖的繪製,其次教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上繪製32°緯線,然後讓學生對照分層設色圖填上剖面圖中括號裏的地理事物名稱,並判讀海拔高度,最後才得出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這一結論。

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的學習,我先讓學生分階梯找出這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再讓學 生歸納主要地形類型;在找主要地形區時,又利用標字母的方式讓學生一一對應着找。這樣,學生就很快找出來了,也就很容易歸納出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

3、細化知識點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我細化為2點: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概況”的學習,我細化為3個知識點:界線(位於階梯分界線的主要山脈名稱)、平均海拔、主要地形類型和地形區。

(四)注重學生參與,指導到位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我採用了“學案”的授課方式。在啟發引導的過程中,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筆寫下答案,便於形成連貫的思維,得出結論。採用“學案”,也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得到的啟示

教學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緊扣重點,落實知識點,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探究問題的興趣。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6

初次接觸《成功訓練》這一學科,便漸漸喜歡上了它。《成功訓練》是我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後,設立的地方性課程,這門學科的基礎理念是通過整合學校的課程,對學生施以專項的 教育,培育學生的成功素質塑造人格均衡的成熟個性。具體地説《成功訓練》是謀求由“體驗式學習”的各種活動,強調“做中學”的學習模式,將成功學理轉換為遊戲或其它活動落實素質教育,讓參與其中的學生在特設的學習環境中體驗,思考,培學生的情緒數,創意商數,領導商數,基礎學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等。

成功是我們每個人永恆的夢想,它代表着快樂、幸福、尊重、榮譽·······但是,成功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成功訓練》也不會把成功果子呈現在大家面前,然而卻能夠為個人指引一條攀登成功高峯的正確道路。《成功訓練》這本充滿趣味的課本中,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學生將有機會發現使一個人成功的祕密,會學習到其他課程中學習不到的很多知識,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有效的溝通技巧,感悟生活的真諦,尋找幸福和快樂的祕訣,在成長中發展基本素質,為將來的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成功”是人生追求的一個結果,“訓練”則是追求這個結果的一個過程。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在追求過程中積累成功的智慧,發展成功的素質。所以我作為《成功訓練》這個學科的教師,跟隨教材安排了許多新穎有趣的活動,希望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悟成功的真諦,掌握成功的辦法,體驗成功的快樂。當然,發展自身的成功素質單純靠學校的課程還遠遠不夠,這就需要家長及社會能幫助孩子把這門課題中體驗和感悟的道理運用於日常生活中,這樣《成功訓練》才能成為每個人不斷進步,達到成功的階梯。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7

有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注意一個方面而對另一方面又沒有注意到。如豎直掛着一槓杆的下面吊着一物體,用一始終與槓桿垂直的力拉動槓桿,把物體從最低點提到水平位置,學生在分析時,只注意到了物體的重力和動力臂的變化情況(都沒有變化)而得出結論,動力的大小始終不變的錯誤答案,而沒有注意到阻力臂在這一過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據槓桿的平衡條件得出正確的答案是變大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除注意這幾點的教學要多舉例子,還應在思考的方式培養學生能力,如槓桿平衡條件,我們應分析的四個物體量,確定它們中的三個量的變化情況再來確定另一個物體量的變化,而不只是動力和阻力之間的關係或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關係。

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及對數據分析得到規律,對他們來説不是很難。我在學生實驗後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槓桿平衡後在兩側的鈎碼上同時增加或減少相同的力,使鈎碼向支點或遠離支點移動相同距離,槓桿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傾斜?從中找規律,進而得到了這一類平衡問題的解題方法,做到解一題,會多題。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8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閲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着老師很激情得投入着,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説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着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閲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於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髮現,於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閲讀期待:

什麼是桂花雨?然後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

這裏,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為什麼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迴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於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本後,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閲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於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於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説是痛苦,不如説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19

上完特級教師的指導課《搭石》,加上劉宏老師一針見血的點評,我收穫頗多。現反思如下:

1、課堂語言優美,情感體會到位。

2、條理清晰,環節流暢,重點把握恰當。

3、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啟發,引導不緊不慢,逐層推進,真正做到讓學生有所得。

4、在理解“面對面怎樣過搭石”一環節時,採用師生合作表演的形式,直觀簡潔易懂,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5、課文最後昇華階段,教師先自己有感而發,寫幾句詩,讓學生和着音樂吟頌,緊接着説話訓練(此時此刻,你想對搭石説些什麼?)水到渠成,學生有例可仿,有話可講。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0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學中設計中體現以下兩點:一在內容上,粗知課文大意,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首先學生自讀課獲取信息。學生自主閲讀之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空間,交流各自讀懂了什麼。課上,學生交流的內容,大都是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瞭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歷史價值以及與圖畫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部分雖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但我並沒有放任自流。我順勢梳理和歸納學生的零星信息,並將個體的讀書收穫不斷輻射到全體學生。通過自主閲讀和交流信息,學生已對課文的內容及文章的脈絡有了大致的瞭解。

然後,讀文,感悟語言,激發情感。重點賞讀第二、三、四自然段。讓我們再次看圖讀文,細細賞讀課文的第二、三、四節,把你看到的、讀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畫面展現街市上的熱鬧場面及橋北頭的場景,學生邊讀文邊看畫,然後交流:學生有的從“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個“有”等詞句讚歎畫家畫技的高超,有的還從畫面中找到了農民、商人等各種行業身份的人,還有的從畫中傳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歎這幅畫確實名揚中外。這一過程仍然充分關注到了學生個體的讀書感受,沒有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提過高的要求,花費過多的時間。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名畫,課文的插圖很小,上課時,又沒有找到這幅畫,孩子沒有清晰地看到這幅畫,是一個遺憾。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1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為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閲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為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閲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麼他那麼喜歡葫,那他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讀、畫、説結合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説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説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説,“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教完這節課,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揣摩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產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讀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讀得有滋有味。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2

《我的長生果》是一篇拓展閲讀課文,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以文為本,讀中思考,讀中領悟,在文中讀出想象來,不能講的太多,詞語不用我去解釋,要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因此,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從文中讀出想象來,引導學生結合重點段體會作者情感,對閲讀的熱愛,把酷愛讀書這種情感貫穿始終。 本節課,我沒有講的太多,詞語沒用我去解釋,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自己理解,注重引導學生結合重點段體會對“書”的情感,在課堂上,我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發現在後來的習作練習中,學生能學以至用,習作時能夠把握住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能寫真實的事情,而不象以前那樣自己去編故事,同時我認識到一篇好的課文,一節好的課對學生來説很重要,每一位老師必須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本文的重點除了 “讀” 還有“寫”。作者重點回憶了兩次作文的構思與寫作的經歷。就在讀寫的實踐中,他逐漸悟出了讀寫間的關係和寫作方法:作文,首先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也要有些“鮮味”才好;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作文要寫真情實感。

每當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時,我都要求學生去查字典,查本課的生字,包括它的正確讀音,包括能用生字組詞,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同時在這這節課中,我還要求他們自己去查找成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意思,還要能聯繫上下文理來解這些成語,同時注意引導學生結合重點段體會作者對書的情感,對閲讀的熱愛,並適時地引導學生聯繫自己平時的實際來談體會,把酷愛讀書這種情感貫穿始終,領會正是作者在書裏如飢似渴地汲取營養,才不斷地成長起來,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時光時才感到那樣的愉悦。並要求學生要將作者葉文玲所領悟到的寫作要領融入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3

《難忘的一課》所在的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何利用本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呢?

在上這一堂課的時候,我着力體現以下幾點:

1、能夠正確詮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在教學中,我不僅讓學生通過閲讀,瞭解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還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具體是怎樣寫,怎樣表達的。例如在理解文中的 “好象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這句話時,我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這句話中的用詞,如:“火熱”“真摯”等詞語的精當之處。又如文章最後一個反問句,我讓學生改為陳述句後,通過朗讀來體會兩個句子所表達的情感的不同,這便是強調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以讀為本,為學生真實創設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 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課文中的三次不同意義的出現,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獲得收穫——讀,使孩子們感受到了中國台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讀,讓孩子們明白了中國台灣人民對祖國的深深而濃郁的愛;讀,更讓孩子體驗到了中國台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捨不斷的親情;讀,還讓孩子們的那顆純樸的愛國之心沸騰了!讀,給語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讀,讓語文課承載了生命的湧動;讀,使語文課昇華了厚重的精神。在課堂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動了,隨着我與學生共同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時,我的淚不能自禁,奪眶而出。在這節課上,學生獲取的已經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多的是對祖國的銘心之愛,這種體驗是任何説教都無法替代的。讀,使學生受到了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雖然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學生體會到了中國台灣師生以及作者那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也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 教學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體,即:既有語文知識的生成,學習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體驗和昇華,實現了語文教學三維目標的融合。讓我最難忘的就是學生在感悟中所説的:中國台灣人民日日夜夜思念着祖國,雖然相隔很遠,但我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孩子們的心是真摯的,感人的話語像清泉一樣涓涓流淌着。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遺憾之處,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整堂課幾乎全部是在按教師的預設走下來,沒有促進學生的有效性生成,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以體現。

2、上課的時間拖延了。主要原因就是雖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對學生感情的激發上了,卻又沒把握好學生的感情的發展的程度,以至於沒有見好就收,耽誤了時間。這其實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學藝術缺乏“自然”,缺乏堅實的思想支撐。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4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羊人丟了羊,開始不在意,後來羊又丟了,最後補好羊圈不再丟羊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本文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説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這節課我的教學環節簡練清楚,根據這個寓言故事題眼“亡”、“牢”容易產生歧異,引導孩子讀故事,探究字意,探究“亡”、“牢”字意,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台,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藴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這種探究學習在此運用自然而高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既學會了解了寓言故事,又讀懂了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使寓言學習的目標得到有效落實,又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寓言學習的方法,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一同清晰地教給了孩子

不足之處是這節課上我沒有實現探究性學習,整堂課上提出的問題比較瑣碎,沒有去挖掘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我想這和我自身有關係,因為怕在課堂上問題沒有提到位,學生無法理解。今後教學中我要多開展探究性學習,多嘗試自主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越做越好。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5

1、教學目標有效整合。識字、解詞、指導朗讀是本課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我沒有將這幾個目標割裂開來,而是將它們有機地融為一體。例如,在學習理解第二段介紹天安門的內容時,我先引導孩子看照片,引出“紅牆”、“黃瓦”,通過讀詞語加深對生字“瓦”的印象,然後引出“莊嚴”,告訴孩子“莊嚴”是莊重、嚴肅的感覺,讓他們結合生活經歷用莊嚴説説某一個地方、某一種場面、幫助孩子積累詞語“莊嚴的天安門、莊嚴的人民法院、莊嚴的升旗儀式、莊嚴的閲兵儀式”,既幫助孩子理解了“莊嚴”,又在反覆練説中加強了對“莊嚴”字形的識記。最後出示句子“天安門在北京城的中央,紅牆、黃瓦,又莊嚴,又美麗”,請孩子們通過朗讀把天安門的特點介紹給大家。這樣,朗讀的指導也水到渠成了!

2、詞語教學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方式隨文理解,將語言學習跟思想內容的理解融洽結合。例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詞語很多,“紅牆”、“黃瓦”,我讓孩子看照片理解;“莊嚴”,在看了“紅牆”、“黃瓦”的天安門照片後,讓孩子談感覺,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莊嚴的某個地方”、“莊嚴的某個場面”,將抽象的“莊嚴”演繹具體,可觸摸。再如,“寬闊”的理解,我將孩子們熟悉的寧波天一廣場與天安門進行比較,告訴孩子要10個天一廣場才抵得上一個天安門廣場,讓孩子們對天安門廣場的“大”,產生具體印象。通過多種形式自然地進行詞語教學,幫助孩子理解、積累語言。

3、句子教學有待進一步探究。本課教學十分紮實地落實了字詞教學,但句子的教學卻有所忽視。第三段中有幾個優美的長句,沒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點,進行句子教學。例如,“立交橋的四周有綠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圖案的花壇”這句話很長,可以一步一步引導孩子理解:(1)讀句子後,問:這句話講什麼!(2)草坪和花壇在什麼地方?(3)草坪和花壇是怎麼樣的?這樣引導孩子理解句子、讀透句子,促進孩子朗讀時的邏輯停頓。句子教學方面出現的欠缺將在日後的教學中進一步摸索、探究。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6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採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於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中國台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迴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説。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採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 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採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覆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説,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説,“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並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於識字教學的問題,國小初年級採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採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脱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儘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7

充分地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師只作為平等中的首席這一教學新理念,有以下優點:

( 1 )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這節課的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常常只是簡單介紹,本節課提供大量素材和現象,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動腦思考,經歷實驗過程,並在其中去想,去説,去做,去表達,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實驗反映的物理本質。“發現”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通過探究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學生初步體會到了“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釋現象(產生問題的現象)──應用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這種探究方法,將對今後的實驗研究起到較好的作用。

( 2 )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創新潛能。整節課,學生始終處於積極參與的狀態之中,他們在看到各種現象之後,積極去思考並得出初步的結論,有的還想到一些非常有創意的方法。説明只要給他們充分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就會激發起他們的創新潛能。

( 3 )充分展現了物理實驗及其教學的魅力。本課設計的富有創意的物理實驗,突破了長期以來的教學難點,成功解決了光在非均勻介質路徑不沿直線的現象,特別是我自創的哪個用酒精燈加熱光線,使光斑閃爍的實驗和光線在果凍中沿直線傳播的實驗效果非常好,讓學生在經歷實驗探究的活動中,領略了光的奇妙,發展了對科學的好奇心,體驗了探索自然規律的喜悦。

本節課雖精心準備,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 1 )親和力不夠,對學生來説還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沒有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

( 2 )由於時間的限制,有一些設問比較單一,使學生的深入思考不夠。

( 3 )課堂上缺少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回答也較少,由於班級學生不熟悉,整個課堂的氣氛還比較沉悶,不是特別活躍。

《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篇28

一、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二、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説:“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vzdz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