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8篇)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8篇)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

我校每學期都要進行研究課活動,本學期我執教科學《光與熱》一課。教後收穫很多。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8篇)

作為一名合格的科學老師,課下準備資料、知識、小組設計活動等需做充分、全面的考慮。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是《新課標》所要求的。

在教學《光與熱》這課時,首先讓學生了解到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熱光源、冷光源)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温度。接着,大家猜想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温度的高低有着什麼樣的密切聯繫。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需要做一個“光的強弱與温度”的實驗:

把學生分成8人一組,讓一個學生靠牆背對陽光拿着温度計,先記錄好温度計上的原始温度。然後,讓一個學生拿着一 面小鏡子反射太陽的光,把光照到温度計上,幾分鐘後記錄温度計上的温度升温了多少;接着,再添一面鏡子照射,幾分鐘後再記錄升温多少;最後3面鏡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温度計的温度上升。

需要幾面鏡子,我從三班學生那裏借來。温度計從科學實驗室借來。記錄表的打印,尤其天氣需要陽光明媚呢!

課堂上,通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擇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我們要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這不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2

在光學這單元,很多的實驗都需要到操場上進行,比如測量影子的長短,測量温度,用不同顏色的紙測量吸熱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場上進行。但是由於現在的季節沒辦法帶孩子們到操場上去,所以感覺到這類型的課程不實際測量缺乏了一些自主體驗的感受。發現的問題或許也只是被動的。

新教材的光單元,沒有關於光的折射的內容,但是在後面進行的《怎樣吸收更多的光和熱》就需要孩子們瞭解太陽光是由多種顏色光組成的。而我在課堂把這部分教學加入其中,自己感覺對孩子們的認識的幫助更有梯度,學生們更容易認識到問題所在。

談到為什麼看到各種物體的顏色時,很多學生説這個物體就是這樣的顏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們提高認識,是告訴還是幫助分析是一種好的辦法。

髒雪融化的快還是乾淨的雪融化的快等問題的提出,幫助學生們的認識一點點的提高。認識到顏色與吸收熱量本領之間的關係。聯繫實際更好的幫助學生們理解顏色深的吸收的熱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這樣的結論。要引導學生們分析,不要生硬的給出答案。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3

今天講了光與熱這一課,感受頗多。雖然已經是秋天了,可是今天的天那麼高那麼藍,陽光出奇的好,難得的燦爛。使本課的實驗做的十分得成功。前半部分的實驗,把一面鏡子與多面鏡子反射的光投射到牆上,用温度計測量誰的温度高。一對比才發現,多面鏡子的反射光使温度計的水柱很快就升高了,而一面鏡的光卻是温度計升高了很少。所以同學們很快就得出了了一個結論:光越強,温度就越高。

用放大鏡匯聚光的實驗做的也很成功,同學們撿來幾片乾枯的樹葉,藉助着燦爛的陽光,把光匯聚到樹葉上一點,不一會就枯樹葉就冒起煙來,有的甚至還竄起了火苗。真是壯觀。同學們欣喜的發現:匯聚而成得的光線非常的強烈,温度很高,居然能點燃樹葉。後來我讓學生們換成綠色的樹葉來實驗,看看能不能也幾分鐘就點燃呢?結果過同學們失望了,綠樹葉並不是那麼容易點燃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問學生:有的同學説:是因為綠葉中有水分,所以不愛着火吧?我笑了笑説對呀正是這個原因才是綠葉不着火啊。下課鈴響起始同學們依然意猶未盡。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4

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手法。在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作畫是如此,語文教學要講究“留白”藝術,巧妙的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給學生營造一個想象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在空白處放飛思緒,進入文本,重視“留白”,進入“虛靈”的佳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在這堂課中,文本語言雖説是比較平淡,但從故事中揭示的道理卻是比較雋永的。課文記敍了一個小男孩9歲那年的一段難忘的經歷,表現了有付出就會得到回報的人間真情。如何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深刻理解“誠實的勞動,換來的是難忘的關懷與愛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文本的留白來展開教學。

一、抓住情節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思維是想象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着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課文主要寫了因為小男孩的認真負責的送報工作,贏得了訂户的信任,但是,課文中並沒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報的過程寫具體。因此,在教學時就緊緊抓住課文最後一段文字“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把報紙送到每家門口;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裏。”中的兩個“依舊”來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並且大家一起來給小男孩一個平時送報的特寫鏡頭,使學生對小男孩這個人物的形象在頭腦中的反映逐漸清晰豐滿起來,更是對小男孩的工作態度、精神有了深一層次的瞭解。

二、利用插圖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文本不僅僅是課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語言文字構成,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象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在這篇課文中,插圖描繪的是“我”的訂户們集體在聖誕前夜給了我一個莫大的驚喜與回報。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想象大媽會對我説些什麼,周圍的人又會對我講些什麼話,而我面對此刻的情景是什麼表情呢?我就讓學生圍繞“目瞪口呆”這個詞語,幫助“我”把內心的感激、激動之情説出來。因此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依*平時儲存的表象,從圖中的靜止到變化,從外表到內心,從畫內到畫外進行創造想象,就能表達得生動、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重視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時空,在有限中求無限,可以調節教學節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讓學生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打破思維定勢,集中注意力將“空白”造成的斷裂用思維和想象來“焊接”合縫,並增強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習更富有成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5

《小鎮的早晨》是新世紀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塞北江南”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它為我們展現了江南水鄉特有的美景。縱觀整堂課,我以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積極給學生創設相互交流、討論的平台,以指導學法為主要目標之一,循序漸進,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取得了不錯的學校效果。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以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課堂教學層次比較合理。本文共五個自然段,二、三、四自然段做為文章的主體,都是總分式結構。我將文章第二自然段做為教學的重點帶領學生重點學習並詳細做了學法指導。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在第二自然段的學法指導下,運用集體的力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第四自然段我繼續放手,讓學生自學。在經過了前兩個自然段的學法鋪墊後,學生自學效果較好。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學到了比知識更為重要的學習方法。

第二,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了信息技術,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本文展現的是江南水鄉的美景,學生腦海中缺乏直觀印象,領悟起來難免有些吃力。於是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課件中我選擇了大量的富有特色的江南水鄉地圖。精美而又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圖片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 水鄉那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課文,對課文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第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富有生機和活力。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課文。聽、讀、想、議、説、演,學生在環環相扣的學習環節中時而羣情激昂,時而低頭沉思,時而合作交流,時而有説有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最大程度地調動了起來,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總的來説,這節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多媒體課件所創設的良好氛圍中,在授課教師不露痕跡地引導下,學生進行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既領略了美景,又學到了知識;既愉悦可心情,又掌握了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中切實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改新理念。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同時,不難發現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遺憾之處。

第一,教學某些環節事過於拖沓,特別是第二自然段分析得過於細緻,有些課堂生成的環節,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認知水平,以至於學生啟而不發,擔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於後面某些環節未能充分展開。第二、通過這節課,我還認識到自身的教學觀念還有待轉變,課堂應變還有待加強。課堂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實施教案的基礎上,要根據課堂中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把學生學會當成自己教學的首要任務;第三、朗讀不夠充分,指導缺乏力度。由於時間緊,為了完成課時任務,我只能在朗讀上壓縮時間,學生讀得太少,在朗讀指導中,我的語言顯得有些蒼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把如何指導朗讀做為一個研究對象來加以重視。

經驗+反思=成長。做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不斷進步。相信教學反思一定能為我插上進步的翅膀,在教與學的天地裏迅速成長!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6

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説,童年是最貼近自己的,本冊的《古詩詞三首》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兒童生活,雖然年代久遠,但童真童趣依然,極易引起孩子興趣,產生共鳴。

詩詞的意境大多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於是在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用了直觀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農家小院圖,學生感受到一種平凡、美好,從詞中讀出“村居”的美好畫面進行描述,進入詞中要表達的意境;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出示一個天真孩童卧在溪邊剝蓮蓬圖畫,看圖描敍小兒“卧剝蓮蓬”的動作、神態,品味“無賴”,體會孩童的天真可愛。聯繫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我給孩子出示了一對白髮夫婦面帶醉意的畫面,讓學生説他們會用鄉音親熱的説些什麼呢?孩子們有猜測是談論豐收的、談論他們可愛的小兒子的、談論大兒子能幹、談論二兒子懂事…. 之後再品味了“醉”字,難道僅僅是因為酒而醉嗎?我讓學生看着畫面去體會,學生很自然地説出他們看着三個兒子都那麼可愛,生活那麼平靜,是為這種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鄉村生活雖簡樸但卻不失優美,夫妻恩愛,孩子勤勞可愛,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後我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有感情的朗讀。

用畫意解詩情,以更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人精心營造的意境,體會字裏行間傳達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詩詞。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7

課文講完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地球爺爺的手沒有了怎麼辦呢?學生的興趣立即被調動了起來,他們結合自己懂得的在太空中失重的種種現象,七嘴八舌地搶着説起來。有的説: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我們就會在空中飄浮;有的説: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桃子就不會往下落,而是會往空中飄……最後我接着總結:

“是呀!就跟生活在太空一樣。我們的生活也會一團糟,我們能這樣正常的生活學習多虧了有地球爺爺的手呢!地球爺爺還有很多很多神奇的故事呢等着有心的小朋友去思考、去發現。希望小朋友們從國小科學、愛科學以後還能用科學!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8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十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重點是探索並瞭解圓和圓的位置關係,難點是探索圓和圓的位置關係中兩圓圓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特別是兩圓相交時的數量關係。

首 先通過簡單動態演示覆習前面學過的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然後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本節課的興趣,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日環食的形成 過程引入新課,極大的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在實踐中探索感知兩圓的位置關係,歸納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係。同時以圖形運動的手段向學生直觀展現知識發生過程, 培養學生動態思維能力。在研究兩圓的圓心距、兩圓的半徑之間的數量關係時,通過幾何畫板中的動態演示來啟發學生思維,讓他們通過圖形的變換,觀察出兩圓圓 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解決兩圓相交這個難點是抽象的轉換到一個三角形當中,通過三角形三邊關係來記憶理解圓相交時圓心距與兩半徑之間的數量關係。

上完這堂課,通過聽課老師的提議及學生的練習反饋,也感覺到本節課的設計有不妥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1. 在推出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係時,在課件中可以設置一個可操作的動態演示,可由學生觀察下定義,既可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共同討論的形式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

2.雖然本節課的難點主要通過動態演示來探索圓和圓五種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但仍有部分學生難以把“形”轉為“數”,所以在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交流的時間上有所欠缺。

3. 課件的大容量雖是優點但學生的接受能力卻是有所差異,一堂課共有三個探究及兩個練習,難點被分散,卻是講而不透,反覆小練習缺乏,這也是公開課難以取捨的 問題。總之,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讓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養成勇於探索、敢於實踐的個性品質。與此同時,教 師還要在保證完成教學大綱的同時給學生的學習創造探究的環境,師生共同進步才是目的。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9

《乘火車》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乘法這一單元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是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它是在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本節課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在讓學生髮現本節主計算與上節有什麼不同時,通過計算的比較,很多學生都發現了本節的進位和上節課不同的是連續的進位。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對算法的理解有困難,對於進位的數字沒有加上去,我利用學生講解,小組交流等方法幫助學困生更好地掌握。

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在《草地夜行》這節課的教學之後,我進行了積極思考和課後反思,在這裏我想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和自己以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1,進入文本,激發情感。

在教學中,老師在設計方面首先要做到新穎。例如:在《草地夜行》教學中,執教老師可通過“小紅軍為什麼由一步一捱到最後鼓足勇氣向前方走去的前後行軍的不同”的話題,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激發了他們想表達情感的急切慾望。我想這樣的效果要比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要好,這樣可為學生語言表達的情感做好充分地準備。可這節課中自己做的還不到位。還需在平時多聽課,多在設計新穎上下功夫。

2,恰當點撥和引導,完善語言表達。

在教學中老師設計有效話題,引導學生根據文本語言進行回答,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老師恰到好處地層層深入地提出一些要求和恰當的點撥。在學生表達完以後,讓學生再對照文本語言的要求,想想自己的表達用詞是否恰當,細節是否注意,能不能表達得再具體,生動些,促使他們的語言表達更完善,更合乎要求。這一環節的實施在課堂中取得效果很明顯。

在這次教學實踐之後,設計方面還有待我提高,能做到把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式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質量。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絕句》這首五言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明淨絢麗的春色圖。這首詩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寓情於景,顯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機和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愉悦閒適的心情。反覆誦讀此詩,給人一種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帶着對這首詩的喜愛,我饒有興致的開始了教學。

上課伊始的“説説關於春的成語”比賽一下子將氣氛領了上來,孩子們似乎進入了春天的世界,一雙雙小手高舉過頭,一種“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教室。

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在遊戲導入,激發興致後,又緊接着讓孩子們自由讀詩,邊讀邊想想哪句古詩最能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孩子們在小組裏面大聲的朗讀着,説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熱鬧。“我覺得春風花草香這句詩最有春天的感覺,因為春風一吹,花兒都開放了,草兒也從土裏鑽了出來,探出腦袋張望這美麗的世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春天”“看到這麼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麼樣呢?”“很高興,很欣喜!”“那你能將這句詩大聲的朗讀出來嗎?”“能,……”就這樣,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下,在孩子們個性化的解讀中,我完成了對本詩的教學。讓孩子們的自主、自由的解讀代替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解釋,但同時又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給予指點引導,並進行朗讀的指導。

或許是自己對這首詩的喜愛,或許是孩子們的表現很好,或許是這樣的教學設計較為合理,本堂課孩子們和自己的狀態、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起走進了那富有詩意的春天。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電功率》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也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的深化、具體化,讓學生了解用電器工作時消耗電能快慢與功率的關係。又為本章第三節“測量小燈泡的功率”的學習,第五節“電功率和安全用電”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

本節教材內容較多,涉及四個知識點:電功率的概念、千瓦時的來歷、額定功率、生活中電功率的測量原理等等,包含概念、原理多方面內容。演示實驗兩個,小資料一份,銘牌展示二例,實物展示二例,警示小貼士二塊。教材中豐富的內容既為教學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同時頭緒多而雜又為學生學習帶來一 定的難度。但它是以後學習的關鍵章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對這節課的教學我相當重視。上課時我注意做到三點,效果不錯。

1.上課的節奏儘量加快。與速度的類比不能耽誤太長時間,讓學生提及速度的概念、公式即可類比引出電功率的概念及公式。

2.對公式、原理的理解多通過訓練解決。設置課堂的習題不要太難,重在對公式的應用,並讓學生熟悉公式的單位換算即可,更多的習題可以放在後面進行,對數值的設計也應以巧數為主,不涉及過難、過深的純數學式的計算,以節約課堂時間。

3.注意讓學生多動手,讓學生動手計算時發現一些共性的問題,統一解決,以提高課堂效率。

本節課我體會到在授人知識的時候,要注意發展了他們的能力,培養了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我體會到作為師者的快樂,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強烈的表達欲,説錯了也不怕,感受到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社會的特點,我學了物理真的有用,只要我留心生活、與人交往,我也能學好物理,學生的動手探究實驗的能力也提高了,通過分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了學習過程,增強了自信心。

俗話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隨着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課程走進物理課堂,使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變數”很多,教師必須對本節知識及相關內容有較全面、詳盡的瞭解,僅靠教參是不夠的,在上課時還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課外活動中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關於節能燈的優點,為了讓學生能更多瞭解相關知識,在課前,我通過到圖書館查資料,上網收集信息,閲讀報刊雜誌等途徑,已較全面的瞭解了節能燈的相關知識,對節能燈的各項性能指標、普及情況,它在全市乃至全省為何難以推廣等知識都做了相關了解,因此在學生提到這個問題時我也能應對自如。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教材中的主題圖是以學生喜愛的童話形式出現的,目的是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教材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我利用課件調動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一引導學生集中討論“一共有幾隻小鳥”這一問題。根據問題列算式,有的是列加法的算式,有的是列乘法的算式,都應給予肯定,但要引導學生明白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列乘法更簡單一些!接着重要的環節便是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例如3__6既可以表示3個6 又可以表示6個3 ,但是在具體的情景問題裏就只能表示一個意思了.讓學生通過畫圓圈來理解幾個幾。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時間控制的還不夠好,因留5到10分鐘給學生做作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教師講得太多,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沒有體現出來。通過今天的教學讓我明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是極為重要的,這就要老師花更多的時間備課,寓教於樂。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童年的朋友》通過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小節告訴孩子們,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珍惜保存,文中作者的朋友——小熊被小作者描寫得十分詳細、生動,可見作者與它的相處不是一天二天,甚至作者好久以前與小熊的點點滴地都那麼清晰地刻在他腦海,所以當作者想對小熊揮拳相向時,不但下不了手,還流出熱淚。

一、在導入課時,我通過談話“每個人長大後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時光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嗎?”開門見山的引出了本文課題,使學生能較快地融入課本。同時,也進行了説話訓練,用“我的童年朋友是,因為。”的句式發言。

二、整體入手,把握重點。

《童年的朋友》全文圍繞着“形影不離”這個關鍵詞展開描寫。上課伊始她就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表達作者和小熊之間的關係?並讓學生找出相應的段落,引導學生聯繫課題找出課文的重點段落。

三、直奔重點,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品詞賞句,體會情感。

課文重點段——第三段很適合用來落實讀懂文章內容的訓練。而在閲讀教學中,則抓住形影不離這個詞來展開,讓學生説説什麼叫形影不離?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離?通過圈畫有關的詞句,朗讀句子,瞭解作者內心的不平靜,既有回憶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對自己的自責。在練習指導這個環節中,重點讓學生體會聯想句的作用,引導學生體會,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彷彿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與它的深厚友誼。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詞的方法,自主讀懂自己喜歡的句子,感受小作者與小熊之間的親密關係,學生通過朗讀,感受作者的真情,以及對小熊的愛,提高了朗讀的有效性。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本課導入的設計,我進行了三四次的設計。一是採取師生問話的形式,“同學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體現少年兒童聰明智慧的故事?”“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事後發現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麼是學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麼是學生根本沒有聽過的,如果讓一位學生講下來,可能導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鐘,從時間上不划算,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二是老師直接導入,“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我們今天也來了解這樣一位兒童——陳元方。”事後想到這既然是堂公開課,怎樣讓學生和聽課老師迅速進入狀態,還是讓老師講個故事好些(譚君的建議)。這樣決定下來,我在一個班就以“文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導入,結果發現我的故事還剛講一半,學生就把最終的情節説出來了,搞得老師講故事有點尷尬。在賽課的前兩天,陳君告訴我有個好故事,陳元方十一歲時也有個巧妙應答的故事,與本課元方七歲時的故事,有種水天相接的感覺,最終敲定教師講《元方善對》的故事。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文言字詞的積累,如“期、舍、去、顧、尊君、家君”,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目的,我當初設計了幾個成語讓説意思,如“不期而遇、捨近求遠、瞻前顧後”。有幾個班我是分為兩大版塊來進行的,先積累後運用,結果發現這種模式不靈活,説成語意思有點費時間,乾脆直接就“就字論字”還好些,積累一個詞語,運用一個詞語,課堂顯得更緊湊。另外老師還補充了一個表尊稱與謙稱詞語的知識,“家大舍小令外人”(謙稱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稱別人用“令”字),小知識,寬天地,學生受益匪淺。

本堂課上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學生主宰課堂。從開始的自主學習,學生自由朗讀,讀準通假字,小組合作學習,疏通大意,學生質疑,到學生分角色讀,學生表演,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在知識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難,到課內到課外,在能力的訓練方面由淺入深,由動口到動手,由朗讀到辯論,在情感價值觀的體驗方面由誠信到寬容,由做人到處世……回想起譚局長(玉蘭)的一句話“課堂要讓學生‘亂’起來”!真是無不道理。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正襟危坐”,這樣的課事倍功半。

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一是學生齊讀後,老師的掌聲有點突兀的感覺;二是學生精彩的表演後,教師評價不到位,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分角色朗讀不自然;三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仍然是個迷。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裏的鹿羣,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狼和鹿),課文內容短小精悍,很容易讀懂。生字詞也不難,容易掌握。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大概知道這是生物鏈的故事,但是,讓學生去説清生物之間的關係卻很難。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和白老師緊扣兩組對比,以此為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繫,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藴涵的道理。並引導學生通過充分讀文後再來説清狼、鹿、森林和人之間的關係。課文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1、精讀比較,引發思考森林前後變化的原因

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用自己的話介紹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景象。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課文,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二十多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伴樂朗讀。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二十年間森林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再帶着問題讀課文。

(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段的距離,如果單是老師的講解,學生較難理解凱巴伯森林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景象。通過媒體課件展示: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葱綠,生機勃勃。而二十多年後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和讚美,還有對二十多年後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惋惜。)

2、精讀課文,深入探研森林發生變化的原因。

進行第一組對比後,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段話,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問的是什麼?”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後變化的導火線。

(森林前後的圖文對照後,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惑:同一座森林,二十多年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學生對尋求着森林改變的根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我適時的讓學生去讀文本。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一次又一次地與文本對話,抓住重點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使森林發生變化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鹿羣的大量繁殖。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對比朗讀、引讀。“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殺狼前,鹿的總數與殺狼後鹿的數量進行對比,計算鹿在二十多年中繁殖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引發思考: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3、探究: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學生反覆的讀課文,知道鹿大量的繁殖,把森林糟蹋得慘不忍睹。但鹿大量的病死與狼的關係,學生難於理解。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聯繫課外常識,説説人們大量捕殺狼後,鹿大量死去的原因?使學生明白:狼吃掉了一些鹿,間接的保護鹿羣。

4、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説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罪魁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藴含的道理。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結合板書,講清楚生物鏈之間的關係。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們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伴樂朗讀等),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在動情地朗讀中,也始終保持着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他們圍繞課文內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羣的變化,產生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學生通過對比鮮明的事例中積極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思維,構建知識,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認知,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辯、暢想、感悟等豐富多彩而又體驗深刻的活動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儘管如此,在這一堂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引導理解鹿為什麼是“禍首”,上升降到人是罪魁禍首時,引得過度,使學生情感發展的倒向是痛恨鹿,指責人。狼吃鹿是一種生活習性。這並不是功臣,只不過,它制約了鹿的大量繁殖,間接地保護了森林。而鹿吃樹木是為了生存,本身並沒錯。而人在狼時並不知道會帶來這樣的後果。所以要客觀去分析他們之間的生物鏈關係。警示後人不要破壞生態平衡。另外,上課時總是擔心時間不足,很多學生舉手,我卻沒有給他們發言的機會。沒有做到讓學生各抒己見。而且我對學生不瞭解,沒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反饋學習情況。叫到的學生對事物之間的生物鏈之間的關係説得很清楚,那麼較差的學生會怎樣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為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這是一篇抒情的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荷花細緻的描寫,體現了荷花的美麗。在教學中我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又回到看荷花這樣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1、抓住重點詞來體味——重點詞“冒”

《荷花》這篇文章非常適合閲讀,並且學生可以利用這篇文章進行仿寫,其中有許多好詞佳句,適合學生積累,運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單單一句話就寫出了荷葉的三個特點——多、綠、圓。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讓學生有感情地體會,就是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其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研討。在這段話中,雖然有許多好詞佳句,但是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須有詳有略,所以,在這段話中,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來體會這個字用得真好!一開始,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段話中,那個詞語或那個字你覺得用得特別好?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冒”這個字。接着我問:怎麼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呢?在我的預設之中,學生應該會非常活躍,答案也會豐富多彩,例如:高興地長出來,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但是另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學生都沒什麼反應,一看這個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麼預設,也沒想到學生會是這樣的反應。因此,我只能換一個問題:荷花冒出來是想幹什麼呢?這下,學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説因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了,有的説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快速地長出來了,還有的説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來打招呼,很高興地長了出來……沒想到,問題一更改,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處!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好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體會句子中重點詞把握。

光與熱教學反思案例 篇18

《我們贏了》是數學北師大版第三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本課是在學生一年級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學習認識鐘面上的時、分。

1、謎語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我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時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

2、重視學生操作體驗,培養學生能力

本節課我通過讓學生自已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撥一撥”“寫一寫”等操作活動,觀察認識鐘面,瞭解了“時”、“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會讀寫時間,讓學生面對數學問題能夠比較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3、合作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本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機會,在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發現什麼,和同桌互相説一説,在探討時分的關係及幾時幾分的讀法,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合作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k3xe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