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係。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一、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題開始,通過課件展示兩種蝴蝶只數的變化,從而引起倍數關係的變化,讓學生邊看圖邊説,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接着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擺小棒,講數理,做第一層次的練習;第二層次畫圖,教師只畫出第一行的圖形,第二行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幾倍,通過畫一 畫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最後,設計了一個瀏覽動物園的情境,讓學生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麼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説一説、擺一擺、畫一畫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説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教師從學生喜愛小動物入手,例題出現顏色豔麗的蝴蝶,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後,還創設帶小朋友遊動物園的故事情節,通過色彩鮮豔,生動有趣的動物造型吸引學生,讓學生根據動物圖,用“倍”説一句話,調動了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他們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反映數學實用性的機會很多,只要教師把握機會,就能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但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交待知識更重要,因為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裏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

在這節課中,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2

《倍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倍,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相差關係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係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説一説,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交給學生獨立解決,學生能積極思考,並能順利解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二次比較。第一次比較(除數相同),是一份數相同,讓學生體會有幾個一份數就是幾倍,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第二次比較(被除數相同),一份數不同,相比較的數相同,倍數關係不同,進一步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麼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裏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這樣做是因為這種認識便於和除法意義中的按照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平均分建立聯繫。然後又發展到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最後,擺花片的遊戲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認識“倍”,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1.學生對於為什麼用除法解決這類問題理解的還不夠透徹。

2.教學語言還需不斷的錘鍊。

3.對學生,課堂上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3

倍,對於學生來説時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進行了分割,分層教學。《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

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因此,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教學。上課開始,就採用遊戲展開,請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這樣情況,你想説什麼?在學生挖掘兩者的數量關係後,直入主題,男生有3個2,像這種情況,我們就説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首先借助學具擺一擺,圓形有3個,三角形是圓形的2倍,學生可能多擺2個三角形;可能多擺2個3;也可能就擺2個2……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明確一份是多少,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的幾倍,用畫圖的方法鞏固倍的認識,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為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為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這裏線段圖是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線段圖在今後的學習中,特別是中高年級應用題的學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為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量關係,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瞭如何看線段圖,理解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繫的,而這個聯繫可以從信息裏得到,明確問號在哪兒是求什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範,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學生準確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日後補過也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4

《出師表》在本單元雖編排在第六單元第四篇,又屬於自讀課文,但根據課後思考與練習要求:熟讀並背誦,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讀,加之會考題還往往會涉及到本文,可見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設計她的目標時,就很注重它的基礎。

這第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1、讀通、讀準全文。2、完成第1段的譯文。

所以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受是:

1、教學任務看似不重。但學生的文言基礎還不是很好,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還沒完全培養起來。所以我感覺本課所制定的教學目標還是恰當的,重視了學生的雙基訓練,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2、由於要面對會考,因此教授課文的同時,我結合會考的考點滲透符合畢業班的教學要求。

3、基本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以讀為主”的要求,給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充分。除了讓那些學習好的表現,我還利用開火車的形式,儘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關注了中差生。

4、由於學生獨立譯文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因此,我繼續採取自願結合的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去,有效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也為下一步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任務明確,學習方法簡單,老師主要是答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學們學習很認真,絕大部分人都能積極發言,並認真做好筆記。全班交流譯文的時候,學生譯文還是基本通順的。因為時間緊,我沒有對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作重點講解,可能有些詞學生沒理解,就過去了。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加註意。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5

《我的小天地》一課是美術課程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一個內容。課前,我請學生回家重點觀察了自己的小房間,並且用自己想用的形式把小房間的樣子帶來給老師同學看看。有的學生請家長拍照打印後帶來,有的學生自己繪畫帶來。通過觀察學生帶來的圖片,孩子們能大概瞭解不同學生家裏的不同裝修風格以及不同教具擺設。此環節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看有關錄像和欣賞圖片,使學生初步的瞭解有關居室設計的文化、習俗,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中體驗生活的樂趣。

通過觀察各種家居圖片,談談不同房間的特點,談談自己準備如何改進或設計自己的房間佈置。學生有 了之前觀察的經驗,想法很多,從顏色、結構以及功能方面給自己設計了自己喜歡的房間樣子。但是,在動手設計表現自己小天地時,教師要讓他們想想哪些方面比較難表現,同學商量如何解決。比如:畫面上要表現出三維的場景,天花板、地面、牆面的層次如何區分,自己喜歡的傢俱如何擺設。教師可以示範在平面紙上分出不同的空間,然後把學生喜歡的預先設計的一些傢俱進行擺一擺,引導學生評述在組織構圖方面的優劣,幫助學生解決構圖問題以及物象間的前後遮擋、大小關係。此環節通過學生的參與,教師的適當引導,師生互動將重點、難點解決。最後組織學生展示、交流、講評,從設計房間的實用、美觀、温馨、有特點等方面進行評述作品的優劣,此環節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對作品的鑑賞能力、評價能力,領略設計自己小天地的喜悦,增添生活的樂趣。通過2課時的欣賞、表現、再欣賞、再表現,學生明顯發現第二次的作品比第一次有了很大的區別。剛開始學生更多的是畫出現實生活中自己的小天地,在欣賞了很多有特色的作品和相互交流後,第二次的作品更多了學生的想象,有了自己設計思路,設計的房間更能體現學生的個性,形式多樣,有創新。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6

我主要從科學課中體驗活動的創設與實施方面談談個人的反思。

我們已經意識到在科學課的學習中體驗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學設計中都力圖創設最能打動學生的體驗活動。當初在設計“地球上的水”一課時,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用水洗洗水果或者蔬菜,然後用飲料瓶來量一量大約用了多少水?從而體會日常無意識浪費水的行為,但是在試教時發現,因為受教室條件的限制,學生當時的用水量很少,基本上沒有浪費水,課後想一想,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在課堂上還原生活中的場景,不能讓學生完成“親歷式體驗”。這個設計失敗了,那麼該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無意間的浪費呢?經過反覆思考,並且和其他老師進行研究,我又設計了這樣兩個體驗活動:一個是家中的體驗活動:“記錄一週內 家庭用水情況。”學生回家之後,認真的觀察、仔細的測量,如實的記錄,然後把結果拿到班級中彙報,學生們在交流中感悟到水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另一個體驗活動是在課堂上“用飲料瓶接20秒水流”的實驗。這個實驗來源於“人們洗手往往開着水龍頭,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可是在課堂中的這個體驗活動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短短20秒竟流走了大半瓶的水,約600毫升!學生震驚了,當老師連續的追問:一次洗手浪費這些,一天呢?一家呢?一個樓院?……這樣聯想式的思考,把學生的思維深化,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入,學生的心確實被打動了,他們強烈地意識到浪費水是可怕的,這種浪費水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又不被大家注意的。於是學生自發地產生了制止浪費的想法,從而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從這一體驗活動的修改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想:

1、親歷式體驗必須在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完成,不能由教師虛設。

2、要抓住兒童常見卻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緻地關注生活。

3、體驗活動中教師引導作用尤為重要,要起到點睛之用。

4、聯想式體驗要適時適度,要建立在充分的感性體驗基礎之上。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7

我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這一課時,其中出現一個長句子“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學生朗讀這個句子時,總是疙疙瘩瘩的,甚至還有把句子讀破的。儘管我跟他們解釋了,“描”就是拿另一張紙放在字帖上寫字,“照着字帖描”就是看着字帖上字的樣子,在本子上自己寫。前者簡單,後者難,所以先描,等練熟了,才能照着寫。儘管苦口婆心,還範讀了一遍,又帶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學生讀得不連貫。真是有點手足無措了!

這時,我又採用了實物示範的方法,拿來了一本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訴學生這是字帖,然後用一張薄一些的白紙蒙在上面描,讓學生明白這是“描”,接着拿掉字帖,再照着它寫,讓學生明白,“照着字帖寫”是怎麼回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看我演示,比起開始我講解的認真上百倍。且這樣示範過後,我又讓學生親自實踐。因此,我給每位學生髮了一張薄薄的白紙,我讓學生“先用紙蒙着字帖”,然後再照着字帖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心領神會了。學生對文本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悟了。這樣再讓學生來讀,他們就能比較順利且流利地讀出來。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8

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為了更好的體現這種理念,學習這一課時,基本上是在編兒歌,討論,自學中度過的,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了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規律,運用規律進行學習的方法上。如在教學複韻母ie時,首先,引導學生看情境圖,自己説出含有ie、üe、er的讀音的字、詞,讀一讀,體會體會它們的發音方法。然後教師先範讀,讓學生認真聽,仔細觀察口型的變化、發音的變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中發現規律,並運用規律學習其它的複韻母。在這一環節中,我交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初步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再如:讓學生同桌互讀(互幫互助糾正錯誤的口型、發音)、把自己的發現講給同桌聽等多種學生活動的方式,等提高參與的密度和效率,滲透了合作學習的意識,交給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9

本節課我得到一點啟示:對七年級學生而言,文言詞彙的積累和文言翻譯這一環節還是尤為重要的。我深知古文言文教學定要與時俱進,但一篇文章如果你連它怎麼翻譯都一點搞不懂的話,那其它的什麼理解分析就更談不上了,因為古言文不像現代大那麼簡明易懂,掌握翻譯方法還是必要的,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過程申我應該在這方面下點功夫。就《童趣》這篇課文的翻譯而言,針對學生對古言文翻譯一無所知的情況,有必要詳細講解有關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比如換字,加字這樣的翻譯方法,應該從大中多舉例子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原來文言文的翻譯並沒有想象中的難,文言文跟現代漢語聯繫還是很密切的,這樣學生就能樹立信心,培養對文吉文的興趣。另外對重點字詞的翻譯也應當詳細講解,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此外,我覺得上課時應顯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讓自已先熱情飽滿,語調抑揚頓挫,表情豐富,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激情,充滿靈動,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

針對以上種.種情況,我覺得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逐步探索與改進,在反思中醒悟,在醒悟中收穫,在收穫中成長,讓自已的語文課紮實而又靈動,讓學生都能熱愛語文,熱愛文學。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好娃娃》是一首具有濃郁的湖南鄉土風味的兒童歌曲。餘慧作詞,潘正寧作曲,歌詞用樸實的語言,將天真可愛的孩子給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端茶喝、搬凳坐的日常生活情景展現出來,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尊敬老人、有禮貌的好娃娃形象。全曲為2/4拍子,五聲羽調式,非方整性的一段體結構。旋律明快而有親切感,表現了兒童熱情、活潑的性格特點,展示了祖孫三代歡集一堂,共享天倫之樂的感人情景。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能學會<<好娃娃>>這首歌,並用親切、甜美的聲音進行演唱。

2.能大膽地嘗試表演歌曲中各種人物的動態及情感,積極與同學合作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3.知道要尊敬長輩,待人有禮貌,在家裏應該怎樣對待爺爺、奶奶。

我第一次嘗試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這種教學模式。

我設計了幾個環節:欣賞歌曲,學唱歌曲,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課上,學生已經很好地演唱歌曲,完成了學習目標1,同時也懂得要尊敬老人,有禮貌,做一個好娃娃。

這節課的不足地方是在音樂戲劇表演這塊完成地不好,沒有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原因是自己準備不充分,頭飾不夠,佈置家的環境過於簡單。沒有激起學生表演的動力。

評價過於潦草。沒有發揮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創造能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只有通過不斷地反思,加強自己的課堂教學,使自己不斷地進步。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課文主要講述了老一輩革命家陳毅小時候因專心看書,把米飯燒糊了的故事。課文圍繞“神童”的“祕訣”展開,説明陳毅學習成績優秀,成為“神童”的“祕訣”是勤奮,從而揭示了“學問學問,多學多問”的道理。

文中的主人公——陳毅,是建國後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長。學生對他卻不大熟悉,所以剛開始上課,我簡單地對陳毅做了一些介紹,以此來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文本。整個課堂圍繞“祕訣”展開,學生們通過尋找關鍵詞句來了解這位勤奮好學的“神童”,在這個過程中,藉助陳毅的榜樣作用,學生不僅瞭解了他的學習方法,更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了陳毅那刻苦勤奮的精神。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幾個自己比較滿意的方面。首先從導入課題上,我採用了先從“祕訣”着手,通過理解詞語的方式直接引入課題,我自己覺得是比較自然的。再進入課文內容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對課題進行質疑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看課題質疑,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即“祕訣”到底是什麼?因此,就由找“祕訣”入手,解決學生最想知道的問題,調動學生探知的積極性,解決學生最需要的,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課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會提問的能力。其次在教學內容上,從陳毅的學習方法引入到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彙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更明白陳毅成為“神童”不只是因為他學習勤奮,還因為他掌握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值得學生的學習。最後我比較滿意的是在這節課中我對詞語理解的教學。在這節課中我比較關注詞語的教學,在這節課中學習了“祕訣”、“名列前茅”、“總是”、“總算”等詞語,我用了找近義詞、查字典、造句、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但是我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自己仍存在許多的不足。首先就是學生的指導朗讀方面的指導。朗讀這方面一直以來都是我班學生的弱項,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朗讀的拖沓、缺乏感情,所以這也是一直以來我比較關注的問題,但是可能自己沒有給予比較有效地指導,雖然學生在朗讀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仍需改進。再次就是我在進行點評時的語言缺乏,這一直是我自己想改進但是好像又無從下手的地方。每一次學生給了一個答案,如果是對的,我總是説“好的”、“不錯”、“你真聰明”等詞語,但是當學生給了一個錯誤的答案,我卻不能很好的給予點撥,引領他得到正確的答案,我好像遇到這種情況,總是説“你再好好想想”,我自己也意識到其實這樣根本無法使學生理解問題,但是我自己可能因為教學經驗比較淺,無法給予他更好的點撥,這是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觀察、向有經驗的教師所學習的地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能夠做到有效地點評。最後我覺得這節課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不是很好。我觀察了我們班學生的表現,我發現我們班的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是比較少的,也許他們是中年級,不像低年級的學生那麼活躍。但是我也觀察過其他班級學生的上課情況,我發現我們班學生活躍性還是較低的,我意識到這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通過與指導老師的交流,我瞭解要懂得多鼓勵、誇獎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1、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自認為本次課全面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創設出了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參與欲,學得積極主動,動手機會多。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實施新課標的一次成功體驗。

2、兒童天性好動,他們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迎合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就會使學生視學習為樂趣。皮亞傑説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實踐證明,學習興趣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就越仔細,思維就越積極,反應就越靈敏,記憶就越深刻,學習質量就越高。因此,我在教學中,儘量創造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課堂環境和氣氛,通過每個學生親身對學具的操作體驗,以及對精心製作的課件動畫展示的領悟和共鳴,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習效果,發現了其中的科學規律。

3、用足用好教材,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靜態為動態,變局部為整體,真正發揮教材的導向功能。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積累科學活動經驗;在探討水的特點及性質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在判斷、辨認活動中,發展科學思考。

4、“試一試、想一想”的探究和探討放手讓學生活動。開放的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想象—操作—推理—驗證的過程,小組實驗討論的探討給了學生極大的發散性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為今後學習枚舉作了伏筆。學生在活動中真實地感受到科學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無窮樂趣。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操場上》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文。這篇課文包括一幅插圖,6個詞語和一首兒歌。詞語為體育活動的名稱,第一排的活動以“手”為主,第二排的活動以“足”為主。這節課要讓學生認識“王,足”以及“打、拔、拍、跳、跑、踢、球、高、步”九個生字。根據教材特點,我把生字分為兩類處理:一類是帶提手旁及足字旁的有規律可循的生字;一類是字形較為複雜的“球,高,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準備運用不同的方法個個擊破。希望孩子能在輕鬆的氛圍識字,給孩子良好的認字環境,是我上這節課的初衷。的確,在我的努力下,課堂收效較好,反思起來課堂上呈現的三個場景讓我十分滿意。

場景一

當一幅精美的“操場上”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彩圖出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他們高興地發出讚歎聲。我乘機問“孩子們,你們喜歡操場上的哪些體育活動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這種情境的創設扣住了孩子們的心。接着,我提出了一個很巧妙的問題:“其中有些活動與手有關,你能找出來嗎?”這樣,“分類”概念的滲透很自然,隨即我又抽出“打、拔、拍”三個字,問:“它們三個字,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特點嗎?”這些問題為即將進行的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鋪墊。隨後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記住這些字,“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更加活躍,有的説“拍的白就像一個小皮球,小朋友在用手拍皮球。”還有的説“拔中右邊有一就像拔河用的繩子。”創新思維的火花迸發了!我趁熱打鐵,讓孩子記住字形的孩子做出相應的動作。在遊戲中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義,真是“一舉兩得”。在做“拍”的動作時,我親切地説;“請你輕輕地拍拍你的同桌,和他打個招呼,問聲好。”小朋友們高興地和同伴打着招呼,好一幅温馨美好的畫面。

場景二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我把“跳高、跑步、踢足球”三個詞語並排貼在了一起,問:“小朋友們看老師在幹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孩子們興奮地告訴我,他們都和腳有關,都帶有“足”。那我們能和這三個字交個朋友嗎?這樣期待性的語言,又將孩子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

場景三

“球、高、步”沒有規律 ,字形又比較複雜,但我要讓學生認字並不難,只要肯動腦筋,想辦法,會和很多字交朋友。“球”字的教學我採用了擴詞的方法,如“你知道哪些球類?”“我們住在哪個星球?你還知道哪些星球?”

“高”這個字給了孩子們更大的想象空間,在課堂上又一次地掀起高潮。有的孩子給它編了順口溜:“登高望遠,”高高高。有的孩子從字形上分析:“高字的開頭就像一座高樓,兩個口就像窗户。”有的説:“高字就像一個小孩在瞪着框子往高爬。”我微笑地聽着,情不自禁為這些孩子豎起大拇指。這時教師也由“獨奏”轉為“伴奏”,在課堂上發出和諧的音符,使教學開放而靈活。

“步”字出錯率較高,我用擺一擺的方法,讓學生用剛才的演示來編一個順口溜:“上字加一豎,少字去一點。”這樣的識字水到渠成。

這節課這九個字認得輕鬆,而且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認字方法,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對孩子的點滴成功給予充分的鼓勵,使孩子產生成功感,並積澱起參與的信心,讓課堂湧動着生命的活力。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些”、“少些”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

授教過程中從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及不同的提問方式,從各種角度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尚不足,比如説指導學生説説“紅金魚比黑金魚多得多”還可以怎麼説,學生反應不強烈。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生活,是一個長期的教學目標。

作為一節典型的概念數學課,讓學生自始至終地立於自主探索的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和組織者。在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遇到挑戰,並不斷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星期五上午的數學活動學習《等分》,我讓孩子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的開始,我先請幼兒將一根繩子二等分,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大家都躍躍欲試。我請小朋友來分,同時請他向大家驗證分出的兩根繩子是否一樣長,老師點評。通過這個方法,小朋友瞭解了什麼是二等分,如何來驗證。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着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我還為幼兒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個圓形紙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老師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們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圓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來,對幼兒掌握的知識進行提升,探索、我結合幼兒用書操作各種長方形二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概念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活動的結束部分,我又為孩子提供了許多可操作實物:如飲料,蘋果等,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學過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進行生活中的實際操作,幼兒通過切食物、分飲料等實踐,拓展二等分的知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等分的興趣,在操作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的確,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着獨特的魅力,因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號,它由作者賦與了生命,使語文學習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裏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醜的人性,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語文課堂教學,呼喚着生命的“對話”。這種對話關係是多重性的,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呵護學生的靈性、個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閲讀期待,讓學生的閲讀過程始終伴隨着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1、平等對話,激活思維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營造寬鬆、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得師與生,尤其是學生樂於、善於對話。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對於學生感悟體驗時充滿鼓勵、賞識的話語“你説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還是對於學生遇到困難時誠懇的幫助、引導“你能勇敢地站起來朗讀,真不錯!但是,如果你在讀的時候,能夠把語氣逐漸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師的體態語言“走到小朋友的身邊,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説話先舉手”……無不體現“師生平等對話”的理念。

學生因老師善意的提醒而樂於接受,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興奮自豪,更因老師一句句充滿讚賞激勵的話語而激動不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態才能保持開放,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

2、巧用“留白”,深入對話

許多作品都講究“留白”,即在藝術作品的寫作手法上講究言已盡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讓人們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補,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課文中藴含豐富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思考和感知,充分發掘作者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對文本進行補白,那麼就會激活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發,生命得以點燃。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這篇課文講起來比較難,原因一是文本沒有激情的東西,二是內容離孩子的生活較遠,孩子很難走進人物內心。於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動作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領學生傾聽作者的聲音,傾聽人物的聲音,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重點體會“但我突然看到了兩道極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對我的蔑視和抗議。”這一處時,我對學生們説“假如你是這隻松鼠,你會想些什麼,會説些什麼?”這樣孩子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打開了情感的閘門,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還原了真實而扣人心絃的真實情景。此時孩子們已真切而深入地體會到了小松鼠的不幸,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自由的可貴。緊接着讓學生按照剛才的方法再來學習“我的身體有點顫抖,手也像觸電般地縮回原處。”的時候,我對學生們説“透過這幾個動作,走進人物的內心,你就更能瞭解這個人物,請大家想象一下這時作者在想什麼。”就這樣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一步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就這樣一句很簡單的句子,經過與文本對話,孩子們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讀得很到位。

學生如果沒有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聽到文本的聲音,又怎能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發出感動的呼聲?生生間、師生間如果沒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課堂又怎會變得如此精彩,處處洋溢着生命的痕跡?在這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讓學生走進了文本生髮的世界,讓文本走進了學生和老師的心靈深處。

3、有效“拓展”,延伸對話

新課標指出:“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的,要塑造學生更為豐富的人格,單靠一篇課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在保證用好語文教材的前提下,廣泛開發利用一切語文學習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語文學習的領域。因而,在課堂上適當、適時、適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於課堂的學習。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一開始用各種資料讓學生認識、熟悉松鼠這種動物,在教學進入尾聲時,我提出讓學生試想一下:作者看着它躥上樹梢,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時,心情怎樣?你認為松鼠會恨“我”,還是會感謝“我”呢?假如作者沒有放那隻松鼠,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些有效的適時的拓展,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聆聽作者的心聲、認同作者的心聲的同時,也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使對話得以擴展與昇華。

崔巒老師曾説過:“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教材的優勢,在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對話,讓心靈走進文本;對話,讓課堂更精彩;對話,讓課堂充滿活力!

倍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好漢查理》是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自稱好漢的調皮孩子查理,在幫助一個殘疾女孩的同時,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兩個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幫助中,查理也改變了自身弱點的故事。課文中,查理和傑西兩個人物形象真實。查理既調度又善良,喜歡幫助人,舉止言行很有“好漢”的做派;作為殘疾人的傑西心態非常健康,她沒有自怨自艾,真誠又熱情、對生活充滿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點。在教學中,從課題入手,讓學生感受好漢的言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為什麼查理有這樣的變化,從而引出傑西,然後重點去研讀傑西的話語。

在教學中不是單調的呈現這些文字,而是借用一些平台來進行過渡,連貫,讓學生寫對查理“榮譽證書”,最後讓學生寫查理對傑西的感謝信等,藉助這些平台,讓學生學在其中,樂中其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開始導題就讓學生理解好漢形象,從生活入手,調動學生的情緒,為學習課文進行情感鋪墊,然後運用了動畫範讀課文,創設了情境,讓學生根據提示説説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更讓學生感受到查理與傑西的美好心靈。第二個設計是在引導學生研讀傑西的話語時,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與傑西進行二次比較。傑西的話語其實非常簡單。“你想把它拿走嗎?”和“你想把它拿走?”進行比較,讓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不同的對待。“你可以拿下來看看。好漢查理,我叫傑西。”在學習傑西這二句話時,我這樣引導:這句話是傑西在什麼情況下説的,如果是你,你看到一個從窗台進來,你會怎樣?而傑西呢,你跟傑西比一比,這一比你比出了什麼?如果是你,看到這種情景,你又會怎樣,你跟傑西再一次比比看,你比出了什麼?這二次具有實效的比較,讓我們看到了傑西的善良、寬容與大方。。

在一節課中,學生對課文的感知主要的來源是讓學生多讀,但給學生潛心會文的時間明顯不夠,一些重點句的朗讀也不夠到位,沒有做好很好的引導作用。同時由於預設得過多,導致了生成不足,學生的自主性也不能進行很好地體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7v0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