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教學工作總結 >

教案教學反思(精選7篇)

教案教學反思(精選7篇)

教案教學反思 篇1

周敦頤的《愛蓮説》是八年級人教版第五單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內容短小內涵深刻。教學時啟發學生從蓮的特點聯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本文後,反思本次教學活動前後過程,認識到以下三點:

教案教學反思(精選7篇)

一、自我調控方面

時間緊,任務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週知道比賽時間,夜間休息就有些失眠多夢,一直持續到抽課當天。抽課後獨自一人準備所有工作,事無鉅細獨立完成,直到講課結束,兩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時,長時間處於腦袋發脹狀態,直到課講完後一個多小時頭腦才感覺清晰,憋悶感才消失。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自我調控能力差,抗壓能力差;二是平時教學研討精細度不夠,對不同文體的缺少分析對比性研究,沒能形成風格鮮明的自我教學特色。

二、教學理念方面

上課時,這是一篇已學過的文言文。那考察什麼呢?評課老師説:考察如何舊課新教。我追問了一句,評課老師回答,例如:字詞處理上巧變為複習鞏固、搶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學組織形式上的“創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從教學模式上變,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學會思考、學習表達。

平時上課,很多學生不會記筆記、不會傾聽、不會思考問題、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缺失,學習方法指導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就從課堂教學中去引導和滲透,讓發言的同學盡力講清是如何思考的,從哪個方面哪個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樣概括出這個答案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去歸納總結;不會發言的同學努力傾聽別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學習方法;然後學着去運用,逐漸學習着去思考、學習着去表達。在課堂中以教學的知識和內容為載體,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進行指導、滲透,強化學生的思維模式訓練,這也就無形中滲透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我覺得,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培養和訓練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維能力,這才可能實現終身學習的教育願景。

三、創新意識方面

創新於科學教學理論的深厚積澱,於對文本內容的深刻解讀,大到謀篇佈局,小到字詞標點,都應做到認識明確、見解精準。對文本的理解有了這樣的深度、廣度的獨立思考,才可能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有創新,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教案教學反思 篇2

《景陽岡》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上的一篇自讀課文,按要求應利用一課時完成,可今天在我教讀這篇課文時卻沒有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不足之處:

一、自讀課文,當然是引導學生自學,以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來把握學生所感知的內容,導致無效的重複,變趣學為被動接受了。

二、在學生討論彙報的過程中,我一直努力引導學生説出我想要聽到的詞彙,以有利於完成板書,造成課堂語言的乾澀,學生因為怕不能使我“滿意”而不願再開口,使課堂氣氛幾乎陷於凝固狀態。

三、因為前面的時間耽擱,導致教學任務沒有有效地完成。

總之,一堂課下來,學生覺得所收甚少,乾癟無趣,我感覺這一堂課簡直是受罪。其實,如何上好自讀課,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下一課依然的自讀課《猴王出世》,我又該如何設計教學呢?怎樣有效引導學生,怎樣調動學生的興趣,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怎樣使學生學有所得……我思考着。

教案教學反思 篇3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蕭乾的《吆喝》一文中,商販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樂。為方便今後更好的教學,現對本課的教學進行反思。

1、我重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閲讀的能力,課堂上我把時間充分的留給學生去閲讀、概括、去體會、去感悟品味,去探究,儘管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是完全正確的,但我認為只要有計劃、有目的的持之以恆地堅持去訓練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會得以質的飛躍。

2、教會學生閲讀的方法。這一節課圍繞以上兩個學習重點,首先要求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答案各種各樣,但我覺得學生思考的過程就是他們的思路清晰的過程。然後提醒學生找出語段之間的銜接過度語句和起概括作用的總起句,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句子分別承轉了哪些內容,然後讓學生思考文章的思路。最後師生共同梳理文章結構。學生的思考、概括、表達的'能力在於老師的培養,不能操之過急,必須循序漸進。

3、體味“吆喝”的魅力,我讓學生先細細品味作者的描寫,再讓學生從作者的描述中體會如果自己就是小販大聲吆喝出來,學生盡興發揮,場面熱烈。在讓他們展現收集本土吆喝。

4、通過作業設計把學生學習興趣由課內引向課外,讓學生通過課外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於個別板塊我講析太多,學生興趣不高,完全沒有達到我的預期目標,還需加以改進,如利用課件播放一些帶有唱腔的吆喝聲讓學生品味吆喝的音韻美等。

教案教學反思 篇4

新課程標準提倡閲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琅琅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其神色、聲調,卻不盡人意。後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於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這使我想起葉聖陶先生説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所以,在閲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麼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教案教學反思 篇5

《巴西》這節課在師父曹瑩老師的指導下,我第一次獨立完成了學案的編寫。因為平時都是師父把弄好的學案給我,所以對於學案的編寫我沒有太大的感覺。但這次,我自己獨立完成學案編寫工作時,我才意識到,這是需要很多的能力,學案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過程,要與教材內容相一致,要突出重難點等等。很幸運有這次編寫學案的機會,也非常感謝曹老師的耐心、細緻的指導,讓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進而更加激勵我向優秀教師學習。

學案分了三大部分,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發展中的工農業和梳理歸納部分。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包括了巴西的位置、人口特徵以及文化;發展中的工農業包括了巴西的自然環境,如,地形、氣候特徵,城市、人口分佈和工農業發展這幾方面;梳理歸納部分對重難點知識進行了總結、記憶和回顧。

《巴西》這節課,宋振蓮老師和李東校長進行了聽課,對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視頻、圖片、音樂的展示,吸引了學生興趣;教姿、教態良好;練習能夠做到當堂達標等優點。但還是有一些問題,課堂上缺乏師生問候;課堂上對學生關注的廣度有待提高,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落實,尤其要重點關注中等偏下生;作為老師,不光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觀看視頻時,我在旁邊進行了講解,效果不佳,略顯雜亂,以後,可以在觀看前,對學生先提出要求;本節課沒有進行德育教育,其實,從巴西特色文化上,可以教育學生熱愛生活。

這節課還有一大亮點,有一個小的探究活動,“假如,我是巴西人,我想生活在哪裏?”學生根據巴西的自然環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而掌握知識。

教案教學反思 篇6

《認識磁場》當中的磁場、磁感線教學相對比較抽象,磁場是客觀存在的,但卻看不見,摸不着;是非常抽象的,因此引導學生展開空間想象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必須做好演示實驗,我在上課的過程中利用投影,巧設提問,使學生的觀察方向化。通過改變小磁針位置觀察其指向的變化,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感受磁場的存在和磁場的分佈。讓學生通過現象去認識磁場。通過演示實驗應當學到探找科學規律的途徑。通過小磁針的不同轉向,説明磁場的存在;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形象看到磁體空間磁場的分佈。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用一組曲線——磁感線。利用多媒體將現象重複,組合;學生類比理解很快明確各種情況下磁體周圍磁場的分佈,並用磁感應線來描述。

在《探究安培力》和《研究洛倫茲力》的教學以實驗探究為主,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後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自己進行探究,充分體現了實驗探究的`新課程標準。在進行安培力的教學時,我們教師沒有直接引出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而是通過指導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自行探究、思考、總結。最後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而在《研究洛倫茲力》的教學當中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用有關洛倫磁力的知識和高一有關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教師在整節課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推導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和週期公式,再通過分層次的問題設計,理解質譜儀可以測定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在現實中的運用。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着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接受式學習是以書本內容為依據,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方式,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聆聽接受。學生的這種接受式學習,在過去的教育實踐當中,的確培養了學生聽話的習慣,在繼承優良傳統、掌握知識、規範行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國的中國小生基礎知識比較紮實,與接受式學習是分不開的。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分依賴老師,對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接受式學習就成為了重要的制約因素。如果在講安培力時我們們教師只是單純講授而不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和思考那麼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會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因為將來對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已經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能否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所以單純的接受式學習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教育要求。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自主和教師指導的關係,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獲得知識的艱辛及探索過程所帶來的快樂,對於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勇於創新的精神有着深遠的影響。但對於多數學習內容來説,他們不可能自主發現式地進行建構,而為了滿足精神和心靈的渴望,學生又必須有接受式地學習大量的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以豐富其精神內涵。所以無論是接受式學習或探究式學習都不是唯一的學習方法,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各取所長,互相促進在實際教學中,執教者克服上述困難,用最生動的語言最貼切的類比,讓學生能更容易理解本較難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規律。並保持學習物理的熱情。

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注重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只有學生主體的積極投入。這樣比我們教師單純地對學生進行講授有效多了。學生在學習到就不僅是系統的知識,而是研究的方法、學習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達到事半功倍。

教案教學反思 篇7

《天鵝》是法國作家布封的作品。之所以選取這篇課文作為研究課上的載體,就是本文集中了説明文與散文的所有特點,把説明文寫的典雅脱俗,語言温婉流暢,是一篇極具欣賞價值的文章。

北方學生對天鵝沒有過多的瞭解,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天鵝的圖片與文章,發現學生們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本形成。因為學生本身對課外知識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學生們介紹的津津樂道,但是時間有些沒有控制好,充斥了文本賞析的時間。

對於文本當中的美詞佳句,學生分析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作者是十七世紀的法國作家,語言表達的方式自然不被學生們所輕易接受,光是單純的積累沒有什麼效果。現在想來,應該放手,讓學生們自主探究文本中的句子,把喜歡的句子分析積累,然後在集體彙報中,大家教學相長,效果一定會比老師牽引學生,生澀地要求學生跟進老師的思維與指引要好。

本課的朗讀指導很到位,學生們的朗讀來源於對天鵝的讚美,讀起來來源於內心感受,所以在課堂上的朗讀掀起了高潮。我決定抽時間再讀布封,瞭解這位科學家是怎樣把百科全書寫成史詩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jiaoxue/0jl9n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