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精選19篇)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精選19篇)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

設計背景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精選19篇)

這幾天班上經常聽到小朋友告狀,誰又打我啦! 誰又打我啦!同伴之間經常打鬧有磨擦.我為了讓幼幼兒明白,同伴之間應該互相幫助關心團結友愛.我選擇了上這一課.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學習國家連貫,歡快地演唱歌曲《好朋友》。

2.讓幼兒初步體驗合作演唱的效果及歡快歌曲帶來的美感。

3.讓幼兒從歌曲中領悟到同伴之間要互相幫助、關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幼兒知道同伴之間要互相幫助,關心。

教學難點:在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還是少不了爭吵,打架,幼兒與同伴關係很難協調。

活動準備

1.歌曲《好朋友》錄音磁帶。

2.圖畫簿,彩筆。

活動過程

一、 談話

1.提問:誰是你們的好朋友們?什麼叫好朋友?好朋友要怎樣?

2.老師把好朋友的含義分正,反兩面讓幼兒選擇應該學習哪一個方面。

二、欣賞歌曲,感受優美旋律。

1.老師用兒歌形式朗讀一次歌曲內容,並插入一個的有關説好朋友的小故事。

2.老師提問:你們喜歡老師嗎?和老師做好朋友嗎?在班上誰是你的好朋友?

3.老師完整地唱歌曲,請幼兒欣賞。

三、學唱歌曲《好朋友》

1.在老師的動作提示下,理解並熟悉歌詞

2.學習伴唱{讓幼兒跟着老師的節奏輕唱}

3.完整地學唱歌曲。

4.用歡快連貫的聲音跟着老師完整的唱歌曲。

5.全體幼兒分為男生,女生兩組.女生唱:你幫我來梳梳頭,男生唱:我幫你來扣扭扣。合唱;團結友愛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

四、邊唱邊跳《好朋友》

1.讓幼兒找到一個自己的好朋友,請他出來一起邊唱邊跳。

2.幼兒全體一起邊唱邊跳。

3.老師參與幼兒一起邊唱邊跳。

延伸活動,讓幼兒把自己的好朋友畫出來。

教學反思

1、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興趣濃厚,參與積極性高。不足之處:在邊唱邊跳的過程中,活動場面有點混亂,因為有些幼兒分不清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好朋友,以至部分幼兒無法參與活動,我相信下次再上這節課,我會更加註重一些小細節,讓整個課程活動更加活躍,效果更好。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2

從整個活動來看,幼兒對美食還是很感興趣的。活動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少了平時社會活動中的説教,使幼兒成為了主體,主動性增強。在活動中,能運用多種形式,如通活動前師幼收集美食的信息和各種不同的美食,佈置美食節,活動中的品嚐、交流和看視頻,聽故事,使孩子們充分的運用各種感官來調動對傳統美食的喜愛和中國的飲食文化的瞭解。從而是孩子們愛祖國的情感有了一定的提升。整個活動注重的情感和知識的積累,環節層層遞進,支持了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光是一些美食名稱的由來,還有更多的內容在裏面,怎樣能讓幼兒瞭解的更多,除了教師的講解以外,還能用什麼形式來呈現,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瞭解祖國首先要了解家鄉,是不是應該在之前先進行一節山西的美食活動,讓幼兒先了解家鄉的美食,就不會在第四環節中有出錯的情況了。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3

《海邊的鳥兒》這個活動的第一環節是請幼兒先傾聽海浪的聲音與海鷗的叫聲。當孩子們聽到海浪和海鷗的叫聲時頓時都非常興奮,齊聲叫喊着説:"是海浪的聲音,海鷗在叫。"從這裏就把孩子們帶進行了主題。第二環節通過幼兒的互相交流和分享來認識各種海鳥,在這一環節中就特別指出海鷗。第三環節是通過看影像資料瞭解海鷗的生活習性及外形特徵,這是最主要的一個環節,對於我來説也是最難的一個環節。為什麼説是最難的一個環節呢?是因為我自己本身對海鷗就一點也不瞭解,不管是海鷗的外形特徵還是它的生活習性都是一無所知。作為一名對海鷗一點也不瞭解的老師來説,要把關於海鷗的知識傳輸給學生是件難事。還好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上課前查閲了一些資料,下載了一些關於海鷗的資料,才不至於不知道怎麼上這節課。

這個活動結束後自我做了深刻的反省,作為一名教師平時應該多看各種書籍,不斷增長自已的見識,常給自己充電。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4

《看海去》

夢想課進行了半個學期的繪本教學,我感覺孩子們在繪本童話的世界裏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很高興,很快樂,可以產生豐富的聯想,還有很多老師都意想不到的新創意。可為什們我們在進行其它的教學活動時,孩子們卻沒有這樣活躍的思維,也沒有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許,正是夢想課程讓孩子們的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可以任意發表意見,可以任意進行表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不受固定的思維方式的束縛,才讓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讓他們多了笑聲,多了笑容,多了歡樂!看來,我們應該讓孩子們有更多的快樂!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5

《親親愛愛一家人》這是一節語言課,主要是讓幼兒認識海馬,瞭解海馬爸爸"生孩子"的有趣故事。在我剛拿出圖片還沒來得及説話,小朋友就喊出這是海馬。認識海馬這一環節我就一帶而過,因為大家都認識了。小海馬是爸爸生還是媽媽生的?這樣的問題實在出人意料,可以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在第二環節欣賞故事,瞭解故事內容中來解決這個問題。上課時,幼兒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個小朋友説:"老師,海馬跟我們人剛好相反,我們是媽媽生的,它是爸爸生的。"在第三環節時,通過故事,讓幼兒感受海洋生物的親子之愛,引發幼兒的感想。在最後一環節中,聯繫生活經驗,幼兒説一説爸爸媽媽是怎樣關愛你的。通過這節課,幼兒體會到深刻的親子之愛。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6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在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向同學們推薦課外書《 蘋果為什麼變紅了》和《聰明的小高斯》等課外讀物,引起學生對學習本則故事的興趣。

第二天我上課之前讓同學們講課外看到的故事,引入學習課文,同學們學習積極性都很高。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説説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為“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我引導同學們看圖,讓學生説説圖中的孩子在幹什麼,是怎樣的神態,自由説,再讀課文,找出對應的段落,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比較好,大家都動起來,分散精力的同學少。在朗讀指導時,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因本篇課文淺顯易懂,接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學生也理解得好,課後問答基本能敍述清楚,真正讓我領會到:“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7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全面,生活情境較多,構建了“生活化”的課堂,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師生關係,靈活運用了引導法、自主學習法、合作討論法、情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等教學手段,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較好。

1、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尤其突出了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2、把激情帶進課堂,這節課我終始面帶微笑,保持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用自己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氣氛比較活躍。

3、語言精煉、科學,充滿感情, 授課時輔以手勢等肢體性語言,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對學生常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使課堂氣氛更加融洽。

4、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使本節課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時間與學生,讓學生合作探究,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旁觀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則充分體現了“導演”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放得開,又能收得回,在活動中既培養學生能力,又滲透思想教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5、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獲得了知識。

但是,在學生髮言時,還存在學生不敢發言的現象,好多學生可能因為羞澀的緣故,不敢説。要打破尷尬的局面,就需要老師機智的啟發和鼓勵。每一堂課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需要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8

《趵突泉》一課是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要求精讀的課文。作者抓住了趵突泉大泉和小泉的特點進行了具體細緻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趵突泉、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通過閲讀教材鑽研課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本課要求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一段。通過學習瞭解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特點,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愛美的情趣。要求學生學習用體會省略號和冒號的用法,會仿照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寫一段話。

根據我指定的教學目標,我根據先確立了文章的重點段落,針對不同的段落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習文章第三自然段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抓住這段中描寫大泉的重點詞句和描寫作者感受的詞句,引導學生想象大泉晝夜不停地向上翻滾的景象,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想象水泡多姿多態及其變化,從而理解小泉的有趣。通過帶領學生分析課文最後一段,使學生掌握小泉的寫法,並體會小泉的特點,指導寫作。

成功之處,我認為本課我在教學重難點上把握的較準確,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體會到了大泉雄偉的氣勢和力量的無窮;小泉的有趣和水泡變化多資多態。教學過程中我使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比較的恰當,能在適當的時候通過學生看大泉的噴湧,體會大自然的力量,然後讓學生在體會、看、想象之後用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在這節課上情緒飽滿,起到了帶動作用,也體現出了一名語文老師應有的基本素質。

不足之處:在處理學生理解小泉水泡變化錢姿百態時,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讀課文後想象並畫在畫紙上,然後由學生説一説所畫的是哪個情景,這一環節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還不夠明顯,還應重新設計,精益求精達到更完美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一課的反思,如有不妥之初,懇請各位領導給予指正。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9

閲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閲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閲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閲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0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説“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1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活動中,每個實驗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U型管、橡皮管、單孔橡皮塞、帶支管的燒瓶、玻璃導管、漏斗、銅絲、水槽、酒精燈、分液漏斗、雙孔橡皮塞、鐵架台等儀器。要求學生動手操作,選取上述某些儀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儀器,設計出幾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應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

相互間討論交流認為哪組裝置是最理想的裝置?為什麼?哪一組裝置與眾不同?”此問題一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大膽思維、討論比劃、嘗試,力圖設計多組裝置,力求自己設計的裝置有所創新。同學們根據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設計了各種各樣裝置,有的裝置簡單方便、易於操作;有的裝置構思巧妙、富有創意;有的裝置充分利用廢棄儀器化廢為寶;有的裝置卻是錯誤百出等等。然後組織學生們展示作品、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推選出幾組比較有創意的實驗裝置供同學們學習參考。所以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要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的超越創新,不要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不要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力。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2

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數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鞏固和提高,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這一單元的教學,是整個國小階段整數讀寫教學的最後一個階段。大數的讀寫又是本單元的基礎,學好此節內容意義重大。

在教學中,可以先突出讀法,在學生掌握讀法的基礎上,然後再討論寫法。讀億以內的數時,我利用教材第2頁中的數據,讓學生試着讀一讀,大多數學生不會讀。於是趁機問:怎麼辦呢?這時就有學生補充到,要先分級,並講解了分級的方法,還選了一個數一級一級地讀出來。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我稍作點撥,再讓學生按着方法,先將數進行分級,然後先讀萬級,再讀個級,結果,學生很快能順利地讀出來。在此基礎上遷移到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學生自然就想到也要先分級,然後從億級到萬級再到個級。

而對數的寫法,學生也總結出:找“萬”、“億”是關鍵,相當於讀數時分級,因為萬以內數的讀寫是從高位到低位,因此,有兩級數的讀寫先高級(萬級)再低級(個級)。有三級的,從億級到萬級再到個級。學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級,後讀寫”的方法以後,讀寫多位數的速度和效率就隨之提高了。

在讀寫大數的教學中,數中有零和數的末尾有零的大數的讀寫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怎樣突破這個難點呢?我讓大家進行討論和交流(明確:每級末尾的0不讀;每級前面或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只讀一個零)。學生會藉助以前學習的經驗和基礎,較快較好地掌握了關於“零”的讀寫。

大數的讀寫對學生來説是一個難點,特別是數中有零的讀寫,還要經過大量的練習,使學生能熟練讀寫。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3

《師恩難忘》一課文質兼美、情感至深。記敍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培養了作者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文章內容雖然簡單,且只舉了一個故事的例子,但是字裏行間透出的是老師的智慧、老師對學生的負責與關心以及作者對田老師的喜愛和敬佩之情。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何難忘師恩”這個問題並讓“師恩”植入學生的心靈呢?

一、抓關鍵詞。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想象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會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後,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着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喜愛、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二、抓關鍵句。

抓句子和抓詞語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學中,我抓住文中的一個重點句:“我在田老師那裏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着我。”這個唯美的句子是一個比喻句,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這點;然後,讓學生通過句子理解老師對作者影響之大後。學生談了很多,也表現出了對文中老師的敬佩。這時的學生便與課本產生了共鳴,也就更明白這也是令作者難忘的“恩情”。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4

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並運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自我感覺還是很不錯的。但靜心思考,本節課尚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現對本節課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的幾點成功與不足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課題引入較自然

因為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線段長度的比較》方法,所以上課時我就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然後讓學生比較三邊的大小,因為有了上節的基礎,學生能很快的比較出三條線段的大小。緊接着我又提出:我還想知道三個角的大小關係,怎樣比較這三個角的大小呢?這樣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課課題。

2、多次運用類比思想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有線段大小比較做鋪墊,角的大小比較方法學生理解得很好;由於對線段和差符號語言強調得很到位,學生 在真正明確了線段和差的意義的基礎上,模仿來説角的和差語言,自然順理成章,不成問題;聯繫線段中點定義,學生很好理解了角的平分線概念。然後,模仿線段中點的符號語言,得出角的平分線符號語言。

3、運用電化教學

教學設計中部分環節運用課件展示的益處很明顯,學生一目瞭然。如:疊合法的操作過程;畫一個角的角平分線兩種辦法;三角板拼畫角等,都起到了教學設計中預期的效果。

4、懶教師,勤學生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懶”一些,學生應該“勤”一些。在講如何畫一個角的平分線時,由於課前已讓學生各自準備了一張半透明的紙,讓學生在上面任意畫一個角,然後自己摺疊,從而探索出摺疊法。還有在探索用一副三角板可拼出多少度的角時,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二、不足之處:

(1)由於前面講解過細,導致一節課的四個目標只完成了三個。

(2)由於小組合作學習放不開,導致探究活動作用降低。

“三角板拼圖”,學生沒有預想的那麼積極,而且明顯對小組合作比較陌生,,且時間有點倉促,學生探索與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好在課件彌補了不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較好地總結出了規律。

結合這節課暴露出的問題,我會做如下的改進:

1、引領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自學落到實處,真正解決自己自學能夠解決的問題。

2、教師先解釋一下線段中點符號語言中各線段含義,再讓學生得出角的平分線的一些符號語言。

總之,一堂課的教學,總會有收穫和遺憾的。我要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中提高自己。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為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積累經驗,以便儘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教師。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5

優秀的古詩大多語言凝鍊含蓄,意境深邃悠遠,有着無限的魅力,是陶冶情感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的好教材。我經常鼓勵學生多讀古詩,以增強自身語言文字修養。但是一直收效不佳,總感覺學生在完成任務,而不是自覺自願地愛上古詩。所以藉着這次上組內教研課時,我把握機會上了古詩《絕句》一課,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欣賞古詩的美,從而真正愛上古詩。

《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詩歌以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氛圍。全詩一句一景但又合而為一,通過景物完整表現了詩人複雜細緻的內心活動。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通過欣賞畫面理解詩意然後再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詩歌的色彩美,如: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感受詩歌的結構美、對偶美,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鳴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還要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用短短四句詩,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這麼美好的畫面,怎能不讓學生好好體會呢?

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出示一組春天的圖片,讓學生用一個詞或是一句話來讚美春天,激發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樣自然而然地將他們引入詩境。

其次,在講解詩意時,我先出示圖片,讓學生賞析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後用講故事的形式融入詩人的生活,體會詩歌的意境。

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先出示兩個黃鸝在翠柳之間鳴叫的畫面,想象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麼?這樣把四句詩歌融入畫面,融入故事,學生的眼睛始終跟隨着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在觀察,在體會,自然而然自己也就彷彿置身於其中,也能夠切身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情感,我還挖掘了文本的空白點,把詩歌的創作背景滲透給學生,並結合《春望》、《草堂》這兩首詩讓學生理解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使學生和杜甫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

最後,就是讓學生反覆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昇華情感,讓他們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盪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不過,在教學時感覺自己還是提點過多,應該多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品味,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己只要當好一個領路人就足夠了!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6

與其説這是篇語文課文,倒不如説它是一篇介紹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當。因此在這節公開課的整個準備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中出現:如何才能在教學中上出語文課的特點來?如何才能把新課程的理念貫徹其中,真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經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後決定把着眼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在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精神、科學探究的興趣;第二、注意與科學學科的整合和有意識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技大事;第三、讓他們明白髮現問題的重要性,並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

從整個教學的過程來看,預先定的目標能基本達到,學生一頭的反應也不錯。

考慮文章比較通俗淺顯,所以教學中沒有在文本研讀中花太多的時間,只是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先把課文內容理清,在課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組合作進行交流和小結;在接下來的“登月過程”的深化中,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程度選擇其中兩個部分進行了稍微詳細的解析——其間注意對學生的一些語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學科整合……)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後面對“登月意義”的探究和設計“登火星計劃”,可以説是對學生傳統學習習慣和方式的挑戰,因此花了些時間,應該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師習慣放在教學中間的“問題探究”放在最後,則是考慮到與本單元“綜合實踐活動”的配合、以及最終要告訴學生的一個道理:課堂的結束並不等於學習的結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學習的開端。我們總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再解決……”,鼓勵學生養成刻苦鑽研、深入探究的科學精神。總體上採用的是“框架式”結構,便於靈活機動地根據學生的動態組織教學。

當然,沒有一堂課是沒有遺憾的,我們不也是在這樣那樣的遺憾中逐漸成長、成熟的嗎?認真反思一下,自己覺得主要還有兩個問題值得繼續探索:

1、像這樣在課堂教學最後把學生的問題全部“還”給學生,對好的同學可能確實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話題,但是對於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學來説,會不會這些問題從此就被“塵封”了?是不是在課堂上討論解決更好?如果是那樣,放在哪個環節中更合理呢?

2、從整堂課的反應來看,雖不如專家所誇獎的那麼好,總體上還差強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課後的感覺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學生一頭還放不開。固然有公開課的壓力和借班上課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還是理念上沒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換骨”,還不能真正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來更開放地組織教學。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7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一個月的時間又過去了,第一單元的教學也基本上完成了。回顧分數乘法這一單元的教學,在備課時一直被如何處理分數乘法意義困惑。後來一想,如果從數學應用的角度來看,學生只要能從具體的實際問題中判斷兩個數據之間存在相乘的關係就可以了,而這個相乘的關係在本單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時,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回憶複習整理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法則時,從學生所熟悉的整數和小數乘法的意義入手,引入分數乘法。

此外本單元在備課之初,師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學完分數乘整數和一個數乘分數後要先補充一個課時比較分數加法和分數乘法之間的區別,再進行分數乘法混合運算和簡便計算的教學。當時的自己是聽的一頭霧水,不明白師傅的用意。直到真的開始教學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才明白了師傅的良苦用心。雖然在師傅的提醒下自己有進行分數加法和乘法的對比教學。但是晚上的作業還是有部分學生計算分數加法時按照分數乘法運算的規則進行計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這時自己才知道師傅當時為什麼要讓自己對比分數乘法和加法。看到學生的作業,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在課前複習時再次講解分數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讓學生在計算的時候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雖然這個問題解決了,但是學生在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又遇到了另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在計算加乘混合運算時,特別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後面的問題時,先計算加法而不是先計算乘法,在老師的指點之下才恍然大悟。説明學生對於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不夠熟練。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也應着重強調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

本單元的教學,分數乘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個重點內容。在幫助學生分析題意時,學生如果會畫線段圖,對於理解題意會有很大的幫助。但可能是由於在五年級時,比較少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根據線段圖理解題意。因此當六年級明確要求要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時,學生剛開始時很不習慣,畫出的線段圖也不能很好的反應題意,對於這一方面,教學時需要再進行加強,因為這對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單元的教學如果學生能根據題意畫出合適的線段圖,對正確解答問題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在教學中注重對單位“1”的理解,重點放在在應用題中找單位“1”的量以及怎樣找的上面——先找出問題中的分率句再從分率句中找出單位“1”,為以後應用題教學作好輔墊。在以後教學前我還要深鑽教材,把握好課本的度,向其他教師請教,取長補短。在課堂上多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後多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的學習動態。根據實際情況來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8

本課,我自認為是成功的。課前我多例講了關於周恩來的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邊講邊出示關於周恩來各種屬性的名言。比如:讀書名言、報國名言等。出示時提示了這些名言在哪種場合中引用,還特意設計了語言環境,這樣就無形的潤於了名人的榜樣形象。引經具典,使課前語言逐步達到高潮,可以説,學生的激情早已激發,在學生渴求新知的情景之下,板書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反覆一字一字地重讀,可以説從讀課題起就已經把學生引進了主人公的情感,那種愛國熱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出示了,人物背景,圖片等資料。因為本課是渲染的一種人生志向的課目,應該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背景,我們今天為什麼又如此幸福,沒有這些偉人的博大胸懷,能成就今天的幸福嗎?在這個環節,我範讀了課文,然後領讀,學生齊讀,並反覆齊讀三遍以上,學生一遍比一遍讀的好,應該説,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接下來,我出示了討論題“你為什麼而讀書?”教室裏馬上陷入了一種沉思,這種沉思是孩子們的情感浸透的表現,整整5分鐘的安靜,教室裏又是一陣熱鬧場景,有的説,我讀書是為了報答父母,有的説,我讀書是為了奶奶的撫養之恩,也有的説,讀書是為了自己像老師一樣當個好老師……我藉機,讓學生掏出本兒寫一寫讀書後的體會,也可以 “為理想而讀書”為題……給足學生時間寫,在評講學生作文時,並拓展文本內涵,周的歷史背景中的例子。比如:周恩來的口才蜚聲海內外,他應變機敏、言辭犀利、柔中帶剛,就連他的談判對手在震懾畏葸之後,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讚歎之色……

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在在採訪周恩來時,見周桌上放着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於是,他就以一種譏諷的口吻説:“請問閣下,你們堂堂中國,怎麼還有美國的鋼筆呢?”周淡淡一笑説:“這支派克鋼筆啊,真是説來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他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了我。我覺得無功不受祿,就推辭。可是朋友非要我留下做個紀念。我覺得也很有意義,於是就把貴國的這支派克鋼筆收下了。”作為一個外交家,周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同時也維護了自身的尊嚴。他的機智、幽默、不卑不亢,不僅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同進也贏得了對手的敬佩和尊重。(過渡)之所以他的偉大能夠得到萬眾矚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從小就有博大的胸懷……(這裏,我還適當講解了周被認為是那個時期最具魅力的男人之一,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美男子……這一切與他成為共和國的領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相依相存的。)

這下有一男孩兒説:“老師,我也會講周的故事。有一次,一個外國記者問周,為什麼中國人把人走的路稱為‘馬路’?”周笑了笑,説:“這個呀,那是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道路,所以簡稱‘馬路’”。可以説,學生通過我的課前準備,已經對周後來成就的偉大是必然的。我讓學生再次去讀課文,讀後,用一名言或是詞句為開筆去學着分析人物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已經超過了年段目標,但針對我班學生,還真不個難事。有的學生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為周從小心裏就裝着國家和民族,這與後來成就偉大的事業是分不開的。還有一個孩子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因為周有這樣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才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了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學生的體會,我由此欣慰,如果這是本課的成功教學的話,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 名人歷史背景較為重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多麼崇高的志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年代,我們的孩子都是温室裏的花朵,他們不知道今天的幸福到底歷經了多少磨難,多少艱辛,才走到了今天。因此,學習本課應該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了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潤於,學生就容易瞭解少年周恩來為什麼會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由於帝國主義的強佔稱霸,血型的中國人不得不起來反抗。本文通過周恩來少年時代目睹了中國人在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元處説理的事情,感悟到“中華不振”從而產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應該説,本課從課題上就強烈地震撼着孩子們的心靈,一種無形的偉人榜樣的力量推動了故事的高潮,多麼遠大的理想啊!逐步昇華到課文主題,使學生有一種努力奮進的決心,對學習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祖國的繁榮需要金錢,更需要努力拼搏的精神。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學生讀書後的交流體會。“我為什麼而讀書”學生表現還是不錯的。

二 反饋歷史背景。在與學生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我逐步把學生引進文本,對當時落後的中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出示文中重要段落,讓學生反覆讀,直到讀出感覺,讀出內心的激越。文章本身就是字裏行間,給我們的信息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徑,中國腐敗落後的國情,讓中國的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老師的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 閲讀悟妙筆。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只要認真讀課文,我償不難發現本文三次用了襯托的寫法。第一處,是周恩來剛到瀋陽看到租界的繁華,熱鬧與別處大不相同,襯托出別處的蕭條澄清,破爛不堪的景象。這裏是生活上的對比,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第二處,是在租界裏,中國婦女有冤無處訴,外國人為所欲為,橫行霸道,而中國巡警不但不伸張正義,還訓斥婦女,從這一幅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國人與洋人處於不同的政治地位,所以周恩來悟出了要想拯救貧苦人民,必須先使國家強大起來這一真理!第三處襯托是在談到讀書的目的,別的同學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讀書,而周恩來一心想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這一襯托更突出了周恩來的胸懷博大,志向遠大。以上三處襯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更吸引讀者。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分句讀,從讀中悟“一反一正”,在文章中這樣的着筆就是為了襯托當事人物的精神品質。一篇好文章一定要做到“有骨血,有柔情,有剛毅等妙筆的運用。”作為語文老師,在適當的環節超一超教學目標,在語文科目中應該不算是“越界”。

四 實踐運用。如何在寫作中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呢?學生對使用“對比”的手法還是較為熟悉的,為了突出某物、某人的獨有特點,總會用類事物加以反寫對比,以達到一種寫作的效果。例如,寫某人助人為樂的品質,可以寫他身邊的人對別人漠不關心來加以襯托,這樣就能突出習作中主人公助人為樂的品質,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安排了習作,寫一人物,用具體的事例突出某人的品質。在點評學生習作時,作了總結,要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首先要明確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然後,要選準襯托物可以從正面襯托,也可以從反面襯托。

總之,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學文識字,語文是一門左右縫源的科目,它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要學好語文就得廣泛積累,每篇課文都是學生成長中的榜樣……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9

從接到通知之後開始的備課,到完成教學,整個過程應該説是按部就班來做的,沒有刻意的雕刻痕跡,教學過程沒有討論的熱鬧場面,沒有學生的精彩表演,沒有華麗的課件,甚至沒有學生的課前預習,可能學生壓根就不知道有鼓樓區的專家來校檢查指導工作可能會聽歷史課,就這樣一節課結束了。

之後與專家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按照教科室的要求再回顧本節課,再加上專家的指導,其中有值得繼續保持、發揚的地方,當然也有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

1、由於當心時間不夠的問題,所以在導入中的《松花江上》一歌沒有給學生聽,導致原先設計的把學生帶進課堂,那種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意境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這個對教學效果有一些影響。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要更準確些,所有有助於完成教學目標的內容要重點學習。

2、在講到西安事變這一教學難點時,應該安排學生討論,只有通過學生的思想碰撞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主張。

3、板書的設計應該更合理、更科學,以利於回顧、複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0jr9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