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精選3篇)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精選3篇)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 篇1

賞析指導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精選3篇)

《西風頌》是雪萊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詩,它的篇幅較長,加之詩中的場景不斷變換,意象也十分密集,閲讀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所以講解時要注意抓住詩歌的展開線索。

這首詩是在佛羅倫薩附近阿諾河畔的一片樹林裏構思的,雪萊自己曾解釋了它的緣起:“那一天,孕育着一場暴風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奮的大風集合着常常傾瀉下滂沱秋雨的雲靄。不出所料,雨從日落下起,狂風暴雨裏夾帶着冰雹,並且伴有阿爾卑斯山南地區所特有的氣勢宏偉的電閃雷鳴。”書寫暴雨來臨之際大自然的偉力,成為該詩的起點。

第一節,寫狂暴的西風如何摧枯拉朽,將落葉掃盡,又將種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來。詩中有兩處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點解釋:“有翼的種子”,指的是那些靠風力傳播到遠方的種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東風,詩人將東風稱為西風的姊妹,為了表明二者之間的聯繫。在這一節中,詩人運用了色彩對比的手法,在描寫西風掃蕩的秋天時,“黃的,黑的,灰的,紅的像患肺癆”一句,渲染出樹葉凋零時一片色彩斑斕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師”“疫癘”“死屍”“黑暗的冬牀”等詞彙、意象的出現,更突出了一種萬物肅殺的氣氛。但當寫到“春天”來臨,語言的色彩又趨於柔和、明媚──“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峯和平原”。詩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這幾行詩中大自然由枯到榮的變化過程,被形象地呈現。最後,詩人將無處不在的西風命名為“破壞者兼保護者”,這裏包含了一種特定的認識,西風既是舊世界的破壞者又創造了新的世界,這正是大自然周而復始的辨證規律。

第二節,視角拉向了高空,寫西風怎樣吹破了烏雲,形成了暴風雨。這一節是全詩中想像最為奇異、瑰麗的一部分。在一開始,被風吹散的流雲,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葉,在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轉換,混亂、撕扯、糾纏等詞的使用,也強化了一種動盪的感覺,破碎的雲朵也像落葉那樣,正在掙脱那些看不見的“枝幹”。在下面的詩行中,詩人運用了一個更為大膽的想像,將飄落在空中的雲氣,比喻成“狂女的飄揚的頭髮”。所謂“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在古代的繪畫中,她有着怒發披散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長髮,恰恰準確地表現了亂雲飛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祕和危險。在這一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詩人的想像雖然大膽,但事實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學常識,如暴雨的形成,來自水氣的蒸騰、凝結,伴隨着雲層之中“電”的作用等。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不僅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像,他對物理、化學、電學等自然科學,也有極大的興趣,在這首詩中,對自然偉力的讚頌是與對自然的認識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節,視角從高空回到了海洋,寫西風喚醒了海洋,也讓海底的植物戰慄不安。在形容西風到來之前海洋的平靜的時候,詩人設想“它曾經昏睡了一整個夏天”,而且在夢中它還見到了“古老的宮殿和樓閣”,讀者似乎能看到樓閣的倒影在澄澈的海水中,如何盪漾形成一片波光瀲灩的美景。隨後,大海也似乎有了人格,在西風到來的時候主動劈開了自己,暴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這一段描寫十分奇異,似乎完全出自詩人恢弘的想像,然而也符合了某種自然的規律。據説,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也像陸地植物一樣,對季節的改變有相同的反應,因而西風的到來當然對它們也會產生影響。

上面三節寫的是西風縱橫於天地之間,第四節回到了詩人自己,他呼喚西風將“我”帶走,像樹葉、浮雲、水波一樣,不羈地、自由地浮游於世界。為了表現西風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詩人使用了一連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葉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飛跑的雲霧”,“假如我分有你的脈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時,凌風而舞”──形成一種鏗鏘、飛揚的節奏,“當我是水波、樹葉、浮雲”一句,更是模擬出西風的不斷激盪。後面的第五節,這種語言的氣勢愈發強勁,詩人改用一系列祈願的句式,表達了要與西風合為一體的決心和勇氣。最後出現的那句著名格言,則以反問句的形式出現,而且好像是直接對着讀者發問,彷彿西風剎住了腳步,詩歌的內涵一下子變得無比雋永。

從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與自然之間,詩人縱橫馳騁地展開了想像,將自然現象、科學觀念、宇宙的認識、生命的激情,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詩人擴大的心靈世界。在描繪西風的形象之外,詩人也多用感歎詞與重疊的句式,特別在前三節都以“哦,你聽”來結尾,使五個詩節,雖可獨立成篇,但相互連綴,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捲的西風一般,一氣呵成。

西風頌關於此詩的主題,與上面講過的《老虎》一樣,也有不同的解釋。通常的説法,是將這首詩的寫作與當時英國工人階級的運動相聯繫,雪萊借對西風的描繪表達了對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讚頌。但還有一種説法,認為此詩的內涵更為複雜,不一定要從政治層面解釋,季節輪換之中一種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種自然中藴涵的破壞與創造的激情,或許這才是詩人讚頌的對象。

教學建議

一、預習指導

《西風頌》是雪萊抒情詩中的名篇,但篇幅較長,意象密集,頭緒似乎有些紛亂,先讓學生各自默讀此詩,再大聲誦讀,嘗試把握詩歌展開的線索。

二、作品解讀

1.介紹此詩的一些背景,包括詩人情況、歷史條件、寫作緣起等,為更好地理解作品作鋪墊。

2.這雖是一首抒情詩歌,但上天入地,空間、場景不斷變化,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先讓學生分頭朗誦詩歌的各節,再細緻講授各節的內容,把握住詩歌展開的內在線索。

3.為了表現西風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天空、大地、海洋之間自然的奇觀,詩人使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鮮明的意象,讓學生挑出相關的段落,分析詩人想像力的瑰麗之處。

4.此詩的句式和用詞非常有特點,多用重疊、復沓的句式,以及充滿力度的動詞,鏗鏘激昂,在語言的節奏上就體現了西風的強勁,要着重分析這些用句、用詞的特點。

5.關於這首詩,一般的解釋是認為它表達了一種對革命力量的讚頌,但在此之外,還要為學生講解詩人的自然觀,在衰敗與繁華的循環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得以展現。

三、擴展與比較

1.《西風頌》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在抒發強烈情感的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想像,境界闊大,組織學生討論:它與我們一般熟悉的抒情詩歌有什麼不同?

2.這首詩在歌頌西風的同時,也描繪了很多自然的現象,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學的因素,讓學生找出相關段落,思考科學的知識經過詩人的想像,如何也有了“詩意”。

參考資料

讀雪萊的《西風頌》(袁可嘉)

1819年10月20日午後,雪萊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近郊的卡斯辛叢林中散步。他沿着阿諾河走去,疾勁的秋風橫掃落葉的景象使他激動。他想到苦難重重的祖國,他也想到一年半前被迫離開祖國的個人身世。英國某些報刊對他的誣衊攻擊還在耳中響着。詩人不禁感歎祖國和自己都深深陷在反動政府一手製造的苦難中了;他憤慨,他迫切需要借用一個有巨大威力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一個革命者的憤怒。眼前這一陣西風來得正巧:這不正是他所尋求的藝術形象嗎?

借西風橫掃落葉的威勢來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動政權;借西風吹送種子來比喻革命思想的傳播,寄託詩人對於未來的希望──這就是《西風頌》中歌詠西風是“破壞者兼保護者”這個主題思想的兩個方面。經過幾天的醖釀,雪萊進一步以西風自比,以西風比喻一切革命詩人和詩歌,大力闡發了詩人和詩歌的雙重作用:破壞舊的,催生新的,這就更加豐富了這首著名抒情詩歌的進步內容。當然由於時代和世界觀的限制,雪萊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屬於空想社會主義的範疇,還帶有抽象和虛幻的性質。

這樣看來,為了確切掌握《西風頌》的主題意義,瞭解一下當時英國的處境和雪萊的生活、思想,就不是什麼多餘的事了。這裏,簡明的歷史背景知識顯然能夠幫助我們欣賞具體的文學作品。

1815年英國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締結和約以後,經濟恐慌立刻席捲全國。原來依靠戰爭維持的許多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市場蕭條,物價昂貴。當時的英國政府一方面用通貨膨脹的自殺政策來維持殘局,一方面採取血腥的鎮壓手段來對付工廠、農民的示威行動。其中與這個時期雪萊的詩歌創作有直接聯繫的是“彼得盧慘案”。1819年8月16日,英國國內的急進派和工人在曼徹斯特的聖彼得廣場舉行八萬人的羣眾大會,要求政府改革國會,取消目的在於維持高昂糧價的穀物法。英國政府派遣騎兵進行鎮壓,當場有11人死亡,傷者多達400餘人。消息傳到意大利,引起雪萊的強烈反應。他在給友人裏厄的信中寫道:“暴風雨一般的忿怒還在我心中沸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全國對這血腥殺人的罪行將作何種答覆──必須行動了。但做什麼呢?這一點我還不很清楚。”英國政府對工人羣眾的殘酷鎮壓使雪萊這一時期的政治詩歌變得特別鋒利、尖鋭。詩人在《給英國人民的歌》中號召人民“鑄造武器,拿起來保衞自己”。《一八一九年的英國》一詩對英國的政治、法律、宗教、軍隊進行了全面的諷刺。

1817年英國的統治階級通過御用法官之手,剝奪了雪萊撫養已經離婚的第一個妻子海麗特所生孩子的權利,這給了雪萊極大的刺激。為了預防反動政府對自己第二個妻子瑪麗的子女再下毒手,雪萊全家再一次離開祖國,遷居意大利,從此再也不回英國了。不幸他們所攜帶的孩子不久又染病死去。這時期雪萊心中的悲憤是難以形容的。正是這種國難家仇所激發的強烈憤慨,使詩人在《西風頌》中怒吼:

哦,狂暴的西風,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無形,但枯死的落葉被你橫掃,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師,紛紛逃避:

《西風頌》開篇恰當地借秋風掃落葉的威勢表達了詩人對醜惡現實的憤怒和清掃舊勢力的決心。雪萊是一個革命樂觀主義者,他不僅看到西風席捲落葉的破壞威力,而且也看到它吹送種子的建設作用。《西風頌》全詩貫穿着這個又矛盾又統一的主題思想。第一節開門見山把它點明瞭,這就為後面幾節詩的發展提供了中心線索,更為詩篇結尾的著名預言:“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伏下一筆,使預言獲得落實的基礎。

西風的威武形象貫串全詩,起着決定作用。但各節又有和西風相聯繫的輔助形象,以擴大藝術效果。與全詩主題思想的兩個方面呼應,第一節中既寫到秋之呼吸的西風,也寫到春天“碧空的姊妹”(即春風);既寫到鬼魅似的落葉,也寫到“像羊羣一樣,覓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詩人既用“重染疫癘”等字眼來咒詛垂死的秋葉,也瞻望春天“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峯和平原”。對現實的鞭撻和對未來的幻想──也即是對西風破壞舊的、催生新的雙重作用的謳歌──主題思想中這兩個部分通過並列對比的描寫,不斷地在交叉中發展。

《西風頌》的第二節除了繼續描寫為“瀕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風的威力以外,還從上節枯葉的形象聯想到天上的流雲。狂風席捲流雲和橫掃落葉本來異曲同工,這裏的聯繫既密切又自然。這麼一聯繫,詩的意境隨之擴大:我們的視線從地面移到空中。這裏吸引我們注意的,仍是西風排山倒海的氣勢,以及流雲所將帶來的雷電、風暴,革命的風暴:

那是你的渾然之氣,從它會湧出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聽:

《西風頌》的前三節都是以“哦,你聽”結束的,只是第一節的措辭略有不同。雪萊要我們聽的當然不僅是勁急的風聲,而且是發自詩人衷心的革命號角。我們知道,雪萊對於革命採用暴力的問題始終搖擺不定,成為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缺點,只是在1819年英國工人運動高漲的情勢下,他才明確地指出了暴力的必要性。儘管某些西方資產階級評論家還持不同意見(如1956年出版的《雪萊在工作中》一書的作者),《西風頌》對於暴力的歌頌是確定無疑的。雪萊明白地説:“啊,但願你給予我狂暴的精神!奮勇者啊,讓我們合一!”(第五節)也正是這一點,使《西風頌》明顯地超過雪萊大部分抒情詩的思想高度。

前兩節裏,讀者隨着詩人的筆觸上天入地,到第三節詩人引導我們進入海洋。地中海的驚濤駭浪成為突出的輔助形象,正如枯葉、流雲分別是第一、二節的輔助形象。雪萊着力描繪被秋風喚醒的波濤洶湧的藍色地中海。西風的威力進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為西風讓路,“向兩邊劈開”;深植淵底的草木被西風“嚇得發青”,“一邊顫慄,一邊自動萎縮”。

到此為止,雪萊抒寫了西風橫掃落葉、席捲流雲、掀起波濤三種自然現象。讀者固然也感到詩人寄託在西風這個形象之中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明確點出西風與自己的關係還在第四、五節。第四節是本詩結構上的轉折點:開始向詩人的主觀方向發展。“唉,假如我是一片枯葉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飛跑的雲霧,/是一個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雪萊在引導“我”進入詩篇的時候仍然重複運用了前三節中的輔助形象。這個巧妙的重複總結了上文,啟引了下文,使全詩結構立刻嚴密起來,而且使描寫對象的轉變──從西風到詩人──來得妥貼而自然。這裏雪萊的意思當然不是貶低自己為西風掃除的對象,而是希望獲得和西風一樣的威力,起到和西風一樣的作用。他説“這被歲月的重軛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樣的:驕傲、輕捷而不馴”。

《西風頌》最後一節,雪萊表示了希望獲得“狂暴的精神”以後,深刻而簡明地指出了詩人和詩歌的社會使命。詩歌應當像西風一樣,促成新世界的誕生,向人間播送“火星”,像預言的喇叭──與第一節春天的喇叭相呼應──“把昏睡的大地喚醒”。這正是雪萊作為革命浪漫主義詩人所一貫強調的東西。他在沒有完成的長篇論文《詩辯》中指出:詩人首先應當是戰士,社會的立法者,生活的導師。

《西風頌》的主題思想經過上述發展以後,最後以出色地表現了雪萊革命樂觀主義的預言結束:“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不少讀者背得出這句名言;它所以深入人心,固然由於它本身所含有的巨大的思想意義,同時也由於它出現在全詩的末尾,非常恰當有力地總結了歷經曲折的思想情緒。假如它在開篇就出現,效果就會大為削弱。從這個巧妙的安排上,我們也可以領略到雪萊優秀的詩歌藝術。

雪萊的抒情詩有兩大類:一類以鮮明的政論性為特色,詩句簡明有力,如《給英國人民的歌》等作品。另一類以輝煌的想像和優美的情致取勝,如《雲》《雲雀》等篇章。它們富有想像的魅力和奇異的色彩。《西風頌》兼有兩類的長處。詩人的想像上天入海,但並不過分渲染;所用形象具體明確,而且前後連貫,不像《雲》中的形象豐富得叫人眼花繚亂。詩人的想像雖然與流雲、碧濤一同馳騁,他的腳跟卻是牢牢地站在現實的土地上的。

《西風頌》結構的嚴密是它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面分析主題思想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主要形象和輔助形象的配合和發展。全詩始終以抒寫西風的威勢為中心,同時又不斷地從地上、天空、海洋吸收其他形象來豐富詩篇的藝術感染力量;詩篇突出地表現了西風的雷霆萬鈞之力,同時又提供了色彩絢爛的畫面;既顯示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又不失之於單調枯燥。詩人處處以內心的感情來渲染外界的景色,又以外界的景色來反映內心的情緒,確實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動人境地。我們不能忘記,雪萊曾經以讚揚的心情抄錄過一位同時代詩人的話:“化自然景象為思想,化思想為自然景象──這是藝術天才的祕密。”

在格式方面,《西風頌》也別開生面。全詩系以五首十四行詩組成。一般的十四行體適宜於表現一個完整、單純的觀念或情緒,因此往往單獨存在,或者構成組詩,但各部分仍有相當鮮明的獨立性。像《西風頌》這樣把五首十四行體緊密地組成一首抒情詩,各部分密切依賴而不可分割的例子並不多見。根據對當時雪萊所用幾個筆記本的研究,最初他所採用的是無韻素體詩,幾經修改,才成為目前的形式。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無韻素體詩雖然宜於表現雄渾的感情,卻一般比較鬆散,不符合結構嚴密的要求,而十四行體正以結構上的嚴密完整著稱。但一首十四行體容量太小,不足以充分表現雪萊的宏大氣魄和深厚感情,因此需要用幾首十四行體組合起來。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內容與形式的密切聯繫。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 篇2

一、引言

古語有云:志不定,天下無可成之事。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對於每個人,尤其是在校高中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當我們制定了明確的規劃書,我們才會有奮鬥的目標和方向,才能時刻檢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才能為自己謀得精彩人生!而且早日定下目標,更有助於將來自身的發展和對自己的約束力,所以,我認為在高中階段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很好很重要!

二、自我分析

通過冷靜的自我剖析,理性的思考,我對自己的性格及自己的未來有了一個更透徹,更全面的認識。這使我寫下了如下的職業規劃書:

1、職業興趣:

我的職業興趣是當一名貿易業職員,理想的職業崗位是企業計劃營銷部職員。我希望自己將來有一份有挑戰性的工作,而且我也很喜歡貿易,而企業銷售部職員無疑是最佳選擇,我現在是一名優秀的高一學生,希望高中畢業後能考上一所重點大學學習金融管理。

2、職業能力:

我相信通過高中三年的學習和各個方面的學習,在金融專業方面,我的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高。並且我相信我能由衷的熱愛這份職業,雖然我也喜歡生物方面的工作,但是,我覺得金融更適合我。

3、個人特質:

我的個性比較温和,有耐心,有極強的責任心,與同學關係相處融洽,我也能夠與陌生人進行良好的交流和溝通。我選擇這個職業,希望可以認識更多更多的人,俗話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我自認為我是一個交友廣泛和喜歡交朋友的人,當然我不會隨意的亂交朋友,我喜歡做成生意的那種成就和榮譽感。

4、職業價值觀:

我認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最重要的一點是喜歡並可以勝任這份工作。我的父親也是做生意的,所以我可能受我父親的影響,更喜歡這份工作多一些。我認為做生意首先要講誠信,許多成功的企業,白手起家,靠的就是對客户認真負責,講誠信的態度,使得一個企業在整個金融浪潮裏面站穩腳跟,當然,大道理有很多,但是要從細節做起,服務態度,售後服務都是很重要的環節,一個人願意買你的產品,固然有你的產品經濟實惠,質量保證方面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看你的服務態度。

5、勝任能力:

優勢:

1、責任心強,有耐心

2、人緣好,與周圍的人相處融洽,有親和力

3、熱愛這份工作

4、努力,有決心

劣勢:

1、對於這方面的知識較少

2、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社會經驗

三、職業分析:

通過與家人的集體討論以及在人才市場所作的調查,在結合自身的興趣和能力,我對影響自己職業選擇的因素和相關情況作了如下分析:

1、家庭環境分析:我出生在小縣城,成長在都市,父母是普通商人,不存在為我安排好工作的可能,所以畢業後必須自己找工作。我們整個家族對教育是十分重視的,他們認為只有通過教育才可以獲得好的工作,父母希望我可以找份穩定的,待遇不錯的工作,但我更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多一些,並且我父母的工作職業對我也有一定的影響,我喜歡與人打交道,並且喜歡成功後的喜悦感。

2、社會環境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畢業生普遍出現找工作難的問題。應對這一問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加強專業技能修養,同時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作為剛步入高中應意識到競爭的激烈性,我們不僅要和同等學歷的其他高校畢業生比,而且還要和專科學歷,甚至研究生學歷的人比。所以,唯有加強自身競爭力,才可在這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3、職業環境分析:

1、行業分析:貿易事業在國家發展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發展狀態是積極向上的,可以説是屬於永遠的“朝陽產業”,國家發展少不了貿易,貿易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不可或缺的。我選擇貿易,也是考慮到了它的社會地位和發展前景的。

2、職業分析:經濟貿易方面職業工作環境較為複雜,對職員本身的專業技能和經驗要求較高,社會地位和待遇都相對較好。存在的問題是,風險也比較高,企業的發展也是問題,競爭激烈,幾乎是幾十人競爭一份職業和崗位,勾心鬥角比較多。

3、企業分析:按照所有制性質劃分,企業一般分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貿易企業中,國有企業人力資源較好,管理和經營經驗豐富,外部資源廣闊。所以國有企業經營風險較民營企業風險相對較低。

4、地域分析:之所以選擇深圳,首先是因為它是我的第二故鄉,成長在這個地方。第二,它作為最早的經濟特區,從就業機會和資源方面來講也是不錯的選擇,並且深圳靠海,離香港較近,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作為家中獨子,又是男生,在深圳工作離父母比較近,便於照應。

四、計劃實施

我現在正就讀高一,我的職業生涯規劃總計劃如下:

20__~20__

短期計劃

(高中計劃)

高中畢業後考入重點大學

高一主要打好基礎,高二迎接會考拿到畢業證,高三全力衝刺大學聯考

高一適應高中為主

高二尋求好的學習方法,力爭年級前五名

高三成為學校的本科指標

20__-20__年

中期計劃(大學計劃)

順利畢業並找到工作

學習為主,實習為輔

第一年以學習為主,強化基礎,第二年開始可以在校外兼職,鍛鍊自己的能力,增加社會經驗。第三年,爭取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第四年,爭取拿到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

20__~20__

長期計劃(工作五年計劃)

在工作崗位上表現優異,獲提升機會

適應工作環境並施展能力

第一二年適應工作環境,樹立良好形象,三四年可以盡力發揮,以獲得優異工作成果。

五、評估調整

俗話説,計劃趕不上變化,職業規劃同樣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一個因素的變化就會導致整個計劃的不可實施,所以説,一份職業規劃書不可能伴隨終生,我們勢必要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對其進行修改。

1、 評估內容:我的職業規劃是在考上大學的基礎上制定的,如果不成功,那麼我的計劃將全盤落空,我不得不重新制定可行的計劃。

2、 評估的時間:一般情況下,我會定期半年檢驗自己是否做到如規劃説上的安排,半年比較容易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陷和規劃書的不足,可以及時改進一些錯誤,從而使得規劃書與時俱進,更能反映自己的需要和要求。

六、結束語

制定職業規劃書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若想真正按照規劃書的要求來做還是有相當的難度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按照規劃書的步驟,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目標邁進。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 篇3

一、 設計理念

《拿來主義》選自魯迅先生的雜文集《且介亭雜文》,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能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揭露最深入人心的社會本質。《拿來主義》這篇課文主要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行為和對待我國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及外來文化的中心論點。讀起來淺顯易懂卻引人深思,發人覺醒,給人啟迪。該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四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在課前的單元導入中提出“閲讀時從文章結構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來。”本文的設計理念也是從文章的篇章結構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細讀把握作者的語言特點和寫作思路,理清作者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脈絡。同時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本文,品味雜文語言的犀利與嚴密,探討文章思維的深邃與發散,感受文章極強的思想衝擊力。還要通過拓展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敢於發表個人見解,善於在課文的基礎上聯繫自身的學習經歷、生活體驗等開拓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二、 前情分析

1. 學情分析

本次教學的對象是高二的學生,要認識到授課主體的主要特點。第一,高二

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已經達到一個較為成熟的水平,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不應該是本次教學的重點,透過現象看本質,發掘作者字裏行間的背後藴含的深刻寓意才是高二學生應該有的水平。第二,經過前期的學習,高二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教師要在此基礎上有規律地進行引導,逐步深入,層層遞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第三,高二學生對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與寫作手法有所掌握,學習本文應該不會遇到太大的障礙,文章結構思路分析的難度不至於過深。最後,高二學生有足夠的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他們思維活躍,表現欲強,所以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給予他們更多的表現自己的機會,設置合作探究的環節加強課堂互動。但這個階段也存在不少學生有想法卻不懂怎樣去更好地理解與表達,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做點撥,啟發學生的思考方向。

2. 教材分析

《拿來主義》這篇文章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四第三單元第一課。作

者是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這一單元還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熱愛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信條》等課文。《拿來主義》這篇課文是一篇説理性的議論文,文章結構安排巧妙,先破後立,破中有立,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文學性,文中運用不少貼切到位的比喻來論證作者想要闡述的中心觀點。本文的教學應該抓住文章的語言、結構、思維、探究這幾個重要的環節,培養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敏感程度,指引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質疑或闡發,那學生也就接近或進入了更高的境界。

3.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和結構佈局,把握作者所要論證的中心觀點,品味雜文語言幽默、犀利、深刻的特點。學習議論文寫作中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寫作技巧。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分析作者的思維脈絡,學習作者“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結合現實社會實際情況思考“拿來主義”所藴含的深邃意義。引導學生思維發散,多角度思考,培養他們敢於質疑、敢於闡述個人理解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在他們心中樹立正確對待文化遺產以及外來文化的觀點與態度。

4.教學準備

(1) 教學學具:多媒體課件

(2) 教學方法: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激勵法、評價法、合作探究法等

(3) 教學資源:教材、課件、圖片、課內教參、課外資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熟悉魯迅先生《拿來主義》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2. 理解魯迅先生在文中所表達的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與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的觀點。

3. 理清這篇雜文的寫作結構與思路。

4. 認真揣摩這篇文章語言的生動、幽默、犀利與含蓄,把握雜文語言的基本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 掌握文章中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技巧。

2. 研習文章説理議論與文學性兼併的文本內涵。

3. 結合文章寫作背景理解“拿來主義”的含義及其實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發展學生對於文本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嚴密邏輯思維能力。

2.指導學生樹立正確對待文化遺產及外來文化的觀念和態度,學會批判地吸收與繼承。

3. 啟發學生多方面思考問題,勇於質疑、闡發,將文本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四、教學過程

(一)材料導入

【設計意圖】

學生學習這篇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必須先熟悉這篇雜文的寫作背景。只有瞭解了該文的寫作背景,才能夠真正領會魯迅先生在本文想要闡明的文章主旨。所以本設計在導入部分就展示《拿來主義》的相關寫作背景,既能與文本密切聯繫,也對學生理解文本做好相應的鋪墊。

【設計內容】

1934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東北三省後,野心膨脹,妄圖吞併整個中國華北地區,中華民族危難深重。然而,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府卻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政策,對日本侵略者實行不抵抗主義。蔣介石還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基本內容的“新生活運動”,以此來鞏固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

由於這個時期帝國主義長期的經濟侵略、軍事侵略和文化侵略,當時在對待古代文化和外國文化問題上,實際存在着兩種錯誤態度:一種是全盤肯定,全盤吸收;一種是全盤否定,盲目排斥。同學們,面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你們是如何評價的?或者也可以回答老師的另一個問題,讀完了上述展示的材料,你們內心有什麼想法?(這兩個問題都是開放性的問題,重點在於學生個人的自由理解與發表意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感想,將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

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利於我國革命文化的發展的。魯迅先生針對敵人破壞新文化發展的種.種罪行,針對革命陣營內部某些人對待古代文化和外國文化的錯誤態度,用他犀利的筆墨寫下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論“舊形式的採用”》,闡明正確對待古代民族文化遺產的態度;一篇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拿來主義》,着重闡明對待外國文化遺產的態度。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拿來主義》這篇經典雜文,去感受其中深邃的思想。

(二)初讀感知

同學們,請自由地閲讀課文,閲讀時請注意這篇課文的語言特點。(學生閲讀課文期間,老師要寫好課文名稱與作者的板書)

同學們自由閲讀完以後,教師要提幾個較為簡單的問題,檢驗學生的閲讀效果。

(1)同學們這篇文章屬於什麼文體?(議論文)

(2)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拿來主義)

(3)請同學們用原文的一句話來回答什麼是“拿來主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設計意圖】

學習《拿來主義》這樣的議論雜文時,學生的學習動力相比學習散文、小説等這類文體要薄弱許多。很多學生在文本學習時會遇到障礙,明顯感到難度的加深,不知從何學起。教師的任務在於把複雜的文本內容簡單化,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整體把握文章的框架,初步體會作者論述的中心觀點,為接下來深入探究文本奠定學習基礎。

【設計內容】

(1)作者在論述“拿來主義”之前,先寫了哪些主義?作者對於這於這些主義持有怎樣的態度?作者是如何批判這些主義的?

(答案預設:作者在點明拿來主義之前,論述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作者對這些主義都持有否定、批判的態度。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閉關鎖國政策。結果“給槍炮打破了大門”“碰了一串釘子”,遭到多國侵略,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送去主義——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行為。“發揚國光”,作者列舉“古董”、“梅蘭芳博士”“尼采”為例論述送去主義,結果是資源耗盡,子孫後代失去生存下去的根基。送來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的侵略佔有。其後果是整個中國社會被外來文化控制束縛,傳統文化遭受嚴重的危機,導致一些人對外文化完全偏激的排斥拒絕。)

(2)作者在哪一節提出“拿來主義”的中心論點?(這個問題很簡單,第七節,全班一起回答)作者為何要先論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在提出拿來主義呢?教師引導:這些主義之間有何關係?注意有一個關鍵詞的運用。

(答案預設:關注提出中心論點時“所以”這個詞的運用,前後論述表明了因果關係,也就是作者文章先寫的是為何要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

(3)那麼順着我們上述分析出來的思路,作者在第八、九段又在論述什麼呢?(論述我們如何實行拿來主義)最後一段又寫了哪些內容?(最後一段是對之前所論述內容的總結與昇華,不僅總結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還闡明瞭主張“拿來主義”會有怎樣的成果,同時更提出了拿來主義的最終目的——創新。)

(4)同學們,講過上述問題的梳理,你們是否已經把握了文章的寫作思路呢?請一位同學來總結概括一下。

(答案預設:第一部分(1—6):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第二部分(7):拿來主義的內涵;第三部分(8—9)如何實行拿來主義;第四部分(10)全文論述的總結深化。)

(四)精讀文本內涵研習

【設計意圖】

前一步教師引導學生理清而來整篇課文的寫作思路,這一步就要引導學生去品味文本內容的內涵。魯迅先生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藴,讀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拿來主義》這篇雜文更是需要精讀分析才能夠幫助學生領會文字背後所藴含的深刻內涵。但是精讀文本也並非將文本中所有的內容都一一拿出來解讀,因為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師需要從中選取不叫重要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並要求他們用類似的方法在課餘時間繼續分析文本其他內容,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

【設計內容】

(1)原文第一段:

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主義“了。別的且不説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

問:這裏“別的暫且不説吧”這一句話有什麼作用?

(答案預設:這一句話框定了作者所要論述的現象的範圍,只講學藝上的事,論述方向清晰明確。而且只針對一個方面進行闡述,使得作者所要揭露的社會現實更為深刻。再從另一個方面思考,單是學藝方面的送去主義就已經造成嚴重後果,可見國民黨政府所奉行的賣國主義政策帶來的中華民族帶來的空前危機。)

(2)原文第四段、第五段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説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

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説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問:這裏作者用了第4個意思較相近的詞語,我們有必要辨析它們分別的含義。請一組同學來分別解釋一下這四個詞的意思:拋來、拋給、送去、送來。

(答案預設:“拋來”是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捨,一般不懷什麼不良的動機或目的。“拋給”是指有目的的,帶惡意的輸出。“送來”是被動接受,是國民黨政府自欺欺人的説法,其實是帝國主義文化對我國的侵略。“送去”這裏是諷刺國民黨反動統治推行賣國主義政策,任由帝國主義列強侵犯我國的主權和領土,不抵抗,懦弱。)

(3)原文第七段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問: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

(答案預設:有思考,有鑑別,有選擇。“運用腦髓”是指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我們自己的選擇。“放出眼光”是指要有辨別精華與糟粕的能力,有對事物的洞察力。“拿來”更是凸顯出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吸收借鑑外來文化,挑選出有用的東西化為己用。)

(五)文本結構分析

【設計意圖】

《拿來主義》這篇雜文的一個突出的特色,就是其巧妙的行文結構安排技巧。學生們通過上一個環節的文本分析已經對文章內容具備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分析文章的行文結構,學生能比較容易領會寫文章的結構技巧。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説,思維已經稍顯成熟,再經過前段時間的學習討論,這一環節的難度有所降低。

【設計內容】

(1)文章開篇為何沒有直接寫“拿來主義”主義這個中心論點,而是先寫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呢?

(答案預設:這是一種先破後立的行文結構。作者先不談“拿來主義”,而是先論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是為引出“拿來主義”做鋪墊,作者通過前文批判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自然地提出拿來主義的觀點,表面上像是在繞彎,其實是先破後立,破中有立。再從另一個層面講,“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都是作為拿來主義的對立面,文章這樣的結構安排是為了突出對比鮮明,可以更加襯托出“拿來主義”的中心論點。)

(2)文章第五段中正式提出了“拿來主義”的觀點,為何在行文結構上沒有就這個觀點直接進行論述,還要論述一段“送來”與“拿來”呢?

(答案預設:從本文的結構安排上看,作者在第五段先提出“拿來主義”的觀點,確立本文所要論述的中心思想,第六段是為了釐清“送來”與“拿來”的關係,強調“拿來”的真正含義是有選擇的取捨,再引出本文的主旨,也就是第七段。然後繼續論述“如何拿來”,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六)合作探究

【設計意圖】

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應該具有多樣性,不能只侷限於講解法、提問法這樣的教學模式,否則語文課堂教學就會失去活躍的氛圍,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激情,進入消極的狀態。所以課堂上需要設置學生合作探究的環節,共同探討文本中的內涵與技巧。以小組為單位,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共同分享學習成果,通過小組合作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分析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設計內容】

(1)《拿來主義》這篇課文是邏輯思維嚴密的議論文,請同學們以四人為單位自由組成小組,我們一起來合作探討一下,本文有哪些論證方法?(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自由交流討論,然後每組選派一位代表來回答討論結果。)

(答案預設:1.比喻論證法。將大宅子比喻成文化遺產,將魚翅比喻成文化中的精華,將鴉片比作文化中的糟粕。通過比喻論證以窮青年對待大宅子的態度來闡明我們對待文化遺產應有的正確態度,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先挑後佔。形象生動,這樣論證易於讀者理解。2.對比論證法。將“送去”與“送來”進行對比,“送來”何為“拿來”進行對比,通過對比論證進一步深化“拿來主義”的內涵,使全文的中心觀點更加突出,我們要積極主動有選擇地“拿來”。3.類比論證法。課文中第三段作者將政府一味奉行的“送去主義”與尼采進行類比。尼采自詡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可是尼采最後的結局是發瘋了。通過這樣的類比論證來説明奉行“送去主義”不會帶來好結果,它只會使我們國家資源耗盡,子孫後代難以繼續生存下去。這樣的論證方式更具有説服力。)

(2)《拿來主義》這篇雜文語言特點鮮明,請同學們再重新回到文本中,去細細品味魯迅先生雜文獨特的語言風格。還是按前一個問題所組成的四人小組為單位,大家一起來品析一下語言特點。請回答問題的同學找出文中具體的例子一起加以説明。

(答案預設:抓住本文的關鍵詞句,鑑賞作者精準的詞句運用。比如“送去”“送來”“拋給”“拋來”“拿來”這個個相似詞的辨析應用,可以看出作者語言運用的縝密。再比如“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説,也可以算得顯現出一點進步了”這樣的語句,極具諷刺意味,顯示出文章語言的幽默、犀利。文章中還運用了許多貼切的比喻,“孱頭”“昏蛋”“廢物”這些詞都準確精當地比喻了面對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與觀點,文章語言更為生動形象。諸如此類的語言在文本中還有許多,引導學生自由尋找並抒發自己的語言體會,最重要的是他們小組合作探究後的獨特的解讀成果。)

(七)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

經過上述的教學過程,同學們應該可以基本上掌握《拿來主義》這篇課文,在此基礎上就要設置“文本與世界”相聯繫的環節。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將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指導學生能夠從所學文本出發引發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思考,發散他們的思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從不同角度考慮現實問題,提出質疑、見解,闡明自己獨特的觀點。

【設計內容】

展示一段材料:

近代的中國歷史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和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的奮鬥史和抗爭史。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西方列強開始在各個方面對中國進行侵略滲透。這種侵略滲透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的變遷影響巨大,至今依然存在歷史的餘響。

當今中國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特別深,年輕人喜歡用蘋果電子產品、喜歡喝可口可樂、喜歡過西方節日、喜歡看好萊塢大片、喜歡NBA等等,卻將將傳統的戲曲、民俗、聲樂、節日等傳統文化視如草芥,難逃崇洋媚外的嫌疑,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魯迅先生所主張的“拿來主義”,對於今天的中國仍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請同學們發散你們的思維,來談一談“拿來主義”在文化全球化的當今社會其真正的實質與內涵又如何理解?(拓展探究問題考驗的是學生走出文本,切合現實的思維能力,該問題沒有任何答案標準,也沒有預設的方向,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自由發揮,任何形式的答案都具有個性化的價值,都值得教師肯定。)

五、形成性作業

【設計意圖】:

教師引導學生鞏固拓展、自主思考、研究發現、創新解讀,在掌握相關文本的同時,通過形成性作業完成一個有效的教學評價,從而根據教學效果合理改進教學過程,進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設計內容】

1.完成《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相應的課後練習與作業。

2.通過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當下熱門的現實問題為主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六、板書設計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通過自由朗讀,獨立思考,問題研究,小組討論等學習過程,理清了《拿來主義》這篇課文清晰的寫作這思路,分析了其“先破後立”的行文結構,掌握了其多種形式的論證方法,品析了文本中形象、含蓄、犀利的語言特色。本文以小見大,用細緻貼切的比喻來闡明“拿來主義”的科學觀點,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透過文字表面領悟其中的深刻內涵。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中國已經位於全球發展的中心圈,面對多元化文化的發展,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仍然具有啟迪作用,即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q9n8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