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國小語文小課題計劃

國小語文小課題計劃

小課題研究是研究者採用一般的科學方法或合理手段對細微的教育問題進行觀測、分析和了解,從而發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教育現象之間本質聯繫與規律的認識活動。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小課題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小課題計劃

國小語文小課題計劃(一)

一、課題研究現狀分析

識字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識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培養讀寫能力,識字是前提,同時識字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又是一個新的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閲讀必須要有一定的識字量才可以進行;而習作又建立在閲讀和寫字的基礎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足,將嚴重製約讀寫能力的發展。識字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着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然而從以往實踐看,識字教學形式還比較單一,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辦法還比較少,識字和書寫缺乏有效的指導。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普遍存在“逐個識字效率低、無章可循週期長、回憶再現難度大、易於混淆錯別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現象嚴重。

二、課題研究目的

1、轉變觀念,愉快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變“苦學”為“樂學”。

2、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化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養成主動求知的好習慣。

3、引導學生勤於觀察、善於觀察。在觀察中學會比較、辨析,發現規律,掌握識字方法

三、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各地類似實驗借鑑法;2、課堂教學案例研究法;3、不同教師同類型課堂教學觀察比較法;5、綜合試驗教師對課題的收穫,談經驗總結法。

四、課題研究重點

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從關注識字結果到同時關注學習過程,從關注識字技能的記憶保持到關注漢字在不同情境中廣泛靈活的遷移,注重培養識字能力,促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各種各樣巧妙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充滿樂趣,使識字教學的面貌發生改觀,識字教學不拘於死板的公式,因文而異、因詞而異、因地而異,把課內外有機整合,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去理解,積累和運用,給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打下紮實的基礎。

五、課題研究的設想和設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組小課題研究計劃,各研究教師根據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

2、組織學習當前課題的研究現狀以及與客體類似的相關理論。

3、精心組織教研組一課兩評活動,在活動中全面開展課題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組小課題成員對自己課堂的一次教學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傳課教後反思。

3、充分利用好“達標課”,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同時對教學評價進行研究。

十月份:

1、學習有關“生本高效高效語文課堂“的教學新理念的文章;進一步明確“生本高效語文課堂”如何上才能體現高效。

2、每位教師精心設計一篇識字教學課堂教案,尋找教學模式,歸納教學流程。

六月份:

1、設計師生調查問卷,歸納總結課題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過程性研究材料,從材料中尋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師針對研究過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認識,開好課題的期末總結會議。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六、課題研究預期效果

我們希望經過這樣的實踐研究,最終讓孩子們對識字充滿了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擴大識字量,感受閲讀的樂趣。

國小語文小課題計劃(二)

一、課題的提出與研究目的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識字與寫字教學是一項基本任務。它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是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工具,是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前提。但通過平時的作業及考試檢測情況來看,二年級學生的錯別字現象很多,這對語文學習帶來了很多障礙。要是學生避免寫錯字的現象,牢固掌握所學生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將學生的錯字現象作為生字教學的一個突破口,找到其出錯原因,並研究相應的解決策略,迅速提升二年級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提高教學效率。

將研究重點放在課本上,並不是將視野侷限於課本,適當課外閲讀,在課外閲讀中鞏固,貫通課本知識,培養能力。在瞭解語文課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的原因與對策。

2、在獲取豐富關於易錯字的基礎性資源,從而建構符合實際的語文課程資源。探索高效的語文活動課的方式、方法和途徑,構建國小語文的操作模式。

二、課題概念的定義

關於易錯字------顧名思義,易即容易,錯即錯誤,易錯字就是特別容易出錯的字。出現錯誤的字,我們叫它錯別字,一般分為錯字和別字。易錯字就是指容易寫錯或混淆的字。

在生字實踐教學中,我們發現先入為主的現象是值得注意的,生字的書寫,第一次正確是很重要的,有不少學生,第一次書寫的時候出現錯誤,事後再去彌補,效果事倍功半。然而,通過一定的干預,在以後的書寫中,正確率將會大大提高。

這要求教師具有對易錯字有提前的預設,知道這個字出現的常見錯誤,並且知道用恰當和巧妙的方法,在課堂上對這個生字進行提前干預,防止大部分同學出現這樣的錯誤,甚至達到把錯誤扼殺在萌芽狀態。

易錯字的提前干預,是指教師在知道學生學寫新字之前,對易錯字進行歸類,通過教師和學生自己巧妙地利用比一比,編故事,順口溜等有趣的形式進行提前干預,讓學生自行特點後再進行書寫,儘量把錯誤扼殺在第一次落筆之前。

現場跟進指的是在第一次作業出現第一次錯誤的時候,在第一現場及時跟進,通過一定的干預措施,讓學生避免出現錯誤,或及時糾正該錯誤。由此對易錯字的產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

三、課題研究原則

(1)科學性原則:從研究設計到具體實驗應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動。在作業設置上最大限度的減少機械性,增強情趣性。

(2)綜合性原則:合理構建作業結構體系,注意作業設計的相互協調,合理搭配。對於學生作業設計要以新課標為準繩,依據新課標對作業體系進行定向和控制。

(3)以人為本原則:同一年齡的學生存在生理、心理、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意識傾向、興趣愛好的個別差異,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區分對待,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促使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課題的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

(一)我們研究的理論依據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是指在工作記憶中完成的對新信息的精心製作或精細加工,是對要記住的新信息附加額外信息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使新信息更有意義,從而促進對新信息的理解,可以加深對學習材料的記憶,通常用的方法有:(1) 對信息進行聯想; (2) 產生關於新信息的視覺表象;(3) 將信息的字面意思進行擴展;(4) 把進信息同別的事物進行比較; (5)舉出一個信息的實例;(6) 補充新信息的細節; (7) 找出信息的上位概念或下為概念;(8)對信息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等。

(二)我將二年級所有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⑴文獻資料研究:在研究初期,對相關研究材料進行學習,作為本課題的理論支撐,幫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⑵調查分析研究:在課題研究初期、中期和後期,通過調查測試,分析瞭解學生識字能力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並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實效;

⑶個案分析研究:在教育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首先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後對其施加影響並跟蹤觀察,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

⑷經驗總結研究:重視資料積累,對研究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研究的規律及方法。

(三)具體做法:

(1)把本冊所有的生字按照教材的單元編排進行彙總。

二年級的生字數量固定,每課課文後面要求“會讀會認會寫會默”的四會進行彙總。因為二年級教學的識字量相對有限,每個生字的相關詞語也相對固定。因此,我們預先對每一課課文的四會字進行擴詞,讓這些常見詞語讓孩子們多讀多寫,紮實訓練。這樣的八張詞彙表包括所有的生字和詞組,以及相應的針對性訓練。應該説,這就是所有易錯字的範圍,打個比方來説,這就是我們用來獵取易錯字的一張大漁網。

(2)把學生出現的易錯字按照原因進行歸類。

生字教學之後,在學生的各項作業中,如看拼音寫詞語,聽寫、寫句子等,學生的易錯字就會逐漸顯現。迅速測查和總結,整理了易錯字彙總表。

① 根據錯別字出現的原因,彙總歸類,可分成這樣三類:(別字)

② 改變字形:如“黃”字中間“由”寫成“田”,“原”的第一筆寫成撇。(錯字)

③ 添加或遺漏筆畫:如“試”多加一撇,“球”遺漏最後一個點((錯字)

(3)根據易錯字的不同原因,進行相應的教學干預。

① 第一類:用法混淆而產生的易錯字。

A措施一:充分理解字意,進行分辨訓練;

B措施二:適當提供語境,進行強化訓練:

這些同音字,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需要進行一定的練習,要求學生不僅理解,掌握,更要學會運用。如“比一比,再組詞”的練習,學生能夠掌握常見的固定詞組。如“選詞填空”的練習,學生在句子中理解字義詞義,真正掌握字詞。

② 第二類:改變字形而產生的易錯字。

措施一:根據字形,進一步挖掘字義。

這一類易錯字的產生,學生大部分因為粗心,不注意字形特點,寫字時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把筆畫寫錯,或是把字的某部分寫錯,導致字形完全改變,成為錯字。如“黃”字中間“由”寫成“田”,這是因為學過“田”,而不認識“由”。又如“原”的第一筆寫成平撇,是因為前期對“後”的印象太深,第一筆順手就寫錯了。這種錯字不存在字義理解的問題,多是因粗心而引起。這種情況。我們適當的把字形和字義加以聯繫。在教學時加深孩子的第一印象,讓孩子對字形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儘量避免首次錯誤發生。

措施二:正面強化,提倡現場跟進

這一類易錯字的產生,很多是受到形近字的定勢影響。有一些孩子會在寫字時張冠李戴。把A的偏旁移到B的身上,又把B的底部放到A的身上。比如,學過“高”字,再學到“亮”,因為兩者相似,就會出現把“高”的上半部分套到“亮”上。又如,前面寫過“學”字,下一課學到“常”時,因為上半部分相似,粗心的孩子受定勢影響,就把“學”的頭,套到了“常”的腦袋上。這樣的錯字,簡直是移花接木,不倫不類。

如教到“常”字。教師在教完字形之後,在學生第一次落筆寫字時,注意巡視,發現有學生出現錯誤時,立刻跟進。馬上讓學生停筆,將錯誤現象拿出來,進行對比,仔細分析字形之後,再讓孩子提筆寫字。這樣的跟進,可以將易錯字在第一時間加以糾正。

第三類:添加或遺漏筆畫而產生的易錯字。

措施一:強調關鍵筆畫,將字形生動化,形象化。

這一類易錯字,原因與第二類相似,同樣是受定勢的影響,遺漏或添加了關鍵筆畫。如“試”多加一撇,“球”遺漏一點。最後一點。這就是老師們反覆強調,但學生又反覆出錯的“經典”易錯字。

這時可以運用精加工策略,將這個容易添加或遺漏的關鍵筆畫進行強調,賦予這個筆畫以形象的意義,讓他符合兒童認知特點,讓抽象的筆畫產生具體的含義,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上。

措施二:抓住字形特點,編故事,唱兒歌。

有一些筆畫,還可以抓住整個字形的特點,讓筆畫融合在字形裏面,把整個字編成故事或者兒歌,用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牢牢記住字形,對這個筆畫更是印象深刻。

六、課題的預期成果

(一) 初步打算

(1)讓易錯字的統計更具科學性。二年級易錯的生字基本來源於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學生學習過程出現的錯字。那麼這樣的彙總是否存在疏漏呢?我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A 進行全體語文教師問卷;B在二年級進行同步測查;C在現在的二年級進行返回測查。

(2)呈現不同錯誤,反覆出現。

易錯字在統計後進行簡單的歸類,從教學進度上,從出現錯誤上進行歸類。比如“旁、傍”“川、州”“刻、孩”等,反覆呈現錯誤。將“精細加工原理”加以深化運用,在理論上尋找支點。

(3)將課題與教學進一步緊密靠攏,整理相關教學案例等資料。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將易錯字研究進行滲透,更新學生的識字觀念。

(二) 預期成果

(1)對易錯字有了初步的歸類彙總

(2)積累了一部分易錯字的實施策略。

A同音字易混字的辨別訓練,注意練習的節奏,不能過多強化。 B第一次干預效果之後,注意效果的保持,隔一段時間加以鞏固訓練。C易混字的練習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避免比較難理解的,生僻的字句。如 “木耳”“耳目”,“升高”“高聲”這樣顛倒詞語,不提倡強化訓練。 D兒歌故事等手段恰當使用,不能太氾濫,太牽強,不要刻意為“生動”而“生動”。

(3)學生學得輕鬆積極,錯誤率降低。

(三)結果呈現

(1)整理相關數據材料以及案例分析。

(2)撰寫教學論文,結題報告。

七.課題研究時注意的問題

總而言之,以上是為課題研究指定的初步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有小的調整,但是會努力完成課題的研究。

國小語文小課題計劃(三)

一、課題名稱: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

二、課題的提出:

多年來,國小語文教學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使閲讀教學走進了一個繁瑣分析、機械訓練的怪圈,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體會和見解,更談不上從閲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使學生的表達倍受困惑。與此同時,作文教學又遠離兒童的生活,一些作文教學觀念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擺脱原有作文教學費時、高耗、低效的弊端。在作文教學研究上依然沿用傳統的思維方法,重視對作文教學各個部分進行個案研究,忽視了作文教學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的探討,學生完全是為老師佈置的任務而作、為應付考試而作,下筆時往往感到“無話可説,無事可寫”。《語文課程標準》已把語文實踐活動和語文積累放在了小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為了讓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掌握積累語言方法,充分積累,全面積累,並自由表達,主動用自己的方式説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寫自己獨特的見解,真正將習作作為自己的發展需要、成長需要。我提出“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這一研究課題,旨在進一步以作文教學為重點,拉動語文整體改革,從而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充分張揚學生個性,還真實於學生,讓表達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理論假設:

“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以“大語文”觀、素質教育觀為指導思想,用立體化的、科學的訓練模式,開放的、靈活多樣的活動,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養成廣泛閲讀、全面觀察、處處留意、時時思考、主動記錄的良好習慣,從課堂到課後,校內到校外,將習作生活化,生活習作化,讓學生感受習作的樂趣。使學生情動詞發,敍童趣,抒童情,寫童真,勇於創新,張揚自我,從而活化語文教學,深化能力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論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課程標準》理念

《標準》指出:“語文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強調“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手,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情感。”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生積累與寫作中堅持個性化之路,才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自由發展的環境中成為個性特色鮮明的學習者,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二)《國小教育學》理論

教育學理論指出:“同一年齡段的少兒在身心發展上存在差異。不同的個性特點,表現了兒童未來不同的發展趨向。”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在寫作教學中,“對這些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便可使學生成為學有專長,富於個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要實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其基礎就在於學校教師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在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而習作能力的培養也應體現這一精神。

②英國教育家洛克説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能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精彩。”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只有尊重學生個性,他們才會樂於去學、去寫,也才會養成健康的人格。

③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善讀未寫書,不進圖書館,閲覽室,萬物皆書卷”。天地萬物都是閲讀的好教材,只有善積累,才能為寫出獨具個性的文章奠定紮實的基礎。

④語文學家呂叔湘説:“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文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説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只有讓學生獨具個性的感官去觀察社會、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的習作才會有新意,有個性。。

四、研究目標:

1、該研究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樹立育人觀念,培養出對知識能主動學習,靈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質型人才;構建教學新格局,通過系統的、開放的實驗,使學生主動積累,自由表達,確實為樂於表達而習作,逐步形成個性化的習作品質。

2、探索一整套科學的研究體系,構建課題自身的理論體系。

五、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國小中年級

具體設想如下:

1、從學生興趣入手,廣闢閲讀資源,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具有個性化語言特點的材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講的是積累對於創作的重要性。國小生的習作更需要大量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並在積累中進步。語言積累只能通過有聲語言和閲讀獲得。有聲語言積累往往在人與人的對話中無意識便獲取,閲讀積累則主要來自書籍和網絡。現代的書籍和網絡信息多如牛毛,個人無法完全獲悉,因此必須講究閲讀方法。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去讀,讓他們能巧妙運用選讀、速讀、跳讀、精讀、批註、筆記等方法,還要給學生創造大量的閲讀條件,建設班內小書架,開放校閲覽室,與某些圖書館友好聯絡,鼓勵同學間書籍推薦和互借,開展班內和小組閲讀交流會、精彩片段賞析,讓學生有機會閲讀,樂於閲讀積累。

2、優化開放閲讀教學,讓學生自由地在讀中學寫。在閲讀中、生活中搜集積累語言,主動地在寫中鞏固自己的語言,培養學生主動收集有關課文資源的資料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把語言描述的情境,表達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體化;要能把語言還原於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在課外閲讀中,對自己喜歡的語言,要能大體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來;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自己喜歡的語段敍述出來,並注意運用語段中的一些詞語。理解了的語言在記憶倉庫中處於激活狀態,猶如整裝待發的士兵。

3、作文教學全方位“開放”,不受任何束縛,指導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充滿個性的習作。引導學生開展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性的活動。結合遊戲、實驗、參觀遊覽、調查採訪等特意安排的活動進行,讓學生在玩樂中積極主動地獲取寫作素材,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寫作的興趣。習作練習一定要“重視個人獨特感受”,“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發自學生內心的聲音,鼓勵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要引導他們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傾聽,用皮膚感觸,用心靈撫摸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的道德情感,引導他們學會“生命體驗”,培養其張揚的個性。

4、創設情景,平時多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話題,激發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寫出充滿新意的文章。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習作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視在修改過程中提高習作能力。“文章不厭百回改”,關於寫作的教學建議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使習作修改氛圍輕鬆、團結、和諧,充分調動全班、小組和個人的積極性;

6、進行作文口頭訓練。結合閲讀教學,通過朗讀、背誦、擴句、複述、談學習體會等途徑,在課堂上加強口説練習,並展開講新聞、一分鐘演講、朗誦會、故事會、辯論賽等語文活動,訓練學生説話圍繞中心,思路清晰,口齒清楚等技能。

7、評價以激勵為主,藴含指導意圖。一味的批評會使學生喪失興趣與自信,一味的頌揚也會使學生迷失進步的目標,止步不前。因此,優秀的評價語既要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充滿自信心,又要指明他們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培養評價能力,要側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反思、修改、加工潤飾。

8、在班上設立“習作”進步獎,每次習作教師認真審閲,對習作有明顯進步的學生給予鼓勵,讓他們不斷樹立自信心。同時設立“佳作欣賞”欄目,讓每一個成功者享受寫作文的樂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人們的奮鬥精神。”學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動品嚐到成功的快樂,而學生的習作是學生辛勤勞動的成果,要充分發揮學生作文成果的激勵功能。

9、每學期組織全班學生開展習作競賽,並辦習作專集,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時把學生的優秀成果向全國性少兒雜誌推薦發表,不斷激勵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積極性。

七、研究步驟:

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1--20XX.4)學習理論,成立組織,擬定研究方案,研究工作全面啟動。

第二階段:(20XX.5--20XX.8)教師針對學生習作與習作教學弊端,探求研究“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的教學思路,摸索出讓學生樂於積累,個性化習作的途徑與方法。

第三階段:(20XX.9--20XX.12)整理研究資料,撰寫總結報告,推出研究成果,申報結題驗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39mdow.html
專題